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教育

畢業感想﹐論文心得

今天是一個十分特別的日子﹐我終於正式碩士畢業了﹐完成所有文件程序﹐集齊評審會教授的簽名﹐把論文的正副本送去圖書館交收。雖然早幾天通過了論文答辯(defense)時已經慶祝過畢業了﹐但是要做完所有程序﹐只差等收畢業証書心裏才有踏實的感覺。

讀一個碩士回來很花精神和時間﹐特別是嘔心瀝血地寫那份論文。若果可以再選擇﹐大慨我會揀只要讀夠學分﹐就可以畢業那種碩士課程。不過在嘔份論文出來的過程中﹐我倒學到不少真正終生授用的智識和技巧﹐尤其是對自己也能夠做得到的肯定信心﹐可以說是過去五年的最大收獲。我想在此總結寫論文的心得﹐希望可以過來人的身份和經驗﹐幫助其他人減輕寫論文時的苦痛。

寫論文的第一步是要找個教授收留﹐亦即是找論文指導教授(supervisor)。指導教授的好壞直接影響論文的質素﹐可以影響你何時或能不能畢業﹐更甚至對日後工作前途也有深遠的影響。一定要找個對他研究有趣興的教授﹐並且研究看起來有發展空間﹐要不然你就要為求畢業寫篇無聊論文當交功課。選定了研究方向就論到選教授資歷。新紮教授的最大好處是收生容易﹐並且他們要在大學上位﹐會很努力地迫你在學術期刊或會議發表文章﹐甚至他們會幫你揀定論文題目﹐你勤勤力力照著做就一定可以很快畢業。質深教授(tenured)則沒有發表論文的壓力﹐可以容許你有多點研究的自由。他們在學術界或商界的關係也多些﹐對將來的發展或許能用得著。尤其是在發表學術文章方便﹐那些評審員很多時單靠作者的名氣﹐來決定採不採納一篇文章。你發表文章你教授一定會落名成為作者﹐只要他點頭認為文章可以出街﹐給發表的機會亦相對地增加。有一種教授要敬而遠之﹐就是叫學生幫他做他自己的豬頭骨工作﹐亦即是那些沒有辨法寫落論文的事情﹐令你沒有時間做自己的研究工作。這個你可從和他學生傾談中得知。我識有人因為跟了這種教授而畢不到業。

找了教授後就要開始決定研究題目﹐找第一種教授多數沒有這個煩惱﹐不過我找了的教授是屬於第二種﹐他只是在他研究范圍給我幾個大方向﹐我要自己去厘清問題寫研究計畫﹐決定運用什麼假設預計有什麼結果。我在這個階段呆了最長的時間﹐差不多用了整整一年才有明確的研究路線。開始時總是看一大堆學術文章﹐看看有什麼研究領域有可以改進的空間﹐我至少看了二百多份。碩士研究比博士研究易﹐不用發表完全創新的理論﹐簡單的把幾份文章抄作一碟﹐在細微處作些修補改進就可以過關。最重要的一課是學會如何收窄研究范圍﹐不用把研究做到一步識飛天﹐在學術上向前行一小步就足夠了。范圍太廣不是碩士生可以做得來﹐學術上的野心可以留侍讀博士才算﹐說到底讀碩士也只是想畢業罷了。另外一個忠告就是要睇菜吃飯﹐做論文的主要目的是研究你選定的題目﹐不是要去寫一大堆程式才令你可以開始研究。讀理科研究要靠電腦的人﹐在選題目時記緊看出面有什麼商業或開放源碼軟件(opensource)可以用﹐正所謂工欲善其善﹐必先利其器。有現成的研究工具可以縮短研究時間一倍。選定了題目讀完必需的理論﹐才發現做這個題目的工具要自行開發就太遲了。我個人認為用開放源碼軟件比商業軟件好﹐很多時間研究的題目太新穎﹐現成軟件只做到九成功能﹐最後一成要自己寫﹐開放軟件就比較方便了。

有了研究題目寫好計劃書就差不多等於完成了論文的一半。計劃書中已包括研究的背景資料(background)﹐研究方法(methods)﹐預期研究結果(expected result)﹐你甚至可以估到結論要如何寫。當然你的教授和你坐低慢慢改份計劃書﹐到他OK簽名就可以正式開波。很多時間在研究途中你會發現自己不夠料﹐要去讀相關的科目進修﹐所以越早做開始計劃畫越有用。我就是讀完必修學分才開始想研究題目﹐之前一心想偷懶只揀容易的科讀﹐結果要多讀兩科勁難的數學課去做研究。

搞定了理論智識的問題﹐淨下來就是乖乖地勤力開工做研究﹐寫程式做實驗收集數據。這個階段忙是十分忙﹐但其實並不太痛苦﹐最痛苦的階段已經過去。做到出第一張張圖表的感覺最開心。這階段定期和教授見面十分重要﹐最主要是每次見他也要有進度給他看﹐教授是一個迫你做研究的源動力﹐反正到了這階段只要做就一定有成績。如果很不幸你的結果和預期不同﹐唯一的解釋就你教授不負責任﹐他應該在和你做計畫書時已經解決這些問題。我不知道有什麼補救辨法﹐大慨改題目重新做起是唯一出路。

收集好數據畫了圖表後﹐就是開始落筆寫論文的時間。視乎研究過程發表過多少文章﹐這可以是十分容易剪貼工作。基本上寫論文這個工序﹐是只肯花時間有點耐性就沒有問題。我發表文章的過程則是倒轉﹐我先寫好論文﹐再將之簡化成文章發表。這個做法的其中一個好處﹐就是教授會特別用心幫你改論文﹐因為他知道你篇論文最終會變成他有份發表的一篇文章的一部份。大學對教授研究工作的評估﹐很大部份就是計算他發表的文章數量。一般上他們不用自己落手落腳寫﹐只用坐享其成他們指導的學生。當然教授也不是白吃沒有供獻﹐他們要用腦去幫學生不會做錯研究。

畢業前最後一個步驟是答辯﹐除非你的研究作假大空﹐一般上也不會出問題。在這題目做這麼久研究﹐又有論文作為藍本﹐準備講稿(slides)會很輕鬆。最傷腦筋的地方不是去想要講什麼﹐而是要刪去什麼才不會講到超時。答辯當日我買了甜圈(donut)﹐那些白撞來聽的學生﹐因為有免費東西吃﹐不好意思問些刁鑽問題。我的答辯比較好彩﹐我有一大一小兩個指導教授﹐評審會除了主席沒有外來教授。主席通常不會問太多問題﹐而我評審會中的教授是看著我寫論文﹐有什麼問題他們一早已經問了﹐甚至有份幫我一起想答案。所以在答辯中﹐他們只是形式性的隨便問問﹐我完全沒有難問題。答辯通過後﹐最重要就是集齊教授的簽名﹐不然要追他們補簽會很費時。最後把論文的小錯誤更正﹐印出來送去圖書館。畢業時間是以圖書館收到論文和所有簽名文件作準。

六月會行畢業禮﹐那只是個儀式用來拍照留念。圖書館收到論文已是正式畢業﹐待大學處理文件更新系統資料﹐我的碩士學位就會印在我的成績單上。畢業禮中拿到的那張證書﹐就只有掛在牆上作裝飾用途。

學業心路

這篇文章是我自己兩年前的一篇舊作﹐難得在常常出沒的論壇上又再碰見了﹐於是順便把它轉貼回來。其實這篇文寫得不大好﹐只不過是看見人家寫讀書年代的回憶﹐一時手癢隨便想起什麼便寫下來。說超來慚愧﹐兩年前還在唸的碩士學位﹐在兩年後的今天還未畢業。我很加把勁快點完成我篇畢業論文才行哦。


我看了還個題目也有好些日子了﹐還是拿不定主意寫不寫我的學業心路﹐今天算是心血來潮﹐也來寫寫吧。

小學以前﹐有關學業的記憶不多﹐成績只是在十名左右進進出出。讀書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只是媽媽管束就去讀吧。不過小學時候真的很頗皮﹐常常給在教員室外站罰﹐但小六時又竟然做了風紀﹐真是不知什麼原因當上了。

中學派位派了原校升中學﹐只是一間普普通通的好學校﹐不是什麼名校﹐原本我也沒有什麼所謂﹐煮到來便吃吧。不知怎樣的﹐我媽媽神通廣大﹐派位後竟然後補的把我弄入名校。真的超級名校吧﹐在那還未興國際學的年頭﹐我中學可是有全港最華麗的校舍﹐成績運動追女仔也無一不精。

別人說入了名校競爭大﹐可能是我渾渾鱷鱷的不覺。書還是照樣的讀﹐中一和中二上學期還是考十名二十名的在中游位置。中二下學期可不得了﹐迷上了金庸﹐一個學期全套看完﹐還要看完再翻看﹐考試時書也不讀去看﹐結果考了個尾四﹐外加數學不合格。不過班還是照樣的升﹐升了去全級最差那一班讀中三。

中三回覆正正常常的讀書﹐成績也變回正常﹐由於是最差的那一班﹐我中三還考了中學以來第一次頭十名呢。中四也順順利利升入去讀理科﹐有電腦讀的精英班。

說起中二中三﹐我初中時還是十分頗皮﹐中二給校長捉到打架﹐御筆在成績表上寫了紅字fighting。不過還不夠傳奇﹐中三可以去應徵做風紀﹐我膽粗粗用 塗改液加影印技巧﹐把中二成績表fighting擦掉了﹐騙那些考風紀的學長﹐說是媽媽把成績表鍞了入保險箱﹐只給我帶影印本。哈﹗我居然咁就又做了風紀 ﹐一做就做了兩年﹐到中五會考才不幹。

中四中五也是老老實實的讀書﹐老老實實的去考會考﹐成績不過不失﹐廿多分可以在原校升中六。別人說會考讀得很幸苦﹐我自己就覺得咪由係咁讀。做多些舊卷﹐考試時小心些﹐基本上只要俾心機﹐要拿A根本不難。中六讀了一半﹐和家人去加拿大﹐是我讀書的生涯的一大轉列點。

來了加拿大要讀寄宿中學﹐數學和理科因為在香港學過﹐十分容易應付。但不多不用讀也可以拿A。英文就可怕了﹐十二班時追得十分吃力。不過天無絕人之路﹐在加拿大讀書有樣好﹐你可以自己揀科揀section的。我左 砌右砌﹐ 砌個到我個schedule﹐去讀全校出了名最易拿分的英文科老師那一班讀十三班﹐咁就順順利利拿了個七十多分。雖說是最容易拿分﹐我可還得打醒十二分精 神去做英文功課﹐不像理科那樣輕鬆。

讀十三班就要諗入大學﹐其實我自己倒也從來沒有想過大學讀什麼科好。那時全加拿大最難入學科的是滑鐵盧大學的電腦工程﹐我看看自己的分也是夠的﹐而自己也由細玩機玩到大﹐於是想也不想就報了。

入滑鐵盧要考Descarte數學比賽﹐我花大半個月左右去準備﹐當它是會考一樣去操舊卷﹐結果給我考了全國第十九名。有了這個資格﹐可算是保證 了大學的學位和小小的scholarship。之後的那半個學期﹐因為我已經有了入學證書和足夠畢業的學分﹐也沒有什麼心機去讀書了。學期中時﹐我生物科 有九十二分﹐不過在完全沒有讀書﹐加考bio之前一夜打機﹐我創了在試場中先睡個半小時的覺﹐才可始作卷的驚人創舉。結果當然是肥了佬﹐不過不打緊﹐這科 不用計average。

讀highschool的兩年﹐我的理科成績在校中可算是數一數二﹐在畢業禮上也拿了幾個什麼獎。但不知為什麼﹐完全沒有興奮的感覺。以前讀書不夠好時﹐常常想為什麼頭幾名的同學為了幾分爭過頭崩額裂﹐那時我認為也許是讀書叻的人才明白。到了自己考得好成績﹐我還是不明白為什麼要爭那無聊的名次﹐看來這是天性的問題了。

也大慨在那時﹐我的讀書哲學成了形﹐就是要用最小的付出﹐去獲得最大的收獲。而成績不用太高﹐只要足夠你升去想讀的那一間學校﹐讀想讀的那一科就好了。與其輕輕鬆鬆的拿九十分﹐就不要多花五倍的努力去拿九十五分了。

入了大學後﹐成績又是回覆不過不失﹐在十多二十名彿徊的位置了。不過讀大學和以前讀中學很不同﹐是著重一理通百理明。對於我這一個懶人來說﹐明白比背書容易﹐也合乎我的讀書哲學。大學中的成績﹐不用怎麼的努力﹐也一步步向上升了。

大三時﹐還連續兩次考了全班第四名呢。(我讀的大學很怪﹐是有排名的﹐好似小學一樣﹐據說是因為方便co-op employer﹐拿著成績單去決定請那一個的。) co-op是我大學發明的program﹐可以說是半工讀吧。讀四個月書﹐就去做四個月工﹐當然沒有暑假放了﹐還要連續讀五年才可以畢業。不過做 co-op實習真的學到很多學校沒有教的知識﹐而工作也是學校安排公司來請人的﹐搵工很容易。有多少過學生在未畢業前﹐己經有足足二年的工作經驗﹐試過不 同公司的不同部門﹖那些工不單人工不錯﹐還有很多大公司﹐我有一個work term給飛了落去加洲Silcon Valley做添呀。再者建立了network﹐畢業後回去做長工也容易得多了。

很奇怪的﹐大學工程系中有兩類人﹐一類就是常常走堂﹐輕輕鬆鬆的也有不錯成績的人﹐另一類就是死讀難讀才有不錯成績的人。有時想極也想不明白﹐他們用那麼多時間去讀書﹐但邊有咁多書去讀呢﹖

原本讀完大學的志願﹐是去Stanford讀Master的﹐不過大四那年失戀﹐走堂走得更變本加厲﹐一個星期也上不到四小時的堂﹐日日就走去溜 冰。有一科更搞笑﹐我一堂也沒有上過﹐去考試時有friend問﹐乜我讀呢科架咩﹖不過幸好有好朋友﹐在功課上幫了我很大忙﹐在平均分下跌超過二十分的情 況下畢了業。

諷刺的是﹐和我同屋住的兩個同學(也就是借notes給我抄的好朋友)﹐原本是不打算去stanford讀的﹐他們只是報了原校讀grad school﹐不過給我聳恿下﹐陪我一起去試試報stanford。結果當然是stanford收了他們兩個﹐他們兩個就去了讀Master。

原本想繼續讀Master的話﹐也可以留在大學讀﹐有professor收了我。不過失戀喎﹐傷心地還是早走早著﹐咁就唯有投身社會﹐在這份工也做了兩年了。

至於讀master﹐當然還是不能忘了﹐現在橫掂公司出錢﹐咪慢慢的一個term讀一科﹐讀part-time master囉。讀part-time的心態比以前更加不同﹐我甚至完全不在乎成績﹐只要有credit﹐可以問公司拿回學費就心滿意足了。這一來﹐就更 加灌始至終的奉答我的讀書哲學﹐以最小的付出﹐來換最大的收入。雖說如些﹐由於多年的港產教育﹐我是懂得如何在不用功的情況下去拿B以上的成績。

我想讀完個master後﹐也許會去讀個part-time哲學博士來玩玩也說不定。現在我想我已經到了那一個只是為了興趣而去讀書的境界﹐真的﹐讀書吸收新的知識本身就是一件樂事。大慨沒有多少個為了考試而煩惱的大中小學生能明白這種心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