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我都很喜歡看奇洛李維斯的動作戲,從他最早期的Speed到成名作Matrix,後來減產轉型拍劇情片,但久不久也會有拍套動作戲搵真銀,畢竟他多年來始終票房保證。他除了靚仔和好身手外,他的動作片每套都各有特色,與其他動作名星的不斷重覆成功公式,奇洛的戲總會給觀眾意想不到的新鮮感。
這套《殺神》是B級cult片,故事和劇情似有還無,全片賣動作場面和型佬奇洛乙名。請來Matrix的幕後製作班底,若果你喜歡Matrix第一集的槍戰,今次就給你一口氣看過夠,來個半鐘的威力加強版。奇洛是退隱江湖的金牌殺手,與亡妻留給他的愛犬,過著平靜的生活。然後有一天,黑幫的敗家仔看上他那台古董名車,買不到便夜襲他家強搶,還殺了他的狗。你殺我隻狗,我殺你全家。於是金牌殺手重出江湖復仇,單人匹馬把整個黑幫滅了。之後的故事,基本上就是打打打,打完又打,一路打上去,打到殺掉黑幫教父,完。
為狗復仇這條橋很絕,這套電影走是黑色荒誕暴力路線,若果是報什麼殺父殺妻之仇,反而讓劇本添加無謂的感情枝節。現在開宗名義為狗復仇,讓復仇這點徘徊在合理與戇居邊沿,反而令觀眾可以專心看槍戰,不用理會有沒有劇情,反正整齣戲的對白不多。戲中不乏讓人會心微笑的黑色幽默,例如奇洛在家中與入侵者搏殺,鄰居投訢夜半嘈音擾人,警察前來搞門問話,你完全佔不到會如何接戲,十分抵死好笑。
戲中構建出一個很好玩的殺手世界,殺完人打電話叫家居清潔公司善後,入城住和平中立區的殺手酒店。不說是電影原創劇本,我還以為是改篇自什麼漫畫。這個殺手世界只拍一套戲太浪費了,既然電影收得,自然會開拍殺神系列,續集今年二月上映。奇洛繼Matrix後,又一個代表作。
特工電影從來都不乏市場,可以說是動作片的中流砥柱。從最早期最長壽香車美人的007,靚佬湯一班人偷野的《職業特工隊》,失憶特工的Jason Bourne,近年狂野粗廣的XXX,甚至早年搞笑玩野的Austin Power,每個系列的電影都有其風格。改篇自漫畫的Kingsman,開創全新風格的新晉特工片系列,設計帶有復古風,有點似舊占士邦的秘密基地和新奇武器,動作場片則走形格路線,有別於硬橋硬馬的舊式打鬥,戲中笑位有Austin Power風格,不乏向傳統特工片的吐嘈。
這套電影的中文譯名有問題,Kingsman沒錯是戲中的特工組織,雖然總部設在英國,但並不隸屬英國政府,與皇家沒有關係,是保護世界和平的私人機構,性質像《雷鳥拯救隊》,總之有用不完的錢,有高科技武器,而政府又無視它的存在。故事採用菜鳥配老鬼的套路,Colin Firth飾演的老特工,因緣際會找上去世搭檔的兒子加入組織,上半部是新丁特訓的情節,下半部理所當然的拯救世界。
憑The King’s Speech拿金像獎影帝的Colin Firth,在片中的動作場面完全叫人括目相看,估不到他文武雙全,其實他主要就是兩場打戲,第一場在酒吧中教訓流民,因實力懸殊兼活用雨傘道具,打起來好看兼好笑。第二場在教堂大混戰,一個鏡頭直落七八分鐘,一個人殺光手拿各種武器的百多人。打完行出教堂門口,然後給壞人一槍爆頭,可以寫入動作電影教科書。新丁沒有多少動作場面,最後一戰殺入壞蛋基地,玩連環爆頭煙花,又是另一個經典場面。有些人批評太過慳水慳力,我倒十分欣賞編劇的創意,至少我看得十分開心,不失為一個讓主角反敗為勝的合理扭橋。
戲中的大壞蛋的陰謀,為了拯救地球環境和生態,要大幅減少人口去減少污染。乍看天馬行空很無厘頭,儘管非常政治不正確和不人道,某程度上可能是有效解決地球危機的唯一方案,現實中根本不能減排,最後只有全人類一鑊熟。大壞蛋派免費上網電話卡,然後發出音波操控全人類,讓全人類神經失常自相殘殺,方法很荒謬但不失對低頭族的一大諷刺。大壞蛋其實癲得幾渾循,除了必須配合殺人大計的各國政要植入晶片預防失控外,他還綁架不合作但有價值的好人,保留他們的性命,好重新建設大屠殺後的世界。
Kingsman續集今年年尾上畫,戲片為The Golden Circle,大慨是舊占士邦的金乜乜金物物致敬,可以預期繼續走半玩野半形格的路線。
Bruce Willis是荷里活的動作巨星,從八十年代Die Hard起,一路打到廿一世紀,打足三十個年頭,越老越好打,正是老當益壯。「猛火爆」改篇自美國漫畫,主角是退休的無敵特工,因為被組織盯上要殺人滅口,不得重出江湖。片名中的RED,便是Retired Extremely Dangerous的縮寫,退休但極度危險。
在戲中Bruce Willis十分勇猛,把當他對手的年輕特務比下去。新一代特務過份依賴高科技,結果常常給Bruce Willis捉弄,便是戲中很常見的笑點。退休特務四人組的其他角色,個個全都是好戲的大明星,有Helen Mirren,Morgan Freeman和John Malkovich。其中Helen Mirren的老婆婆特工最好笑,表面上是愛情小說作家,但殺起人來毫不眨眼。她一邊拿著重機槍狂掃,一邊和舊情人鬥咀,便充滿喜劇感。
電影是很典形的娛樂大片格局,有打有笑有大場面,幾個老人家大發神威,把中情局搞到天翻地覆。故事是什麼其實也不太重要,不過是一場接一場的動作,中間加插妙語連珠的好笑對白。漫畫般的跨張情節也很合理,畢竟電影是改篇自漫畫嘛。看完「猛火爆」後,看誰還敢說老人家沒有用。
看完「鎗王之王」﹐失望萬分﹐只找來了舊戲「鎗王」﹐重溫一下昔日的經典﹐以作補償。當年「鎗王」由張國榮主演﹐方中信和他演對手戲﹐兩大型男分別飾演兩個不分高下的鎗王﹐原本惺惺相惜﹐但卻一正一邪﹐帶有那種雙雄對決的味道。據說張國榮演殺人狂魔入戲不能自拔﹐後來要看心理醫生才能康復。
在戲中張國榮是IPSC鎗王﹐在一次神經漢持械傷人事件中﹐為保護女友射殺犯人﹐怎知沉迷上殺人的快感﹐墮入魔道成為變態殺手。張國榮的演技十分精湛﹐在電影後半段﹐他完全表達出為追求殺人感覺的神情。我最欣賞的一個演出﹐是張國榮在初次殺人後看心理醫生﹐從醫務所出來後﹐說沒有訴醫人他殺人感到開心﹐那一個輕浮中帶率性的眼神﹐應該至少給他個影帝提名。
電影上半部舖排交待張國榮成魔的經過﹐只有IPSC比賽的射擊場面﹐雖然不是你我互射的鎗戰﹐但張國榮和方中信的績分叮噹馬頭﹐看誰會勝出也很刺激。下半部鎗會中那場鎗戰﹐可以說是港產片鎗戰場面的經典。張國榮以一敵八﹐以快準狠的射擊技術﹐瞬眼間射倒所有警察。最難得是張國榮沒有使用主角威能﹐勝負決定於拔鎗射擊的身手。警察一字排開衝入去﹐正好給張國榮連橫擊倒﹐慢鏡下警察拔鎗提到半空﹐便已經被子彈射中。一場鎗戰在數秒內結束﹐受傷倒地的警察在嚎哭﹐沒有受傷的女警被嚇傻不斷尖叫。鏡頭打破其他鎗戰片的過渡浪漫化﹐展視出處身鎗戰的真實恐怖﹐
最後一場張國榮和方中信決鬥﹐正如電影中所說﹐比賽中那零點幾秒的差別﹐在鎗戰中是沒有意思的﹐最終是結果必然是雙雙中鎗。我原本認為這個結局不合理﹐張國榮明明可以全身而退﹐偏偏要上演這場最後之戰。但代入劇中角色想深一層﹐張國榮在電影後段已經神經失常﹐他是追求殺人的感覺﹐在他行刺證人時﹐不射容中的身體﹐而取難中的頭部﹐已經有跡可尋。在安全逃走與方中信分勝負之間﹐完成那一場未完成的比賽﹐更加能吸引張國榮嗜血的本性﹐才讓他不顧一切留下來。
「鎗王」中的鎗戰真實出色﹐全靠片中鎗術指導﹐兩屆香港射擊冠軍張民光的功勞。他還客串飾演片中警察JOE一角﹐怪不得看戲時覺得這個角色入形入格﹐原來他是現實中真正的鎗王﹐他在戲中只是做回自己。可是戲中JOE這個角色死相也太可憐了﹐洗完澡還未穿回衣服﹐便這樣光脫脫給張國榮一鎗解決了。
最近看了很多套港產槍戰片﹐先後看了新舊兩套「槍王」﹐還看了杜琪峰槍手三部曲最後一部的「復仇」。第一部「槍火」曾經是我認為最佳的港產槍戰片﹐可是三部曲卻一部比一部差﹐一部比一部爛。第二部「放逐」故事不怎樣好﹐但至少還有可觀的槍戰場面看。這套「復仇」只剩下賣主題點子﹐如果復仇的人失憶了﹐那仇恨還存不存在﹐但完全沒有把主題好好地發揮。故事倒也算了﹐電影的致命傷是槍戰不好看﹐兼中間太多文戲悶場﹐杜琪峰只顧著玩影像玩鏡頭﹐而忘了動作片的靈魂﹐首要繄張刺激一氣呵成。
上部集的殺手五手組﹐今集只剩下黃秋生﹐林雪﹐林家棟三個﹐還了個法國過氣歌手Johnny Hallyday﹐不過他的演技實在不感恭維﹐口木木面好像不懂演戲。據說這個角色﹐原本打算找老牌殺手影帝阿倫狄龍來演﹐可惜他老人家推了不拍﹐不然電影應該會有更多火花。「復仇」作為一套槍戰片﹐可謂完全不合格﹐等了半個小時才有第一場槍戰﹐幾乎悶到我睡著了﹐要不是頂著槍手三部曲的大名﹐我早就關機不看了。
電影只有三場槍戰﹐但全部也處理得不乎期望。樹林之戰﹐只見人影橦橦﹐眾人胡亂開槍﹐完全看不清楚在發生什麼時。垃圾場之戰有點看頭﹐眾人拿廢紙磚推來推去﹐當作盾牌來用﹐可算是神來之筆﹐可惜這場戲不免有點多餘。殺手三人組枉死垃圾場﹐全是黃秋生有勇無謀之過。先不說為結交才不過數天的新朋友﹐ 拍心口講義氣得罪自己的米飯班主﹐那也勉強可以說劇情需要而無視合理性。明知任達華是黑幫大佬﹐就不要與他正面衡突。當任達華打電話告之賣魚三兄弟藏身之處﹐就不要急著殺上去黑市醫院﹐大可以在樓下伏擊他們﹐這樣便不怕暴露身份了。之後隨便找個藉口﹐說來遲了救不到他們﹐回澳門後走近任達華身﹐要殺他可謂易如反掌。天下間那有殺手會告訴目標﹐我要過來殺你了﹐讓目標有所防範﹐甚至來先發制人﹐出師未捷身先死呢。
法國佬整套戲都是行行企企﹐最後一場為笨蛋三人復仇﹐總算臨完場前做點事。在澳門街頭追殺那段﹐完全看不出法國佬﹐身為退休頭號殺手應有的身手。只見他在開主角威能﹐槍林彈雨間在路中心慢慢行﹐敵人子彈都竟完全打不中。同樣都是無視合理性﹐「放逐」最後那場酒吧大戰﹐至少打得燦爛好看。「復仇」實在叫人失望﹐特別是看完「槍王」後﹐對比該劇超真實的槍戰場面﹐我不禁問句杜Sir到底在搞什麼﹐難道他忘記了怎樣拍槍戰嗎。
Posts navigation
蘋果日報作者 – 陳馬:書評,影評,動漫,旅行,哲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