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文化

睇央視春晚《少林魂》,不如睇機械人跳舞

每逢過時過節,Whatsapp一定收到很多「垃圾」訊息,那些亳無誠意forward來forward去的圖片和影片。今年農曆新年,我又收到一段在長輩間廣傳的賀歲影片,央視春晚的千人操《少林魂》。千幾個少林功夫弟子,在舞台上打齊齊打功夫,排人肉圖案和賀詞,最後很例牌地砌國旗。央視春晚播千人操,在商業角度上不難理解,等於超級碗半場有啦啦隊出來跳舞,純萃用最低成本製作去攝時間。少林功夫學院上去表演也不難理解,當是在全國電視上播免費招生廣告。難就難明在為什麼有觀眾會覺得千人操好好睇,甚至要廣傳給親朋戚友欣賞,浪費他人的數據和時間?

千人操只是一味大推頭鬥多人,最緊要步法齊整準時到位,拉開遠鏡每個人細細一點,才可以看到整個圖案。千人操不像傳統跳舞表演般有美學價值,亦不似個人武術表演般虎虎生威。看千人操同看電腦屏幕上一個個光點織成的圖案,本質上沒有什麼分別。有人會說千人操要長時間訓練,所以要欣賞表演者努力的成果。我從來不明白努力本身有什麼好看,排練千人操是完全沒有意義的活動,除了表演那幾分鐘外,他們的努力完全沒有其他用途,浪費時間的努力是白痴行為,我們不是應該恥笑他們才對嗎,還怎麼會去欣賞他們?(不能排除表演者只是打扮工,出得糧就要做無聊的操練,正如全世界很多工作都是無意義一樣。)

若果真的想看千人操這類表演,倒不如看機械人跳舞。表演重覆而機械性的動作,並不是人類的專長,舞台上用人肉逐點逐點砌圖砌字,用機械人去做會更加精彩,可以砌出更複雜更華麗多變的表演。下面我放了兩條Youtube影片,第一條是央視春晚少森魂千人操,第二條是Intel用千多台無人機表演夜光舞。大家不妨把兩條影表比較一下,那一個表演更能感動觀眾呢?

講下講下,索性陶傑上身,一竹篙打一船人,扮下十九才子。中國人喜歡看無意義的千人操,美國人喜歡看高科技的無人機表演,一個文化歌頌浪費時間的努力,另一個文化歌頌節省時間的科技創意,兩個文化高下立見。中美新冷戰,單是講人民的質表,中國輪九條街耶。

少林魂千人操

機械人夜光舞

The Two Cultures – C.P. Snow

一本五十年前出版的小書,輯錄作家C.P.Snow在劍橋大學的演講,喚醒知識份子正視西方文化界中的危機。知識份子分裂為兩個獨立群體,科學家與人文學者,他們生活於兩個不同世界,在知性上沒有共通的話題和語言,互不來往互不相干。科學家對人文科目最新的發展不感興趣,而人文學者則是不折不扣的科學盲,連最基本科學慨念的如「熱力學第二定律」也不懂,其無知程度等同於唸文科的人沒有看過「莎士比亞」一樣。

當科學家埋首在實驗室做研究時,社會上的主流意見,不論是傳媒還是政治,都被讀人文科出身的人控制了。現代國家的發展依靠科學,讓一群科學盲領導國家,只會讓國力停滯裹足不前。Snow認為人文學者應該多認識科學的想法,而科學家也要走出實驗室,面對群眾讓他們明白科學思想。人文和科學的知識份子,要互相合作互相理解,才能保持國家的經濟實力。

作者嘗試解釋兩種文化的成因,他認為是源於教育制度。當時英國成績最好最聰明的學生,不會選擇讀科學,他們寧願讀古典文學來突顯自已的學識。文化人看不起科學人,認為只有二流的腦袋才會讀科學。讀科學出身的人,不論身家背景,宗教信仰,政治取向,經過科學教育的共同洗禮,他們的思想有一個共通點。科學人對世界的看法是樂觀的,他們的價值取向積極面對未來,認為社會是一天比一天進步,科學可以解決人類的難題。反而文科人對世界的看法是消極,他們認為世界的問題源於人類,價值取向面消極,想回到過去的黃金時代。最後作者比較英國,美國和蘇聯的科學教育,指出若果英國不再視重科學,國力將會比美蘇遠遠拋離,失去主導世界的影響力。他指出要維持英國在國際間的影響力,便要把科學出口到發展中國家,而科學發展亦可以拉近國與國之間的貧富差距。

這本書講是五十年前的英國,可是在五十年後的今天,「兩個文化」的問題依然存在。這本小書卻經常被文化研究論文引用,他更被譽為最先提出「兩個文化」這個問題的第一人,比他的作家身份更加出名。他在書中對英國教育制度的批評,很多細節上雖然與今天社會截然不同,但最聰明的學生不選擇讀科學的核心問題仍舊。今天最聰明的學生多選擇最能夠賺錢的商科,但是一個國家生產力的長遠興衰,最終還是取決於該國的科學基礎。

Snow不是以嚴緊的推論出名,事實上因為這本書的演講的關係,內容其實十分鬆散。讀者若要逐字逐句去反駁,會找出很多破綻。全書六十多頁,想說的只有一個大道理,所以看這本書不太需要用腦去看,而是用心去感受。看罷後印證現實生活中遇到的例子,便知道「兩種文化」問題的嚴重性了。不過今天「兩種文化」恐怕已變成「三種文化」的問題,除了文科和理科的分歧外,還多了一群只懂賺錢,財大氣粗的商科人。

The Two Cultures (1959 Edition) PDF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 Neil Postman

這個暑假參加了教會的避靜活動﹐在Trinity Western University過了一個週未。我對宗教活動興趣不大﹐反倒是逛大學書店時﹐發現了這本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這本書是傳理系的必讀課本﹐剛巧大學暑期班有開這門課﹐像全新一般的二手課本才賣十元﹐我二話不說便立即買下來。人家去避靜讀聖經﹐我則悄悄地在看這本經典。

這本書出版超過二十年﹐現在看也完全沒有過時的感覺。作者Postman是批評電視即食文化的先驅﹐我們常聽到電視機讓大眾變得更蠢的說法﹐他便是第一個提出來的人。隨口批評電視文化很容易﹐在報紙上網絡中的三流作家也說過不少。但Postman的批評並非順口開活﹐他在書中清晰地把理據展視出來﹐從媒介本身的先天限制說起﹐檢視大眾傳媒的發展歷史﹐對比文字媒介﹐收音機和電視本質上的差異。

人類思想的交流﹐知識的傳遞﹐必須經過媒介。因不同媒介先天的限制﹐會影響並改變思想內容﹐從而影響並塑造當中的文化。原始人的煙火訊號﹐完全不能傳遞複雜的慨念﹐只能作簡單的表示。在文字發明以前﹐知識以口頭傳授﹐內容只能以寓言故事方法去表達﹐沒有辨法作嚴緊細密的思考。有了文字記錄後以書本作媒介﹐知識才能夠有層次地表達﹐閱讀培養人類理性思考的能力。在林肯當總統的年代﹐他的競選演說長達七個小時﹐演說如同書本般朗讀出來﹐把理據推論前因後果一一例出﹐用理性去說服聽眾贏取支持。而那個年代的聽眾因習慣文字媒介﹐有能力吸收並思考林肯的演說的內容。

電視的出現取代了文字的地位﹐成為人類吸受知識的主要媒介。電視畫面與文字有本質上的差別﹐電視以刺激官感為媒介﹐令觀眾憑感覺取代思考。電視在短時間內﹐把大量的知訊堆在觀眾面前﹐觀眾還未有時間仔細思考﹐題材便已一轉又有新的知訊。我們知道很多知訊﹐但那些知訊卻離我們很遠﹐甚至與我們日常生活沒有關連。我們只是不停在吸收﹐可是卻沒有把吸收來的知訊﹐轉換成行動的空間。電視媒介的最大問題﹐並不是那些低能白痴的娛樂節目﹐而是把所有需要嚴肅正經的節目﹐不論是新聞﹐政治﹐經濟﹐宗教﹐教育的內容﹐也淪於娛樂化﹐淘空了原本應有的內容﹐只剩下空洞的軀殼。

作者在最後一章﹐總結全書的內容﹐並警告我們思想的淪亡。思想和文化的最大敵人﹐並不是如一九八四中﹐老大歌控制人民的思想﹐而是美麗新世界所寓言﹐我們的思想迷失在無盡的娛樂之中。作者在寫這本書時﹐還末發明互聯網。今天互聯網逐漸取代電視﹐文字的重要性再次抬頭﹐壓倒影像成為我們獲取知識的主要媒介﹐不知作者會又如何看這個新媒介呢。

How to Talk About Books You Havn’t Read – Pierre Bayard

How to talk about books you haven't read

寫篇書評實在有點諷刺﹐書名是《如何談論你還沒讀過的書》﹐梁文道稱之為書皮學。他更真人示範書皮學的絕技﹐寫了兩篇文章[1][2]評論這本書﹐儘管他連一頁紙也未曾翻開過。說在前頭以免被生誤會﹐我可是老老實實從頭到尾把這本書看完。這本二百多頁的小書很容易讀﹐作者雖然是文學教授﹐但文筆絕不沉悶。不過讀者不要太認真看待書中的內容﹐把這本書當成幽默小品輕輕鬆鬆地讀就對了。

這本書不是實用性書藉﹐讀者不要期望看完這本書後﹐就可以成為書皮學大師﹐不用再看其他書也可以滔滔偉論。書名其實有點誤導性﹐作者不過是藉此機會﹐把那些偽讀書的書皮學者諷刺一番。書中每章也從不同的文學作品拿取例子作反面教材。小說總朝著作者的理想方向發展﹐不會有例子引喻失義的問題。在現實中大慨很難如此蒙混過關﹐怕要被人拆穿根本沒有讀書的西洋鏡。作者標榜書皮學技巧了得﹐書中引用其他書的時候﹐在註腳會標明自己有沒有讀過原著。沒錯他有提及很多沒有看過的書藉﹐不過他貼來例子加以演譯的書﹐他全部都曾以速讀方式看過。不知這算不算作者自打嘴巴﹐在講書皮學的書中﹐竟然沒有用自己提倡的絕技。

雖然例子是憑空杜撰出來﹐但也一定程度反映現實的狀況。或許這本書根本不是說書皮學﹐而是說書與知識之間的關係﹐書與讀者之間的關係﹐不同讀者討論同一本書的關係。一本書並不只是一本書﹐還是組成在知識系統的一環。讀者只能通過自身經驗去閱讀﹐看完書後把書中的知讓內化﹐成為他腦海中對那本書的印象。兩個人看畢同一本書﹐但他們受制於自身經驗所限﹐他們會對該書有不同的印象。當他們在討論這本書時﹐其實他們不是在討論同一本書﹐而是討論各人腦海內兩本截然不同的書。

當明白書與讀者關係這點﹐便可以一理通百理明﹐理解書皮學的真義。只要擁有腦內擁有龐大知識庫﹐就算沒有看過一本書﹐也可以從其他線索﹐如書名目錄﹐別人的書評﹐甚至正在對話的內容﹐把那本書的內容推理重組出來。打個比喻說﹐相信任何一個香港師奶﹐也可以從無記劇集的既定公式﹐上集預告和下集重溫片段﹐電視雜誌的故事大網﹐重組任何一集電視劇的內容。

作者認為一般人對自己沒有看過某應該要看本書會應到羞恥﹐他主將讀者要解放自己的心結擁抱書皮學。沒有看過一本書﹐不等於不可以談論它。評論一本書除了關於那本書外﹐更重要是關於評論的那個人。書皮學讓評論者發揮創意﹐讓他構建自己的身份角色﹐為一本書注入第二個生命。書皮學已經從被動地討論一本書﹐昇華至主動地再創作一本書的層次。那本書的內容變次要﹐更重要的是那個評論可以為評論者達到什麼目的。

在外國學術界中﹐充大頭認讀過某本經典巨著﹐或許是身份面子攸關的大事。在八卦雜誌當道﹐市民看見文字便走人﹐寧可打機聽過也不願看書的香港。大慨沒冒充讀過某書的需要﹐反正不會有人理會你讀過還是未讀過﹐一本他們未聽過﹐亦沒有興趣知道的書。不過書皮學並不限於應用在讀書上﹐也可以應用在聽歌看戲﹐流行文化﹐政治評論任何一個領域。也許書皮學的本質﹐不正是吹水的學問嗎﹖

Outliers – Malcolm Gladwell

Outliers 我對在智識分子中吹起的Malcolm Gladwell旋風也算後知後覺﹐憑著兩本薄薄的大作Blink和Tipping Point成為最有影響力的當代學者。不過我也是最近一年才聽過他的名堂﹐拜讀他那兩本被譽為必讀書藉的重要著作。此君著作貴精不貴多﹐對上一本Blink已經是05年的事。各界讀者耐心等候了三年﹐總於等到他姍姍來遲的新書Outliers。這本書仍然是薄薄的二百來頁﹐與前作一樣富可讀性﹐從觀察一些生活上的軼事開始﹐輔以嚴緊的學術論文作注腳﹐推論出讓讀者意料之外的結論。

這次Gladwell研究成功人士背後的故事﹐發掘成功人士為什麼會脫穎而出的原因。很多成功人士的傳記﹐總是強調那些名人的先天聰明和後天努力﹐而崇尚個人英雄主義的美國﹐更很多時候把功勞全歸於成功人士的奮鬥。Gladwell用了NHL冰球運動員﹐世界首富Bill Gates以及其他矽谷電腦公司的創辨人﹐美國幾間最大的律師行作例子﹐說明除了個人的努力和聰明外﹐偶然的外在環境因素也是必要的條件。在冰球運動員的例子中﹐若果你出生在後半年﹐你便不要妄想成為冰球員﹐因為小學冰球校隊挑選隊員以每年一月作為分界線。年頭出生的小孩比年尾出生的小孩﹐有差不多發育多一年的優勢﹐因為體能佔優得以進入校隊集訓。進入校隊後得更好的訓練和裁培﹐於是球技差距逐漸拉開拋離﹐中學在小學的校隊選球員﹐而NHL又在中學聯賽中發掘新星。結果因為一條隨意定下來的界線﹐變成大部份冰球球星都是在年頭出世的現像。

Bill Gates和律師行的例子﹐也同樣說明一些偶然的外在因素導致歷史的發展。電腦在Bill Gates讀中學的年代是新事物﹐不是所有大學也有電腦﹐但他就讀的私立中學卻有大學級數的電腦室﹐讓他有機會學習程式設計。而他家恰好可在華盛頓大學附近﹐讓他可以半夜偷走﹐與Paul Allan潛入大學偷用電腦慮積寫程式的經驗。當電腦普及化商機處處時﹐他已經比其他人更早站在起跑點上。至於美國全部大律師行也是猶太人開設的原因﹐先追溯到猶太移民著重教育的文化背景﹐子女大多讀書有成當專業人士。其次是五六十年代美國仍然存在種族歧視﹐猶太人律師畢業後很難進入以白人為主的大律師行工作﹐只好自己開設小律師行﹐接一些大律師行不願接的企業官司。豈料八十年代開始企業官司大行其道﹐專門打這些官司的猶太律師行忽然坐在大金礦上﹐傳統大律師行起步已晚﹐只好看著猶太律師行鯨吞大部份企業生意。

當然努力是成功不可以缺少的重要元素﹐作者就在書中提出了一萬小時理論﹐指出沒有天材不是經過一萬小時的苦練才成器。不過除此之外在適當的時候恰巧站在適當的地方﹐也是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換一句話說成功必定要靠點運氣。竟然我們知道環境的成功的重要性﹐作者繼續把推論申延下來﹐說明只要我們改變環境因素﹐就可以令更多人獲得成功。他用了大韓航空和紐約貧民區的實驗學校作例子﹐說明文化因素對成功的影響。大韓航空從每年也有飛機失事的死亡航班﹐透過改造飛機師韓國階級文化的缺點﹐銳變成為全球最安全的航空公司。不過作者倒沒有解釋﹐為什麼同樣受階級文化影響的日本﹐卻沒有年年飛機也發生意外的問題。

有一章講學習數學與我們中國人很有切身關係﹐作者指出中日韓小孩的數學比白人小孩優秀﹐除了在我們語文中數字可是直接表達外﹐還與我們食飯種米有關係。身為中國人我絕對認同用中文數數字﹐的確比英文容易很多。食飯比食麵包的人優秀﹐這個理論我倒是第一次聽。我們小時候常常聽﹐需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原來種米同時是體力和腦力的勞動。相比種麥只有播種和收割時才要工作﹐種米則需要每天的細心照料﹐付出的心機與收成成正比。不同食物的生產孕育不同的文化﹐所以望天打掛的遊牧民族很懶躲﹐種麥做半年休息半年注重生活平衡﹐種米的多勞多得特別勤力。一般人以為學習數學講天份﹐其實數學是各科目中最容易學﹐只要肯花時間一定學得懂。只要學生有心機不斷鑽研﹐一定可以把數學的定律學懂。最有趣的每年國隊數學評校試﹐在考試前考生要填一份很長有關背景資料的問卷。神奇的是每個國家那份問卷完成率的排名﹐竟然﹐與數學試的成績的排名完全一樣。看學生有沒有心機把問卷填完﹐便可以知道學生有沒有心機學習數學﹐肯花在數學的時間越多﹐數學的成績自然越好。

作為一般知識性的讀物﹐這本文筆流暢很引人入勝﹐書中舉出的例子也讓讀者大開眼界。不過看罷全書雖然腦袋覺得很充實﹐但有點像看荷里活大片一樣﹐畫面目不暇昅但內容很空洞的感覺。作者花了大半本書指出的理論﹐其實卻不過是老生常談。我們中國人有句說話﹐一命二運三風水﹐就己慨括他想要說的主題了。我買回來後極速看完這本書﹐想不到今期經濟學人雜誌有篇書評﹐竟然用半頁紙便慨括書中的重點。早知我不用花時間讀全本書﹐用幾分鐘看看書評更省時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