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香港

有咁耐風流﹐香港百年情色史 – 曹民偉

Hong Kong Erotic History 若果對最近報紙舖天蓋地﹐不停報導陳冠希肉照事件感到厭倦﹐大可以轉轉口味﹐看幾十年前的古老肉照。曹民偉編著這本香港百年情色史﹐記錄香港開埠以來被歷史遺忘的一面。零四年初出版時﹐竟然給香港國際書展列為禁書﹐當年也算是一個淫審小風波。真的不知道淫審處那班官員的下半身是什麼構造﹐居然對相中人早已作古的陳年艷照動淫念。不知道他們是否有某些特殊嗜好﹐對幾十年前的老女人有生理反應。原本以為這書早已絕版﹐想買也買不到。估不到聖誕回港時﹐遇到此書剛剛再版。行街路經書局看見﹐馬上二話不說買下來。

這本書很詳細地寫下香港二十世紀的色情歷史。從塘西風月說起到蘇絲黃﹐由二四寨說到一樓一。肉彈電影色情小說雜誌﹐酒吧髮廊舞廳夜總會﹐無不很有系統地娓娓道來。每頁的文字不太多﹐並附上很多真貴的歷史圖片和剪報。讓讀者像坐時光機般回到過去﹐認識這些只在都市傳說中聽過﹐卻無緣見識的另類生活。很佩服作者對這些歷史的考證工夫﹐從零碎和刻意被擦掉的資料中﹐重整出一幅完整的香港性史。

這部書是另類冷知識的寶庫﹐乃一麻甩佬茶餘飯﹐最佳的吹水題材。當然本書的學術成分仍佔不少比重﹐讓我們明白歷史的意義溫故知新。看著今天圍繞那幾張裸照上演的鬧劇﹐再看過去一個世紀的性事發展﹐我不禁懷疑香港人的道德觀念有沒有進步開發過。以前的尺度反而沒有現在的嚴緊﹐真是道德上的一大倒退。末來若有學者研究二十一世紀的情色歷史﹐大慨陳冠希自拍裸照事件必定會收錄於書中。

阿嬌的新衣

皇帝的新衣這個故事相信大家也聽過。話說皇帝著了一件只有聰明人才看得見的新衣出遊﹐沿途文武百官平民百姓無不盛讚新衣漂亮﹐只有一個不識相的小孩子﹐點破皇帝光著身子根本沒有著衣服的真相。這個童話故事發生在外國﹐所以有個正面的結局﹐在小孩道出皇帝沒著衣服真相後﹐眾人自發訕笑皇帝的新衣。若果這個故事發生在中國﹐這位小孩只會忽然人間蒸發﹐眾人繼續若無其事地讚美新衣多漂亮。在中國文化中真相是什麼並不重要﹐反正有權勢的人可以製造一個虛假的真相。

這個星期香港人最關心的新聞﹐ 莫過於陳冠希與一眾女星的的床上照。事到如今警方高調拉人﹐陳冠希出來認錯﹐那些相片中的女星是誰﹐大慨己是公認的事實。香港不是塔埋班執政﹐也不是由明光班話事。兩個人在關上房門幹什麼﹐是那兩個人的私事。喜歡自拍四仔又好﹐與誰大被同眠也好﹐反正雙方是成年人你情我願﹐不論在法律還是道德上﹐也不能說有什麼做錯的地方。不小心讓照片曝光﹐錯也最多只錯在是死蠢﹐沒有好好小心保管私人珍藏。

很多人覺得那幾位女星是受害者﹐ 這些床上照破壞她們的形像。若果照片是偽造的話﹐那是惡意中傷謗誹﹐當然應該要訴諸法律要求賠償。若果自己有做過會心虛﹐大可以避避風頭不回答問題﹐或堅持那只是私事與人無關。床上照並沒有破壞她們的形像﹐只是像她們的形像還原到真實的面貌。可是英皇娛樂竟然眼睜說瞎話﹐還宣稱那些是不法之徒移花接木的相片﹐更向警方施壓要盡快拉人﹐防止相片續繼在網上流傳。有人說那些相片內容色情教壞細路﹐有人說不應該偷取照要尊重私穩﹐也有人說香港人太過八掛侵犯明星的私人空間。可是卻從沒有人說做人要實誠﹐不應該說謊要說出事實的真相。有權勢的人為了掩飾真相﹐不惜濫用法律去打擊勇於說出真相的人。打個比喻﹐有人買假藥欺騙市民﹐有人站出踢爆謊言﹐並提出證據證明那些是假藥。可是買假藥的人有法律包庇﹐禁止別人拿出事實真相的證據﹐好讓他們可以繼續欺騙市民。這是否我們一個樂意見到的社會呢﹖

這次陳冠希床照事件中﹐教壞下一代的不是四仔自拍影像﹐也不是不誠實地用電腦擅自抄相﹐而是給下一代灌輸一套只求假像不求真相的價值觀。原來只要禁止別人說出真相﹐就可以明正言順地公然說謊﹐開放可以扮純情﹐做了事也可以不認。若只拘泥於取得相片的手段是否恰當﹐而不能跳出框框思考事實的真相﹐那麼令尼克遜下台的水門事件就不可能發生了。若有人蓄意欺騙你﹐你從某些途征得知他說謊。在你找他當面對質時﹐他不為欺騙你道歉還反咬你一口﹐說你不應該知道真相﹐這道理說得通嗎﹖若果有公眾人物公然地對全港市民說謊﹐能夠踢爆他謊言的證據就不應受私穩保護﹐只要是無花無假的真相﹐不論從什麼途征獲得﹐任何人也可以公佈出來﹐推翻公眾人物的謊言。難道我們想生活在一個充滿謊言任人欺騙的社會嗎﹖

四代香港人 – 呂大樂

4 generation HKer 我十分喜歡去年陳冠中的 「我這一代香港人」﹐讀完後還上網看不少香港文化研究的資料。網上有提及呂大樂這本「四代香港人」﹐心想應該會是本不錯的讀物。回港放假途經地鐵站書店時見到﹐ 想也不想便買了這本書﹐回到家後才發被騙了錢。才六十多頁要買三十元﹐差不多五毫子一頁。我在梅窩住中環的小輪中拿出來讀﹐船還未駛見到香港島便已經看完。內容的數量不夠也算了﹐最激氣是讀到一半﹐我才發現原來已讀過這本書。呂大樂曾經在明報發表一系列文章﹐而這本書只是那些文章的結集整理。早知在書店打書釘算了﹐反正由頭翻到尾也不用大半個鐘。

四代香港人故明意義﹐是闡述四代不同香港人的文化性格。第一代是經歷戰亂洗禮的老人家﹐他們安份守己安居樂業﹐為第二代人開創發展的機會。第二代人是戰後嬰兒﹐趕上了香港經濟起飛的列車﹐一路步上成功的青雲路。他們人多勢眾﹐還管掌著社會的主導權﹐不願放手交捧給下一代。第三代給第二代壓著無法出頭﹐唯有消極反抗第二代的主流意識﹐尋找另類生活文化。第四代人是第二代人的孩子﹐在富裕的環境下成長。第二代人努力讓第四代承繼者自己的想法﹐第四代連反抗也不懂﹐只會照單全收第二代的主流意識。四代香港人的不同思潮﹐代表著香港核心價值的變化。

作者劃分四代人的界線不太科學﹐在我看來似只是跟據自身經驗﹐以作者認識的人作為代表。很明顯這四代人並不能代表香港的大部份人﹐只限於本土中上階級或知識份子的圈子。完全忽略低下階層和新留民﹐還有那些移民海外又回流的人。套用我自己的經驗去反證﹐第二代中年人不一定有主導權。有主導權其實只是一小部份精英﹐大部份第二代也是庸庸碌碌﹐與第一代沒有多大分別。以出生年齡橫分﹐我屬於三代尾四代頭。不過我認識同年紀的朋友﹐完全不像文中所說的第三第四代。反倒似是第二代人﹐看準現今社會轉型的契機﹐磨拳擦掌準備把追不上時代的第二代人拉下馬﹐爭奪社會的主導地位。俗語有云一樣米養百樣人﹐也許把不同人的想法歸納整理的很困難的事。不論如何去演釋分析香港價值﹐總會與一部人的生活體驗分離﹐

加燦香港見聞錄(三)

上回說了重建﹐屏風樓和天水圍的所見所聞﹐今回說些新話題。

炒股

香港是一個全民皆股的城市﹐隨便走進任何一間書店﹐盡是琳琅滿目的投資書藉﹐數量多得有點嚇人。投資不外是那些基本知識﹐怎麼可以出版這麼多本投資書呢。我好奇隨手翻開幾本看看﹐那些投資書的內容﹐好像本本差不多。至於那些財經名人的投資密笈﹐說穿了不過是老生常談的投資常識﹐竟然又可以成為股民追捧的天書。

更正一點來說﹐說香港全民皆股也不對﹐應該是全民皆輪才對。我從報紙看到去年香港股市狂升﹐回港見朋友時問他們有沒有買股票﹐怎料給他們笑我落後﹐說現在沒有人買股票了﹐要買窩輪才追得上潮流。北美沒有窩輪(warrant)這種投資工具﹐朋友了費了一番唇舌才給我解釋明白。其實窩輪有點像北美股市的options﹐不過限制性大些對散戶比較不利。理論上窩輪並不是投資工具﹐而是衍生工具﹐用來作風險轉移之用。窩輪是一個零和遊戲﹐有人贏錢就一定有人輪錢﹐不似股票可以雙贏。市面上竟然有投資書教人說窩輪是投資﹐不買股票單買窩輪只是賭錢﹐這些書藉可謂害人不淺。誤信這些書的散戶﹐輸光了錢也只可以怪自己蠢。

問朋友看好看香港股票﹐他說了幾個數目字。問他怎知道這些股票買得過﹐意然他答我是睇隻股票的走勢(momentum)。他說香港地買股票﹐沒有人會睇基本(fundamental)﹐睇圖表(technical)也開始過時﹐總之大家一味追捧﹐看看那個最後離場就仆街。他說的也不是未嘗沒有道理﹐股票價錢是最終決定於股民心理。分析基本和圖表去決定股價﹐是基於大部份股民也是理性的假設上。當大部份股民也非理性﹐股市上落已經無跡可尋﹐任何數據也不可以作為指標﹐股市依靠大陸放水這一個信念支持向上。

我在財經新聞聽到隨了窩輪外﹐推出新的投資工具熊牛症﹐新聞整天在說好像很流行的樣子。我問了很多朋友﹐包括那些做投資銀行的人﹐他們也答不出熊牛症到底是什麼東東。有人初初聽到﹐還以為我說紅牛症﹐飲得太多紅牛(redbull)﹐飲出個病來。香港股市嚴重不正常﹐股市買賣不依常理﹐已經失去了作為上市公司融資的功用﹐成為比澳門更大的超級賭場。不過當報紙不停吹捧一萬賺十萬的少年股神﹐市民又如何可以不眼紅﹐訓身股市希望賺取一筆呢。

英文

香港回歸十年﹐英文是很明顯是差了。我不是說中學生英文科的會考成績﹐也不是說大學畢業生寫不好英文。英文差了的感覺﹐我只是從很簡單的日常生活觀察得來﹐沒有科學性的數據可言。不論是地鐵巴士或政府﹐發出的英文告示怎看也不順眼。文法上沒有錯﹐但那些並不是日常英語的用法﹐給人很生硬像字典般的感覺。我記得九七前的英文告示﹐那些英文比現在用的優美。不過也可能只是我自己的偏見﹐在外國生活多年英文進步﹐對香港半鹹淡的英文告示看不過眼。

不過九七後香港英文地位低落是事實﹐以前政府部門不可能沒有英文告示。現在去了一些不是在市中心的政資設施﹐竟然可以一張英文告示也沒有﹐以前好歹也會中英對照。不過些那屋村地方﹐英文告示肯定是多此一舉﹐政府省錢不翻譯也情有可原。不過香港作為國際城市﹐機場是外地遊客觀看香港的窗戶﹐總要有足夠的英文吧。我發現機場的一些店舖﹐在貨品的名稱上很醒目的中英對照﹐但價錢牌卻只有中文﹐寫著$100一公斤或$50一對。外地遊客怎知貨品買多少錢﹐怪不得那些店舖拍烏蠅了。

香港始終是一個崇洋的城市﹐懂英文還是有點著數的。我自問中文底子不錯﹐可是上餐廳點菜﹐竟然要看英文菜譜。不是我看不懂中文字﹐而是那些中文菜式﹐改了一個很好聽的名字﹐但食客卻完全不知那菜式到底是什麼。反而英文菜譜倒老實﹐把菜式的材料和煮法清楚例出來﹐一目了然知道自己吃什麼。扮遊客有時也有方便之處﹐在半島酒店商場﹐用中文和用英文問廁所﹐會有兩個不同的答案。

社群

香港人原來真的是分開不同社群﹐不同的人有完全不同的生活圈子。我不是說什麼有錢人﹐中產﹐基層這麼典型的分類。事實上我不認讓什麼超級富豪﹐亦真正的基層沒有什麼來往。我的朋友大部份是中產﹐衣食無憂月入不俗。但同是中產階級﹐也可以細分不同的社群。在香港本土讀大學長大的人﹐平常的娛樂是打麻雀﹐週未會上深圳消費。香港長大但海外讀大學的人﹐不會浪費時間打麻雀﹐玩是外國流行的Texas Holdem。週末去做Gym去作戶外運動﹐看不起深圳式的低俗娛樂。還有一些人比較特別﹐是海外出生海外長大﹐卻跑來香港做事賺錢的人。正常來說我不會認識到這群人﹐不過我個竹昇堂妹也來香港過聖誕﹐我跟了她出去玩認識了她的朋友。這群人不會去旺角﹐更加不會上深圳﹐香港島是他們活躍的地方。他們是蘭桂芳常客﹐生活模式很外國化﹐飲酒跳舞是指定的週末娛樂。

當然我這個只是很粗略是社群分類﹐有些人交錯於三個不同社群﹐也有些人有完全另類的生活。還有一個很有趣的發現﹐在香港打冰上曲棍球的人﹐十個有十個從加拿大回流。而會追看美式足球﹐就肯定是美國那邊讀書。香港本地人只愛看足球﹐NBA或跑馬仔﹐對其他運動項目的趣興似乎不大。香港人對於新事物其實很保守﹐若果不是這期全力催谷的新潮流﹐他們不會主動接觸外國的不同文化。

這次來港二個半星期﹐更新了我對香港的印象。舊的東西依然沒有變﹐旺角還是我熟識的旺角﹐彌敦道巴士沿線景色依舊﹐地鐵舊線閉上眼也懂坐。同時也有很多新的東西﹐西鐵沿線西九和大嶼山變化最大﹐新建興的大型商場代表香港的進步。加燦香港見聞錄也寫得七七八八﹐或許遲些想到了新的題目﹐會加寫補完篇同細說香港。這次香港之行看到了很多新鮮事物﹐ 不知下次何時再會回港旅行﹐到時香港又不知會變成怎樣了。

加燦香港見聞錄(二)

上回說了香港污染﹐交通和商場的所見所聞﹐今回說些新話題。

重建

香港是一個不停重建的城市﹐在報章上看見那些反對重建聲音﹐提對反對重建的地段只是冰山一角。我乘車經過長沙灣深水埗﹐每隔幾個街口就見到圍版工地。正在拆御舊樓﹐改建為新式豪宅。當然這些豪宅雖然名字很豪﹐設計裝潢也很豪﹐地下七八層停車場﹐十層樓以上才開始住人。不過因為地區問題﹐這些單一橦的豪宅始終豪不起來。有些已建成入伙﹐同四週的舊區格格不入。看來把舊區逐橦收購重建﹐要很長時間才可以汰舊換新﹐提升地區的整體質素。還是市建局的重建方案﹐把幾條街道一起收購﹐改建為大型屋苑比較有效率。

反而在市區中心有些大型的重建地盤﹐尖沙咀半島酒店後面的地盤﹐和銅鑼灣時代附近希慎的地盤很大﹐建成後應該可以提供更多商場和寫字樓空間﹐舒緩市區商業樓宇面積不足的問題。星光行隔鄰的地盤很特別﹐原本我記得是座小山頭。現在小山頭給剷平了﹐瞭望台和幾棵老樹卻留在半空﹐重建後的建築物將會有趣﹐不知道會如何配合留下來的舊東西呢。

去年拆天星皇后時﹐反對清拆聲音最大。我特意坐天星小輪住中環﹐看看新碼頭是否如他們批評般的一無是處。很老實﹐我喜歡新碼頭多過舊碼頭。新碼頭外型古式古香﹐比舊碼頭漂亮多了。新碼頭看維港風景的位置也比舊碼頭多﹐開放式玻璃牆設計美觀實用﹐沒有舊碼頭焗束的感覺。新碼頭比舊碼頭有更多公共空間﹐除了多了商店和無敵海景的餐廳外﹐三樓還有瞭望台。市民不用付錢入閘﹐也可以吹海風欣賞海景﹐我看見有不少市民在那裏休閒﹐更是不少情侶的拍拖勝地。沒錯新碼頭的確比舊碼頭遠﹐要行成五分鐘才到最近IFC同交易廣場。不過那條行人天橋應讓只是臨時性﹐待填海完成新建築落成後﹐新碼頭將會十分接近政府總部和新商場。再不然在巴士總站上蓋建IFC第三期﹐加條有冷氣有自動行人電梯的永久天橋﹐新碼頭不夠方便的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

利東街是另一個反對清拆的聲音。我去灣仔時路過利東街﹐原來地盤很細﹐不知道可以重建什麼。利東街又稱禧貼街﹐反對清拆者說政府在摧毀本土文化。 我今次回港要辨結婚用品﹐差不多隔天就去金都和百利商場走一轉。印禧貼的本土文化﹐在那些以結婚為主題的粒粒商場保存得好地地。利東街的街舖模式已經過時﹐趁清拆在灣仔找橦粒粒商場搬過去﹐在香港區開多座結婚商場才乎合潮流。其實利東街的重建地盤太細﹐市建局應該順便重建隔鄰的太原街。在灣仔地鐵站的地圖上﹐介紹太原街是玩具街。不過玩具街這個名稱已經過時﹐太原街只有剩下兩間玩具店。皆旺或兆萬才是真正的玩具街﹐太原街名不乎實﹐不如拆了重建好過。

屏風樓

香港的屏風樓舉世聞名﹐今次卒之親眼見識過了。八十多層的巨型屏風﹐不單只把海景完全阻了﹐還遮蔽了陽光和海風﹐很恐怖。在我細心觀察下﹐發現原來屏風樓不只是近幾年才有的問題﹐而是香港戰後已經存在的問題。只不過以前建築技術落後﹐屏風只能起到二十多層樓高。現在建築技術進步﹐於是出現過百層的超給屏風。看看在大角咀和海旁道的舊樓﹐它們自己不也是屏風樓﹐把底下的街道完全擋著。那些投訴新屏風樓擋了舊樓觀景的人﹐怎樣又不想想舊樓如何擋了後面街呢﹖

若果要撤底解決屏風樓的問題﹐就要由舊樓開始做起﹐把舊區那些舊屏風樓折御重建。只批評新屏風樓不不批評舊屏風樓的人﹐不過是持雙重標準的偽善者。也許政府應該立法﹐規定所有樓宇必須像匯豐總行一樣﹐把地面那層留空打通。這樣在街道上也可以看見海景﹐享受海風了。或有人會問﹐地面的商舖怎麼辨﹖答曰香港人誰會懷念街舖﹐行街購物當然是去有冷氣的商場嘛。

天水圍

悲情城市天水圍去年搶佔不少新聞版面。我那天特意坐西鐵入去﹐看看天水圍如何悲情法。天水圍給我的感覺很好﹐是一個井井有條的社區。寬闊的環型公路連接所有屋笵﹐還有輕鐵接駁西鐵站﹐交通十分方便。沿著環型路每隔三數橦住宅就有一間學校﹐在環型路的中央有運動場和大公園。除了社區設施不足﹐有游水池但沒有圖書館﹐城市規劃設計基本上沒有大問題。這些問題其實只是小問題﹐政府只要肯花錢就可以輕易解決。不過我留意到一點﹐天水圍區內沒有大型購物商場。不單行街和娛樂設施嚴重不足﹐商場還可以提供大量低技術的服務業工作機會。坐西鐵出市區單程十元﹐來回車資每個月要花費四五千元﹐遠遠超出低技術工作工資能夠負擔的能力。天水圍區內就業是一個大問題﹐要解決其實很容易。反正天水圍附近空地多﹐只要批出流浮山沿海的土地興建海景豪宅。在西鐵站兩旁興建兩三座大型商場﹐把輕鐵線申延過去豪宅區﹐就可以為區內提供大量服務工作機會。有錢人出市區掙錢﹐窮人服務有錢人﹐讓悲情城市不再悲情。當然新豪宅區不可以是屏風樓﹐而是類似錦秀花園或愉景灣的低密度高級住宅。對於屈居在摩天豪宅的有錢人﹐寬敞的生活空間﹐可以克服比較遠距離。當然如果加建高速公路﹐把天水圍豪宅連接上西九幹線﹐就會更加吸引。

下回題目﹕炒股﹐英文﹐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