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思想史第一部-第二章﹕早期教會與諾斯底主義

早期教會對外要扺抗希臘哲學和羅馬帝國的挑戰﹐對內則要應付諾斯底主義影響分化教會的威脅。諾斯底主義並不只是基督教分支﹐而是在古代一個橫跨宗教的思想運動。諾斯底主義強調宗教性的神秘主義﹐認為只有通過神秘知識才能得到救贖。諾斯底主義完全不接受舊約﹐只保留新約中與諾斯底思想吻合的部份。他們主張世俗二分﹐認為被造的世界充滿邪惡﹐只有捨棄世界心靈才得到釋放。耶穌在諾斯底主義亦充當救世者的角色﹐祂化身為善神來到世界﹐對抗舊約中的邪神耶和華。

早期教會透過反諾斯底運動﹐確立了天主教大公教會的雛形﹐其中Irenaeus﹐ Tertullian和Hippolytus是三位最有名的反諾斯底主義神學家。諾斯底主義對教會最大的挑戰﹐是宣稱他們擁有耶穌的秘密訓示﹐並以另一套方法去詮譯解讀神的話語。於是教會組織和建立正統的權力系統﹐肯定聖經正典的書目﹐藉著宗徒傳下來的傳統﹐讓主教團擁有解讀聖經的權柄。

由於諾斯底主義宣稱擁有聖靈的力量﹐並可以透過聖靈接收新的啟示﹐藉此挑戰教會的正統教導﹐所以制度化的教會織組容不下聖靈。結果教會宣稱新約時代不會再有新的啟示﹐也容不下藉聖靈之名挑戰教會傳統的先知﹐未世思想從世界終結演化為個人的死亡。歷史上不斷出現以聖靈之名反對教會的人﹐諷刺的是當那些人脫離原教會建立的新教會壯大後﹐他們也步上原教會制度化的後塵。教會是重視傳統的制度化組織﹐與直接受聖靈指引﹐要顛覆傳統的先知﹐在本質上永不可能相容。

早期教會沒有解決聖子和聖靈角色的問題﹐在諾斯底主義的影響下﹐基督教有演變成多神主義的危險。在諾斯底主義的世界觀中﹐存在著善神與邪神的正邪之爭。救贖世人的善神﹐帶領世人對抗創造世界的邪神。教會以三位一體的神作為回應﹐創造神就是救贖神。神創造世界本來是美好的﹐罪惡是源於人類的墮落。舊約的記載與新約的耶穌﹐正好貫穿起來成為教會的救恩史觀。兩大反諾斯底神學家對救贖觀所持的重點不同﹐Tertullian著重律法而Irenaeus則著重恩典﹐這兩者組成後來天主教的救贖觀﹐與基督教源於保羅神學因信稱義的救贖觀不同。

自早期教會一直到現代﹐領洗對基督徒十分重要。早期教會認為領洗的水有神秘力量﹐讓人洗去罪惡和接受聖靈。因為嬰兒還沒有決志信主的思考能力﹐這份神秘的救恩力量就成為嬰兒領洗的神學根據。嬰兒領洗在早期教會有過爭論﹐後來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命信奉異教的外族全國歸化領洗﹐不可能只洗成人不洗小孩﹐更加肯定領洗水的神秘力量。

田立克最後在文中指出﹐在公元三百年左右的早期教會﹐對後來羅馬天主教影響深遠。很多基督教在宗教改革時﹐宣稱他們不過是撥亂反正﹐回到早期教會原本的教導。可是從神學的角度去看﹐早期教會很多為因反諾斯底而建立的教義﹐與基督教的基本教義不相乎﹐反而天主教的核心教義更接近早期教會的教導。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