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聖誕假約老婆拍拖看電影﹐可是去到戲院卻沒有多少選擇。她不看動作片恐怖片﹐我不想看愛情片﹐上映Jim Carry和Adam Sandlers兩套笑片又似乎不好笑。幸好記得早上看報紙談論《奇幻逆緣》。這齣電影獲八項奧斯卡提名﹐主角Brat Pitt勢似將會勇奪最佳男主角﹐故事又頗吸引感人於是便購票入場。我心想就算電影不好看﹐至少故事題材有趣﹐是寫評論的好材料。
這部電影改篇自F. Scott Fitzgerald的短篇小說﹐不過除了保留主線的構思外﹐劇本由《阿甘正傳》的編劇重新操刀。這套戲給觀眾很強烈《阿甘正傳》的感覺﹐也是以回顧主角的一生作為故事的主線。《奇幻逆緣》的故事很平淡﹐只是敘述主角一生的遭遇﹐出世母親難產死被生父遺棄﹐幸得在老人院工作的好心黑婦收養。童年時遇上一生最愛的小女孩﹐不過兩人半生兜轉才走在一起。主角年少時行船工作﹐在西伯利亞的塞凍搭上有夫之婦初戀情人。二次大戰爆發被徵召入伍﹐在海上見盡生敵死別。戰後回老家安頓下來﹐幫養母打理老人院。機遇下再遇上小情人﹐情路岐嶇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還生了一個可愛的小女孩。豈料在女兒一歲生日那天﹐主角拋妻棄子一走了之﹐去了第三世界浪流。直到臨終前再重遇變了婆婆小情人﹐一起入住老人院走過最後年。主角的經歷普通到無可再普通﹐唯一特別的地方是他一出生便是個八十歲老人﹐年紀越大越返老頑童﹐由老人變成中年再變回少年﹐到最後變成嬰兒﹐在婆婆的懷抱中入睡死去。
我感得這套電影不是特別好看﹐阿甘雖然傻但他很正面很開心。這套電影的主角則很灰很不開心﹐可能他未老先衰想法像個老人。故事也有加插一些笑位﹐但改變不到電影悲傷的主旋律。那七次被雷劈也不死的老伯﹐主角童年時老人樣小孩心﹐少年時照鏡發現自己生毛也很搞笑。不過最全套戲最爆笑的場面﹐莫過於小情人與主角重遇﹐女主角想色誘他上床﹐他馬上很急色地答Absolutely。對女性觀眾來說﹐Brad Pitt不用扮老人﹐回復靚仔小生的模樣後﹐那幾場火辣辣的露股床戲﹐當然是這齣戲的賣點。
電影開場頭三分二其實不錯﹐導演拍出主角年紀與外表相反的那份矛盾心情。可是當主角回到年輕與女主角結成一對後﹐電影的情調急轉直下無味如嚼蠟﹐主角拋妻棄子的理由更是荒謬。他害怕自己年紀越來越輕﹐不能正常地當女兒父親的角色﹐於是叫女主角另結新歡替女兒找個代父。主角生女兒是三十多齡﹐還有十多年才會退化至小孩子。老年人扮後生難﹐但青輕人扮老則易如反掌。若果他化粧染白頭髮扮老﹐根本可以繼續當女兒的正常父親。到了外表太年輕再也不能隱暪女兒時﹐她已經是個懂事的成年人﹐可以體量明白父親的身體問題了。不過最後婆婆與主角在老人院重遇﹐婆婆拖著變成小孩的主角漫步﹐則很溫馨感人。雖然畫面是婆婆與小孩﹐但感覺與在看一對年老夫妻分別不大。
看完這套電影散場出來﹐我覺得其實人生就好像一個循環﹐人老了也像小孩子般無助。有人說愛情無分年齡界限﹐不過電影好像卻在唱反調。主角外表年老時﹐他只能夠找個中年女人投懷送抱。他人到中年時的外表﹐也吸引不到在紐約過慣花花世界的女主角﹐要到了兩人年齡相若才會走在一起。或者若果主角可以早些承繼父親的遺產﹐在還是老人時已有一大筆財產﹐也許可以吸引年輕少艾也說不定。可世主角當時人又老錢又冇﹐恐怕除了當老女人的小白臉外﹐他也找不到其他女人垂青。
今年是美國總統選舉﹐《關鍵投票》這套電影可說十分應景。美國的選舉制度煩複﹐不是直接的大多數票當選﹐而是採用按州分配的選舉人票。雖然現實中極不可能發生﹐但 理論上有可能出現電影中的古怪情況﹐一張選票出錯需要補投﹐由一個人決定整個國家的命運。這個可以投下神聖一票的人﹐竟然是個不學無術﹐毫不關心政治的鄉下佬。因為女兒陰陽差錯﹐令他一夜間成為全國的焦點。
主角鄉下佬一夜成名﹐受到各方的追捧﹐兩黨想盡辨法贏取他那張選票。豈料鄉下佬全無 政治常識﹐接受新聞訪問隨口一句無心說話﹐經兩黨的心戰室胡亂解讀﹐害得候選人立場大兜亂。共和黨搞環保支持同性戀﹐民主黨反墮胎反移民﹐還拍些超低能勁 搞笑的競選廣告﹐舉宣傳機器全力開動﹐只求博取一個人的歡心。唯一把電影低能胡鬧邊沿拯救出來的元素﹐是主角那個可愛醒目懂事的女兒。年紀輕輕卻十分老積 ﹐講公民義務擔心國家大事﹐成為這場選舉鬧劇的指路明燈。這兩父女的角色設計﹐不禁讓人聯想起The Simpsons中的Homer和Lisa﹐角色簡直就像是倒模出來一樣。美國的確有很多白痴鄉下佬﹐相信電影如實反映美國的國情﹐可是美國那這麼多天材少女。
這套電影是合家歡喜劇﹐內容沒有猛烈辛辣的政治批評。諷刺美國兩黨政治生態也是點到即止﹐拿民主共和兩黨在議題上標準立場開無傷大 雅的玩笑。兩個總統候選人都是好人﹐不擇手段想贏只是他們身旁的幕僚。任何涉及政治的電影﹐總少不免有既定政治立場。這電影其實對兩黨各大五十大板﹐亦道 出了政客為求選票不擇手段﹐在競選時許下很多承諾﹐當選後就變成空頭支票。不論選那個黨上台也差不多﹐去投票不過是形式上的民主﹐怪不得選民缺乏投票意欲 了。其實電影結尾時﹐主角為了不女兒失望﹐痛下苦功惡補政治﹐在總統辯論發表的演講﹐已經道出選舉制度的問題。大部份的選民才不理會那些同性戀墮胎的文化 爭論﹐也不大關心國家安全和環保問題。他們最怕害經濟不景失去工作﹐生病負擔不起昂貴的醫療費用。他們沒有偉大的政治理想﹐只是很卑微地關心自己的生活。 當選舉和政治變成意識形態之爭﹐而不是選出可靠而有效率的政府﹐這個民主制度就已經偏離了為人民謀取幸福的本意﹐淪為壓力團體騎劫人民意願的平台。
故事結局最後沒有透露主角投票給誰﹐其實他投給誰也不重要﹐反正兩個候選人也只是大配角。正如現實的政治一樣﹐人民只求三餐溫飽生活舒適。那些示威舉牌的壓力團體雖然佔據頭條﹐但選民根本不關心他們那些不切實際的議題。通過也好否決也好﹐也不會對人民的生活造成直接影響。
《心計》是一套我想看了很久的舊片﹐若果我沒有記錯﹐這片子入選IMDB最經典電影的前十名。劇情片一向不是我的那杯茶﹐我喜歡這套電影是少數的例外﹐大 慨一致公認的好戲絕非浪得虛名。我手頭上沒有資料﹐這部電影是麥迪文的成名作吧。那時的麥迪文初出道﹐是很有文藝氣質的男演員﹐與今天那個動作片巨星完全 不同。不過唯一不變的是他的招牌笑容﹐總是露出那排潔白整齊的大板牙。
這套電影發生在三十年代﹐麥迪文飾演的窮小子假扮名校學生演奏﹐富 翁誤以為他是兒子的朋友﹐聘請他去意大利帶那個離家出走的不俏子回家。這套電影的英名原名叫《天材的韋利先生》﹐除了彈得一手好琴外﹐麥迪文飾演的韋利還 有一項特別的材能﹐就是模仿別人的筆跡和說話。他到了意大利後﹐發現富翁的兒子靠著老父每月給的大筆零用錢﹐過著整天游手好閒的二世祖生活﹐於是韋利生起 冒充富翁兒子的念頭。劇情在兩人的關係上有點複雜﹐韋利疑似同性戀上富翁的兒子﹐我也看不明白是出於妒忌才起殺念﹐還是從一開始就打算幹掉他取而代之。電 影最精彩的地方在於謊言越滾越滾﹐從開始說第一個謊言﹐開始殺第一個人開始﹐便要繼續說謊殺人去掩飾真相。每次當韋利的謊言差不多被揭穿時﹐他總能憑機智 和運氣返凶化吉。這樣觀眾一直追看著﹐不禁想到底這個謊言如何收科。結局扭橋很出人意表﹐到最後也不知道韋利能否逃脫﹐不過我認為未免有點過份巧合。
麥 迪文演韋利這個角色很傳神﹐他能夠端摩角色複雜的心理。韋利本身不似是壞人﹐他若有心殺死富翁兒子﹐早已有很多次機會下手。至於韋利是不是同性戀﹐電影沒 有正面交代﹐觀眾只能憑諸絲馬跡去推敲。只是就算他是同性戀﹐也沒有理由會愛上二世祖。二世祖有固定女友﹐亦有逢場作興的女人﹐很明顯性取向正常。韋利在 意大利小鎮找到二世祖後﹐跟著他生活了一段時間﹐期明二世祖對韋利也不是特別好﹐不過是平水相交的酒肉朋友﹐很難理解韋利會愛上一個不值得愛的人。唯一的 解釋是韋利想冒充二世祖﹐把自己的心理過份代入身份﹐思想產生混亂抽離不到感情﹐所以才錯誤以為自己愛上他。說起來富翁兒子其實死有餘辜﹐他是個只懂玩樂 對社會沒有貢獻的寄生蟲﹐那種人死了對世界也沒什麼損失。其實以韋利冒充他人身份的材能﹐用來殺個二世祖冒充簽名提取少許現金﹐實在浪費了他的材能。與其 羨慕二世祖的生活﹐以韋利的充冒他人身份的天材﹐他大可以在黑道混個不錯的生活﹐犯不著冒這麼大險去扮二世祖騙零用錢。在電影中韋利說他原本是藉藉無聞的 窮小子﹐冒充二世祖可以給他一個高貴的身份。不過他看來選錯了冒充對像﹐二世祖也同樣是藉藉無聞的路人﹐只不過每月多點零用錢罷了。
加拿大去香港要坐十多小時飛機﹐幸好現在飛機設有私人小電視﹐有十多套電影可以選擇欣賞。來回兩程飛機總共看了七套電影﹐結果帶上飛機上打算看的書一頁也沒有翻過。一口氣狂看電影時很開心﹐現在就要慢慢還債寫影評。有幾部電影是普通娛樂片﹐正常情況可看可不看﹐返正飛機上也是沒事幹﹐看看也無妨。有幾部是港產爛片﹐好奇心驅使下看了﹐再次肯定我杯葛爛片的決定是正確。也有些電影想看很久﹐下載了回來一直沒有時間看﹐「超級禮物」就是其中一套。
「超級禮物」 改篇自Jim Stovall的同名暢銷小說﹐是碗超級心靈雞湯。內容是講述石油大享去世﹐留下幾十億的遺產。幾個後代爭奪遺產不和﹐律師宣讀的遺囑卻出人意表﹐每個人只得到很小的金錢。所有錢給了年紀最小﹐整天只懂玩樂的二世祖孫兒。不過遺產有一個很特別的條件﹐稱之為超級禮物﹐要孫兒通過一連串考驗﹐才可以獲得遺產。嬌生慣養的孩兒﹐所有財產被末收。先送去德洲農場下鄉勞動﹐再要他當露宿者體驗人生﹐還要去第三世界打理圖書館幫助窮人。過程中孫兒和絕症少女成為朋友﹐給他送上鼓勵﹐改變了他的生命。他不單得到金錢﹐還學懂做人的道理﹐明白工作的意義﹐友情的可貴﹐施比受更有福的道理﹐寬恕之心。
這部電影很感人﹐感人到有點虛假的感覺。上映時票房慘淺﹐專業影評更是劣評如潮。奇怪的DVD推出後﹐這套電影卻有點起色﹐在IMDB的網上影評有8/10的高分。這套電影並不適合在戲院觀與幾百個陌生人一起看﹐戲中密集式的感人炸彈﹐會讓觀眾感覺到肉麻渾身不自在。在家中自已的私人空間看﹐最多有喝雞湯喝到滯的感覺﹐還算可以接受。我自己認為這套電影不錯﹐看完很窩心暖暖的感覺﹐總好過看那些爛片。片中絕症小女人細鬼大﹐說話住住正中要害﹐非常可愛。石油大享為孫兒錄下的錄影帶﹐說的只是老生常談的人生哲理。雖然我們早已耳熟能詳﹐但又有多少人可以活出來。
近年日本動畫界興起改篇輕小說的熱朝﹐差不多銷量好的輕小說必定會推出動畫。輕小說與流行小說最大的分別﹐是輕小說附有漫畫風格的插圖﹐人物設定在小說出版時已經做好。「永生之酒」改篇自成田良悟的輕小說﹐十三集動畫講述小說首四集的內容。由Aniplex負責製作﹐動作場面沒有偷功減料﹐動畫中看不到定格快線﹐畫面流暢作畫穩定。音樂的旋律輕快有趣﹐配合動畫在美國禁酒時期的年代背景﹐很有舊荷里活滑稽黑幫片的風情。單純動畫技術來說﹐這動畫比同期作品出色。
這動畫採用很獨特的拍攝手法﹐絕對考驗觀眾的拼圖推理能力。第一集完全沒有交待任何故事﹐只是兩個報社職員講故事﹐描述不依時序的零碎片段﹐討論故事應該從那一個切入點開始講起。那些片段故然精采吸引﹐足以勾起我追看的好奇心﹐決心要弄清楚這畫動葫蘆裏賣什麼藥。原來總共有三個故事平衡發展﹐鏡頭與鏡頭間沒有明顯的連接性。觀眾要一邊看一邊記錄片段在腦中﹐最後才能重組出完整的故事。三個故事也是環繞著喝過永生之酒的不死人﹐他們不老不死受傷後會立即神奇地愎原。戲中不乏不死人再生的鏡頭﹐他們給人斷手斷腳地殘殺﹐血肉橫飛骨與肉臟走出來已很不堪入目。更詭異是再生時血液凌空倒流回體內﹐給打成肉醬的身體像倒鏡般自我重組。初看時覺得很恐怖駭人﹐很適合追求暴力視覺效果的觀眾。
第一個故事發生在1930年﹐講述紐約黑幫小頭目﹐如何巧合地喝下永生之酒的故事。第二個故事發生在1931年﹐講述在加哥到紐約的高速鐵路上﹐上演一幕三組人分別同時劫車﹐兼變態殺手屠殺火車乘客的故事。第三個故事發生在1932年﹐富家女來紐約尋找失蹤哥哥的故事。這三個故事沒有直接關連﹐但故事間有著前因後果的關係。在一個故事中某人物做某些事情的原因﹐原來是因為另一個故事另一人物做的某件事情。片頭出場有名姓的人物多達二十人﹐三個故事均沒有明顯的主角設定﹐每個人的戲份相若。唯一在三個故事中也有出場是對傻瓜夫婦﹐他們大慨是這套動畫的吉祥物﹐專門負責搞笑和巧合地推進劇情。
這套動畫要至少看兩次﹐第一次看來知道大慨的故事發展﹐驚嘆故事中出人意表的轉向。第二次看就要細心留意伏線﹐發現自己只是粗心大意見不到精心安排。導演刻意引導觀眾思考一個方向﹐但其實劇中所有的暗示也指向另一方向。第一次看時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看完一篇知道了相關的背景資料與人物關係後﹐第二次看同一件事情就變得合情合理。大慨沒有多少人肯這麼花心機去看一套動畫﹐多數看過幾集還不明白劇情就決定放棄。不過如果能夠堅持一路看到底﹐就會發現花在記錄角色和時序的精神沒有白費﹐可以拼砌出一個與眾不同的奇特故事。
Posts navigation
蘋果日報作者 – 陳馬:書評,影評,動漫,旅行,哲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