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港產片

天行者

Heavenly Mission 鄭伊健「古惑仔」系列電影中的大佬型像深入民心﹐時隔多年由他演出「天行者」中的出獄後改過自身的大佬最適合不過。拍攝過氣江湖大佬出獄的電影有不少﹐早年「英雄本色」狄龍那句﹕我無做大佬好耐﹐堪稱經典﹐鄭伊健自己也在「九龍冰室」演出過這種角色。那些電影的過氣大佬總是總落難落泊﹐只是想過平靜生活但給仇家追救﹐不得已再踏上江湖路的小角色。「天行者」與其他電影不同之處﹐是劇中鄭伊健飾演的葉秋﹐出獄後不甘於隱姓埋名﹐搖身一變為高調富商慈善家﹐成立基金公司在慈善事業大展拳腳。其他過氣大佬入獄原因不外是失手就是被出賣﹐與其說他們在獄中改過自身﹐不如說是他們對江湖事心灰意冷萌生退意。葉秋入獄卻是出於奇遇﹐他在舉刀劈人之際﹐刀鋒被雷電擊中。正所謂多行不義遭雷擊﹐看著給導雷燒傷的手掌﹐他沒有選擇逃走只是站著發呆﹐他在那一刻已經是得到重生。在獄中八年他閱遍中外名著﹐尋找人生的意義﹐在出獄後他就決定要貫切實行仁者之路。

每個過氣大佬必定有個想釘死他的警察﹐這個典型的警察角色由方中信飾演。方Sir組織了一隊反黑探員﹐日夜不停監視葉秋的一舉一動﹐誓死不相信葉秋慈善大王身份背後沒有不可告人的陰謀。壞人想改過自身做好人﹐總是有人懷疑其意圖不軌﹐並加以多番阻拗。方Sir本身不是壞人沒有仗勢凌人﹐只是一個辦案過分熱心的工作狂。他與球場葉秋在球場相遇﹐聽到了葉秋的心底話後﹐對自己的正義已開始動搖。最後他完全相信葉秋已改過自身並選擇放他走﹐時間是可以證明一個人的品格。

同樣每個過氣大佬也有江湖仇家﹐飾演這個角色是溤德倫。他和葉秋沒有什麼新仇舊恨﹐只不過他是社團現今的大佬﹐看見葉秋不將他放在眼放內﹐一口氣吞不下就設計陷害葉秋。他屬於八十年代那類有勇無謀的熱血古惑仔﹐在廿一世紀講效率講利益的黑社會能夠生存是奇蹟。反而戲內真正的過氣大佬狄龍則可信得多﹐對手下有情有義﹐但最終社團也不過是一盤生意。本來溤德倫這種鼠輩角色﹐出場沒有多久就會給主角解決掉。可是葉秋做好人要做到底﹐因為溤德倫像當年的自己﹐就執意要令他改過自身。葉秋到底有沒有想過﹐為救人這一個人﹐會犧牲了多少其他人呢﹖他對溤德倫的善意只是偽善﹐他只是放不開對自己過去的情意結﹐讓自己良心好過一點而作出的補贖﹐就可以擅自改變他人的人生嗎﹖

這套戲是男人電影﹐博士胡靜和盲女等戲份不多﹐什麼人來演也沒有關系﹐反正女角只是作為點綴的花瓶。在江湖上男人總是講義氣感情﹐反而女人可以更加心狠手棘。在葉秋公司當CEO的那個女強人﹐比葉秋那班江湖漢子絕情險惡多了。原本明言只管理公司不足涉江湖恩怨﹐在聽到公司和兒子有危險時﹐可以毫不猶疑地起殺意﹐叫葉秋斬草除根以絕後患。葉秋離開公司後張智霖也下堂求去﹐不愧是識事務懂明哲保身的聰明人﹐沒有葉秋作後盾﹐一班江湖莽漢如何鬥得贏女強人。就算葉秋不假死離去﹐他的善舉也只是為別人作嫁衣﹐最後落入女強人的手上。

葉秋在出獄後問博士借了三千萬美元﹐只是想證明一件事﹐葉秋沒有明言那件是什麼事﹐觀眾到完場也不知道葉秋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沒有。不論他要證明的是好人有好報﹐生命有Take Two﹐還是仁者之道是否乎合現實﹐在結局看來他是失敗了﹐他只好步上其他過氣大佬的後塵﹐退穩江湖與盲妹過平淡的下半生。葉秋也許在尋找人生的意義﹐枉他在獄中博群書﹐才得出要做好人的結論。不過他做好人的定義膚淺得緊要﹐做好人等於做善事﹐做善事等於派錢。其實他不用看這麼多中外名著﹐背熟教人日行一善的軍子手冊就足夠了。再者電影中常拍到的那幾本名著基度山恩仇錄﹐三國演義﹐人性的弱點等﹐也不見得有講做好人的道理﹐怪不得他的想法會如此天真﹐以為派錢就是做善事做好人。不論他派多少錢﹐他也改變不了社會上的不公義﹐他根本沒有能力照顧所有窮人。就算李嘉誠﹐Bill Gate派身家﹐也只是杯水車薪倒水入沙漠﹐派錢只是治標不治本。不過這也難怪葉秋﹐寄書給他的人也是沒有什麼文化粗人﹐讀什麼書就會變成什麼人。讀大路行貨的經典讀物﹐就只會變成無知主流群眾的一份子。若果葉秋在獄中有幸讀到羅梭的社會哲學﹐由柏拉圖的共和國開始讀起﹐精通從史密斯到馬克斯﹐從右至左的所有政治哲學思想。說不定他出獄後就不會成為滿身銅臭﹐只懂派錢沽名釣譽的善長人翁﹐而成為一個有真正理念的社會改革者。黑社會是當年原本是推反清朝的義士﹐黑社會大佬當政治改革先驅者﹐兜兜轉轉竟返回黑社會的精神原貌﹐何嘗不是一件美事呢。

傷城

Confession of Pain 零二年劉偉強﹐麥兆輝兩人合力創造出「無間道」的神話﹐去年他們二人再次聯手出擊﹐拍攝同樣是兩大型男主演的「傷城」。今次依舊是警察為題材﹐依舊有梁朝偉﹐不過劉德華換為金城武。因為在表面上實在有多太相似之處﹐很自然觀眾會把「傷城」與「無間道」作比較。看兩片在香港公映時的票房大慨可以反映高下﹐「無間道」當年有四千萬票房﹐「傷城」只有二千萬﹐很明顯前者比較受歡迎。不過請不要對「傷城」有錯誤的期望﹐不要以為這套電影是另一套「無間道」﹐兩者想表達的內容與說故事的風格有很大差異。要放開「無間道」的包伏﹐才能夠感受到「傷城」獨特的氣質﹐那份帶點悲傷淒美的浪漫。

雖說這套戲行雙主角制﹐但不是我們熟悉的雙雄鬥智橋段﹐但在戲中金城武沒有與梁朝偉交手過招﹐反而他似是當旁述員解謎者﹐他的存在就是要帶出梁朝偉的故事。當然金城武也有一些自己的戲份﹐如鍥而不捨追查自殺女友自殺的真相﹐在調查時愛上酒吧女郎舒淇等﹐但這些都不是劇本的主線﹐只是令角色的性格更為完整﹐好與梁朝偉的冷酷無情作個對比。梁朝偉今次是飾演奸角﹐為報滅門之仇雌伏十數年﹐先娶仇人的女兒為妻﹐藉機接近仇人﹐再設計完美的殺人滅口計劃。觀眾一早知道梁朝偉就是真兇﹐不過到中段才估到殺人動機和案發經過﹐結局的扭計迴轉倒在意料之內。作為一個偵探故事﹐劇本的懸疑性充足﹐牽引著觀眾陪金城武一起查案。可是推理元素零蛋﹐線索總是巧合地自動出現在金城武面前﹐欠缺在解謎時恍然大悟的樂趣。以上的缺失本來還情有可原﹐不過劇本有另一個致命傷﹐令整套戲的故事漏洞百出﹐那就是結局時沒有解開所有謎團﹐襲擊金城武和放火燒梁朝偉家的黑衣人到底是誰﹐到最後還是讓觀眾摸不著頭腦﹐甚至連出場的作用也搞不清楚﹐是不是還有第四兇手﹐可以留下來拍續集呢﹖

「傷城」中沒有人要做好人﹐或者其實是根本不覺得自己是壞人。 梁朝偉雖然身為警察﹐但他的童年陰影令他對法律失去信心﹐第一場戲他對強姦殺人犯進行私刑﹐就是自覺在替天行道﹐在法律以外去制裁壞人。他那處心積慮的報仇計劃其實很矛盾﹐他一方面要兇手殺人償命﹐另一方面又不捨得自己的前途。若果他只是爛命一條不怕坐牢﹐要下手對付殺父仇人有很多機會﹐不用故佈疑陣借刀殺人。若他娶仇人之女單單為接近仇人方便下手﹐未免太過少題大造﹐他應該是要仇人比死還難受﹐不過他的殺人手法似乎太便宜了仇人。當他殺人計劃大功告成﹐全世界也相信他製造出來的假真相﹐他大可洗手不再幹下去﹐那就可以大團圓結局。他老婆當年無份殺他全家﹐本是無辜不應受牽連﹐偏偏他自找麻煩要去殺老婆﹐令自己的嫌疑大增引至身份暴露危機﹐與之前要殺人又要銷遙法外的理念不乎。若果他是一個徹底的壞人﹐殺了老婆也心無悔意﹐他大可以高枕無憂承繼大筆遺產去風流快活。反正金城武對正義也不是那麼執著﹐知道他身世可憐想也不會去告發他。梁朝偉謀殺老婆未逐﹐忽然發現自己愛上受重傷的老婆﹐本應是個感人的悲劇﹐不過劇情轉折實在太過牽強﹐變成荒謬滑稽的鬧劇。

動作場面完全欠奉﹐故事劇情也不合格﹐唯一吸引觀眾的元素﹐特別是女性觀眾﹐就只剩下賣靚仔一途。金城武演的頹癈形像頗為適合他﹐梁朝偉演的深情形像則有點格格不入。很多人說偉仔的雙眼很懂得做戲﹐不能否認他的演技十分精堪﹐要演什麼心情就可以帶出什麼表情﹐但劇本出問題演技也補救不了。明明角色在那場戲不應該有這種心情﹐但演員卻清楚到把這份心情演驛出來﹐令到觀眾無所適從﹐不知信鏡頭上的演出好﹐還是當角色有精神分裂﹐同擁有面不對心的心情。雖然整套電影綜合起來令我有點失望﹐若分開每場戲獨立去看﹐細心感受那場戲中用配樂和鏡頭營造出的憂鬱氣氛﹐偶有佳句但不成文章的「傷城」﹐倒算是套質素高於平均的港產片﹐在沒有其他更的選擇下不妨一看。

生日快樂

Happy Birthday 看「生日快樂」這套電影的觀眾有兩類人﹐第一類被故事深深感動﹐在散場時還會哭成淚人。第二類人在整套戲中也呵欠連連﹐差點沒有被過慢的劇情悶死﹐很不幸 我是後者。這套電影改編自劉若英的短篇小說﹐不過原著是什麼不重要﹐重要是張艾嘉編劇﹐馬楚成執導。讓我期待著這套電影會是繼「心動」 後﹐另一齣精緻愛情小品的經典。不過很可惜礙於劇本先天性不足﹐這齣電影只能拍出一場場浪漫的情景﹐但觀眾不夠把感情思緒連接起來組成動人的故事。故事主 線沒有預告中細水長流的感情﹐只有兩個感情白痴的主角﹐拖拖拉拉的藕斷絲連長達十年之久。若果最後結局出人意表寓意深長﹐還可以挽救這整套戲的沉悶﹐騙自 己說不是電影拍得不好﹐只是我不懂欣賞。結局竟然是最老土俗套的絕症橋段﹐先前細心經營的淡淡憂鬱氣氛一下子消散了﹐換上防暴警察用催淚彈﹐欺騙眼淺觀眾 的熱淚。

故事內容在電影簡介已經完全交待清楚了﹐古天樂和劉若英在大學時原本是對情侶﹐後來大家出國留學分開了﹐約定每年生日也會向對方說一聲生日快樂。兩 人明明分開了﹐但不知何解又有些暖昧關係﹐仍然喜歡人又不肯說出來﹐硬是要故作瀟灑扮好朋友。兩個人明明已有新的另一半﹐還要當著另一半前邊若無人地調情 ﹐也不怕另一半會吃醋演六國大封相。前半部回憶大學時兩口子的拍拖生活﹐兩個中年人扮年輕裝大學生很嘔心﹐劉若英保養好遠鏡還可以騙到人﹐古天樂則左看右 看也是超齡﹐帶起金絲眼鏡就當有書卷氣﹐不過他演出來似是黑社會姑爺仔多些。男主角古天樂的演出只是一般﹐反正他也只有那個木訥裝帥的模樣﹐唯一演得比較 好就唱歌走音那幾場戲﹐有理由信相那是他真正的歌藝。女主角劉若英的演出則一百分﹐她能演能唱還彈得一手好琴﹐是娛樂圈中少見的氣質型美女。全靠她那聲線 非常優美的獨白﹐金馬演后級演技的內心戲﹐我才沒有在看戲時悶到睡著了。說穿了我看這齣電影﹐一半是因為看張艾嘉﹐另一半就是因為看劉若英﹐聽了主題曲十 分喜歡才想到後補看電影。這電影除了古天樂不行外﹐其他的配角的演出也十分出色。當劉若英父親的吳耀漢﹐當好朋友的曾寶儀和暗戀者的那個男演員﹐雖然出場 不多﹐但都能恰到其份地襯托出那段沒結果的戀情。父親見證女兒感情路上的起伏﹐好朋友嫁人當幸福媽媽與主角的孤獨形成強烈對比﹐暗戀者則是主角二人溝通的 橋樑﹐亦負責在鏡頭外擔當解述。

劉若英在劇中感情生活坎苛可以說是疚猶自取﹐與古天樂拍拖時好端端的要玩分手﹐不是古天樂做錯什麼﹐只是他太受女生歡迎沒有安全感。分手後又要當好 朋友﹐又要掛念著他﹐等待每年那一句生日快樂﹐都不知道她是不是喜歡古天樂。身邊又不是沒有追求者﹐也不是沒有新男朋友﹐古天樂出現時又隨傳隨到﹐連男朋 友也可以不理﹐去追一個不切實際的夢想。偏偏這個夢想不是遙不可及﹐只要她點下頭就可以夢想成真﹐她只是不願意先付出那點的感情。其實古天樂留學回來時就 該馬上捉住他﹐結婚生仔把他縛得死死﹐就不怕沒有安全感了。敝開最尾古天樂忽然患上絕症那段不談﹐他對劉若英其實很自私殘忍﹐明知自己出現會為她帶來困擾 ﹐既然做不成情侶就該安份守已﹐不要再曖暖昧昧的做情聖﹐也不想想這是對新女朋友很不公平。如果最後古天樂不是患絕症死﹐而是乖乖地結婚後從劉若英的世界 消失﹐倒也不失是一個完美的結局。

最後想補充一點﹐在戲中劉若英開Mini Copper﹐我身邊的女性朋友也有開這車。不知道是否感情空虛的單身女性﹐都愛開這型號的跑車﹐把跑車當成男朋友的代替品呢﹖

鎗火

The Mission 上星期看完杜琪峰的「放逐」﹐對這個雷聲大雨點小的電影很失望。不禁令人懷念起鎗戰電影經典之作﹐同樣是杜琪峰導演的「鎗火」。記得第一次看「鎗火」是讀大學的時候﹐香港同學會舉辦電影欣賞之夜播放這套作品。觀眾中有不少鬼仔同學﹐電影播完時所有同學不分中外也都熱烈鼓掌﹐荷里活也拍不出這麼有戲味的槍戰電影。時隔多年﹐我對「鎗火」只留下模糊的印象﹐唯一記得就是那首編曲很特別的配樂。越想著「鎗火」就越想再看﹐於是問同事借了這隻陳年舊碟﹐重溫昔日的經典電影。

我在欣賞品味「鎗火」時﹐自然少不免與「放逐」比較。「鎗火」沒有令我失望﹐不論是劇本的完整性﹐找緊觀眾心理的張力﹐演員的演出﹐對白流露的智慧﹐各方面都比「放逐」出色。在鎗戰畫面的處理上﹐「放逐」趨向花巧耀目﹐「鎗火」則實而不華﹐互有千秋。「放逐」的鎗戰只是單純的官感刺激﹐觀眾看著打不死的主角大發神威殲滅敵人﹐對銀幕上的子彈橫飛產生抽離感。但「鎗火」的鎗戰在短而速的駁火間﹐懸留著一絲戰場上的寧靜﹐觀眾代入劇中角色摒氣等待﹐不知道下一個鏡頭會發生什麼事。第三場在商場搭扶手電梯的鎗戰﹐最能夠突出這種以靜制動的氣氛。一行人被困在扶手電梯底﹐鏡頭輪流影著各佔著一根柱的鎗手﹐背景傳來殿後的張耀揚與敵人駁火的槍聲﹐沒有飛身慢鏡甚至開鎗也看不見﹐但單靠演員的表情﹐已經能夠讓觀眾感受那生死一線間的心跳。

「放逐」的角色描寫很片面﹐觀眾不知道他們有性格什麼不同﹐反正好人壞人也只是拿鎗的人肉道具。雖然「鎗火」同樣是群戲﹐每個角色的戲份不算很多﹐但就算連配角也各自有鮮明性格。這齣戲的對白同樣也不多﹐角色的性格主要通過小動作反映出來。第一場鎗戰中的怕死保鏢抹手汗﹐五個主角拿到槍檢查時的不同反應﹐他們等大佬開完會出來時踢紙球解悶等等﹐只要留心觀察就可以得出對電影不同層面的解讀。

「鎗火」的故事上半部不停拉緊觀眾的神經﹐黑社會頭子給不知名仇家暗殺﹐召集五個背景不同的江湖中人當保鏢﹐有已退休不再刀口過活的老鬼﹐也有在社團新上位的小混混。經過幾場敵在暗我在明的鎗戰﹐終於把仇家派來的殺手擊殺。下半部的故事則與「放逐」遙距相應﹐五人中最年少無知的呂頌賢與頭子的大嫂有染﹐社團下令黃秋生執行家法把他殺死﹐當呂頌賢大佬的吳鎮宇要把事件攬上身。他們五人最後在茶樓講數那幕的對白﹐巧合地與「放逐」開場時在公園的對白一式一樣。而然「鎗火」的結局很耐人尋味﹐整套戲只是那些角色生活中的一件小插曲﹐只是在不經意間讓觀眾目睹真相的其中一面。不似「放逐」最後大掃除完場﹐跨張造作得有點兒令人作嘔。

還末看「放逐」的人﹐不妨改為看「鎗火」﹐可以省點時間。已經看過「放逐」的人﹐更加應該看「鎗火」﹐好知道什麼是真正的鎗戰電影。

放逐

Exiled 杜琪峰導演的「放逐」是近年少見的精采鎗戰電影。盡管「放逐」的宣傳攻勢吹噓說這齣電影比「鎗火」還好看﹐但是我認為「放逐」始終技遜一籌﹐不能夠威脅「鎗火」的經典地位。若果把「放逐」的每一場戲獨立來看﹐每一個鏡頭的運用﹐每個影帝級演員的表演﹐都是無懈可擊。戲中總共有五場鎗戰﹐每場鎗戰都各有特色﹐充分展現出黑色的荒謬感。

第一場槍槍戰是老朋友相見重逢 ﹐見面先火併一場當作打招呼。最後給嬰兒的哭聲叫停了﹐大家又可以很融洽地煮菜吃飯﹐與先前的生死戰形成很強烈的對比。城市獵人中海怪與孟波也常常來這套﹐正所謂不打不相識﹐子彈下出真友情。

第二場槍戰是一行五人接下殺人任務﹐ 去餐廳準備行刺江湖大佬。兩幫人馬在講數時﹐餐廳中的氣氛越拉越緊﹐最後在反桌子一刻全部爆發出來。行刺目標與諉託人皆是敵人﹐一時間敵我難分﹐戰局變成三方混戰。張家輝中熗倒地﹐一行人邊打邊撒退﹐諷刺的是用來逃走的車子卻死火。

第三場槍戰在黑市醫生的診所﹐冤家路窄﹐仇人中鎗也來這裏求診。雙方人馬再發生激戰﹐一行人逃走卻遺留了張家輝﹐結果給仇人活生生打死。依照張家輝的遺言﹐把條屍送回家﹐卻給他老婆放鎗回敬﹐眾人荒落而逃。他們不是想著如何去報仇﹐亦沒有打算逃亡﹐ 只不過漫無目的地游蕩。

第四場槍戰的主角是任賢齊﹐五個主角死剩四個﹐卻巧合遇上搶劫運款車﹐黑吃黑冷手執個熱煎堆﹐待強盜保鏢互併死傷慘重後﹐順手拿了一噸黃金。任賢齊載著墨鏡一口咬香煙﹐一手放狙擊槍很型﹐難得他可以在同伴死剩他一個人時﹐還能夠氣定神閒地上子彈。幸好主角四人出手相助﹐不然他無知的自負只會殺死他。

最後一場槍戰用全慢鏡拍攝﹐從由氣水罐踢上天開始﹐鏡頭一氣呵成雙方拔槍亂射。四個人併死反擊﹐最終全人類同歸於盡。氣水罐咚一聲清脆落下﹐鏡頭一轉屍橫遍野。戰場外警車卻緩緩開走﹐一個但求風平浪靜的世界﹐與一個在刀口子上過活的世界﹐形成很強烈的對比。

雖然「放逐」與「鎗火」的導演相同﹐大半的演員也相同﹐製作費也高出很多﹐但觀眾看起來覺感總是差了一點。「放逐」的最大問題出在劇本上﹐每一場戲也很精采﹐但串連起來卻荒謬失真。在「鎗火」中觀眾可以看見五個最初互不認識的槍手﹐因機緣走在一起經歷一場場的生死戰﹐成為不用說出口但心照的兄弟。在「放逐」中觀眾一出場就見到五個好兄弟﹐沒有原因沒頭沒腦單講個義字﹐就去兩脅插刀出生入死。故事變成了可有可無的存在﹐好像只為襯托五場槍戰﹐而夾硬東拼西湊出來。若果不是槍戰場面好看捉緊觀眾的官感﹐沒有空去想劇情的嚴重失誤﹐差點就要邊看邊罵編劇死蠢。

「放逐」是一套很上世紀的男人義氣電影﹐江湖存在於是一個沒有法律超越現實的世界。就像武俠小說中的官府並不存在一樣﹐江湖中只有仇殺關係什麼也以暴力為師。二十一世紀的江湖電影並不主張暴力﹐「無間道」和「黑社會」等電影中的世界﹐一切也以利益為最終依歸﹐可以智取則不用力敵﹐暴力只是達到目標的其中一種手段﹐以暴易暴不是目標的本身。「放逐」的角色只懂直線思考﹐要贏就必需很有男子氣魄的從正面把敵人消滅。不論是主角一行五人﹐還是當壞人的任達華﹐也只懂靠蠻力不會食腦。餐廳和醫生那兩場﹐明明很有機會放冷槍把任達華幹掉﹐偏偏要用最危險的方法﹐把自己暴露在最沒有安全保障的處境下。最後一場酒店大戰﹐四個傻佬有勇無謀白白送死。以他們實力﹐加上從運款車拾回來的機關槍﹐挑了任達華和林家棟兩個幫派也不是完全沒有勝算。在之前兩次交手﹐他們至少殺了敵方一半兵力﹐但四人還可以全身而退。就算敵方有了人質在手﹐也至少要出言恐嚇﹐揚言少了一條毛也要他償命。任達華深知四人的實力﹐想也必不敢輕視。現在乖乖地去乞尾求饒﹐還未打已經先輸了氣勢﹐豈有不敗之理。想贏就至少要求全身而退﹐連簡單落地還錢先講價後交人也不懂﹐他們四人活到一把年紀還未死真是奇蹟。

不知何解殺手電影很少有避彈衣﹐好似著了不會流血就不夠英雄。「放逐」中黃秋生那件避彈衣前後救了他三次﹐奇怪是戲中只有他一個有著﹐還以為避彈衣應該是殺手的標準裝備。若果張家輝有買件看門口﹐整個故事結局就可能唔同﹐分分鐘變成五個獨行俠剷平港澳兩大幫派。不過他明知自己會被追殺﹐還堅持一句我喜歡留在這兒就置妻兒於險地﹐就知道他很少動腦筋。殺手電影大多把殺手的形像浪漫化﹐不知何時才會有套有真實感的殺手電影呢﹖現在看起來「買兇拍人」中葛文輝雖然騎呢古怪不似殺手﹐但細想下比起「放逐」中那五個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殺手更像殺手﹐至少他有當殺手的一個必需條件﹐生存下去的可能性。

有「熗火」的珠玉在前﹐新江湖電影的寫實風格在後﹐對「放逐」的期望越高﹐失望就越大。看這套戲時﹐最好還是把腦子關掉﹐開開心心欣賞血肉橫飛的子彈舞蹈﹐影碟播完就把這齣戲忘記得一乾二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