Tag Archives: 香港

我這一代香港人 – 陳冠中

My HK Generation 去年原本沒有多少人認識的陳冠中﹐一躍成為香港文化界的代表作家。他的著作「我這一代香港人」不單晉身香港電台舉辦的十本好書名單內﹐還成為城中知識份子人手一本的指定讀本。我這個沒有什麼文化的粗人﹐自然不甘後人﹐買本回來閱讀惡補﹐好在人前扮有文化。陳冠中在文化界活躍多年﹐他是「號外」雜誌的創辨人﹐現今定居北京容梭中港台各地地。這本書將他多年的文章結集出版﹐形式雖似是散文集﹐但並非一般的消閑讀物。每篇文章的學術含量頗高﹐作者以他淵博的學識﹐去分析和介紹影響香港的各種文化思潮。

全書分為三個部份﹐第一部份論述香港人文化生活和身份認同的轉變﹐是全書的精華所在。作者用一個抽離的角度﹐去探討反思香港人的特性﹐再從特性去解釋香港過去的經驗與未來的展望。第一篇文章從香港戰後的歷史開始說起﹐經過火紅的七十年代﹐經濟起飛的八十年代﹐移民潮的九十年代﹐至回歸後的廿一世紀﹐指出今天香港面對的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出現﹐而是過去五十多年累積下來的結果。作者批評對香港一直賴以成功的地產主導經濟模式﹐這種目光短視賺錢至上的功利主義限制了香港人的思維﹐亦是做成今天香港眾多社會問題的元兇。在該文後半部與第一部份其後的文章中﹐作者提出對目前這些問題的決解方案。不過他的浪漫思維就有點不切實際﹐認為只要做好文化工作﹐把香港改造成他理想中的文化烏托邦﹐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

第二部份探討流行文化﹐可閱讀性最高是介紹坎普﹐垃圾﹐刻奇文化理論和愛富族字典的兩篇文章。可能只是我自己見識少﹐從來沒有聽過Susan Sontag的大名。陳冠中把她的坎普文化理論娓娓道來﹐正好解答了多年來我對這種文化現像的疑惑﹐讓我茅悟頓開。原來我一直喜歡那些明明表面上很差﹐但不知何解會覺得很好的東西是有個名堂﹐還在文化學術界這樣出名﹐甚有相知恨晚的感覺。愛富族社交語寫得很有趣﹐雖然字典內的英文字我差不多全部也懂﹐但從沒有想過可以這樣歸類﹐組成新上流社會常用言語。剩餘的幾篇文章有的寫影評有的寫流潮生活﹐不過那些電影我大部份沒有看過﹐流潮生活並非我的興趣﹐所以沒有多大共鳴﹐看過知道了便算。

第三部份收錄作者的其他文章﹐取題十分多樣化﹐主要是討論左派知識份子通常關心的議題。不外是對資本主義的批評﹐民主法治政制扶貧﹐中國政情評論﹐綠色環保動物權益等。這部份的文章沒有統一主題﹐加上文中大量引經據典﹐讀起來不易明白﹐給讀者花多眼亂的感覺。作者本身的觀點比較溫和﹐他沒有完全否定西方現行的政治體制﹐算是中間偏左的立場。雖他的有些觀點不能絕苟同﹐例如動物權益和城市規劃等﹐但閱讀起來沒有令人反感。不論支持還是反對那些理論﹐他的文章都是很好的入門材料﹐給讀書一個深入淺出的基本認識﹐並例出理論的原著供進一步參考。

嚴格來說我並不是陳冠中那一代的香港人﹐生於七十年代﹐沒有經歷過暴動與左派思潮﹐在懂事前己移民外國。雖然仍常留心香港的新聞時事﹐但沒有親身經歷過香港從高處跌入谷低﹐一直只是個冷眼的旁觀者。我閱讀這本書﹐談不上是想去了解自己香港人的身份﹐書中大約只有一半形容香港人的特性適用在我身上。不過若想知道如何解讀香港人的思維﹐這本書應該屈指可數的參考資料。這本書除了客觀地分析香港文化外﹐作者想藉此宣揚他的文化價值觀的意圖很明顯。這方面他可以說做得十分成功﹐一來他的文章頗有說服力﹐若一時三刻不接受他的立場﹐亦已引起讀者自行尋找這些理論的興趣。雖說我立場一向中間偏右以至極右﹐但說不定這本書已在我心中種下些轉左的種子。不論是否在香港居住的人﹐只要與香港有聯系﹐或想多點了解香港這個城市﹐一定不可以錯過這本書。

從天星事件評獨立媒體(後篇)

Central Land Reclaimation Plan

上文檢視過獨立媒體反清拆天星的抗爭手法﹐這篇文章則主要檢視反對清拆者要求原地保留舊天星碼頭的理據。他們的抗爭行動﹐是建基於一個假設之上﹐就是天星碼頭有原地保留的價值。若果這個前設的理由不充份﹐則他們的抗爭只是一場沒有意義的鬧劇。我將會從功用﹐銅鐘﹐美學﹐歷史價值﹐集體回憶五個方面﹐去衡量舊碼頭有沒有保留的必要性。在開始論述之前﹐有兩點事件我想讀者特別留意。

第一﹐容我不厭其繁的再三引述古蹟辨事處的專家報告﹐當中指出舊碼頭應覓地重置﹐而我亦贊成這個建議。政府沒有跟從報告的建議﹐在碼頭新址興建橦翻版古董﹐是政府在重置上的處理不當。可是不論新碼頭的建築如何﹐也不會影響舊天星碼頭有否值得原地保留的價值。若不聽從報告的建議﹐興建翻版古董碼頭是錯誤決定﹐則不聽從報告的建議﹐不清拆原有碼頭也同樣是錯誤的決定。兩個錯誤相加不會負負得正﹐只會造成更大的錯誤。

第二﹐有不少反對清拆者有一個通病﹐就是很喜歡上線上綱批評支持清拆的人﹐說沒有歷史文化﹐自私自利﹐愚昧無知﹐冷漠短視等等負面形容詞。這樣將對手妖魔化﹐不是理性討論的應有態度﹐亦犯了人身不相干論證的謬誤。支持清拆的理由是否合理﹐與支持者的身份背景﹐是沒有有任何必然關係。反清拆者亦有一個思考盲點﹐就是忽略了支持清拆者不一定不尊重歷史文化﹐他們的眼光可以是更遠大更高尚﹐對歷史文化所定的標準比反清拆者更為嚴格。 強行保留一橦不合資格的建築物﹐才是對歷史文化的不尊重。他們支持清拆碼頭﹐正正是出於守護真正的歷史文化的使命﹐防止有人魚目混珠﹐把次貨古蹟偽裝成正貨古蹟。

功用 ﹕

反對清拆者認為舊碼頭有兩大功用﹐一是作為香港給引外國遊客的地標﹐二是作為給一個公共空間。首先必需要澄清一點﹐當說起天星碼頭和鐘樓時﹐絕大部人也認為那是指尖沙咀那個碼頭和鐘樓﹐而不是指中環的碼頭和鐘樓。論名氣和受遊客歡迎程度﹐尖沙咀碼頭也是遙遙領先中環碼頭。若要把舊碼頭視作為香港地標﹐也只是一個次等地標﹐與黃大仙﹐大佛﹐山頂等頂級地標有差別﹐沒有必需要保留的價值。地標故明知義是指土地的標誌﹐既然只是一個標誌﹐只要新標誌比舊標誌有更佳的宣傳效用﹐就沒有不可更改的理由。很多公司和組織會定時更新標誌﹐把公司重新地位給顧客耳目一新的感覺。作為地標的功用上﹐新天星碼頭完全可以取代舊天星碼頭﹐假以時日必定成為比舊碼頭更廣為人知的地標。第二﹐舊碼頭地方太小﹐本來就不是一個合適的公共空間。嚴格來說那公共空間只是碼頭前的空地﹐而不是碼頭建築物本身。若公共空間作為理由的話﹐反清拆者應該是要爭取保留碼頭前的空地而不是碼頭建築本身。在中區填海計劃中﹐已在海賓公園留預留充足的公共空間﹐所以沒有必要為此保留舊天星碼頭。歸根究底一個碼頭的最大功用是給小輪停泊﹐在填海後舊碼頭將為變成一座陸上的孤島﹐一言而之就是沒有用。當然可以將它改建作其他用途﹐可是碼頭的設計和建築物本身不適合改建﹐所以還是清拆滕出地方興建摩地大廈功效更大。香港大型商場的租金一直高企﹐可見大型商場的供應不足﹐興建摩地大廈正好迎合市場的需求。反而香港對古蹟改建的需求不多﹐還有很多空置丟閒的古蹟建築物。所以在功用層面上﹐舊碼頭沒有保留的價值。

銅鐘﹕

天星碼頭的銅鐘是香港絕無僅有﹐依現運作良好的機械鐘 。該銅鐘由英國大笨鐘的製造商鑄造﹐奏出西敏寺式的報時旋律﹐極有歷史價值。鐘聲已是市民生活的一部份﹐而鐘聲也有藝術的價值﹐新碼頭的電子鐘絕不可代替。我是絕對百份百肯定銅鐘的價值﹐早陣子政府以維修技術不足為理由﹐讓銅鐘退休進入博物館是絕不可以接受的決定。肯好政府能夠接受有道理的反對聲音﹐從善如流從外國請專家回來商討維修銅鐘的方法﹐並承諾在填海區內重建鐘樓﹐讓銅鐘繼續服務市民。銅鐘並不是與舊鐘樓或碼頭建築不可分割﹐維修專家亦保證搬遷銅鐘的安全﹐那反清拆就沒有理由以保留銅鐘為藉口﹐反對清拆舊碼頭的建築。

美學﹕

反清拆者認為舊碼頭有美學的價值﹐該建築物表達出六十年代現代主義的簡約美﹐所以不應被清拆。 在美學的論點上﹐他們有兩個思考盲點。第一﹐舊碼頭只是一橦很普通的六十年代舊建築物﹐並沒有代表現代主義簡約美的資格。若應用他們相同的邏輯﹐則任何有現代主義簡約美的建築物也不可以清拆﹐這是不切實際亦與他們的抗爭理念不乎。所以只建築風格具代表性的六十年代建築物﹐才應該有被保留的價值。其次﹐他們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忽略整個新海濱計劃的美學考慮。保留一橦不淪不類的陸上碼頭﹐只會把新海濱設計的美感徹底破壞。再者舊鐘樓與新鐘樓相隔太近﹐不單會互相影響鐘聲報時訊號﹐兩座鐘樓並排而立亦有礙海岸線的觀瞻。新海濱區經過建築師的精心設計﹐不會有與鄰近的大會堂和愛丁堡廣場不配合的問題﹐只會比現在的舊碼頭配合得更好更美。

歷史價值﹕

這是反清拆者堅持原地保留碼頭的兩大理由之一﹐他們說舊碼頭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指碼頭標誌著六六年的暴動﹐並引發六七大暴動﹐最終令到港英政府正視社會民生問題。拆御碼頭就等同抹去歷史﹐並指控支持清拆者沒有反省好好歷史的教訓﹐並引中外著名古蹟的保育工作為支持。我想指出反清拆者在歷史價值的問題上﹐用了兩個慨念滑轉的謬誤去轉視市民的視線。第一﹐六六年暴動發生在九龍彌敦道﹐原因是因為天星小輪加價﹐事件的主角是天星小輪公司﹐不是中環天星碼頭。天星碼頭只是蘇忠守絕食抗議的地方﹐但他並非什麼歷史偉人﹐只是一名無名小卒。他的抗議就如每天在政府總部外也上演的抗議一樣﹐沒有任何值得紀念的歷史價值﹐只不過是六六年暴動的小注腳﹐連鑑鏘集探討天星去留的特輯也沒有提及。第二﹐既然天星碼頭沒有重要的歷史值價﹐把它與中外名勝相題並論是不恰當的比喻。那些名勝受到保護是因為它們有價值﹐天星碼頭要清拆就是因為它沒有價值﹐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第三﹐拆御碼頭就不等同於忘記歷史﹐真正有價值的歷史不需要寄生在硬件上。就算強行留下建築物也不能改變蘇忠守的歷史價值。每天進出碼頭的市民﹐根本沒有多人知道或關心這段毫不重要的歷史。這件歷史事件甚至連放入中學教科書的價值也沒有﹐又如何可以作為保留碼頭的憑據呢﹖反而真正有價值的歷史事件﹐就算空間改變也不會被遺忘。法國大革命發源地的巴士底監獄已不再屹立﹐但沒有一個法國人會不知道法國大革命的歷史價值和意義。反清拆者那套要看到硬體才會記起﹐看不見就會被遺忘的歷史觀﹐才是真正侵蝕香港下一代心靈的歷史健忘症病毒啊﹗

集體回憶﹕

另一個反清拆者愛用的理由就是集體回憶﹐他們認天星碼頭是市民不可磨滅的記憶﹐在日常生活帶有深厚的感情﹐ 對城市的身分意識認同十分重要。第一﹐天星碼頭的回憶其實並不十分集體﹐搭小輪並不是大部份香港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份﹐相信有不少市民進出機場的次數比天星碼頭還多。第二﹐有某部份市民在天星碼頭的確有共同回憶﹐但那些回憶根本沒有多少價值﹐不過是約人等吃飯看戲的瑣事。這些事甚至連說給下一代的價值也沒有多少﹐除了可以給老人家懷舊地自我想當年一番外。再者共同回憶不會隨硬件拆御而消失﹐舉個我自己的例子﹐以前荔園對開是個小海港﹐我住美孚時父親常說他年輕時常在兒划艇。當然我看到的只是填了海後起的公園﹐但並無損我和父親分享他的回憶。說保留天星碼頭可以讓兩代人有共同的話題﹐根本就不了解兩代應如何溝通。若兩代關係良好溝通沒有隔漠﹐就算碼頭拆了指著空地也可以說故事。反之若溝通不足﹐碼頭仍在打不開話閘兒。其實就算小海港還在﹐也不見得我會在那兒划艇﹐更枉論說要新身感受那份回憶。 我們不是生活在歷史中﹐歷史只需要存在於回憶中就足夠了。第三﹐利用硬件去創造集體回憶﹐從而作為社會的凝聚力﹐是落後民智未開地方的社會現象。經過啟蒙思想洗禮的人民﹐懂得使用凝聚力更強的抽象慨念﹐如國旗國歌共同價值觀等﹐去取代低層次硬件的功用。舉例說﹐只有愚昧無知的原住民族﹐才會膜拜作為部落象徵的圖騰﹐而文明進步的加拿大社會﹐則用教育與文化去構建加拿大價值。把香港市民凝聚起來的核心價值﹐就是香港一直以來懶以成功的中環價值﹐並非對某特定建築物的留戀。深明只有變才是不變這個永恆真理的香港社會中﹐鼓吹對土地迷戀的鄉土情意結﹐不會讓香港人更加肯定自我的身份﹐只會讓香港人迷失在中國特色的小農思想中。

結語﹕

香港這個城市迷人的地方﹐是其永不止息的生命力﹐開放吸納任何外來文化的胸襟﹐不繼在重新構造中自我完善。每次我回港旅行﹐總是驚訝香港在幾年間的變化﹐不斷求新突破才是我所認識的香港。若果有天我回到香港時﹐看見所有景物在過去幾年間一成不變﹐那個已不再的我熟悉的有生命的香港﹐而只是一個把時間凍結的香港標本。堅持原地保留天星碼頭的朋友﹐你們可有在反清拆的抗爭中停下來想一想﹐反思你的所堅持的信念是否合理﹐還是讓感情蓋過理性的盲目抗爭呢﹖請你們不要好心做壞事﹐不要以保護香港名義把香港的前途葬送。

從天星事件評獨立媒體(前篇)

Central Star Ferry Pier

中環舊天星碼頭終於順利清拆﹐事情亦可以暫告一段落。在這次的清拆過程遇到不少障礙﹐以香港獨立媒體為首的反對清拆人士﹐曾一度佔據地盤靜坐抗議﹐不肯讓工人如期施工﹐最終要動員警察清場。主流傳媒對反對清拆人士的報道不多﹐很多只是簡單敘述事發經過﹐並粗略地介紹他們抗爭的理據。報章的評論也太多集中在政府的施政方針﹐警察有否濫用暴力上﹐沒有深入分析反對清拆人士的理據是否充分﹐他們的抗爭手段是否合乎公義。筆者早在個多月碼頭還未關閉前﹐已在獨媒討論與反對清拆人士展開討論。我想在此總結個多月來﹐我在獨媒的所見所聞﹐分析反對清拆的理由是否充分﹐他們的行動是否乎合社會公義。

在開始逐點檢視獨媒之前﹐我們必需要緊記一點事實﹐中環填海工程與興建P2公路舒緩中區的交通問題是必需肯定的大前題。所有支持保留或清拆碼頭的理據﹐也不能推翻這個大前題﹐否則討論涉及笵圍太廣﹐只會沒完沒了。

這次抗爭的核心手段﹐是反清拆人士採取包圍天星碼頭的策略﹐阻止清拆工程進行。雖然這會為市民和承建商帶來不便﹐但基於民主自由的社會原則﹐和平的公民抗命行動是不應禁止的。在抗爭手段上有兩個小插曲﹐卻突顯出反清拆人士的問題。一是有網民在獨媒公開孫明揚家中的電話﹐二是有反清拆者進行四十九小時的絕食抗議。

公開政府官員家中的電話﹐並鼓勵反清拆支持者至電騷擾該官員與其家人﹐並非理性的抗爭行為﹐亦可能觸犯私隱法例。這本來只是個別網民的激進行為﹐不可以一竹篙打一船人說所有抗爭的人也是非理性。可是獨媒編輯部拒絕刪去該留言﹐等同暗中默許並認同這種不文明的粗暴行為。雖然目前反清拆者還相對溫和﹐可是若果將來政府不答應他們的要求﹐從這個跡象來看﹐難保他們不會有更激烈的抗爭行為﹐到時就可能會危害無辜市民。

反清拆者的限時絕食行動﹐是對絕食這崇高的抗議方式一種侮辱。印度聖雄甘地絕食爭取印度獨立﹐不惜自殘身體去爭取英國同意交涉。絕食的自殘本質﹐把道德包伏加在抗爭對象身上﹐讓對方不得不阻止抗爭者的自殘行為。可是反清拆者的絕食只是短短二天﹐不會損害健康還可以兼收減肥之效﹐根本沒有有任何控訴的力量。他們的限時絕食只是在演一場騷﹐藉此爭取民意支持撈政治本錢。可笑的是獨媒中人標榜他們是自發性抗議﹐與長毛那些只會做戲的專業抗議人士不同﹐最後郤自發地演一場沒有人看的戲﹐把絕食當成兒嬉玩意。

反清拆人士爭取原地保留舊天星碼頭﹐他們完全沒有任何妥協的空間。他們批評政府向市民隱暪古蹟事務處的報告﹐他們常引用該報告第五章去支持保留天星碼頭﹐可是他們與政府一般的不盡不實﹐他們刻意迴避報告的第六章中指出﹐碼頭沒有原地保留價值的結論。若細看報告的結論﹐對大會堂的建議是要保持原狀(leave intact)﹐而對天星碼頭的建議只是重置(relocate)。他們選擇性地引用古蹟專家的報告﹐只發表對自己有利的段落﹐隻字不提對自己不利的結論﹐這是雙重標準﹐不是理性討論的應有態度。

反清拆人士亦很喜歡引用所謂專業意見﹐說只要把P2公路移出數十米就可以保留舊碼頭。很可惜這些意見毫不專業﹐可信性比隨口亂說相差無差。當然技術上重新規劃建築圖則是有可能的﹐但他們卻忽略了額外成本與工程延遲的問題﹐有些建意甚至說公路可以改為隊道﹐若果改建成本超出市民所接受的笵圍﹐反清拆的的所謂專業意見只是不切實際的痴人說夢。最重要是那些所謂專業意見根本毫不專業﹐專業意見是必需由專業人士提供﹐如工程司或建築師﹐而提供意見的專業人士﹐將要為專業意見的真假負上法律責任。反清拆者口中所說的專業意見﹐不是基於任何有專業人士簽署的文件﹐亦不是以專業身份發表的言論﹐更加連要為言論負責的專業人士的名字也沒有。那麼反清拆者其實只是在說不負責任的言論﹐並不是在複述專業意見﹐他們只是在打著專業的晃子誤導市民。

天星碼頭的清拆計劃﹐政府有長達五年的資諮期 ﹐可是反清拆人士依然認為政府沒有足夠的資諮﹐不應該把碼頭的去留﹐放在整個中區填海計劃的資諮內。他們的犯了乞求命題的邏輯謬誤﹐他們先假定天星碼頭重要﹐所以必需要作獨立資諮。然而政府認為天星碼頭的價值不高﹐根本沒有獨立資諮的必要。若政府認同他們對天星碼頭的價值﹐就不會清拆天星碼頭﹐亦不會出現反清拆的抗爭。說服政府和市民碼頭有保留價值的責任在反清拆者﹐若他們也不能在中區填海計劃資諮中指出天星碼頭的重要性﹐他們又怎能期望政府會認為碼頭重要呢﹖

反清拆者一方面高舉民意﹐說他們有民意支持原地保留天星碼頭﹐另一邊廂卻說主流意見不支持保留碼頭﹐批評香港人文化質素低﹐不關心碼頭是否清拆。由於沒有準確的統計數字﹐我不知道香港有多少人支持保留﹐可是反清拆者卻在民意的問題上前後矛盾自打嘴吧。既批評大部份香港人沒有文化的同時﹐則不可能有大部份市民反對清拆。政府很喜歡標榜自己有民意支持﹐甚至不惜歪曲數據去製造支持﹐反清拆者在操控民意方便何嘗不是與政府一丘之貉﹐總是很方便地說自己有民意支持。再者退一萬步來說﹐就算真的大部份民意反對清拆碼頭﹐也不一定等與保留碼頭是正確的決定。人數多少與結論是否正確沒有必然的關係﹐就算很多人說碼頭有保留的價值﹐也不代表碼頭真的有保留的價值。碼頭的價值正正是反清拆者理據中最弱的一環﹐古蹟辨事處的專家報告已指出碼頭沒有原地保留的價值。在下一篇文章中﹐我會分析反清拆者要求原地保留碼頭的客觀理由﹐並指出其理據不足的地方。

港式廣府話研究 – 吳昊

港式廣府話研究 吳昊是一位我十分敬重的作者﹐他的地道香港文化的知識十分淵博。特別是老香港的歷史典古﹐大慨在香港文化界中無人能及。我中學時代已經是他的讀者﹐最喜歡他寫的那本亂世童真﹐講二次大戰時香港的艱苦日子﹐可惜移民時不知掉了去那兒。
這本港式廣府話研究是他的最新著作﹐收集很多香港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掛在口邊﹐知道點解知道點用﹐但不懂寫亦不知來源的詞語。詳細解釋那些詞語的來龍去脈﹐是一本很有趣亦很有知識性的書藉。


粵語中的口語的來源主要有三大類。第一類是從其他的語言外借而來﹐新近流行的詞語大多從英文借過來﹐但一些舊式的詞語可以來自五湖四海。原來如巴閉是從印度語演化而來﹐夜冷則是南洋華橋帶來的二手葡語﹐沙甸魚的沙甸不是魚名﹐拉丁文中解作某種﹐沙甸魚就是不知名的某種魚。第二類是從古文流傳下來﹐字的寫法或讀音或有轉變﹐但可以考確出處。這類詞語佔書中的大多數﹐不過資料過於瑣碎﹐知道有那本古書用過﹐讀完也不會記得。知道正字怎樣寫有點用﹐問題是寫正字出來其他人懂嗎﹖很多疏僻的正字連電腦也打不出來。第三類則最有趣﹐詞語背後有個典故。例如二五仔的出處是當年康熙火燒少林寺﹐當二五仔做內鬼的馬宁兒﹐是在少林寺排行第七﹐把七字拆開就成為二五。不理三七二十一中的二十一﹐其實是指不怕入第二十一層地獄﹐古時地獄的說法比現代多三層。一元叫做一蚊雞﹐原來是因為以前塘西花月嫖妓的公價是一元。

還有很多有趣的典故﹐不能在此一一盡錄。對香港話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看看這本書﹐保證有意想不到的收獲。這書是俗文化語言系列的第一冊﹐我很期望下一冊的出版﹐可以讓我知道更加多的香港詞語。這本書不可以一口氣看﹐要分開慢慢每天看幾個詞語才不會覺得沉悶。否則一次過讀要吸收的資訊太多﹐腦袋負荷不了會自動關閉。寫這篇文章時我隨手拿起書來翻翻﹐比第一次水過鴨背地看更加有趣。

老鹹書 – 江湖忠人

老鹹書 去年香港書展中有一本書﹐因道德意識不良被禁止售買﹐引起了我的好奇心。這書本就是次文化堂出版的老鹹書﹐作者是江湖忠人﹐這個只不過是筆名﹐大慨作者也不好意思把真名字示人。從這本書的文筆水準看來﹐作者應該是靠筆桿子搵食的人﹐可能是記者又或者是專欄作家。

在八十年代長大﹐特是是讀男校的男人﹐相信沒有看過也有聽過這些經典雜誌﹐花花公子﹐閣樓﹐龍虎豹﹐香港九七。原來六七十年代也有那年代的經典咸書﹐老爺車﹐咖啡屋﹐新趣等等。那是香港的第一代色情刊物﹐他們奠定的咸書模式一路源用至今。主力買肉﹐附加消費生活指南﹐色情小說新聞﹐以實用性和娛樂性為主。始終香港咸書的讀者以等下階層為主﹐要大件夾抵食﹐扮高深的咸書難以生存﹐主菜始終是靚女肉照﹐其他只是伴碟。老咸書可以說是香港歷史的一部份﹐展現出每一個年代的通俗生活面貌﹐這一面教科書或新聞剪報常刻意遺留﹐而然卻充滿著有趣的時代精神。作者找到這些失落的寶貴文化資料﹐將書中的見聞奇事結集成書﹐好讓這一章歷史不會隨時間煙沒。

老實說買這本書有點被騙錢的感覺﹐作者並沒有綜合整理或分析老咸書。每一篇文章講關於一期老咸書的內容﹐有時轉載目錄標題已經去了半篇文章﹐通俗有餘但學術性不足﹐讀者得自己整理資料去歸納那年代的生活點滴。這本書的另一個賣點就每編文章隔離﹐複印該期咸書的封面和內頁照片。要了解咸書這一種刊物﹐千言萬語始終及不上一張圖片直接。不要認定露點照就是等同色情﹐那些老咸書的模特兒大多十分恐怖嚇死人。大慨那個年代思想十分保守﹐要找女人脫衣服拍照比今天困難很多。早期的咸書大多翻版外國的色情刊物﹐鬼妹有﹐但香港人喜歡東方人面孔﹐所以照片來源以日本為主。轉貼相片的質素參差﹐早期還有好些用黑白內頁﹐在連一本便利也全彩印刷的今天看來﹐簡直就像是石器時代的遺蹟。隨著民風開放咸書市場漸漸擴大﹐讀者消費能力可以容納一些本地原創。不過香港本土的肉照依然難求﹐香港模特兒比較矜貴所以成本不化算﹐於是出埠到台灣或泰國拍攝成為雜誌的主要照片來源之一﹐三級電影戲照也是另一個重要來源。成龍未紅時拍過三級片相信大家也知道﹐那些劇照現在已經失傳﹐老咸書中有張絕版成龍床上戲劇照﹐不過都無乜野睇。另一個照片來源是明星訪問﹐連中港台歌后鄧麗君也做過咸書封面主角﹐當然沒有露點肉照看﹐最多只是擺幾個性感撩人的姿勢。

這本書幾有趣﹐不過不值得買。書中開始沒有簡介﹐最後亦沒有總結﹐沒有講述老咸書承先啟後的功能。每篇文章可以用獵奇心態去看﹐但缺乏系統和一致性。讀成本書完好像沒有讀過一樣﹐除了知道一堆關於老咸書的零碎資料。我看完全書見到的唯一宗旨﹐就是咸書始線是咸書﹐不過論是四十年前還是今天的咸書﹐讀書最關心還是最基本那個問題﹐最緊要大件夾抵食照片質素高﹐多肉睇才不會被市場淘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