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資本主義

世紀大辯論 – 資本主義 vs 共產主義

上個月Jordan Peterson對Slavoj Žižek(齊澤克)的世紀大辯論,可謂近年知識份子界難得一見的盛事,據說黃牛飛甚至炒高至三千加元一張。辯論的題目是《快樂:資本主義 vs 共產主義》,不過其實完全不似辯論,亳無火藥味,內容亦離題萬丈,倒不如說是兩位學者在開脫口騷。雖然如此,卻無損這場辯論的可觀性,讓新思維為腦袋充電。

齊澤克是著名左翼政治哲學家,雖然成名已久,但我卻沒有認真看過他的著作。香港獨立媒體不時有本土左派翻譯他的文章,我每次想看但不明白他在寫什麼,總是一堆專有名詞撻死人。Jordan Peterson是近期右派紅人,多倫多大學心理學教授,藉批評近年左膠流行的性別身份議題上位,在這場辯論之前我完全不識他,盡管我自認是政治和經濟的大右派。

辯論的詳細內容我不在此重述,有興趣可以看下面的Youtube視頻。香港主流傳媒沒有多少報導,大慨怕嚴肅哲學辯論趕客,頂多只有明報信報各有一篇文章。反而網上媒體有很深入報導,這是不用受制於紙媒字數限制的優勢。立場新聞有非常中肯的講稿中譯,而HK01則一貫其左翼立場評論,為齊擇克深入淺出地解話,對Peterson則口誅筆伐。

兩間網媒的結論,與外國主流傳媒相若,都是認為Peterson技遜一籌,齊澤克大獲全勝。不過我聽Youtube錄音時,感覺上覺得Peterson贏了。Peterson的英文易聽有先天優勢,他的論點很老生常論,但勝在程度淺普通人易明。齊澤克一來英文口音很重,聽起來十分辛苦,印象份大打折扣。二來他講得很深,一般人基本上聽不明白,只記得他的爆笑精警金句,捉摸不到他論點的默絡,我有讀過政治哲學,都要重看講稿才明白他的論點。若果以中學雞辯論比賽的規則來定勝負,Peterson係贏到開巷,他針到馬克思《共產主義宣言》的攻擊,齊澤克基本上完全避而不論,反而齊澤克肯定了資本主義是優點,然後集中火力批評現今資本主義在實行上的問題。Peterson在回應中很明確地指出,那些問題不只是資本主義獨有,共產主義一樣也有那些問題,甚至會更加嚴重。

不過論思想的深度與創新性上,齊澤克贏Peterson幾條街。Peterson不是哲學家的底子,他頂多只有大學生的水平,很明顯他臨急抱佛腳,溫書讀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入門。反觀齊澤克是真正的哲學大師,藉這個場合宣揚他的思想,連Peterson都讚他不要自認馬克思學派,應該自立門戶開創一個齊澤克學派。盡管齊澤克不是直接回應Peterson,他提出對現今資本主義社會和左膠的批評,Peterson亦大表讚同,只能很無力地重覆他自己版本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到最後自由吹水環節,兩人識英雄重英雄,大家一起投訢文化左膠騎劫主流價值觀。

看完這場辯論,我對Peterson依然沒有多大興趣,覺得他冇乜料到。反而我對齊澤克的想法有新的理解,至少在我眼中他不是左膠,我會想知道更多他的哲學論述。在知識文化界影響力的層面上,齊澤克肯定是這場辯論的贏家。

引延閱讀:
立場新聞「世紀大辯論」專題
HK01「Zizek VS Peterson」專題

Atlas Shrugged – Ayn Rand

人不欠我 我不欠人

Let me give you a tip on a clue to men’s characters: the man who damns money has obtained it dishonorably; the man who respects it has earned it.

若果說社會主義的代表作是馬克思的《資本論》,那資本主義的代表作,Ayn Rand的《Atlas Shrugged》便當之無愧。這本厚千多頁的小說,描述一個架空歷史的美國,社會主義和左翼思想成為政治主流,政府逐步扼殺私人企業和自由市場,國家如何從繁榮走向衰亡。性質有點像George Orwell的《1984》一樣,兩本都是寓言小說,分別是讀Orwell會感到絕望,而讀Ayn Rand則看到希望。她藉著筆下人物反抗政府的爭扎,陳述她的客觀主義哲學思想,高舉理性自私,個人權利和資本主義等價值,以古典自由主義精神,對抗歪曲人性,漠視現實的左派思維。

現今社會,資本主義一詞彷彿帶有貶義。Rand筆下理想的資本主義,接近亞當史密夫的原形。資本家不是金錢遊戲的莊家—不事生產只慬錢搵錢,而是帶領社會進步的工業家和發明家,憑知識去創造財富。資本主義的精神,在於私有產權,財富由誰生產出來,所有權便屬誰。交易必需出於雙方自願,以暴力威嚇手段去強行徵收等同搶劫。社會主義的「各盡所能,各取所需」,聽起來很美好,但實行起上來,卻是無生產力的人在勞役有生產力的人。書中有一段故事講述,車廠老闆受到大愛的感召,決定在車廠推行社會主義。薪金不是論功行賞,而是看誰有需要,要鬥慘才獲分配金錢。除最基本的食飯和生存之外,老闆說你沒有其他需要,你便休想拿取最低以外的工資。結果有能力的員工,不甘受到剝削,辭職另謀高就,車廠挨不了多久便倒閉了。

一間公司推行社會主義,員工可以辭職不幹,但當全國都推行時,工作崗位由政府分派,人民又可以逃往那裏呢。在「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國度,每個人只問分配不問生產,只講權利不講義務。當你看見別人比你窮,你會對所擁有的感到羞愧,有兩塊麵包不分他人一塊讓你內疚。當你看見別人比你有錢,你會痛恨他生活比你好,憤怒他不與你分享財富,從而想著如何把他的財產搶到手上。書中的主角John Galt,建立高科技的世外桃園,以$標誌為旗幟,帶領資本家反抗政府的苛政。他的武器不是暴力而是信念,他主張「人不欠我,我不欠人」,他以理念感召資本家和有生產力的人一起大罷工,從社會中完全抽離,撤退到世外桃園中,過著自給自足,公平交易的生活。當社會上有生產力的人都走了,剩下來沒有生產力的人,連養活自已也成問題,掠奪者再沒有可供掠奪的對象,社會主義政府最終難逃經濟崩潰。

Ayn Rand的理性自私常被人誤解為冷血無情,其實她的理念正確的解讀,乃為每個人都擁有自身的主權,延申至其生產的財富之上,亦同樣擁有絕對的主權。不論是勞力或金錢,沒有人能要求你無條件幫他。若以暴力手段強迫你去幫他,那就是強盜,若以罪惡感去讓你良心受責而幫他,那就是小偷;兩者之惡,只是程度之別。Ayn Rand並非說我們不應幫助別人,而是幫助別人應是等價的交易,換取的不一定是金錢,可以是親情,愛情,善心等無形財富。若果幫助別人非出於自願,兼且幫助完了並不快樂,那為什麼還要去幫忙呢?我沒有欠他甚麼!反過來若他因為我不幫而怪責我,那樣的人並非可以公平交易的對象,應該索性與他斷絕來往。在人與人之間很顯淺的道理,當提升至政治理念的層面,為何會180度反轉過來。左派財富再分配的政治理念,不正就是有生產力的人,奉旨要幫不事生產的人嗎?

這部書的評價十分兩極,左派固然恨之入骨,從作者的中心思想,到寫作技巧,無一不被批評得體無完膚。反過來對左派思想反感的人,不懂如何反擊左派「無私奉獻,大愛包容」的歪理,從這書能找到完整的道德論述,從此可以理直氣壯向左派說不。美國不乏商界菁英和大企業CEO,公開讚揚此書的思想,對他們人生產生深遠影響,而其中最出名為前聯儲局長格林斯潘。讀者要有心理準備,這本鉅著並不容易讀,我前後花了一年才看完。此書在說故事的外衣之下,迫使你重新檢視自已的值價觀,思考人生和社會的意義。若能閱畢全書,思想頓時啟蒙開竅,明白金錢並非萬惡之源,金錢乃生產之成果,人活著的見證。

何謂自私?在日常用語中,「自私」(selfish)是一項罪名,不顧別人,不是好人。Rand的「自私」並非如此解釋,自私的人一樣會顧及別人,只要前題是基於雙贏的交易。自私的相對是「專門利人,亳不利已」的利他主義(altruism)。利他主義的最大問題,是要不求回報自我牲犧,完全否定自已的權利。當一個人否定自已的人權,那他還算是一個人嗎?是故自私為人,利他非人也。

題外話,Ayn Rand到底是九流的哲學家,還是九流的小說家呢?總不成兩者都是九流吧,果真如此她早應被世人違忘。在哲學學術界的共識是,她的客觀主義基本上不入流,理論粗疏,主流哲學家連回應也費事。偏偏任何一本書哲學入門書藉,介紹二十世絕哲學家時,Ayn Rand必定佔一席位。

以小說評論來說,此書說故事的技巧,可謂完全不合格,描寫嚴重違反常理,故事欠缺主讓讀者追看的情節,不外是流水帳般事情圍繞著女主角發生。故事的主線,若把它極度簡化,就是一個中女的愛情狂想曲。女主角是個家底超級有錢,辨事能力超強的女強人,人到中年依然剩女,但不知何解桃花運極旺,裙下之臣每個都是了不起的人物。他們沒有理由地愛上她,圍著她團團轉,計有:青梅竹馬一號,表面是富二代花花公子,實際是反抗組織的核心幹部;青梅竹馬二號,好打得的下屬兼兵仔,最後為她死埋;情夫有夫之婦鋼鐵大王,大慨在書中等同李嘉誠級數的富豪;最後當然正印男主角John Galt,天材發明家兼反抗組織的領導。

不計書中的科幻「發明」,超級合金和永動發電機,故事中實在太多想理然爾的劇情道具。其他閒角和配角,必定自動配合主角們的需要起舞,他們出場的唯一作用,就是襯托主角們的正確性。例如其中一段情節是在雞尾酒會上,主角之一發表長達半小時的偉論,其他賓客竟然乖乖聽他演說,沒有人把他當瘋子扔他出去。又例如另一主角駭客騎劫總統的電視演講,向全國人民發表三個小時的聲明,竟然沒有人索性熄電視去睡覺。偏偏這兩篇演說,金錢演說和John Galt的話,正是全書最精彩之處。

其實故事本身根本不是重點,故事不過是用來搭建舞台,讓書中角色對話,去辯証客觀主義,並身體力行。不要當這書是小說來看,應把它當做拍拉圖式的對話錄般來讀,才能感受本書的精髓。一場又一場精彩的思辯,沉悶的過場故事算不上什麼。在中國文學傳統之中,以文載道是小說的最高界境,無異Ayn Rand做到了。

作者簡介:Ayn Rand俄裔美藉哲學家,小說家和劇作家,憑著其客觀主義(Objectivism)哲學理論,被譽為二十世紀美國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她的兩部小說Fountainhead和Atlas Shrugged,長據美國暢銷經典小說榜首,更是不少學校的指定課外閱讀。

原文刊於《閱刊》十一月號。

反轉經濟學 – 李逆熵

香港科幻小說之父語個稱呼,李逆熵當之無愧。二十多年期還是小學生的我,已經是他的忠實擁躉。他是我的科幻小說啟蒙老師,帶我進入科幻小說的殿堂,教曉我什麼才是真正的科幻小說,衛斯理那些冒險故事嚴格上並不算是科幻小說。他曾在天文台當科學主任,一直為推動香港的科幻和科普不違餘力,寫了不少關於兩者的書藉。這次他的新書「反轉經濟學」,從科幻科普出走到經濟學,挑戰我們視之為理所當然的主流經濟學,批判資本主義和新自由主義。我又怎能錯過題材這麼吸引的書呢,在書局遇上便立馬買回家細讀。

飛快地看完這本書後的第一個感覺,是看一本書等於看了很多本書。「反轉經濟學」似是李逆熵的讀書筆記,零八年金融海嘯後,外國出版了很多批判金融制度和資本主義的書藉,連同一些出版年份更早同類書藉的經典,我想李逆熵大慨差不多全部看過了。算起來我自已也不太差,他在書中提及過的書本名單,我也看過其中的六七本。李逆熵並不是左翼份子,他在書中提及年少時讀海耶克和佛利民,書中言論很中肯不似一般左翼份子那麼偏激,想他是如實地反映他讀過書本的內容。只是他書中對資本主義和新自由主義的批判好像全打了稻草人,未能把經濟學反轉,只是圍繞著經濟學團團轉,我有點懷疑李逆熵對到底對真正資本主義和新自由主義有多少認識。

我雖然只在大學時修讀過的幾門經濟學和哲學的課,看了一堆普及經濟學的書藉,不過我既然自認為右派人,對資本主義和新自由主義也有一定程度的深入理解。李逆熵筆下的資本主義和新自由主義,與我認識的資本主義和新自由主義有很大差距,我想會不會因為他只透過他讀那些書有色眼鏡去看,從而得出與事實相差很遠的結論。要知在左派心中,差不多整個地球的所有問題,也可以算到萬惡資本主義和新自由主義頭上,就好像基督教愛把所有問題推給魔鬼撒旦一樣。下文我將會列出書中每一章的錯誤和偏見,回顧以前上堂學到的知識和從網上找來的資料,試嘗提出正確的理解以改正書中錯誤。

第一章:新右回朝

這章從美國列根總統和英國載卓爾夫人的經濟改革說起,講述新自由主義興起的歷史,書中所說的歷史是事實但不是事實的全部。書中引用不少偏頗的例子,讓讀者先對右轉經濟改革先留下一個壞印象。書中告訴你「英國大東電報私有化,員工士氣大不如以前」,但沒有告訴你大東電報壟斷長途電話市場,人民要付出昂貴的電話費,私有化後引入競爭讓電訊費用下降人民受惠。書中告訴你「新西蘭的氣象局進行私有化計劃,氣象服務竟然成為了一盤生意」,但沒有告訢你新西蘭氣象局仍然是國營企業,一般必要服務仍然是免費,只是普通市民用不到的特別服費,才採取用者自付的原則收回成本。

書中告訴你「列根於一九八一年將過萬名進行罷工的航空管制員解僱並指明為不錄用」,但沒有告訴那些航空管制員罷工爭取一週工作三十二小時,而且早於四十年代已有法例,訂明航空管制員和警察消防員一樣,屬於必要服務不能罷工否則違法。把航空管制員解僱只是依法行事,而且罷工過後大部份航空管制員亦能重操故業。書中告訴你「戴卓爾夫人於一九八四年將擁有十多萬會的煤礦工會徹底打垮」,但書中沒有告訴你當年採煤在英國已是夕陽工業,一來以煤作為能源十分不環保,二來英國煤礦存量已漸見枯竭,停止採煤只是遲早的事。罷工原因是因為戴卓爾夫人打算關閉二十個煤礦,諷刺的是因為罷了一年工,好些煤礦欠缺保養維修,罷工結束時礦井已變得不安全不能開採,煤礦工人罷工反對煤礦關門反而加速了關門。

第一章最後作者教讀者分辨「左」與「右」的小知識更是錯得離譜,書中說

右傾的人認為「個人自由」與「責任承擔」較「社會公義」重要,而「市場規律」則較「國家功能」重要。左傾則是對語種觀點的反動,其重點是消滅壓迫和剝削,伸張社會公義。有關「左、右」的爭論,其實是如如何在「社會公義」與「個人自由」之間取得平衡。

事實上右派也十分重視「社會公義」,只是左右兩派對「社會公義」的定義完全不同。右派重視的是「程序公平」,左派重視的是「結果平均」。另外右派也重視「國家功能」,畢竟右派並非無政府主義者。只是右派先天性不信性政府,主張必需要限制政府的權力,才能保障個人的權利和自由。左派則相對地信任政府,認為要通過政府的干預,才能保護個人的權利和自由。「左、右」的爭論,是兩極價值觀的取向,重視過程還是重視結果,信任還是不相信政府。

第二章:「新自由主義」席捲全球

這章簡單介紹新自由主義的精神,內容不可以說有是有錯,但用詞方面不免有斷章取義之嫌,文中更戲言「如電影鐵甲威龍,即使維持治安,也有可能成為被私有化的業象」。不過現實中應該找不到支持維持治安私有化的新自由主義者,因為在新自由主義的理論中,政府的定義便是對暴力手段的壟斷,把維持治安私有化的政府已經不是政府,淪為黑社會式的暴力集國。

書中說特首曾蔭權引用「滲滴式經濟學」,說致力促進經濟的增長,把餅造大了所有人都會受益,但結果是「上滲式」的財富轉移,使財富的集中變得越來越厲害。不過在新自由主義的理論中,窮人脫貧只有一途,就是自我增值提升生產力,從低技術工作轉型至高技術工作。誰人出力把餅做大,自然吃掉增大那部份的餅。若果生產力沒有增加,不論塊餅造得有多大,分到也只是同一小塊,不會改變。

另外作者有些很基本的資料弄錯了,書中說「貧富懸殊的現像,無論國內的還是國與國之間的,卻也變的越來越嚴會」,不過我上網查看資料,在1970年發達國家(OECD)的GDP佔全球GDP的78.6%,但2012年已下降至65.8%,很明顯國與國之間的貧富差距收窄了。至於「靠大量借貨繼續消費」不知何解算到新自由主義頭上,新自由主義主張政府削減開支平衝預算,主張靠借貨去刺激經濟是那個半左派的凱思斯主義。

書中說「全球超級資本主義的最大禍害,長遠來說必然是全球的環境污染和生態平衝的破壞,以及全球暖化所帶來的災難性後果」,不過破壞環境不獨是資本主義的問題,當年社會主義蘇聯也弄出個沙漠之海(Aral Sea)的生態大災難。歸根究低要算起來,破壞環境的原兇是工業革命和現代化才對。

第二章後附有介紹奧地利與芝加哥學派異同的小知識,今次作者倒說得中肯,不妨一讀。

第三章:富饒中的貧困

作者在第三章舉出一大串現今世界的問題,照舊把所有問題算到新自由主義的頭上,不過推論則完全久奉,彷彿只是隨手找隻代罪羔羊。書中說第三世界國家如何貧窮如何不公義,「十四億人每天不足1.25美元度日」。如果翻看維基百科GDP(PPP)的資料,對比1913年和2003年的數字,世界整體的GPD升了15倍,西歐的升了8.7倍,美國的升了16.3倍,你估非洲的GDP升了多少倍,是升了16.7倍,比美國還要多。不過同時期的人口增長數字,歐美分別只升了1.8倍和4.1倍,而非洲則大幅增加7.3倍。可見第三世界貧窮的問題,主要源因是未能控制人口增長,塊餅的增長速度與西方相若,可是分餅的人卻多出很多,自然相對下變得較為貧窮。

書中提到經濟發達國家之內的貧富差距也增加,「美國最低收入的五分之一人只是增長了6%,經濟增長成果分配極度不均」。可是作者有沒有想過,那五分之一人對經濟增長作出了什麼貢獻呢?若果二十年前和二十年後,他們依然做同樣的工作,而自身的生產力沒有提升,不計因通漲作出的薪金調整,為什麼他們認為實質工資會增加呢?更不要說在那五分之一人當中,有好些人根本沒有工作領取福利過活,對經濟全無貢獻,竟然還好意思厚著面皮去分享經濟增長的成果。

最後作者反問「新自由主義和全球化為我們帶來什麼的美麗新世界」,「為什麼政府救市不救人,金融機構申請破產保護,高層人員還可獲巨額薪金和花紅」,「我們為何會讓社會發展到這樣一個地步」。上一章他自已才說過新自由主義對反對政府救市,因為這引致道德風險(moral hazard),這筆糊塗賬怎樣也不應算到新自由主義頭上來吧。若果要回答作者的問題,我們社會為什麼會發展這一個地步,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三十年前左派遺留的餘毒還未徹底清除。零八年金融海嘯的主因是次按危機,而次按的源頭正正是因為政府干預市場,要兩房達成人人有屋住的政治任務,不管貨款人是否足夠還債能力,硬生生把違約風險注入市場,最後演變成傳炸彈遊戲。

章未作者介紹「馬太效應」和「貧窮陷阱」,想說服讀者市場必然會導致「富者越富,貧者越貧」。不過大話怕計數,我例舉兩個歷史例子,指出長遠而言「馬太效應」並不存在。道瓊斯工業指數三十隻成分股,是美國最有錢的大企業,1970年到現在40年間,只有五間公司仍然留在指數內,大部份公司無得留底,有些更加破產收場。阿根庭於1900年時,曾經是世界經濟十強,人均GPD差不多接近美國水平,現在阿根庭則淪為第三世界國家。反觀亞洲各國如日本,南韓,台灣,新加坡等,從一窮二白到晉進發達國家的行列,也不過是幾十年之間的事。可見有錢可以因為失誤而變成無錢,無錢的也可以憑進步後來追上,這便是創造性毀滅(creative destruction)的力量。

第四章:市場化蠶食社會價值

這一章轉而批評自由市場,不過作者似乎對新自由主義中的市場有很大誤解。書中說

如果「一個願買,一個願賣」的自由就是最高的社會價值,那縻為什麼絕大部份社會都不許賣血,賣器官,賣淫,賣毒品,買賣學位,買賣官職,買賣子女,「賣身葬父」,甚至不許賣「黃牛飛」,而彼此你情我願的高利貨,包攬訴訟,金字塔式推銷等,在絕大部份國家都被列為非法?很明顯,自由交易不可能凌駕於社會價值和政治抉擇之上

首先要澄清一點,沒有新自由主義者會認同上述所謂買賣是自由交易。第一,新自由主義理論的基石,主要來自康德的道德理論,要尊重捍衛人類的尊嚴。賣血,賣器血,賣子女,賣身葬父等行為,違反人權把人類貶為貨物,與新自由主義有直接衝突。第二,新自由主義中的自由交易,必需以合約精神和誠信為大前題,而政府其中一個重要功用,便是監督人民履行合約的義務。買賣學位,買賣官職,炒黃牛飛,高利貨,包攬訴訟,金字塔式推銷等行為,新自由主義反對是因為這些行為含有欺騙或違約成份,並不是一宗公平的自由交易。如果毒品不會帶來其他嚴重的社會問題的話,新自由主義本身並不支持或反對賣毒品本身,禁不禁毒是一個社會成本計算的問題。至於賣淫嘛,作者的資料完全錯誤,大部份西方自由社會,包括香港,賣淫是合法的,犯法的只是扯皮條。

接著這章繼續批評市場化,說「市場化本身更是嚴重地蠶食著人際間的倫理關係以及傳統的社群價值」,並舉出以色列託兒所對遲到接子女的家長引入罰款作例子。這個例子在Predictably Irrational一書中我也有看過,作者把這個市場化的例子未免過份聯想。這個例子主要是指出人腦分為感性和理性兩個截然不同的思考方法,兩者往往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研究人類非理性選擇的行為經濟學,早已晉身經濟學的主流,經濟學家Maurice Allais更憑此獲得諾貝爾經濟獎。我不熟悉行為經濟學應用於新自由主義的最新發展,但理論上兩者是可以相容共處,並不影響新自由主義的理論架構。

最後作者再一次打稻草人,他批評消費主義,說「是一種十足奇怪的本末倒置」,資本主義者也會認同這番說話。資本主義的精神便是累積資本去增加生產工具的值價,消費主義卻反行其道把錢花掉,不知何解作者把消費主義算到資本主義頭上。至於他又說:

按照「新自由主義」的主導思想,我們大可將香港的公園、圖書館、博物館、郵政局、水務處、消防服務、救傷車服務、氣像服務等私有化。所有國家其至不再需要警察和軍隊,因為維持治安可由保安公司負責、國防則可由僱傭兵負責。從經濟角度看,所有這些轉變肯定會帶來更高的「經濟效益」。

咦~ 這章開首不才剛剛說過,這些服務是公用品(public goods),由政府來做更有效率嗎?新自由主義者可也百份百認同這點,作者豈不是自打嘴巴?新自由主義提出私有化的最大理由,是如果有些服務市場競爭比政府包辦更有效率,便應該讓市場來做,但新自由主義從來沒有說過所有政府服務也要私營化啊。再說多一次,新自由主義並不是無政府主義。

這章後面的小知識,用最後通碟遊戲(Utlimatum Game),說理性的「經濟人」應該讓人家拿九十九元接受一元,而不是一拍兩散令大家也沒錢拿,去證明人類有公平之心。我不知道作者有沒有讀過博奕理論(Game Theory),書中的例子是無仇報的一次過遊戲single shot game,但現實生活中一次過遊戲並不存在,所有遊戲都是重覆遊戲(repeated game)。在重覆遊戲中,一拍兩散是迫對手下一局就範的最好策略,所以人腦就會作出這樣的選擇。再者就算在一次過遊戲中,讓對手知道你有一拍兩散的決心,也是防止他亂來的最好策略。文中說理性經濟人追求的最大化太過短視了,真正的理性經濟人追求的是長遠效益的最大化。

第五章:錯誤的指標

作者說要反轉主流經濟學,這章指出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問題,卻是主流的常識,中學經濟課或許沒有教,大學經濟課一定會講及GDP的局限。這章的內容基本上全無問題十分正路,GDP的且而確是一個「狹隘和偏頗的指標」,只能量度一個國家一年內的花費,完全沒有反映其他成本,如環境資源消耗,甚至最基本的國債增加等。不過大慨除了中國會訂下自欺欺的GDP增長目標外,外國的經濟學家早已計算其他指標,去彌保GDP的不足。書中提及其他的指標如GNH(Gross National Happiness)或HPI(Happy Planet Index)等,不可能取代GDP作為經濟指標,因為那些量度快樂的指標主觀性太強,沒有客觀標準的數字是沒有意義的。

書中亦提及用過時的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取代GDP,我很奇怪作者怎麼不提更新更準確的GNI(Gross National Income)和GPI(Genuine Progress Indicator)。GDP計算國境內的生產總值,GNP則計算國民包括在海外的生產總值,但GNP計漏了利息收入和分紅,World Bank早已用GPI取代。目前最適合的指標GPI則以GDP為基礎,減去犯罪率,資源消耗,環境污染,農地儲備等一系列指標的社會成本,來計算整個國家長遠的綜合生產力的增減。不過實際上GDP,GNP,GDI的數字其實差距不大,以美國為例三者相差不足0.4%,而GPI計數則太過繁復難懂,反正GPD早已深入民心簡明易讀,所以一般新聞發佈循例採用。

第六章:經濟動盪的根源

這章集中批評百病叢生的現代金融體系,並以零八年的金融海嘯為最佳的反面例子。文中說「充滿著自欺欺人的超級泡沫」,「當權者盡量維持現狀特別是權貴利益的政策」,「建築在債務上的繁榮是絕不可能持續」,作者依舊把責任推御在「新自由主義」,「全球經濟一體化」,「華盛頓共識」上。有趣的是新自由主義者基本上認同金融系統有問題,只是認為問題根源在於政府反新自由主義背道而行,解決辦法是重回自由主義的正軌。「華盛頓共識」的第一條,更是開宗名義要政府減少負債。金融海嘯的遠因是政府干預引發次按危機,近因則是國家財政負債高企,央行不負責任地低息印銀紙,大企業收受政府巨額補貼,政府一次又一次出手救市,贏就淨袋輪就政府包底,投資銀行自無視本身能承受的風險去盡,結果「道德風險」把泡沬越滾越大。新自由主義者對現代金融體系的改革更加徹底,甚至要求重新檢視企業的法人地位,容許有限公司引起逃避債務責任的問題等等。

作者在書中有些不太嚴重的邏輯問題,先說「亞洲金融風暴,不少亞洲國家被迫進行資產大賤賣,西方炒家趁機大掃貨,是金融掠奪」,但沒有提及當金融海嘯時,美國股市低迷也吸引世界各國的投資者來掃貨。書中一方便說「有錢人把財富三分一投資於低風險市場,把三分一用來高風險的炒買,導致一次又一次的崩潰」,另一方面又說「資本的解放令世界的金融市場幾乎連成一體」,若果真的是連成一體的話,又何來低風險市場的存在呢?另外作者對熱錢的想像太過簡化,像洪水般滾來滾去沖走一切很影像化,不過與事實完全不乎。當然熱錢亦非全無問題,不過以我目前的經濟知識,恐怕不能在此三言兩語解釋清楚。

章未介紹「經濟殺手的告白」一書,這本書我早幾年看過,作者寫這本書大慨認為讀者看完﹐會認定美國剝削窮國不公義。不知道是否他運氣不好,還是當地文化的問題﹐他曾到印尼﹐巴拿馬﹐沙地阿拉伯和厄瓜多爾當經濟殺手﹐那些國家到今天是第三世界的落後國家。反觀當年同樣是美國經濟附庸國的亞洲國家﹐日本﹐台灣﹐南韓﹐星加坡﹐今天已階身發達國家的行例﹐經濟實力之強足以和美國一較高下。到底是美國剝削第三世界讓他們走不出貧窮的困局﹐還是那些國家自己沒有好好把握美國提供的發展機會。

第七章:環境生態慘遭殃

作者曾任天文台的科學主任,他對地球環境問題是真正的專家。這章他列舉全球暖化危機的數據,經濟發展「建築在自然債務之上的深禍害」,書中的內容並不是危言聳聽,若人類不正視環境問題,人類恐怕會有絕種的危機。他在書內亦乘機賣廣告,推介他的另一本著作「喚醒69億隻青蛙,全球暖化內幕披露」。只是早前已說過環境污染,不獨是新自由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問題,社會主義帶來的環境問題更加嚴重。不過新自由主義和資本主義,倒在綠色科技創新,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開發再生清潔能源等方面,為保護環境出了一分力。

章末作者批評「高斯定理」,先說「只要把所有事物的業權清楚釐定,則我們可以毋須任何政府的干預,也可以透過市場機制解決界外效應(環境污染)的問題」,然後他又說「不少學者都指出,交易成本為零這個前提在現實世界極難滿足,高斯定理的適用情況十分有限」。究竟作者知不知到誰是鼎鼎不名的高斯?交易成本理論正正是高斯的招牌,他便是憑「社會成本論」獲取諾貝爾經濟獎。「高斯定理」的真正結論,並不是政府毋須任何干預,而是政府應該要盡力降低交易成本,而當交易成本太過高或產生搭便車的問題時,政府應該用零交易成本的理想模型,去作制定政策的指引。

第八章:學理上的深層批判

我不是學術圈中人,不知道真正的經濟學家是如何模樣,但在一般人心中,經濟學家只懂完全抽離現實的數字和方程式。作者這章批評這些蛋頭經濟學家,說他們「與現實世界嚴重脫節」,主流經濟學的「基本立論當中,大多脫講現實甚至有悖情理」,這點張五常倒與他英雄所見略同。不過他指出,「完全自由競爭假設可以幫助我們瞭解市場運作的基本原理」,「除非有制度和法規上的保障,市場交效是常規,而暢須無礙的運作才是例外」,倒是經濟學的常識。作者亦有提及「黑天鵝理論」,股票市場分析的統計學非線性問題,我看過原著並十分認同作者的觀點。

文中說九三年股災一舖清袋的對沖基金LTCM的「優美公式敵不過變幻莫測的現實世界」,實情是諾貝爾經濟學家也有計錯數的時候,他們的公式假設了他們投資的行為不會影響市場的基本,不過他們的基金越做越大,最終他們的投資成為把在公式中原本不相干的獨立函數連結在一起,讓公式無效化。文中也提及英女皇問「為什麼英國有這麼多一流財經專家和學者,為何他們竟然沒有一個能預先看到金融海嘯的來臨」。其實早於零六年,經濟學人雜誌已不斷警告金融泡沬的危機,想不到拖了三年把泡沬吹得更大,才因次按危機為引子爆破。當年也不是所有投資者損失慘重,有不少唱淡的基金如John Paulson早已作好準備,金融海嘯那年為他們帶來龐大的利潤。

在章末作者批評「不斷的經濟增長才能解決各種社會和環境問題」,我認為應該是「不斷的科技進步」而不是「經濟增長」才能解決問題吧。他亦引用經濟學家的說話「相信可以在一個有限的體系中追求無限增長,要不是個瘋子便是一個經濟學家」,虧李逆熵是香港科幻小說之父,地球的而且確是一個有限體係,但若果放眼無限的宇宙,人類是可以永無止境的增長。不過在人類科技發展能夠移民外太空之前,我們是生活在一個有限的世界,一隻名字叫地球的太空船,所以我們在找到替代品之前,還是要好好珍惜保護地球。

第九章:芝加哥學派的迷思

芝加哥學派作為新自由主義的學術重鎮,自然成為作者批評的對像。文章中描述芝加哥學派的觀點大致正確,只不過其負面影響則與事實不乎。文中說「監管商界的反壟斷法名存實亡」,實情是芝加學派一樣反對損害消費者利益的壟斷,只是反對為拆散公司而拆公司的反壟斷。早年幾年微軟便因違法反壟斷法而受罰,去年反壟斷法叫停AT&T的收購行動,現在蘋果和Google也受反壟斷法調查,怎能說反壟斷法名存實亡呢。文中說「列根向企業和富人減稅,因為減稅會刺激經濟活動,因些政府稅收將會不減反升,這種創新理論是一個騙局」。大話怕計數,列根在1982年減稅,第二年稅收從617B大跌600B,不過第三年開始反彈,到1989年列根退休時,稅收已增長至991B。

文中說「政策目標而言,控制通脹成了首要任務,保障就業被迫靠邊站」。70年代未美國通脹高企達10%,經濟停滯不前人民生活苦不勘言,作者刻意無視這個問題。通脹與就業率只能二揀一是主流經濟學的常識,作者怎樣反轉經濟學也不能反轉這麼基本的定律。當然如果有經濟學家能找出通脹與就業率雙贏的方法,肯定立即揚名立萬穩奪諾貝爾獎。文中「稅收是天下間最大的惡,政府官僚管理大筆其他人的錢時,必然效益低下做成浪費」,他找不到沒有任何反對論點,竟然拿「市場化的強積金計劃」與中央公積金比較。天呀!強積金是官商勾結的產品,基金佬強搶人民財產,何市場化有之,芝加學派第一個跳出來反對,作者忘記了當年香港右派學者強烈反對「強迫金」,到現在也一直要求癈除「強迫金」嗎?

我十分認同作者對「有效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的批評,現實是市場因為資訊不平衝和動態因素,是不可能出現完全有效的情況。每一個人作出的理性選擇,但群體總合起來的選擇不一定理性,也是人所共知的經濟學常識。不過作者把利已主義(self-interest),等同為電影「華爾街」中「貪婪就是好!」(Greed is good),卻犯了偷換慨念。作者引用Markets Don’t Fail一段文字,我剛好看過這本書。要正確地理解利已主義的精神,有必要對比強迫人人無私奉獻的社會主義。利已主義反對的,是反對任何人對另一個人吞佔的生產結果(entitlement to other people’s money)。

說起芝加哥學派,一定要說他們與智利獨裁者的關係,批評的人他們助紂為虐,不過新自由主義為智利打好經濟基礎是不爭的事實。智利是南美第一個加入OECD發達國家組織的國家,其人均GDP和人民生活質素高於南美其他國家,而計算貧富懸殊的堅尼系數(Gini Co-efficient)更是一直減低。作者在章末引述海耶克的一段說話「較之沒有自由的民主政府,我更偏愛自由主義的獨裁統治」,我很奇怪一向以反對獨裁見稱的海耶克為何會說這樣的話。我上網查看原文,原來作者斷章取義,把海耶克的意思歪曲了。原文是:

As long term institutions, I am totally against dictatorships. But a dictatorship may be a necessary system for a transitional period. […] Personally I prefer a liberal dictator to democratic government lacking liberalism. My personal impression – and this is valid for South America – is that in Chile, for example, we will witness a transition from a dictatorial government to a liberal government.

海耶克的原意是,由不自由的獨裁國家,步向民主和自由過程中,他寧可暫時選擇開明的獨裁者,因為他堅信經濟自由是民主的基石,民主若沒有經濟自由的守護,必然會退步走上獨裁的回頭路。而事實證明智利經濟起飛後,於九十年代便步入民主,而獨裁者皮諾契特將軍,最終也為他的罪行受到法律審判。

第十章:「認識」與「利益」

這章批評「官,商,學」勾結,大企業與政府間的利益輸送,政策傾斜帶來的「尋租行為」。作者說新自由主義者無視這些問題,甚至是這些問題的學術幫兇之一。不過我認識的新自由主義,主張小政府限制政府的權力,反到任何形式的補貼,杜絕大企業左右政府政策,讓政客以權謀私的機會,我想作者一定有什麼地方誤解了。

作者在本章開出很長書單,讓讀者自已認識兩方的觀點,可惜作者沒有深入整理書本的內容。作者批評全球化美國剝削發展中國家,反對全球化下國與國之間的貿易,但他又沒有提出每個國家應自給自足的保護主義,不知道他在貿易的立場如何。不過保護主義早已被證明行不通,那可是三十年代經濟大肅條的主要原因,簡接導致後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章末質疑「產權界定可助脫貧」,理論上大方向正確,不過先決條件是法制完善,人民的財產得到保障的大前題下才可行。「圈地」式的驅逐和強佔,是政府和官員如同強盜般的掠奪行為。

第十一章:「認識」的迷陣

這章主要澄清左右兩派理論對一些歷史事件的解釋,一共收集了十二條常聽到項目。文中先陳述的右派觀點,然後再陳述左派的觀點,不過只說立場推論欠奉。至於左右雙方誰對誰錯,我自問沒有能力逐一回應,每一條項目也可以獨立成書討論。作者提出的一些左派觀點其實是公眾的主流認知,反而相對一些右派觀點才是另類常識。我不妨說說每一條項目我的見解,其中有好些項目新自由主義與作者持相同觀點。

1.「聰明和勤奮是成功的必然因素,因此窮人或窮國之所以窮,必定因為他們又蠢又懶」。正如讀書考試一樣,高分不一定勤力,低分不一定懶躲,現實中很多時由運氣決定,但不能否定努力與成果還是一定程度的關係,盡管不是包生仔的必然關係。事實上新自由主義者,並不認為窮國人窮是因為他們蠢和懶,而是他們不幸生在制度出錯的地方。歷史證明,阿根庭走上閉關主義的路,從世界經濟十大強國,淪為第三世界的窮國。反觀亞洲四小龍由數十年間,由窮國晉身富國行列,還有能力與歐美一決雌雄。

2.「滯脹(stagflation)的出現證明了凱因斯主義的失敗」。主流經濟學教課書會告訢你,OPEC石油禁運抬高油價,的確是滯脹的主要成因之一。至於「金本位」制度本身的帶來問題,不比取消「金本位」而產生的問題好得了多少。極端的新自由主義者會告訴你,貨幣供應膨漲是因為政府亂印錢,所以應該要取消中央銀行,把鈔票發行交給市場負責。我不知道這是個想法現實上是否可行,不過連我這個右派聽了也不禁吞一口水,心想是這是說認真的還是開玩笑。

3.「日本於九十年代的經濟衰退是政策錯誤引致,因此是咎由自取的」。美國逼日圓升值是事實,日本銀行體系腐敗和地產泡沫也是事實,而日本自身人口老化,政治被國內財閥壟斷,面對亞洲各國的競爭壓力等,日本衰落的原因錯縱複雜,很難怪責任何單一事件。

4.「均富的政策會嚴重影響經濟增長,而基於新自由主義的列根主經濟學,則為美國帶來了空前的繁榮」。是列根運氣好也好,七十年代末美國經濟低迷,他上任後推動經濟改革,不論是GPD還是實質工資也有強勁的增長。至於說美國空前的繁榮,克林頓比列根更好運氣,他雖然是民主黨人,但經濟政策偏右。尤其在減赤方面,比列根更接近新自由主義的理念。

5.「減稅反會令政府的稅收增加」。這個迷思上文已提過,歷史的數字的確如是。不過新自由主義者認為,目前美國的問題並不是減稅這樣簡單,而是要精簡稅制,滅少政府向大企業或壓力團體,借稅務優惠作出利益輸送。

6.「金融海嘯的主因是少數人的貪婪和政府疏於監管」。上一章已說過,新自由主義者認為金融海嘯的成因,是政府干預的道德風險,在華爾街騎劫政府這點上,新自由主義者與作者英雄所見略同。作者說取消Glass-Steagall Act是金融海嘯的原因,不過也有經濟學家認為如果不取消金融海嘯可能更大鑊。我認為Glass-Steagall Act本身是一條過時的法例,存款和投資是不可分割的同一件事,而且Glass-Steagall Act本身漏洞太多,早已名存實亡不過是一紙空文。再者政府有存款保障,小存戶在銀行的儲蓄,在金融海嘯下絲毫無損。

7.「數以億詁的中國人和印度人得以脫貧乃受惠於新自由主義的政策」。中國和印度受惠於全球化是無可置疑的事實,至於兩個國貧富懸殊,是因為經濟太自由還是不夠自由,主流理論是相信後者,作者並沒有提出任何有力的論點。我自已則認為中國的貧富懸殊,人民沒有政治自由才是主要原因。

8.「香港是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得以貫徹的最佳例子」。港英年代的香港,的確相對上是新自由主義的「模範生」,不過回歸後沒有英國民主政治的後貭,經濟自由一邊邊慢慢變質,變成掠奪式的強權經濟主義。至於完全新自由主義的國家嘛,世界上目前唯止還未曾出現過。

9.「完全開放市場是國家經濟騰飛的必經之路」。其實新自由主義者,在國與國之間的競爭,並不反對短暫保護培養新興行業。新興行業有立足世界上的競爭力後,完全開放市場是最終目標。新自由主義者,只是反對保護既得利益的日落行業,又或者兩國互相疊立保護主義的城牆,倒不如讓兩國市場結合,讓兩國企業引入更多競爭,有競爭才有進步。小國向大國開放市場,小國亦等於獲取大國市場的入場卷。高呼貿易保護主義的人,很多時反而是大國的既得利益者,恐懼更有活力的小國的競爭。

10.「美國共和黨人珍視傳統價值而民主黨人則鼓吹放縱」。作者看來誤會了共和黨等同新自由主義,事實上新自由主義在不同的項目,有些取態接近民主黨,有些則接近共和黨。

Republican vs deomcrats vs libertarian

11.「自零八金融海嘯以來,歐債危機較美國的金融危機對全世界的經濟帶來更大的破壞和威脅」。我不知道歐債危機是否比美國的金融危機嚴重,但歐豬四國的債務問題,肯定不關新自由主義的事,反過來希臘正正是因為推行福利主義,經濟才落得如斯田地。

12.「最低工資的困惑」。失業率和通漲受太多因素左右,經濟理論還經濟理論,現實很難說最低工資有沒有壞影響。作者選擇用英國作正面例子,反對的人也可以引用美國的例子。至於最低工資總體上好還是壞,我認為取決於當地人民提升技術轉型的能力。有一點可以肯定,工資過低不利高科技發展,大部份最低工資的工種,長遠應該推行自動化以電腦和機械取代。

第十二章:「復辟」與「反復辟」的鬥爭

這章沒有什麼實質內容,不外重覆前文的論調,羅列一些近年右派反駁左派的書藉,然後口號式的反對右派復辟,我就此略過不作批評。

第十三章:另一個世界是可能的

這章開首開宗明義批評「股東利益最大化的企業文化」,並指這種文化不指對社會有害,甚至長遠而言有害對公司本身。作者更引用佛利民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言論,「企業唯一的社會責任便是謀取最大的利潤」。首先我要指出新自由主義者當中也有反對給與企業「法人」地位的聲音,其次不是所有新自由主義者都認同「股東利益最大化」。另一芝加哥學派的重量人物,上文提及發明「高斯定律」的高斯,他的成名作是「公司的本質」,他認為公司只是因著降低交易成本衍生出來組織。至於理管學教父Peter Ducker,則認為公司是唯一目的是創造顧客,利潤只是證明方向正確的指標。

至於佛利民的言論,我參看過佛利文刊於在紐約時報原文,我認為作者斷章取義之嫌。佛利文的意思,是指公司並沒有個人意志,管理者的責任是代替股東看管公司。如果管理者私下決定,把公司的錢來做「公眾利益」,那他就是在慷他人之慨,違反股東和員工的利益,因為那些用來做「公眾利益」的錢,原本是屬於股東的利潤和員工的薪金。佛利民並不反對基於商業決定的「公眾利益」,那是一個雙贏的最好結果。佛利民亦不反對股東或員工決定寧可少賺一點錢,直接間接授權管理者推行「公眾利益」,那是企業的自身形像。企業沒有自我犧牲的責任,但自願性質的「公眾利益」則是無妨。打個比喻,自願捐錢行善抵讚,但強迫捐錢則叫打劫。另外作者引文漏了下半句,佛利民大意是說:「君之愛財,取之有道」,他絕對不認同為進求利潤不擇手段的行為,如欺騙顧客或不公平競爭等等。(提外話,我在找這項資料時看到,佛利民開宗明義反對監獄私營化,作者應該要收回前文中說新自由主義把監獄私營化的話。)

至於這章下半段對消費主義的批評,在第二章時我已回應過,新自由主義和資本主義並不是消費主義成因,消費主義是左右兩派的共同敵人。作者也有提及「佔領華爾街」運動,不過作者並不知道,在美國很多新自由主義者也支持「佔領華爾街」。左右派對現今社會有問題這點上倒很有共識,分歧只是如何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十四章:全球經濟復興之路

這本書力主打要反轉主流經濟學,全書的總結卻很出奇地回歸主流經濟學。「印銀紙是飲鳩止渴,我們用一個更大的泡沬來遮蓋著原來的泡沬」,右派新自由主義者在金融海嘯前已在說了。而至作者開出三條「三去」方案,更離奇大方向十分新自由主義.第一點是「去美國化」,主張「大幅增加第三世界之商貿文流」,咦~ 這不是支持自由貿易嗎?第二點是「去金融化」,不計作者主張加強政府權力的執行細節,但主要是去除金融機構的「道德風險」,正是右派的核心理論,方便只是左派防止金融機構生長得太大,而右派的解決方法則更徹底,改革金融制度不論金融機構多大間也不會too big to fail。至於改變美元一幣獨大的情況,把央行無限印鈔權力收回,改為把幣貨與一籃子實物掛鈎,大右派張五常可己經說了很多年。第三點「去碳化」,環保環境救救地球,左右兩派都沒有什麼好爭議。分別只是左派主張用一刀切式的碳稅減排,右派則主張成立碳排放交易市場,如實反映碳排放的社會成本。

第十五章:重建「經」世「濟」民之「學」

最後一章作者說出他對未來的願景,再開出一列長長的書單,拋下一大堆經濟理論的專有名詞。實質內容不多,我亦無從回應。

感想

花了很多時間寫這篇書評,重新溫習以前學過的知識,上網尋找新的資料,把以前看不懂的地方,連結起來後有新的理解和體會。李逆熵寫作此書,讓人反思主流經濟學的原意,至少於我這個讀者身上做到了,盡管我反思後得出的結論,與李逆熵那一套截然不同。作者在書中後記說,這本書開始時只是一篇萬餘字的文章。我不知我這一篇同樣是萬餘字的文章有沒有人會看,更不能想像如作者般有出書的機會。借寫這篇書評的機會,為我自已的經濟哲學思想的一個小總結,弄清楚好好表達一些基本慨念。我不知道以後我會不會改變想法,但這是我這一刻對知識的追求得出來的結論。

Markets Don’t Fail – Brian P. Simpson

這本書是一本比較冷門的非普及性讀物﹐相信永遠也不出版中譯本。那我就在此先為這書取個中文名稱﹐姑且稱之為“市場萬歲”。這本書的作者是個名不經傳的經濟學教授﹐在美國加洲一個二流大學任教。我是在大學圖書館的新書書架上找到這本書﹐看了幾頁覺得有趣便借回來看。這本書的主旨是為資本主義護航﹐我自問是個芝加哥學派的支持者﹐對這本書中極端右派立場也感到吃不消。雖然對書中的很多觀點我不認同﹐但不能無視當中支持其結論的推論。這本書在經濟理論背景的解釋上﹐其實寫得很不錯﹐能夠清楚扼要地申述現代很多社會問題的重點所在。

這本書分為十章﹐第一章為資本主義下定義﹐並比較其他經濟體系的優劣。資本主義在學述上的定義其實十分狹窄﹐並非像一般媒體批評十惡不赦般的﹐那些媒體針對的惡行﹐很多時候是其他的社會問題﹐無辜地入了資本主義數。資本主義就是政府成為唯一的武力使用者﹐清楚介定每個人的擁有權﹐並通過法律警察軍隊等﹐貫徹執行擁有權﹐維護人與人自願地交易的權利。換一句話說就是小政府主義﹐政府僅提供和治安有關的必需服務﹐其他一切事務皆由市場運作決定。很多時候傳媒批評的官商勾結﹐或大企業剝削小市民﹐根本不是資本主義的錯。這些社會黑暗的直接成因﹐是因為政府不遵守資本主義精神﹐大小事件也是立法插一腳去規管。接下來的九章﹐是比較技術性經濟學的分析﹐用正確的資本主義觀點﹐重新解釋說明政府為什麼不應該規管﹐一些我們一向認為是壞的事情﹐而應該讓市場自行找出解決的辨法。

壟斷和傾銷是保護主義者常打的牌﹐要求政府保障本土經濟受到損害的一方。壟斷其實分很多種﹐只有因為透過保護主義而來的壟斷才是壞事。在自願交易的情況下﹐市場若給一間公司的產品自然地壟斷﹐那就因為消費者全也想買該公司的產品﹐是因為那間公司比同行優勝。至於傾銷在理論上是不成立的﹐若有公司蝕錢也要賣東西﹐佔便宜的是買方﹐買方根本不應該禁止。事實上也沒有公司可以永遠做蝕錢生意﹐只要其他公司可以重新進入市場﹐就算在傾銷期間保不住也沒有關係。

在安全和品質檢定的問題上﹐作者認為政府不應該禁止任何產品﹐只需要提供所有安全和品質的數據﹐讓消費者自行決定是否用有關產品。政府沒有責任保障白痴的市民﹐如果他們蠢得連基本風險計算也不懂。環保問題的觀點最有見地﹐和張五常的論點一樣﹐是可以通過產權確立解決。不過作者更向前踏多一步﹐挑戰一般人心中環保觀念本身的合理性。保護環境使人類未來可以繼續生活﹐這基於大自然的公用價值的想法很合理。但環保份子不是這樣想﹐他們認為大自然有內在價值﹐要不惜一切代價去保護。作者指出這種想法其實和自殺沒有分別﹐同樣也是在否定人類自身生存的價值。另外書中還有探討入息不均﹐政府提供公用商品﹐市場訊息真假的問題﹐由於篇幅所限我不能一一覆述﹐不過每一個題目也有獨特的見解論據。

這本書的論點在前半部批判現在制度﹐或改正公眾對資本主義的誤解很成功。在論點的後半部作者提出如何建立新的制度時﹐則顯得理論過火不切實際﹐有些推論甚至犯了滑波和稻草人謬誤。例如﹐如果世界上只有一個政府﹐那極小的核心政府是可行的﹐但現實世界中各國政府與政府也有競爭﹐政府不是一個抽離社會存在的個體。讓白痴消費者買不安全的貨品自殺可以﹐但先決條件是大部份人民也不是白痴﹐並且白痴消費者不會危害其他人。可是偏偏世界上大部份人也佷白痴﹐至少美國就有超過平數國民是白痴。我還是讓政府阻止白痴們亂來好了﹐寧可犧牲理論上可能提高的經濟效率。雖然看這本書會有很多看不順眼的地方﹐但是不論你是否反對資本主義﹐讀這本書也可以沖衝你的思維。讓我們反思在媒體常聽到的觀點是否就是真理。平常視之為當然的經濟社會學教條﹐能不能夠經得起不同相對觀點的考驗。自認為反對資本主義的人﹐你們到底有沒有認識真正的資本主義﹐還是因為別人說反對自已也跟著反對呢﹖自認為支持資本主義的人﹐你們心底裏是否其實也接受不了﹐理論上的徹底資本主義社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