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荷里活

Interstellar 星際啟示錄

MV5BMjIxNTU4MzY4MF5BMl5BanBnXkFtZTgwMzM4ODI3MjE@._V1_SX640_SY720_

不要以為主角著太空衣,戲中有太空船有黑洞有外星球,甚至請來NASA科學家當顧問,讓電腦特效更加逼真,就一定是套科幻電影。大導演Christopher Nolan的《星際啟示錄》,只是一套披著科幻外衣的神怪電影。

Nolan拍這套電影的野心很大,他想拍一齣比媲《2001太空漫遊》的科幻史詩鉅著。電影的前段三分一,他幾乎拍出應有的科幻味道,地球末日危機科技倒退,農作物受病毒感染大規模失收。其時木星圈出現神密蟲洞,成為人類存活的希望,在蟲洞另一端尋找新地球。老科學家的Plan A和Plan B道德兩難題很有科幻式的提問,要解開蟲洞之謎讓人類全體移民,還是只派遺少數太空人攜帶生命種子,挪亞方舟式傳宗接代的單程票。Plan A從來都只是掩眼法,是老科學家騙火箭基地眾人為他幹活,騙地球唯一前太空人男主角出發的大話。

中段開始跌watt,主角人行人坐太空船穿過蟲洞後,電影變成很公式化的特技片。先搵戲來做去巨浪星遇險,有驚無險安全逃出後,發現因黑洞重力三十分鐘變了三十年。這果點子大慨能嚇嚇普通觀眾,對科學和科幻熟悉的人來說,三十年的感動位變成個大笑話。太空人沒有學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降落星球前不懂計計數嗎?之後在冰封星遇上要搵人陪的癲佬Matt Damon,本來那段可以很好發揮。他一個人降落無生氣的星球,不甘寂寞想要搵人陪,發出通訊說找到新地球,希望欺騙後來者到來救他。可是他之後無啦啦變奸,明明已經放棄任務,忽然又想去做新世界的亞當,甚至不惜要殺人搶飛船。

最後三分一竟然爛尾,大慨Nolan不能自圓其說,只好胡亂鬼扯一個結局。主角跌入蟲洞變成神,可以自由穿梭時空,在小屋的書房和女兒互通訊息。先解釋前半段女兒看見「鬼」的息訊,再神奇地幫她完成重力方程式,讓全人類可以坐大火箭移民。本來鬼扯至此好應收手,讓主角步2001的後塵投胎去做神算了。把主角從多維時空放回普通世界,夾硬讓他上演一幕與年老的女兒相認,催淚不成反見嬌揉造作。大太空船都到了蟲洞門口,全人類一起準備移民去女主角的星球。成套戲他不是很想念女兒嗎,怎樣不花多點時間陪她,不用偷小船去找女主角,連等多幾星期都等不及?

整個故事的最大問題,看似科幻科學但實質兒嬉,應該有的資訊不見蹤影(在軌道上不能採測星球,不知道飛船是否遇難,不知道星球是否太凍),角色神奇地有不該知的東西(明明蟲洞不能向地球通訊,女兒卻有蟲洞另一邊的消息)。最大問題是貫穿整個電影的命題很軟弱無力,地球未日不能種糧食,如果病毒感染去到新地球都解決不了,如果解決到在地球無菌溫室都可以種。最神奇是女兒解開重力方程式後,移民太空船就沒有糧食問題,難道重力可以種糧。而且最基本的問題都解決了,還移民去蟲洞幹什麼?

若果有人說《星際啟示錄》是套好看的科幻片,你可以肯定他根本不懂什麼是科幻。

The Lego Movie

相信七十後出世的人,沒有誰未曾玩過樂高積木,在云云眾多玩具中,樂高可謂一棵長青樹。不少人家中還有小時候玩過的樂高珍藏,到了有了自已的孩子,更把舊樂高一代傳一伐繼承下去。早幾年樂高也有自已的招牌出電視卡通,不過那些卡通目標觀眾是小朋友,大人看會兼低能白痴。今次打正旗號拍樂高大電影,放在戲院大銀幕上映,實行把老幼二代觀眾一網打盡。小朋友愛看樂高電影不用說了,那首主題曲Everything is Awesome唱到街知巷聞,我個仔才兩歲便給那首歌洗腦了,每次看見樂高積本都會指著說awesome。大人看樂高大電影的理由,除了輕鬆惹笑娛樂性富豐外,還可以趁機懷緬逝去的童年。這電影雖然用最新的電腦動畫技術製作,但畫面刻意模妨早年的定格動畫,小朋友看不覺得有什麼特別,但大人看來別有一番的風味,倍感親切。

不能說樂高電影很有深度,但劇本很明顯地有表裏兩層意思。表面那層是給小朋友看,主角樂高人仔的冒險故事。從凡事普通平庸的上班族,機緣巧合化身成拯救世界的英雄,穿梭不同的樂高世界,破壞壞蛋要用萬能膠把所有積木固定的大陰謀。另一層意思是電影中的現實世界,原來樂高人仔的冒險,不過是小男孩偷玩超級樂高米爸爸的珍藏,自編自導自演作故事自娛。大人玩樂高積木,喜歡把樂高當成模型來砌,砌好了便當固定擺設來展覽。小朋友玩樂高則隨心所欲,不一定會跟說明書來砌,反而相像力豐富地亂咁砌,拿起樂高來創作故事。兩種玩法各有千秋,很難說那種比較高尚。像戲中那個爸爸,以大人的角度去看,便覺得個仔在搗亂檔。換轉從小朋友的角度去看,若只能一成不變照說明書來砌,沒殺了玩樂高積木天馬行空的樂趣。畢竟樂高積木成功之道,便是從小朋友亂砌亂玩,到專業樂高技師砌藝術品級數的作品都一網打盡。

拍給小朋友看電影,始終賣玩具才是王道。樂高大電影,不折不扣是一齣九十分鐘長的玩具廣告,平時的廣告給你錢也不想看,今次觀眾卻甘心情掏腰包買票看廣告,簡直可以做品牌行銷市場的示範案例。看完樂高大電影後,弄到我心思思走去樂高專買店,想買盒給大人玩的樂高回來砌。不過最後理性戰勝了物慾,一來一盒收藏級的樂高算起來頗貴,二來家中有幼童,我怕電影的劇情會在家中上演,個仔扮怪獸搞破壞我的樂高成品,還是趁減價時買些大大盒給小朋友玩的樂高回來,同阿仔一起玩一起亂砌好了。

Edge of Tomorrow 異空戰士

搭長途飛機,睡不著又不想用腦,不期然想看動作片。這套湯佬主演的「異空戰士」,完全交足功課,由開場打到落場,中間又有插科打諢的笑位點綴,難得故事通順合理,以不求高深的娛樂片來算可以拿滿分。翻查資料,原來這電影是荷里活首次改編日本輕小說,原作者櫻坂洋在動漫界也薄有名氣,早幾年他另一作品「簡單易懂的現代魔法」便拍過TV動畫版。此荷里活改編的先例一開,不知那本輕小說將會是下一套跑出來。

這套電影可以說是科幻版的Groundhog Day,主角因為某種無關重要的原因,不停重覆著同一天的生命。外星怪物襲擊地球,地球軍只剩下最後的反攻,而主角永遠在重覆活著反攻失敗之前一天。故事便是他不停地一次又一次去嘗試,用一天時間去扭轉戰局劣勢,找出消滅外星怪物拯救地球的方法。若果你以為重覆又重覆同一天會很悶,那就大錯特錯了。故事早段尚算和平時,活用不少Groundhog Day式的重過同一天的笑料。特別是正常動作片主角應該一take過搞掂,在這兒變了超低能勁攪笑的死亡方法,另類NG笑料。到了故事後半部,觀眾習慣了主角死亡後,保留記憶從前一天的儲檔重來的模式,導演便索性跳過重覆的部份,故事直接向前推進到尾,失敗乃成功之母之嘛。

這部電影的香港譯名不知所謂,拿去給舊年湯佬的Oblivion用也可以。反而大陸和台灣譯名「明日邊沿」「明日邊界」,保留了英文原名的神髓,明日永遠不會來到,永遠停留在明日的邊沿,還是日本輕小說的原本譯名「殺戮輪迴」最好。不過這電影有丁點名不乎實,在最後一戰明日終於來到,主角因為無關重要的原因,失去了儲檔功能。理論上沒有不死之身,劇情應該更加緊張,結果卻變成普通的無敵英雄以主角威能大開無雙的公式。我寧可保留不死的設定到尾,打大佬時的橋段可以玩更多花款,鬥智鬥力鬥先讀。原著輕小說的漫畫版在連載,由「棋魂」「死亡筆記」的小當健執筆,我十分期待原著的動畫化,既然荷里活改編的號招力,相信出動畫版只是遲早的事。

後話:原著漫畫版只有十七話,花個多小時也看完了。只可以說一句,荷里活版改篇大刀闊斧,原著的神髓留下來一半也沒有。原著是十分出色的科幻短篇,沒有失去輪迴能力這個敗筆。兩個有備份能力的人在戰場中遇上了,注定只有一個可以逃出輪迴,結局淒美感人。

超能殺姬 Lucy

有些電影,戲院上映時不會去看,出了影碟亦不會去看,甚至網上下載都不會去看,只有坐長途飛機時,不會什麼原因鬼掩眼,才會無端端開。看影評早知這套電影不行,不過看見隔離位有人看,剛好播場打戲好似幾好睇,加上「第五元素」名導洛比桑和黑寡婦Scarlett Johansson大名,心想當作看無腦科幻動作片也無妨。豈料比無腦動作片能不堪入目,故事扮高深不知所謂,最叫人失望是整套戲只有一場打得好睇。不知洛比桑想拍MTV還是拍Discovery Channel的紀錄片,那些好似好犀利的視覺影像,在十年前拍或許可以欺騙觀眾,以今時今日的眼光去看,連科學館的自然電影也不如。

故事開頭其實不錯,女主角被迫在體內偷運新型毒品,包裝破裂令她吸收大量毒品,從而釋放大腦潛能。撇開人腦只用10%這個過時說法亳不科學不理,讓主角使用越多腦等於超能力的點子不俗,至少簡單直接。早段主角只能用幾十巴仙腦力時套戲倘算好看,主角能即時曉通外語,弱女變功夫高手,空手對槍以一敵十殺出重圍。殺入醫院做手術那段甚至打中有笑,場面設計以無腦動作片來看算十分成功。到了電影的後半部,主角的腦力過了50%,主角威能變得太過厲害,敵人任何武器也不能傷她分毫,打鬥完全一面倒,變成單方面的屠殺。最後一場打鬥韓國黑幫肥仔殺入大學,實力懸殊簡直似石器時代原始人挑戰現代航空母艦,理應是大決戰的高潮戲,變成導演玩無厘頭影像,期望與現實的落差太大,難怪觀眾會看到爆粗。既然吸食大量毒品就會有超能力,至少讓韓國黑幫弄幾個超能力者出來,與主角來場腦力大比拼。

結局主角開發100%腦力後,變成全能全知的神,把所有知識寫在USB手指留給教授們便消失。這套戲勉強拉車邊說自已是科幻電影,結局倒乎合一貫科幻對這個題材的處理。當一個人擁有無窮知識和無限能力時,他會對人類世界做出什麼呢?答案通常分兩極,這個類似神的存在,一是會積極介入人類世界,用能力把世界做塑成心中的理想國,故事便以探討全能的局限為中心。而另一個答案,則認為神對世界的瑣碎小事感到無趣,完成塵世的羈絆後便超脫到另一個世界,明顯這套戲的主角選擇了後者。電影中末段加插主角到大學找那幾個教授,可說是故事的最大敗筆,除了畫公仔畫出腸為觀眾解畫外,對主角腦力開發而言根本多此一舉。當主角擁有70%腦力,便經已比那堆教授厲害,想用餘下的毒品把腦力谷上100%,那能難到她的超能力。最後故事最不合理的地方,如果食毒品過量會變超人,那應該通街都是超能力者,那用等主角慢慢變身做USB棒。

鐵甲威龍(2014) vs 鐵甲威龍(1987)

荷里活近年鬧劇本荒,不斷重拍中古賣座電影,尤其是經典科幻電影。大慨片商心裏打著如意算盤,以現今最尖端的電腦特技,夾著當年響噹噹的名字,必定能夠吸引新舊觀眾入場。鬼才導演Paul Verhoeven的兩大科幻經典,「宇宙威龍」和「鐵甲威龍」分別先後重拍,可惜兩套新版均難逃翻拍必爛的宿命。看罷「新鐵甲威龍」實在令我太失望,徒有外表內容空洞無物,於是找來舊版重看一遍以解心中苦悶。舊版小時候在明珠台看過,早已忘記大部份內容,只記得兩腳機械炮台滾下樓梯一幕。原以為重看廿多年前的過時特技,必定不堪入目甚至會笑它老土,想不到經典即是經典,人大了才懂得欣賞舊版故事的深度。廿年後重看依然劇力萬鈞,甚至當年的演員套鐵皮裝甲,採用模型停格拍攝也別有一留風味,比起沒有靈魂的電腦特效好看多了。

新版鐵甲威龍的最大先天性致命缺陷,就是其老少咸宜的PG級別,減去了舊版R級的爆頭爆身噴血的暴力鏡頭,只剩下壞人中槍不見血自動倒地,打遊戲機般的機械人連環爆炸,動作場面顯得軟弱無力沒有氣勢。新鐵甲威龍比舊版顯得身手靈活和動作敏捷,但戰鬥場面卻完全看不出鐵甲威龍有何優勢,他與戲中其他機械人能力上並無差異。只不過憑著主角威能,主角槍法如神百發百中,而敵人雜魚則總是打偏了。這種只靠蠻力一面倒的戰鬥,打得太假完全不好看。反觀舊鐵甲威龍雖然行動笨拙,過份依賴防彈裝甲和電腦瞄準,但每場戰鬥花心思設計巧妙,特顯出人類腦袋的優勢。劇中不乏經典動作場面,如隔裙打爆強姦犯下體,第一次打ED-209不夠打落樓梯逃走,癈鐵廠設陷阱以一敵四,第二次遇上ED-209用大炮一槍解決它,令壞人炒魷魚才開槍避過程式限制等等,在打鬥精彩之餘亦帶點黑色幽默。新鐵甲威龍也同樣有程式限制,不能夠向帶有紅色手帶的人開槍。第一次是靠警察拍檔來救駕,第二次則用意志力衝破程式限制。可是克服這個難關的過程實在太行貨,我還以為編劇會聰明一點,既然不可以直接開槍殺他,便利用環境來間接殺死他便行了。

時下荷里活電影流行說教,新版鐵甲威龍也不例外,不過手法卻甚粗糙,畫公仔畫出腸。電影中途不斷加插的偽時事節目,很明顯是批評美國政府近以保安為藉口,乘機剝奪人民的自由。Samuel L. Jackson演的極右時事評論人,表情實在浮跨奸到出汁,現實中觀眾早就轉台不看,沒有收視那來影響力。舊版對時事的諷刺深入全面得多,電影中途加插的新聞報導,虛構商品的廣告,表面上十分荒謬好笑,因為跳出我們日常認知的框框。但在用心細想回味後,卻會讓觀眾反思消費主義,當資本主義推到極端,當新聞變成娛樂,廣告變成資訊,主播笑笑口在報導天災人禍,當政府連警察服務也私有化,無良企業剝削員工令警察罷工,控制警隊的大企業在法律之外,會否是一個我們想要的未來。

舊版的主角是一個悲劇英雄,從他失去記憶復活成鐵甲威龍開始,他便一直為生存而戰鬥,反抗當大企業用完棄掉機器的命運。最後打死大奸佬救了總裁,總裁問他叫什麼名字,他很自豪地回答,他便從機器中找回身為人類的自我。儘管失去了記憶,過去的感情亦己變得模糊,但人類與機器的分別,在於如何找到自我。雖然鐵甲威龍火力和裝甲很強,但觀眾不會覺得舊版主角一面倒所向無敵,反而有小人物挑戰巨人的可歌可泣式故事。新版主角由始至終保留自已的記憶和人格,不過是身體換成機械人,主角成長的故事大大遜色,加插行貨重遇妻兒場面也挽救不了主線的虛弱,他不過是另一個荷里活的平板無敵英雄。力抗逆流的重任變成落在博士身上,可是他的個性飄忽無蹤,一時把人腦當機器亂來做實驗,一時又良心發現當好人去救主角。

新版故事有幾個大看病,實在讓我不吐不快。第一個漏洞是在早段說博士為求鐵甲威龍反應加快,以程式去直接控制他的射擊動作,然後才告訢他腦袋有自主的假像,這本來是一個很好的科幻點子,不過卻完全沒有下文。若果自主意識只是幻覺,鐵甲威龍和普通機械人還什麼分別,身體的機械規格也不見得特別優勝,那弄個鐵甲威龍出來豈不是多餘。第二個吐糟是到底鐵甲威龍的定位是啥,是人腦安在機械身體上,還是人肉Google超級電腦?中段主角騎著電單車追尋仇人看似很有型,但用Google大法捉賊完全搵戲來做,反而舊版那種老式辣手桿探暴力查案更有味道。

按照這個重拍潮流去推論,荷里活應該快重拍Paul Verhoeven科幻三大經典的最後一套,星艦戰將Starship Troopers。希望片商不要好大喜功,胡亂改寫劇本越寫越差。其實按舊劇本忠於原著重拍,只需要把電影特技場面升級便已經很好了。請高抬貴手不要再次破壞我們美好的童年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