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香港

加燦香港見聞錄(一)

在加拿大生活久了不免變會成加燦﹐與香港繁忙的都市生活脫節。上一次回香港是已四五年前的事﹐今個聖誕假期回港探親小住了三個星期。我的身份比較奇特﹐既不是香港人又不是遊客。我在香港出生長大﹐但不在香港生活。香港對我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我平常有閱讀香港的報章新聞﹐也有參加香港的網上論壇討論香港時事。不過隔個太平洋透過文字去了解香港﹐始終及不上親眼去看親身去感受。這趟回港我與很多朋友敘舊談天﹐亦獨個兒四處閒逛觀察香港的人生百態。我在此把這個旅程的所見所聞寫下來﹐以一個局外人的第三隻眼﹐用另一個角度看香港面對的問題。

污染

香港空氣嚴重污染是不爭的事實。我有氣管敏感﹐回來三個星期﹐就咳足三個星期﹐最初那星期還不停流鼻水。繁忙時間在街上行走﹐不帶口罩的話會給沙塵窒息死。去坐昂平吊車那天﹐剛巧遇上毒霧﹐連機場也幾乎看不到﹐枉論欣賞什麼大嶼山景色。大陸飄過來的污染故然佔一部份﹐但香港市區人口密度高﹐排放的污染物自然相對地多。不過香港空氣差其實不關私家車的事﹐我見大部份私家車也是低排放的新車﹐反而噴黑煙的多是使用多年的開工車。城市要依靠開工車才能運作正常﹐限制私家車對污染聊勝於無﹐禁開工車又會影響市民生活。污染問題是死症﹐真不知道有什麼可行的對策。除非香港有天災瘟疫導致大量市民死亡﹐恐怕污染的問題不能輕易解決。

交通

在我的印象中﹐在香港駕車是一件十分麻煩的事情。經常塞車兼泊位難﹐坐地鐵坐的士還方便。不過今次回來﹐新建成的架空高速公路﹐真的讓我大開眼界﹐完全改變我對香港駕車的印象。香港的高速公路網十分發達﹐由從柴灣到荃灣﹐可以一交通燈也沒有。以前細過記得入深井食燒鵝要坐很久車﹐現在行西九幹線和汀九橋﹐十五分鐘便從尖沙咀到深井。以前在市區食飯很難找車泊位﹐現在每個新起的大商場也車位充足﹐吃飯還送免費泊車。在香港擁有私家車真的很方便﹐可以搬離擠迫的市區﹐住遠些環境優美的地方﹐也不怕每朝上下班要迫長途車了。

反而搭地鐵巴士很辛苦﹐一來站站停很煩人費時。若果有位坐子還好些﹐在繁忙時間像沙甸魚般﹐站立全程更是活受罪。寧可盡量坐小巴的士﹐也要被免搭公共交通公具。枉香港是亞洲最發達城市之一﹐市民每天也要辛苦地迫巴士地鐵﹐令市民的生活質素大大降低。政府應該多興建高速公路﹐點對點地把全港連結起來﹐鼓勵中產買車搬離市區居住。香港市區的街道設計很差﹐街與街之間相隔很小﹐街道路面佔用太多地土﹐沒有足夠的空間建興大型樓宇。在市區重建時﹐可以考慮把街道合併。起一條三線行車的公路﹐比起三條一線行車的小街﹐能夠更有效使用地土。

商場

這幾年香港陸續開了很多大商場﹐引來不少反對聲音。我不是女人﹐不喜歡逛商場買東西。不過我今趟特地考察全港多個大小商場﹐看看是否如那些反對商場者所言﹐個個商場也是千篇一律毫無特色。其實商場可以分幾種﹐只是那些反對商場的人不留意細分吧。

第一類是地區性商場﹐如又一城﹐東涌﹐青衣﹐奧運﹐APM﹐將軍澳。沒錯這些屋村商場個個差不多﹐來來去去也是那幾間大型連鎖店。這些商場只是取代舊有街市的角色﹐為鄰近的居民提供衣食娛樂所需。我們不會說個個市政局街市大同小異﹐有菜檔有豬肉檔燒味檔﹐就說街市沒有存在價值。其實只要再細心觀察﹐大型連鎖店不這些商場的全部﹐買衣服飾物租碟租書或開食肆的小商戶﹐在這些大商場也找到他們的生存空間。

第二類商場我稱之為粒粒商場﹐因為商場內的店舖全部細細粒。旺角﹐灣仔最多這類商場﹐專賣潮流商品﹐是青年人購物的熱點。這些商場各司其職﹐有些專賣時裝﹐有些賣手電﹐有些賣電腦﹐有些賣玩具。貨品五花八門﹐千奇百怪﹐應有盡有。香港天氣實在太熱﹐一月頭二十度行街我也滿頭太汗﹐不敢想像夏天三十多度的情況。粒粒商場租金平﹐人流多﹐地點方便﹐正好取代以前的傳統街舖。正確點來說粒粒商場就是以前的街舖﹐只不過把街舖疊起來開冷氣﹐讓消費者可以舒服地行街罷了。

第三類商場則是龍頭商場﹐如海港城﹐時代廣場﹐IFC﹐西九﹐朗豪坊﹐Megabox這些大商場﹐每個商場也有自己獨立的個性。你在一個商場找到的商品﹐未必可以在其他商場找到。商場內的特色餐廳更吸引不少食客遠道而來品嘗美食。海港城是全港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商場﹐無敵海景加遊輪碼頭。時代廣場是銅鑼灣的地標﹐過時過節必定有演出。IFC是香港的名牌總薈。西九剛剛開地位還未清楚﹐格局似屋村商場﹐服務附近幾橦豪宅﹐又開名店想搶IFC生意。不過單看其五行設計﹐把天台的花園的高級餐廳﹐已經有獨當一面的資格。朗豪坊坐落旺角﹐商舖還是擺脫不了旺角feel﹐可以說是高級粒粒商場。九龍灣的Megabox是我最喜愛的商場﹐一來人少比較靜﹐二來商舖很另類﹐很多在香港不常見的外國牌子。當然少不了那個無敵啟德海景﹐全港唯一一個標準冰球場。不過似乎Megabox早開了三年﹐附近的商業大廈正在施工中﹐舊啟德機場還是爛地一片﹐末來Megabox應該很有發展潛力。

不論歡喜也好反對也好﹐商場是香港的大勢所趨。理想的城市設計﹐是香港大部份居民﹐在十車程分鐘內有地區商場﹐提供基本的購物娛樂服務。粒粒商場長開長有﹐舖如輪轉﹐是最有生命力的商場﹐不會擔心被淘汰。至於龍頭商場﹐我不知道香港可以容納多少間﹐由市場供求決定商場生死。不過我認為西九很有可能會降格變成屋村商場。香港有多少人日日去買名牌手袋﹖

下回繼續說﹕重建﹐屏風樓和天水圍。

三枝國旗與三本護照

3 Flags

平日我很少行街買野﹐今天心血來潮去逛街看看﹐給我發現一間買國旗的專門店。這個專門店售買世界各國的國旗﹐百多個國家任君選擇﹐大中小不同尺寸也有。大慨主要買給這兒舉行的國際性會議作裝飾用﹐又或者買給中學生作地理功課。當然還有些像我這樣的散客﹐移民來加拿大定居﹐對出生地始終懷有一份感情﹐買支國旗支持一下祖國。三支細旗連旗座才不過十五塊錢﹐是既便宜又好看的裝飾品。最重要這三支旗﹐加拿大﹐香港﹐英國﹐對我有很特別的意義﹐因為我擁有這三個國家的護照。

加拿大在北美﹐英國在歐洲﹐香港在亞洲﹐三個不同的國家﹐三本不同的護照。大慨世界上擁有三重國藉的人應該不太多。香港是我出生的地方﹐加拿大是我現在生活的地方﹐擁有這雙重國藉很理所當然。我連到英國旅行也沒有去過﹐卻從父親那邊遺傳了本英國護照。加拿大護照去歐洲不用簽証﹐可見的將來又不會去歐盟做工﹐拿了本英國護照也不知有什麼用。除了講笑遇上恐怖份子劫機﹐可以看看對方是那路人馬﹐就拿出那本照護出來救饒。

別人知道我拿著三個國藉﹐總會有些人問我這個老掉牙的問題。若果所屬國家開戰﹐我會向那個國家效忠呢﹖其實這個問題帶有誤導成份﹐暗示上世紀國家主義的舊思維模式﹐人民需要無條件地向國家效忠。國家不一定永遠是對﹐當國家做錯時﹐人民就不應盲目的支持。國家發動戰爭是否合乎公義﹐也許每個人的看法有不同﹐但只要跟從良心﹐總可以找到自己應該要支持的那一方。沒有理由先選定一個國家﹐然後不論這個國家如何不仁不義也要誓死支持。當然世界政治很多時分不清黑與白﹐就算不講仁義道德只談功利﹐支持對自己有利益關係的國家﹐也不是個很艱難的決擇。

以前在網絡討論世局政事時﹐因為我這三重國藉的身份﹐給內地憤青罵過為三姓家奴。三姓家奴這個典故出自三國演義的呂布﹐除了自己生父外﹐先後拜丁原和董卓為義父﹐而最後呂布背叛殺掉丁董二人。在崇尚愚忠愚考的儒家文化中﹐三姓家奴原本是個貶義詞。但看漫畫「火鳳燎原」如何把現代思想套用在三國時代﹐呂布先殺丁原再殺董卓﹐正是有勇有謀機智過人的表現﹐不拘泥於迂腐的儒家禮教﹐是真正做大事的人。 國家主義是十八世紀的舊思想﹐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已不合時宜。我們不應該再拘泥於國家這一個觀念﹐應該拋開地圖上人畫出來的國界﹐這樣才能放眼全球看清楚國際關係的轉變。

很多只擁有一個國藉的人﹐在談論全球化的問題時﹐往往受到國家主義的思想框框所限。因為他們別無選擇﹐他們對國家投射很強烈的感情。下意識地對國家和文化有自衛性反應﹐感情曚蔽了理性﹐讓他們看不清楚國家和文化中潛在的問題。若果能夠跳出自己國家和文化的層面﹐以地球公民的身份去權衡利害輕重﹐對全球化與本土主義的事情﹐就會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就算出國放洋喝過鹹水的人﹐思想上也許吸收多少外國文化﹐但骨子裏還是崇拜國家主義。夏蟲不可語冰﹐很難要求只擁有單一國藉的人﹐理解擁有多重國藉的全球視野。沒有多重國藉的人﹐只會高談闊論的講愛國﹐因為國家就是他們的一切。手持多重國藉的人﹐反過來會質疑愛國這一個慨念﹐用普世價值去衡量這個國家是否值得去愛。

 

港女聖經 – 葉一知

HK Girl Bible 我書櫃上有三本作者親筆簽名的書。第一本是電腦程式設計課本﹐作者剛好是我大學年代打暑期工的上司。第二本是Karen Armstrong的上帝簡史﹐那是聽她演講時排隊索取的簽名。第三本是早幾天才收到的「港女聖經」﹐作者是網絡認識素未謀面的朋友﹐書本直接從向他訂購﹐作為對朋友出書的一個支持。

作者葉一知是香港的人氣博客﹐他的刁民公園是我每天必讀的網誌。他的文章涉題材獵甚廣﹐以嬉笑怒罵的手法﹐諷刺評論時下熱門話題。文章雖以怪論型式下筆行文﹐其實他對很多事有鮮明的立場。當中有幾樣我正好持相反意見﹐於是在網誌上留言反駁﹐筆戰了不下數十回合。正所謂不打不相識﹐就這樣在網絡上交了一位朋友。葉一知寫網誌紅起來後﹐踏上其他網絡作家的成功之路﹐跳出虛疑世界﹐在現實世界中出書﹐當一位真正的作家。「港女聖經」是他的第一部著作﹐由一間獨立出版社發行﹐小本經營炒作港女這個話題。相信初版後沒有機會加印﹐若果他日葉一知當了大作家﹐我這本絕版珍藏簽名「港女聖經」可值錢了。

從香港寄平郵來加拿大需時個多月﹐當我收到這部書時﹐港女這個話題已經玩到爛﹐主流傳媒和網絡已移師下一個話題。現在才讀「港女聖經」﹐覺得自己有點與潮流脫節。「港女聖經」只有薄薄的一百五十頁﹐每頁字體大排版又多空位﹐隨手翻看著用了不到半個小時就看完。作者保持他寫網誌一貫的搞笑水準﹐把香港女性變成港女前因後果娓娓道來。逐點分析解拆早前在網上引起爭議的奇文﹐港女與港男的八十一宗罪。若果讀者不熟識香港地道文化﹐不明白港女這個詞語貶義的意思﹐大慨會一頭霧水完全看不明白本書的內容。若果讀者身為港男深受港女之苦﹐讀起來必定倍感痛快。從古典文學到現代八掛雜誌﹐兩性戰爭的話題歷久不衰﹐每間幾年換個名稱又會再流行。所謂的港女問題其實不只限於發生港女身上﹐這是全世界女人也共通的特點﹐只是各地因文化關係而程度深淺有別。日劇中看到的東京事業女性﹐又或者美國電視中的紐約打工女郎﹐可是百份百港女的好妹姊。

這本書作者寫得好玩﹐讀者看得開心笑過癮﹐看畢全書還有點意猶未盡。六十八元買本散文不是散文﹐笑話不是笑話﹐研究不是研究的無厘頭書有點貴。若果增加書本內容﹐讓資訊和笑料更加充實﹐我必定會推薦購買。只是想輕鬆娛樂一下﹐不想看讓人思考的沉重書藉﹐又沒有時間追看小說﹐不妨借閱「港女聖經」來開懷大笑一頓。不過如果讀者想了解兩性關係﹐千萬不要盡信本書極度跨張失實的內容﹐還是參考男女關係經典Men are from Mars, Woman are from Venus比較可靠。

從皇后碼頭看本土行動的意義(後)

Queen’s Pier

皇后碼頭與公共空間

本土行動要求保留皇后碼頭的另一個理由﹐就要捍衛香港中環中心的一片公共空間。沒錯皇后碼頭和愛丁堡廣場一直以來是香港市民的公共空間﹐市民不論窮富也可以享用這片土地。從中世紀的小鎮的教堂廣場﹐到現代大城市的設計﹐公共空間在城市規劃的基本慨念。公共空間不單只是給市民休閒﹐還包含了集會慶祝場地的作用﹐可以凝聚起市民的歸屬感﹐塑造一個共同擁有的身份。沒有政府會蠢得市中心的所有土地只用來起商廈﹐把市民排斥在外﹐而事實上香港政府也沒有這樣做。若我們細心看政府新海濱的發展計劃﹐減去全民反對的軍用碼頭﹐其實填海後會新增大量的公共空間。以土地面積來計算﹐新海濱區的公共空間﹐比現在皇后碼頭和愛丁堡廣場還大﹐市民仍然可以在海邊吹海風﹐欣嘗維多利亞港的景色。

本土行動一直在誤導市民﹐說遷拆皇后碼頭會令公共空間消失。他們不會告訴市民遷拆皇后碼頭﹐是為了開發更多公共空間的事實。他們批評新公共空間隔涉防礙市民使用﹐這個指控亦過份控跨張失實。我們只要攤開地圖一看﹐不難發現新海濱只不過是從中環多走五分鐘的路程﹐沿途還有冷氣商場連接不怕日曬雨淋。若從九龍方向乘搭天星小輪過來﹐下船步出碼頭便是新公共空間﹐遲些地鐵新支線通車﹐市民更可以直達位於新海濱的地鐵站﹐交通十方便。單純以公共空間的功用作比較﹐新海濱規劃絕不比皇后碼頭遜色。

皇后碼頭與本土價值

在本土行動還佔領皇后碼頭的時間﹐他們其實可以答應重置作為條件﹐與政府真誠地坐下來談判﹐參與新海濱公共用地的設計和規劃。可惜他們堅持死守皇后碼頭﹐對不遷不拆寸步不讓﹐白白錯失一個發揮影響力的機會。本土行動將皇后碼頭神化為抗爭象徵﹐把建築物轉變為政治宣傳的工具﹐宣揚一套與香港主流意識格格不入的價值觀。他們這套價值觀稱為本土文化或基層文化﹐試圖偷換香港核心價值作的慨念。筆者在此要打破他們的語言霸權﹐撕破本土行動以本土二字欺騙市民的重重黑幕。本土行動所持的價值毫不本土﹐源自外國六七十年代左翼社運份子﹐在一小撮孤芳自賞與現實隔離的知識份子間十分流行。這價值觀也不是什麼新穎進步的思想﹐只是越戰年代嬉皮主義的申延。當年少不懂事投身社運的青年﹐今天已成為建制中的支柱橦樑。其實我們也不用對新一代青年過份苛刻責備﹐他們只是在經歷前人成長之路﹐要經過糊塗反抗過的階段﹐才能到達醒覺建設的終點。總會有些人永遠不願意長大﹐只好永遠沉淪在主流的邊緣﹐為多元文化社會作些點綴。

本土行動在皇后抗爭運動中﹐常常打著基層旗號﹐反對新發展計劃排拆窮人。可是他們忘記了一點﹐公共空間是屬於全港市民的空間﹐並不只是屬於窮人。自香港百多年前開埠以來﹐中環便已經是商業和經濟中心。新發展計劃正是延繼這個歷史脈絡﹐貫徹香港一直以來的歷史價值。筆者不止一次聽到本土行動要捍衛中環原居民利益的笑話﹐原來中環除了露宿者外還有人住嗎﹖也許說把中環歸還給基層是句很動聽的口號﹐可是中環從來不是屬於窮人的地方﹐又如何把這個地方歸還給他們呢。當一個大城市的市中心給窮人佔據﹐中上階層漸漸遷出﹐正是代表著這個城市的死亡﹐相信沒有市民希望看見中環步上底特律市中心的後塵。當然筆者說市中心不屬於窮人﹐不是指華人與狗不淮入內。中環的商場商場名店不會驅趕市民﹐窮人也許會望門輕嘆負擔不起﹐但是他們不要自卑害怕進去﹐他們更加要進去看清楚高尚的生活質素。為自己定下目標發奮向上﹐終有一天他們可以抬起頭昂然步進﹐這才是香港賴以成功的奮鬥精神。只是空坐門外眼紅別人富貴﹐甚至希望商場名店消失﹐自己沒有的東西別人也不可以擁有﹐說穿了這可是香港市民極度抗拒的共產主義呀﹗香港回歸後特區政府總算保持資本主義的經濟優勢﹐中央也不強行取消一國兩制解放香港。倒是那幫文化人擁抱共產主義精神﹐以本土基層名義搞階級爭鬥。不過這也難怪他們﹐他們大多受西方思想影響﹐不免沾染外國文化界的陋習﹐對社會主義有不切實際的浪漫幻想。

結語 – 寄望未來

香港不是烏托邦理想國﹐政治制度欠缺民主﹐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經濟面臨轉型危機﹐市民生活質素需要改善等等。面對這些挑戰保持繁榮興盛﹐香港市民要回顧我們成功的發展歷史﹐紮根香港核心價值的文化。市民不要被本土行動的基層價值誤導﹐被他們編織出來的美麗謊言欺騙。

從皇后碼頭看本土行動的意義(前)

Queen’s Pier

數個月來本土行動反對遷拆皇后碼頭的風波﹐終於在八月一日警方清場下暫告一段落。社會上有些聲音﹐認為佔據皇后碼頭者在搞事﹐製造混亂浪費警力﹐這些觀點筆者不能認同。自去年十月開始﹐筆者從獨立媒體觀察整個事件的始未。筆者佩服本土行動成員體現的抗爭精神﹐以行動來反對他們認為政府的不公義。在成熟的公民社會中﹐不論訴求議題的內容是什麼﹐市民也有和平示威集會的自由﹐從而喚起公眾對議題的關注。現在激情過後﹐市民可以冷靜下來﹐細心分析本土行動的議題﹐看看他們是否值得我們支持﹐監察政府有沒有應該反省的地方。

筆者十分認同本土行動對政府的兩項指控。第一是政府沒有足夠的民主代表性﹐中區發展計劃沒有作足夠的資詢。第二是政府在蓄意隱暪新海濱興建軍用碼頭的設計﹐剝奪市民使用公共空間和享受維港景色的權利。可是筆者對於本土行動的其他論點則不能苟同。他們反對遷拆重置皇后碼頭﹐認為皇后碼頭有重要的歷史價值﹐以及是本土社會運動不可缺少的抗爭空間﹐因些不惜犧牲發展工程也必須要原地保留。皇后碼頭還有深入一層的意義﹐他們利用這事件為切入點﹐反對香港一直以來城市規劃和經濟發展的理念﹐為基層階級奪回定義公共空間的權力爭鬥。筆者將試從這兩個角度出發﹐辯駁本土行動理據不足之處。讓讀者在政府發展與保育平衡的老調子﹐本土行動保育高於一切的慷慨陳言之外﹐聽聽第三條路的客觀意見﹐然後再自行決定香港未來應走的路。

皇后碼頭的歷史價值

皇后碼頭事件開始之來﹐本土行動就一早搶佔歷史價值的解釋權。 他們原地保留皇后的理據﹐是建立在皇后碼頭的歷史價值之上。可是他們的推論僅止於羅列出皇后碼頭發生過的歷史事件﹐如港督履新英女王上岸﹐六七十年代的抗爭運動等等﹐並沒有進一步提出這些事件如何構成皇后碼頭不可重置的歷史價值。他們只是不斷標榜皇后碼頭是一級歷史建築﹐妨忽忘記了這個評級是由沒有任何公信力和民意基礎的古物諮詢委員會的隨意決定。相信讀者還記得當日為皇后碼頭評級的鬧劇﹐那班並非歷史保育專家的議員﹐在冷氣房內以各自的政治利益考慮為前題下投票。結果政府技術上出錯﹐皇后碼頭被評為一古歷史建築。香港有151 橦一級歷史建築物﹐只有28處被列為古蹟﹐可見一級歷史建築物並不等於擁有免遷拆金牌。

政府在過去幾個月已作出讓步﹐ 承諾會在附近原件重置皇后碼頭。本土行動稱重置會讓歷史價值蕩然無存﹐並例舉出美利樓作為重置的失敗例子。可是他們故意忽視重置成功的例子﹐如興建啟德機場時曾重置宋王台往現址﹐絲毫無損宋帝昊落難香港這段歷史的價值。只是本土行動從來沒有為市民解釋清楚什麼是歷史價值﹐在他們的口中歷史價值就只好使好用的百搭牌﹐可以成為他們反對任何改變的最佳藉口。在決定應重置還是原地保留皇后碼頭之前﹐市民有權知道歷史價值到底是什麼﹐應該要用什麼準則去衡量。

歷史建築物分兩類。第一類是的記念性歷史建築(intentional monument)﹐如巴黎的凱旋門﹐紐約的自由神像。這類歷史建築原先豎立的目的﹐就是要為下一代保留一些記憶﹐其歷史價值十分重要。建築物本身有考慮和計劃未來發展的需要﹐因此後來的發展必需要配合歷史建築的原意。第二類則是意外歷史建築(unintentional monument)﹐建築物本來是有其他目的﹐如歷史偉人的故居﹐建築物本身並沒有作長久保留的打算﹐原本計劃就如普通建築物般﹐老舊後就會拆御重建﹐讓新的建築物取代其功用。每一個地方總些平凡的故事﹐但故事對於大部人來說是無意義的﹐並不足以構成意外歷史建築的條件。一個活生生的城市不可能不發展﹐要發展則沒有可能保留歷史的全部面貌。我們必須作出取捨﹐只選擇有代表性的建築物保留。皇后碼頭沒有發生過獨特的歷史大事﹐英女王港督上岸是碼頭本來的功用﹐七六年代的抗爭運動也不是以皇后碼頭為中心﹐所以皇后碼頭並不合第二類歷史建築的要求﹐沒有原地保留的理由。反觀把皇后碼頭遷拆重置﹐皇后碼頭則搖身一變為第一類歷史建築﹐有著代表香港殖民歷史和保育運動的像徵意義﹐在新海濱將會有屬於她的永久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