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文化

Investigating Culture – Carol Delaney

Investigating Culture 早前給公司派去印度工幹﹐起行前在公司的圖書館中﹐找來本「文化智商」臨急抱佛腳﹐惡補一下如何與其他文化打交道。那本「文化智商」始終是寫給商務人看﹐雖然當中有很多有用的貼士﹐但欠缺有深度的文化分析。就好像買了台新電腦﹐讀完說明書懂雖得使用﹐但我是想打開機蓋看看內部結構﹐明白其中的設計理論。我想要的不是文化用家指南﹐而是文化的設計藍圖。剛好出發前回大學有事辦﹐閒逛大學書店看到本封面很醒目吸引﹐人類學一年級課本的「調查文化」﹐正好可以解答我對於文化的疑問。便二話不說買了下來﹐放入行李跟著我飛越半個地球去印度﹐希望可以幫助我認識印度文化。雖然這本書的內容豐富有趣﹐可是在沒有任何相關學識的基礎﹐死啃硬讀一本四百多頁的課本不是件易容的事。在印度期間旅遊有空時就拿出來看﹐等飛機看﹐坐飛機看﹐坐火車也看﹐連在海灘日光浴也在看。一般人會讀些雜誌小說輕讀物﹐像我這樣讀大學課本的人﹐還要讀得津津有味可算是異類。與我一起旅行的同事也說我是怪人﹐他拿起來翻看不夠幾頁便放棄了。不過二個月下來才看了四分三﹐回來加拿大後事務繁忙﹐差不多用了個多月才完成剩下來的頁數。

這本書的作者是史丹福大學的人類學教授﹐她從人類學的角度去研究文化。 這本書並不是單純記錄不同社會的文化現像﹐而用這些文化現像作為例子﹐綜合歸納出一套分析文化的系統架構﹐幫助我們快速適應新的文化環境﹐理解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差異。很多人對文化這一個慨念的認識十分矇糊﹐以為文學﹐藝術﹐生活習慣﹐宗教等就是等同於文化。從定義上說文化的內容可以很空泛﹐任何影響一個社群行為的價值系統就是文化。文化並不局限於國家或民族才擁有﹐任何有一定數目的人群也可以構成自己的文化。而很多時候不同文化互相重疊﹐一個人可以屬於複數的社群。例如我自己就同時受中華文化﹐西方文化與工程師文化的影響。然而文化不是獨立存在的抽像慨念﹐是必透要過行為才能顯現出來﹐分析文化就必須從行為開始入手﹐以不同的行為模式來推論背後不同的文化脈絡。

作者將文化分類為八個主要慨念﹐我們可以從不同文化對這八個觀念的不同理解﹐去作為切入點去審視文化對行為的影響。這八個慨念分別是﹐對空間的認知﹐對時間的認知﹐語言﹐人際關係﹐身體與自我﹐食物﹐衣著﹐和重要時地人的集體記憶。書中使用大量文化例子﹐去解釋不同文化如何申延出不同的行為。就算單純以獵奇眼光看這本書﹐認識其他文化聞所未聞的奇風異俗﹐也有如看國家地理頻道像有趣。不要以為四百多頁很厚﹐因為文化現像實在太多研究資料﹐盡管作者已極其博學多材﹐盡可能地包括羅列所有重要的事例﹐但每個例子也只能從略介簡。如讀者想對某方便的資料感興趣﹐可以按卷末的參考書目﹐去發掘更多深入的研究。

讀閱這書的最大得著是擴闊眼光﹐發現原來世界上很多人的思考方式與我們完全不同﹐他們的文化觀念與我們的南轅北轍﹐他們的行為看似亳無道理﹐還不是因為文化前設不同所致。我們日常接觸不同文化時﹐通常也只會很表面地看到﹐食物﹐衣著或語言的不同。其實在這八個文化觀念中的首兩個﹐很多時被忽略對空間與時間的認知﹐才是最重要的文化分歧。我們接受西方教育長大的人﹐很自然認為空間與時間是一堆數字﹐是宇宙中絕對的刻度﹐可以量度可以加減剩除。在很多原始文化中﹐空間是一個相對的觀念﹐畫夜春夏秋冬是個一環接一環的循環﹐並非會隨時間流逝的一分一秒。我們對空間的認知源自地圖﹐可以分割可以規範可以擁有。不過有些文化中﹐空間的認知源自空間的功用﹐又或者空間是身份的像徵。書中還有其他很有趣例子﹐只是太雜太廣太鎖碎﹐不能一一在此盡錄。所有例子的共通點﹐就是可以利用文化去解釋﹐不同社群行為上的差異。

作者本身是美國人﹐她主力研究土耳其文化﹐因此書中的例子偏頗西方和中東文化。若果作者能夠加插多些東方文化的例子﹐特別是中國和印度文化﹐相信閱讀起來會更加有趣。作為人類學文化研究的課本﹐這本書是一個很入門索引﹐為讀者慨覽所有與文化相關的課題。不過作者終始是讀人文科出身﹐不免思想沾染了人文的迂腐﹐認為文化沒有分高低﹐先進落後﹐文化只各不相同。書本序言也曾提及現代主義基礎的文化觀﹐作者只是以政治不正確與過時為理由否定了﹐並沒有提出更加充份的解釋﹐也沒有公正地引述其他支持文化絕對主義的論點﹐有點誤導讀者文化相對主義才是正確之嫌。作者身為一個人類學家﹐沒有理由不知道文化也會絕種的事實。一個會走上被淘汰絕種之路的文化﹐無可否認自然就是落後的文化。反之文化也可以響其他文化﹐用感染的方式把文化傳播開出。最有影響力同化他人的文化﹐毫無疑問就是最先進的文化。

Cultural Intelligence – David C. Thomas and Kerr Inkson

Cultural Intelligence時下流行什麼講智商﹐有最原祖的IQ思考力智商 ﹐也有早幾年興起的EQ情緒智商。在全球化的大趨勢下﹐與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人溝通﹐就要靠這本書所講的CQ文化智商。我公司與其他科技公司一樣﹐跟隨潮流外判工作去印度﹐在以色列和上海也有研發中心。於是不甘後人也講文化智商﹐買一大幢這本書回來﹐全公司每人分發一本﹐好讓我們學習如何和其他文化的人打交道。公司派發的書照例沒有多少人會看﹐我領了回來放在臺頭封塵。今次給公司派了去印度出差﹐在飛機上才臨急抱佛腳地刨完﹐希望多少可以讓印度的工作順利點。

文化可以影響一個人的思考和行為模式﹐在與不同文化的人溝通時﹐我們往往忘記了文化差異﹐把我們熟悉的文化標準套用在別人身上。若果我們不理解對方文化的差異﹐溝通就很容易出現誤解了。這本書並不是詳細例出每個文化的特點﹐而是講述一套心法﹐如何去培養自己的文化智商﹐可以適應不同的文化環境。書中把文化分為權力矩離﹐個人和集體主義﹐男女平等﹐以及風險承受程度四個指標﹐去幫助讀者分析陌生文化背後的動機默絡。並舉出例子去說明各種不同的情況下﹐不同文化可能的不同反應。當然文化智商並不能靠只讀書學習﹐必需要親身經歷異文化﹐才能夠慢慢理解語言和行為上微細的文化訊意﹐逐漸理解別人如何受文化影響而作出的決定。

很可惜這本書中的例子﹐大部份是用南美洲或亞洲的文化﹐沒有用印度文化作示範講解。不過書中用來分析文化的系統很有用﹐讓我不用盲摸摸地去學習新的文化。好像已有了一套骨架﹐只需把貼上文化觀測的肌肉﹐就可以呈現在文化的面貌。各地文化不同是不用爭議的事實﹐但我並不認同書中提倡文化不分高低的說法。我支持文化達爾文主義﹐認為各種文化透過競爭和進化﹐優質文化最終會淘汰劣質文化。不過那一個文化最優秀﹐是一個應然性問題﹐並不能解決不同文化溝通困難的實際性問題。管他就算是落後低劣的文化﹐在現實中要明白理解其他文化﹐才能夠更有效率地與其他文化的人溝通﹐達成到你想要求達到的目標。對落後文化進行文化啟蒙的工作﹐留給其他有心人做好了。

Blink – Malcolm Gladwell

Blink 若要找一個詞語來形容Malcolm Galdwell﹐我想最適合的詞語大慨是一代宗師(Guru)。他只出版過兩本薄薄的小書﹐但他為社會帶來革新性的影響﹐被時代週刊選為全球百大最有影響力人物之一。我讀完他的第一本著作Tipping Point後﹐原本認為他有點名過其實。畢竟那是幾年前的舊作﹐當年有見地的新思想﹐在今天只不過是常識﹐令我感受不到他想思的振撼力。可是當我拜讀過他網站上紐約客的文章﹐我對他刮目相看印象完全改觀。他不光靠兩本流行讀物吃老本撈名氣﹐而是一個真材實料的學者﹐為社會帶來全新思維模式的先知。這次我拿起Blink來閱讀時﹐與抱著半信半疑地閱讀Tipping Point的心態大不同﹐我懷著尊敬的心去欣賞偉大思想家的重要著作。不單吸收作者書中的思想內容﹐還學習他小故事配合科學理論的寫作風格﹐好讓我拉車邊沾點他說話的感染力。

Blink這書探討人類瞬間思考力的問題。很多時候我們會花很多時間思考一個問題﹐可是做出決定卻只是瞬間的事情。有些專家可以用瞬間思考力﹐得出來的答案比整隊人化三個月時間研究還準確。很多時候這個瞬間思考力被認為是第六感﹐擁有這個能力的人答不出憑什得出這樣的答案﹐沒有詳細的推論也沒有數據支持﹐答案好像一瞬間從腦中忽然冒出來一樣。作者引用切片理論(Thin slicing)去解釋瞬間思考力從何而來。專過長年累月經驗告訴他們﹐如可在極短時間內﹐在大量的數據中﹐找出關鍵的那一小薄片數據。這個思考過程是腦子的潛意識反應﹐像運動員不需思考﹐就可以揮拍迎擊飛來的球一樣。

當然瞬間思考也有誤導我們的時候﹐沒有受過長時間訓練的人﹐他們瞬間思考與瞎猜無異。最特別的是這個瞬間思考力﹐是會受到潛意識的影響。一些看似與要考慮的問題沒有關係的雜念﹐不單會影響瞬間思考的正確性﹐甚至會把答案引導上錯誤的方向。作者引用美軍中情局的模疑軍事演習﹐和芝加哥急症室的醫生斷症作為例子﹐指出過量的資訊有決策明顯的害處。要善用瞬間思考力﹐就需要過濾無用資訊的雜音。

要知道那些資訊有用﹐那些無用是一門大學問。作者在這章引用著名的百事口味大挑戰作為例子﹐亦解答了我這個可口可樂忠實擁躉多年的疑團。話說當年百事可樂的口味大挑戰﹐倒兩杯蒙著牌子可樂給受訪者試飲﹐大部份人也喜歡百事多於可口可樂。原本這只不過是百事的廣告策略﹐但在可口可樂私下進行的口味測試中﹐受訪者也是多數喜歡百事。於是可口可樂推出改良口味的新可樂應戰﹐新可樂的下場如何大家也記得﹐最後這一役成為商管課本中的典經失敗例子。只是百事可樂真的比可口可樂好飲嗎﹖原來答案在於試飲的設計上﹐試飲只給受訪者飲一小杯可樂﹐對於味道較甜的百事有優勢。但是現實中沒有人只喝一口汽水﹐一飲就是飲一整罐。由於百事偏甜﹐飲完整罐後的殘留在口腔感覺﹐並不如可口可樂般好飲。作者最後用警察和管弦樂團的例子﹐指出防止作出錯誤決定的最佳的辨法﹐就是防止我們置身於錯誤的資訊中。

這本二百多頁的小書﹐我只用了兩程短途機的時間就看完了。通常大部份人看書會略過注釋不理﹐不幸地我在飛行半途中剛好看完全書。反正左右也沒事幹﹐便把書後附錄的注釋也仔細閱讀。書中作者隨便引用了很多故事﹐乍聽起來那些故事像是道聽途說﹐與本書學術性的主題關係不太。可是在注釋中我發現﹐書中的每個故事也是有根有據﹐全部引用自學術期刊發表的論文或是專門的學術書藉。書中講道理看似在輕鬆地說故事﹐那其實並不是作者無料吹水﹐而是作者文筆功力深厚﹐把艱深難啃的學術知識消化﹐再化成淺白文字讓讀者容易理解﹐作者現代賢者的稱號絕對並非浪得虛名。

Tipping Point – Malcolm Gladwell

Tipping Point Malcolm Gladwell被時代雜誌選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一百個人。他不是總統國王或什麼組織的領袖﹐ 他只是一介書生﹐嚴格來說其實是一個記者。他只出過兩本薄薄的書﹐在紐約客雜誌上寫個專欄﹐可是他的想法卻對社會影響深遠﹐改變很多人對世事的一般看法﹐他可以說是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的推動者。我是一個比較後知後覺的人﹐他這本The Tipping Point出版很多年﹐CD書下載了很久也只是放著封塵﹐要獨自開長途車才播來解悶。聽畢全書驚覺此君的智慧﹐上他的網站像海綿吸水般讀他為紐約客寫的文章﹐更坐言起行立即翻開放在我桌上超過三個月他的另一本著作Blink。

The Tipping Point的中文可以譯作轉捩點﹐是社會學上的一個現象﹐原本只是慢慢改變的一些事情﹐在沒有外在因素沒有重大改變的情況下﹐忽然間像山洪暴發般﹐事情完全逆轉過來。就好像斜推一杯水一樣﹐杯子慢慢地傾斜﹐但過了某一點後﹐整本水一下子就瀉了。書中運用大量現實生活的例子﹐例如某老牌子波鞋在短短幾個間席捲時裝界﹐成為人腳一雙的流行標誌。又或者紐約的罪案率﹐在幾年間治安大幅改善。本書分析這些看似是驚人奇蹟背後的重要原素﹐好讓我們明白轉捩點是如何形成﹐我們怎樣才可以利用轉捩點去改變現狀。

轉捩點的形成有三大關鍵﹐核心人物﹐持久的內容﹐以及適當的環境。所有轉捩點也是由小數核心人物發動﹐在極短時間內影響到很多群眾。這些核心人物有三類人﹐第一類是網絡者(connector)﹐他們認識很多人﹐任何訊息經由他們廣為傳播。第二類人是先行者(maven)﹐他們發掘出重要事情﹐是所有轉變的起始點。第三類人是推銷員(salesman)﹐這個不用多解說了。訊息本身也是十分重要﹐訊息可以傳得有多遠﹐就是在於有多乎人記得它。人與環境是互動的﹐人可以改變環境﹐環境也可以改變人﹐有適合的土壤去讓轉變發芽也是很重要。可以說是要天時﹐地利﹐人和﹐要達到這三項要求也不是只能望天打卦﹐在微細關鍵之處輕輕的推一把﹐就足以引發驚天覆地的轉變。這本書就是告訴我們﹐如何去找那個要用力的地方。

Galdwell的書很容易讀﹐在理論中加插很多現實中的事例﹐讓讀者聽生動有趣的故事。他亦有引用很多科學研究﹐去逐點分析他每一層的推論。其實這本書中的很多說法也不是作者原創﹐分別來自不同領出版的學術論文。可是那些艱深的研究大部份人看不明白﹐每項研究獨立起來也沒有什麼特別。作者的本領在於把那些研究綜合組織起來﹐用深入淺出寫成一般讀者也明白的文字﹐讓我們接觸創新的思維。他的文章很有說服力﹐是推動社會改變過時錯誤的觀念的動力火車頭。他不單是當世百大具影響力的人物﹐也是一個塑造社會思想的賢者。

香港三部曲 – 陳冠中

HK Triology

我在網上書店郵賺陳冠中的「我這一代香港人」 時﹐發現很多讀者也同時訂購了他的另一部小說「香港三部曲」。在網上好像也看過這小說的介紹﹐說寫得不錯﹐反正要賺物滿一定限額才可以免郵費﹐想不到購買什麼其他書的情況下﹐便順手買了這本小說。原本以為小說名稱叫三部曲﹐一定會是本長篇小說﹐寄到後才發現全書不足二百頁﹐只不過是三篇沒有關連的短篇小說的結集﹐有點被騙錢的感覺。陳冠中擅長寫香港文化﹐「我這一代香港人」的性質半散文半論文比較嚴肅﹐「香港三部曲」則以輕鬆的手法﹐從側面去描寫香港文化的轉變。書中的三個故事分別發生在崇洋風氣漸起的七十年代﹐經濟起飛的八十年代﹐以及回歸後老懵董的年代。三個故事的主角都不屬於香港社會的主流文化﹐從某程度上他們是主流眼中的失敗者。然而作者借用他們三人的眼睛﹐從他們的另類價值觀出發﹐與主流意識作一個對照﹐讓讀者從字裏行間中反思自己的價值取向。

第一篇小說「太陽膏的夢」描寫七十年代的社會面貌﹐主角是從外國回來不務正業的二世祖﹐每天到淺水灣游水曬太陽。整篇小說描述他終日無所事事時﹐在腦中漂過的那些想法。整體上談算不上有什麼故事﹐全篇只是東講一點西講一點﹐給讀者一個很凌亂的感覺。第二篇小說「什麼都沒有發生」佔的篇幅較長﹐描寫主角在臨死前回憶一生﹐講述他小時候從大陸走難到香港﹐長大後行船放洋工作北上搞生意﹐在經濟起飛的年代賺大錢的經歷。主角以不願責任的生活態度為人生哲學﹐扮到好像看通世情不理瑣碎俗事﹐卻又是個要追求生活品味的享樂主義者。這篇小說從主角自鳴清高﹐常對身邊庸俗的眾人冷諷熱嘲﹐讀者環顧現實中相同特性的親友時﹐會為陳冠中一矢中的的幽默批判發出會心微笑。第三篇小說「金都茶餐廳」從一個茶餐廳的救亡運動開始﹐見證回歸過後經濟泡沫爆破的後遺症。

這本書收錄的三篇小說故事性不強﹐每一篇都是無頭無尾沒有高潮沒有結局﹐像日常生活中抽一段出來寫般平淡。不過陳冠中以輕鬆吸引的文筆與豐富學識彌補故事上的不足﹐雖然沒有起承轉合的主線﹐但閱讀起來也毫不沉悶。這本小說讓我認識香港非主流的另一面歷史﹐驚覺原來除了視之為理所當然的主流思想外﹐還有其他與主流不相容的另類想法。而從這些角度為出發點﹐去批判主流思想也不完全沒有道理。作家也斯為這本小說寫序﹐企圖分析三篇小說的主旨﹐我認為有點兒劃蛇添足。讀者看了會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反而影響親身感受作者想表達的想法。若還未看此書的朋友﹐我建議先跳過序言不讀﹐待看過全書咀嚼品味字裏行間的味道後﹐才回頭看是否認同也斯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