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一本比較冷門的非普及性讀物﹐相信永遠也不出版中譯本。那我就在此先為這書取個中文名稱﹐姑且稱之為“市場萬歲”。這本書的作者是個名不經傳的經濟學教授﹐在美國加洲一個二流大學任教。我是在大學圖書館的新書書架上找到這本書﹐看了幾頁覺得有趣便借回來看。這本書的主旨是為資本主義護航﹐我自問是個芝加哥學派的支持者﹐對這本書中極端右派立場也感到吃不消。雖然對書中的很多觀點我不認同﹐但不能無視當中支持其結論的推論。這本書在經濟理論背景的解釋上﹐其實寫得很不錯﹐能夠清楚扼要地申述現代很多社會問題的重點所在。
這本書分為十章﹐第一章為資本主義下定義﹐並比較其他經濟體系的優劣。資本主義在學述上的定義其實十分狹窄﹐並非像一般媒體批評十惡不赦般的﹐那些媒體針對的惡行﹐很多時候是其他的社會問題﹐無辜地入了資本主義數。資本主義就是政府成為唯一的武力使用者﹐清楚介定每個人的擁有權﹐並通過法律警察軍隊等﹐貫徹執行擁有權﹐維護人與人自願地交易的權利。換一句話說就是小政府主義﹐政府僅提供和治安有關的必需服務﹐其他一切事務皆由市場運作決定。很多時候傳媒批評的官商勾結﹐或大企業剝削小市民﹐根本不是資本主義的錯。這些社會黑暗的直接成因﹐是因為政府不遵守資本主義精神﹐大小事件也是立法插一腳去規管。接下來的九章﹐是比較技術性經濟學的分析﹐用正確的資本主義觀點﹐重新解釋說明政府為什麼不應該規管﹐一些我們一向認為是壞的事情﹐而應該讓市場自行找出解決的辨法。
壟斷和傾銷是保護主義者常打的牌﹐要求政府保障本土經濟受到損害的一方。壟斷其實分很多種﹐只有因為透過保護主義而來的壟斷才是壞事。在自願交易的情況下﹐市場若給一間公司的產品自然地壟斷﹐那就因為消費者全也想買該公司的產品﹐是因為那間公司比同行優勝。至於傾銷在理論上是不成立的﹐若有公司蝕錢也要賣東西﹐佔便宜的是買方﹐買方根本不應該禁止。事實上也沒有公司可以永遠做蝕錢生意﹐只要其他公司可以重新進入市場﹐就算在傾銷期間保不住也沒有關係。
在安全和品質檢定的問題上﹐作者認為政府不應該禁止任何產品﹐只需要提供所有安全和品質的數據﹐讓消費者自行決定是否用有關產品。政府沒有責任保障白痴的市民﹐如果他們蠢得連基本風險計算也不懂。環保問題的觀點最有見地﹐和張五常的論點一樣﹐是可以通過產權確立解決。不過作者更向前踏多一步﹐挑戰一般人心中環保觀念本身的合理性。保護環境使人類未來可以繼續生活﹐這基於大自然的公用價值的想法很合理。但環保份子不是這樣想﹐他們認為大自然有內在價值﹐要不惜一切代價去保護。作者指出這種想法其實和自殺沒有分別﹐同樣也是在否定人類自身生存的價值。另外書中還有探討入息不均﹐政府提供公用商品﹐市場訊息真假的問題﹐由於篇幅所限我不能一一覆述﹐不過每一個題目也有獨特的見解論據。
這本書的論點在前半部批判現在制度﹐或改正公眾對資本主義的誤解很成功。在論點的後半部作者提出如何建立新的制度時﹐則顯得理論過火不切實際﹐有些推論甚至犯了滑波和稻草人謬誤。例如﹐如果世界上只有一個政府﹐那極小的核心政府是可行的﹐但現實世界中各國政府與政府也有競爭﹐政府不是一個抽離社會存在的個體。讓白痴消費者買不安全的貨品自殺可以﹐但先決條件是大部份人民也不是白痴﹐並且白痴消費者不會危害其他人。可是偏偏世界上大部份人也佷白痴﹐至少美國就有超過平數國民是白痴。我還是讓政府阻止白痴們亂來好了﹐寧可犧牲理論上可能提高的經濟效率。雖然看這本書會有很多看不順眼的地方﹐但是不論你是否反對資本主義﹐讀這本書也可以沖衝你的思維。讓我們反思在媒體常聽到的觀點是否就是真理。平常視之為當然的經濟社會學教條﹐能不能夠經得起不同相對觀點的考驗。自認為反對資本主義的人﹐你們到底有沒有認識真正的資本主義﹐還是因為別人說反對自已也跟著反對呢﹖自認為支持資本主義的人﹐你們心底裏是否其實也接受不了﹐理論上的徹底資本主義社會呢﹖。
這陣子看香港新聞﹐的士司機在搞什麼慢駛遊行﹐抗議白牌客貨車在機場接客。矛頭所指接送乘客往返機場的客貨車﹐在年前我回香港時也有坐過。在先一天打電話預約﹐到時候準時出現在家門前﹐車廂寬敞乾淨但算不上舒適﹐我全家人和女朋友加四件行李也裝得下。駕車的青年服務態度不錯﹐幫手搬行李沒有亂扔還小心地扣好縛在車上﹐臨走還給我們卡片著下次再光顧。最重要的是價錢公道﹐一家人去與坐機鐵相差無幾﹐比起坐的士至少平一半﹐還要前提是一架的士坐得下。怪不得機場的士的生意給搶去了一大半。
今時今日駕的士搵食難撈﹐有些司機要日夜開兩更﹐才夠錢養妻活兒。這些客貨車載客屬於是法律的灰色地帶﹐的士司機見生意被搶自然不服氣。依法抗爭保護財路也是無可厚非。可是用這樣手法保護機場這個肥豬肉地盤﹐也是只治標不治本﹐長遠下去解決不了的士這行業結構性的問題。的士業內人士大多傾向要求政府插手﹐增加壟斷性質的特權以增加利潤。以經濟論理分析是短視的做法﹐亦與香港祟尚自由經濟的核心價值相違。任何違背無形之手的規條﹐最終必定不敵市場力量而慘淡收場。供求定律是放諸四海皆準的真理﹐市民無一不想以較便宜的車資搭車。若以硬性管制手段的限制乘車的供應﹐價格就會高於平衡點之上﹐因而產生極大價格下調的壓力。市場的自我調節機制﹐自然會產生各種合法﹐半合法﹐不合法的途徑去繞過管制。客貨車接客只是其中一環。
說回話來﹐我也很同情各位的士大佬的生活苦況﹐我也有親戚是開的士的。讓我從另外一個角度出發﹐提出一個徹底解決的士業困局的方案。一個的士司機的收入﹐在車資中扣除汽油車租後﹐實在少得可憐。汽油價格是外圍因素﹐政府除了在汽油稅上作出寬減外﹐可以做的不多。車租其實有兩個部份﹐汽車運作要維收保養﹐這些錢安全第一不可以慳。另一部份是的士牌的牌費﹐在香港一個的士牌貴過一層樓﹐最高紀錄是三百萬成交價﹐佔的士司機租車開資的大部份。牌費直達天價的直接原因﹐是因為政府限制發牌數目﹐以至很多人把的士牌當成投資炒賣﹐以至車租一直高企不下。
我提議政府完全取消的士牌的上限﹐司機只要的士考試合乎資格﹐所駕馽的車輛只要安全和外觀上合格就可以開的士。雖然會引入競爭減少車資收入﹐但的士司機在車租上的負擔也相對減輕。經過一段調整期的時間後﹐的士司機的收入就會達至平衡點﹐嫌人工少的人會自動離場﹐留下來的人所得就是市場的合理價格﹐像其他由發牌監管資格的行業一樣﹐由低至電器技工水喉匠開鎖佬﹐到高至醫生律師會計師沒有分別。這個措施對辛勤工作的士司機影響不大﹐有沒有的士牌他們還是照樣開工﹐對乘客方便簡直是德政﹐以公平競爭來降減價格。當價格回復合理水平﹐白牌車的問題也因沒利可途而迎刃而解。對這個建議唯一反對的聲音﹐就是來自的士牌的擁有者﹐屯積的士牌現在見財發水一殼眼淚。當然政府有義務購回的士牌﹐就用當年買出來的價錢購回好了﹐那政府一個錢也沒有多收﹐這些年來就當是持牌人免費借用的士牌﹐他們也沒有道理去反對吧。至於那些不是一手的持牌人﹐以高價從炒家買的士牌回來﹐他們投資的損失政府是不用負責。他們把的士牌視為投資生財工具﹐就應該清楚明白的士牌價格有升有跌﹐任何投資就一定有風險﹐政府沒有道理保證他們一定賺梗。
最近公平咖啡十分流行﹐先是大學內的咖啡店只計售賣公平咖啡﹐大型連鎖星巴克也引入為其形像作宣傳 ﹐連我教會也有義工來賣公平咖啡籌款。跟據公平咖啡的支持者所說﹐雖然公平咖啡比普通咖啡貴些少﹐但可以幫助改善在落後國家中﹐以種植咖啡為生窮人的生 活。他們說我們在一杯咖啡付出金錢﹐最終只有不到十分一到達咖啡農手裏﹐其中的大部份給中間的咖啡貿易商人剝削掉。而咖啡農所得到的收入﹐有時甚至連達到 基本溫飽也有問題。公平咖啡就是要繞過那些中間人﹐直接把咖啡買賣雙方聯系起來﹐保證咖啡農有合理公平的收入。公平咖啡這構思看起來不錯﹐消費者在喝咖啡 之餘又可以作善事。只是有一點我想不明白﹐既然已經減去中間人的利潤﹐為什麼公平咖啡還會比普通咖啡更貴呢﹖
原來公平咖啡的背後的事實真相﹐是絕對不公平的貿易保護主義。傳統的咖啡商人﹐為求增加利潤保護既有市場﹐利用消費者的善良心理﹐去擊打新加入的競 爭者。他們巧立明目﹐成立公平咖啡的評審制度﹐讓消費者誤以為買公平咖啡可以幫助窮人。事實上公平咖啡的標則很簡單﹐就是每磅咖啡豆要以不少於$1.26 美元向咖啡農購入﹐即是大約市價的兩倍。可是標準中沒有指明﹐咖啡農有義務把多出來的收益分給農場的工人﹐我們多付出的錢﹐很有可能沒到達最需要的人手裏﹐只是養肥了地主。
咖啡市價比公平咖啡低這麼多﹐完全是因為經濟學上的供求定律。在九十年代初﹐咖啡的市價曾高至兩美元一磅﹐因而吸引新的投資者入場。隨著巴西和越南 加入咖啡種植市場﹐令咖啡的供應大量增加﹐導致到價格下降至今天六十美仙的水平。憑著先進科技耕作和合適的氣候﹐巴西和越南生產咖啡的成本﹐遠遠比傳統咖 啡產地中南美洲低﹐所以就算在下降後的市場﹐還是有利可圖。反之傳統的咖啡生產商﹐因為不能適應新的市場環境﹐在價格暴跌下就叫苦連天。舉個例子說明﹐收 成一百噸的咖啡﹐在巴西只需要一台機器十個工人兩個星期﹐在南美洲則要一百個工人和一個月的時間。試問傳統咖啡農這讓的工作效率﹐又怎能和新咖啡農競爭呢 ﹖事實上沒有大公司故意壓低咖啡價格﹐公平咖啡支持者口中的無良中間人﹐根本只是他們虛構出來的稻草人。一個天資聰穎的人﹐對比一個天資愚鈍﹐做事自然是 多快好省。若堅持要給兩人同樣的人工﹐就是對工作效率高的那人不公平了。不容許新加入者以低成本減價爭客源﹐就不能算得上是公平貿易了﹐枉公平咖啡還打公平二字作為招牌﹐真是一件很諷刺的事。
有人或會說公平咖啡證明中﹐包含咖啡豆的品質保證﹐所以公平咖啡質素高些。很可惜這也是與事實不乎﹐一般我們喝的咖啡是交貿商品﹐俗稱青咖啡﹐在交 貿市場中已有明確的品質分類﹐品質高的成交價自然會高些。所以公平咖啡的品質不一定比普通咖啡高﹐亦不是沖出來一定較好喝。市面上最貴最好喝的藍山咖啡不 是公平咖啡﹐只是以市價成交易的咖啡﹐但從來也沒有聽說過種藍山咖啡的農民會生活困難。利用固意誤導的手法﹐讓消費者付出更高的價錢﹐購買質素較低的商品﹐就是欺騙的行為。
眼睛雪亮的咖啡愛好者﹐不要再被暪騙了。只許售買公平咖啡而禁止普通咖啡﹐不單不能做善事﹐還對巴西越南的高效率咖啡農﹐和喝咖啡的消費者不公平。 請在容許可以選擇的情況下﹐儘量不要購買不公平的“公平咖啡”。寧可花多點錢喝杯真正的好咖啡﹐用市場訊號去告訴傳統咖啡農該走的方向。他們若不想被淘汰﹐就要保持競爭力﹐最佳辨法就是改為種稙高品質的咖啡了。
新加坡的總理李顯龍﹐在上星期作出一個不尋常的政治決定﹐他在星洲長遠經濟利益為前題下﹐打破了過去四十年的賭禁﹐決定興建賭場以吸引遊客﹐不至落後於東南亞各計劃開賭的國家。在當地的思想保守社會上﹐這個決定引起強烈的反應。有不少反對賭博和教會團體﹐站出來示威抗議開賭會敗壞社會風氣﹐這種和政府對抗的情況在新加坡並不尋常。為此新加坡之父李光耀﹐亦罕有的高調出言為興建賭場議航。那邊廂正為開賭問題鬧得熱哄哄之際﹐在香港這邊亦有議員有樣學樣重提﹐早幾年給否決了的在大嶼山建賭場的建議。可是我認為香港的情況和新加坡不同﹐在新加坡開賭以及其帶來的政治爭論﹐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但在香港建賭場﹐先敝開賭博帶來的社會問題不說﹐只不過會成為繼數碼港西九的另一大白象﹐所以在這個議題上我是持反對立場。
我反對興建賭場的理由是出於經濟考慮﹐而非像某些反對賭博的教會團體般﹐只根據傳統去把賭博定為不道德的事﹐不理性的純萃為反對而作出反對。雖然我自已本身也是基督徒﹐但我不認同他們說賭博是罪的觀點﹐畢竟聖經中也沒有說過不可以賭博﹐在約伯記中神也有和魔鬼打賭呢。賭博在今天的現代社會中﹐只不過是眾多娛樂工業的一部份﹐本質上和電視電影樂壇﹐職業球賽﹐電子遊戲﹐主題公園等沒有分別。開賭場本身是一門穩賺的生意﹐賭博是一個純機會率的零和遊戲﹐而賭博的遊戲規則根本是只對賭場有利﹐所以在數學上長遠而言﹐去賭錢是不可能會贏錢的。顧客在賭場花錢是買刺激和開心﹐想去賭場贏錢的人一開始親觀念錯誤了﹐才會產生出變為病態賭徒的問題。當然賭博和其他娛樂一樣﹐若過份迷沉以至荒廢正業也是不好的﹐但是這反對理由不應該只針對賭博﹐用引人沉迷作為賭博是不道德的論據﹐這根本是歪曲事實﹐斬腳趾避沙蟲的駝鳥政策。教育市民正確的賭博觀念﹐認識清楚在賭局中或然率的計算﹐才是決解賭博問題根本之道。
既然對於開賭場沒有道德上的包伏﹐淨下來就只是在商言商地﹐去計算這個投資項目的成本風險﹐以及對香港社會整體的利益了。不論預防措施做得如何充分﹐興建賭場對社區帶來壞影響是不爭的事實﹐除了會導致某些市民直接沉迷賭博外﹐還會間接衍生出和賭業相關的犯罪。但另一方面數據亦指出﹐賭場可以吸引遊客﹐刺激消費帶動區內經濟。簡單而言﹐問題就是在利害兩者的之間﹐社會如何就開賭作出取捨。新加坡是區內第一個計劃興建新式大型賭場的地方﹐在策略上著了先機,加上星洲社會民風本來踏實樸素﹐開賭帶來的壞影響相對地會減少。反觀香港興建賭場的心態是人有我有﹐建成後只會溣為陪襯角色。香港的優勢是在於金融服務行業﹐以及新落成的迪士尼主題公園﹐政府應該把資源集中在強化優勢項目上﹐發展成為區內無可取代的特色。把資源分散在其他項目上﹐是以已之短攻他人之長﹐很難和其地區作直接競爭。
以美國作為例子﹐加洲羅省或佛洲的奧蘭度的旅遊項目﹐是以主題公國為主﹐他們不會茂茂然開賭興建賭場﹐去和拉斯維加斯或大酒洋城等賭城競爭。再者﹐與香港一海之隔的澳門賭業發達﹐是以賭博為主的遊客的首選。香港根本不用興建自己的賭場﹐只要改善港澳兩地之間的交通聯系﹐例如興建連接港澳的大橋﹐又或者取消兩地之間的海關關卡﹐香港自然能夠吸納澳門的遊客和消費﹐而同時不用負出沉重的社會成本。因此雖然新加城興建賭場合情合理﹐但香港不應該盲目跟風去開賭。
蘋果日報作者 – 陳馬:書評,影評,動漫,旅行,哲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