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兒童

海底奇兵2 Finding Dory

FINDING_DORY_-_Key_Art

當年《海底奇兵》,創新的海洋CG技術,加上故事賺人熱淚,令我成為Nemo的擁蠆,更購入巨型Nemo毛毛公仔,霸佔我半邊床好幾年。時隔十三年出續集,竟然由上集中最惹人討厭,最煩膠的失憶魚Dory當主角。試想像下如果星戰前傳出續集,由JarJarBinks當主角,想想也覺得難頂,雖然Finding Dory未有咁恐怖,程度至少也有其一半。在商言商,Pixar不食老本就笨蛋,不論最後好看與否,《海底奇兵》開拍續集,肯定一早封了蝕本門。至少我明知會踩地雷,都心甘情願第一時間購票入場觀看。

這套戲的名字騙人,故事根不是尋找多莉,而是多莉的千里尋親記。失憶魚某天忽然記起兒時回憶,思念父母很想回家,於是Nemo,Marlin和Dory一行三人穿洋過海,到位於加洲的海洋世界,從大海走進水族館,讓Dory與父母相見。故事與上集時隔一年,Nemo竟然完全沒有長大,小丑魚不是只有數年壽命,一年左右便已完全成長嗎?

今集Nemo和Marlin戲份不多,淪為大配角讓舊擁躉十分失望。新角色中最搶戲是七爪魚Hank,帶著Dory在水族館大玩潛行,他扮鬼扮馬的變色龍絕技,是劇中最重要的笑料,完場片尾加演尋找Hank的遊戲,十分過癮。不知是否導演剪片計錯數漏了,Hank和Dory說過他不想回大海,寧願在與世隔絕的水族館孤獨終老,最後到故事都沒有交代Hank對大海的陰影的來龍去脈,亦沒有交代Hank為什麼回心轉意跟Dory回到大海。娛樂性上Hank十分成功,他出一場觀眾笑聲四起,但以戲論戲,這是劇本的一大敗筆。

Dory的兒時好友近視鯊魚和小白鯨,角色設計很明顯是經商品化的精心計算,大大隻又可愛的毛公仔,一定十分好攬,大受大小朋友歡迎。反而我很掛念上集的善良鯊魚,可惜他們完全沒有機會出場。至於主角Dory嘛,上集已經不喜歡她,今集亦沒有任何好感。小魚時代的Dory說話不多,還勉強可以裝可愛賣萌,成年Dory一開聲講野,我就覺得她好鬼煩。上集Dory玩失憶製造笑位還可以,今集用失憶做主軸大橋,為拍續集夾硬作故事。

最後一幕海底舖滿貝殼路標,引領Dory與父母重聚,感動指數與上集Nemo和Marlin的重逢相比,感覺相差太遠了。上集很多人看到眼濕濕,這集完全沒有feel,哦~ 就快完場嗱。如果Dory與父母相認一刻,忽然失憶反問他們是誰,出奇不意來個悲劇結局,可成為名留青史的催淚神作。可惜兒童電影指定要大團圓結局,只差還未好像TVB一起食圍爐BBQ。

Pixar電影一向有明確的中心思想,有些具深度能激發觀眾思考的主題。看完這套《海底奇兵2》,我完全沒有深層次的領悟。主題是說魚不應住水族館,要自由自在住大海嗎?還是說大家要學Dory的(不)思考義術,盲目衝出去就船到橋頭自然直?上次Good Dinosaur已經失手,今次Finding Dory又再失手。Pixar的魔法是否開始失效,再拍不出表裏兩層意思,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度的動畫片。總括來說,這齣電影不外乎就一齣小朋友看得開心,大人勉強未悶死的卡通片。說起來,開場前的短片Piper,比起電影本身還精彩。

The Peanuts Movie 史諾比:花生漫畫大電影

很奇怪,史諾比與小王子兩套卡通電影差不多時間上映,小王子不成比例地受到追捧,香港各方業餘影評大多只讚不彈,並依電影中的思想作二次解讀。反而史諾比的影評頗為負面,禮貌的會讚句畫面靚適合一家大細看,不懂欣賞則直言低能兼幼稚,還說戲院中不少陪太子看電影的家長悶到睡著了。花生漫畫的內容深度不輸小王子,今次電影版原汁原味重現漫畫的精神,被膚淺即食文化荼毒的香港人,看不慣花生漫畫含蓄的表達手法,難怪評價不如畫出肚皮的小王子。我自已則認為史諾比,比小王子更好看,是那種越翻看越有味道的電影。

今次花生漫畫大電影用CG拍攝,採用模疑定格動畫的技術,人物眼耳口鼻和動作用漫畫線條加工,畫面效果有別於其他CG動畫,沒有非Pixar其他二流CG動畫硬梆梆的毛病,反而有手繪動畫的動感和流暢。故事主線分兩條,一是Charlie Brown學校的日常生活,對紅髮小女孩的單戀;二是史諾比的幻想創作,當空中英雄,決戰紅男爵。沒有看花生漫畫的人,會認為這兩套線牛頭不搭馬嘴。但花生漫畫本來就是這樣,電影版不一定要有什麼大故事,更重要是保持著花生漫畫那份日常的感覺。若果好像叮噹劇場版那樣,夾硬讓一眾角色來個大冒險,反而完全破壞花生漫畫應有的氣氛。

花生漫畫,從來都不是故事先行,而是以角色帶動劇情。今次電影版十分稱職,一眾花生漫畫的角色,劇份差不多按原作比例,沒有一個角色特別搶戲。傲驕寸嘴的Lucy,古靈精怪的Sally,抱著毛氈不放的Linus和愛彈貝多芬的Schroeder,看見一眾老朋友份外親切。編劇把很細微的角色關係,亦忠實地呈現出來,如Peppermint Patty和Marcie對Charlie Brown的愛意。很多人把史諾比和Charlie Brown類比叮噹與大雄,但大雄和Charlie Brown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大雄除了心地善良外一無是處。Charile Brown從結果來看是個失敗者,但他卻具備成功者的特質。大雄沒有叮噹的道具是條癈柴,但史諾比從來只是為Charile Brown打氣。若史諾比只是一條普通的狗,也不會影響Charile Brown努力的自發性,如戲中Charlie Brown學跳舞,讀戰爭與和平,最後鼓起勇氣告白等等。甚至可以把人性化的史諾比,解讀為Charlie Brown腦中的幻想,亦無損故事想表達的原意。

沒有看過花生漫畫的觀眾,不會明白狗屋飛機與紅男爵的意義,史諾比與他的幻想宿敵,多年恩怨終於來個了斷。整段史諾比的幻想中,最重要是他從敵軍陣地逃亡那場戲,那才是幻想的最純真的面貌,有點似Inside Out中主角把客廳幻想成熔岩一樣。幻想中的女主角狗Fifi原是電視版卡通的角色,舊作中最後無奈要與史諾比分開,今回終於有情人終成眷屬。除了史諾比的愛情開花結果外,Charlie Brown單戀超過五十年的紅髮小女孩,終於接受了他的愛意,好人有好報,不用領好人卡。紅髮小女孩在漫畫中從沒有正面出鏡,舊電視卡通亦只是見樣不見聲。今次竟然有配音,還有名有姓(可以在成績單上看到),可說花生漫畫的大突破。花生漫畫面世六十幾年來,Charlie Brown從來沒有成功過的事,今次大電影終於幫他圓夢,追紅髮小女孩,放風箏,可惜最後還是踢不到Lucy那個足球。

看花生漫畫大電影覺得悶的朋友,大慨早己失去了小王子所說的童心。小王子是拍給口頭上懷念童心的大人看,史諾比則是拍給仍有童心的大人和小孩看。

 

The Little Prince 小王子(電影版)

wRXuEy9

我算是小王子的擁躉,家中有四個不同版文的小王子,最初看的中文版,後來再看的英文版,貪平買的黑白中英對照版,和當年去巴黎旅行時,在小王子專門店買,完全看不懂的正宗法文版。早知道去年底小王子上映電影版,可惜阿仔太細沒法去戲院看。趁今個週未有空,與個仔一齊看小王子電影。老實說,小王子不是拍給小孩看的,四歲人仔完全看不明白「長大不可怕,遺忘才可怕」的道理,不過勝在畫面生動有趣,倒也不怕悶壞他。

這個電影版主線是原創故事,反而小王子的內容只是戲中戲。小王子的作者飛機師老伯伯,遇上被迫當讀書機器的小女孩,讓她重拾兒童應有的快樂時光。主線老伯伯和小女孩用普通CG動畫拍攝,故事賣溫情有笑有淚但有點行貨,相信香港觀眾對女強人怪獸媽媽特別有共嗚。老伯伯給小女孩講小王子故事的部份,用stop motion定格拍攝布偶泥膠公仔,很有詩意,表達出原作的意景。可惜刪減了原作的某些章節,不夠原汁原味。如果這部份能獨立出來,把原作一口氣完整演譯,沒有老伯和小女孩夾雜其中,相信更能滿足一眾小王子迷。大慨不用半小時便完場,商業考慮上完全行不通,不過可以考慮放影碟珍藏版的特典。

小王子是一個寓言故事,讀書要用心來感受書中的道理。這次電影版畫公仔畫出腸,看過原作的朋友沒有所謂,但從未看過原作的新觀眾,未免點焚琴煮鶴破壞氣氛。過老伯伯和小女孩的故事獨立來看,由開場小女孩搬新屋,認識鄰居怪伯伯,暗中反叛怪獸媽媽,一直到老伯伯暈倒入醫院,其實拍得不錯,有點Pixar電影的味道。而且用說故事的方式去講小王子,也不失為一個合適的切入點。

最後一段有劇透,沒有看書的朋友,知道結局也不會損失什麼,看過書但未看電影的朋友慎入。

電影最後的三分一讓人又愛又恨,小女孩與孤狸佈偶坐上紅色飛機,去返工星球尋找小王子救老伯伯。在每一個讀者心中都有個疑問,小王子被蛇咬後的生活如何,回到B612星球與玫瑰從些快快樂樂地生活,還是。。。這一段其實是很忠於原著精神的續寫,企業家把天上的星星全買下來,把星星壓碎去驅動返工星球的人工作。工廠把無用玩具的回收,變成辦公室有用的文具。人長大了,只掛著工作,忘記了夢想,失去了童真,對世界不再感到好奇。小王子長大了,雖然依然靚仔,但變成整天營營役役的清潔工。小女孩解放星星,小王子變回小孩,重拾B612星球的記憶。雖然算是大團圓結局,但返工星球的現實對讀者實在太殘酷了,我寧願小王子從沒有長大過,為我們留下一點可能性的想像空間,可以嗎?

 

 

 

 

Inside Out 反轉腦朋友

Pixar對上一連三套動畫交行貨,還以為被迪士尼收購後它的魔法不再,想不到今年的「反轉腦朋友」令人眼前一亮,再闖高峰拍出觸動人心的作品。小朋友看不明白只覺熱鬧好玩,陪太子入場的家長卻看到眼濕濕。「反轉腦朋友」的故事簡單到不得了,十一歲小女孩從鄉下搬到大城市,不適應新生活鬧情緒離家出走,最後當然愛回家大團圓結局。不過小女孩並不是主角,真正的主角是小女孩腦內擬人化的五種情緒:快樂、哀愁、懼怕、慎怒、厭惡。腦袋變出各種不同的場景:控制總部、性格島嶼、發夢電影工廠、潛意識地牢、遺忘的深淵、思想火車等等。阿樂與阿愁遇意外掉進記憶迷宮,五個情緒缺少兩個,令小女孩情緒渾亂行為失控,於是阿樂與阿愁展開一場腦內大冒險,趕在小女孩完全崩壞前,趕回到總部收捨殘局。

電影精彩萬分已有公論,鐵定拿下今屆奧斯卡最佳動畫,不用我多言去錦上添花。電影的道理顯淺易明,但我們卻很多時候忘記了。人不可能永遠正能量讓快樂主導一切,有時候也需要負面情緒,哀愁是感情的出口,能夠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慨然情緒是故事的靈魂,Pixar本著一絲不苟的精神,請來柏克萊大學心理學教授Dacher Keltner作當科學指導,務求在戲中如實反映人的情緒。Keltner是心理學大師Paul Ekman的高徙,他的情緒本能理論便是構成這套電影的骨幹。他的研究發現,人類有六種先天的基本情緒,橫跨不同種族和文化,皆相同的溝通表達方式。因劇情需要而精簡角色,第六種情緒警喜被刪掉,在戲中由阿樂兼任。Ekman的情緒理論今天看來很理所當然,但他在六十年代初提出時,可是科學界中的異端邪說,受到不少同行的質疑和排斥。長久以來西方學術界認為,情緒和文化一樣都是後天學習回來的,並不是人類先天共有的基因。甚至有左膠人類學家批評他是種族主義者,因為他否定不同文化種族的多元性云云。身為一個科學家,當流行文化也要引用他的理論,大慨是比得到科學獎還崇高的榮譽,那代表他的理論終於成為主流,贏了這個世代的論述爭議。

「反轉腦朋友」票房的空前成功,不論其科學根據是好是壞、是對是錯,這電影將會是小孩上心理學的第一課,戲中那套說法將會深深植入一代孩子的腦中。Ekman的情緒本能理論問題不大,應該經得起未來科學的驗證。而且它與中國儒家中的七情觀念互相呼應,劇中有已有七情中的喜怒哀懼惡,只差愛與慾。十一歲小女孩說愛太早,拍續集講小女孩踏入青春期,可以讓愛這個新角色登場。至於慾嘛,恐怕過不了迪士尼的尺度了。反觀在西方哲學的傳統中,不論是柏拉圖還是基督教思想,都把情緒方在次要的位置,強調理性或靈魂要控制情緒。啟蒙以後理性主義認為情緒與五官一樣只是被動的感覺,並非如戲中那樣能主導思想和影響行為。有一學說更認為情緒只是思考捷徑,如恐懼可以告訢我們遠離危險,厭惡告訢我們不利於自身的東西,用理性去思考分析太緩慢。到底情緒是什麼,那是心靈哲學和心理學的熱門課題,恐怕可見的將來還未有定論,不過可以肯定情緒不是在腦袋中活生生的卡通公仔。

劇中除了情緒外,還把人腦的其他功能作影像化的比喻。當然拍戲優先考慮娛樂性服務劇本,科學上的真確性只好退而求其次。戲中關於記憶的描述過份簡化,把人類記憶描寫如同電腦記憶。總部生產一個個HD影像記憶球,睡覺時運去長期記憶區儲存,過期了的記憶球便掉去堆填區。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之別,記憶帶有感情顏色的比喻十分正確。但人腦中記憶並不是獨立存在,而是一環緊接一環互相關連。忘記不是因為記憶球變成灰消失了,而是不知道記憶球放在那兒,一時間找不出來送回總部放映。核心記憶和性格島嶼最偏離真實,人的性格很大程度上是天生,除非因精神病腦內化學物質失調,記憶可以影響性格,但轉變是緩慢和漸進,不會像戲中那樣性格島嶼忽然倒塌。核心記憶不是一個獨立事件,只是一連串記憶中耀眼的那個,最方便說給人聽來解釋性格的故事。正因為核心記憶拿出時常放映,它的像真度最差,與實實差距最大,那個故事是被美化自我版本的故事。

正如中學的化學課本教我們分子是一粒粒,上到大學會教分子是量子波的隨機方程式。電影中關於人腦的心理學模型,儘管未必十分準確,但對小朋友來說程度剛剛好,讓他們理解人腦如何思考,從而能反省自已的情緒和行為。我個仔三歲半,現在有時他扭計發脾氣,我會對他說你腦中阿怒在控制台,快些叫阿樂回來,他會似懂非懂由發脾氣變為傻笑。誰說小孩子看卡通電影無益,看電影可以學科學耶。

The Lego Movie

相信七十後出世的人,沒有誰未曾玩過樂高積木,在云云眾多玩具中,樂高可謂一棵長青樹。不少人家中還有小時候玩過的樂高珍藏,到了有了自已的孩子,更把舊樂高一代傳一伐繼承下去。早幾年樂高也有自已的招牌出電視卡通,不過那些卡通目標觀眾是小朋友,大人看會兼低能白痴。今次打正旗號拍樂高大電影,放在戲院大銀幕上映,實行把老幼二代觀眾一網打盡。小朋友愛看樂高電影不用說了,那首主題曲Everything is Awesome唱到街知巷聞,我個仔才兩歲便給那首歌洗腦了,每次看見樂高積本都會指著說awesome。大人看樂高大電影的理由,除了輕鬆惹笑娛樂性富豐外,還可以趁機懷緬逝去的童年。這電影雖然用最新的電腦動畫技術製作,但畫面刻意模妨早年的定格動畫,小朋友看不覺得有什麼特別,但大人看來別有一番的風味,倍感親切。

不能說樂高電影很有深度,但劇本很明顯地有表裏兩層意思。表面那層是給小朋友看,主角樂高人仔的冒險故事。從凡事普通平庸的上班族,機緣巧合化身成拯救世界的英雄,穿梭不同的樂高世界,破壞壞蛋要用萬能膠把所有積木固定的大陰謀。另一層意思是電影中的現實世界,原來樂高人仔的冒險,不過是小男孩偷玩超級樂高米爸爸的珍藏,自編自導自演作故事自娛。大人玩樂高積木,喜歡把樂高當成模型來砌,砌好了便當固定擺設來展覽。小朋友玩樂高則隨心所欲,不一定會跟說明書來砌,反而相像力豐富地亂咁砌,拿起樂高來創作故事。兩種玩法各有千秋,很難說那種比較高尚。像戲中那個爸爸,以大人的角度去看,便覺得個仔在搗亂檔。換轉從小朋友的角度去看,若只能一成不變照說明書來砌,沒殺了玩樂高積木天馬行空的樂趣。畢竟樂高積木成功之道,便是從小朋友亂砌亂玩,到專業樂高技師砌藝術品級數的作品都一網打盡。

拍給小朋友看電影,始終賣玩具才是王道。樂高大電影,不折不扣是一齣九十分鐘長的玩具廣告,平時的廣告給你錢也不想看,今次觀眾卻甘心情掏腰包買票看廣告,簡直可以做品牌行銷市場的示範案例。看完樂高大電影後,弄到我心思思走去樂高專買店,想買盒給大人玩的樂高回來砌。不過最後理性戰勝了物慾,一來一盒收藏級的樂高算起來頗貴,二來家中有幼童,我怕電影的劇情會在家中上演,個仔扮怪獸搞破壞我的樂高成品,還是趁減價時買些大大盒給小朋友玩的樂高回來,同阿仔一起玩一起亂砌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