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歷史

基督教思想史第一部 – 第四章﹕從天特會議到今天的天主教會

天主教面對新教宗教改革的威脅﹐不得不重新找出自我定位﹐進行一系列反改革運動。雖然是名稱上是反宗教改革﹐天特會議實際上是推行天主教教內改革。中世紀的神學思想很多元化﹐教會內不同思想百家爭鳴。新教在宗教改革中選擇了其中一條路﹐而天主教則相對地走上另一條路。田立克在這章內簡單地總結天主教和基督教在神學理論上不同的地方。

權威

天特會議決定教會權威的基礎﹐天主教的權威來自聖經﹐但天主教聖經與新教聖經書目不同。馬丁路德把次經從正典中刪除﹐因為次經支持他反對的律法立義。馬丁路德還想刪除更多的經書﹐例如以斯帖記(Book of Esther)。除了聖經外﹐教會的傳統也有同樣的權威。教會傳統的內容沒有明文規定﹐基本上等同教庭日常運作的決策﹐教宗理論上可以任意解釋教會傳統﹐不過實際上當然不可以與歷代教會的文獻記錄差異太大。拉丁文武加大通行本聖經才是聖經的最終權威 ﹐天主教並不接受其他聖經譯本。教庭有解釋聖經的權威﹐ 最終的解釋權在教宗一個人手上。在新教中沒有任何人獨佔解釋聖經的權威﹐於是他們為著不同的神學觀點永無止境地爭論不休。

天特會議認為罪是人的墮落﹐但不是新教認為的完全墮落。 罪只是令人減少自由﹐人沒有完全失去自由。天主教認為原罪並不是罪﹐只是人類會犯罪的傾向。新教認為不信就是有罪﹐天主教則認為違背神的律法才有罪。新教認為罪是遠離神的結果﹐天主教認為們罪的結果是遠離神。新教罪的包伏很重﹐要完全信服神才會沒有罪。 天主教的罪則是可以悔懺免赦的行為﹐所以教徒在活得比較輕鬆開心。

稱義

新教簡單地認為因信稱義﹐天主教稱義的觀念則複雜很多﹐保留Thomas神學的傳統。稱義是神的恩典﹐恩典的內容一面是信﹐另一面則是望和愛。信並不是稱義的唯一條件﹐因為一個信了的人可以犯罪而暫時失去稱義。其實天主教和不少新教徒也誤解了因信稱義的意思﹐他們認為因信稱義是只要人信了就可以強迫神赦免人的罪﹐得到救恩是信的必然結果。因信稱義中的信﹐與天主教的信不同。天主教的信是指知識上和道德上的行為﹐新教的信則是指人不可抗拒神的恩典。

聖事

新教只有兩件聖事﹐天主教有七作聖事﹐但聖事數目不是重點﹐而是兩者對聖事的本質不同理解。天主教認為聖事的神聖力量具客觀性﹐聖事的救贖功效與人的信仰思想無關﹐領取聖事己有聖靈的實質工作。新教則著重人與神的關係﹐若人不信神則聖事沒有任何意義。天主教保留化體論﹐認為耶穌真實的臨在聖體和聖酒中﹐新教則認餅和酒只有象徵意義。這點的分別在參觀兩者的教堂最為明顯。新教的教堂在不舉行崇拜時﹐只是一座沒有特別的空屋。天主教的教堂因為長期供奉聖體﹐神真實地臨在教堂祭壇上﹐所以教堂無時無刻也是神聖莊嚴的地方。修和聖事是新教攻擊重點之一。修和聖事並不是神父寬恕罪人﹐而是神透過神父﹐亦只可以透過神父去寬恕罪人。天主教的信仰最重要是聖事﹐傳道反而其次﹐而整個神職架構也是為聖事而設立。

教宗無誤

在天特會議中對教宗的地位也有激列爭議﹐這個爭議持續了幾個世紀。一個說法是教宗為神的代理人﹐所以是主教團權力的根源。另一個說法是教宗是主教團的代表﹐宗教的權力最終來自主教團。在1870年教會宣告教宗無誤的教義﹐代表著教宗對主教團的勝利﹐從此教宗擁有超然的地位﹐在教會內沒有可能受到批評。行使教宗無誤必需付合特定的條件﹐只有使用ex cahtedra宣告才具有效力。教宗無誤在教會歷史上絕少使用﹐第一次亦是唯一次是1950年宣告聖母升天。(田立克在書中沒有說﹐不過我印象中記得聖母無玷也無誤宣告﹐應該再沒有第三條無誤宣告了。)

詹森主義(Jansenism)

在天特改革後的天主教﹐因為耶穌會權力的關係﹐Thomas傳統在神學上佔壓倒性優勢﹐詹森主義是奧古斯丁傳統最後的垂死爭扎反抗。

可行性主義(Probabilism)

教會在道德上的指引是基於是可行性(porable)﹐而並非絕對劃一的道德指引﹐保留人在道德決定的選擇自由。可行性指引的申延是罪分為死罪(moral sin)和可原諒的罪(venial sin)兩種罪﹐基本上所有生活中會犯的罪也是可原諒的罪﹐因些罪的問題沒有新教的嚴重性。

看罷田立克天主教教義這章﹐我這個天主徒有點慚愧﹐原來自己對所信的宗教所知甚少。教義最粗淺的陳述我當然聽過﹐但背後的神學基礎卻完全一竅不通。我以前以為天主教是跟隨奧丁斯古傳統﹐而基督教是跟隨亞里士多德的傳統﹐原來我一直都弄錯了﹐兩者的立場其實是剛剛相反。今次可以說是重新認識我的信仰﹐溫故知新獲益良多。

基督教思想史第一部 – 第三章:中世紀神學源流

要了解中世紀的神學﹐千萬不要抱有中世紀是黑暗世紀偏見﹐套用現代人的眼光去檢視中世紀的思想。中世紀的神學只一個中心思想﹐就是教會擁有超越世界的聖神真實性﹐在神聖的社會中領導文化和科學的思想﹐只要記著這一點就可以理解中世紀的所有神學觀念。中世紀的神學想思主要分為三大主流﹕學術主義(scholasticism)﹐神秘主義(mysticism)和聖經主義(biblicism)。這三者在中世紀時並不互相抵觸﹐只不過是解決信仰上的問題時﹐採用不同重點的進路。學術主義架構神學理論﹐神秘主義強調個人靈性的經驗﹐而聖經主義則為前兩者背書。

中世紀的神學思潮的歷史﹐ 是兩大神學理論不斷的重覆爭議﹐正反雙方透過辯証法﹐不停更新發掘新的神學知識。一邊陣營是聖奧古斯丁傳統﹐另一邊陣營則是聖湯馬士的傳統。其實這兩個傳統分別源於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對世界觀的說法﹐影響到神學中應該如何理解神的看法﹐可以說是古希臘哲學爭論的申延。中世紀的兩大修會Francisancs與Dominican﹐分別代表這兩個不同的神學傳統。

在中世紀並沒有現代的世俗或宗教之分﹐教會與國家和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教會的架構代表聖神在世界真實的存在。當教會充當世俗的行政機關的功用時﹐教會不免在同時間會被世俗化。對內在教會產生修會抗拒世俗化﹐僧侶在修院中鑽研神學﹐藝術和科學﹐堅持純正神聖的教會精神。對外教會產生騎士和十字軍﹐統一歐洲大陸的異教徒﹐和反攻被回教徒控制的聖地。教會在世俗事務上擁有的權力﹐引發教會與封建國家君主衝突。教會內的地方主教也對權力集中在羅馬教庭感到不滿﹐認為應該像早期教會般實行主教公會制﹐教會的最終決策權由主教們集體決定 ﹐而非落在教宗一個人身上。最後在地方教會和國王聯手﹐發動宗教革命結束教庭的權力架構。

在早期教父與宗教改革時期相比﹐中世紀的神學家顯得黔然失色。中世紀沒有缺乏創新獨到的新神學觀念﹐神學家的工作是在現有神學基礎上﹐深化整理融合希臘哲學和基督教﹐徘徊在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之間。以下是幾位比輕出名的神學家。

Anselm of Canterbury的最大供獻是嘗試提出神存在的論証﹐這些論點今天在知識水平低的教徒間十分流行﹐不過在哲學入門中卻成為經典的反面教材。當然我們不要看少Anselm﹐這些論點以中世紀的水平來說﹐其實還是蠻進步的學術思想。

Abelard de Paris的神學嘗試用理性去解神秘主義。另外他研究何謂善惡的道德理論﹐他認為善惡不是由行為的結果決定﹐而是取決於人內心的動機﹐因些罪就是幹違背良心的事性。

Bernard of Clairvaux則剛剛相反﹐他是一名神秘主義者﹐認為信仰是源於經驗﹐經驗源於聖靈。

Joachim of Floris發展出一套有別於奧丁斯古的歷史哲學﹐他提出三個不同的千禧年期﹐第一個時期是舊約的律法時期﹐第二個時期是現在的教會時期﹐在最後一個修道時期中﹐全人類將歸依天主﹐不再需要教會的引導。

在十三世紀﹐歐洲的基督教文明接觸中東的回教文明﹐從新認識失落了的亞里士多德哲學。正如奧丁斯古給柏拉圖洗禮﹐用柏拉圖的哲學去解釋基督教的信仰﹐Thomas Aquinas則是為亞里士多德施洗。奧丁斯古認為人類知識是從神而來﹐神賜與人類內心的理性﹐人類從理性產生知識。Thomas的說法則是剛剛相反﹐萬物皆從神而來﹐但人類的知識源於對萬物的觀察﹐人類透過知識來更加認識神。他的另一個供獻與Anselm差不多﹐提出五個推論嘗試証明神存在。當然以今天的角度來看﹐結果也與Anselm差不多﹐成為哲學入明的反面教材。不過他的推論與Anselm的推論截然不同﹐一個是以柏拉圖為基礎的本體論﹐另一個則是以亞里士多德為基礎的因果論。除了神學外﹐Thomas在哲學中道德和美學的課題中﹐他的理論對後世也有深遠的影響。

William of Ockham最著名是他那把剃刀﹐認為推論的解釋越精簡越準確﹐沒有必要把簡單事情複雜化。William的原意是推論教會的信仰權威﹐卻想不到後世用他的剃刀把神從現實推論中剃掉。

Meister Eckhart是德國神秘主義的代表人物﹐將Thomas神學理論轉化為實踐經驗。

宗教改革在中世紀末期己開始醞釀﹐英國的John Wyclif已在發展改革神學的雛形﹐差不多包括所有改革神學﹐除了馬丁路德提出人與神的新關係﹐不需要再通過教會。雖然Wyclif大力批評教會傳統﹐中世紀教會其實對神學討論很開放﹐他提出的說法並未被定為異端受到迫害﹐只是眾多不同神學理論間的學術爭議。

看罷中世紀神學思想的歷史﹐我認同田立克在第三章開頭的說法﹐中世紀並非完全黑暗墮落﹐知識發展完全停滯不前。經歷羅馬帝國的興衰﹐歷史在這時期相對上比較平靜。雖然中世紀只有Thomas Aquinas一個著名哲學家﹐但在修院內有很大的學術自由空間。在眾多無名神學哲學家的著作中﹐我們可以找到後來啟蒙哲學巨頭的想思縮影﹐或未經雕琢整合的零碎思考片斷。

基督教思想史第一部 – 第二章﹕聖奧古斯丁的生平思想

不論在神學或是西方哲學上﹐聖奧古斯丁(St. Augustine of Hippo)也是非重要的一位人物。啟蒙後的大哲學家的思想﹐如笛卡兒﹐黑格爾﹐史賓洛沙等的思想﹐也可以追溯源頭致奧古斯丁的著作。他的神學思想同樣影響深遠﹐差不多奠定日後西方神學所走的道路。他是古典時代的最後一位哲學家﹐亦是中世紀的第一位哲學家。研究基督教神的人﹐絕不能無視奧古斯丁的思想。而要明白他的思想﹐先要從他的生平開始。

奧古斯丁的生平可算是多姿多采﹐他的思想結集當時各家哲學之大成﹐並將之融會灌通入基督教的神學裏面。他父親是異教徒﹐但母親是基督徒。受他父親的影響﹐他得以學習古典時代的眾多學說。他的思想轉變分為八個時期。最初他如大部份人一樣﹐受柏拉圖和Stoics的傳統的影響。其後他受Cicero的影響﹐從哲學中探索真理﹐並把哲學應用在基督徒的生活上。其後他受波斯完教Manichaeism的影響﹐嘗試用善惡二元論去解釋世界。他從天文中看到世界運行的完美法律﹐於是墮入懷疑主義中。他建立一套新的認知論﹐從懷疑主義走入新柏拉圖主義﹐去釋神與世界基於愛的關係。他這時開始接受教會的權威﹐而教會中聖人和修行僧亦給他很大啟發。不過奧古斯丁與亞里士多德的思想相異﹐而千多年來這兩個不同的傳統的爭議也沒有停止過。

奧古斯丁的認知論與苖卡兒推論同出一轍﹐均是認為人應該內省去找到可以確定的真實存在。分別是苗卡兒的結論是“我思故我在”﹐而奧古斯丁的結論則是靈魂內看見的神﹐而神就是世界真實存在的跟據。他認為只有神永恆不變的存在﹐我們才不會活在懷疑的空虛中﹐這樣世間萬物才有意義。

奧古斯丁認為神是終極的存在﹐超越時間和空間﹐超越客觀和主觀﹐世界所有事物也存在神當中﹐神就是愛。當我們正確地愛自己或事物的時候﹐就是愛我們或事物中的神性﹐我們就是在愛神。他對三位一體提出新的見解﹐聖父就是給與愛﹐聖子就是被愛﹐而聖靈就是愛的力量﹐如同記憶﹐智慧和意志一樣。他明確地指出神從虛無中創造世界﹐世界並不獨立存在於神之外。他認為時間並不是無限﹐時間隨著世界被神創造出來﹐因此並沒有所謂創世前的時間。他的時間觀是線性﹐與Stoics的循環時間觀不同﹐因為只有時間一去不返﹐我們的人生才有意義。

奧古斯丁說人的擁有意志﹐靈魂的兩個基本活動就是求愛和求知。他認為靈魂永恆不滅﹐若遠離神沒有神的愛﹐就是最大的懲罰。

奧古斯丁的歷史觀是聖俗二分﹐ 我們從地上罪惡之城﹐通向上帝充滿愛之城。

奧古斯丁對神學的最大貢獻﹐是他發明了原罪的教義。這個問題正是宗教與道德的交叉點﹐自古以來在教會為此爭論不休。到底人類行惡事所以犯罪﹐還是人類因為有罪性所以行惡事呢﹖在早期教會中﹐異端神學家Pelagius與奧古斯丁唱反調﹐他認為人類的本質是自由﹐人擁有理性可以作出正確的決定。他認為人是受造物﹐人類自然會死亡﹐死亡並非罪的懲罰。他認為亞當犯的罪並不禍被後人﹐所以原罪的並不存在﹐人要犯了罪才會淪為罪人。 耶穌透過領洗赦免已犯罪的人﹐並世人作一個不犯罪的好榜樣。人類可以憑自由意志行善或行惡﹐行善則親近神﹐行惡則遠離神。奧古斯丁則認為人的本質是墮落﹐必需依靠神的恩典才能夠行善。人類想憑自己力量行善﹐就會離遠神然後墮落。犯罪是因為人類驕傲﹐因為驕傲讓人遠離神。在奧古斯丁的理論中﹐犯罪並不是因為行了惡事﹐倒過來行惡事是因為人有罪。人類犯罪因為遠離神﹐遠離神本身就是犯罪的懲罰。基督透過領洗把恩典賜與人類﹐人類是因為神的愛成義﹐信只不過是成義的媒介。奧古斯丁認為人不可能抗拒神的恩典﹐被神選取的人就不可能失落﹐而Pelagius則認為人要努力才能夠接受恩典。

奧古斯丁跟從Cyprian的傳統﹐教會是救贖的機關﹐從每個人獨立的聖化﹐轉變為整個教會的聖化。教會的神聖性是客觀的存在﹐獨立於代表教會的人。因為領洗聖事的神聖性是客觀的﹐所以就算是異端教會負責的施洗也是有效﹐沒有人需要重新領洗。同樣地按立也是永久有效﹐所以被逐出教會的神職人員所行的聖事也是有效。

看完這課令我對奧古斯丁完全改觀﹐我以前對他的生平也略有所知﹐也知道他發明原罪教義和主張禁慾﹐這兩項教義正正是我不喜歡他的原因﹐因為我覺得他的思想不合理﹐與西方傳統的進步思想不乎。不過這課以神學的角度去解釋他如何建立這兩個教義﹐讓我明白這兩教義背後的推論。雖然我還是不認同他的說法﹐但在明白他的神學和生平背景後﹐至少可以同情地理解他為什麼會得出這兩個結論。認識原裝正版的原罪論後﹐我更發現以前在基督教常聽的那套原罪論﹐完全歪曲奧古斯丁的精神。因為人有原罪﹐信教者赦罪﹐有罪者入地獄﹐所以不信者會入地獄。這個畸胎原罪論大部份正常人聽了也會反感﹐但是這個畸胎原罪論卻自相矛盾﹐推翻了人沒有自由選擇接受恩典的前設﹐人信不信決定權在神並不在人。奧古斯丁是教會歷史中最偉大的神學家﹐不論認不認同他的神學觀點﹐我們也不能無視他的存在。

基督教思想史第一部 – 第二章﹕基督論問題

基督論的問題是三一爭議的延繼﹐雖然三位一體解決了東西教會分裂的問題﹐但沒有回答原先要解決的問題。若果聖子與聖父同質不同位格﹐那聖子耶穌到底是什麼呢﹖耶穌如何可以是神﹐亦同時間也是人呢﹖對於這個問題﹐當時的意見主要分為兩大陣營﹐一說法是聖父收養耶穌﹐而另一說法則是聖父化身成為耶穌。尼西信經中聖父聖子同聖同體﹐可以按不同詮譯得出這兩個不同的答案。於是早期教會再一次掀起新的爭議﹐代表雙方陣營分便是亞歷山大教會和得到羅馬教會支持的Antioch教會。

亞歷山大教會認為只有耶穌的神性完全吞食人性﹐人類的救贖才有可能實現﹐這稱為基督一性論(Monophysitism)﹐當時也很多知識較低的平信徒支持這個說法。Antioch教會則持相反意見﹐認為應該從歷史性去認識耶穌﹐保留耶穌人性的一面﹐並得到羅馬教會的支持。耶穌人神二性卻引申一些問題﹐人神二性必須有一個開始﹐而這個開始就在瑪利亞的子宮裏﹐ 於是推論出瑪利亞是神母親這個理所當然的結論。同樣耶穌為世人受難是史實﹐但神不可受到任何苦難﹐於是推論出只有耶穌的人性受苦的結論。由於耶穌的人神二性有把瑪利亞升格為女神的危險﹐而當時只有異教徒有對女神的崇拜﹐加上大部份信徒不能接受耶穌是人﹐於是亞歷山大教會與Antioch教會爭持不下。要到公元四五一年﹐教會召開Chalcedon會議才解決這個紛歧。

在Chalcedon會議中﹐教宗Leo I頒報一系列的內容帶有悖論性的教義﹐確定耶穌擁有完全的人性和完全的神性。決議的內容富有詩意文學色彩﹐對於澄清哲學上的爭議沒有多大幫助﹐反而產生不同版本詮譯的問題。東方教會對這個決議十分失望﹐在中東和埃及等地死硬支持基督一性論的教會與西方教會決裂﹐種下了日後當地人民變節改信奉回教的伏線。羅馬皇帝為阻止東西教會分裂﹐他採用了Leontius of Byzantium的拆衷解決辨法﹐在人性和神性上加上質(hypostatis)。耶穌擁有一質二性﹐分別有兩個自由意志﹐解決了人性神性同時存在的問題。

聖子的爭論暫時解決了﹐ 接下來論到應如何理解聖父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倒沒有太大的爭論﹐自Dionysius在公元五百年提出有關神的論述以來﹐東西教會一直源用至今。他把新柏拉圖主義與基督教結合﹐將希臘神話中的諸神符號化﹐不以歷史性的方法去解讀﹐讓真理透過古希臘的智慧表達出來。他認為有兩認識神的方法﹐先把正面的意義歸納為神的屬性﹐再從反面否定人類的言語足夠去完全理解神。他的神學觀充滿階級性﹐從最高處的神往下走﹐一級級到最低層的罪人﹐而人類的救贖就是由下而上的旅程。他的神學亦同時帶有神秘色彩﹐教會的所有事物也是指向神的象徵﹐對日後東正教和拜占庭文化有很大的影響。

同時期還有兩位重要的神學家。Tertullian除了發明三位一體的方程式外﹐他還有幾項重要的神學思想。其中一項是原罪的教義﹐並把原罪與性扯上關係﹐間接促成教會千多年來的保守性觀念。另一項是天主教的聖靈實體化的觀念﹐聖靈可以通過聖事注入聖體和聖水內﹐再由人的口中進入靈魂內。另一個神學家Cyprian同樣也幾項重要的神學思想﹐成為中世紀天主教神學的雛型。第一項是異端教會和分裂教會領洗是否有效的問題﹐領洗的效力並非決定於施洗的人﹐而是客觀地從聖靈而來。第二項是宣稱教會之內沒有教恩﹐將教會從聖人組成的團體﹐轉變為發放教恩的機構。第三項是正統教會的宗徒承傳性﹐與合一的普世教會﹐聖彼得的教宗地位。第四項神職人員的獻祭功用﹐後來發展成為天主教的彌撒。

田立克在書中指出﹐在公元五世紀時的早期教會的神學﹐比較接近現今天主教的神學。基督教常說他們回歸早期教會的信仰﹐很顯是與事實不乎的說法。在這個時期的東西教會﹐已經出現信仰重點上的分歧。東方教會著重生死真假對錯的問題﹐西方教會則著重罪和救贖的問題。東方教會著重耶穌的榮耀﹐西方教會則著重耶穌的謙卑。西方教會著重人與神之間的規律﹐而這個如何解釋這個規律成為羅馬教宗權威的來源。

基督教思想史第一部 – 第二章﹕三位一體的爭論

不論在基督教或是天主教中﹐三位一體也被視為核心教義。可是在早期教會裏﹐還未有三位一體這個神學觀念之前﹐東西教會因為神屬性的爭論﹐幾乎於陷分裂的邊沿。以Logos為基礎的教義深澀難明﹐早期教會裏有不少反對聲音﹐認為用Logos解釋天父﹐耶穌和聖靈會產生三神並立的問題﹐所以他們主張異端學說神格唯一論(monarchians)﹐當中又可以細為以兩種不同性質的神學理論。

動態神格唯一論
羅馬神學家Theodotus認為耶穌只是一個被聖靈上身的人﹐但他並不是神。Anitoch主教Paul of Samosata認為Logos與聖靈只是神的屬性而非位格﹐耶穌只是一個接收聖靈的凡人。隨著他接收的聖靈越多﹐他越來越接近神﹐最終耶穌與神結合並成為神。動態一神論強調聖經有關耶穌人性的經文﹐可是這理論忽略了耶穌是救世主的問題。

模態神格唯一論
神學家Sabellius 認為神有不同的形態﹐天父﹐耶穌和聖靈是神的三個不同形態。神通過聖母瑪利亞轉生﹐來到世上受難和死亡。天父﹐耶穌﹐聖靈三者並不是獨立的存在﹐只是在不同時間以不同的面目出現。雖然後世把這學說定為異端﹐對聖奧古斯丁與現代西方神學想思有深遠的影響。模態神格唯一論的希臘文是homoousios﹐而與之相反認為聖子與聖父不同的理論則是homoiousios﹐只有一個英文字母之差﹐不論是名字或是思想內容﹐一般人也很容易混淆。爭論的重點不是多一個還是少一個英文字母﹐而是東西方兩套哲然不同的神學觀的較量。

三位一體的爭論
在早期教父中﹐Oriegn以Logos為基礎的神學思想﹐對早期教會有很大影響。這套神學觀隱含階級性﹐從物質世界開始﹐向上通往終極唯一的神。可是這神學觀不乎合一般信徒的期望﹐他們要求神完全地來我們的世界當中。後來Oriegn的思想分為左右兩派。右派認為聖父聖子與聖靈是共生同質﹐而左派則認為聖子是受造物比聖父低級。政治亦介入純神學的學術爭論﹐試圖找出一個實際解決神學爭論的方法。當時的羅馬教宗一鎚定音﹐宣告聖三教義與一神教義必雖並存。當時神學還未發展出兩者如何並存的理論﹐我們今天所熟悉的三位一體教義是後來才得出的共識。

在超過八十多年的爭論中﹐除了神學理論的研究外﹐還有各地方主教的權力鬥爭。兩位主教代表兩大陣營﹐分別是右派的Athanasius與左派的Arius。那時的教會已經發展為羅馬國教﹐為防止國家因為宗教爭論而分裂﹐羅馬皇帝運行政手段﹐命令各地方教會達成統一教義。各地主教於是在公完325年召開尼西會議﹐經過漫長的討論後終於定下尼西信經初版。信經中最重要的一句﹐是聖子與聖父同聖同體﹐換一句話說是明言左派理論與信經不乎。尼西信經只是否定了耶穌不是神﹐但沒有解答聖靈的地位﹐聖三之間的關係等問題。尼西信經明顯傾向西方羅馬教會的觀點﹐引起東方希臘教會的強烈反彈﹐直至六十多年後修訂尼西信經﹐才解決了東西教會間的紛爭。

Athanasius是尼西信經的其中一個支持者﹐他的一生充滿傳奇﹐他多次給驅逐出教會﹐最後著憑他對三一神學的堅持﹐與給圓滑的政治手腕﹐終於讓尼西信經成為正統教義。他認為耶穌必需是完全的神﹐才能夠解釋到人類的救贖﹐才能夠戰勝罪惡和死亡。可是他的學說有墮入模態神格唯一論的危險﹐東方教會反過來指控Athanasius才違反尼西信經。雖然尼西信經中使用homoousios的字眼﹐東方教會運用homoiousios的方法去詮釋homoousios﹐迫使西方教會接納承認聖子由聖父所生。聖子是永有但不是自有﹐保留左派Logos神學的階級性觀念﹐同時亦不違反右派聖父聖子同質的說法。透過抽象複雜的神學方程式﹐重新清尼西信經使用的字眼﹐建立新的三位一體神學系統﹐讓homoousios與homoiousios可以互相轉換﹐東西教會在教義上達成共識﹐而三位一體的爭論終告一段落。

田立克認為三位一體的教義有四大缺點 。第一﹐三位一體中其實含包了四個慨念﹐神﹐聖父﹐聖子和聖靈﹐有變為四位一體的危險性﹐後世的神學家如St. Thomas Aquinas要花很大功夫去解決這個問題。第二﹐三體一位中說三個位格各有不同﹐可是人們無從知道到底有什麼不同﹐理論中的用來形容不同的詞語全都沒有明確的意義。神學家聖奧古斯定強調這些不同是不能用人類的言語去表達﹐因此我們必須要這奧秘保持緘默。若我們忘記了構建三位一體的動機﹐三位一體則會變成空癈言詞。第三﹐聖靈地位的問題還未解決﹐所以在傳統基督教中﹐聖靈往往被忽視。第四﹐三位一體是建基於柏拉圖的世界觀哲學上﹐若套用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去解釋世界﹐會有變成三神論的危險。三位一體原意是用Logos去釋耶穌如何成為基督﹐結果卻認成為不可以明言的教義奧秘。

這章寫得十分精彩詳細﹐讓讀者明白三位一體的來龍去脈﹐極力推薦給所有教徒看。現在絕大部份教徒只懂把三位一體當口號來喊﹐根本不明白三位一體背後的歷史和意義。諷刺的是三位一體在古代推動東西教會合一﹐到了現代卻成為教會分裂的原因。不少異端教會因為三位一體的教義太過抽象﹐牧師欠缺神學修養不明白其意義﹐走上了神格唯一論的回頭路。我以前過看一本書When Jesus Became God by Richmond E. Rubenstein﹐講三位一體的這段歷史。作者用歷史小說的手法描寫當年教會內部的權力鬥爭﹐寫得比二月河的小說還刺激好看。不過如三國義演一樣﹐打贏了的曹操給寫成奸角﹐Athanasius同樣也是當奸角﹐在尼西會議前夕暗殺Arius﹐影響主教的投票結果。(注﹕﹕Arius在該段時間離奇死亡是史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