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閱刊

The Love Market – Marina Adshade

Almost every option, every decision and every outcome in matters of sex and love is better understood by thinking within an economic framework

愛情經濟學

經濟學假設人是理性的動物,愛情會令人失去理性。經濟學和愛情,兩者看似背道而馳,偏偏經濟學家Marina Adshade研究兩者之關係,運用經濟學理論,解釋人在愛情上作出的選擇,從而衝量政府的經濟政策,如何影響人民的婚姻,尋找伴侶,性行為等等,她可以說是「愛情經濟學」之母。她全球首創的「愛情經濟學」大學課程,以愛和性的相關數據作為例子,深入淺出地教授基礎經濟理論。該堂課深受學生歡迎,報讀者大排長龍,每次上課坐無虛席,而《The Love Market》一書就是她為該課程編寫的課本。

坊間很多半桶水的「愛情經濟學」專家,拿著供求定律便順口開河分析男女關係。這本書完全不是那個層次,書中的理論建基於學術研究,資料來自正式的統計數據,不是隨隨便便的街頭問卷調查。例如書中指出女性嚴重傾向選擇相同族裔的伴侶,儘管很多讀者認為自己愛情上不會種族歧視,甚至答問卷時毫不猶疑地說種族不重要,推已及人地認為其他人也是同樣想法,但婚姻註冊處和網上配對網站的數據不會講大話。書中涉及不少性的議題,但經濟學並不衝量道德上的好壞對錯,只是解釋行為的成因,以及左右行為多寡的因素。不論讀者的道德立場如何,多麼不喜歡某些行為,總不能說成因是「世風日下,道德淪亡」,只要立法禁止便可以解決問題。若想對症下藥,總得明白成因,那就需要經濟學了。

很多人說西方的大學生私生活不檢點,事實上從性病和未婚懷孕的數據顯示,考不上大學的人,性行為更加活躍,擁有更多的性伴侶,甚至進行更多不安全的性行為。私生活與學識沒有直接關係,反而與未來的收入掛勾。男人娶妻求淑女,女生的私生活不檢點,或影響她將來婚姻市場的價值。大學畢業女生,有獨立經濟能力,在婚姻市場的議價能力高,有條件尋找高質素的丈夫。若因為不檢點染上性病或未婚懷孕,她們便會喪失巨大的婚姻價值,不安全性行為的成本十分高,所以她們擇選保護好自已。反觀低學歷的女生,在婚姻市場比較沒有議價能力,部份人偏頗地認為反正找不到好老公,不檢點的成本相對較低,自暴自棄也沒有所謂。這個現像申延至青少年的性行為,若果一個地方的大學學費低廉,能有效減少青少年性行為比率;因為青少年有望升讀大學,私人活不檢點的成本相對提高。反之,若大學學費昂貴,學生們升學機會大減,對自已前途的考慮便相應忽略。

為人父母,特別是有女兒的,總害怕她被壞男人騙。若果她考上大學,有兩間可以選擇,一間男多女少,另一間女多男少,假設其他因素如修讀學科、大學排名等一切相若,應該如何選擇呢?直覺會告訢我們,挑女多男少那間安全點吧。錯!大學拍拖是一個供求市場,在生理上男生是不負責的動物,他們總是想著如何睡更多的女生。若大學女多男少,女生的市場供應過剩,議價能力下降,更難找到固定伴侶,於是有更多逢場作興的男女交往。反而男多女少的那間大學,女生物以罕為貴,拍拖後也可以看清楚男友真面目才同意更進一步。不論是男友專一的數目,或女生守身如玉的比例,男多女少的那間都高出接近兩倍。

這本書還有更多有趣的題目,例如酒精稅與性病的關係、網上配對網站如何改變單身人仕的求偶習慣、為什麼一夫一妻制是經濟學上最有效率的婚姻制度、結婚後如何決定夫婦誰做來家務,避孕藥如何導致婚後出軌偷食、房屋價格與離婚率的關係、忘年戀的經濟學等等。單看這些題目,讀者心想不外乎「阿媽係女人」式的結論,不要被自己的直覺欺騙,真相往往多出人意表。未讀過經濟學的讀者,這是一本十分有趣的另類經濟學入門書藉;修讀過經濟學的讀者,更能欣賞Adshade精彩的經濟學推論,如何把課堂學過的知識應用在日常生活之中。

作者簡介:Marina Adshade,加拿大UBC經濟學教授,美加報紙雜誌和電視台常客,各大媒體的御用愛情經濟學者,於《Psychology Today》雜誌發表「Dollars and Sex」專欄。

__20160614_094205-page-006

原文刊於《閱刊》2016年五月號。

So You’ve Been Publicly Shamed – Jon Ronson

The snowflake never needs to feel responsible for the avalanche.

網絡公審,是網絡欺凌,還是網絡正義?

俗語有云:「寧得罪拉登,莫得罪高登」,高登起底組,一個令人聞風哀膽的名字。成為高登起底組的目標,閣下的所作所為將被公諸於世,忽然間從「沒有人」,搖身一變成「網絡名人」。不但在網絡世界受千夫所指,現實生活亦掀起巨大變化,身邊的親友同事不免受網絡資訊影響,從此對你「另眼相看」。若顧主認為你有損公司聲譽,分分鐘連工作也失掉。最可怕的,是網絡不會違忘歷史,不論時隔多久,只要把你的名字Google一下,即可重溫當日網絡公審的盛況。

被起底者可能很無辜,只不過在公眾地方做了件白痴事,不幸地被人拍照放上網。也有些被起底者可能是罪有應得,法律不能將其制裁,只有把事件真相公諸於世,在巨大的群眾壓力下,權貴亦無法包庇縱容,當事人終於受到應得的懲罰。然而,網絡公審到底是網絡欺凌還是伸張正義?

記者Jon Ronson花了兩年時間,追蹤查調網絡公審這個現象,寫成這本《So You’ve Been Publicly Shamed》。書中從公審的歷史說起,其實以侮辱作為懲罰的手段,早在網絡出現前已存在。社交網絡的興起,不過解放公審的權力,讓每個人都有發聲的機會 — 可以是消費者聯合起來公審不良企業;可以是令真相重見天日讓壞人罪有應得;亦可以是自以為是的正義之士,拿起石頭扔任何看不順眼的人。書中的第一件案例是Jonah Lehrer,他曾經是暢銷科普書的作者,被博客揭發他杜撰書中關於Bob Dylan的訪問後,由出版界明日之星淪為過街老鼠。Jon分別訪問了引爆者和Joanh,把兩邊的故事忠實地呈現出來。有讀者會可憐Joanh受到的精神創傷,亦有讀者對出版社想把博客滅聲感到憤怒。至於最後Joanh的公開道歉是否誠懇,抑或是收錢做騷繼續欺騙世人,乃作者留給讀者思考的問題 — 侮辱與認錯兩者有何關係。侮辱是讓人認錯改過,重新被社會接納的儀式,還是一個將他隔絕在社會外的懲罰?

書中的其他案例,讓讀者不禁反思,在網絡公審的世代,該如何自處。紐約公關公司的女總裁,上飛機去南非旅行前,在其沒有什麼人氣的Twitter寫下一個種族笑話,不知什麼原因短短幾小時全球瘋傳,她未下機便被公司炒魷;有人更威脅要殺死她,嚇得她數月不敢出門,亦不敢上網。然而那個女總裁根本不是種族主義者,網民把一個失敗的笑話當真,然後群起而攻之,捧打落水狗。群眾把邪惡的想像投射在她身上,把她塑造成一個十惡不赦的壞人,有如中世紀的獵巫。

另一方面,誤用網絡公審也隨時玩火自焚。在一個電腦業界的會議上,一名黑人女子不滿後座的男人講性笑話,拍照放上互聯絡公審他,害他丟了工作。其他網民看不過眼,認為她欺人太甚,容不下無傷大雅的低俗笑話,將她「起底」拿出來公審。剃人頭者,人亦剃其頭,最後她也掉了工作。後來的故事更加意味深長,講性笑話的男人很快找到新工作,學懂了不再口沒遮攔,公審事件給了他一個教訓。相反,黑人女子一直找不工作,而她依然堅信自已所做的事正確,說網民不應該把矛頭指向她。發動網絡公審的人,必定深信正義站自己那方,可是若果網民不認同呢?

有時候,網絡公審不一定奏效,方程式賽車主席爆出性醜聞,與妓女玩納萃制服誘惑群交派對,網民自然不會放過他。可是對一個無恥的人,侮辱有效嗎?不用說外國這麼遠,香港也有不少政客和藝人,儘管天天網民被罵,仍然自我感覺良好。

自認是一等良民的,倘若不幸成為網絡公審的對像,也不必太過擔心末日到臨。在網絡世界中,只要Google頭十頁搜不出來,那項資訊便等同不存在。有錢能使鬼推磨,作者跟進本書其中一件案例,追訪網絡名聲維護公司,看看如何實地操作網絡名聲。把網上不雅照片的黑歷史,如同粉筆字般輕輕抹去。

這本書不是那些四平八穩,各打五十大板的癈話文章,說網絡公審是雙刃刀,網民要對對自已言語的力量負責云云。作者沒有為讀者提供結論,一錘定音的說網絡公審是好還是壞,只展現網絡公審的不同角度,讓讀者自行思考判斷;在下次留言按讚瘋傳之前,停下來想一想,這會否帶來你想預期的結果。

作者簡介:Jon Ronson,作家,記者,記錄片導演。著作有《The Men who Stare at Goats》,《The Psychopath Test》等。

原文刊於《閱刊》月四月號。

readmonthly_2016apr

三體三部曲 – 劉慈欣

135075346_14545855802891n

近年中國作家揚威海外,先有莫言於2012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然後去年劉慈欣憑《三體》摘下科幻小說最高榮譽的雨果大獎(Hugo Award)。外星人侵略地球,自H.G.Wells的《War of Worlds》以來,一直是科幻小說歷久不衰的題材。可惜荷里活的科幻電影,把這個題材拍濫拍爛了,讓一般人一聽見外星人,便自動歸類為只講求觀感刺激,不必深究故事內容。劉慈欣的《三體》回歸硬科幻小說的傳統,以紮實的科學理論為基礎,展開一段橫跨四百年的史詩故事。

抬頭望向漆黑的夜空,天上無數星光閃爍,人類是否宇宙中孤單的存在?自從人類進入太空時代,我們不停尋找外太空生命的線索,可惜一直徒勞無功。到底是宇宙中真的沒有外星人,還是外星人都躲起來不被發現呢。著名物理學家霍金(Stephen Hawking)曾作出警告,人類對外太空作出廣播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因為我們不能保證所有外星人都是善良。《三體》的故事正是從一個發射信號開始,天真大意地暴露了地球的位置,招來四光年外三體文明入侵地球。

《三體》的故事最初發生在文革時期,香港讀者也許看不慣那個年代大陸文學的風格,請先不要對開首幾章的文筆風格存有偏見。那段情節主要交代主角的背景,以及那個改變人類命運的廣播。故事主線發生於現代和未來,乃科幻小說常見無國界地球聯邦,若把主角換成印度人或非洲人,基本上無損故事的完整性,只不過主角恰好是中國人罷了。

書名取材自經典天體物理學難題。學校物理課教過萬有引力,用來解釋月球為什麼圍繞地球轉,而地球又圍繞著太陽轉。當一個星系中有三個太陽,它們的引力互動混亂渾沌,數學上無法計算出三者軌道的規律,物理學界稱之為「三體難題」。距離在地球四光年的三體文明,便是誕生於這樣的一個星系。環境決定進化的方向,在一個與地球截然不同沒有四季規律、浩劫隨太陽遠近隨時出現的世界,當中生物的思維模式是怎樣?當地球文明遇上三體文明,在長達400年的生存博奕中,人類如何運用獨有的思維優勢,彌補科技落後上的差距,抵抗入侵者,守護地球呢?

正如很多經典科幻小說都寫成三部曲,「三體三部曲」分別由《三體》、《黑暗森林》和《死神永生》三本小說組成。四光年以外的三體星人,乘坐光速百分之一的殖民艦隊,將於400年後抵達太陽系。在實體到來太陽系之前,先派出微觀量子機器,監聽人類所有通訊,並封殺人類量子物理學的基礎研究,防止在這段時間內人類科技反超前。面對400年後的滅絕危機,不同人採取不同的態度。最正路當然是誓死扺抗,在絕境中爭扎求存;有人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引爆太陽與三體星人同歸於盡;有人選擇逃亡,但又可以逃去那裏;有人把三體星人奉為神明,迎接他們降臨地球,祈求他們解決人類的內部問題;有些人大愛宣揚包容,歡迎外星新移民。可是三體星人願意與人類共存嗎?就算三體星人不把人類趕盡殺絕,也可能重演當年歐洲移民如何對待澳洲土著,把人類趕進保留區內自生自滅,又或者只少許人類安放在動物園觀賞用。最激進的一群認為人類是地球的癌細胞,三體星人清洗人類正好求仁得仁。

劉慈欣的過人之處,便是把這種種反應的可能性,描寫得絲絲入扣,以不同組織不同人物的互動,交織出一個涉及政治、倫理、人性、人生意義的故事。故事發展峰迴路轉,針對三體星人對地球所有資訊全知的「面壁人計畫」;動用全人類的資源,把一個冷藏人腦送去三體艦隊當木馬的「階梯計畫」;利用「黑暗森林定律」建立同歸於盡的威攝搏奕。人類的反抗曲折離奇精彩萬分,結局發展完全出乎意料。推介小說有一個難題,我只能空泛地說很好看,但無法舉出例子來說服讀者,一不小心劇透了,便破壞讀者閱讀時的驚喜。若果你喜歡科幻小說,喜歡宏觀的敘事,這套小說不容錯過。

《三體》第一部電影已拍攝完成,正在進行後期製作,將於今年稍後上映。雖然是大陸電影,但我仍然十分期待。單是看聯合國部隊在巴拿馬運河截擊人類叛徒三體組織的移動基地貨船那一場戲,便已值回票價了。我可以告訢你,沒有公式化的火爆動作連場,只有非常科學很現實的納米材料應用,與賣電腦特技的外星人爆谷電影,完全不是同一個層次。

作者簡介:劉慈欣,中國科幻小說作家,正職電腦工程師,業餘出版13部科幻小說。去年於中國作家版稅收入排行第11位,被譽為「中國科幻第一人」。

原文刊於《閱刊》2016年七月號。

read_monthly_2016aug

脫北者

1_1660

《脫北者》是近年港漫的代表作,三期完的薄裝漫畫,總共不足100頁。打破港漫傳統「打書」的框框,說一個充滿政治隱喻的故事。主編鄭建和一向擅長畫長篇「打書」, 在兩個長篇連載之間,暫時放下市場考慮,隨心所欲地創作畫出這部佳作。內容言之有物,結局讓讀者若有所思,就算推介給學生看都不怕失禮。

「北國」是一個封閉、專權的國家。每月只有一班零號火車,連接「北國」與「自由國度」。它的車票價格非常高昂,只有少數特權階級能夠負擔。 這一列火車,成為了逃離「北國」投奔自由的唯一途徑。主角少年的父母示威被殺,叔叔把零號車票交給他,希望他夠能逃離「北國」。整個故事在中央火車站內發生,情節有點似曾相識,影射那些在網絡上流傳著,天朝不想人民知道,很駭人聳聽的新聞。

最終主角排除萬難登上列車,車上官二代著對主角冷冷的說話,可以作為這本漫畫的總結:「其實那邊跟北國也沒什麼不同嘛。對我們來說,任何地方都是自由國度。嘻。階級不同,你是無法明白的。」

Maus: A Survivor’s Tale – by Art Spielgelman

1-maus-de-spiegelman-art-990011-MLB20464299044_102015-O

納綷大屠殺,太集中營,很難與漫畫扯上關係,甚至把兩者放在一起都覺得有點不敬。偏偏這本把太人畫為老鼠,德國人畫成貓的書《Maus: A Survivo’s Tale》(德言Maus老鼠的意思),卻被譽為當代最有影響力的納綷大屠殺文學作品。它是首部榮獲普立茲文學獎的漫畫,並完全改寫漫畫在文學界中的地位。學術界中分析此書的論文多如雨後春荀,差不多所有大學的現代文學課,都指定此書為教材。

歷史課學過納綷大屠殺的暴行,電影《舒特拉的名單》看集中營的慘苦,但完全比不上此書帶來的震憾。看罷那晚,我失眠。老實說,純文字的大屠殺回憶錄太殘酷,我沒辨法讀下去。反而此書以漫畫為媒介,簡接地減輕衝擊,才讓我能從頭到尾認識猶太人被納綷迫害、絕景中爭扎求生的經歷。

這本漫畫記錄作者問訪年老父親,講述二次大戰時的回憶。中間夾雜著父子藉此修補自母親去世多年以來的感情缺口。作者父親是波蘭猶太人,戰前家境富裕,擁有製衣廠;書中描寫父親晚年的生活狀況,間接道出大屠殺對生還者留下的烙印。漫畫分為上下兩集,上集講述戰前至波蘭淪陷,作者父親一家躲避納綷追捕。下集講述集中營的回憶,和戰後移民美國的故事。集中營的故事很慘,但至少我有心理準備,加上知道作者父親最後吉人天相,讀起來心情不算太沉重。但講述他一家逃難經歷,被當納萃走狗的猶奸出賣,家人逐一被送去毒氣室,連四歲兒子也難逃一劫,看得我十分心酸。

不要期望有什麼人性光輝,在絕景中守望相助的故事,歷史的真相往往十分殘忍。正如作者父親所說,把一群人困在一間房中,兩個星期沒東西吃,你才會明白朋友的真正定義。

作者簡介:Art Spielgelman – 美國漫畫家、漫畫雜誌編輯、《紐約客》雜誌的封面插畫師、紐約視覺藝術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