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計與大陸合資拍攝的古裝武打片﹐我很久沒有看過正宗港產片。其實我完全沒有聽過《第一誡》這套電影﹐不過看見余文樂加鄭伊健﹐海報上「第一誡﹕世 界上沒有鬼」的標題很吸引﹐便破例下載回來看看。港產商業電影雖然沒有什麼深度﹐沒有什麼藝術性﹐不過這套電影娛樂性很豐富﹐驚嚇懸疑俱備完全合乎我的期望。
故事有點像香港版的X檔案﹐警員余文樂在追捕變態殺手時受傷﹐傷瘉後被調往專門處理靈異時件的雜務科。鄭伊健是雜務科的頭目﹐在余文樂轉職的 第一天﹐就告訴他雜務科的第一誡﹕世界上沒有鬼。說穿了雜務科的工作就是用看似合理的解釋謊言﹐去掩飾異靈現像的真相﹐以免做成公眾恐慌。以鬼片來說﹐ 《第一誡》的氣氛處理做得十分出色﹐有幾場戲我也幾乎被嚇到。不過整體上有很大的違和感﹐中段調查幾個枉死的善良幽靈令人希噓﹐尾段劇情忽然來個急轉彎﹐ 突然變成追捕變態殺手化身的厲鬼。這套戲的結局很公式﹐當鄭伊健說自己還有兩日便退休時﹐其實編劇已宣告了他的死刑﹐觀眾知道他最後一定會領便當。原本以 為會像《驅魔人》的結局﹐變態鬼殺手殺掉劇中所有主要角色後﹐余文樂讓他上身與他同歸於盡。現在的開於式結局很模凌兩可﹐最後也不知道到底是誰幹掉誰。
這套戲的鬼魂設計原本有很大發揮空間﹐可惜為追求戲劇效果﹐失去合埋的平衡性。一個隨意出現的變態殺手﹐竟然在追捕過程中可以殺死無數路人﹐連主角兩個人最 後還一死一傷﹐鬼怪的力量未免太過厲害。若果鬼怪是這話厲害的話﹐雜務科也不用掩飾真相﹐香港早就淪變成鬼域了。開場時受害人少女變鬼救了余文樂﹐這條伏 線在結局時沒用白白浪費掉。在中段出場那些善良的鬼魂﹐會軟弱求助也會留戀世界﹐讓觀眾感到鬼和人其實沒有分別。可是後來的變態殺手變成厲鬼後魔力大增﹐ 與他在生時的窩囊相完全不乎。若果壞人死後會變害人的厲鬼﹐怎麼鄭伊健死後又不會變成保護市民的正義鬼。鄭伊健有場戲對余文樂說﹐鬼怪不容於這個 信奉科學理性的世界﹐所以雜務科才要為公界掩飾真相。很明顯編劇完全誤解了科學的意義﹐科學世界絕對可以容納未知的事物。只是我們要研究分析這些未知事件 ﹐理解背後的規律和定理﹐將未知的東西變為已知的事實。若果這個世界出現害人的鬼怪﹐科學精神不是對鬼怪乍看不見﹐而是要找出鬼怪的成因和解決鬼怪的方 法。隨便派兩個雜差去掩飾鬼怪出現﹐絕對不是科學理性應有的態度。
想看「投名狀」很久了﹐囊括香港金獎像八個獎項﹐李連杰﹐劉德華﹐金成武三大型男傾力演出﹐千軍萬馬的打仗場面﹐沒有不看這套電影的理由吧。在飛往新加坡的夜機上﹐發現機上的娛樂系統有「投名狀」﹐不理上機前工作一整天有多累﹐也要堅持看完電影才肯休息。唯一美中不足是椅背的小螢幕﹐這種大場面大製作的電影﹐要置身戲院看大銀幕才夠過癮吧。
「投名狀」的娛樂性和藝術成就被受肯定﹐我也不用多費唇舌去錦上添花。李連杰的個人武打表演依舊﹐但整齣電影最刺激奪目的場面﹐非山字營在舒城打的第一場仗莫屬。山字營寡以敵眾﹐八百步兵捨命前衡﹐換取弓箭與火槍一百步的差距﹐是近年看過最慘烈的戰爭場面。電影後段的蘇洲攻防戰﹐和那只有幾個凌亂鏡頭的南京總攻﹐相比之下就顯得淡然無味。其實後半部已偏重文戲﹐交帶兄弟三人反目相殘的恩恩怨怨。雖然動作場面不多﹐但仍然保持劇情的張力﹐帶動著觀眾的情緒。「投名狀」文武兼備難能可貴﹐不愧是擅長拍文戲的陳可辛導演﹐加上武術指導大師程小東的精心傑作。
昨天動筆寫這篇影評時﹐原本是打算以批評作戰不實為主﹐討論李連杰的價值觀為副。心想太平天國是清朝末年﹐長毛賊那來這麼多火槍。蘇州屠殺降兵是大哥與二哥決裂的主因﹐殺降兵如此不仁不義﹐總有更好的解決辨法吧。心想上網查看資料不會花很多時間﹐結果越看越有趣對那時期的歷史入迷﹐差不多把有關太平天國的網頁啃光才去睡﹐正史野史大小通吃。原本影評題材的如意算盤打不響﹐不論是故事本身改篇自清末四大奇案的刺馬案﹐除了為創作和觀感作出取捨的地方﹐電影其實頗為忠於那年代的歷史。太平天國原來也有火槍隊﹐從洋鬼子那兒買了不是火器。蘇州屠殺降兵更取材自歷史事件﹐不過現實中由李鴻章飾演大哥﹐清朝常勝軍(火槍隊)的英藉登戈少校則當二哥的角色﹐投降前當面保證士兵性命。當年這件事情演變成國際事件﹐登戈抗議名譽受損要找李鴻章決鬥﹐英美列強的報章也有報導﹐最後要英國軍方出面才擺平。不過登戈始終是外國人﹐下場比劉華幸運得多。在太平天國動亂平息後﹐清朝不過是遺散了常勝軍﹐把登戈炒魷送回英國老家﹐沒有給鳥盡弓藏亂箭射死。
電影中大哥李連杰的價值觀也很具爭議性﹐他是理想主義者與現實主者者的混合體﹐為拯救水深火熱萬民的高尚目標﹐可以為求目的不擇手段﹐連結義兄弟也可以捨棄﹐還要自我陶醉說二弟會明白他的犧牲是值得。在網上灠時卻驚訝地發現﹐大陸版為迎合內地審查自我閹割﹐刪減李連杰幾句對白幾行眼淚﹐大哥人格的描寫卻變成謬之千里。在大陸版中的大哥﹐只是一個賣友求榮﹐憑軍功上位的野心家﹐對比港台版那個充滿理想的悲劇英雄膚淺萬倍。怪不得有些大陸影評把「投名狀」寫得一無是處﹐說那不過是另一齣內容空洞古裝大片。兩個版本九成九相同﹐前後加起來不夠二分鐘的鏡頭﹐竟然可以是一套電影的靈魂﹐大陸版和港台版根本就是說兩個完全不同的故事。不過在這個連驚慄電影經典「閃靈」﹐也可以被剪接成溫馨家庭小品的年代﹐李杰連可以由一個好人剪成大壞蛋﹐也不是什麼令人奇怪的事了。
這篇影評從構思到落筆﹐差不多已完全變了另一篇文章。原來想寫有關電影內容的評論﹐結果變成圍繞電影的評論。「投名狀」除了是套好看的電影外﹐還給我上了一堂通識歷史課。不知道有多少觀眾看完電影後﹐會自發去再看太平天國的歷史呢。
看「兄弟」 完全是因為被它的星級演員陣容吸引﹐無線五虎將四缺一﹐搭單奉送陳奕迅﹐心想應該很的號召力吧。不過這齣電影是純男人戲﹐女角只是可有可無的花瓶﹐不過反正賣點是黑社會江湖仇殺﹐夾硬加插愛情線反而古怪﹐沒有女角的戲份倒是可以接受。「兄弟」的演員陣容很八十年代﹐題材也很八十年代﹐有點懷疑這套戲是否遲了二十年才上映。
主角是苗喬偉和陳奕迅﹐哥哥是經營家族生意的社團大佬﹐弟弟則是不問江湖事長居外國。湯鎮業飾演反派﹐處心積慮搶奪社團話事人的寶座。黃日華當苗喬偉的義弟兼保鐮﹐可惜身裁短小的他﹐架起墨鏡穿上長褸﹐怎樣也當不成Mark哥。影帝劉德華則慘變路人﹐飾演跟著其他人團團轉的反黑組督察。故事是很典型的黑社會橋段﹐社團大佬的退隱江湖的老父被殺﹐哥哥急召弟弟回港展開復仇大計。你殺我﹐我又殺你﹐殺來殺去﹐最後全部人死清光完場。
苗喬偉一心練訓陳奕迅當接班人﹐與陳奕迅起初抗拒黑社會的做事手法 ﹐到被捲入殺生危機後暴走大反撲﹐原本應該是全劇的重心所在。可惜四大影星不論如何傾力演出﹐也堆砌不起牽絆兩人的那份張力。哥哥是個絕了種的上一代大佬﹐那份守舊思想是常廿一世紀的新黑社電影諷刺。弟弟則是很天真很傻﹐還以為他從外國回來﹐會起用營商手法去改革社團﹐與守舊的哥哥擦出火花。可是劇中他完全處於被動﹐不是給哥哥擺佈便是顧著逃命。反倒是奸雄湯鎮業展現出大將之風﹐反對父親刺殺大佬老父的計劃﹐認為殺過退休老人是無用的小動作﹐倒不如光明正大打倒大佬奪權。輪到自己老父被殺一命填一命﹐還可以冷靜尋找對自己最有利的出路﹐與大佬講數平分社團話事人的權力。
槍戰是黑社會電影不可缺少是場面﹐可是當社團大佬要拿起手槍親自出馬的時候﹐就等於打仗時司令要開槍自衛一樣﹐這個社團經已大勢已去﹐無人可用淪落到大佬也要幹骯髒事。說起來苗喬偉堂堂一個社團大佬﹐怎麼戲中好像完全不見手下的蹤影﹐難道他經營的真是家族生意﹐只有家臣小貓三數隻。
為何在有百多套電影的星航娛樂系統中﹐我竟然會選擇看這套很老土很爛的電影呢﹖雖然不用錢買飛也不用花寬頻下載﹐可是也損失了觀看其他好電影的時間機會成本啊﹗
彭浩翔上次那套「出埃及記」拍藝術電影﹐結果成為他執導以來的最大污點﹐幾乎悶死了入場的歡眾。今次「破事兒」不扮高深﹐正經地搞笑不正經地說點道理﹐彭浩翔回複當日「買兇拍人」﹐「AV」的狀態﹐不愧為香港第一鬼才導演。「破事兒」結集七個短篇故事﹐其中有些改篇自他的舊小說﹐也有些故事是新創作。七個故事有長有短﹐長的有十數分鐘﹐短的不過兩三分鐘。每個故事演員不同﹐不是好戲的綠葉﹐便是當紅的明星。故事照舊走他最擅長少少鹹多多趣的風格﹐大玩性笑話卻樂而不淫。
第一個故事「不可力抗」講中年夫妻的性生活不協調﹐兩公婆分開見性事輔導員。兩人談論性生活問題﹐結果變成一齣羅生門﹐很點題到肉極好笑。第二個故事「公德心」全片英語對白﹐竹升仔在酒吧向靚女搭訕﹐很校突地大講自己如何有公德心。電影中玩屎玩尿見得多了﹐玩得這樣直接地而又不落低俗則很少見﹐高章高章。第三個故事「做節」是長篇﹐故事說穿了就不過癮﹐不過非常黑色幽默﹐我認為是全片最好看的故事。第四個故事「德雅星」扮教育電視﹐故事本身沒有什麼特別﹐勝在拍攝手法抵死。第五個故事「大頭阿慧」是另一個長篇﹐有點時也命也的淡淡哀愁。第六個故事「增值」很感性﹐講男人去召妓完事後﹐因為一件小事令他忽然有所感觸。這個故事也是很短﹐似是明益監製兼男主角的杜文澤。片中還有露三點的鏡頭﹐不明白為什麼過到電檢不用被評為三級。最後一個故事是「尊尼亞」﹐可以說是進化版的「買兇拍人」﹐殺手故事比以往的更加荒謬。
七個故事七種味道﹐ 「破事兒」完全滿足了彭浩翔迷的胃口。不過電影太短﹐連過場浪費的時間﹐才不過九十分鐘﹐有點兒不夠喉。希望彭大導快些開拍下一部長篇電影﹐繼續瘋狂搞笑為觀眾帶來歡樂﹐不要再學王家衛拍些沒有人看的藝術電影了。
說數今年香港最有創意的電影﹐非這套由七條導演的「愛鬥大」莫屬了。說穿了導演七條並不是一個人﹐而是七條友共用的代號。由專拍鬼片彭氏兄弟的彭順領軍﹐帶領六位學生導演﹐合作拍攝一套另類青春喜劇。電影的演員全部是偶像新人﹐典型的俊男美女組合加騎呢怪綠葉。這套電影實驗味道很重﹐無無聊聊大顛大肺﹐大慨老一輩會說其不知所謂。不過我們看慣Youtube的這代人﹐倒看得大呼抵死好玩過癮。
這電影其實沒有什麼劇情主線﹐兩組青年人玩鬥大遊戲﹐比賽誰更大膽誰去得更盡﹐故事的作用只是勉強串連起六場遊戲。最叫人驚喜是六個遊戲的內容﹐可謂天馬行空兼噴飯爆笑。入殯儀館靈堂唱生日歌﹐潛入果欄拿蔬果比武﹐扮省港奇兵入金舖買金鍊﹐去快餐店不準用錢砌一碟雜排餐﹐站在天台欄桿上比賽拔河﹐午夜去墳場派江蘇餅。一場比一場激﹐一場比一場無厘頭。雖然明知不是現場偷拍﹐但看起來就是有大整蠱的快感。
不知是否香港的年輕人太守規矩﹐大學沒有絞盡腦汁作弄別人﹐讓人哭笑不得的古靈精怪傳統。現實中香港年輕人﹐才不會花精神時間玩愛鬥大這類遊戲。大慨中國人沒有幽默感﹐玩不起又愛面子﹐愛鬥大的玩意只能容於電影之內。我倒很期待有真人版的愛鬥大﹐可以玩得像外國大學生般瘋狂。或許電視台可以舉辦愛鬥大形式的遊戲節目﹐總好過每年也翻炒千篇一律的獎門人。
蘋果日報作者 – 陳馬:書評,影評,動漫,旅行,哲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