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上映,先轟動,排山倒海的宣傳攻勢,預告片更揚言「喜歡芭比的要看,討厭芭比的更加要看」。原本我問阿仔有沒有興趣去戲院看,結果他以芭比是女孩子玩具為理由拒絕了。在熱潮過後,全世界都看過,我才施施然慢半拍去看,才拾人牙慧寫影評。
《芭比》電影是拍得很好笑,一開始芭比樂園部份,一眾真人演員努力地扮塑膠公仔,十分有喜劇感。向Matrix致敬那幕芭比要選擇粉紅色高跟鞋還是Birkenstocks平底鞋,雖然很明顯是置入式廣告,但選Birkenstock作對比真是一絕,那對鞋很醜樣但非常舒服,我老婆也有一對。
芭比和Ken從樂園去到現實世界,更是笑話百出。最好玩是拿Matel的老闆開玩笑,原來應該是要捉芭比入盒的奸角,變成宇宙大王般的低能搞笑丑角。Ken把「父權主義」病毒帶回芭比樂園,率領一眾Ken造反建立Ken王國,沙灘大混戰忽然間變跳舞,是極少數我不會看到煩嫌嘅歌舞。
表面上《芭比》高舉女權主義,媽媽那段獨白一口氣道盡做女人的辛酸,贏得觀眾不少的掌聲。除了塔利班和沙地阿拉伯,世上大慨沒有人反對男女平等,電影中的「進步」議題其實非常溫和,完全不具任何爭議性,絕對不會因為意識型態影響電影的商業利益。唯一認真點批評是女兒對著芭比控訴社會對女性的不公義,不過電影也是當成笑位去處理,反正大部份觀眾聽完那堆術語,也不知道到底是講什麼。
Ken版本的「父權主義」未免太過漂白了,看起來就是一班小男孩扮大人,整天在喝啤酒玩樂,騎馬開貨車扮牛仔。始終芭比是賣玩具給小孩子的廣告,整套電影的意識非常乾淨,芭比和Ken更索性說他們沒有性器官。男女之間的權力不平衡,性是其中根本的原因之一,而電影非常聰明地避開不說,千萬不要帶出任何道德爭議。
芭比說女孩子要追尋自已的夢想,可以活出自已的人生,但電影中沒有說穿的隱藏訊息,就是那要始終遵守傳統家庭價值的底線。電影中你看見各種不同職業的芭比,但你不會看見同性戀的芭比。芭比主人那邊更是以一對母女為中心,而且不是單親家庭,更有個人畜無害的靚仔爸爸。最後一幕芭比變成真人後,以為她會去見工或拿身份證,竟然是去看婦科醫生,當然就為日後成為人母作準備了。
畢竟Mattel的本業是賣玩具,沒有家庭就沒有小孩子,沒有小孩子就沒有人買玩具了。說起玩具,我最有興趣是Ken那間Mojo Dojo Casa House,不知有沒有幾會出玩具呢?
早幾年有一個日航廣告,標榜壽司師傳的匠人精神,每一舊壽司一手握出來的份量,極準確絲亳沒有偏差。無可否認那位壽司師傳,必定經過長年累月的特訓,才可以握出舊舊一樣重的壽司。我身為一個電腦人,是完全不能理解標榜手工的匠人精神,更枉論欣賞或敬佩他們,我甚至覺得他們有點on9,把精神時間花在無謂的地方。難道舊舊一樣重的壽司會好吃些嗎,我就寧可舊壽司大舊些更實際。
匠人其實是百份百中文字,日文並沒有這個詞語。一般用法是很正面,不論做什麼職業,都全心全力去做到最好,尤其在一些傳統上藍領手工藝的工作。把產品和服務質素做到最優秀,迎合凡事講究的高端客戶市場,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只是媒體吹捧的匠人精神,大多偏離在商言商的市場定位策略,更像是健力士世界紀錄般,匠人的手工向超級難度挑戰,不惜工本為做而做,沒有考慮是否能真的會提升產品的品質。
匠人精神會花很多年的時間,反覆苦練手藝重覆做同一個動作,只是為追求每次獲得一樣的結果。程式員精神正好是匠人精神的相反,任何事情若果需要不斷重覆去做,就應該要寫個程式把那個流程自動化。論準確性和品質的穩定性,人手是不可能勝過電腦和機器的。以目前的科技或許在某些項目上,機械的靈活性還比不上人類的手指頭,但隨著科技和AI的發展,機械完勝人類手指只是時間的問題,強調反覆苦練的匠人精神,也快走到了時代的盡頭。
汽車跑得比人快,起重機比人更能搬重物,但奧運會仍然有跑步舉重等項目。這個世上有很多人苦練各種不同的「無用」技藝娛已娛人,我就很看愛寫輪眼森村葵在Youtube的學藝大挑戰,匠人精神演將會變成各種的興趣和嗜好,雖然沒有實際用途,但至少可以在Tiktok帶來流量啊。
《捉鬼敢死隊》是八十年代長大小孩的共同回憶,為食鬼捉鬼車捉鬼槍,還有那些一聽頭三個音就認得出的首主題音樂,在Nerd流行文化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早幾年重拍女版《捉鬼敢死隊》劣評如潮,我倒覺得作為娛樂片幾好看。今次開拍正傳續作,女版變成黑歷史。
上次女子隊票房全軍盡墨,今次改用小孩子組隊又如何。兩兄妹在鄉下破舊農場中,找到爺爺祖傳的捉鬼車和捉鬼槍,誤打誤撞阻止鬼王重臨拯救世界。電影上半部節奏又慢又悶,完全沒有舊作甚至女版的喜劇效果,只是靠超可愛女主角四鏡妹和搞笑韓國仔勉強撐場。哥哥與他在《怪奇物語》後期中一樣惹人討厭,黑人少女倒沒有什麼問題,只是純萃靚女花瓶。媽媽和《蟻人》老師沒有太大發揮空間,老師的角色應該可以更好笑。
去到半場我正悶納這電影到底在搞什麼,除了道具跟足舊版外,到底故事和原作有什麼關係時,竟然編劇又能勉強自圓其說,順帶交代原作也沒有講的背景。當年在建摩天大廈頂興建祭壇召喚邪神的有錢佬,原來來鄉下小鎮的礦場內,興建了更加巨型的祭壇,還把自已變了咸魚等邪神復活。爺爺拋妻棄女隱居在小鎮,就是為防止邪神復活。
戲情轉入大直路最後衝線,小鎮群鬼亂舞,媽媽和老師變了地獄犬,迷你版棉花糖人大搞破壞,老實不客氣地販買懷舊情懷。終極懷舊當然是小孩子不夠打時,已變成老伯伯的原版人馬出場救駕。邪神再次問他們是否神,上次答錯了今次回答正確答案。然後老人小孩還有爺爺的鬼魂,同心協力啟動捉鬼魔法陣收服邪神。
當年原祖《捉鬼敢死隊》也是B級片刀仔鋸大樹,所以這次續集畫面粗疏之處,也可以美其名說是忠於原著,說實話套戲只有串流平台電視電影的級數。大半套戲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不過最後二十分鐘邪神出場後,很神奇地重拾原版久違了的味道,若太多特技太豪華反而會失去韻味。片尾彩蛋更有薜哥尼韋花和初代秘書小姐出場,最後捉鬼車駛回消防局總部,完全明白捉鬼迷想看的是什麼。沒有原作情意結的新觀眾,恐怕會覺得這齣電影不好看吧。
我與「紫雷」李敬恆可以說是識於微時,在科網泡沬還未爆破的上古時代,網絡論壇上存在著會認真討論的隱世高人。我與李敬恆可謂不打不相識,Roger是已經執笠多年的TTF論壇的哲學和宗教版的版主,憑著我只看過李天命和《蘇菲的世界》和上網臨急抱佛腳找論點,與眾多網友口水筆戰過不亦樂乎。後來我的起心肝在大學兼讀哲學副修,也是源於當年網上討論哲學引起興趣。
我很佩服李敬恆能身行合一,我認識喜歡哲學的朋友中,以哲學為職業的只有他一人。他正職是大學的哲學系講師,不過他成名的地方是Youtube,當港台哲學有偈傾和好青年荼毒室的主持,至力推廣哲學普及化,打破一般人認為哲學很悶和無用的偏見,可說是新一代哲學KOL。這本書是他的文章結集,主要收錄他在明報和立場發表的文章。
李敬恆熱愛藝術,歌影畫無一不好,本書首八篇文章,正好連成一個迷你系列,表達出他對於何謂藝術的看法。他沒有刻意拋書包,甚至一個哲學大師的名字或門派也沒有說,用平常人也能聽得懂的言語,深入淺出地講解表達主義藝術哲學的觀點,他亦可以從孟子「眾樂樂」說到與西方的道德哲學的關連。
接下來的幾篇文章是影評和樂評,正確點來說是拿電影舞台劇或歌曲來借題發揮,以那些作品的內容為起點,寫他最拿手的哲學反思。我好歹曾經也是專業影評人,有稿費收就當係專業,他這種以文載道寫影評的風格,是我一直很努力學習的寫作目標,奈何我與他的文筆和學識差太遠了。人老了很少聽新歌,為了看懂他寫的樂評,我走去Youtube聽聽Hertz和孫曉賢。我嫌Hertz太嘈吵就免了,但孫曉賢能曲能詞能唱,讓我認識一把很悅耳的聲音,只是為什麼她的MV次次也是太空人頭盔。
有幾篇有比較正經的哲學簡介文章,寫存在主義,柏拉圖對話錄,後哲學文化等,畢竟我也唸過幾年哲學,飛快地速讀,很正路的哲普文章,老實說與前面文章比較有點悶。他寫Don Marquis墮胎那篇正好我也做過那份功課,一邊看一邊心中暗笑,我寫的論點寫得好過佢,當然我也知他在寫哲普不能寫得太深。豈料整篇文章最後一句畫龍點晴,讓我甘敗下風自愧不如了。墮胎之不道德在於扼殺了胎兒未來的可能性,如果不是胎兒而是一個城市呢?最後還有一些話舊事文章,代課教中學的日子,中文大學讀書的日子,當然少不了成名作哲學有偈傾了。
對於李敬恆書中的哲學觀點,尤其是他對於藝術本質,科技,甚至教學的看法,我是不大認同的。若果還像當年的哲學論壇有很多空閒時間,真想以我三腳貓的哲學功夫,和他再次來一場痛快的筆戰。
經過兩年多的努力,不下百多個小時,終於把《SD高達G世代創世》打爆機,完成所有關卡,收藏所有高達機體。很奇怪,雖然我是機械人動畫迷,我從來沒有過玩《超級機械人大戰》,亦沒有玩過以前的《SD高達G世代》,因為小時候沒有家用遊戲機,一直以來都是PC遊戲的玩家。
《SD高達G世代創世》主打UC宇宙紀元時間線,從一年戰爭開始,一直到《閃光的哈薩威》,收錄所有正傳動畫,以及外傳遊戲的內容。玩完一次遊戲流程,把高達的故事重溫一次,順帶補完沒有玩過的遊戲故事。最叫人感動是有香港繁體字幕,用阿寶馬沙等熟悉的譯名,特別有親切感。
由於這是我第一次玩機戰類遊戲,遊戲系統設計的優劣無從評價。系統對初學者十分容易上手,不外乎育成戰棋類的傳統,先集中火力削減敵人,計算好墮擊獎勵可以再行多一次,活用各機體的別色絕招。若果不夠打或打得太辛苦,整隊人可以去練功賺金幣,升級部件購買強力機體。基本上可以不用帶腦袋打機,很適合一邊聽音樂一邊輕鬆地玩。在忙碌完一整天臨睡前,打一局來放鬆心情,因為只要有耐性,玩這個遊戲你不可能會輸。
初開始玩時會看戰鬥動畫很興奮,有些名場面還有日語配音,但打了十幾局後,覺得戰鬥動畫太浪費時間,索性跳過直接看數值加減,上Youtube找各機體的招式動畫見識過一次就算。現今的手機遊戲,我聽見了有收集元素就怕了,手遊收集簡直就是巧立名目去搶錢。玩傳統的單機遊戲,收集也是一種樂趣,很強迫症的走完每一條升級路線,入手三百多款機體,有些機體冷門到我也是第一次見識。
平常玩主線任務,多數很單調地用手上最強機體。但玩挑戰任務或二刷補完特定條件時,我會編組私人真藏的夢幻隊伍,例如全隊不同的Z高達和變型機,又或者全隊不同型號的雷射太炮,十分過癮。對於收集機體我有一份莫名奇妙的執著,但收集角色就興趣缺缺,除了能力特別強的那些主角外,我沒有去購買其他角色。
嚴格來說,我其實還未打爆機,只是完成了四個難度最易那個,剛開始第二難度去練功打最後一關。要四個難度全制霸的話,怪不得網上有人說玩了過千小時。
蘋果日報作者 – 陳馬:書評,影評,動漫,旅行,哲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