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經濟

The World For Sale – Javier Blas, Jack Farchy

說在前頭,這本書很沉悶,不適合一般讀者。我是聽有聲書版本,不只一次我悶到睡著了,一覺醒來發現到了章末,要回帶重聽。我對投資商品交易很感興趣,這本書不會教你炒賣期貨,又或者如何分析礦股價格走勢,而是告訢你商品金融市場的發展歷史,讓你從宏觀的解度理解商品市場的結構。

其實在不久以前,直至二次大戰後,石油、礦產、糧食等,仍是國家級別的戰略資源,由半國營企業攏斷市場操控價格,不存在今天般連散戶也能投機炒賣的空間。我們新聞常聽到的油價,即是石油期貨是八十年代才面世。商品與股票或債券這些金融產品很不同,有實物交易受到現實世界的物理所規限,其價格必然遵守地經濟學上的供求定律。

不論是技術派睇圖炒出炒入,還是被動派買一籃子指數基金的投資者,很多人只知道投資有股票,完全忽略其他資產類別,懂債券的已經算是高級班了。商品是世界經濟運作的基礎,理應在投資組合貼一重要位置。我完全不懂得如何投資商品,只好由最基本的知識開始學起。

這本書的內容十分精彩,揭開那些富可敵國商品交易巨企的神秘面紗,一般財經新聞很少提及,但他們卻操控著某些小國的經濟命脈,我說沉悶只是因為資料實在太過詳細。一切要從冷戰未期代開始說起,那些巨企很多出身寒微,說穿就是鐵幕禁運年代的走私商人。他們游走在法律的灰色地帶,可以為賺錢幫敵國運糧運礦,也可以幫歐美政府緩助中東小國的革命軍。

書中的敘述圍繞幾間巨企Cargill,Vitol,Trafigura和已經上市資料解密的Glencore。Glencore的前身很多姿多彩,創辨人多年被美國政府通緝,美國銀行不敢和他們做生意。從接近非法經營到洗白上市,搖身一變成為全球最大的採礦公司,當中的商戰爭權過程比小說更離奇。

糧食,燃料,礦產等天然資源,是推動世界經濟的命脈,但當投資風氣脫離現實世界走去炒賣虛擬貨幣,我反過來走進現實資產的世界,會是等著被淘汰的過氣老古董,還是獨具慧眼的逆向思維投資者呢?這將會由未來的不同市場的格價升跌去決定,在市場上只有贏錢才是真理。

The Case for Gold – Ron Paul

美國聯儲局瘋狂印銀紙托市,從宏觀經濟的角度,對美元貨幣會有什麼影響,未來實在是禍福難料。有可能像08年金融海嘯後,低息低通漲高經濟增長,繼續十年大牛市,亦有可能導致美元貶值高通漲重臨。若果是後者的情況出現,過去五六年一直疲弱的黃金,便有可能大幅跑贏股市。我們這一代長大的人,學校教的經濟學理論,已經不再把黃金視作貨幣,無錨貨幣妨彿就是不證自明的經濟學定律。其實美元的金本位在1971年才取消,無錨貨幣這項史無前例的經濟「實驗」才不過五十年的歷史。雖然我不認為會重回金本位的貨幣制度,但當世界各國的央行近年增持黃金儲備,在全球各國不斷印銀紙的大趨勢下,我開始學習投資黃金的知識,將來萬一出現美元危機時,也能及時轉移資產以作保險。

貨幣制度與黃金的關係,其實就是學習宏觀經濟學的理論,明白利息通漲,銀行制度,發債與貨幣供應等等的關係。主流經濟學支持無錨貨幣,我大學時有修讀經濟學,有過去四十年的經濟發展做證,加上我是彿利民的信徒,是我多年來一直深信的經濟學理論。不過當年彿利民大慨也沒有預計到,會出現零利率甚至負利率,完全違背基礎經濟學的現像,讓我不得走出創適圈,去學習非主統的經濟學理論,去解釋現實世界中發生不合相理的經濟現像。今次先學習澳地利學派(比芝加學學派更右)的觀點,下次論到新左派的現代貨幣理論(MMT)。差不多所有關於黃金與貨幣的網上資料,最終都會指向這本黃金寶典《The Case for Gold》,於是我把原著找來閱讀。

先說說這本黃金寶典的來頭,71年美國癈除金本位制度後,接下來的十年是經濟差高通漲的stagflation年代。列根當上總統後於81年,在國會成立黃金委員會檢討無錨貨幣這個「實驗」,研究如何拯救美國面臨崩潰的經濟。黃金委員會最後撰寫正反雙方兩份報告,一邊是彿利民和央行行長Paul Volcker的無錨派,另一邊眾議員Ron Paul為首的金本位派。歷史結果大家都知,金本位派預言的貨幣崩潰並沒有來臨,Paul Volcker用超高利率壓低通漲,確立美國央行時至今日一直奉行的低通漲政策。這本書《The Case for Gold》就是當年國會黃金委員會金本位派的報告書。

若果讀者想從書中找出重回金本位的有力論點,恐怕會大失所望,雖然政府不停印銀紙的確令貨幣貶值和政府負債增加,但書中預言無錨貨幣的經濟爆破並沒有出現。金價在71年與美元脫鈎時是$45,今天己經超過$1700美元,而當年一枝可樂五美仙,今日則要兩美元。當年一安士黃金可以買八百枝可樂,今天一安士黃金仍然可以買八百枝可機,相對的美元在五十年間貶值了四十倍。無錨貨幣的最大「優點」是讓政府容易舉債,71年美國負債佔GDP的31%,到今天己超過GPD的100%了。

這本書最精彩是前半部份,講述美國立國以來的貨幣歷史,讓讀者大開眼界。想不到美國立國頭一百五十年,是一個沒有法定貨幣的國家,貨幣和銀行政策可以用多姿多彩來形容。我們熟悉的一張張綠色的美元,要等到聯儲局1914年成立後才發行。在此以前美國使用金幣銀幣作交易,亦有間中有私人銀行發行可以兌換金和銀的紙幣,可惜每一次發行紙幣都是大幅貶值經濟災難收場。步入二十世紀,美國貨幣演變金本位制度,一次大戰時曾中止紙幣對黃金兌換,到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美國政府充公國民擁有的黃金,來捍衛美元在國際貿易的匯率。二戰後世界各國陸繼放棄金本位貸幣,改與美元掛勾的Bretton Woods匯率制度,最後終於美國也頂不住金本位的升值壓力,尼克遜宣告取消美元對黃金兌換的承諾,讓美元的匯率大幅下跌,從此全世界只有自由浮動的無錨貨幣。

黃金作為貨幣有五千年的歷史,是最能抵抗風險保值的投資產品。前美國央行行長格林斯潘曾說過,「只有黃金才是最好的貨幣,所有無錨貨幣包括美元,都不能比媲」。目前我看不到任何能威脅美元全球儲備貨幣地位的因素,但若果世界有一天真的爆發貨幣戰爭,全球金融秩序重新洗牌,黃金將會是各國央行的最終武器。只要各國央行繼續保留黃金儲備作保險,黃金仍然是最能抵抗紙幣貶值的儲蓄工具。

Social Choice and Individual Values (2nd Ed.) – Kenneth J. Arrow

早前介紹過《阿羅不可能定理》,雖然是諾貝爾經濟學家撰寫,始終於那是二手的導讀入門,於是找來了阿羅的原著《Social Choice and Individual Values》來看,原著比導讀《The Arrow Impossibility Theorem》還要薄,只有一百二十頁,與說其這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篇長論文。

原著寫得比導讀艱深難讀,最大問題是論文的寫作性質,作者在書中回應其他學者的理論,但只在參考索引羅列出處,不熟悉那些理論的讀者看得一頭霧水。主要論點《阿羅不可能定理》在原著中的名稱為The General Possibility Theorem,則是很枯燥的數學邏輯推理,用first principle去定義social welfare function非常學術,對數學和邏輯有一定程度的要求,不適合一般讀者,還是看導讀簡單易明。

除了理論的推論外,書中的前言和結語中,作者寫下他政治哲學的觀點,反而是這本書比較有趣的地方。很多人誤會這本書反民主又或者支持民主,其實作者只不過是研究一個學術問題,社會中眾人如何理性地得出共識。古代的神權和王權政治是一言堂,可以檢視當權者有否作出理性的決定。現代西方政治是民主和資本主義,兩者分別透過民主程序和市場機制,去找出社會中的共識。市場機制是經濟學的主要課題,而阿羅理論精辟之處,是把民主放入經濟學理性決定的框架內檢視。

功用主義的派系的經濟學家,主張透過計算utilization去決定社會應該如何分配資源。阿羅則屬於反功用主義派,他認為每個人之間的utilization不能放入同一標準來衡量,沒法衡量比較根本無從計算maximization。決定不同人不同意見的方法,只有按每個人的indifference map去作不同選擇的優次排名。阿羅的民主程序假定資訊完全透明,每個人都誠實地按心中意願去排名,沒有策略性投票或含淚投票輸少當贏。這個排名更加不是單一議題單一投票,而是過將所有社會的決策選項排名,理論其實是一個思想實驗多於實際投票操作。

作者在書中舉例子的民主制度,是用來決定社會上的資源分配,是按每個人不同的品味選擇,去分配不用數量的社會資源,人與人之間又如何作出資源交換。例如煙民分多些煙,酒徒分多些酒等。有趣是作者論述民主制度中公平慨念的兩難題,禁慾主義者鼓吹禁煙禁酒,那若果最終政策共識是禁煙禁酒,那酒徒煙民是否可以分多些麵包,去補償他們失去煙酒的損失呢?民主制度的本質,到底是選民品味的選擇,基於他們自身利益作出的決定,還是透過公開辯論,凝聚社會共識的機制呢?除了個人意志外,社會共同體又沒有意志呢?投票本身是尋找共識答案的工具,還是投票本身也有其本然價值呢。作者提出的問題,比他解答的還多。始終這本書不是講政治哲學,關於民主制度的本質,在此只是伴碟小菜,多少篇幅能深入討論問題。

這本小書是政治哲學的經典,買回家放在書架能突顯閣下的知性和讀品味。至於想理解《阿羅不可能定理》的朋友,看導讀版比較適合。

The Arrow Impossibility Theorem – Eric Maskin and Amartya Sen

文章刊登於立場新聞

拖了幾個星期,見香港區議會選舉建制慘敗,鬆了一口氣後,才有心情寫這篇書評,討論一下阿羅不可能定理 (Arrow’s Impossibility Theorem) 這個民主的悖論 (Arrow’s Impossibility Theorem 又被稱為 “Arrow’s Paradox”) 。

自從反送中運動以來,據我在網絡平台罵戰的觀察,一般港人不論藍絲或黃絲,都不會質疑民主制度的必然合理性。不似一些被中共洗腦的小紅粉(有港人,也有海外華橋,不過以大陸人居多),會說香港今天的亂局,正好印證民主制度的失敗, 所以中共的極權專政比民主優勝云云。事實上今天亂局的主要成因,正正是因為香港沒有真正的民主。

大部份小紅粉蠻不講理思路混亂,純萃絡網曱甴,不用浪費時間理他們。偶然有些偽知識份子小紅粉,竟膽敢挪用「阿羅不可能定理」,宣稱世上沒有完美的民主投票方法,從而偷換慨念,說民主制度不可取。我可以寫包單任何打著「阿羅不可能定理」旗號反對民主的人,肯定沒有看原著理論,仍人格誠信破產的騙徒。(提外話,若果見到有人用「甲>乙>丙>甲」的循環排名去講「不可能定理」,那個人肯定無料到,兼嚴重誤解「阿羅不可能定理」。循環排名那個是Condorcet悖論,十八世紀已經提出來,「阿羅不可能定理」覆蓋的範圍更廣笵。)

這本《The Arrow Impossiblity Theorem》,收錄了兩位諾貝爾經濟學家Eric Maskin和Amartya Sen於哥倫比亞大學關於「阿羅不可能定理」的演講,連同寫引言(opneing remarks)的Joseph Stiglitz和寫評述及感言的主角Kenneth Arrow(阿羅本人是也),這本書的作者有四位諾貝爾經濟學家,全部都是學術巨星,可謂星光熠熠。Sen的演講部份主要是論證「阿羅不可能定理」,定理本身不太難明白,只是很基礎的數學推論。Maskin的演講則論證majority rules投票方法在大多數的現實情況下,能夠滿足阿羅提出的四個條件,把不可能變成可能。薄薄一本百五頁的小書,深入淺出地把「阿羅不可能定理」解釋清楚。

說了這麼久,那麼「阿羅不可能定理」到底是什麼東西呢?Arrow原本是研究公司如何運作的經濟學家,用數學去論證股東如何投票作出商業決策,結果他的理論同樣適用於民主選舉。Arrow理論中的民主選舉,是一個為學術討論而設想的完美選舉,沒有種票,DQ候選人,假地址投票,蛇齋餅糭買票等現實問題。簡單來說,就是有一群人有幾個不同選項,每個人心中排列選項的優先次序不同,如何在眾選項中挑選出最多人滿意的選項;而何謂最多人滿意,是指投票的結果必需合乎以下四個原則。

  1. 投票選項排名沒有限制 Unrestricted Domain (U)
    在「阿羅不可能定理」中,投票並非常見只能選擇一個選項的投票方式,而選民必須把所有選項按優先次序排名。(U)是指選民投票時排名沒有任何限制,在得出來共識的排名亦沒有任何預設的限制時,必定存在一種點票的計算方法,能總結歸納出一個(只有一個)明確是投票者共識的選項排名。假若選民選票中的選項沒有改變,只有點票方法改變(如分組點票),卻導致不同的選舉結果,那就違返(U)的原則了。點票的計算方法在定理中稱之為”social welfare function”,簡單來說就是一條數學公式,把所有選民的投票輸入,計算出投票者共識排名的答案。阿羅指出必需有這樣一條公式的存在,但沒有明言公式計算的方法。現實中有好幾個點票方式,能夠乎合(U)的原則,不過更多的情況卻是違反(U)的原則,例如北韓預知結果的選舉,又或者功能組別分組點票等。
  2. 無關選項不影響結果 Independence of Irrelevant Alternatives (I)
    任何兩個選項排名的共識的計算,只能來自選民關於那兩個選項的排名,選民關於其他無關的選項的排名,不會影響那兩個選項的結果。若果選舉的結果是「甲>乙」,不會有為出現第三個選項「丙」,讓選舉結果變成「乙>甲」。舉個例子:香港區議會選舉,假若一區只有兩個候選人,不論「泛民對建制」或「本土對建制」,「建制」都一定會輸;可是當同時出現三個候選人,「本土」和「泛民」互相分薄票源,結果「建制」執死雞勝出,俗稱「鎅票」 。香港區議會選舉的單議席單票制,就違反了(I)這個原則了。
  3. 選舉結果要如實反映民意 Pareto Principle (P)
    若果所有選民都選擇「甲>乙」,那麼選舉結果不可能出現「乙>甲」。這是一個純數學上的原則,除非選民人數很少,在現實中不可能出現所有選民對「甲」和「乙」兩個選項的排名都相同,這個原則可以理解為點票方式最基本的測試。要得記「阿羅不可能定理」中,選舉結果並不只有一個贏家,選民投票是所有選項的排名,共識的結果也是所有選項的排名。舉個例子,選票中有「甲乙丙丁」四個選項,有假定所有人都選擇「甲>乙」(如「丙>甲>丁>乙」或「丁>丙>甲>乙」等等),那麼如果點票方式會出現「乙>甲」共識的結果,那就違反了(P)這個原則了。
  4. 沒有一個人可以左右選舉結果 Nondictatorship (D)
    「阿羅不可能定理」中的”dictatorship”不單是指字面定義的獨裁者(如習帝),還包括某些點票方式,令某人手握決定性的一票,可以左右最終的選舉結果,不論其他選民如何選擇。原版「阿羅不可能定理」中「獨裁者」的定義是只有一個人,嚴格上獨裁集團(例如特首選委會小圈子選舉)並沒有違反(D)的原則,後來其他政治學者和經濟學者就這個問題補完(D)的論述。

每個原則獨立來看,皆是公平選舉不可缺少的要素。但Arrow以他的不可能定理指出,數學上四個原則不可能同時並存,所以不存在公平的民主制度。因為篇幅所限,我不在此複述「阿羅不可能定理」的證明,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己看,簡來來說是(U)(I)(P)並存就必定會產生(D)。

Maskin在書中的推論則指出,在現實中(U)並不需要,因為選民的投票意願,通常會按政治光譜作出排名。若果考慮政治光譜的現實因素,收窄(U)原則以容許有某些排名限制,例如把政治光譜從左到右編排,預設選舉結果不可能出現不按政治光譜的胡亂排名(稱這收窄原則為「(U’)」)。如黃絲會排「本土>泛民>建制商界>建制土共」或「泛民>本土>建制商界>建制土共」,但絕不會出現「泛民>建制土共>本土>建制商界」的排例,同樣地藍絲亦不可能出現「建制土共>泛民>本土>建制商界」的排名。那麼,不可能定理就化為可能,因為有民主選舉制度能夠同時乎合(U’)(I)(P)(D)四項公平原則了。

下次當你聽到有人引用「阿羅不可能定理」去攻擊民主制度時,不要被他偽知識份子的包裝嚇到,你可以大大聲叫他收皮,然後叫他回家好好讀書,不要出來亂吠獻世。

Antifragile – Nassim Nicholas Taleb

憑《黑天鵝》預測零八年金融海嘯一舉成名的Nassim Nicholas Taleb,很多讀者理所當然地把他的新書《反脆弱》歸類為經濟學書藉,其實這是一本關於哲學的書。Taleb除了是基金經理外,他的另一份正職是哲學教授。這是一本很特別的書,若果你只想雞精速成地一覽書中有什麼有用的東西,不妨看網絡上的書評或閱讀心得,甚至什麼也不用看,只需要看看封面書名下方的副標題就夠了。這本書的內容一句講完:脆弱的相反,不是堅固,而是反脆弱。脆弱者不堪動蕩的一擊,堅固者也只是延遲被動蕩擊破的時間,反脆弱則越亂越好,一個以生物進化為籃本的有機系統。

雖然全書重點一句講完,Taleb可不是騙稿費,才寫這部五百多頁的鉅著。若果說他的前作《黑天鵝》和《隨機致富的傻瓜》是外功招式,這部《反脆弱》則是內功心法,把他畢生的投資和做人哲學,對隨機律的深入理解,整理記錄下來的思想寶典。「反脆弱」這一個慨念,若果你明白的話,書中講的一切十分理所當然,甚至有點「阿媽係女人」的感覺。不過剛開始讀這本書時,「反脆弱」的慨念顯得非常不合常識,作者需要花費不少篇幅,層層漸進地用不同例子,逐點逐點去啟蒙讀者。這是一本你明白就明白,不明白就不明白的書,明白了便一理通百理明。在閱讀的過程中,會有「叮」一聲突然開竅的剎那。開竅前,你會覺得這本書是癈話,書中的理論是毫無根據的亂說;開竅後,你會覺得這本書是癈話,這麼淺的東西,那需要如此長篇大論。

若果看完這本書的得著,只停留在「反脆弱」的應用層面(外功招式),如要擁抱改變,不要害怕失敗,慎防「贏粒糖,輸間廠」,如何利用「脆弱性」的不對稱,把風險轉移到他人身上等等,恐怕錯誤解讀作者的原意。看這本書的得著,是改變我對世界的看法,從新認識風險的定義(其實只是延續兩部前作的主題)。在理論知識至上的現代社會中,不論是科學還是社會政治,人類有一種全知全能的傲慢,彷忽能看透世事因果,足以預測隨機事件,而對於自已無知的無知,卻是最危險不過的事。

書中第六卷是作者的生活健康指南,推祟傳統自然療法,有些觀點一針見血指出現代醫學制度的問題,不過有些內容缺乏科學根據。詭異的是,現代人迷信科學根據,正正是「反脆弱」批擊的對像之一。書中第七卷是建基於「反脆弱」慨念的政治和道德哲學,經濟學上的「代理人難題」,現代資本主義產生貧富懸殊的問題,作者把問題核心歸咎於「脆弱性」的不對稱性上,並以此為基礎提出如何改善社會制度的機制。這一章的哲學理論,正好為我提供另一個角度去解釋右翼「新自由主義」比左翼「社會主對」正確的理據,不過還需要時間去消化整理,作者指出「公司法人」風險上不對稱的這個關鍵。

這本書不容易讀,不能只單方面吸收書本的內容,最重要是反思然後把思想內在化,大慨哲學書通常都是比較難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