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路德發起的宗教改革是教會歷史的轉折點。他的突破並非出於教義上的革新﹐那其些神學思想早在後中世紀已被提出。他的突破在於勇於脫離羅馬天主教會﹐當嘗試推行教內改革失敗後﹐他一手建可以與羅馬並肩而立的新教。
神學上的分裂
天主教的神學觀強調客觀性﹐神透過教會用聖事去救贖人類﹐教會的角色就是管理人與神之間的關係。天主教認為救贖是可以衡量的﹐神訓示只是為人類指示成聖的方向﹐而非要人類絕對服從的命令﹐善與惡並非二元對立﹐當中可再細分不同的善惡等級。正因為救贖在神學上可被量度﹐但實際上沒有辨法量度﹐人不能肯定自己得救﹐害怕死後審判而產生焦慮。路德神學提出解決這個焦慮的方法﹐個人化人與神的關係﹐將信仰內化成為人接受神。人與神的關係黑白分明﹐一是完全與神同在﹐一是完全與神分離﹐沒有中間的深淺不同的灰色地帶。
中世紀教會以金錢買救贖的贖罪卷﹐故然與路德神學水火不容。他提出人與神可以直接連繫﹐ 不再需要透過教會作為中間媒介﹐引申出幾個相關的問題。人可以直接向神悔改﹐在祈禱得到神的寬恕﹐可以取消告解聖事。人與神的關係黑白分明﹐人死後一是在天堂﹐或者是在地獄﹐可以取消煉獄的教義。由於在地獄中人與神的關係依然存在﹐地獄仍是人與神分離的一個境界﹐有別於中世紀普遍認為地獄是一個地方。
路德對教會的批評
馬丁路德反對宗教的權柄﹐他認為教庭不應壟斷神﹐成為神在世間唯一的代言人。他反對教會道聖俗二分﹐對平信徒和神職人員有不同的道德標準。他把宗教和道德的關係倒轉過來﹐天主教本是有道德所以顯出信心﹐現在則變成了沒有信心就一定沒有道德。他主張唯獨因信稱義(sola fide)的教義﹐不過這教義被很多人﹐包括基督教徒誤解。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唯獨因恩典﹐唯獨通過信﹐才能夠稱義。路德教義中的信﹐是指接納神的恩典﹐肯定自己得救的信心﹐這個信的意思並不包括必需要接納任何特定的教義。路德亦反對聖事的客觀性實際功效﹐他認為人若沒有信心﹐聖事就沒有救贖的功效。天主教的神職架構﹐本來是為著聖事而設立。路德完全摧毀聖事的意義﹐同樣也摧毀了神職架構﹐他認為每一個虔誠的基督徒也可以出任司祭當牧司不需要任何人去按立。
路德與人文主義
在宗教改革初期至今﹐人文主義與路德思想互相攻擊﹐雙方爭論不休。人文主義不一定反宗教﹐事實上與路德對立﹐是基督教人文主義。人文主義對教會傳統和聖經也抱有學術性的懷疑態度﹐路德推翻了教會傳統﹐但認為聖經是絕對。路德認為人文主義與世俗政治和教會妥協﹐人文主義則認為路德過份激進影響和平。人文主義者強調教育和理性的重要﹐而路德則持相反意見。最至命的分歧是兩者對於自由意志的看法﹐人文主義者認為人類有自由意志﹐可以選擇信從神得到救贖。路德認為人得救完全出於神的恩典﹐人可以決定自己的救贖是褻瀆神。
路德與福音派
福音派的神學起源於路德﹐但他們批評路德的宗教改革不夠徹底﹐還殘留半吊子天主教的神學思想。福音派認為神不獨透過聖經與人類說話﹐神無時無刻也對每一個人說話﹐只要人承受起背負神的十架。路德的神是一個寬恕甜美的神﹐福音派的神則是要人背十架受苦的神。路德只說人可以肯定自己的救贖﹐但沒有說神如何揀選得救的人。福音派除了肯定自己得救外﹐還要肯定別人一定不能得救。路德的改革只限於宗教上﹐福音派則認為他們還要改革社會﹐甚至不惜以武力對抗世俗政權。福音派認為人類可以聖靈上身﹐日常大小事務也有可以聖靈指引。路德認為聖靈幫助人內省悔罪﹐但不會變成鬼上身般的另外一把聲音。路德認為十架的救贖具客觀性﹐福音派則強調人會背起自己的十架才會得到救贖。路德與加爾文一樣﹐接受嬰兒領洗﹐但福音派則認為成人領洗才有效。福音派認為只有他們才是真正的教會﹐只有他們的教徒才能得救。路德反對福音派孤立自己的做法﹐他認為對福音派敵視教派不是有愛心的表現。
路德與聖經
路德認為聖經是教會的法律﹐甚至可以用來審判教會﹐聖經是神的話語。神的話語在聖經成書以前﹐已經客觀地存在。路德認為他能以神的話語成原則﹐去分辨那一卷經書屬於聖經之內。他不否認聖經能夠追加經書的可能性﹐只要當代有人屬有先知聖靈的能力。他對聖經的態度是半宗教﹐半歷史性的批判。從歷史的角度看﹐他認為摩西不是摩西五書的作者﹐他認為以西結書和默示錄應該從聖經刪除﹐雅各書也沒有任何福音價值。
路德與罪和信
路德認為不信就是犯罪﹐罪沒有分大小﹐只要人遠離神就有罪。他口中的信並不等同事下流行基督教口中的信。信不是指必需要接受某些教義﹐甚至不是任何基督教的核心教義。信也不是指相信某些歷史事實(fides historica)。信是接受神的恩典﹐接受罪惡的赦免﹐與建立神親近的個人關係。
路德與神
路德對神的觀念十分獨特﹐他認為人只能從對比中去認識神。神是無限﹐超越人類的想像和言語。神不會因為不是祂不做某些事情而不是全能﹐神的全能是指他可以有潛力去做任何事情﹐神並不需要擇選做什麼﹐因為祂可以什麼也做。他認為歷史是由神主宰﹐歷史並不是神與魔鬼的鬥爭﹐而是神藉著魔鬼去工作﹐世間的災難是為神對世人的懲罰。
路德與基督
路德認為我們如何形容基督﹐是反影出基督在我們身上的影響。基督學並不是研究耶穌到底是什麼東西﹐而是研究耶穌對我們有什麼好處。耶穌是道成肉身﹐他就是神的話語。路德認為神的話語有四重意思。第一樣是指神的心﹐穩藏在神的內在﹐人類不能看見。第二是指耶穌是人類可以看見的歷史見証。第三是指先知﹐耶穌和使徒留下來的說話﹐記錄成為聖經。第四是指在聖經以外﹐但基於聖經﹐人在傳道時說的話。
路德與教會和國家
在路德的教義中教會是最弱的一環﹐因為他的神學基礎是人與神的直接關係﹐並不需要教會的存在。教會欠缺權威和架構﹐是一直以來困擾基督教的問題。路德認為教會是客觀性的存在﹐人並不能選擇教會﹐人在出生以前已屬於教會﹐人後來才發現自己屬於教會。福音派則認為教會是由人創立﹐沒有教徒就沒有教會。路德認為教會分可見和不可見兩部份﹐不可見的部份是聖靈的真正教會﹐可見的部份是現實中不完美的教會。福音派認為可以觀察人的內心﹐決定那個人是否屬於教會的一份子。路德則認為人就算多麼的不虔誠﹐始終也是教會的一份子。教會內每個教徒也是司祭﹐牧司只是教徒的代言人﹐並非比教徒高人一等。路德教會的權柄來自政府﹐國王成為教會的最高主教﹐教會成為政府行政機構的一環。因為教會的權力來自政府﹐教會的自然法傳統逐漸消失﹐教會再沒有超然道德位置﹐去批判權力來源的政府。有些人認為路德把政府置於教會之上﹐是間接促成德國人面對納萃統治﹐只能逆來順受﹐缺乏反抗的道德勇氣的原因。
感想
路德神學與中世紀的神學傳統﹐和我所熟悉的天主教神學很不同。他的想法解決了一些當時教會的問題﹐但他卻沒有預期到﹐他的神學又產生更多的問題。路德的神學表面看來似乎言之有理﹐但有些教義深入研究時﹐卻發現好像自相矛盾。到底是我弄不清楚路德的意思﹐還是路德的神學真有問題。讀這章的最大得著是知道因信稱義的原意﹐發現福音派背叛了宗教改革。我比較認同基督教人文主義的精神﹐但路德神學也有可取之處﹐從相反的角度出發﹐讓我們從不同的角度認識神。我想若果用維根基坦去分析﹐路德神學到底還會剩下什麼慨念。可不可以用三位一體的解決耶穌人神爭論的辨法﹐建立一條路德神學與天主教神學的轉換方程式﹐重新整合分裂的教會呢。
本人假設閣下對路德的描述均為對, 遂有以下之提問 :
1. 教會是耶穌建立的, “我要建立我的教會,陰間的門決不能戰勝她。”瑪十六:18
因此, 教會不可能沒有存在的需要。
2. 教會的作用是”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成為門徒, 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他們授洗…”瑪廿八:19
3. “路德認為聖經是教會的法律﹐甚至可以用來審判教會﹐聖經是神的話語。”
若他同意聖是神的話語, 可以用來審判教會, 他有什麼資格去說 “以西結書和默示錄應該從聖經刪除﹐雅各書也沒有任何福音價值”?
4. 如果如他所言”他不否認聖經能夠追加經書的可能性﹐只要當代有人屬有先知聖靈的能力。” 不用當代人之間對聖經有矛盾, 又可以如何定誰為真 ?
5. 個人不覺得”他對聖經的態度是半宗教﹐半歷史性的批判。” 反之, 個人感覺他在自己認為自己比多人個世紀之來的教會更有智慧及接近神, 才口出狂言, 以自己的批判為正道…好一個自我中心的反映 !
暫寫至此, 他日再談…
你問得咁深﹐唔識答你。本書咁寫﹐我咁讀﹐introductory野﹐係咁上下架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