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歷史

Guns, Germs and Steel – Jared Diamond

《火槍﹐細菌﹐鋼鐵》的書名有點無厘頭﹐書名中的三件東西﹐其實是指西方文化征服全球的像徵。作者Jared Diamond反對納粹式的種族主義﹐反對白種人基因優越的理論﹐提出一個嶄新理論﹐解釋為什麼歐亞文化發展遙遙領先﹐當西方已經能建立遠洋殖民船隊﹐美洲澳洲非洲還過著落後的土著生活。作者認為人類文化的進化﹐受制於環境因素影響。因為七大洲地理條件差異﹐才孕育出不同程度的文明。當兩個原本被海洋相隔的文明接觸﹐因為文化程度差距太大﹐落後一方只有被進化一方統治的命運。

故事要從一百萬年前﹐人類最初走出非洲說起。人類從原始狩獵社會﹐進化為農耕社會﹐學懂使用動物作為勞力。農業社會發展為部落﹐人口開始增加和密集﹐社會模式越趨複雜﹐發展出文字﹐宗教和國家體制﹐從而加速發展其他軍用和民用科技。人類從原始人走到擁有火槍﹐發展一環緊扣一環﹐若其中一環欠缺發展的必要條件或動機﹐發展便會停滯不前。作者引用大量考古學資料輔以言語學﹐追溯人類的起源和遷移﹐互相引證美澳非洲的發展的瓶項。

歐亞大陸與其他大陸不同的地方﹐是歐亞大陸橫向申延﹐大部份土地在同一緯度﹐植物的生存條件相若﹐其中一個地方發明耕作後﹐可以很容易帶去其他地方種殖。美澳非大陸南北申延﹐不同緯度的氣候相差很大﹐各地農作物不能交流種植﹐耕作不比狩獵帶來更多的食物﹐原始人看不到耕作的需要﹐便停留在狩獵的生活分式。與狩獵社每個人也要生產食物不同﹐農業社會的食物產量足以支持大量人口﹐可以養活不耕作的人﹐如工匠士兵祭司官員等﹐實行專業分工提升生產力。

除了缺乏農作物﹐美澳二洲還缺乏可以馴養的大型動物。人類在歐亞大陸生活﹐然後發明渡海技術才涉足美洲澳洲。當人類初扺美澳二洲時﹐這兩大洲還是有很多大型動物﹐但牠們因為不是與人類一起進化﹐沒有辨法扺抗原始人的武器﹐很快便被守獵到全部絕種。缺乏大型動物令美澳二洲沒有家畜﹐沒有任何動物代替人類勞力﹐幫助耕作運輸或作為糧食。最致命是病菌起源於人畜交雜相處﹐美澳洲的土著因為沒有家畜﹐對歐亞的病菌沒有扺抗力。美洲土著死於歐洲病菌的數目﹐遠遠超過死於歐洲人槍口之下﹐歐洲病菌殺死了差不多九成以上美洲的原來人口。

在書中最後一章﹐作章把從看橫跨百萬年的時間﹐放大看最近幾千年的歷史﹐解釋同屬於歐亞大陸文化﹐為什麼歐洲又比中國和中東發達。農業在中東美索不達美亞地帶發明﹐那兒曾經建立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王國。不過經過幾萬幾千年的耕種﹐那兒的因水源不足導致土地嚴重流失﹐令該地不再土地肥沃盛產糧食﹐橫跨歐亞的王國就此末落。中國地理上是一片大陸地﹐只有長江和黃河分隔﹐軍事上易攻難守﹐很自然便統一整合為一個大國。成為唯一的大國沒有競爭需要發展科技﹐亦因當權者的保守限制科技發展。中國曾發明水車﹐機械鐘和遠洋航海技術﹐離工業革命只有一步之距﹐卻因為皇帝愚昧短視的決定﹐令已發展的技術失傳。反觀歐洲海岸線複雜﹐各國又有高山作天然屏障﹐地理距離不利軍事統一﹐但不至於妨礙貿易交流。在一個國家發展的科技﹐很容易便傳給鄰近國家。如果其中一國君主昏庸頒令廢止科技﹐科技和人材也可以轉住其他國家繼續發展。當看見鄰國因科技提升競爭力的成果﹐最初癈止科技的國家﹐也不得不重新引入科技﹐才可以避免被領先的國家吞併的命運。

有些書不需要看原著﹐只看撮要版已經十分足夠﹐這本書便是屬於這類型。作者提出挑戰常識的新理論﹐必需提供大量資料證據才有足夠說服力。不過他顯然並不是說故事能手﹐書中的資料大多只是平舖直述﹐硬啃四百多頁實在有點枯燥沉悶。若果不是在印度星期天沒地方去﹐一個人去五星級酒店吃自助午餐後﹐下午在庭園的咖啡店幻想自己不是身在印度﹐而恰好身邊只帶了這本書﹐大慨我不會有耐性看完全本書。

A History of Christian Thought – Paul Tillich

A History of Christian Thought

田立克是二十世紀四大神學家之一﹐去年基督教人文學會舉辨網上讀書組﹐閱讀他的名著基督教思想史。這是難得學習基督教歷史的好機會﹐我二話不說便立即報名參加了。這次參加讀書組雖然獲益良多﹐但過程只可以用痛苦來形容。閱讀田立克這本神學巨著並不容易﹐特別對我這個神學的門外漢。既然下了決心要看畢全書﹐便每星期按進度表閱讀﹐並寫下閱讀筆記幫助理解內容。我在閱讀小組所花的時間﹐大慨足夠讀大學兩課的學分。我看書的速度已經比常人快﹐但也要花一小時才讀二十頁左右﹐實在需要時間去嚼咀吸收書中的解釋。每章我至少看了三次﹐第一次速讀繪畫記憶地圖﹐第二次細心閱讀跟隨默絡﹐第三次綜合整理知識寫下筆記。讀書小組進行到四分三時﹐我因去印度工幹事忙﹐跟不上閱讀度﹐險些兒就此半途而廢。雖然讀書小組早已完結了﹐最近兩個月我還是重新拿起書來﹐努力地完成餘下的章節。很高興我能夠堅持到底﹐成為讀書組中少數能夠完成此巨著的人。

這本書分為兩個部份﹐第一部份是田立克所寫的大學課本﹐從耶穌之前開始一直到宗教改革為止。第二部份是他大學的講義﹐教授近三百年的神學發展。第一部內容雖然艱深﹐但內容編排很有組織很嚴緊﹐讀起來只要肯花心機就會明白。第二部的內容則有點混亂﹐雖然大至上順著時間線﹐但在不同課題間跳來跳去﹐讓讀者有點無所適從。第一部份的內容比較少爭議性﹐畢竟那是有幾百甚至幾千年歷史的神學觀念﹐其中的優點缺點早有定案﹐作者可以比較客觀地如實陳述爭論。第二部份的內容主觀成份較強﹐可能有些神學觀與作者本身的思想有衡突。有時我也分不清那些是其他神學家原來的意思﹐那此是作者加上去補充或辯駁的想法。

這本書並不是靈修書藉﹐讀完不會覺得心靈充實﹐也不感覺與神的關係更加親近。這是一本純學術性的讀物﹐滿足讀者的求知慾﹐解釋一些在教會沒有人會去問﹐只會視為理所當然的神學前設。這些形上問題可以說毫不重要﹐對教徒沒有任何實用價值﹐不會影響教徒的日常生活。但同時也可以說是非常重要﹐因為若不弄清楚最基礎的神學理論﹐整個基督教架構在空氣之上﹐一切信心和行為也沒有任何意義。若從現代的眼光去看﹐同是相信耶穌相信聖經的教派﹐卻有完全不同神學理論很奇怪。不過若放回歷史默絡中去看﹐每次教義出現不同的轉變﹐也是為了解答當時教會面對的一些難題﹐去修正原有教義的毛病。未讀此書時當我遇到一些我不認同的神學理論﹐我總是下意識地認定那理論有違真理。現在則眼光廣闊了﹐神學理論本身不是問題﹐只是另一個神學問題的答案。重點是找出那個相應的問題﹐否則只是推翻了不認同的神學理論﹐還是解決不了原先要解決的問題﹐除非能夠找到一個更好的答案。

書本的內容在此我不再重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看我的閱讀筆記﹕

序章 – 教義的慨念
第一部
第一章 – 基督教的準備
第二章 – 早期教會的神學發展
第二章 – 早期教會與諾斯底主義
第二章 – 新柏拉圖主義
第二章 – 三位一體的爭論
第二章 – 基督論問題
第二章 – 聖奧古斯丁的生平思想
第三章 – 中世紀神學源流
第四章 – 從天特會議到今天的天主教會
第五章 – 馬丁路德的神學
第五章 – 慈運理的神學
第五章 – 加爾文的神學
第六章 – 新教神學的發展
第二部
第一章 – 正統神學、虔敬主義和理性主義
第二章 – 啟蒙運動及其問題
第二章 – 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對啟蒙運動的反抗
第三章 – 普遍綜合的崩潰(上)
第三章 – 普遍綜合的崩潰(中)
第三章 – 普遍綜合的崩潰(下)
第五章 – 調解的新方式 (上)
第五章 – 調解的新方式 (下)

基督教思想史第二部 – 第五章:調解的新方式 (下)

哈納克
哈納克(Harnack)是Ritschlain學派的重要人物。他的著名教義的歷史(History of Dogma)﹐提出很多今天仍解決不到的神學難題。早期教會決定教義時﹐引用了很多希臘哲學的思想。他並為諾斯底主義翻案﹐指出諾斯底主義不完是無稽之談﹐是配合當時民情的想法﹐不失為解釋救贖問題的神學嘗試。基督教反對諾斯底主義的原因﹐是諾斯底主義反對舊約﹐善神邪神的二元論世界觀。他的另外一本著作什麼是基督教(What is Christianity)﹐指出跳出教義的限制﹐又不會失去基督的訊息。他提出應該要分辨清楚耶穌說的福音和後世寫關於耶穌的福音。這成為自由神學常用方程式﹐指出關於耶穌的福音﹐沒有包括耶穌說的福音。

神學中的各種運動
最後一節田立克簡介其他新興神學運動﹐每個運動只有一兩段的描述﹐並沒有足夠資料去理解其內容。他只是指引神學界的新發展﹐讓讀者自行尋找更多相關資料。第一個是路德復興運動﹐反對自由神學把神刪減剩道德功用。第二個是聖誕真實運動﹐反對向聖經作出歷史批判。第三個是激進派﹐認為要把聖經還原本貌﹐
刪去保羅和約翰加添入聖經的元素。第四個是Butlmann的把聖經去神話化運動。第五個是宗教歷史運動﹐用宗教歷史的角度去分析基督教。第六個是Troeltsch研究宗教意義與人類思維的關係。第七個是宗教社會主義﹐認為在教會外社會中也要推行神的公義。第八個是Karl Barth。第九個是二十世紀存在主義。

  • 全書完 –

基督教思想史第二部 – 第五章:調解的新方式 (上)

十九世紀後期綜合神學崩潰﹐扭曲神學的基本要素﹐令神學陷入虛無主義的危機。傳統神學無力要對歷史批判和哲學批判﹐任何神學思想也受到質疑。於是神學家嘗試找出調解的新方法﹐回答如何能夠肯定基督教思想的問題。

經驗與聖經信息
德國的Erlangen學派認為應以宗教經驗主導。客觀的真相可以受到質疑﹐但經驗能夠超越主觀和客觀的分野。人能夠憑藉遇上神的經驗﹐去確認神在內心處的存在。新舊約事件的歷史真確性﹐可以用其對我的影響來保證。基督教沒有教宗和教庭的權威﹐所以要尋找神學根據的問題。可是天主教也同樣有神學根據的問題﹐天主教也要通過聖靈的經驗﹐來肯定教會的權威。我們不能用歷史去回答耶穌的問題﹐因為歷史沒有百份百的答案﹐或多或少也留有懷疑的空間。可是若我們說發生在自身的改變時﹐我們就是在說宗教經驗。

神學家Martin Kahler認為主觀的宗教經驗還不足夠﹐還要配合客觀上聖經的見證。換一句話說﹐就是我們要接受人非無限性﹐人不可能對宗教有絕對的肯定。他認為人的罪不單是道德上的罪﹐還是智慧上的罪﹐因此疑懷神並不會使我們與神分離。他認為人不能通過歷史﹐只能通過信心﹐去找尋真實的耶穌。人對耶穌的信心﹐是獨立放新約本身的歷史可信性之外。

「回到康德去」運動
Ritschlian學派主張重返康德的神學﹐因為康德的先驗性道德準則﹐能夠讓人超越有限性。這神學反對任何形式的神秘主義﹐包括上一段說的經驗神學﹐把信心建立在歷史的真實性之上﹐他認為宗教是喚醒人的道德。基督教的功用就是道德可能性﹐而聖神只可以從道德中浮現出來。這神學從本體論的爭議中撒退﹐退到道德哲學﹐救贖的功用是精神對自然的勝利。 在這神學否定神的力量﹐把神的慨念簡約為愛﹐救贖簡化為寬恕﹐刪減審判和神的憤怒在現實的虔誠。這學一脈相承啟蒙主義﹐康德哲學和整過人文精神的傳統。

基督教思想史第二部 – 第四章﹕普遍綜合的崩潰(下)

唯意志論和生命哲學

唯意志論是推倒黑格爾綜合系統的最後一個神學思潮。人並不是物質﹐也不是人格﹐而是意志。唯意志論最初源於聖奧古斯定的哲學﹐他認為真實就是意志﹐而意志就是愛。神的愛就是對自我意志的肯定。中世紀方濟各會的神學傳統﹐承接聖奧古斯定和柏拉圖的思想﹐為認意志先於智慧。與之相對的是道明會的神學傳統﹐承接聖多瑪仕和亞里士多德的思想﹐認為智慧先於意志。自康德(Kant)以來的神學思潮﹐均是智慧派佔上風。中世紀神學家Scotus認為神是純意志的存在﹐但在Ockham的神學則變成不理性的意志。若果神是純意志的話﹐祂可以做任何他想做的事情﹐那他就沒有各羅思(Logos)的限制。世界則變成全無規則可尋﹐人類不可能對神有任何期望﹐神甚至可以把善惡倒轉﹐把殺人變成善愛人變成是惡。

叔本華(Schopenhauer)的唯意志論很悲觀主義﹐他是把佛教思想帶進西方哲學的第一人。他認意志就是無我﹐人的意志就是要讓人達到不再有意志無欲無救的境界﹐他認為死亡是人的最終救贖。他的學生尼釆(Nietzsche)的唯意志論則是樂觀主義﹐他用生命來表達意志的意思。意志並不是心理現像﹐而是一個普世的生命動力。尼釆認為力量就是自我肯定﹐意志的力量就是肯定生命﹐肯定自我的存在。尼釆認為基督教的公義﹐羅各斯﹐愛等慨念﹐是源於眾群對權力階級的反抗。他認為愛這個慨念很有問題﹐現代語言把古希臘四種不同的愛混淆了。他認為基督教的愛﹐簡約化為仁愛的愛﹐而忽略了對生命的愛。他認為無私自我犧牲的愛﹐令弱小的人投降自我尋求保護﹐是一種剝削別人的愛﹐。

尼釆的名言是上帝已死﹐但不是無神論者或自然主義對有神論的批論。他是指若果神的慨念被推翻的必然結果﹐是社會構建的道德傳統也會同時間被推翻。神的死亡是一個象徵說法﹐其實是若人不再信神﹐就有一定要有人去取代神去傳統價值。人類不再有神或客觀真理﹐不再說應該要做或不應該做的事情﹐取而代之是說想做什麼事情﹐想行善還是行惡。尼釆的超人論受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他認為人類會在教育﹐靈性﹐道德﹐甚至生理上﹐會從低等一路進化到高等。他認為民眾害怕與眾不同﹐對人生意義毫不關心﹐沉悶﹐犬儒空虛﹐他認為我們社會充斥著虛無主義。他認為永生是無限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