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科幻

Ghost in the Shell 攻殼機動隊 (1995)

睇完真人版《攻殼機動隊》,由於劇本亂寫原著故事,對情感被騙回憶被破壞十分不滿,於是把舊動畫版找出來重溫解毒。記得當年我是在大學的動畫同好會看《攻殼》,那個年頭還未有互聯網下載,想看動畫十分困難,香港至少還有租帶舖,去到外國只有郵購英文版。由於看動畫實在太不方便,加上是有點精英主義的小眾娛樂,大學的動畫同好會應運而生。每個月舉行一次動畫放映會,星期五晚上借用學校的大演講廳,精選當時最流行的動畫,七時開始一直播到兩三點。有的是英文配音,也有的是英文字幕,大慨是入手什麼便播什麼,那年頭有得睇就已經好好,不用講究一定要看日語原音版本。

《攻殼》貴為科幻經典動畫,由日本紅到歐美,老實說當年我是不懂欣賞,我記得我係睇唔明套戲講乜。今次二十年後重看,不論是宅度還是科幻的造詣,我己非當日吳下阿蒙,可以很輕鬆地講句,其實初代《攻殼》唔係好難明啫。「什麼才算是人?」是貫穿初代的中心思想。由百份百純肉體一定是人開始,更換機械義肢人腦加入電腦輔助,雖然改裝程度不同,仍然無損身為人類的身份。主角素子全身機械義肢只有腦袋是活細胞,她在劇中質疑自己是否人類,她拍檔的回答很禪,「別人當你是人,你就是人」。不過答了等於沒有答,那別人該用什麼準則去衡量你是不是人呢?

至於劇中的「反派」傀儡師,是政府間碟組織開發的人工智能,醒覺後獲得自我意識。逃出監控在網絡四處駭客,逃入機械人獲取肉體與第九課連絡,最後與素子融合進化。以前看到人工智能有生命,把靈魂上載網絡等情節,會覺得很科幻很前衛。現在不知是否職業病的關係,先會想到自我意識的資料在儲存什麼地方,有沒有足夠的寬頻把整個靈魂上載網絡,上載入網絡其實是上載去那裏,執行意識運算時能源的效益等等,只有造電腦的人才會考慮的技術問題,然後很大煞風景的說,在科學理論上那是行不通的。

不得不佩服導演押井守的功架,二十多年前拍的動畫,今天看仍然不覺得過時,畫面甚至比不少現今的製作精美。中段那三分幾鐘旺角水鄉蒙太奇,以前看時覺得很悶,不知道他在搞什麼,今次再看忽然懂得欣賞這段的美感。大慨與之前看真人版有所對比,真人版太平舖直述打完又打,反而動畫版的節奏減慢一些,場景之間讓觀眾有思考的空間。原本我是看2009年的2.0版本,當年的CG動畫真的好唔掂,畫直升機高樓大廈地圖等靜態畫面很靚,但跳樓和潛水那兩段的CG素子,同手繪動畫完全格格不入,結果我最後還是看1995年的初版。

Star Trek Discovery S1 星空奇遇記:發現號 (第一季)

《星空奇遇記》對上一套電視劇已是十二年前了,NX-1 Enterprise最後收視慘淡,草草結局埋單收場。然後三套新電影版重新講述Kirk和Spock的故事,為《星空奇遇記》注入新的生命力。新電視劇只聞樓梯響有好幾年,原來打算2017年一月上演(向元祖企業號的編號NCC-1701致敬),可惜一波三折等到九月才出街。今次故事依然是前傳,時間是初代前十年,講述聯邦與元祖宿敵Klingon的戰爭。時間線應該又開一個新平行宇宙,歷年各輯《星空奇遇記》的歷史論述或多或少有矛盾,只要大事件大至發生的先後差不多,就不要深究官方歷史的細節。

Discovery未上映先聲奪人,多個大膽破格的設定,首次起用黑人女演員擔正主角,首次主角並非船長。不過船長依然非常搶戲,一係他根本是正印主角,一係他其實是最終大佬。大慨劇集想打入中國市場,首兩集邀請了楊紫瓊客串演船長,太空船還有戒介事地命名「神舟號」,可惜船長短命早死「神舟號」慘當炮灰。Discovery最特別之處,是一改以住《星空奇遇記》電視劇的模式,主旅律不再是聯邦的和理非非大愛左膠精神,而是在一場你死我亡的戰爭中,想求存就要不擇手段取勝。

今集的船長是一個梟雄,手上太空船有最新秘密武器,強調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要用自己的方法去打倒Klingon。有趣是女主角是Spock的義妹(不知從那兒爆出來的新設定),雖然是地球人但自少接受Vulcan的極端邏輯理性教育,從純理性推論得出的結果,也是認為與Klington示好講和沒有用,反而只會讓他們覺得你好欺負,只有打贏了他有會願意和你坐下來傾。

第一季上半部有九集,從聯邦與Klington開戰之始,到Discovery發明跳躍航行法Spore Drive,一路到Discovery單艦破解Klingon的隱身術,擊破Ship of the Dead為「神舟號」復仇,除了第七集為獨立單元外,劇情緊湊一氣呵成。採用傳統編劇手法而非舊作的單完劇模式,好處是可以吸引觀眾追看,不過因為要推主線難免忽略其他角色的描寫。除了女主角,艦長,靚仔武官,人肉GPS科學官,生為獵物星人因而能感受死亡的大副以外,艦上的其他人全是咖喱菲,連名字也沒有。說得上名字兼有幾句對白的配角,就只有主角的室友和科學官的基友。

第七集玩時間輪迴,我覺得無厘頭不好看,無啦啦不知那兒跑了粒時間水晶出來。不過網上評論卻大讚特讚,可能是因有元祖重要滑稽奸角Mudd出場吧。原本以為聯邦與Klingon之戰會是貫穿全劇的主線,不過第一季上半已連續殺死兩個Klingon大汗,兼破解了Klingon戰艦的隱身術,看來Klingon應該不能對聯邦再構成威脅,未來劇情不知會如何發展。

第一季下半部好懷參半,我認為鏡中宇宙的故事拖得大長,不過楊紫瓊再次出場確實是一大驚喜。鏡中宇宙的最主要作用,是用法西斯地球帝國,去反襯上半部不再大愛左膠的聯邦。最叫觀眾不解是艦長忽然變路人甲,然後被楊紫瓊送他去領便當。上季一路鋪排艦長有什麼陰謀,原來他只是愛回家,想搭順風車回去鏡中宇宙。靚仔武官那條支線完全不知所謂,Klingon變人類實在異想天開,謎底解開後不知可以安排他的角色做什麼,於是結局時索性送他走,讓他去Klington做男寵當後官。

發現號從鏡中宇宙回到現實,不過時間線遲了九個月,故事才開始好看。上半部破解隱身未能及時送回聯邦,九個月中聯邦節節敗退,Klingon一路打到去地球,人類到了被趕盡殺絕的生死存亡關頭,而然大家又好像忘記了有破解隱身這回事。不過戰況太過一面倒,大慨聯邦軍力已經削減到就算Klingon沒有隱身術,只是普通艦隊戰也可以以數量取勝。幸好死了個半吊子的梟雄艦長,換來一個貨真價實的地球帝國女帝楊紫瓊。講到行軍打仗,愛好和平的聯邦又怎及得上地球帝國,畢竟女帝在鏡中宇宙戰勝了Klingon。

楊紫瓊的謀略加上可以時空跳躍的發現號,等於直接跳去炸掉的Klingon母星。這個計畫原本非常完美,不過女主角到了最後關頭忽然良心發現,不想屠殺Klingon母星上手無寸鐵的平民,於是用炸彈去做籌碼講和,要Klingon退兵和嘔回佔領的星系。劇中講到女主角好有原則好有大愛,不過我認為用炸彈逼和是Vulcan的理性邏輯。試想Klingon大軍已經兵臨地球,如果他們知道母星被炸,肯定會夷平地球報仇,結局是兩敗俱傷。現在女主角用Kingon母星作威協,恐怖平衝也是達至和平的其中一個途徑,就好像冷戰時期美蘇的核彈一樣。

新一輯《星空奇遇記》雖然是電視劇,但除了頭兩集外不在免費電視播映,美國CBS的網絡平台獨家streaming,美國以外則由Netflex購入版權播放。《星空奇遇記》雖然算是中上之作,但還未好到讓人付費加入沒有其他重頭戲可看的CBS All Access。《星空奇遇記》粉絲是科幻迷,科幻迷大多也是科技geek,想看的總有辨法免費看。不放在免費電視播放的決定,我認為對劇集弊大於利,粉絲不會特登付費去看,反而沒法吸納可看可不看遊離觀眾,無法裁培新一代星空迷。

Alien: Covenant 異形:聖約

人類創造人造人,人造人創造異形。這套《異形》前傳的續集,終於解開異形起源之謎。上集《普羅米修斯》故弄玄虛,令我對這套《異形:聖約》沒有抱多大期望。不過身為多年的異形老影迷,既然Ridley Scott繼續拍,我自然要繼續捧場。其實單看片名,便知今集雷度高。還以為聖約會是什麼新東西?原來只是一艘太空殖民船的名字。太空船的名字隨得你改,編劇喜歡叫什麼也行,改這個令人充滿聯想的名字,分明想誤導觀眾。不過上集的戲名也是用太空船的名字,算是某種一默相承吧。

說起一默相承,這集太空船的船員與上集同樣低能白痴,所有船員的行動非常兒戲,沒有計劃亂衝亂撞,完全不像受過嚴格訓練的太空人。明明只要僅守探險安全守則,先在軌道上派無人機作偵測,確定安全探險隊員才下降,便不會落得全軍盡默的下場。又不是很趕時間,為什麼急著登陸去送死?上半場非常沉悶,太空船遇到電磁風暴,電腦把船員從冬眠倉喚醒,不知何解船長的冬眼倉會著火,殺了他讓白痴二副坐正當新船長。在太空中偶然接收到音樂廣播,巧合地訊號來自一顆走漏眼的可居住地球,於是大家便放棄原本的殖民任務,走去這個新發現一無所知的星球。就算沒有遇到異形一切順利,其他冬眠的殖民者醒來,發現目的地無端端改變了,不知他們可否要回水。

終於等到異形出場,異形擒臉生蛋爆肚出世,總算有點回到初代的感覺。最初出場的異形是未完成品,破壞力十分有限,機關槍也可以殺死牠。上集的人造人今集改行做奸佬,飛了去外星人的母星先用生化武器殺光他們,然後留下來研究新物種創造異形。有兩點我不明白,為什麼人造人的頭髮會生長,又為什麼外星人完全不似擁有高度文明。他們有能力建創太空船創造人類,居住的地方卻像古希臘。大慨美術指導只求外星人城市宏偉好看,完全沒有考慮與劇中科技程度是否配合。異形出場後的劇情十分《異形》公式,異形同隊員玩逐個捉,觀眾估不到攘下來誰會死,不過肯定最後全部領便當。結局女主角大顯神威連打兩次異形,第一次在登陸艇用機械臂打異形,然後異形不知怎樣偷渡上太空船,於是又打多一次掉牠出太空。女主角成套戲行行企企,還以為她只是個花瓶,最後打異形時身手尚可,不過始終與薜歌妮韋花終於差幾皮。

Ridley Scott明言《異形》系列長拍長有,今集結尾當然要留伏筆。伏筆非常容易估,兩個人造人相貌相同,當然是用來調包嘛。不過我不明白David為什麼不索性殺掉女主角和肥佬,又或控制門鎖者讓異形吃掉他們,何需要一直扮Walter騙他們回去冬眠呢。我對今集《異形:聖約》完全沒有任何期望,所以亦沒有失望。至於有些影評扮高深解構電影的創造論理,我只可以說編劇連最基本劇情不要犯駁都寫不好,就不要指望他有能力去表述更深層次的意思。作為一套送爆谷的娛樂驚嚇片,不計非常沉悶前半部的話,後半部不過不失,不妨一看。不知道是否我看得多異形變有點麻木了,我嫌這套電影不夠恐怖嘔心,希望下集可以拍得更驚嚇吧。

Stories of Your Life and Others – Ted Chiang

看完電影《Arrival》,被故事的內容深深吸引,找來原著短篇小說《Stories of Your Life》細閱,一開之下加驚為天人,其意念比起電影版的表達更深入,電影版只拍出原著三分之一的精髓。原著收錄在Ted Chiang的短篇小說集內,恕我孤陋寡聞,初次接觸Ted Chaing的大名。此君只兼職寫科幻短篇,產量不多,但慢功出細貨,每篇均是精品。他是星雲獎和雨果獎的常客,一本小說集裏頭十二篇故事,分別有九篇提名六篇奪獎,絕對稱得上當代最有影響力的科幻作家。

Ted Chiang的科幻短篇故事性不強,不像傳統長篇科幻小說般以橋段吸引讀者追看,反而是他的故事內創新的意念,不斷衝擊著讀者的思維和慨有觀念,為讀者帶來知性上的滿足感。他的小說可以粗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與傳統科幻小說相近,探討未來科技帶來的可能性。他的故事有一個特色,就是主線本身並不是故事的核心,只那科幻題目哲學討論的載體。他是故事更似是一篇哲學論文,只不過以故事形式表達出來。第二類是復古科幻,故事中的世界並不遵從現實世界的物理法則,而是假若古代人對世界的錯誤理解為真,那會如何演化出一套合理的世界觀呢。讀者會讚嘆其世界心思細密的設定,發展出一套自成一角自圓其說的科學觀。在其他奇幻故事(如哈李波特,魔戒,冰與火),世界觀只是說故事的舞台,但他的故事舞台本透才是的主角,故事中的人物角色,只不過是讓舞台不至於太過空洞單調矣爾。

以下是書中我特別喜歡的故事,在此誠意推介給讀者

《Tower of Babylon》是他的成名作,若果地球就如聖經記載一樣是平,若果上帝不干涉人類起巴比倫塔,塔頂接觸天堂的底部。從一個石匠受聘花數月時間爬上通天塔去開鑿天堂之門,看那會是一個個世界

《Understand》是電影《Lucy》的硬科幻完全進化版,能使用腦袋百份百能力的超人,而若果同時有兩個這樣的人,一個外向想把世界改造成完美,一個內向想探求世界萬物的真理,兩雄相遇的結局會如何呢。

《Story of Your Life》相信不用多介紹了,《Arrival》的原著,從時間並非單向的物理悖論開始,一個語言學家從外星人學習外星文字後,從而打開了雙向時間之門,「記得」未來將會發生的事情。

《Hell is the Absence of God》是對聖經約伯記中苦難題的更深入探討,在一個神與天使經常向人顯現並行神蹟的世界,一切發生在人身上的好事和壞事都沒有解釋,那人如何保持對無常的神的信心呢?此故事同時榮獲星雲獎和雨果獎

《Liking What You See: A Documentary》如果有中文譯名,我會把它譯作《你的樣子如何,你的日子也必如何》。外貌歧視算不算歧視?如果未來科技可以改寫人腦神經,讓人只能客觀地分辨外貌,沒有愛美惡醜的主觀感覺,會如何呢?這故事是一套偽記錄片,記錄支持外貌平等的壓力團體,要求立法強制所有人都不辨美醜的一場社會運動。故事從多個不同支持和反對的角度,全面檢視美醜申延出的政治哲學,自由vs平權,社運vs美容業,分辨美醜有用vs沒有用,美醜是客觀vs主觀等等的議題。整本書我最喜觀這個故事,不過作者竟然以故事還未如理想,自動提出放棄星雲獎的提名。

《The Merchant and the Alchemist’s Gate》是另一個同時奪取星雲獎和雨果獎的故事,在中世紀回教文明黃金年代的巴格達,有一道能夠時光倒流二十年的時空門,在歷史不能改變的大前提下,說出一個戲中戲中戲的感人故事。即使歷史不能夠改變,回到過去還是有價值,可以讓看清楚當年錯過了的另一面,從而學懂纖悔,學懂寬恕,學慬放下。

《Exhalation》是我最喜歡的第二類故事,作者用一個以氣壓運作的宇宙,以活塞和槓桿發動的機械宇宙人,來作比喻我們宇宙中熵的消逝。

《The Lifecycle of Software Objects》探討AI的人權和社會關係,教養一個AI好比教養一個孩子,一個橫跨十多年的故事,不過結尾有點不了了之。故事中提出很多有趣的觀點,當我們研發出一個真正懂得學習懂得思考的AI時,將會如故事中一樣,改寫我們的法律和人倫關係。其中一個有趣的提案,雖然AI不是人,沒有人權的保障,但通過成立一個公司,為AI取得法人地位,AI自已當CEO自已當董事,AI可以擁有財產可以簽合約,基本上就擁有與人類等同的社會地位。

我寫這篇書評時,看了紐約客和他的訪問。原來Ted Chiang的正職都是以文字搵食,編寫電腦軟件的使用者手冊。很難想像同一個人,一邊寫味如嚼蠟的使用者手冊,另一邊寫獲獎無數的科幻小說。

科幻文學解構 – 黃海

我自幼熱愛科幻小說,當年街口的公共圖書館,所有科幻小說差不多都借閱了。除了衛斯理和翻譯作品,便到以張系國為首的台灣科幻作家。其中一個我十分喜歡的作家是黃海,他的《銀河迷航記》我更反覆看了數遍。某天我從網絡上不記得那兒看到,黃海出版一本論述科幻小說的新書《科幻文學解構》。若果只是他新寫的科幻小說,我未必有興趣看,畢竟我那份計劃要看的星雲獎書單已經非常長。不過專題探討科幻小說的書,就算是英文書也是非常冷門,中文就我只記得很多年前李逆熵寫的那本,於是我想也不想便上網郵訂寄過來。

這本書可謂一本關於科幻的散文集,內容不單止講述科幻小說的歷史,探討不同類型科幻作品的異同,講解軟科幻硬科幻奇幻的分類,科學在科幻中的地位,以科幻題材才分類推介經典名著,講解不同時代科幻的寫作背景,還有分析科幻小說寫作的方法,主要科幻小說說故事的法則等等。書中提及的外國科幻作家我比較熟悉,而書中回顧中港台三地的科幻發展,介紹以憑《三體》榮獲星雲獎劉慈欣為首的近代大陸科幻作家,正好彌補我所知的不足。大陸近年科幻熱潮爆發,衝出國際揚威海外,反觀港台科幻發展則是一潭死水,科幻被歸類為童書,實在令人不勝希噓。

黃海書中多次感慨科幻文學地位的低落,自從荷里活掛名科幻的電腦特技片當道後,在一般人心中科幻與通俗娛樂畫上等號,被排除在嚴肅的主流文學之外。不知道是黃海身為作家的情意結,還是港台缺乏科幻和科學文化的土壤,我身處北美以矽谷為中心的geek文化圈中,科幻文學一直都被受推崇,地位甚至超越主流文學。我們理科人或多或少總是輕視文學和藝術,認為那些是曲高與寡的小眾玩兒,是沒有用沒有人看的悶東西。反而講求創意思維前膽的科幻小說,成為不少人努力的夢想和目標,要把科幻中的描述化為現實,才會從一個普通人進化成geek。

科幻小說的愛好者,必定會很喜歡這本書。此書雖然好看,但不適合手不釋卷地一次過閱讀。誠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此書是他多年來關於科幻文章的結集,文章之間有不少內容重疊,若一口氣看會有點沉悶,怎樣同一點子不停出現。不過如果分開閱讀,有空時才拿出來讀一章,每篇文章的中心有所不同,那些重覆點例子只是旁枝,細節隔幾天也記不得清楚,便不會覺作者長氣沉悶了。

最後例出書中一些關於科幻小說的金句,與大家分享一下,十分意思。科幻愛好者,讀來這些金句,想必會心微笑,彷如他鄉遇知音人。

  • 科幻小說就是如果的藝術 – 黃海
  • 合理化超現實的想像,是科幻小說的最大公約數 – 黃海
  • 所有超常的事物,都必須有合理的解釋 – Edgar Allany說明科幻小說的規則
  • 科幻愛好者傾向視無睹書中對科學正統的越界(比如超光速飛行),而又對小紕漏的合理性吹毛求疪。- Adam Roberts
  • 科學在科幻小說中的位置,類似於掛小說的釘子 – 黃海
  • 科幻小說裏的科學多半是偽科學,是藉以擴充幻想範圍的工具 – 張系國
  • 科幻小說企圖佔有主流文學的位置是科幻小說的「墮落」。由次文化「墮落」回主文化去,對次文化本身的成員講,這是一種倒退,其至是種離「經」叛「道」的現像 – 張系國
  • 科幻小說基本上是世界性的,在科幻小說裏民旅身份的特點並不重要 – 小池山野
  • 科幻小說的威脅並非來自其他通俗小說,而是和科幻小說爭食科幻大餅的科幻電影 – 紀大偉
  • 他從末長大,也沒有停止長大 – Arthur C. Clark的墓誌銘(我認為也是科幻迷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