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Hunger Games Triology 飢餓遊戲三部曲

日本流行寫給年青人看的輕小說,鬼佬也有類似的青少年小說teen fictions,最出名莫過於「哈利波特」。不過青少年小說不只寫給青少年看,不少成年人也愛閱讀,甚至改篇成電影搬上大銀幕。今年暑期的重頭戲「飢餓遊戲」,便改篇自是近年最燙手可熱的青少年小說。故事大網兩句講完,鬼佬版「大逃殺」生存遊戲,又或者大隻佬阿諾舒華辛力加舊作The Running Man的少年版,只是主角換了做個美少女。

因為身邊很多人為「飢餓遊戲」著迷,我也為免落伍不甘後人,先讀小說再看電影。原本只打算先看第一部再算,結果一個星期內把三部一口氣讀完。讓我放不釋手地追看是很好看,但這小說稱不上正宗的科幻小說,只是把死亡,政治,權力,背叛這些陰暗的題材,用黑白分明的方式包裝起來,黑暗世界的描寫點到即止,始終青少年小說要邪不能勝正。第一部開始於未來末世浩劫後,地球只餘下北美十三個城區和中央首都。中央對邊境城區旎行高壓統治,首都生活富足但邊境貧困,城區聯合起來叛亂但失敗了。首都從此警嚇邊境城區不要再叛亂,每年從每個城區抽出一對青少年男女,讓他們參加大逃殺遊戲互相廝殺至最後一人,並在電視直播供首都市民作娛樂。

女主角從少跟父親打獵,學得一手好箭法和野外求生的技巧。妹妹不幸被描中她自願代妹出戰,被抽中同行的男少年又剛巧暗戀她多年,命中注定成為兩個只能活一個的悲劇。故事一路下來男女主角身邊總遇貴人,整天喝酒消愁的前度逃殺遊戲勝利者,原來竟是智勇雙全的師父兼軍師。醉酒是因為以住多年只能眼白白看著少年少女去送死,今年有一線生機讓他龍睛虎猛,在故事中比男女主角更搶鏡。在競技場中才能考驗真正的感情,小女孩在女主角懷抱中死去一幕十分感人,反而男主角為保護女主角扮壞人則有點做作。男女主角假戲真做到互生情素很轉折,為求雙雙活命欺騙中央所有市民,迫遊戲負青人改變遊戲規這條橋很妙。雖然題材黑暗但始終是青少年小說,女主角處身殺戳戰場,雙手卻沒有被鮮血污染。她只是直接親手了殺一個人,還是在保護小女孩的危急關頭出手。其他人只能說間接因她而死,一是被毒蜂針死,一是因為爆炸後內訌而死,有一個死得很無辜,食了有毒的草莓而死,最後一個是女主角好心送他一程,讓他痛快一死免受基因獸活生生咬死之苦。男主角更是行行企企,一個人也沒有殺過。壞人負責殺人清場,然後好人主角冷人執個熱煎堆取勝。

第一部小說獨立開來看十分出色,雖然新瓶舊酒但加添新鮮元素。第二第三部則只是不過不失,有點像是為求完結故事而寫下去,女主角點了革命的火頭,故事最後一定是以推翻中央暴政作結局。三本小說的架構都大同小異,上半部是文戲交代背景情節,下半場便是動作連場的大逃殺。第二部再次回到競技場開始有點重覆,那個競技場太多花巧陷阱過份賣弄,讀者再看第二次大逃殺便沒有第一次的緊張感。第三部寫女主角領軍攻入中央首都,更是有點為求動作而加添動作,中央的街道很離奇地機關重重,一隊人似在打機過關斬將攻入總統府。結局有點反高潮,原本我以為女主角會攻入總統府殺死中央元首,豈不知女主角的行動與革命成功與否完全沒有關係,她只是政治家手中的一只棋子。如果第二第三部有第一部的水準,不要把故事寫得這般行貨,相信飢餓遊戲三部曲會更加耀眼。儘管行貨歸行貨,無異作者把流行元素把握很準,像寫電視劇集的劇本一樣,能吸引讀者一頭栽進去追看。只不過看完一篇後很難提起勁去重讀一遍,更枉論引發反思後會有什麼得著。

電影版基本上很忠於原著,當然由於片長時間關係,情劇必定有所刪減改動。電影上半場有些悶,我看過小說知道故事當然沒有問題,但我懷疑不知道故事的觀眾,能否明白吸收所有背景設定的資料。下半場大逃殺開始後便一氣呵成,大至上重現我看書時腦海想像的情景,只是規模沒有我想像那麼大。電影版最出色的地方,是將中央首都和邊境地區貧富差別影象化,中央市民跨張的潮流服飾,與邊境地區人民的樸素,型成很強烈的對比。大逃殺前電影接受訪問一場,甚至拍得比小說還精彩,特別是藍頭髮主持的角色選對了人,他的發問和對白的語氣把整過訪問活出來,這些是看小說在紙上感受不到的。第二部電影明年上畫,如無意外我也會觀看,找找看與小說有什麼分別。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