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二零零八年是選舉年﹐在美國有民主共和兩黨二擇其一的總統大選﹐在香港則有結果內定的小圈子特首選舉。當現實中的選舉是如此般乏味﹐「年度人物」正好填補這個空白﹐讓觀眾看一場精彩的選戰。這齣電影由Robin Williams當主角﹐一看他的名字就知道是套合家歡喜劇。故事的主角是個政治脫口騷的喜劇演員﹐每晚在電視上諷刺事弊博觀眾一笑。他批評美個的兩黨政治忽視人民利益﹐有個現場觀眾簇擁他去參加競選﹐於是我們的喜劇演員搖身一變成為獨立候選人。剛巧這屆大選轉用電腦投票系統﹐陰差陽錯的電腦系統點票出現錯誤﹐讓這個不可能當選的候選人勝出﹐引出連串笑話。
這套電影只是小成本製作﹐沒有特技沒有大場面﹐劇情也頗為牽強胡鬧 ﹐只靠Robin Williams出色的表演帶動氣氛。上半部總統選戰不乏精警對白﹐雖然大部份只是從互聯網抄來的政治笑話﹐但熟悉美國政情的觀眾必會看得捧腹大笑。那些諷刺確能一針見血地指出美國的白痴政治生態﹐引起身受其害又無法改變現狀的觀眾的共鳴。整套電影最抵死爆笑那場戲是統總候選人的辯論﹐主角玩轉原本沉悶的辯論大會﹐兩大政黨的候選人被他的搶白氣得七孔生煙。電影下半部比較遜色﹐主線從大衛挑戰巨人的總統選舉﹐一下子跳到愛情線玩總統捉女仔﹐而那個女仔又恰巧知道電腦出錯大秘密的老土橋段。最後主角選擇愛情放棄總統的寶座﹐向公眾交代因為電腦出錯才能當選的來龍去脈﹐與總統之位擦身而過繼續遊戲人間。
平心而論這部電影拍得只是中規中矩﹐美國上映時的票房也只是成績一般。敝開戲中的笑位的政治笑話外﹐觀眾倒可以幻想著劇中天馬行空的選舉﹐作為對現實政治不滿的宣洩。喜劇演員當上總統也不沒有先例可尋﹐列根就是喜劇演員出身了。若果美國不是規定本土出生的公民才可以選總統﹐大隻佬阿諾辛華舒力加也有可能成為總統。美國的總統舉選雖是由兩大政黨壟斷﹐至少候選人有真材實料要埋牙火併。香港的特首舉選卻像小孩子玩家家酒﹐只差沒有找(北)大人哭訴誰不與誰玩。既然特首舉選要按照劇本演出是不可改變的事實﹐至少可以參考這套電影﹐寫個好看點的劇本﹐讓市民明知是做戲也可以看得開開心心。泛民主派與其推個悶蛋大狀出來參選﹐倒不如名正言順找個喜戲演員來參選﹐必定可以說煲呔出擦火花。可惜香港政治文化不像美國﹐沒有這類嘻笑怒罵的時事評論員。退而求其次找些腦筋快轉數高者﹐如周星馳黃子華陶傑等﹐以增加特首選舉的可觀性。
香港廣管局會因為「秋天的童話」中船頭尺爆粗發出警告﹐會因為「鏗鏘集」討論同性戀的節目不夠持平而發出強烈警告﹐不知道廣管局會如何評審這套「波叔出城」呢﹖這齣電影完全政治不正確﹐主角在劇內到處宣揚反猶太﹐反同性戀﹐男人沙文主義。而且內容充滿偏見﹐粗口橫飛﹐還有大量祼露鏡頭。大慨廣管局那些天真純潔的官員﹐一定會看到爆血管心狀病發﹐不是給氣死便是給嚇死。
「波叔出城」的英文原名很長﹐叫Borat: Cultural Learnins of America for Make Benefit Glorious Nation of Kazakhstan。故名知義這電影是套虛構記錄片(Mockumentary)﹐主角波叔份作哈薩克(前蘇聯分裂出來的一個小國)國營電視台的記者﹐在美國到處找名人閒人訪問﹐騙他們說是來美國取經學習文化﹐其實卻是暴露美國文化荒謬反智的一面。波叔原本只是英國電視節目Ali G Show的一個環節﹐透過Scahan Cohen飾演波叔的古怪行徑﹐瘋狂搞笑地諷刺美國文化。波叔說很一口鄉音極濃的英文﹐思想上則是極端白人男性主義。受訪者往往因為波叔的惡搞訪問﹐而不自覺的說出些認同波叔的極端想法﹐又或者抱著政治正確的想法包容多元文化﹐而給波叔弄得哭笑不得。
雖然明知這齣戲是假 ﹐但拍得真的很像共產黨的政府宣傳片。片頭字幕用哈薩克文﹐配樂一聽就知到是蘇聯音樂﹐兩個主角戲內嘰哩咕嚕大講克薩克話。開場拍波叔在哈薩克的家鄉﹐完全配合西方人對前蘇聯破爛落後的印像﹐若來毫無幽默感的哈薩克政府跑來嚴正抗議。這電影說不上有什麼故事﹐波叔在美國訪問吸取文化﹐戀上電視中看見Bay Watch的波霸彭美拉﹐於是穿洲過省由紐約去到荷里活﹐誓要取她為妻。整套電影就是把波叔在美國的經歷串連一起﹐其實很低俗無聊﹐大玩下流不文笑話﹐香港爛片王黃晶也相形見拙﹐不過真的十分抵笑好笑﹐每個鏡頭都是笑位。波叔在紐約街頭親善地找路人作蘇聯式抱﹐當然地給人粗口問候。波叔去學餐桌禮儀談吐技巧﹐明明按照導師指示照做﹐卻可以適得其反鬧出笑話一大籮。波叔去德洲鬥牛場唱國歌﹐發表偉論支持布殊殺光伊拉克人﹐換來是全場歡呼拍掌。波叔經歷千辛萬苦卒之見到彭美拉﹐想用哈薩克式求婚婜她﹐原來是出動麻包袋擄人。最經典那戲場是波叔與他助手的肉博戰﹐打真軍全祼上陣﹐由酒店房打到樓人會議廳﹐百幾人面前一絲不掛跑來跑去﹐鏡頭前那些不知情者的反應真精彩。
這齣電影說不上諷刺時弊﹐劇中拿來挖苦的美國文化﹐太多太散全是人所共知的樣板偏見。不過波叔狂踩政治禁區的勇氣倒是值得一讚﹐現今傳媒總是很四平八穩地怕開罪別人﹐波叔這類題材不可能通過政治正確的自我意識審查。波叔的想法雖然極端另類﹐披著開明進步外衣的現代社會道德﹐卻日常生活中壓制言論自由﹐隨便無傷大雅地說說也不可以。 這齣電影在美國票房叫好叫座﹐男主角還奪得金球獎最佳喜劇演員。這期我公司也很流行這電影﹐很多同事無啦啦會學波叔口音﹐引用幾句他的極端言論來互窒。戲中波叔的哈薩克英文聽得我很辛苦﹐不過看這套戲要留文聽原聲才原汁原味﹐中文字幕翻譯很難準確地傳達波叔的神韻。不知道波叔會不會有機會來中國﹐用半鹹淡的中文﹐挑戰中國五千的醬江文化呢﹖
彭浩翔編導的大丈夫是香港黑色喜戲的經典﹐當年上映時叫好叫座﹐戲中男人去滾老婆捉姦的惹笑情節﹐大玩其他電影的經典鏡頭﹐無一不令觀眾再三回味。根據港產片票房收得必定開拍續集的定律﹐大丈夫當然也不會例外。不過今集編劇換了﹐導演換了﹐滾佬四人組中﹐除了曾志偉和陳小春外﹐其他兩人也換了。雖有今集依然有很多精警金句﹐上集玩無間道﹐今集亦大玩黑社會﹐可是始終學得形似神不似﹐欠缺上集彭浩翔那份靈氣。
今集的故事和上集剛好掉轉﹐不再是“男人唔賭唔知時運到﹐唔滾唔知身體好”﹐而是“女人唔滾﹐男人唔緊”﹐老婆為報復老公出去滾﹐組團去滾男人。除了初段那些騙老婆技倆﹐今集角色掉轉變成﹐擔心老婆玩男人的老公們﹐想盡辨法阻止綠帽載上頭。最後很諷刺地老公自己做鴨﹐去服侍半醉的老婆們﹐成功地力保不失。今集的笑料依然充足﹐特別值得留意是毛舜筠買四仔﹐四個老公扮鴨學吳彥祖的四大王王造型這兩段。不過玩其他電影的經典場面﹐則太過生硬造作﹐抄黑社會的狗房和釣魚的兩段﹐觀眾大至可以預料笑位﹐失去不經意黑色幽默的精妙﹐變成夾硬惹人發笑的硬笑話。今集詹端文仍然有段獨唱戲﹐他改行做鴨店爸爸生﹐招乎老婆又暗助老公。不過他套套戲的表演方法也差不多﹐看多了有些膩開始有點悶﹐希望他下次可以搞搞點新意思。
兩集大丈夫中道盡都市小男人自卑又自大的心態﹐家有老婆要又出去偷食﹐滾完回家又怕老婆知。大條道理去滾之餘﹐還義正嚴辭地看不起包二奶的男人。到知道老婆出去滾﹐又氣急敗壞地設法阻止﹐明明是雙重標準又找藉口開脫﹐話男人去滾﹐滾玩就會回家﹐女人去滾﹐滾下滾下就去了別人的家。老婆係私既脫衣服就會給人睇蝕﹐去滾叫雞係公既就大家任摸無所謂。現代小男人生活在男女平等的社會﹐卻又憧景著古代可以三妻四享齊人之福。他們不甘男性特權被剝奪﹐於是組成地下反抗組織﹐對婚姻制度作出抗議。另一方面他們又視離婚為大忌﹐甚至鄙視無苟無束的單身滾友﹐形成他們在家怕老婆﹐出外有班豬朋狗友壯膽就唔怕老婆的兩雙性格。
總括來說﹐大丈夫續集比第一集遜色﹐不過依然是套值得一看的笑片。不論是男是女已婚或未婚﹐看完這套電影後﹐一定會發出會心的微笑。片中的男女婚姻戰場很跨張搞笑﹐卻正好道出了現代男女不可告人的心聲。
我發現最近無線的節目十分有創意﹐先有成為城中話題的美女廚房﹐再有這套馮德倫自編自導自演的假真人騷。雖然兩個節目的構思也是抄外國﹐不過肯借橋搞新意思﹐不老是重拍那些收視保障的婆媽劇種﹐就已經得值一讚。這套電視劇只有短短的十一集﹐內容環繞馮德倫日常生活中虛構的瑣碎趣事。每一集也請不同的明星客串演出﹐那些明星在劇中亦只是飾演現實中的自己。單看明星陣容已經十分吸引﹐再看是全新類型的喜劇﹐必定要先睹為快。
劇中的馮德倫很真實﹐與現實不同之處只是把缺點放大﹐作為笑料的骨幹。他可以說是典型港男性格的樣版﹐孤寒小家﹐自以為是﹐沒有風度﹐口臭說話寸﹐貪玩﹐扮野。看見劇中的馮德倫鬧出各種笑話﹐不禁把自己代入角色﹐身同感受地引起共鳴。雖然沒有像劇中般極端﹐但很多青年已過中年未到的男人﹐每天也帶著一份馮德倫的影子。劇情方便我不作詳細評論﹐總之每集也能夠讓觀眾開懷大笑。故事中的事情每天也會發生在你和我身邊﹐劇中用娛樂圈作為背景﹐把平凡不過的笑話點石成金﹐引起觀眾對藝人在螢幕下生活的好奇心。
雖然劇情很明顯是虛構﹐但是每個角色卻展現最真實個性的一面。若看透劇中表面的情節安排﹐不難發覺故事每每有弦外之音。道出娛樂圈光煇背後辛酸一面﹐藝人始終也只不過是個平凡人﹐不用工作的時候也會和朋友出街﹐回到家中也都有個嘮叼的父母。劇中最有好看不是客串出場的明星﹐而是那些明星身旁的普通人。飾演馮德倫父母以及他的助手肥妹的演員﹐最值得特別留意﹐雖然他們有些鏡頭不太自然不夠專業﹐但他們對白最為精警抵死。
這套電視劇理論上不需要有結局﹐可以 把故事無限地延繼下去。不過大慨馮德倫的人情牌晒了冷﹐加上劇情發展在尾段瘋狂失控﹐為求制造搞笑橋段把故事玩得太過火﹐在這時候選擇完結也是好事。老馮日記給觀眾的娛樂﹐正好就是觀眾追看娛樂版新聞想要的那些。看娛樂新聞是真是假不重要﹐最緊要看得開心﹐滿足諸事八卦的心理。香港的娛樂版可以嘗試改變編輯方針﹐開宗明義半真半假地創作新聞﹐甚至借用藝人的名字性格作同人性質的虛構報導。一來可以滿足讀者的需要﹐二來亦因為物極必反﹐沒有人會認真對待娛樂新聞﹐不再關心娛樂新聞的真偽﹐就可以解決長期以來藝人與傳媒的對立關係了。
四大天主是吳彥祖第一次當導演﹐但拍出來的竟有是一套如此獨特的電影。這套電影是一套半真半假的記錄片﹐講述吳產祖﹐尹子維﹐連凱﹐陳子聰﹐四個型男合組Alive樂隊的經過。(更正﹐應該係三個型男加一個肥佬)電影最特別的地方﹐是吳彥祖跳出銀幕的框框﹐把一直環繞著Alive的新聞﹐如新歌未發報已被盜上網﹐成員爆粗吵架反目﹐在電影中重組事實的真相﹐讓觀眾產生現實和虛構重疊的感覺。我最初一直在看這套電影時﹐幾乎以為那是事情真實發生的經過。不過到謝幕時玩吳彥祖去非洲生仔﹐再回想戲中的鏡頭不可能拍出那樣巧合﹐就不再深究那段是真那段是假﹐反而不禁佩服吳產祖別樹一格的電影構想。
若單單以戲論戲﹐不知到Alive樂隊新聞的來龍去脈﹐這套電影其實幾悶。劇中有幾個位諷刺現今樂壇的不怪現像﹐差不多所有影評也讚過了。試衫同排舞那兩段的確係幾好笑﹐唔明白排舞師同型像設計點解會係基佬﹐究竟是他們幾個不好彩遇上了﹐還是這兩個行業是基佬的天下呢﹖在尾段請來知名歌星談唱片業的問題﹐覺得有點兒似在看鏗鏘集。不過知道這是套非主流的獨立電影﹐電視訪問式的安排也可以接受。
電影上映後有一個小插曲﹐話說當日替Alive伸冤說歌曲被盜的女記者﹐在知道事情直相後感到被騙而哭。傳媒亦對放假消息利用他們感到不滿﹐聯手發動杯葛封殺Alive的行動。吳彥祖出面澄清在娛樂版造新聞是常態﹐批評傳媒可以亂作藝人的新聞﹐反過來指責藝人利用傳媒是雙重標準。我認為那些跑娛樂版的記者﹐他們忘記了一件最基本的事情。娛樂新聞不同政經新聞﹐娛樂新聞的新聞價值是零﹐只是包裝成新聞的娛樂。在報導時事要客觀求真是記者的專業操守﹐因為這些報導的真偽能影響社會。但娛樂新聞不過是鏡頭外的申延﹐某藝人傳緋聞﹐去整容或私生活如何﹐和民生跟本完全沒有關係。娛樂新聞是真是假又何必理會呢﹖只有讀者看很開心過癮就有銷量﹐反正過幾天也不會有人記得。娛樂新聞只不過是娛樂工業的週邊商品﹐若想妄自菲薄自抬身價扮正經新聞﹐只會落得惹人訕笑的下處。娛記們做好本份﹐滿足讀者的八掛心理﹐提供畫面外的娛樂就足夠了。不要自鳴清高去批評藝人利用你們造新聞﹐因為讓藝人利用本來就是你們唯一的存在價值。
Posts navigation
蘋果日報作者 – 陳馬:書評,影評,動漫,旅行,哲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