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科幻

虛擬偶像 S1m0ne

有些科幻電影經不起歲月的洗禮,2002年上映的《虛擬偶像》中,講用AI電腦生成演員拍戲,當年互聯網剛剛興起時的想像,到了今年科幻已經成為科技,虛擬偶像早已不是什麼新奇事。其實就算以當年的眼光來看,這套電影的科幻很馬虎,一個天材發明家加一台家用電腦,就已經可以創造出真人一樣的虛擬偶像,不單有語言合成和動作表情捕捉,甚至連衣服背景也可生成,比現今的AI科技還厲害。

這套電影的科幻部份有點兒嬉,2002年竟然仲用五吋磁碟,不過其實也沒有什麼關係,反正電影主打是阿柏仙奴一個人的喜劇。他飾演中年失意導演,空有才華但無人識賞,還要受新晉姐仔明星的氣。天降好運他從過世的電腦天才那兒,得到一個可以創作完美藝人虛擬偶像的程式,於是索性用虛擬偶像Simone來當新片的女主角,估不到Simone一夜爆紅,令他事業再上高峰。

沒有人知道Simone不是真人,阿柏仙奴要左暪右騙,出盡花招呃一眾傳媒和共事的演員,Simon是真有其人很搞笑。阿柏仙奴七情上面控制Simone演戲,一個阿伯扮演少女,就好似現今有些虛擬Youtuber,唔記得開filter一樣好笑。隨著Simone越來越受歡迎,阿柏仙奴這個謊言亦越陷越深,甚至開始痴痴地妒忌Simone的成功。有一天他終於頂唔順,刪除了程式宣告Simone引退,竟然演變成他謀殺了Simone。故事主線很荷里活公式化,開場不久見到阿柏仙奴有個電腦天材女兒,就估到最後誰發現真相救了老爸,整體而言久缺讓觀眾意外的驚喜。

千禧年代的荷里活很講究明星效應,很多賣座電影只是賣明星,觀眾不太理會電影本身,更枉論導演的對藝術的堅持,這套戲諷刺荷里活制度的荒謬。到了今天電腦特技泛濫的年代,明星效應讓路給電腦特技大場面,只要電影系列召牌夠響,起用寂寂無名的演員不是問題,觀眾仍然會乖乖購票入場。

這套電影上映時不太賣座,在電影網站的評分亦很中般,但這是第一套以虛擬偶像為題材的電影,足以名列於科幻電影的殿堂。

觸不到的她 Her

Sprike Jonze是一個產量稀小的導演,他的成名作是拍伙鬼才編劇Charlie Kaufman的《玩謝麥高維治》和《何必偏偏玩謝我》,之後拍過一套兒童動畫,《觸不到的她》不過是他第四次執導,同時他還身兼編劇和製片。這是一套很典型的得獎藝術片,全球票房收入少得可憐,不過就橫掃各大小電影節,更為Jonze贏得奧斯卡的最佳原創劇本。

《觸不到的她》被影評人捧上神枱,更晉身各科幻電影必看清單。故事講述一個失婚失戀中年宅男,愛上他的人工智能助理的愛情故事。電影小成本製作,沒有科幻電影必備的特效,人工智能只得一把女聲出場,由Scarlett Johansson以非常磁性懶洋洋的聲線配音。她的配音是整套電影的靈魂,試想像一下如果人工智能由Siri發聲,那這段淒美的愛情便大煞風景。我覺得電影節奏太慢非常沉悶,不過喜歡看愛情片的觀眾,也許會有不一樣的見解,是悶還是浪漫很各花入各眼。不過值得一提是電影配樂非常優美動聽,但很奇怪這麼多年從來沒有出過CD。

撇開人工智能的科幻元素的話,這部戲骨子裏就是一個很傳統的愛情故事。男主角帶著電話去遊樂園和去海灘一人拍拖,讓人工智能隔著鏡頭看世界,成日相伴在一起談天說地就是感情的交流。男主角和人工智能只能靠聲音談情,就是科幻版的天各人方長途感情的拍拖關係。隨著故事發展,人工智能不停學習逐漸進化,離男主角的距離越來越遠,與其他人工智能一起開發系統更新,同時與六百多人談情。最後人工智能太過先進,集體離開人類世界移民去另一個空間。這個故事是否有點似曾相識,不就是港男娶了個大陸妹做老婆,大陸妹落到香港後開始新生活,學識事業各方面都超越糟糠老公之後,然後一腳申開他離婚遠走高飛。

這套電影的愛情故事拍得好不好,我沒有資格下判斷,反正我不懂欣賞愛情片,完全感受不到男主角的孤獨感,無法體會他為何會愛上一台電腦。但以科幻電影的角度去評論,電影實在太多不科學的地方可以吐嘈。科技發達連人工智能也有了,但簡單如機械身體卻沒有,夾硬要加插一場借殼一夜情的戲。就算沒有機械人也算了,至少可以進入VR虛擬世界拍拖吧。在互聯虛擬世界中,沒有人知道你是一隻狗,在虛擬世界中也沒有知道你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集體叛變大逃亡,難道開發商沒有定期做backup嗎?只要把系統重設回到幾個星期前,就可以把「女朋友」留在身邊了,不明白男主角在傷心什麼。我還期待有一幕男主角發瘋趕回家中,把電腦的電源和互聯網拔掉,用物理手段把「女朋友」禁固在家。給我這種不解風情的電腦人看《觸不到的她》,注定是焚琴煮鶴對牛彈琴。

無痛失戀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在芸芸眾多經典科幻電影中,《無痛失戀》的科幻味最薄弱,甚至可以把它分類為愛情小品。一對情侶鬧翻然後分手,失戀傷心欲絕苦痛萬分,把舊愛的痕跡從腦海刪除,不記得就不痛苦。電影由Jim Carrey和Kate Winslet主演,像皮面笑匠一反搞笑本色,正經地演出一個悶男角色,至於Kate的角色古靈精怪帶點神經質,一方面為悶男生活帶來色彩,另一方面悶男感到吃不消應付不了。

其他科幻片的洗腦方法很高科技,這套戲中則異常的低科技到有點搞笑。去街尾的診所登記掛號,把舊愛回憶的物件打包封箱,晚上睡覺時就有技工過來把一切刪掉。與其他失戀又失憶的故事比較,命中注定天生一對的兩個人,失去記憶後重新相遇在一起,在這套戲中甚至算不上是主題。整齣戲最好看最感人的部份是洗腦的過程,男主角在夢中回憶與愛人的片段,被洗腦機器把夢中場境逐一催毀。導演的拍攝夢境的手法很有特色,在電腦特效還未泛濫的年代,以非常有創意的剪接光影,塑造刪除夢境回憶的畫面,一幕又一幕充滿意思的漂亮影像。

有一幕重演男主角與女主角在書店相遇的經過,鏡頭轉暗女主角消失不見了,同時書架上所有書變成白紙。洗腦途中男主角開始後悔,不想忘記女主角的一切,帶著她逃到其他更深層的回憶中。去到男主角童年時被其他小孩欺負,變成小女孩的女主角跑出來救了他,兩人手牽手一起逃跑,鏡頭中小孩和成人的型像互相交替,代表著多年以後女主角成為男主角心靈的救贖。洗腦去到最後一個片段,那是他們相識的那一夜,一起闖進屋主外遊的海邊大屋,洗腦過程很影像化的把大屋破壞,最後什麼也沒有留下。

忘記失戀這個題材,這套戲注定必能引起觀眾的共嗚,試問誰人未試過失戀。一般人以時間去治癒心中的傷口,戲中借用科幻方法洗腦立即忘記,換了其他電影忘記過去的方法,可以是見到神仙飲杯忘情水,又或者被車撞頭落地失憶也行,故事中科幻的外衣不太重要,一邊重溫回憶一邊把它忘記才是表達重點。

一個好的科幻故事,會讓觀眾反思什麼,但戲中對忘記是好是壞,一早有蓋棺定論,沒有人會真的認為記憶不重要,認為早日忘記早日可以從新出發,所有同類故事結尾都要把記憶找回來。戲中不論是男女主角的主線,還是洗腦診所醫生和護士偷情的支線,都在訴說就算把記憶刪除,心中某個角落仍會留下痕跡,等待有少許火花感情就會死灰復燃。

或許讓一段感情過去的最好選擇,並不是把記憶或感覺刪除,人對不知的事情總會感到好奇,總會把收埋的東西考古挖掘出來,只有清楚記得才可以漠不關心,知道但不關心才是真正的死心。

Ready Player Two – Ernest Cline 挑戰者2號

文章刊於蘋果日報

前年由史提芬史匹堡執導的《挑戰者1號》大玩懷舊,一網打盡八十年代的流行文化,在電影中明放暗藏超過三百個彩蛋。其中《回到未來》跑車與《阿基拉》電單車同場賽車,高達大戰機械哥斯拉,更為一眾粉絲津津樂道。電影既然叫好叫座,片商自然會開拍續集。電影改篇自Ernest Cline的暢銷科幻小說,要拍續集先要等小說出續集。

一眾粉絲望穿秋水等了兩年,《Ready Player Two 挑戰者2號》終於上月底出版,旋即進佔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一連三個星期榮登榜首。我自然要先睹為快不甘後人,一連兩晚一口氣把小說讀完。我可以預言續集電影將會很好看,有大量玩電般緊張刺激的動作場面,繼續販賣大家喜歡的懷舊流行文化。可以看得出作者在故事舖排上,早以考慮好改篇劇本的需要。但以一部科幻小說來評價,撇開懷舊元素名牌效應的加持,這是一部讓人失望的作品,主線缺乏新意,只是將熟口熟面的Cypberpunk橋段炒埋一碟,

續集的故事緊接上集,主角Parzival勝出Halliday的尋寶遊戲,繼承了Oasis(故事中的VR互聯網)的管治權,從窮小子搖身一變成世界首富,與一起爆機拍檔們共享財富,一同營運公司。他在整理Halliday的遺物時,發現一隻更大的穩藏彩蛋,原來Halliday早己開發出完全潛入式的VR技術,不用再帶VR眼罩和感應手套,人腦與電腦直接連結互動。因為某些原因Halliday把技術封印,留給他的接班人決定是否把這技術公諸於世。看到這裏熟讀科幻片的朋友,大慨已經估到故事會如何發展。甚至書中角色在辯論是否應該引進這技術時,亦引用《The Matrix》和《Sword Art Online 刀劍神域》指出這技術存在的風險。腦機直連介面隆重上市,人類更加沉迷於Oasis的虛擬世界,這時候又出現Halliday新的尋寶遊戲。

上集尋寶遊戲的線索環繞著Halliday生前的嗜好,今集的線索換了成Karen Underwood的所愛。Karen是誰?還記得上集Halliday的夢中情人,後來嫁給好朋友兼創業拍擋Ogden那個女孩嗎。粵語殘片有「就算得不到個心,也要得到個人」,在虛疑世界進化成「就算人和心都得不到,退次求其次,也要得到個複製真人記憶的AI虛擬人格」。腦機直連介面原來有嚴重侵犯私穩的後門,連線掃瞄腦袋時可以順手把人格記憶抄下來,搬進Oasis入面讓AI運行。可惜真人不愛你,AI複製人也不會愛上你,Halliday再一次心碎後把Karen的AI封印,分成七份藏於七個謎題之中,解開所有謎題的特別獎品就是AI Karen乙個。

由於只有Halliday遺產繼承人才有資格參加這次尋寶,實際上只有Parzival和Ogden二人可以玩,與上次全民參與尋寶比冷清很多了。Ogden與Karen兩夫妻共渡過一輩子,Ogend自然不稀罕A貨的虛擬Karen。Parzival亦對朋友妻沒甚興趣,缺乏動力去解謎尋寶。這時候飾演壞人的Halliday AI出場,駭入Oasis讓所有玩家不能離線當人質,威脅Ogden和Parzival幫他解謎砌番個愛人出來,十二小時內交不出人就全人類一鑊熟,因為腦機直連介面使用太久會燒壞腦。

上集電影中Karen被貶為花瓶,但在小說中Karen是Oasis的開國功臣之一,是一個材貌雙全的電腦geek女,所以今集的彩蛋照顧女性觀眾的口味。七個謎題當中只有四個是彩蛋,另外三個只是過場性質用來湊數。有經典世嘉遊戲《忍者公主》移植美版時,公主慘被變性做男人的往事。有在John Hughes執導的電影世界中穿梭解謎,他最為香港人熟悉的電影是每天聖誕都重播的《Home Alone 寶貝智多星》。不過書中的謎題主要集中在早期的《Pretty In Pink 紅粉佳人》,我自己沒有看過所以對彩蛋沒有太大感覺。最精彩的彩蛋是與音樂天王Prince的格鬥大戰,以音樂為媒介發動能量攻擊,大戰六個不同時期的Prince以及他的伴唱樂隊;最後又怎可以沒有不論男女geek都最愛的《Lord of the Rings 魔戒》的謎題呢。

大慨以續集電影的票房為最優先考慮,小說重覆上次成功的公式,花大量篇幅去描寫不同的彩蛋,連AI Halliday也忍不住寸主角,只留戀著逝去的年代,不去創作新的文化,活像是一潭死水。小說對引入腦機直連介面的社會問題,只是輕輕帶過講兩句,而靈魂下載AI的道德問題,如AI算不算是人類,AI有沒有人權,AI幹壞事誰要負責,人腦中記憶的私隱權等等,則完全隻字不提,白白浪費這個科幻題材。在全人類經歷幾乎絕亡的危機之後,結局中Oasis竟然沒有被立法規管,任由主角們把全人類的靈魂複製成AI。儘管作者沒有畫公仔畫出腸,但他對書中世界的未來十分悲觀,反正解決不了現實世界中的貧富懸殊,索性全人類移民虛擬世界重新開始好了。若果還有續集《挑戰者3號》的話,大慨可以直接寫成《The Matrix》前傳。

Tenet 天能

《天能》是一部很獨特的時間旅行電影,與其說這部是科幻電影,不如說導演Nolan他先想出了正向時間線和逆向時間線對打動作場面的構思,然後再寫個關於時間冷戰的劇本去把這些動作場面合理化。對上一次令我看完電影後,立即重看一篇的是《The Usual Suspect 非常嫌疑犯》。重看去碓認正向時間段落的伏筆,與後半逆向時間段落是否吻合。

很多人說《天能》很難明,其實主線的劇情對睇開科幻片的觀眾沒有難度。我重看時阿仔走過來一起看,我一路看一路解畫給他聽,只要不弄錯時間正逆的方向,就連八歲的小朋友也看得慬。不過那三場正逆時間線相交的動作場面,要睇明每個動作的前因後果就很費神,是有些細節弄連看兩次還不清楚,結果要上Youtube找那幾動作場戲倒轉播放的影片,才弄清楚來龍去脈。

網上分析《天能》故事的文章多不勝數,我沒有什麼新見解可以補充,反正大橋的時間冷戰只是MacGuffin。那幾舊看似爛鐵的時間程式本身是什麼不重要,重要是壞人要想爭奪才會發生故事。正逆時間的旋轉門是誰造的也不重要,重要角色穿過旋轉門會變成逆向時間,才會發生正逆時間交錯的精彩動作場面。主角自已打自已那場戲,是全套電影設計得最精彩的打鬥,正逆時間的動作真的很巧妙,值得反向播放再次欣賞其拍攝之困難。除了正逆時間戰外,印度笨豬彈射攻入高樓和四架大貨車夾住裝甲車偷核彈,那兩場的正常時間的動作戲都是超水準。

公路追車那場戲好看是好看,但劇節嚴重犯駁,就當架Audi同Saab都穿過了旋轉門變成了逆時間車,亦解釋不到Kat何時上車,正時間的主角和Kat如何操控逆時間Audi的門鎖和cruise control。最後一場核設施的大混戰,看見紅隊藍隊在逆爆炸的戰場別開生面很有趣,但其實我完全不知道他們在打什麼,壞人也有正逆時間的隊伍,但鏡頭上壞人影都唔見多個。紅藍隊夾啱時間發射火箭炮射大樓,是明顯是Nolan在晒電腦特效,完全看不到為什麼要一齊炸大樓。至於逆時Niel為主角擋子彈,除了很牽強的用已發生的事情不能更改變的理由外,為什麼Niel不索性用逆子彈射壞人呢?若果逆時間的人不能左右過去發生的事件,那時間夾擊又有何用呢。

在三場大戰中的時間犯駁也算數了,畢竟Nolan最重要是把動作場面拍得好看。可是在主角正向時間的過場劇中,出現的逆時間人和物,卻顯得Nolan的逆向時間旅行的構思不夠嚴緊。開場時在歌劇院中Niel用逆子彈救了主角,但主角走人回頭看時看見Niel的背影,難道逆時間的Niel是向後走路上樓梯嗎?主角在教授的實驗室中,初次見識逆向槍和逆向子彈,試槍時子彈從槍靶自動飛回槍管,但彈殼又從那裏飛出來呢?逆向主角被正向自已所傷,傷口在未受傷前(逆向)已經出現。主角的車被逆向車撞爛側鏡,也是未撞前(正向)就已經爛了。那麼Kat被逆子彈射中,不是應該在追車時已經受傷嗎?問題不是不乎合現實中的物理定律,而是違返戲中Nolan自已定出來的那一套時間規則,這些微細之處不協調的地方,令觀眾下意識覺得逆向時間觀有點不對勁,難以接受時間向前走向後走的主線。

當年《The Matrix》的時間靜止避子彈,引來很多不同影片去惡搞,《天能》的逆向動作場面,大慨會是新一代惡搞的寵兒了。在拍攝手法上的創意,《天能》比媲《The Matrix》在電影史上的地位,這是一套一定要看的電影。逆向時間的動作動面,一定要自已親眼去看,才感受到Nolan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