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宗教

基督教思想史第二部 – 第三章﹕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對啟蒙運動的反抗

去年因為忙著去印度工幹和結婚﹐閱讀這部書的計劃暫停了。基文會那邊的讀書會早完結了﹐只有一位會友能夠堅持到最後。但我不想就此半途而癈﹐希望善用這個假期讀畢餘下的三章﹐完成這部使我獲益良多的鉅著。

Lessing是古典主義的代表人物﹐他整理出版歷史學者Reimarus的著作﹐在基督教神學中揪起巨浪。Reimarus用歷史批判的角度﹐去重新審視耶穌在聖經中的記載。從此以後所有神學家﹐不得不面對﹐聖經福音真確性的問題。Lessig認為人類己經到達理性的時代﹐每個人可以憑理性的直接指引﹐並不需要教會的權威。在此理性是指在人類內在的聖靈﹐正如前文所述理性與神秘主義的關係。因為回教對基督教帶來的威脅﹐Lessig亦提出宗教相對性的問題。Kant認為有限的人與無限的神之間﹐是一個無法跨過的距離﹐而Spinoza的神密泛神論﹐則認為無限中有有限﹐有限中又無限﹐如何把Kant和Spinoza結合﹐便成為那時代神學家的課題。

啟蒙主義認為神與人是分隔的﹐神在世界之上或之外的天堂﹐但浪漫主義記為神是在人和自然之中。在人和世界的有限之中﹐有著神的無限性﹐而有限基於便是在無限的根源﹐兩者互有關連關係不可分割。在啟蒙主義中情感是主觀的﹐但在浪漫主義中﹐宗教則變成為美學的靈感。啟蒙主義批判過去要改革歷史傳統﹐浪漫主義則重新演譯歷史傳統。浪漫主義希望重建文化權威﹐仰慕古希臘的城邦文明﹐集政治宗教文化於一體。浪漫主義除了肯定人向上對神的無限性﹐亦發掘人向下對惡的無限性﹐找出存在人類靈魂深處的惡魔﹐於是宗教變成善與惡的鬥爭。

Schleiermacher是田立克主打的兩位浪漫主義神學家之一﹐他可以說是現代基督教神學之父﹐他嘗試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統神學。田立克認為這系統神學方是神學的王道﹐若不這樣理解神學是話﹐倒不如完全放棄神學﹐只是解解新舊約的經文算了。啟蒙神學把人和神分離﹐神學成為人有關神的知識﹐神在自然神學和道德中存在的論證。浪漫神學反對啟蒙神學的把神抽離世界﹐他們認為無限與有限是共存共生﹐神就是世界的所有東西﹐是世界所有創造之本。Schleiermacher認為宗教不是神學知識﹐也不是道德的行為﹐宗教是一個感覺﹐一個對神的絕對依靠。

田立克解說Schleiermacher所說的感覺﹐並非我們現代心理學所說的主觀感覺﹐而是一個察知宇宙萬物靈性的直覺。Schleiermacher所說的依靠並不是因果關係的依靠﹐而是目的上的依靠﹐神給與人道德上的滿足。他認為神蹟或超自然經驗並非直正的宗教經驗﹐宗教是與神的直接關係﹐任何外在的事件也不可以改變這關係。他的理論否定人類不死﹐永恆的生命是指現在﹐而非死後的生命。不論是天主教還是基督教的教會﹐也不喜歡宗教的神秘性﹐因為人與神直接關係﹐代表教會失去中介的作用。他把神學分為四個部份﹐哲學神學﹐系統神學﹐歷史神學和應用神學。他把教義和道德歸納入歷史神學中﹐因為某一教義發展只是存某一時空的教會中。

他認為基督教是真實的認知﹐基督教是各宗教中位例最高級。基督教有別於他宗教的地方有兩點﹐第一是基督教並不是因果上或物質上的依賴神﹐而是目標性的依靠神﹐神指示人類應該走的方向。第二是基督教有耶穌的救贖。他認為救贖有特定的意思﹐是指一個人完全發展宗教意識﹐無時無刻與神共融。耶穌不單止是人類的榜樣﹐他更是人與神合一的代表。他認為罪只是人類的缺陷﹐人類的生理發展快過靈性發展﹐而這兩個發展的差距就是罪。這樣說的話罪是不能避免﹐甚至可以說是人類發展的必經階段。

田立克主打的第二位神學家是Hegel黑格爾﹐他綜合基督教傳統﹐古典希臘哲學﹐啟蒙主義的和浪漫主義﹐整合出一套哲學和神學的系統。田立克提醒我們小心不要曲解黑格爾的思想﹐因為很多反對黑格爾的人﹐也借用了黑格爾提出的慨念。黑格爾認為神是絕對的精神﹐人是相對的精神﹐神是無限人是有限。人除了有肉體和思想外﹐還有人生命的力量﹐文化的創造力的精神﹐思想只是知識性的運動﹐而人的精神要與神的精神的結合。黑格爾認為神是時空的本質﹐不是抽離的個體也不是世界的一部份﹐世界上的所有東西就是絕對精神的自我展現。

黑格爾整合宗教和文化﹐雖然他提出異化的慨念﹐但他認為世界是可以瘉合。黑格爾認為輯邏是對現實結構的陳述﹐同樣可以用來形容人內在神性。他把精神分為三個層次﹐最低層的是主觀精神﹐例如即是人類的心理。第二層是客觀精神﹐如社會﹐國家和家庭﹐而道德也是在這層。最頂一層是絕對精神﹐即是神在世界的展現﹐而藝術﹐宗教和哲學均屬於這層。黑格爾把哲學放到宗教之上﹐但並不是說上層要捨棄下層﹐而是上層依然包含著下層。宗教講述神的形像和符號﹐而哲學則把這些形像和符號詮譯為慨念﹐哲學的目標就是要找出宗教的意義。

黑格爾認為國家是國內所有活動的結合﹐國家也是是所有藝術﹐宗教﹐教育﹐經濟﹐法律﹐文化的指導中心。但他的哲學並不是指中央集權﹐而是國家是神臨在世界的關係﹐他的政治思想為極權主義挪用實屬不幸。黑格爾的歷史觀是神諭式﹐不論每個人的如何決定﹐歷史必然會配合神的心意﹐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黑格爾的歷史觀慨念必需用悖論來理解﹐才能明白現實在不合理的事情。每樣事物的背後也有生命的奧秘﹐不論人是否理性﹐神的力量在人類背後工作。黑格爾認為耶穌是無限在有限的成形﹐表達出每一個人的可能性﹐他是絕對精神的自我展現。他認為個人沒有不死﹐永生是指個人在歷史中留下參與神的生命的痕跡。

基督教思想史第二部 – 第二章﹕啟蒙運動及其問題

這個星期田立克敝開不說神學﹐改為先談論啟蒙運動﹐因為這是近代神學的基礎。他先解釋啟蒙運動的四個基本慨念﹐分別是自主性(autonomy)﹐理性(reason)﹐自然(nature)以及和諧(harmony)﹐然後講述啟蒙時代智識份子的主流想法﹐最後談論啟蒙運動面對的挑戰。

自主性

康德提認為人類最終要成長﹐並為自己的決定負上責任。自主性就是人可以運甪自己的理性﹐不需要外來的教導去作出正確決定。在古希臘文﹐自主性是由auto自己﹐和nomos規律兩個字組成。自主性的意義就是人內心有一套規律﹐人作出決定的標準可以不假外求。有些神學家批評自主性就是反叛神﹐但他們其實曲解了自主性的意義。人類的自主不是違反神的規律﹐而是神在創造人時已在理性埋下聖靈的種子。人跟從理性生活﹐就等同於遵行神的話語。在個人的層面﹐自由性就是要勇於思想﹐不怕用理性去質疑任何問題。

自主性的相反就是服從性(heteronomy)﹐在古希臘文的意義是服從外在的規律。服從性沒有任何規則可尋﹐因為我們從來沒有思考服從的對象。若果與我們理性不乎﹐就算盲目服從神也不是美德﹐因為我們只是害性怕罰或做錯事﹐才會利用服從來追求一份安全感。說穿了這只是逃避恐懼追求快樂﹐自主地思考才是真正服從神的規律﹐神直接在我們內心寫下的規律﹐而非外在可能有錯誤的教會規律。

理性

啟蒙運動中理性的慨念﹐與現代日常用語有些少不同﹐並不是指為求最大化的計算推論﹐更加不是與神示的對立面。理性有四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代表絕對真理存在﹐現實世界是充滿有規律和結構。這個規律結構除了包括物質世界外﹐還包括我們的思想﹐知識﹐道德良知﹐審美觀﹐一切一切等。這個世界宇宙萬物是由智慧所創造﹐也只有以理性去解讀明白世﹐包括世界中的哲學和神學。若果神學欠缺理性﹐那不過照背盲讀經文﹐並沒有明白經文的意思。第二個意思是批判性的理性﹐批判世界上不公義的事情。第三個意思是直覺的理性﹐就是柏拉圖所說﹐人看見真理的倒影。真覺理性不是用分析性的方法﹐而是用彩用描述的方法去思考。最後一個意思是技術理性﹐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理性。

自然

啟蒙望動中的自然﹐並不是與人工相對的自然﹐而是批與超自然相對的自然。自然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是物質上的自然﹐第二種自然是指人的本性。換一句話說﹐人類的思想屬於自然的一部份﹐任何人類的行為也自然的一部份。

和諧

啟蒙望動和諧的定義﹐並不是指死板劃一的規律﹐而是說很矛盾地亂中有序。例如經濟學上的無形之手﹐買方和賣方也是各為私利﹐但最後的結果是互利。民主制度也需要和諧的基礎﹐正確點來說是需要和諧的信念﹐相信民主最終可以解決各方的利益衡突﹐達到保障大部份人利益的結果。天主教有教庭去頒報教義﹐但基督教的教會各自為政。是和諧的信念令基督教認為權威不需要集中在教宗一人身上﹐就算各個教會的教義相異不同﹐最終也會表達神的意思。

啟蒙時代的生活

啟蒙時代的人過的是中產階級(bourgeois)生活﹐個字起源於法文﹐字面意思是城市裏的人。中產與中世紀的鄉下人不同﹐中產階級具自主性和理性﹐不會盲目服從權威。中產的理念是要分析和改變環境﹐好讓他們可以完全地掌握四週的事物。他們認為環境是一連串可以計算的模型﹐透過精密的思考人可以作出理性的決定。

中產需要一個理性的宗教﹐ 神是世界運行的源動力。神創造了世界並定下運作的規律﹐神不需要事無大小地干預世界。神干預世界破壞了中產的理性計算﹐因為神是不依從自然的規律的超自然力量。中產不喜歡聽死亡或地獄的教義﹐因為死亡代表著人類自主的終結。原罪也受到中產的攻擊﹐因為這與在世上人類不斷進步﹐能夠通過理性找出善的理念不乎。理性的宗教﹐一切恐嚇和不安的教義被抽空﹐剩下來只是與世界沒有太大關係的神﹐以及人類靈魂不滅的信念﹐好讓人類可以在死後也繼續進步。

中產的最大道德信念是包容﹐因為他們受夠了上世紀的宗教戰爭。其次中產強調個人與神的直接關係﹐沒有一個宗教可以壟斷人神關係﹐換一句話說不會只有一種得救的方法。第三是中產支持政教分離﹐人與神不需要教會作為中介﹐教會就不需要世俗的權力。中產的生活是工作的紀律﹐通過工作改做世界﹐在地上建立神的國度。今天的中產已經變了質﹐失去了工作的紀律﹐改變世界的理想﹐只懂沉醉於奢華的消費品上。中產認為情緒是非理性﹐情緒不可以影響生活上的重要決定。於是人分為理性和情緒兩部份﹐不受理性控制的情縮﹐漸漸變成無知的代名詞。

基督教思想史第二部 – 第一章﹕正統神學、虔敬主義和理性主義

這個星期的田立克炒冷飯﹐正統神學同虔敬主義的內容基本上同上期沒有分別。正統神學那一節﹐田立克用另一個角度去解釋﹐比上次清楚易明些。虔敬主義則差不多照抄上次的內容。

田立克記為正統神學的重要原則﹐並不是因信稱義﹐正確的說法是因恩寵﹐通過信來稱義。信心並不是得救的原因﹐因為人只可以接受信心﹐信心不會產生任何東西。田立克認為如果說信心是得救的原因﹐比天主教說好行為是得救的原因更差。

不論是路德神學還是加爾文神學﹐是聖靈的工作讓我們可以接受福音﹐從而令我們的罪得到赦免。如果說教徒要先信什麼教條﹐罪才可以得到赦免的話﹐那是完全違背改革神學的原意。最重要是開放心靈給聖靈﹐而非強迫自己信相一些我們根本不相信的教義﹐打壓內心的實誠認真疑問﹐完全扭曲了基督教的神學觀念。

正統神學的另一個重要原則﹐是聖經為不可動搖的根基。可是歷代神學家對聖經有不同的解讀﹐不同譯本間內容也有差異﹐那我們如何得知聖經的真正意思呢﹖正統神學認為解經的原則是要以經文解釋經文﹐可是一個普通教徒拿起聖經來讀﹐如何可以保證他不會因為神學知識不足﹐像基要派般把經文亂解一通﹐自行創造出一套錯誤的教義呢﹖改革派不想把解釋聖經的根據﹐來源自教會的權威。正統神學認為要依靠聖靈的帶領﹐才能夠解讀聖經的內容。可是我們沒有辨法去客觀地證明﹐別人解讀聖經時真的有依靠聖靈﹐於是無可避免混入個人的主觀意願。

一般天主教徒只需要相信教會頒佈的教義﹐並不需要擔心這個教義是否真的正確﹐因為教會擁有解釋聖經的權威。可是基督教否定教會的權威﹐教徒必需自行解讀聖經去找出教義。那教徒如何肯定自己所信的教義是正確呢﹖理性主義正好提供一個解決方法。正統神學認為﹐教徒不能依靠神學家或神職人員的權威﹐每個人也必需明白教義的正確性。教徒可以通過理性討論去解讀聖經﹐從中發現正確的教義﹐整個神學系統的基礎就是建立在理性邏輯之上。

理性主義與神秘主義並不存在對立﹐反而理性主義是神秘主義的申延。人因理性思考明白教義﹐還是因通神經驗領悟教義﹐兩者之間只有程度上的差異。因為理性是神賜給人的內心明燈﹐也是一種內在的經驗。與理性主義相對的是權威主義﹐我們不經思考就接受權威所說的教義。很多現在基督教忘卻了正統神學的理性主義傳統﹐把教義視為一套不容質疑的律法戒命﹐把聖靈從神學中宗教生活中排擠了出去。反觀回歸神神秘主義的恩靈教派﹐倒更為接比理性主義的神學傳統。

基督教思想史第一部 – 第六章﹕新教神學的發展

十九世紀新教的神學發展主要分為三個主流﹐正統神學時期﹐虔敬主義和啟蒙運動。

正統神學

正統神學整理宗教改革時期﹐眾多神學家提出的新觀念﹐並將這些觀念系統化﹐建立一套可以與天主教神學分庭抗儷的神學基礎。基督教後來的神學發展﹐不論是自由主義神學或是虔敬主義神學﹐也是針對正統神學來提出批評改進。

正統神學肯定神學與哲學密切的關係﹐探討神學課題時不能完全抹殺理性。神學中不可或缺的理性﹐正與哲學中的理性相通。儘管今天有不少神學家反對哲學﹐認為那些是異端邪說。當那神學家論述他們的神學時﹐我們卻可以追尋他們的神學觀念中﹐那些部份是源於他們批評為異端的哲學家。天主教神學與哲學互相補足﹐但基督教則對哲學抱疑懷敵視的態度。正統神學提出教義的兩大支柱﹐分別為通過理性使用哲學的方法去檢證﹐以及直接從神聽到的啟示。兩者相輔雙成﹐理性讓我們明白教義的正確性﹐啟示給與我們信心來相信這些教義。

正統神學發展出兩個重要原則﹐分別是聖經的權威和救贖的教義。聖經的權威來自三方面﹐第一是外在因素如歷史預言性等﹐第二是內在因素如內容乎合道德﹐第三是聖靈的證明。當聖經成為教義的權威時﹐神學不再是人與神的關係﹐而成為一套神頒給人的律法。聖經的權威產生一個問題﹐就是若果神的律法具客觀性﹐理論上非教徒也可以詮譯聖經﹐解釋並建立一套神學系統。只要明白聖經文字的意思﹐每一個人也可以是神學家。聖經中包含很多教義﹐那我們如何分辨那些教義與救贖有關﹐那一部份是核心教義呢。理論上若果聖經是由神默示﹐則不應分核心或非核心教義。可是若果全部教義同樣重要﹐一般信徒沒有可能明白所有教義﹐亦沒有可能遵從教義去作出決定。

虔敬主義

在今天的社會裏﹐虔敬主義住住含貶義﹐成為偽善和道德佬的代名詞。虔敬主義強調人與神的關係﹐忽略智識性上對教義的認知。虔敬主義對社會文化有很大影響﹐他們著重社會道德價值﹐前往第三世界的傳教工作﹐將西方文化帶到當地。虔敬主義認為神學是套教徒應該遵守的規條﹐不相信基督教並遵守教條﹐就不可能認識神學。教會並不只教徒聚集聽聖言的地方﹐同時是教徒日常生活的全部。正統神學認為在日常生活中﹐人有很多行為在道德上屬於中性﹐在神眼中沒有善惡之分﹐人可以自由擇選做這或做那。虔敬主義則認為善惡是非白即黑﹐任何與神無關的行為也是屬世的行為﹐教徒應該遠離這些犯罪的誘惑。結果有些虔敬主義教徒變得很極端﹐他們反對跳舞﹐看電影﹐著漂亮衣服﹐遊戲玩樂﹐飲飲食食等一切與神無關的行為。

啟蒙運動

啟蒙運動對神學的影響開始於文藝復興後期的Socinianism﹐這一神學主義從理性主義和人文主義的角度﹐否定所有基督教的教條。不論是自然神論主義﹐或是現代的自由神學派﹐皆可以看到Socinianism的影子。Socinianism的神學觀點包括以下幾點。接受聖經的權威﹐但聖經在無關重要的事情上可以有錯﹐聖經需要以歷史性批判的方法去解讀。神在聖經中的默示﹐不可能違反理性和常識。將三位一體教條打回原狀﹐從歷史指出聖經中沒有明確指出三位一體的教條﹐只具有一些粗略的雛形。三位一體並非核心教義﹐反而令影響我們明白福音的意義。神創造人類並依照祂的俏像造人﹐是指人類擁有神的理性﹐讓人類有另於其他動畫。亞當最初並非完美的人﹐他的自由意志令到他無可避免地墮落。原罪教義沒有意義﹐因為有罪必需是罪有應得。救贖也是沒有意義﹐因為犯罪的補贖工作﹐不可能由旁人代勞。

啟蒙運動鼓勵人民獨立思考 ﹐勇於獨立思考不盲目遵從他人的想法。啟蒙運動和理性主義﹐強調人類的自由性。神為世界定下自然規律﹐人類通過神賜與的理性﹐去了解世界和了解神。 人類不需要聽命隨意發佈神喻﹐通過理性人類不害怕神的無常。不知真偽的神喻﹐臣服於自然規律的權威底下。理性並不只是思考能力﹐人能夠明白真理與公義的能力。人類通過理性和自主﹐就算沒有任何權威的介入﹐透過人類行為背後的自然規律﹐必然也會達致一個和諧的社會。

這三個十九世紀的神學主流﹐正是今天我們神學光譜中﹐傳統基督教派﹐基要福音教派和自由主義教派的前身。三個神學主流的想思理論南轅北轍﹐但也是在解答同一個問題﹕到底現代人應該如何去理解基督的教導呢﹖

基督教思想史第一部 – 第五章﹕加爾文的神學

加爾文與神的威能

很多人認為預定論是加爾文神學的重點﹐但田立克認為加爾文提出就的人神關係才是他的神學重點。他提出神的威能教義﹐認為人類是苦難是源於神的威能。人不可以接近神﹐人甚至應該要懼怕神。神不可以用直接的語言來表達﹐只能通過符號以自我否定的方式去表達神。加爾文反對教堂中的聖像聖畫﹐或任何可以代表神的符號﹐因為害怕這些符號會變成偶像崇拜﹐讓人遠離神。加爾文對人的態度比德路更加消極﹐他認為人類把自己視為偶像﹐對自己產生不真實的幻想。當加爾文說神是愛時﹐他是指神只愛被揀選的人。而那些不被揀選的人﹐則完全沒有得到神愛的機會。

加爾文與預定論

啟蒙運動把神從世界中抽離﹐神只是創造了世界﹐然後讓世界隨自然法則運行。加爾文認為神依然在管理世界﹐事無大小也是神的直接旨意。可是神介入世界的運作產生一問題﹐罪惡豈不是也是神一手造成嗎﹖加爾承認罪惡是由神所製造﹐用意是彰顯襯托神的聖潔﹐懲罰不被揀選的人﹐以及引領被揀選的人歸向主。不被揀選的人﹐跟從神的意義作惡﹐他們不導守受神的戒命而被定罪。

加爾文認為對命運的無知是最大的苦難﹐相信預定論可以讓我們從恐懼中得到釋放。預定論可以給人生命的意義﹐讓人面向人生目標活出生命。加爾文認為從被揀選的角度去看﹐預定論無需要公平。預定論人可以肯定自己的得救﹐因為人不會因為信心搖動而失去救恩。加爾文亦提出雙重預定論﹐若果有人預定得救﹐則必定有另一些人預定永死。他認為人不可以質疑神揀選誰人得救的準則﹐我們不可以說神不公義﹐因為神揀選誰是非理性的決定﹐是沒有任何原因的奧秘。加爾文一直為預定論的問題糾纏不休﹐他自己也認為這個教義不好﹐晚年時他更改想法﹐認為預定論中的因果關係只是像徵意義。

那麼誰人可以肯定自己是被揀選的人呢﹖加爾文認為可以通過觀察自己有沒有被揀選的記號。這些記號包括內心對神的信心﹐擁有高堂的道德標準﹐以及經濟成功的生活。當然在神學來說﹐這些記號並不是被揀選的條件﹐只是用作衡量是不被揀選的指標。

加爾文與基督徒生活

路德認為基督徒生活是與神合一的快樂﹐是愛。加爾文則認為基督徒是要奉行神的律法﹐是自我否定。他認為世界是人類被放逐的地方﹐軀體是囚禁靈魂的監獄。但他沒有憎恨生命厭倦世界﹐反而通過世界去提升精神層面。加爾文的基督徒生活有兩大特點﹐思想潔癖和努力工作賺錢。社會學家Max Weber曾說﹐基督徒生活的資本主義的精神。不再把金錢浪費在奢華的生活享受上﹐而把金錢再投資生產更多的利潤。

加爾文與教會

加爾文認為教會的最主要用途是教育﹐通過傳教與聖事﹐把人帶進被揀選的生活。他的教會強調紀律性﹐若果教友犯了紀律﹐先是私下訓話﹐繼而公審﹐若無效則逐出教會。但逐出教會並不等於不能爬救﹐因為逐出教會並不影響人是否被揀選。加爾文的教會分為四級﹐牧司﹐老師﹐長老和傳道人﹐他認為這四個分級是源於教會。在聖體聖事上﹐他認為耶穌精神上與聖體同在。他認為國家的法律應該跟從神的律法﹐而國家機關的功用是懲罰不虔誠的人。他認為人民沒有革命推翻政府的權利﹐但次一級官員有權推翻不守神的律法的高統治者﹐

加爾文與聖經

加爾文認為聖經是真理的法律﹐所以任何人也要對聖經絕對服從。他認為聖經的權威來自聖神的默示﹐因此聖經沒有新舊約之分﹐全部也是神的說話。

感想

我罷加爾文的神學﹐第一個感覺就是他的神學很變態﹐完全埋沒人性。我不大認同路德神學走的路﹐但至少我可以看到路德神學有可取之處。我雖認為慈運理的神學欠缺宗教的美感﹐但在理性上沒有什麼可挑剔的地方。加爾文神學則與現代人文思想背道而馳﹐與我們的良心和理性完全不乎﹐與其說那是基督教神學﹐不若說那是異端邪說。很可惜現今的基督教中﹐到處也可以看見加爾文的影子﹐特別是福音派的災情最嚴重。唯一可幸的是知道預定論的問題﹐加爾文的預定論與坊街流傳的版本不同。在加爾文的版本中﹐神並非因為人的信心而揀選人﹐神可以揀選任何人得救。事實上信徒也沒有足份把握﹐能夠確定自己是被揀選的人﹐因為信心和成功只是驗證得救的指標﹐並非保障得救的條件。信教是讓自己心理上好過一點﹐欺騙自己以為自己是被揀選的人。福音派在傳教時﹐常常叫人悔改歸向神﹐成為被揀選的人﹐他們卻不察覺本末倒置了。既然神揀選誰沒有任何原則可遵循﹐神可以揀選不信教的人﹐亦可以不揀選信教的人。同時加爾文也認為教會與救恩必然關係﹐那麼教會就沒有需要續繼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