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神學

Love Wins – Rob Bell

基督教人文學會五六月份的閱讀小組,一起閱讀Rob Bel牧l師的新書Love Wins。這本書在美國基督教圈子中揪起軒然巨浪,這本書批評基督教只強調教徒上天堂和非教徒下地獄的訊息,偏離耶穌基督要帶給萬民喜樂的福音,Bell還因此被「時代雜誌」訪問上封面專題。Bell本身的來頭不少,他一手創立的Mars Hill Bible Church,是擁有超過一萬教徒的超級教會。現在站出來指證其他教派傳錯福音,自然在教內引起強烈反彈。很多自命正統的福音派教徒,急不及待跳出來攻擊Bell為異端,誓要把他驅逐出基督教才肯把休,還有人寫了本書叫God Wins,去反駁此書的論點。

這本書的副題是一本關於天堂和地獄,以及古今往來世界上所有人的命運的書。全書二百頁也不夠,字體大又排版疏落,沒有多少內容。閱讀小組分八個星期,每個星期看其中一章,不過如果一氣呵成地讀,大慨兩三個小時便讀完。想深入研究神學的讀者要大失所望了,這本不是學術性的著作,讀起來只有主日講道的級數。內容沒有引證和考據其他神學家的理論,他只是隨便引用聖經金句來支持他的論點,但他卻無視其他與他觀點不乎的金句,或他所引用金句其他解讀的可能性。

第一章Bell向那些自以為得救,並對其他人能否得救指指點點的 「基督徒」宣戰,直接問質疑誰人才能得救那個禁忌問題。他在書中那一大串問題,也不是他第一個提出來,已是很多反基人仕用來質疑基督教可信性的範例。正如他自已也說,不過是把千多年來被遺忘了的神學問題,重新拿出來討論,只有不愛思考的基督徒,才會大驚小怪以為有出現新異端。當中我最喜歡的一條提問,是如果基督徒在世的目的只是為了自已死後上天堂,在地上只抱著過客心態不理其他人也不理地球,那豈不是最差的反面見證嗎?

第二章接下來他先講天堂,Bell否定一般人心中天堂的既有形像,天堂不一定人人著白袍整天唱聖詩。他提出了幾個不同的天堂可能解釋,但每個解釋只是蜻蜓點水一說,講得太過虛無飄渺。其中一個說法是天國臨在地上,但地上天國在物理上不可能存在,除非神對人有直接思想控制,否則地上有物理性的限制,不可能消除現世的問題,Bell又沒有在詳細解釋。接著他把天堂,永生,新世界細分為不同定義。但他說天堂中不一定有永生,我懷疑他犯了偷換慨念。另外他迴避了肉身的復活這個問題,他提出的天堂觀完全不乎合肉身復活,只有傳統的天堂觀才可能有肉身復活。看完這一章,我發現我還是喜歡有聖彼得守門口的天堂,傳統的天堂觀始終易明白好用些。

第三章輪到講地獄,他在上一章否定了永恆生命的天堂,在這章否定永罰的地獄也很自然。他重新按聖經原文去解釋經文中地獄的定義,原來耶穌口中說的地獄是燒垃圾的垃圾場,地獄永火是用來燒垃圾。其實咒人落地獄,不過是罵人是垃圾。耶穌又成日對那些自以為好虔誠的人講地獄,其實耶穌不過是暗寸他們垃圾。他又說地獄是每個人自已的思想,那有點存在主義者Satire的說法的味道。他用財主的故事,去說財主的地獄是源於他的內心。那如果財主在地獄燒燒下有天忽然開了竅,不再覺得自已還是高高在上,他會不會從地獄中逃出來?我還是同一句,我依然認為有魔鬼拿著枝叉有紅紅烈火的地獄,比容易理解明白些。

第四章Bell提出一個問題,問到底神想要什麼?衪是想大部份人得救,還是只有小部份人得救。如果我們可以選擇,我們想要那個神?他亦提出死後也可以得救的可能,引用聖經說天堂的大門是常開,即人是可以逃出地獄升上天堂。我認為這章最重要的部份,是他不停為讀者打強心針,說不一定要信只有小部份人得救才是直正的基督徒,更加不是要信只有小部份人得救的人才能得救。我很奇怪Bell為什麼完全不提天主教的煉獄說法,他只是批評小部份人得救論,但沒有題出一個完滿解決大部份人的方案。他又沒有勇氣拿點神學出來,義正嚴詞指責說只有小部份人得救是曲解福音。他的論點還有一個邏輯問是,他只說我們想神怎樣怎樣,寧可要個怎樣怎樣的神,但神到底真正的想法怎樣,不是我們一廂情願可以改變的。

第五章有點離題,這章和天堂地獄沒有什麼關係,整章也是講在教會講道常聽到,耶穌為我們地死有幾偉大。他說那些只說天堂地獄的福音捉錯用神,可是如果同我上天堂無關係,耶穌救贖幾偉大又關我何事呢?耶穌受苦對我的意義,不就正正是讓我上天堂嗎?他又說耶穌救贖是救全人類,但講完又沒有提出什麼有力的理由。這章很漏氣。

第六章說基督教不可以壟斷耶穌,但同時又說耶穌壟斷了救贖。讀起來有點像天主教神學的觀,他說回教徒佛教徒也可以得救,便正是天主教中無名教徒的慨念了。理論上一個完全沒聽過耶穌,又或者聽過但唔信的人,只要他有恩典也是可以得救。教會以外無救恩,但就算堅決不肯入教的人,天主教也可以在神學上夾硬把他們納入大公教會之內。

第七章他重提死後還可以悔改論和主觀地獄論,他說一個口中說愛,但死後反面無情兼殘暴的神不可信。他攻擊福音派以救贖為中心的信仰觀,他認這樣信得不開心也罷。想不到他引用被說到爛了掉的浪子回頭比喻,他用大兒子的不滿去比喻那些自以為很虔誠的人,說他們信神得好辛苦,信到好似做奴隸。父親對大兒子說你一直與我同在,我的東西就是你的東西,可是口講無憑,行動最實際。父親有為大兒子做過什麼嗎?浪子回頭故事的教訓,是做乖仔永遠好蝕底。為什麼不出去玩完才回來信主。反正死後也可以信,便不用急著生前信了。這一來Bell又答不出人為什麼要生前信神,或者為什麼要信形式上的基督教,要上天堂做個好人不就可以嗎。Bell說口中耶穌的好消息,其實同比諭父親的說話一樣都是空口說白話。如果不是關乎天堂入場卷,Bell又沒有提出什麼必須要信神的理由。

最後一章全篇癈話,大慨他隨便抄自已的一篇主日講稿,不讀也罷。

看完全本書,有點被騙的感覺。雷趣大雨點小,對福音派的批評到喉不到肺。成本書只有主日講道的水準,完全沒有深入一點的神學理論。讀此書時我很有興趣對比Bell的神學觀與一般的普救論有什麼分別,雖然Rob在Times的訪問中否認他是普救論,但左看右看他都是在拐彎地說普救論,不過怕給反普救論的人群起而攻之,他很有技巧地留一線餘地,在關鍵敏感的地方刻意曚糊輕輕帶過。文中只憑幾句金句作為支持,大慨自命信仰正統的「基督徒」,很輕易便說他對經文斷章取義把他打發掉。我懷疑有多少人看了這本書,會改變自以為一定得救的心態。我覺得這本書是寫給「有良心」的基督徒看,給他們多點心靈支援,對抗福音教會舖天蓋地宣傳自以為一定得救的教條。

看完全書後,我不太接受Bell那套人人都會得救的救恩觀,我不反對給那些因為無知而不信的人死後一次機會,但我認為公義的神應該要把歪曲福音的福音派掉下地獄。有些人以為自已一定上天堂,我倒想找個說法反過來說他們一定不能夠上天堂。我一直以為自已是普救論派,原來說到底我還是想丟人落地獄,特別是將那些話我會落地獄的人丟落地獄。

A History of Christian Thought – Paul Tillich

A History of Christian Thought

田立克是二十世紀四大神學家之一﹐去年基督教人文學會舉辨網上讀書組﹐閱讀他的名著基督教思想史。這是難得學習基督教歷史的好機會﹐我二話不說便立即報名參加了。這次參加讀書組雖然獲益良多﹐但過程只可以用痛苦來形容。閱讀田立克這本神學巨著並不容易﹐特別對我這個神學的門外漢。既然下了決心要看畢全書﹐便每星期按進度表閱讀﹐並寫下閱讀筆記幫助理解內容。我在閱讀小組所花的時間﹐大慨足夠讀大學兩課的學分。我看書的速度已經比常人快﹐但也要花一小時才讀二十頁左右﹐實在需要時間去嚼咀吸收書中的解釋。每章我至少看了三次﹐第一次速讀繪畫記憶地圖﹐第二次細心閱讀跟隨默絡﹐第三次綜合整理知識寫下筆記。讀書小組進行到四分三時﹐我因去印度工幹事忙﹐跟不上閱讀度﹐險些兒就此半途而廢。雖然讀書小組早已完結了﹐最近兩個月我還是重新拿起書來﹐努力地完成餘下的章節。很高興我能夠堅持到底﹐成為讀書組中少數能夠完成此巨著的人。

這本書分為兩個部份﹐第一部份是田立克所寫的大學課本﹐從耶穌之前開始一直到宗教改革為止。第二部份是他大學的講義﹐教授近三百年的神學發展。第一部內容雖然艱深﹐但內容編排很有組織很嚴緊﹐讀起來只要肯花心機就會明白。第二部的內容則有點混亂﹐雖然大至上順著時間線﹐但在不同課題間跳來跳去﹐讓讀者有點無所適從。第一部份的內容比較少爭議性﹐畢竟那是有幾百甚至幾千年歷史的神學觀念﹐其中的優點缺點早有定案﹐作者可以比較客觀地如實陳述爭論。第二部份的內容主觀成份較強﹐可能有些神學觀與作者本身的思想有衡突。有時我也分不清那些是其他神學家原來的意思﹐那此是作者加上去補充或辯駁的想法。

這本書並不是靈修書藉﹐讀完不會覺得心靈充實﹐也不感覺與神的關係更加親近。這是一本純學術性的讀物﹐滿足讀者的求知慾﹐解釋一些在教會沒有人會去問﹐只會視為理所當然的神學前設。這些形上問題可以說毫不重要﹐對教徒沒有任何實用價值﹐不會影響教徒的日常生活。但同時也可以說是非常重要﹐因為若不弄清楚最基礎的神學理論﹐整個基督教架構在空氣之上﹐一切信心和行為也沒有任何意義。若從現代的眼光去看﹐同是相信耶穌相信聖經的教派﹐卻有完全不同神學理論很奇怪。不過若放回歷史默絡中去看﹐每次教義出現不同的轉變﹐也是為了解答當時教會面對的一些難題﹐去修正原有教義的毛病。未讀此書時當我遇到一些我不認同的神學理論﹐我總是下意識地認定那理論有違真理。現在則眼光廣闊了﹐神學理論本身不是問題﹐只是另一個神學問題的答案。重點是找出那個相應的問題﹐否則只是推翻了不認同的神學理論﹐還是解決不了原先要解決的問題﹐除非能夠找到一個更好的答案。

書本的內容在此我不再重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看我的閱讀筆記﹕

序章 – 教義的慨念
第一部
第一章 – 基督教的準備
第二章 – 早期教會的神學發展
第二章 – 早期教會與諾斯底主義
第二章 – 新柏拉圖主義
第二章 – 三位一體的爭論
第二章 – 基督論問題
第二章 – 聖奧古斯丁的生平思想
第三章 – 中世紀神學源流
第四章 – 從天特會議到今天的天主教會
第五章 – 馬丁路德的神學
第五章 – 慈運理的神學
第五章 – 加爾文的神學
第六章 – 新教神學的發展
第二部
第一章 – 正統神學、虔敬主義和理性主義
第二章 – 啟蒙運動及其問題
第二章 – 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對啟蒙運動的反抗
第三章 – 普遍綜合的崩潰(上)
第三章 – 普遍綜合的崩潰(中)
第三章 – 普遍綜合的崩潰(下)
第五章 – 調解的新方式 (上)
第五章 – 調解的新方式 (下)

基督教思想史第二部 – 第五章:調解的新方式 (下)

哈納克
哈納克(Harnack)是Ritschlain學派的重要人物。他的著名教義的歷史(History of Dogma)﹐提出很多今天仍解決不到的神學難題。早期教會決定教義時﹐引用了很多希臘哲學的思想。他並為諾斯底主義翻案﹐指出諾斯底主義不完是無稽之談﹐是配合當時民情的想法﹐不失為解釋救贖問題的神學嘗試。基督教反對諾斯底主義的原因﹐是諾斯底主義反對舊約﹐善神邪神的二元論世界觀。他的另外一本著作什麼是基督教(What is Christianity)﹐指出跳出教義的限制﹐又不會失去基督的訊息。他提出應該要分辨清楚耶穌說的福音和後世寫關於耶穌的福音。這成為自由神學常用方程式﹐指出關於耶穌的福音﹐沒有包括耶穌說的福音。

神學中的各種運動
最後一節田立克簡介其他新興神學運動﹐每個運動只有一兩段的描述﹐並沒有足夠資料去理解其內容。他只是指引神學界的新發展﹐讓讀者自行尋找更多相關資料。第一個是路德復興運動﹐反對自由神學把神刪減剩道德功用。第二個是聖誕真實運動﹐反對向聖經作出歷史批判。第三個是激進派﹐認為要把聖經還原本貌﹐
刪去保羅和約翰加添入聖經的元素。第四個是Butlmann的把聖經去神話化運動。第五個是宗教歷史運動﹐用宗教歷史的角度去分析基督教。第六個是Troeltsch研究宗教意義與人類思維的關係。第七個是宗教社會主義﹐認為在教會外社會中也要推行神的公義。第八個是Karl Barth。第九個是二十世紀存在主義。

  • 全書完 –

基督教思想史第二部 – 第五章:調解的新方式 (上)

十九世紀後期綜合神學崩潰﹐扭曲神學的基本要素﹐令神學陷入虛無主義的危機。傳統神學無力要對歷史批判和哲學批判﹐任何神學思想也受到質疑。於是神學家嘗試找出調解的新方法﹐回答如何能夠肯定基督教思想的問題。

經驗與聖經信息
德國的Erlangen學派認為應以宗教經驗主導。客觀的真相可以受到質疑﹐但經驗能夠超越主觀和客觀的分野。人能夠憑藉遇上神的經驗﹐去確認神在內心處的存在。新舊約事件的歷史真確性﹐可以用其對我的影響來保證。基督教沒有教宗和教庭的權威﹐所以要尋找神學根據的問題。可是天主教也同樣有神學根據的問題﹐天主教也要通過聖靈的經驗﹐來肯定教會的權威。我們不能用歷史去回答耶穌的問題﹐因為歷史沒有百份百的答案﹐或多或少也留有懷疑的空間。可是若我們說發生在自身的改變時﹐我們就是在說宗教經驗。

神學家Martin Kahler認為主觀的宗教經驗還不足夠﹐還要配合客觀上聖經的見證。換一句話說﹐就是我們要接受人非無限性﹐人不可能對宗教有絕對的肯定。他認為人的罪不單是道德上的罪﹐還是智慧上的罪﹐因此疑懷神並不會使我們與神分離。他認為人不能通過歷史﹐只能通過信心﹐去找尋真實的耶穌。人對耶穌的信心﹐是獨立放新約本身的歷史可信性之外。

「回到康德去」運動
Ritschlian學派主張重返康德的神學﹐因為康德的先驗性道德準則﹐能夠讓人超越有限性。這神學反對任何形式的神秘主義﹐包括上一段說的經驗神學﹐把信心建立在歷史的真實性之上﹐他認為宗教是喚醒人的道德。基督教的功用就是道德可能性﹐而聖神只可以從道德中浮現出來。這神學從本體論的爭議中撒退﹐退到道德哲學﹐救贖的功用是精神對自然的勝利。 在這神學否定神的力量﹐把神的慨念簡約為愛﹐救贖簡化為寬恕﹐刪減審判和神的憤怒在現實的虔誠。這學一脈相承啟蒙主義﹐康德哲學和整過人文精神的傳統。

基督教思想史第二部 – 第四章﹕普遍綜合的崩潰(下)

唯意志論和生命哲學

唯意志論是推倒黑格爾綜合系統的最後一個神學思潮。人並不是物質﹐也不是人格﹐而是意志。唯意志論最初源於聖奧古斯定的哲學﹐他認為真實就是意志﹐而意志就是愛。神的愛就是對自我意志的肯定。中世紀方濟各會的神學傳統﹐承接聖奧古斯定和柏拉圖的思想﹐為認意志先於智慧。與之相對的是道明會的神學傳統﹐承接聖多瑪仕和亞里士多德的思想﹐認為智慧先於意志。自康德(Kant)以來的神學思潮﹐均是智慧派佔上風。中世紀神學家Scotus認為神是純意志的存在﹐但在Ockham的神學則變成不理性的意志。若果神是純意志的話﹐祂可以做任何他想做的事情﹐那他就沒有各羅思(Logos)的限制。世界則變成全無規則可尋﹐人類不可能對神有任何期望﹐神甚至可以把善惡倒轉﹐把殺人變成善愛人變成是惡。

叔本華(Schopenhauer)的唯意志論很悲觀主義﹐他是把佛教思想帶進西方哲學的第一人。他認意志就是無我﹐人的意志就是要讓人達到不再有意志無欲無救的境界﹐他認為死亡是人的最終救贖。他的學生尼釆(Nietzsche)的唯意志論則是樂觀主義﹐他用生命來表達意志的意思。意志並不是心理現像﹐而是一個普世的生命動力。尼釆認為力量就是自我肯定﹐意志的力量就是肯定生命﹐肯定自我的存在。尼釆認為基督教的公義﹐羅各斯﹐愛等慨念﹐是源於眾群對權力階級的反抗。他認為愛這個慨念很有問題﹐現代語言把古希臘四種不同的愛混淆了。他認為基督教的愛﹐簡約化為仁愛的愛﹐而忽略了對生命的愛。他認為無私自我犧牲的愛﹐令弱小的人投降自我尋求保護﹐是一種剝削別人的愛﹐。

尼釆的名言是上帝已死﹐但不是無神論者或自然主義對有神論的批論。他是指若果神的慨念被推翻的必然結果﹐是社會構建的道德傳統也會同時間被推翻。神的死亡是一個象徵說法﹐其實是若人不再信神﹐就有一定要有人去取代神去傳統價值。人類不再有神或客觀真理﹐不再說應該要做或不應該做的事情﹐取而代之是說想做什麼事情﹐想行善還是行惡。尼釆的超人論受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他認為人類會在教育﹐靈性﹐道德﹐甚至生理上﹐會從低等一路進化到高等。他認為民眾害怕與眾不同﹐對人生意義毫不關心﹐沉悶﹐犬儒空虛﹐他認為我們社會充斥著虛無主義。他認為永生是無限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