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日本小說

戰鬥妖精雪風 – 神林長平

很多年前看「戰鬥妖精雪風」的動畫,記得除了很精彩的空戰場面外,內容完全看不明白。我以為當年自已程度底,現在看完小說版後,把動畫翻出來重看一遍,依然完全不知道動畫的故事想說什麼。只是依俙認得一些小說的片段,被剪輯得七零八落再胡亂拼湊在一起,我可以肯定不是我程度的問題,而是編劇眼高手低的問題。不過也難怪編劇會失手,其實原著小說主要劇情都是文戲,空戰只是背景的科幻設定,要把原著小說二本書的內容,壓縮在二個多小時的動畫內,還要把不少篇幅留給作為動畫賣點的空戰,餘下的實在不夠時間把故事說得明白。

「戰鬥妖精雪風」是日本作家神林長平的科幻小說,榮獲1984年日本星雲獎,時隔十五年後才於1999年出版續集「Good Luck戰鬥妖精雪風」。故事是很典型的科幻的背景,在南極上空出現次元通道,通往不知明的星球菲莉雅,不明的外星體迦姆從通道出來襲擊地球。戰爭已經持繼打了三十年,地球在通道的另一端設立據點基地,成立菲莉雅空軍防止迦姆入侵地球。

這部小說奪取科幻小說大獎,絕對是實至名歸。故事透過主角特殊戰隊駕駛員深井零和他的戰機雪風,探討一系列很硬科幻的命題,如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識,人與機械的關係,看不見的代理戰爭,戰場上人存在的意義等等。故事有趣的地方,在於作者著重每一個細節,從不同微觀和宏觀的角度,不停發問科幻小說的如果問題。

先說微觀的命題,雪風是偵術偵察機,它的任務把部隊的作戰記錄不惜任何代價帶返基地,對友軍也只能見死不救。面對底蘊不明的敵人,帶作戰資料回去分析研究,當然比一場半場的作戰勝利重要。故事中的戰機和電腦擁有人工智能,因為處理龐大的數據,漸漸萌生出疑似自我意識,徘徊在精密的人工智能的界線邊沿。故事其中一條重要主線,便是雪風和駕駛員的感情和互相信賴,從而進化為二為一的共同生命體。軍方打算引進無人戰機取代駕駛員,故事雪風與零的這對組合遇到的事情,說明人類駕駛員的重要性,有些突發情況必須依靠人類作出判斷。後期發展為雪風當操控無人機的母機,這樣組合結集無人機不用顧及駕駛員身體能承受的力度,能大幅提升空中機動力,與駕駛員的人類判斷這兩大優點。

宏觀的命題比微觀的命題更加壯闊,菲莉雅空軍在民眾看不見的地方打仗保衛地球,但民眾慢慢忘記了迦姆入侵的慘痛,甚至質疑為什麼要花費巨額軍費,去支持看不見的軍隊打看不見的敵人。地球各國政府對菲莉雅空軍又愛又恨,一方面依賴要這個傭兵和流放罪犯的集團去對抗迦姆,另一方面卻忌諱他們的力量。菲莉雅空軍高層也各懷鬼胎,有在巨額軍事物資從中獲利,有想著退休後如何利用建立的關係從政,最激進的便是想私通迦姆,借用迦姆的力量統治地球。書中有不乏這些政治的側面描寫,為書中世界賦上真實的色彩。

小說的最核心命題迦姆到底是什麼,它們行動的理由是什麼,作者花了兩本小說還未說清楚。人類和迦姆作戰了三十年,但從來沒有遇過迦姆的本體,只是和迦姆派出的戰機作戰。小說借眾多角色的腦袋去思考這個問題,推論出一個驚人的結論。迦姆的本體是機械生命,它一直以來只視來自地球的戰機和電腦群為敵人,根本無視人類這有機生物的存在,亦不明白這些軟弱個體的作用。戰爭主角的角色一下倒轉了,一直以為是人類對外星入侵者的正邪大戰,原來卻是機械與機械之間的戰鬥,令書中人物質疑人在這場戰爭中的意義。第二部小說更深入這個主題,迦姆不明白人類的存在,為求了解人類,它了製造複製人混入菲莉雅空軍當中。戰爭演變成人類和人類製造的機械,對抗機械和機械製造的人類。

動畫版的爛尾結局是原創,人類從菲莉雅星球撒退,並把空間通道破壞,切斷迦姆入侵地球的途徑,可以當黑歷史掃進垃圾筒。至於兩本小說都是開放式結局,第一本小說以雪風把自已下載到新機體復活結束,而第二本小說則是迦姆發動總攻擊,雪風從基地出發作最後一幕。第一本小說完結時作者沒有計劃寫續集,第二本小說出版至今也快將十五年了,不知道有沒有機會看到第三部小說呢。

白夜行 – 東野圭吾

「白夜行」相信是東野圭吾最出名的作品,先後拍過日劇,電影版,連韓劇也來重拍。可恨是這作品實在太出名,讓我一早已經知道劇情結局,失去了看小說時真相浮現出來的震憾。在此逢勸還未知道劇情的朋友,千萬不要找作品簡介來看,直接先看小說就對了。這篇書評不會有劇透,所以可以放心看下去。

這本小說雖然掛名是推理小說,但我認為應該算是奇情小說。一件二十年前的命案,兩個看似亳無相關的人,但他們身邊的人總是發生不幸。小說上半部的故事很零碎,只不過男女主角互不相干的事情,我拖著看得很慢。下半部卻突然精彩緊湊起來,換個角度說故事,用私家偵探和緝兇廿年老幹探的目光,再次檢視男女主角身上的經歷,把以前沒有交錯的兩條線連結起來,往前推理找出二十年前的真相。

小說的寫作手法很特別,差不多沒有直接描述任何案情,只是描寫之前和之後的事,讓讀者運用想像空間,去把當中的空白片段,與男女主角的巧合聯繫起來。最獨特之處是男女主角完全沒有對白,連一起出場的機會也沒有,只憑旁人口中去推斷憶測,他們之間到底發生過什麼事情。人家常說看推理小說是像砌拼圖,這本小說卻是一幅不完整的拼圖,作者明示暗示左邊的這一塊,一定是連結右邊的那一塊,中間卻偏偏空了一塊出來。

看這本小說是個非一般的閱讀經驗,感覺像是自已也成為作者一份子,怪不得「白夜行」一口氣拿下多個文學獎項。改篇的電視和電影版,恐怕很難複製這個體驗,既然以影像為媒介,總不能不給觀眾看畫面吧。可是空白一經拍出來,觀眾有了先入為主的偏見,便失出了原先留白的意境。故事本身沒錯還是蠻好看,但電視版的中心卻已經變調,變為一個很庸俗的純愛故事,所以還是要非看小說在先不可。

1Q84 – 村上春樹

曾幾何時我是一個村上春樹迷,最先接觸他的成名作「挪威的森林」,然後一頭栽進去村上春樹的世界,從他第一本作品「聽風的歌」開始,家中收藏他的全套作品。大慨到了「人造衛星情人」的時候,然後有一天忽然厭倦了他的小說,可能人長大了生活節奏改變,看他的小說再也感受不到那份心情。他對上一本小說「海邊的卡夫卡」銷路慘淡,還以為村上春樹也到了江郎才盡的地步。時隔七年他推出新小說「1Q84」,想不到竟然登上銷量冠軍,推出兩星期便在日本賣出一百萬冊,再一次捲起樹上春樹的旋風。

「1Q84」頭兩冊是初出版時,我路過香港被熱賣的氣氛感染而買下,一直擱在書架上沒有閱讀的衝動。想不到放了一年後,這套小說竟然出了第三冊。我以為只有電影賣座才會拍續集,原來文學作品也可以添食。去年到台北旅行時,回程時出機場口袋還有些台幣,便在機場書店買了第三冊。既然買了三冊書,總不成只放在書架上當擺設,回來後便翻開來看看。其他人說看「1Q84」追看到停不下來,我的進度卻出奇的緩慢,一天只能看一兩章,前後花了兩個多月時間才讀完。其間還一度想放棄,跳去先看完另一本書,才回來繼續勉強自已看完「1Q84」,只因我不喜歡看書半途而癈。

幸好我是前村上迷,對他的小說不會有錯誤期望。儘管小說開始滿佈懸疑,天空上有兩個月亮的世界,神秘的宗教組織,謎之美少女,專殺變態佬的美女殺手,空氣繭和little people等等,但這本是文學小說不是推理小說或驚慄小說。村上的小說從來不是以說故事為主,那些疑團全只是為刻畫角色的心理作佈景,深究故事的情節沒有意義。樹上的筆觸擅長描寫細膩的思緒,可是今次書中角色天悟和青豆,從1984跌入1Q84的異次元世界,卻完全不能引起我共嗚。看著他們在書中的行為,只讓我感到萬分勞氣。兩個人都不長大腦,乏缺正常人應有的理性和尋找證據的態度。反而第三冊牛河從路人躍升為第三主角,他才讓我感覺角色是比較合理的存在,可惜他命中注定是個悲劇人物,與天悟和青豆的快樂結局無緣。最大的敗筆是牛河的角色可有可無,看起來似是樹上春樹寫續集時不夠內容,隨便加插進來讓第三冊看起來不那麼薄。

終於看完三冊「1Q84」,我只覺得有點浪費時間,讀完也不清楚作者想表達什麼主題。或許看完等於沒有看,是文學作品的普遍通病。回想自已當年沉迷村上春樹,現在看來有點不可思議,也許少年才會懶感性多愁善感。

告白 – 湊佳苗

儘管香港有為數不少的哈日族,日本電影一向也是小眾市場。去年日本電影「告白」竟然爆冷跑出,不單連續兩星期蟬聯票房冠軍,香港有過千萬票房收入。電影改篇自湊佳苗的獲獎推理小說,雖說是推理小說但內容推理成份不多,除了故事圍繞殺人事件外,把它分類為驚慄小說更為貼切。

我是先看小說版再補看電影版,因為已經知道故事結局,對電影版帶有先入主的偏見,認為小說版的人物描寫較全面。小學老師的女兒在學校泳池遇溺,殺人兇手是斑上的兩個小學生。在日本有少年罪犯保護法,末滿十六歲的少年殺人等同無罪,松隆子認定法律不能替她申張正義,她用自已的方法去復仇。小說的名字便是來自第一章中,她對著全班學生的告白,給兩個兇手喝下注入愛滋病毒的牛奶,從而展開她的復仇計畫。小說的寫作手法很特別,每章以不同角色的觀點作出描述,交織出殺人事件的前因後果,,以及交代那兩個兇手的下場。電影版不可能以時空交錯方式說故事,否則絕大部份觀眾也會看不明白,所以除了開場的獨白保留原汁原味外,下學期發生的事件改為按時序發展。電影作出這個改動無可被免,但卻破壞了小說最精彩之處,同一個故事前後五次敘述,每次敘述也加入以前沒有的細節,逐漸補元故事空白的部份,讀者要像玩拼圖遊戲般,把殺人動機和事件的真相重組起來。

以下內容包含劇情,未看小說或電影的讀者慎入。

有些評論說「告白」反映出日本的教育問是,沒錯校園欺凌是很普偏的現像,但小學生連環殺人未免太跨張,只會出現在小說中的情節。我在追看小說的時候,被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吸引著,沒有太注意內容不合理的問題。看電影時第二次再看故事,劇本中犯駁之處顯得太過著眼。松隆子的復仇計劃看似很聰明,但仔細推敲下卻錯漏百出。讀小說時見少年B被松隆子迫瘋了,不禁也有一點心寒恐怖的感覺。到電影再看同一段情節,只覺得少年B很荒謬搞笑。少年A的戀母情意結是小說的敗筆,松隆子把炸彈轉交少年A母親的結局也很兒嬉,大慨作者想不出更有說服力的結局。在小說中愛美是故事推進的關鍵人物,從旁觀的第三者被捲入復仇局中,在電影版中她卻成了個大花瓶,甚至她給少年A殺死那場戲,也缺少了小說中震撼力。小說第三章少年B母親的日記是故事的轉捩點,但在電影版中少年B母親的角色差不多全被刪掉。

電影版的影像很有風格,讓我聯想起黃精甫的電影,但我不是藝術人,電影的鏡頭不懂欣賞,只要不妨礙故事表達便行了。總括來說故事中的每個角色,全部都有神經病,只有愛美算是比較似正常人了。松隆子掛名是女主角,但她的戲份其實不多,只是開塌那段獨白和結尾現身。小說的結局是突然停下來,沒有再花費筆墨在少年A上,令結局在讀者腦中不停迴響。電影版把少年A唯美化,為讓松隆子出場,讓少年A軟倒在松隆子面前,他最後一刻面部表情特寫十分造作,削弱了小說中他在不知情下親手殺死母親的悲劇性。

一個推理小說只有一個結局,初看故事的驚喜只有一次,在小說和電影之間只能二擇其一,而我會選擇小說版的「告白」。電影版不是不好看,只是為遷就時序作出的改動,把原本故事中五重互相緊扣的告白,減剩只有松隆子開場的那段告白。

名偵探的守則

book_maxbk09_070205

這次去書展只買了兩本書﹐第一本是陳雲的《中文解毒》﹐第二本便是《名偵探的守則》。第一本在未入場前已打算購買﹐第二本則是臨離場﹐看見自己只買了一本書﹐覺得蝕了入場費﹐便隨手看看還有什麼書可以買。我看東野圭吾的《偵探伽俐略》時﹐書中導讀介紹過這本書﹐說是顛覆本格推理小說之作。推介寫得很文藝很高深﹐還以為是什麼驚天動地的創新推理小說﹐﹐說穿了原來只是惡搞公式推理橋段的搞笑作品﹐差落太大有點失望。

撇除不當期望來獨立評價﹐這本不是推理的推理小說﹐其實寫得不錯。十二個短留故事﹐玩弄十二種最常見的推理橋段。若果平時有看金田一或松本清張的推理小說﹐讀起來不禁會心微笑﹐佩服作者的創意。雖然這些故事系列的掛名主角是名偵探天下一﹐但作第一人稱的真正主角﹐卻是推理小說的萬年綠葉﹐名偵探身旁的笨蛋警探。兩個主個角色一唱一和﹐戲中戲向讀者分析故事中他們在調查的案件﹐擢破一般推理小說作者騙讀者的技倆。推理小說中根本沒有足夠資訊去給讀者推理﹐名偵探解謎時不是忽然冒出新點子﹐便是作者把重要線索描寫得含糊﹐或加插幾罪證明證的路人﹐來刻意誤導讀者。反正要猜兇手的話﹐估最不像兇手的那個就是兇手﹐十次有九次估中。

雖然小說是惡搞之作﹐但謎題設計也很花心思。不過作者略過故事支節﹐給讀者說了謎解後轉眼便被解破﹐答案來得太易好像空空洞洞。大慨推理小說的讀者喜歡給作者折磨﹐明明可以第二頁便說明答案﹐也要吊讀者癮吊足百多頁﹐才施施然道出案件發生的經過。傳統推理模式﹐密室殺人﹐消失兇器﹐估誰是兇手﹐不在場證據﹐大費周章設計華麗的殺人計劃﹐全部也逃不過被吐嘈的命運。最抵死是寫小說改篇成電視劇的那個故事﹐為求收視和遷就師好觀眾的程度﹐謎題可以簡化﹐甚至連本來是男人的主角也可以改作漂亮女星。

不知看這本小說有沒有後遺症﹐下次看正經的推理小說時﹐會不會聯想起那些推理公式﹐不其然自動笑出來﹐破壞了推理故事的懸疑氣氛。若果以後無法好好享受本格推理小說﹐肯定會為這本《名偵探的守則》事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