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android

拉開智能家居科技大戰的序幕,試玩Google Home Mini

智能電話市場接近飽和,手機在功能上的創新已漸漸走到盡頭,蘋果和Google成為這場科技戰役的贏家。下一個科技戰場將會是智能家居,那間科技公司能攻佔你的客廳,便是新一代科技市場的霸主。Sony和微軟曾經幻想用遊戲機打入客廳,不過遊戲機價格昂貴,除了死忠玩家外一般家庭不會買,此路不通註定失敗。早兩年Amazon異軍突起,靠著智能喇叭Alexa殺出藍海,高規格的大喇叭才買二百美元,吸引不少科技發燒友買來玩。去年推出的低價Echo和Dot,才買幾十美元一個,一時間差不多人手一部獨佔市場。

到今年Google和蘋果也不今後人,相繼推出自家的智能喇叭。Amazon的智能喇叭是玩物,基本上沒有多大實際用途。雖說可以控制家居電器開關,但智能電器價錢高昂,買個智能燈膽仲貴過個Echo,市場目前還未成氣候。Alexa是唯一用途就是聲控聽歌,不過首先你要是Prime會員。Google和蘋果在電話上早有聲控系統,把Siri和Google Assistant移植去智能喇叭相對容易,還有讓智能喇叭與電話功能連結,比起Alexa更有買點。可惜蘋果臨門甩腳,HomePod要明年才出貨,還要買成三百幾美元,結果讓Google先飲頭淡湯,在今個聖誕購物檔期,趁機搶佔智能家居的市場。

一舊圓碌碌

Google與Amazon的定價策略一樣,大舊靚聲喇叭做生招牌,主力是靠平價細喇叭搶市場。今個感恩節黑色星期五做特價,Google Home Mini大平買,三十美元有找。買個普通藍芽喇叭也是差不多價錢,想也不用想便買了Mini來試玩。開箱沒有什麼可以報告,一舊圓碌碌布面Home Mini,加多一舊圓碌碌的叉電器。安裝十分容易,插電,等四粒LED閃下閃下,在手機上下載Google Home個App,開app立即自動pair up,登入你個Google account,幫Mini入Wi-Fi密碼,之後對住電話講幾次「OK Google」和「Hey Google」,咁就可以用。

Google Home基本上同手機版的Google Assistant沒有分別,你可以問Google Search,問天候,問新聞,問股市,問交通消息,可以口講寫短訊電郵,更新行事日曆,設定提示或鬧鐘等等。我是Spotify會員,可以叫Mini播歌,又可以叫佢播收音機,北美當地的電台故然有,想不到有香港電台同新城聽。我沒有買Chromecast不能叫佢播Youtube或Netflix(Chromecast都有做特價,攪到我又想買添),我家又沒有智能電器,沒有什麼可以操控。目前Google Home不支援中文,不過Google的語音識別非常強勁,完全聽得明我的香港口音英文。

Google Home Mini放在電視機前面

Google Home還有兩項殺手鐧。第一是它可用來打電話,免費任打北美任何號碼,Mini當免提電話使用。第二是它支援不同家庭成員的聲音,我老婆用iPhone,下載了iOS版本的Google Home App,設定好她的account後,Mini認得出我和她不同的聲音,問它行事日曆或叫打電話時,懂得使用不同人的account,這點比起Alexa更勝一籌。我把Mini放在客廳電視機前,它的音質清楚夠大聲,但不要有不切實際的期望,始終只是一個細喇叭。收音非常準確,在有播放背景音樂的情況下,可以坐在沙發上以普通說話的聲線發號司令。

智能家居這一場科技大戰,今個聖誕購物檔期正式拉開序幕。目前Amazon排頭位領先,不過Google憑著手機和Gmail的生態系統,配合割價速銷搶佔市場,坐穩第二位然後急起直追,有望重現當年Andriod強攻打下iOS的情況。蘋果還在起跑線準備開砲,不知道一出閘狀態會如何。論佈局Amazon和Google最好,把語音技術開放授權給其他喇叭廠商使用,買喇叭從來不是重點。把用家綁定在他們的生態系統才是重點。蘋果把HomePod定位為高級無線喇叭,而非智能助理,是否看錯了市場趨勢呢?

Monument Valley 2

《紀念碑谷》第二集在iOS上早己上市,Andriod版本則望穿秋水,等了四個月後才珊珊來遲。第一日出即買,玩了兩日打爆機。2004年《紀念碑谷》第一集橫掃多個遊戲大獎,取材自M.C.Escher的小清新解謎遊戲,成為Tim Cook蘋果發佈會的生招牌打免費廣告,在《House of Card》劇中亮相後,連不玩手遊的人也下載來玩。

第一集是劃時代的突破性遊戲,後來陸續推出的DLC外傳,玩法己經開始有點重複。到了第二集更開始呈現疲態,讓我感到這不外乎是隻行貨續作。在現有的基礎上加點小改進,畫面音樂比上集更靚,加入母女二人玩法多些變化,不過早已沒有第一集帶來那份嶄新遊戲類型的喜悅。

不知是因為我本人熟能生巧,還是Ustwo江郎才盡,第二集的謎題太過容易,全部關卡都是直行直過,完全不用思考,沒有一個關要用多過兩分鐘去破解。關卡大部份是炒冷飯,與第一集有點似曾相識,只有兩版的設計有新意思。母親有一關很像俄羅斯復活蛋,不斷向中心zoom in走入去,女兒有一關不用機械控制地型,改為控制陽光照到樹木便長高。遊戲雖說角色增添為母女二人,不過頭幾版女兒跟著母親走,兩個人等於一個人。中段關卡母女獨自冒險,變回一個人同第一集差不多。最後兩關母女重遇,可以同時分別控制二人,不過謎題未有充份發揮二人合作的特性,反而受制畫面大小所限,多一個人在畫面,反而更局限了玩家的選擇,二人沒有讓謎題更有趣味,反而變得更容易。

這個遊戲值不值得推介?如果你沒有玩過第一集,一定要玩第二集,畢竟從各方面來說,第二集的確比第一集優勝。如果你已經玩過第一集,不妨等減價才買來玩。人就是這樣矛盾,第一集打爆機時,祈望會出第二集,遊戲實在太美麗,不想它就此完結。到了第二集千呼萬喚始出來,照足第一集再加料炮製,又嫌第二集沒有新意。遊戲依然好玩,依然十分治癒,不過今次玩到結局時,我沒有期望出第三集,《紀念碑谷》兩集就足夠了。

Reigns – 國王遊戲

《Reigns國王遊戲》被不少遊戲網站和雜誌,評為2016年度最佳手機遊戲,創新獨特的遊戲系統,加上只不過是三美元的售價,讓我買回來看看它究竟有何特別之處。遊戲的玩法很簡單,玩家當國王治理國家,不過玩法不是模疑城市或即時戰略,而是翻牌回答是非題。每張牌代表臣民的請求或國家發生特別事件,應對方法只能二選一,把牌翻去左或右作出決定。視乎玩家翻牌的決定,影響代表教會、人民、軍隊和財富的四個數值的升跌。四個數值不能零亦不能滿,否則國王被會被推翻下台,遊戲沒有輸贏,不停翻牌直至下台,看看能在位多久。一個國王下台,另一個國王登基,續繼統治國家。

隨著歷代國王的興衰,玩家一邊完成任務,一邊增加手上的牌疊,解封不同的死法和事件。這個遊戲很黑色幽默,翻牌的結果住住出人意表,但細想一下又合情合理,解釋更讓人不禁發笑。遊戲一開始有點平淡不知所以,死了幾次後學慬規則漸入佳境,理解四個數值升降的奧妙,不禁為遊戲設計者的創意拍掌。國王權述之道在於平衝,不能讓任何一個勢力獨大,威協到自己的帝位,但亦不能讓其一勢力失控,否則便會社會暴亂引發革命。遊戲的耐玩性不高,我玩了兩個多小時,所有牌見過七七八八,記得決定對數值的影響,變成很機械式地去保持數值在中間位置,牌的文字也不用重覆閱讀,只是一心想解封餘下的任務。然後玩多兩天到了樽頸位,不看攻略玩不下去,看了攻略要等齊開啟任務的條件也不易,結果我索性上Youtube看別人玩當自已玩了。最終的「爆機」任務很難破,要和魔鬼作出交易並欺騙他,與遊戲永恆的中世紀王國的風格很匹配。

不難理解這遊戲為何橫掃各大獎項,遊戲界太多千遍一律的抄襲品,難得有如此別樹一格的遊戲,無法歸入現有的遊戲分類。不過以遊戲性來評論,我認為《Reigns》有點譽過其實,雖然一定要試玩去感受一下新鮮的玩法,可以Google Play的兩小時回水時限內,趕快體驗一下遊戲然後退貨,再上Youtube補完未看的重要事件。

Thomas Was Alone

我近年比較多玩小品遊戲,可能AAA大作製作太多商業計算,大多只是換湯不換藥的續集。畫面靚地圖廣闊又如何,千篇一律遊戲玩法很悶人,反而獨立遊戲富有創意,新鮮的遊戲系統和界面,更能夠開拓玩家的視野。Thomas Was Alone的原型只是設計者Mike Bithell的習作,只用了一個週未寫出來的flash遊戲,反應出乎意料之外地好,於是他把遊戲用Unity引擎重寫,2012年推出最初的電腦版,旋即橫掃多個遊戲大獎。因為使用Unity引擎的關係,遊戲容易地把遊戲移植去其他平台,現在差不多支援市面上所有平台,連Linux也可以玩。我玩的版本是Android手機版,早兩年Amazon免費下載,放在手機裏有空玩一兩關,玩下停下,中間又換了電話要由頭玩過,差不多玩了兩年才爆機。

遊戲的玩法很簡單,玩家控制不同顏色的長方形,左右上下跳躍移動,每次只可操控一個四方形,要互相幫助利用作跳台,全員到達白色框指定位置便過關。不同顏色的長方形有不同技能,有的跳得高些,有的特別偏長但跳不高,有的可以浮水,有的可以做彈床,有的可以凌空二次跳躍。去到中段地圖更多花款,有反地心吸力的方形,也可以到指定區域轉顏色,追加關卡還有噴射可飛。遊戲以解謎為主,大部份關卡都不太難,可以慢慢試不同的長方形組合。不過有幾關很考手指反應,要算準時間地按跳掣。每次遇到這類關卡,連續試十多次都失敗,我都便萌生放棄這遊戲的念頭。不過事隔幾星期甚至幾個月後,某天心血來潮開來再玩,竟然又過到關可以繼續玩下去。

遊戲的畫面很簡潔,若果減去Unity引擎的光影效果,大慨在紅白機都可以跑。這麼簡單的一個遊戲慨念,遊戲使用的技術毫不複雜,竟然要等到2010年才面世,有點不可思議。不過任何令人著迷的發明,總是未發明前沒有人想到,當第一個人提出來後,回首一看卻十分顯淺易見,怎麼沒有人早點想出來。遊戲玩法固然是最吸引人之處,但以AI要逃出電腦的故事作包裝,加上Danny Wallace獲獎的旁述聲音,為每個長方形賦與性格和生命,訴說長方形之間的愛情友情,讓玩家在解謎玩遊戲以外,還有更深一層的領悟,彷彿角色不只是一個長方形,而是活生生的人(工智能)。

Google Daydream VR 初玩感想 – 虛擬實境會步3D的後塵嗎?

15241226_10154552264290269_2166070192745834860_n

買了Pixel電話,沒有理由不買Daydream View。Daydream未推出時已經預定,美國出了好幾個星期,等到頸到長終於收貨。急不及待,馬上開來玩。身在公司,為免玩VR的傻樣被拍下來公諸於世,當然不能在座位玩,book間會議室躲起來玩。返工時玩耍倒沒有所謂,在高科技公司工作,只要準時交到貨,基本上不返工也沒有問題。開盒沒有什麼驚喜,未到手前上網早已看過不少開盒報告,不過VR這玩意,讀他人的文字完全不能身同感受,要自己試過才有知好壞。

15192556_10154552264280269_1350863380915190959_n 布織VR眼罩和遙控器

15284180_10154552264295269_1647874060556351606_n 可以把遙控器放入眼鏡收藏

15220178_10154552264340269_5049843559083814150_n 外觀有點像滑雪鏡

除了在商場試過三叔的VR Gear幾分鐘外,我沒有玩過其他VR,所以無從比較優劣。Daydream眼鏡十分輕盈,初戴時覺得對焦不準,後來上網看正確的戴法,才知那條帶不是放在耳仔上,而是要像戴滑雪鏡般放在額旁。下載Daydream的App後,把部電話放入去作螢幕。我的Pixel不是XL,解像度不是最高,放入去看VR會看到LCD點陣的網紋,看多一陣眼睛自動適應,除非特別去留心看,玩時腦袋會自動無視網紋。據網上說用XL也會看到網紋,只是網點細些比較難察覺。玩VR原來是要帶眼鏡,雖然個電話放得很近,但那塊鏡片把焦距拉遠,大約等於平時看書的距離。如果你近視深,不帶眼鏡看不到字,那玩VR時就要帶眼鏡。由於Daydream用布做,可以在VR內戴普通眼鏡,戴時有少少技巧,把眼鏡放入VR對正才戴上面,就不會不舒服。那其他用硬膠殼的VR系統,是否要戴隱形眼鏡才可以玩?由於Daydream用布做,VR眼罩鼻位有空隙會漏光(大慨設計要照顧鬼佬的高鼻樑),解決方法很簡單,把房間的燈關掉了就可以,反正玩VR都係一個人自己玩。

15235359_10154558287445269_1304156188857872367_o 系統教學模式

15304531_10154558287470269_935083658488211014_o VR Home Page

初次使用時有教學模式,基本上是在show off技術。把玩家放在一個虛擬森林內,叫玩家轉頭追看蝴蝶飛夢,抬頭看天上的星星,又把遙控器當電筒用,照森林中的各種動物。畫面非常流暢,轉頭時完全感覺不到有lag,同三年前用Nexus 5玩Cardboard有天淵之別,當年lag到頭暈。遙控器手感還可以,主要是用來指畫面當mouse用,靈敏度大慨和Wii控制器差不多。目前Google的VR平台並只有很少app,最失策是不支援舊有的Cardboard apps。我看了不少Youtube VR的360影像,下載了幾個免費VR App來玩,還買了一個恐怖類遊戲,然後趕在半小時內退貨不收錢。玩了個多小時,眼睛便已十分疲累,好像開通宵長途車般辛苦,該是時候休息回去工作了。玩VR十分食電,電話非常溫暖,不過這都是意料中事。有點意外是玩VR不能用藍芽耳機,因為藍芽同樣食電,玩了十幾分鐘後Daydream自動提示電話過熱,要我轉回用有線耳筒。

15304628_10154558287420269_4668906876678167971_o 虛擬博物館

15259209_10154558287430269_5260076932932947002_o 360度看球賽

15259499_10154558287585269_8143722669207502736_oBBC的怪獸VR遊戲

親身深度試玩過VR後,我預測VR將會是另一個3D,在一輪hype過後,市場便會尋找更新奇好玩的東西。事實上VR有著3D相同的死症,就是看得長時間眼睛會很累。有些所謂的「大屏幕」的VR app簡直是除褲放屁,戴著VR眼罩文字或2D影片很辛苦,我寧可在廿四吋大芒看得舒服。看360度影像很有趣,頭鱷鱷可以看鏡頭後面,但新鮮感過後,其實鏡頭後面沒有什麼好看。例如看球賽當然是向前望看比賽,擰轉頭看其他觀眾來幹什麼。VR唯一的生存空間是打機,開賽車,揸飛機用VR玩很有代入感。恐怖遊戲與VR簡直完美結合,坐在梳化對著電視玩不會太驚,始終你知道電視入面是另一個世界, 用VR玩則完全不同感覺,真的以自己處身遊戲之中,好驚驚。至於其他遊戲類別,我想不到VR有什麼優勢,電子競技類的講操控準確,VR對一心求勝的玩家只是分心負累。運動類遊戲走Wii和Kinect的老路,新鮮感過後不能留著玩家。戴VR的膠樣和眼罩的衛生問題,VR也吃不到Wii和Kinect的party game市場。至於動作射擊類遊戲,對於玩開實彈射擊的我,射擊遊戲根本是個笑話,感覺與現實相差太遠了。只靠模擬和恐怖類遊戲,市場夠不夠養起VR開發商呢?我不太樂觀。

Oculus,Vive和PS4 VR那些獨立VR系統,除非真是深度玩家發燒友,買了回來若覺得不好玩,幾百美元就浪費了。用手機為平台的VR,過多兩年入門級手機也合乎Daydream的規格,Daydream View一百美元不到,遲些第三方廠商或山寨貨肯定更平,如果手機技援VR的話,不妨平平地買個VR眼罩回來試玩。只要每次不玩多過半小時,玩VR應該不會傷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