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經濟

誰說人是理性的 Predctably Irrational – Dan Ariely

傳統的經濟學理論,一般假定人是理性的動物,會作出對自已最有利的選擇。可是現實中人卻不是完全理性,總是做出一些不理性的行為。這便是行為經濟學家Dan Ariely的研究項目,他發現這些不理性行為皆有特定的規律,並可以用行為經濟學的理論去解釋和預測。「誰說人是理性的」一書是他研究成果,每章用深入淺出的文字,解釋一個日常生活中,大部份人也會做的不理性行為。每個行為也有詳細的實驗說明,實驗結果在細微之處往往出人意表。他從實驗數據分析出其背後的理論,指出人類心理上的盲點。他在每章中也會並提出一些意見,讓我們善用這些行為經濟學的規律,把缺點轉化為長處。

人天性喜歡比較,但面對兩個差不多的選擇時,卻會猶疑不決。這時候如果有一個明顯比較差的偽選擇,讓其中一個選擇看起來較好,人便很容易被引導去選擇。有些商店有些高價貨物,根本從不打算買出,其作用只是讓其他貨物看起來更吸引。近二十年CEO薪金大幅上升,罪魁禍首源於證監所公開所有上市公司的CEO薪金資料,CEO們可以互相比較,誰也不想自已的薪比別人低,結果形做成惡性循環推高一眾CEO的薪金。

經濟學課本教價格由供求曲線決定,可是買方肯付出多少錢,卻有很大的非理性因素。隨意決定的定錨價格,甚至眼前無相干的一組數字,也可以左右價格的決定。人總是以為昂貴的東西比廉價的好,願意付出的價格與買來的價值不成比例。自由市場假定人是理性,才可以達至最合理的價格,然而事實上人並非理性,那某些服務如教育和醫療,或許有政府監管的必要,才不至價格不合理地高升。

人對免費的東西沒有免疫力,免費是吸引人流的不二法門,即使不是最好的選擇,人會無視機會成本和時間成本,不理非地去拿免費的東頭。網上書店免費郵寄,目的就是讓消費者買多些書。有些人為了免費入場花二個小時排隊,而其他時間的入場費才不過十元八塊,他們忘記了時間也是金錢,排隊的時間其實很昂貴。

俗語有云講錢傷感情,原來行為經濟學理論有證明。人有兩個不同的思考模式,第一個模式是講感情的社會倫理,第二個模式是冷冰的理性計算。買小禮物請食飯可以增進感情,思考時便不會斤斤計較。當提及赤祼祼的金錢回報,人們轉市場角度去思考,錢變成是成本最昂貴的工作動力。而且一但用了市場角度去思考,便很難回頭再計人情。

性慾讓人喪失理智,會令人做錯事。想不到作者竟然有實驗,可以用行為經濟學理論,去證明這個人所共知的常識。人一般沒有自制力,所以用外在力量為自已訂下死線,這樣才能更有工作效率。如果學期尾才要交的論文功課,大部份學生會拖到最後一刻才做。如果整學期中一路要交論文進度,學生會寫出來更好的論文。人不願放棄擁有的東西,已經到手便會錯誤地高估其價值。人喜歡擁有選擇的權利,但總是忘記保留選擇所須的成本,有時快刀斬亂麻作出決定更有效率。預期會改變個人觀感和感受,預期甚至可以影響身邊別人的行為和決定。

大部份人有時會不誠實,尤其是在無傷大雅的小事情上。不過只要提及聖經十戒,或專業道德約章,便可以鼓勵道德行為。拿別人放在冰箱的汽水喝不是偷,汽水很快便不見了。可是在冰箱中放同等價值的錢幣,錢卻可以原封不動沒有人偷。金錢讓人直視自已良心,不再是沒有所謂的灰色地帶,金錢的神聖價值,讓人沒有辨法找藉口,為自已的貪念開脫,金錢反且讓人更加誠實。

人這些不理性的天性,可是市場行銷學的天條。如何打廣告,如何作出定價,才能吸引消費者使錢,不知不覺間攻破他們的理性防線。不過同樣也可以把行為經濟學套用在推行政策上,去鼓勵入民去做有益行為。承認人類並非百分百理性,才能夠認清楚我們的行為原因,整理出理論並善加利用。看完這本書,我要常常反思警剔自已,不要墮入不理性思考的陷阱,並要思考如何應用在別人身上。

為賴昌星平反

打了長達十二年官司,浪費了加拿大納稅千萬元的訴仲開支後,賴昌星終於被遣返中國。他是中國史上最大經濟犯罪案,走私金額八百億元,行賄涉及超過千多名官員,遠華走私集團的幕後主腦。他觸犯中國法律是無可爭議的事實,新聞報導特別是華語媒體, 大多一面倒把他描述為壞人,可是他是否真的是罪有應得,原先的死刑或現在講數後的無期徒刑呢。我想力排罛議為他平反,也許正如他自已所說,不過是政治鬥爭下的犧牲品。

賴昌星並非什麼十惡不赦的壞人,大家不要以為犯了法就一定是壞人,特別是中國不合理的法制。在中國行多不合法的事情,在外國可是天經地義的人權。看賴昌星在遠華走私案的罪行,他的罪名不過是走私汽油、植物油、汽車、香煙,經營紅樓妓院和行賄官員。容大家細聽我的理由,為賴昌星的三宗罪逐一平反,證明他人雖犯中國法律,但道德上他並沒有犯罪,錯的只是中國不合理的法制。

賴昌星的一宗罪是走私逃稅,但他並不是走私害人的軍火毒品,他走私的是一般市民日常生活用的貨品。在一個連外國遊客帶iPad自用,入境也要打稅的國家,可見中國的關稅是多麼的不合理。當政府用其軍政暴力,合法地以稅收為名強搶人民財產,或以國營企業壟斷市場,走私商人是必定應運而生,為人民提供廉價的選擇,賴昌星是經濟定律下的必然產物。有人說會逃稅不對,納稅是人民的義務,但這只適用於經由人民受權,其管治合法性建立在民主之上的政府。美國國父曾說過:No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沒有代表權就不用交稅。中共槍桿子裏出政黨,交了稅也只是落入貪官口袋中,人民完全沒有交稅的義務。賴昌星走私為人民帶來好處,免受政府苛稅的剝削,他是反抗暴政的現代羅賓漢。

他的第二宗罪是開紅樓妓院,色情行業是人類最古老的行業,同樣也是經濟定律下的必然產物。他的紅樓走高檔消費路線,並非黑社會逼良為娼,為買賣雙方你情我願的僱傭關係。在澳洲開妓院是可以掛牌上市的正當行業,中國的官員則只許自已包養情婦,不許民間開妓寨或嫖妓,明顯的雙重標準。

他的最後一宗罪是行賄官員,在一個無官不貪,官員權力和責任完全不受人民監管的國家,不行賄根本不能做生意。賴昌星行賄的金額數目龐大,只不過是因為他的生意太成功,要應付大量前來索取利益的官員,必需所付出的運作成本。可惜他選錯了靠山,後台在政治鬥爭中落敗,才給拿出來祭旗演場反貪戲。若果真的是公正地依法辨事,從上到下中國沒有一個官員不用坐牢。要根治貪污,必需要從政治制度入手,開放言論自由,讓人跟監察官員,並做好好保謢人民財產和權益,不讓官員濫權敲詐勒索人民自肥,否則捉了一個賴昌星,還有千千萬萬個賴昌星,因為這也是經濟定律下的必然產物。

賴昌星是一個不幸的人,他有生意頭腦白手興家,只是出生在一個錯誤的國家。若他生在一個經濟自由,民主開放,政府依法管治的地方,做生意不用依靠官員關係,不行賄也不怕受官員滋擾,賴昌星說不定會成為物流業和色情業大享,光明正大地當上市公司的主席啊。

(刊於蘋果日報2011年8月1日)

金錢的故事 The Ascent of Money – Niall Ferguson

上次去印度時買了這本《金錢的故事》﹐想不到閱讀進度甚慢﹐時隔半年又回到印度出差﹐才有時間讀全本書寫書評。雖有這本書的名稱說是關於金錢﹐正確點來說是關係金融體係發展的歷史。作者是哈佛大學教授﹐應PBS電視台邀請﹐拍攝講述金融歷史的記錄節目。電視節目叫好叫座﹐作者亦順勢把節目內容整理出書﹐六集節目變為書中的六章。由於從電視節目改篇成書的關係﹐這本書讀起來十分容易﹐不過內容則受原裝電視節目結構的限制﹐每一章也是個獨立單元﹐讀起來缺乏連貫性。內容為遷就電視觀眾的水平﹐加入很多有趣的歷史故事﹐但前因後果的歷史分析則相對較弱。

第一章開完名義﹐講述金錢的歷史和銀行的誕生﹐從古代銅錢貨幣開始說起﹐到中世紀以貴重金屬作為媒介﹐到來各國發行紙幣取代金屬﹐到近代索性取消貨幣黃金本位﹐到最後金錢連實體也失去﹐變成電腦內的一堆數字。作者引用大量歷史資料﹐指出金錢在歷史中的重要性﹐十字東征是其中一個原因﹐是歐洲大量流失貴重金屬﹐導致貨幣供應短缺。到殖民地時代的西班牙﹐因發現印卡王國的白銀寶庫﹐一船船把白銀運回國引致嚴重通貨棚漲﹐最後弄至經濟一廞不振﹐衰失海上霸主的地位。後半段介紹文藝復興時期的Mediccis家族﹐當年的銀行主要是做貨幣對換的生意﹐利用消息靈通時間上的優勢﹐以猶太人的身份和一個家族的緊密連繫﹐發展出橫跨歐洲各國﹐富可敵國的跨國銀行。最初銀行只做存錢和商業交數﹐到了十七世紀端士銀行發明借錢﹐在假定有存戶不會同時間提出所有存款的前題下﹐銀行可以把收到的存款借出賺取利息。以前銀行主要收入靠收取手續費﹐現代的銀行已轉型變為資產和風險管理。

第二章講述債卷的誕生﹐債卷是國家向人民或外國的借錢的工具﹐最初發行主要用來支付戰爭開支。戰勝國自然有能力償還債卷﹐戰敗國的債卷則變成癈紙﹐當年買債卷可以說是在賭那個國家會打勝仗。在歐洲各國還在打來打去的年代﹐出了一名債卷專家Rothschild﹐包攬各國債卷的發行和行銷。因為戰爭說到底也是在拼財力﹐Rothschild的債卷決定足以左右一個國家的命運﹐美國內戰中南方運戰敗的其中一個原因﹐便是因為經濟實力比北方差﹐而又借不所行軍打仗所需的資金。到了十九世紀殖民地時代﹐殖民地發行的債卷﹐竟然比宗主國還有更高的評級。債卷的評級取決於還款能大﹐宗主國軍力強大很難迫他還錢﹐但殖民地債卷在宗主國有很多債主﹐宗主國有實際統治權﹐不怕殖民地走數壞賬。

第三章講述股票﹐在股票出現以前﹐公司與擁有公司的那個人關係不可分割﹐有了股票能分散公司的擁有權﹐識公司可以在市場上集資。最初的股票發行的是荷蘭的遠洋商船隊﹐因為風險大但利潤高﹐才想到以發行股票的形式去集資﹐發放股息分享利潤﹐並設立股票交易市場﹐讓想套現的人買賣股票。因為荷蘭海軍實力強大﹐遠洋商船隊是很好的投資﹐直致荷蘭的海上霸權被英國取代﹐股票的升幅高達每年27%。有股票自然會有泡沬﹐史上第一個泡沬由英國人John Law發明﹐他游說到法國皇帝給他北美殖民地的貿易專營權。他的公司用優厚股票吸引投資者﹐但本身只是一個錢滾錢的龐底騙局。他的公司因為有皇帝撐腰﹐吸引很多貴族投資﹐讓他結交政治勢力﹐還讓他當了法國的財相。泡沬最後爆煲是經濟定律﹐他既然身為法國財相﹐有能力左右法國的貨幣政策﹐便想透過貶值來阻止泡沬爆破﹐結果把法國的經濟弄得一團糟﹐埋下法國大革命的導火線。這章最後一節﹐講述本世紀華爾街股票的興衰﹐不過這些陳年歷史因為近年金融海嘯﹐早已給傳媒翻炒了多次。

第四章講述保險的發明。現在保險推銷員人見人憎﹐想不到最初保險竟然教會發明﹐用意是照顧意外離世牧師﹐遺留下來的弧兒寡婦。後來蘇格蘭人把保險應用在航運上﹐為出航的船隻提供天災人禍的保障。在發明統計學以前﹐賣保險與賭錢沒有分別﹐蘇格蘭人精於計算﹐很快便把統計學應用在保險上﹐以人口壽命計算出風險與保費的關係。蘇格蘭的寡婦基金﹐更一度是英國最大的投資公司﹐後來演變成今天的保險公司。醫療保險和年老退休保險﹐今天是左派社會福利主義的招牌﹐估不到竟然是極右派納萃德國和軍國主義的日本發明。社會福利制度的邏輯很簡單﹐國民要身體健康軍隊才會強大﹐對未來生活有潼景﹐才會為國家效忠。賣命。本世紀統計數學上有重大突破﹐直接速成風險管理基金的興起。

第五章講樓市﹐香港地產只有個炒字。估不到在歷史上﹐地產與民主原來有直接關係。英美的民主發展﹐很大程度上是源於市民要保護個人資產的需求。而民主推行的初期﹐只有樓在手的市民﹐才擁有投票權。金融海嘯源於次按﹐作者也花了很長篇幅講述按揭市場的歷史﹐並追朔美國兩大房貸公司﹐最初以追求全民有樓政治任務才成立的歷史。市民擁有房屋不單是經濟問題﹐更可以影響社會文化﹐對自由和個人權利的取態。

最後一章有點雜亂﹐講下第一代全球化即舊殖民時代的全球經濟﹐第一代全球化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才結束。。接下來講下經濟殺手又講下索羅斯﹐不過我讀看經濟殺手的原著﹐這一節的內容沒有新意。當然不能不提諾貝爾經濟獎得主的LTCM基金﹐以為他發明的數學可以預測一切﹐卻計算漏了自身的行為會影響市場﹐結果鑲成八九年的金融風暴。最後一節講下現在全球經濟﹐中美兩大經濟巨頭的較量﹐這部文章內容水分大多﹐內容與平時報章看到的大同小異。

最後全書總結金融體系的發展歷史﹐並指出雖有經濟系統幾百年的經歷不斷進化﹐人類並不是全然經濟理性的動物﹐很多時不能作出最合適的決定。現代經濟體系複雜無比﹐但同時亦十分脆弱﹐只要爆發全球性戰爭﹐便足以破壞幾百年的經濟進化。

貨幣戰略論 – 張五常

被騙一次怪別人存心不良﹐被騙二次只好怪自己蠢。上次給張五常的《新賣桔者言》騙了﹐竟然還再上當真金白銀買了這本《貨幣戰略論》﹐心想這本是硬皮系列經濟學書﹐應該內容言之有物﹐不會像上次本散文那麼馬虎﹐豈料還是失望而回﹐憑著無比耐性才啃完這本書。

平心而論這本書也不是全無可取之處﹐第一部份分析中國改革開放初期﹐人民幣和外匯卷一幣二率的問題﹐評論外匯管制壞處的文章﹐可說是眼光獨到有先見之明。談及港元與美元掛鈎聯繫匯率﹐更讓我增擴見聞大開眼界﹐知道聯繫匯率根本不是匯率管制﹐而是決定港幣鈔票發行量的貨幣制度。

可是餘下來整本書幾十篇文章﹐講來講去也是那三幅被﹐討論人民幣升值和貨幣下錨的問題。在序言中張五常自辯﹐說要原汁原味的保留舊文章﹐美其名讓讀者了解他思想的變化。在我看來不過是他懶躲﹐沒有好好花時間重新編輯舊文才出版。文章的內容算是很扎實﹐我認同他提出經濟學的大路原則。不過如果他肯重新編寫舊文﹐把理論重點分類整理﹐去掉多餘重覆的部份﹐大慨四分一篇幅就足夠了。

張五常在文章中經常提到以一籃子物品作貨幣之錨﹐我認為理論上是很理想的貨幣制度﹐只是他沒有花多解釋推行時的實際考慮。一籃子物品為錨的最大問題﹐是假定了貨物的供應和需求大至穩定﹐至少一籃子物品中﹐不同物品價格升跌能夠互相扺消。可是如果出現全球性的黑天鵝事件﹐影響全線物品正常的生產和運輸﹐那物品格價便按供求定律上升﹐堅守的話便要付上沉重的經濟代價﹐那一籃子物品貨幣之錨還是會守不住。如果真的這出現個情況﹐帶來的經濟恐慌比普通貨幣貶值更厲害。如果以一籃子外幣作錨﹐貨幣只是國與國間交易的媒介﹐匯率變動由貿易順差逆差決定﹐至少沒有把貨幣釘死在實質物品上﹐要考慮現實中有可能出現供求失衡的問題。

最近每天的經濟新聞﹐也講關於中美匯率的問題﹐氣氛緊張得中美要展開貿易戰。張五常對於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分析﹐還是停留只在中國和美國的著眼點上﹐看不見中美匯率並不只是兩國間的事﹐而是牽一髮會動全身﹐會影響所有國家的匯率。換個角度去看問題﹐不再說要人民幣迫升值﹐而是說美元對其他國家所有貨幣也要貶值﹐解決問題便簡單很多了。美國人存款率低﹐國家債台高築﹐貿易逆差大﹐還能維持高幣值才違反經濟學定律呢。

新賣桔者言 – 張五常

張五常是我經濟學的啟蒙老師﹐我中學唸理科班﹐會考沒有修讀經濟科﹐本與經濟學無緣。某年在家父的書房中﹐找到張五常的舊作《賣桔者言》﹐讀畢驚為天人﹐方知很多日常事物可以用經濟學去解釋。讀大學時更一口氣買了差不多張五常所有藉作﹐他那三卷《經濟解釋》深入淺出地講解經濟學﹐可謂中文經學讀物之寶。可惜近年他的文章了無新意﹐不斷重覆地自吹自擂﹐講風雪月講他玩書法玩攝影多﹐正正經經講經濟學的少﹐於是我漸漸便對他失去興趣。

上次去印度在香港轉機時﹐剛好在機場書店看見張五常的新作《新賣桔者言》。隨便匆匆地翻看目錄﹐看見這本書全部也是經濟學的文章﹐加上既然冠上《賣桔者言》之招牌﹐便草率地決定買下來。不經深思熟慮的決定總會帶來後悔﹐機場書店賣書要付正價﹐回程時去逛旺角樓上書店﹐才發現可以便宜一大截。《新賣桔者言》開頭五分一本書﹐竟然把前作《賣桔者言》的舊文搬字過紙﹐賣桔者言變成混吉者言。

第二部談論中國改革開放﹐那些兩篇文章寫於改革初期﹐觀點現在看起來有點過時。張五常的分析對中國經濟發展太過樂觀﹐只看到改革的好處﹐卻沒有看到只改革經濟﹐不改革政治埋下的炸爆。經濟學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可是張五常似乎看不到中國誠信破產導致的龐大交易費用。

第三部講經濟學定律﹐可是分析寫得太過膚淺﹐而有些定律我認為張五常更是說錯了。張五常批評股票圖表派吹水﹐但他忽略了股市短期上落最終是人為心理因素所決定。當全世界的至基金的電腦也用圖表分析去決定買賣﹐那圖表在絕大部份時間便會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不知道張五常自大學以後﹐還有沒有進修過博奕理論﹐我便上學期剛剛讀過 。他說博奕理論是空中樓閣沒有實際用途﹐但他大慨不知道博奕理論在制度設計中的威力。工資定律我倒認同他的理論﹐可是他講一半不講一半﹐害我讀不到完整推論意猶未盡。

第四部份從觀察日常生活中﹐發掘出經濟學的規律。Freakonomic,Undercover Economist這類書在外國很流行﹐張五常的文章與其比較實屬小兒科。從香口膠說風俗習慣可以減低交易費用﹐但他卻沒有多走一步﹐指出交易費用反過來也可以影響風俗習慣。玊石拍賣過程很好奇﹐我想知過外國的玉石拍賣是否也是同樣運作﹐還是用博奕理論去設計更有效率的交易制度。中國市場的假貨現像﹐那些分析不用讀經濟學都懂﹐他怎麼又不研究吃了會死人的假蛋假鼓油。炒黃牛票的經濟分析有可取之處﹐不過文章寫得不盡不實﹐看完了還不明白如何把黃牛票抄落﹐到底老闆可不可以繞過黃牛黨﹐取回價格分歧蝕了給黃牛黃黨的租值。

第五部份講獨裁的遊戲﹐張五常對微軟壟斷一案﹐分析完全不著邊際。重點根本不在微軟有沒在壟斷OS市場﹐而是在於有沒有不公平地用OS市場的壟斷﹐去打壓其他市場的競爭對手。張五常長年在中國居住﹐可能他寫文章要附合中國國情﹐不敢正面批評共產黨﹐甚至給共產黨塗脂抹粉﹐說獨裁比民主好﹐實在看不過眼。

第六部份講國際貿易﹐他流於未免閉門造車。日日貿易似是道聽途說﹐我懷疑有沒有經得起驗證的數據。成衣配額的故事﹐我看他是馬後炮抽油水居多﹐他的思維還是停留在貨品鬥平鬥賤的水平。第七部份講中國農村﹐張五常把農村生活浪漫化﹐他好像不知道民間疾苦。就算今天餓不死﹐那明天又如何。留在中國農村生活﹐根本對未來沒有希望。第八和九部份講土地使用和公司合約本質。我認同張五常的理論﹐但嫌文章的理論不夠詳細。他亦沒有解決土地和公司中﹐權力不平衡這個問題。書本兩章講考古講未日﹐屬張五常吹水不抹嘴之言﹐只是勉強與經濟學扯上關係。

這本將會是我買的最後一本張五常的散文﹐他現在的文章給我江郎才盡的感覺。不用錢借來翻翻沒有所謂﹐但付出真金白銀便很不值﹐倒不好買外國的經濟學流行讀物好過。不過張五常始終經濟學教授﹐他寫那硬皮書系列的經濟學課本﹐我還是會照舊捧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