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書評

知識看過很容易忘記﹐要寫出來才會留下深刻印象。我希望能夠把知識與讀者分享﹐刺激他們閱讀那些書的興趣。

The Firm – John Grisham

The Firm 廣東俗語有句說話﹕邊有咁大隻蛤乸隨街跳。接受超出合理水平的條件前﹐先要讀清楚每一行細字﹐因為這些優厚的條件背後﹐極有可能暗藏殺機。一個有三數份華爾街紐約著名律師行聘書在手的法律系異業生﹐接到美國南部一間小律師樓的面試。開出超越常理的優厚條件﹐底薪高出外面二成﹐入職送寶馬名車免費房屋貸款﹐大慨任誰也扺受不了這個誘惑。可是平靚的海面低下卻急流暗湧﹐小律師上班才第一天﹐就律師行兩位律師給人謀殺。他才發現這間四十人的律師行﹐竟然在過去五年間有五名律師死亡﹐工作死亡率比當油井礦工還差。他還被聯邦調查局的探員釘上了﹐家中辨公室車子給不知何方神勝裝上了竊聽器﹐生活受到二十四小時的嚴密監控。工作上要求他每星期上班八十小時﹐他因冷落妻子家令庭關係同樣陷入危機。到底他踏進了什麼危險地方﹐如何可以保住小命逃出這個「糖衣陷阱」呢﹖

「糖衣陷阱」是John Grisham的第二本小說也是他的成名作﹐讓他坐上了法律驚險小說的第一把交椅﹐成為全美國唯一兩個初版銷量過百萬本的其中一人(另一個初版銷過百萬本的作家是寫侏羅紀公園的Michael Crichton)。任何暢銷名著也逃不出給荷里活改篇的命運﹐ 「糖衣陷阱」的電影版由湯告魯斯主演。當年的他還是很靚仔有型﹐不像是今天信了邪教變得行為怪異。我印象中好像多年前看這套電影﹐不過細節差不多全忘記了。我以前一向不閱讀這類律師小說﹐不是特別抗拒也不是不喜歡﹐只是科幻小說看起來比較吸引﹐時間有效只好作出取捨。今次我只是在朋友家等吃飯時看見﹐記起湯告魯斯那套電影﹐隨手起來掀了幾頁﹐結果一發不可收捨﹐非要把小說拿回家讀完結局不可。我大慨知道這類小說的公式﹐主角身邊必定有個大險謀等著他。主角因為好奇比想把律師行的秘密查過水落石出而身陷險境﹐讀者也是因為好奇心不停追讀下去﹐看看主角如何化險為夷。小說的作者曾當律師﹐描寫律師生涯的筆觸十分傳神﹐娓娓道出初入行律師的辛酸﹐以及法律界光輝背後的陰暗面。

我用了一星期時間把小說看完﹐頭兩天馬不停蹄先看了半本﹐剩下的半部則攤長來看。後半部雖然依然寫得精彩﹐可能 是我隱約記得結局﹐沒有追看的迫切性﹐才放慢了閱讀的步划。反正也是例牌大團圓結局﹐好人沒事財色兼收﹐壞人則難逃法網。故事的主線是主角那間律師行其實是黑手黨名下的生意﹐表面上看似在替合法公司投資避稅﹐實際上是黑手黨的專業洗錢機器。律師行聘請身無分文的窮畢業生﹐指定要聘請已結婚的人﹐提供經濟誘因鼓勵他們落地生根開枝散葉﹐讓他們不能輕易離職脫身。新入職的律師最初只處理合法生意﹐到了時機成熟就會向他們招手加入犯罪集團。一方面用優厚的薪金吸引他們幹非法勾當﹐另一方面用妻兒子女的安全防止他們產生異心。過去幾個慘遭不幸的律師﹐就是因為想向警方告密而遭殺人滅口。今次我們的主角憑著機智和膽色﹐在律師行搜集犯罪證據﹐交給警察將犯人繩之於法。小說中的主角看似是身不由己﹐聯邦調查局迫他當二五仔﹐黑手黨因為他背叛而下追殺令﹐最後他才要夾著巨款逃亡海外。但想深一層這驚險橋段有點夾硬造作﹐其實主角的大可以光明正大的洗手不幹。他才剛剛入職沒有接觸過非法交易﹐清清白白不怕聯邦調查局告。他亦沒有任何內幕資料﹐辭職不幹也不會受到追殺﹐反正黑手黨也打算精簡人手﹐炒掉其他不知情的新律師。殺人不是一件便宜的事﹐根本不值得花錢在對黑手黨有任何威脅的人身上。不知主角太過好奇踩到了別人的禁忌﹐還是他太過貪心不捨得高薪厚職﹐才是讓他一步步泥足深陷﹐最後弄至要狼狽逃忘的田地呢﹖

The World is Flat 世界是平的 – Thomas L. Friedman

The world is flat 二十一世紀是全球化的年代﹐隨著科技和交通發達﹐在世界兩個各角的地方隔離縮短了﹐隨著緊密的政治經濟合作關係﹐國與國之間的圍牆也倒下了。不論在那裏生活的人﹐無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第三世界﹐也無可被免要適應全球化的大趨勢。「世界是平的」這本書正好為讀者解說全球化的來龍去脈﹐分析發達國家與第三世界在全球化遇到的問題﹐以及展望未來全球化的方向。這本書在零五年出版後便一直高踞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去年更獲推薦為香港電台十本好書。其實在這本書出版以前﹐全球化這個詞語早已深入民心。若平時有看經濟或企管雜誌﹐對書中的內容相信不會陌生。不過這本書把有關全球化的知識有系統地整理出來﹐對新手是一本很好的入書藉﹐亦可以讓老手溫故知新﹐重新思考在全球化中自己的定位。

這本書分為三個部份﹐第一部細說全球化的歷史﹐列出十件直接加速全球化的大事。從東德柏林圍牆倒下開始說起﹐隨著東西冷戰結束﹐讓分列的世界慢慢整合。網景Netscape公司上市標誌著互聯網的掘起﹐使到遙距通訊不再是難事。工序流程軟件的開發﹐可以讓公司更加準確地分工。開放程式碼軟件與及公享知識的興起﹐打破了大公司和政府對知識的壟斷﹐讓知識可以自由流通﹐顛覆傳統由上而下的權力架構﹐由下至上無窮的創意。當然不能不提全球化對一般人影響最大的﹐工序外判與工作移至海外﹐這兩項正正發揮經濟學上的比較優勢﹐若大大提高全球的經濟生產力。隨著商品生產地與最終消費者的距離增多﹐有效率的運輸供應系統應運而生 ﹐讓運輸成本大幅下跌﹐遠在大海彼岸的供應商﹐也可以與本土供應商競爭﹐通過競爭而提高服務質素。公司一邊廂把工序外判﹐另一邊廂則把工序內判﹐把最佳的服務供應商與公司整合﹐讓大公司可以也有小公司的靈活。知識就是力量﹐搜索引擎如Google的發展﹐讓人民隨最隨地也可以得到最新的資訊。最後一項是流動電話網絡電郵的發展﹐讓人不論何時何地也可與整個世界連結在一起。這一切一切的發明與歷史事件﹐讓世界各地的人大至上也站同一條起跑條上競爭。雖然己發展國家還有承繼下來的優勢﹐不過第三世界很快就會追上來。

這本書的入者是美國人﹐讀者也是針對美國市場﹐所以第二部份探討美國在全球化中面對的問題。雖說書中用美國作為例子﹐但這些問題是已發達國家皆要面對的﹐香港也不例外。以前美國的父母會對孩子說﹐要用功讀書﹐你用中國和印度的孩子沒有飯吃多可憐。現在美國的父母則說﹐要用功讀書﹐中國和印度的孩子來搶你的飯碗啊。在過去因為貿易保護政策﹐國內低技術的工人因沒有競爭﹐人工也可以不錯。在全球化低下﹐第三世界有數以億計的低技術工人﹐國民若想保持生活水準﹐就必須要轉型為高技術人材﹐或者成為工作不可能流向外國的專材﹐才能夠保持競爭力。而然美國最大的穩憂的科學研究的人材嚴重不足﹐高中生寧可志願當球星也不願當科學家。從事科學研究大量依靠外國移民﹐長遠而言國家的競爭力是由科技發展所決定。若現在不致力培育科研人材﹐美國的優勢將在一代之內就會完全消失。

第三部份展望全球化的未來﹐全球化對全人類有益還是有害﹐在乎第三世界如何面對和適應全球化。第三世界國家(如中國印度)可以選擇擁抱全球化﹐ 利用全球化的機會大幅改善人民生活﹐有望在不久的將來脫離第三世界﹐晉身已發達國家的行列。全球化把國家間的經濟命脈連結起來﹐成為一張錯縱複雜再也分不開的網﹐減少國家間戰爭的機會﹐令世界更加和平﹐因為開戰的成本太大﹐未打已經兩敗俱傷。書中舉出一個有趣的例子﹐從來沒有兩個開有麥當勞的國家打過仗。麥當勞是全球化的標誌﹐有麥當勞等同與全球經濟接軌﹐身處於同一個脆弱的經濟系統下﹐沒有國家有能力或願意開戰。誠然有些第三世界國家(如北韓中東)因種種歷史因素﹐選擇築起圍牆把自己隔離在全球化以外﹐他們的人民固然生活得不到改善﹐亦可能民族自卑或妒忌其他國家的成功﹐而催生恐怖主義。諷刺的是全球化讓世界緊密連結起來﹐亦同時擴大恐怖襲擊對全世界的傷害。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不論是已發展國家還是第三世界﹐只要不抱著守舊過時的觀念﹐懂得變通進取吸收學習外來文化的優點﹐全球化可以是雙贏。作者特別寫了一章來探討中東全球化的問題﹐在亞洲或前東歐地區全球化步代或快或慢﹐但方向大至上正確﹐但中東因為回教保守文化拖累﹐對全球化采取抗距態度﹐若中東的回教文化不改革開放﹐將會危害到世界穩定和經濟增長。

全球化的影響深遠﹐不論是國家﹐公司﹐還是個人﹐也必需要適應全球化帶來的轉變。全球化帶給世界無限的機會和可能性﹐只要有理想有幹勁有創意﹐不論身在美國還是中國印度﹐誰也可以是全球化的贏家。當然那些不思進取的既得利益者﹐只顧著懷緬過去的光輝﹐而忽略開創更美好的末來﹐在全球化下無可避免會成為輸家。最後想說說關於這本書的題目﹐說世界是平妨忽世界間的距離就縮短了。不過心水清的朋友就會看出﹐就算地球不是球形而給壓成平面﹐兩點之間的距離其實沒有改變﹐只不過若站得夠高﹐就可以從一地看到另一地罷了。不論全球化如何發展﹐人與人國與國間始終還是會有距離﹐這算是對全球化的少少諷刺吧。

香港三部曲 – 陳冠中

HK Triology

我在網上書店郵賺陳冠中的「我這一代香港人」 時﹐發現很多讀者也同時訂購了他的另一部小說「香港三部曲」。在網上好像也看過這小說的介紹﹐說寫得不錯﹐反正要賺物滿一定限額才可以免郵費﹐想不到購買什麼其他書的情況下﹐便順手買了這本小說。原本以為小說名稱叫三部曲﹐一定會是本長篇小說﹐寄到後才發現全書不足二百頁﹐只不過是三篇沒有關連的短篇小說的結集﹐有點被騙錢的感覺。陳冠中擅長寫香港文化﹐「我這一代香港人」的性質半散文半論文比較嚴肅﹐「香港三部曲」則以輕鬆的手法﹐從側面去描寫香港文化的轉變。書中的三個故事分別發生在崇洋風氣漸起的七十年代﹐經濟起飛的八十年代﹐以及回歸後老懵董的年代。三個故事的主角都不屬於香港社會的主流文化﹐從某程度上他們是主流眼中的失敗者。然而作者借用他們三人的眼睛﹐從他們的另類價值觀出發﹐與主流意識作一個對照﹐讓讀者從字裏行間中反思自己的價值取向。

第一篇小說「太陽膏的夢」描寫七十年代的社會面貌﹐主角是從外國回來不務正業的二世祖﹐每天到淺水灣游水曬太陽。整篇小說描述他終日無所事事時﹐在腦中漂過的那些想法。整體上談算不上有什麼故事﹐全篇只是東講一點西講一點﹐給讀者一個很凌亂的感覺。第二篇小說「什麼都沒有發生」佔的篇幅較長﹐描寫主角在臨死前回憶一生﹐講述他小時候從大陸走難到香港﹐長大後行船放洋工作北上搞生意﹐在經濟起飛的年代賺大錢的經歷。主角以不願責任的生活態度為人生哲學﹐扮到好像看通世情不理瑣碎俗事﹐卻又是個要追求生活品味的享樂主義者。這篇小說從主角自鳴清高﹐常對身邊庸俗的眾人冷諷熱嘲﹐讀者環顧現實中相同特性的親友時﹐會為陳冠中一矢中的的幽默批判發出會心微笑。第三篇小說「金都茶餐廳」從一個茶餐廳的救亡運動開始﹐見證回歸過後經濟泡沫爆破的後遺症。

這本書收錄的三篇小說故事性不強﹐每一篇都是無頭無尾沒有高潮沒有結局﹐像日常生活中抽一段出來寫般平淡。不過陳冠中以輕鬆吸引的文筆與豐富學識彌補故事上的不足﹐雖然沒有起承轉合的主線﹐但閱讀起來也毫不沉悶。這本小說讓我認識香港非主流的另一面歷史﹐驚覺原來除了視之為理所當然的主流思想外﹐還有其他與主流不相容的另類想法。而從這些角度為出發點﹐去批判主流思想也不完全沒有道理。作家也斯為這本小說寫序﹐企圖分析三篇小說的主旨﹐我認為有點兒劃蛇添足。讀者看了會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反而影響親身感受作者想表達的想法。若還未看此書的朋友﹐我建議先跳過序言不讀﹐待看過全書咀嚼品味字裏行間的味道後﹐才回頭看是否認同也斯的觀點。

What is Six Sigma – Pete Pande, Larry Holpp

Six Sigma 去年公司大老闆說要改革﹐發給員工一人一本GE總裁Jack Welch寫的Winning。可惜有頭威沒有尾勢﹐除了部門重組上層人事大改動外﹐中下層的劣等管理文化依舊。我唯一的得著只是有本免費書﹐我以前從來不看企管書藉。不過既然開始看了第一本﹐好像上癮似的﹐一年下來前後讀了五六本同類書藉。在Jack Welch的書中﹐他常常提及Six Sigma的管理方法﹐這個方法令GE起死回生﹐他對此亦引以自豪。不過書沒有深入介紹Six Sigma﹐好像是一顆萬能的銀子彈﹐對任何企業問題也可以迎刃而解。剛巧公司圖書館有一批新書﹐見到有本介紹Six Sigma﹐便借來看看﹐短短的一百頁也不夠﹐在公司花兩個下午忙裏偷閑便看完了。

Six Sigma的名字很嚇人﹐蠻高深似的﹐一大堆什麼黑帶﹐綠帶﹐冠軍團隊的術語。說穿了其實只是新瓶舊酒﹐把以客觀數據為基礎的管理方法﹐重新包裝得漂亮吸引﹐內容沒有一項在大學管理入門沒有教過的。一來可以收取高昂的顧問費﹐二來然而管理方法雖然簡單顯淺﹐但要向高層推銷並落實報行﹐這些華麗富學術性的包裝是必須的。Sigma是希臘字母δ﹐在統計學上代表Standard Deviation﹐用來量度誤差率。目標的質素定在六個δ﹐就是要誤差率少於0.03%﹐要做到差不多完美。Six Sigma管理方法就是提升公司的效率﹐如何才可以達到六個δ的標準。

Sig Sigma強調跨部門之間的合作﹐任何決定也必須作充份的數據分析 ﹐著重改變公司內部的處事方法﹐建立一套可持之以恆的系統。正如所有管理方法改革一樣﹐可隨高層的喜好在不同范圍試驗推行﹐上至整間公司一夜間改行新方法﹐下至一個部門或單一計畫當白老鼠也可以。不過Six Sigma方法強調一點﹐就是推行改革必須要有高層作後台﹐甚至有必要讓高層把自己的前途賭在改革上﹐不然改革注定失敗。這個是想當然的常識﹐企業改革又不是攪無產階級革命﹐何曾見過由草根階層發現的企業改革﹖選定要改革的項目後﹐就可以從公司各部門抽調手來﹐組成一支Six Sigma團隊。這個團隊有五個重要工作﹐首先釐清問題﹐將問題轉化成客觀的指標﹐第二步是收集數據﹐不放過任何有關連的資料。接著第三步是分析數據﹐找出問題的成因。第四步是提出改善方法﹐並重複這幾步真至達到指標。最後就是功成身退﹐待新系統上軌道後﹐就把日常運作交回營運人員手上。

書中後半部簡單抽述幾個成功例子 ﹐例出一系統執行Six Sigma管理方法的工具箱。最後附有基本Six Sigma指南給公司不同階層的員工﹐其本上就是叫大家合作不要螳臂擋車﹐這點是在企業生存的基本常識﹐任何反對上層改革的員工﹐通常都沒有好收場。反正改革責任上層有人扛起﹐不論是亂來還是認真地改革﹐最緊要配合。若有幸被選入Six Sigma團隊﹐不要怕辛苦多做額外的工作﹐能夠參與改革的決策過程可是升職的捷徑。 這本書是一本很好的Six Sigma入門書藉﹐雖然沒有學到什麼新的知識﹐但最重要是學懂Six Sigma那套用語﹐可以把以前課堂上學過的內容應用其在。不知我們公司的改蕭何時才會貫徹始終﹐學人家GE那樣實行Six Sigma管理方法。

我這一代香港人 – 陳冠中

My HK Generation 去年原本沒有多少人認識的陳冠中﹐一躍成為香港文化界的代表作家。他的著作「我這一代香港人」不單晉身香港電台舉辦的十本好書名單內﹐還成為城中知識份子人手一本的指定讀本。我這個沒有什麼文化的粗人﹐自然不甘後人﹐買本回來閱讀惡補﹐好在人前扮有文化。陳冠中在文化界活躍多年﹐他是「號外」雜誌的創辨人﹐現今定居北京容梭中港台各地地。這本書將他多年的文章結集出版﹐形式雖似是散文集﹐但並非一般的消閑讀物。每篇文章的學術含量頗高﹐作者以他淵博的學識﹐去分析和介紹影響香港的各種文化思潮。

全書分為三個部份﹐第一部份論述香港人文化生活和身份認同的轉變﹐是全書的精華所在。作者用一個抽離的角度﹐去探討反思香港人的特性﹐再從特性去解釋香港過去的經驗與未來的展望。第一篇文章從香港戰後的歷史開始說起﹐經過火紅的七十年代﹐經濟起飛的八十年代﹐移民潮的九十年代﹐至回歸後的廿一世紀﹐指出今天香港面對的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出現﹐而是過去五十多年累積下來的結果。作者批評對香港一直賴以成功的地產主導經濟模式﹐這種目光短視賺錢至上的功利主義限制了香港人的思維﹐亦是做成今天香港眾多社會問題的元兇。在該文後半部與第一部份其後的文章中﹐作者提出對目前這些問題的決解方案。不過他的浪漫思維就有點不切實際﹐認為只要做好文化工作﹐把香港改造成他理想中的文化烏托邦﹐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

第二部份探討流行文化﹐可閱讀性最高是介紹坎普﹐垃圾﹐刻奇文化理論和愛富族字典的兩篇文章。可能只是我自己見識少﹐從來沒有聽過Susan Sontag的大名。陳冠中把她的坎普文化理論娓娓道來﹐正好解答了多年來我對這種文化現像的疑惑﹐讓我茅悟頓開。原來我一直喜歡那些明明表面上很差﹐但不知何解會覺得很好的東西是有個名堂﹐還在文化學術界這樣出名﹐甚有相知恨晚的感覺。愛富族社交語寫得很有趣﹐雖然字典內的英文字我差不多全部也懂﹐但從沒有想過可以這樣歸類﹐組成新上流社會常用言語。剩餘的幾篇文章有的寫影評有的寫流潮生活﹐不過那些電影我大部份沒有看過﹐流潮生活並非我的興趣﹐所以沒有多大共鳴﹐看過知道了便算。

第三部份收錄作者的其他文章﹐取題十分多樣化﹐主要是討論左派知識份子通常關心的議題。不外是對資本主義的批評﹐民主法治政制扶貧﹐中國政情評論﹐綠色環保動物權益等。這部份的文章沒有統一主題﹐加上文中大量引經據典﹐讀起來不易明白﹐給讀者花多眼亂的感覺。作者本身的觀點比較溫和﹐他沒有完全否定西方現行的政治體制﹐算是中間偏左的立場。雖他的有些觀點不能絕苟同﹐例如動物權益和城市規劃等﹐但閱讀起來沒有令人反感。不論支持還是反對那些理論﹐他的文章都是很好的入門材料﹐給讀書一個深入淺出的基本認識﹐並例出理論的原著供進一步參考。

嚴格來說我並不是陳冠中那一代的香港人﹐生於七十年代﹐沒有經歷過暴動與左派思潮﹐在懂事前己移民外國。雖然仍常留心香港的新聞時事﹐但沒有親身經歷過香港從高處跌入谷低﹐一直只是個冷眼的旁觀者。我閱讀這本書﹐談不上是想去了解自己香港人的身份﹐書中大約只有一半形容香港人的特性適用在我身上。不過若想知道如何解讀香港人的思維﹐這本書應該屈指可數的參考資料。這本書除了客觀地分析香港文化外﹐作者想藉此宣揚他的文化價值觀的意圖很明顯。這方面他可以說做得十分成功﹐一來他的文章頗有說服力﹐若一時三刻不接受他的立場﹐亦已引起讀者自行尋找這些理論的興趣。雖說我立場一向中間偏右以至極右﹐但說不定這本書已在我心中種下些轉左的種子。不論是否在香港居住的人﹐只要與香港有聯系﹐或想多點了解香港這個城市﹐一定不可以錯過這本書。

碧血劍(新修版) – 金庸

碧血劍 重讀新修版金庸集是我的閱讀大計﹐由他的第一套小說開始﹐一路順著出書次序讀閱下去。上回看過了「書劍恩仇錄」﹐今回就讀書金庸寫的第二部小說「碧血劍」。金庸寫這本小說時還成為武俠大師﹐他的成名作是下一套小說「射鵰英雄傳」。「碧血劍」不論是劇情編排或是人物描寫﹐也只是沒有什麼特色的大路武俠小說。故事借用明末歷史作為背景﹐主角是抗清名將袁崇煥的兒子袁承志。從他兒時落難被朝廷追殺開始﹐其後遇上名師拜入華山派門下學藝﹐加上機緣巧合盡得鐵劍門與金蛇郎君的真傳﹐一落山闖蕩江湖便已是天下無敵﹐很典型的武俠小說開場式。「碧血劍」的敗筆是接下來的故事欠缺主線﹐劇情只是隨著主角的遭遇飄流﹐金庸生動優美的文筆也彌保不到情節的缺陷。袁承志原本想找崇禎皇帝報殺父之仇﹐不過路上遇到太多沒有關係的支線﹐劇力給分得太散﹐捉不著讀者的集中注意。結局也令讀者十分失望﹐那有主角吃一記敗仗就要退隱海外﹐總是覺得有草草收場之感。重看「碧血劍」最讓金庸迷感興趣的事﹐是書中有很多角色在「鹿鼎記」再次出場﹐看「碧血劍」中神拳無敵歸梓樹一家﹐溤難敵﹐李自成﹐白衣尼九難﹐五毒教主何鐵手等人的事蹟﹐有如在看「鹿鼎記」的前傳般過癮。

「碧血劍」作為一部武俠小說還有另一個遺憾﹐就是袁承志在小說中從來末遇上旗鼓相當的對手。從小時候初試身手打豹子﹐到路上與溫青青同行時遇上的仇家﹐五毒教﹐溫家六老﹐錦衣衛﹐華山派的師兄弟﹐甚至最後的大佬玉真子﹐袁承志總是輕易獲勝﹐完全沒有絲毫驚險的感覺。諷刺的是袁承志打倒大江南北所有最武林高手﹐在最後一役金蛇營給清兵圍困山頭﹐袁承志身手再好也要敗給殺不盡的士兵。這就是武俠世界中的殘酷現實﹐就算武功蓋世﹐在兩軍交戰千軍萬馬中﹐要自保突圍已很吃力﹐若還要守護其他人則必敗無疑。軍隊打仗是靠團體合作性﹐一個人不論武功如何高﹐也難單憑一己之力扭轉戰局。不像些新派武俠小說或漫畫中﹐只要幾個絕頂高手就可以統一天下﹐那可是跨張得離譜過份。

主角袁承志的性格令人看得十分不爽﹐基本上他沒任什麼主見﹐行事只是順著身邊的人的意思。他才下山就還上溫青青算是他倒霉﹐惹上了這個金庸小說中最麻煩的女主角。隨後小說中的大部份故事﹐袁承志只是給溫青青縴著鼻子走。說起來還只是溫青青一廂情願吃定袁承志﹐袁承志對溫青青是結拜兄弟的義多於男女之間的愛。袁承志喜歡九難更是莫名奇妙﹐才見過一次面就日思夜想。看來袁承志還膚淺得很﹐只會迷戀女孩的美貌﹐不過也可能是給溫青青迫得太緊而產生潛意識反彈﹐要移情別戀去平衡心理。袁崇煥為國為民捐軀很有大志﹐不過袁承志雖然名字叫承志﹐他並沒有承到了多少父親的遺志。他被推舉當金蛇營首領是靠父蔭﹐他擁有一支戰力相當的軍隊﹐但從來沒有考慮過給何善用﹐只是想把軍隊當禮物送給李自成。他在關外見過清太祖皇太極﹐聽皇太極明朝虐民的言論說得頭頭是道﹐腦中只是閃過一絲對自己立場的反省﹐就還原去依靠忠孝的思考規條﹐看來袁承志除了懂武功外﹐對其他事情也一竅不通亦不去多想。到後來李自成入京稱帝腐化﹐斬大將殺兄弟﹐袁承志與李自成脫離關係﹐他已再沒有可效忠的對象﹐種下了他日後心灰意冷決定離開中土的原因。

金庸在 「碧血劍」的後記中寫了一篇袁崇煥傳﹐我認為這篇歷史傳記比小說正文還好看。金庸流暢的文筆讓袁崇煥一生呈現讀書眼前﹐同時學貫東西的金庸在文中為明未的歷史加點分析注腳。他不但引用中國歷史的例子﹐還引用近代西方歷史的例子﹐說出明朝亡國的近因是因為連出三個昏君﹐但遠因卻是明朝的文官制度﹐令國家機器沒有辨法有效運作。金庸在袁崇煥傳中分析歷史的視角﹐正好與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中的大歷史觀不謀而合﹐兩人對明朝覆亡的見角也是英雄所見略同。

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 – Bill Bryson

Short History 萬物簡史是一本歷史書﹐一本有關科學歷史的書。作者在序言中說﹐在學校的課本和百科全書中﹐我們常常接觸很多科學知識﹐例如宇宙從大爆炸誕生﹐地球有六億年歷史﹐光速音速有多快﹐生物進化的過程等等。我們對這些知識往往視之為理所當然﹐對書中的解說照單全收。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這些知識是從何以來﹐科學家最初如何發現這些知識呢﹖作者用了三年時間﹐考證了大量的科學文獻﹐訪問了很多各科學領域的專家﹐寫成了這本書告訴我們科學背後的故事。這本是科普讀物﹐內容涉獵甚廣﹐差不多包括自啟蒙以來﹐人類所有重大的科學發現。書中的科學理論寫得很深入淺出﹐只要有中學程度就看得明白。書中解釋那些科學理論本身的篇幅只佔小部份﹐大部份篇幅描寫發現那些理論背後的經過﹐科學家的趣聞逸事﹐不同學派之間的權力鬥爭﹐以一個理論如何一環緊扣一環帶出另一個理論。不過這本書始終不是學術著作﹐而是以一般讀者為對像的流行讀書﹐內容方便很難要求百份百的準確。作者也承認有些理論他也只是一知半解﹐在亞馬遜網站的書評中﹐也有指出不少書中的資料有偏差。不過作為一本科學入門書藉﹐這書在趣味性與科學性取很一個很好的平衡。讀者應該明白書中只是說一些冷知識﹐若想對某科學領域深入鑽研﹐始終還是要看有關專門知識的書藉。

我不能不佩服作者的魄力﹐這本書的編排不是按科學理論發現的先後﹐而是從宏觀角度去歸納整理所有重要的科學理論。由宇宙萬物的起源開始﹐到物理學的基本定律﹐到太陽系地球的形成﹐到各樣物質的出現﹐到天氣地殼的變化﹐一路寫到生物的出現﹐由簡單的三葉蟲﹐經過幾十次大生物滅絕﹐恐龍世紀冰河時期﹐最後到人類的誕生。書中不單只告訴我們現今科學界的共識﹐還告訴我們新理論取代舊有理論的經過﹐好像帶我們坐時光機回到過去﹐看著一個個科學理論面世的歷史。我作為一個理科生﹐對書中的科學理論和人名也略有所聞﹐加上我其實是聽Robert Williams閱讀的CD版﹐所以看起來也很津津有味。不過前後十六隻CD﹐我用了差不多一個月才聽完。有時上下班駕車時一連聽幾天﹐有點知資過剩腦袋裝不下的感覺﹐要隔幾天把那些知識消化了才可以繼續聽。我可以想像一個沒有科學常識的人﹐可能會覺得這本書十分沉悶。正如不熟悉娛樂圈的人不會有興趣看八卦週刊﹐某程度上這本書是說有關科學理論的八卦趣事。對科學理論一竅不通﹐科學名詞不知所云﹐連科學家的名字也搞錯的人﹐是不會看得明白書中有關科學的幽默。

讀完這本有關科學歷史的書﹐我不禁想起Thomas Kuhn所說的Paradigm Shift。每一個時代的科學理論也有其Paradigm﹐在新時代來臨會就會發生Paradigm的轉移﹐上個時代的科學理論就會經新時代的取代。牛頓發明古典物理學是一個Paradiagm﹐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一個新的Paradigm﹐量子力學又是一個更加新的Paradigm。差不多每個科學領域也經過不只一次這樣的Paradigm Shift。作者用了三句說話去總結每一個劃時代的科學理論﹐充滿對現實的諷刺。當一有人提出一個新科學理論﹐最初每個人都說這個理論是錯誤的。後來大部人也認為這個新理論可能是對﹐不過並不重要可以不理。最後當大家都接受新理論時﹐發現理論的榮譽往往不是歸於原創者。

萬物簡史是本我極力推薦的好書。書中的科學知識和歷史看似沒有用﹐既不用考試也不能賺錢。不過卻是可以讓人增廣見聞﹐加深內涵的科學常識﹐好讓在日常生活中不致於言語乏味﹐此書實為通識教育之本也。

Same Sex, debating the ethics, science, and culture of homosexuality – John Corvino

Same Sex 去年我對同性戀產生興趣﹐當然我不是自己想做基佬﹐而是加拿大正通過同性婚姻合法化﹐同性戀這個議題在社會中引起廣泛討論。我閱讀不少支持和反對同性戀的觀點﹐可是我認為雙方的理據也有不少問題。我寫文章探討有別於傳統的第三條路反同理論﹐為此我在網上與支持同性戀者展開筆戰。雖然他們反對我的理據不充份﹐但與他們辨論時我亦感到自己對同性戀認識不夠深入。剛巧看見有網上有這書的讀書組便參加了﹐希望在書友的支持和互相督促下﹐可以看完這本艱深的藉作。

這本書收集多篇有關同性戀的文章﹐正反相方的文章梅花間竹地收錄﹐能夠平衡地帶出同性戀的辯論。全書分為四個部份﹐第一部份探討同性戀在道德和宗教中的對錯﹐第二部份則是有關同性戀的科學研究﹐第三部份從歷史角度去分釋同性戀的身份問題﹐第四部份則講是有關同性戀的政治。讀書組為期二十個星期﹐每個星期選讀書中一篇文章﹐閱讀後組員到網上論壇一起討論該篇文章。每篇文章平均二三十頁﹐我大慨每星期只需花半小時就可以看完﹐加上能夠與組員討論文章的內容﹐讀完這本很學術性很沉悶的書也不太辛苦。不過可惜的是最初讀書組有二十多人﹐到最後只有我和組長兩人完成全部二十篇文章﹐很多人半途放棄了。

第一篇閱讀 Why Shouldn’t Tommy and Jim Have Sex? A Defense of Homosexuality by John Corvino。
作者從倫理和社會的角度去回應反同人士的觀點﹐反駁同性戀不自然﹐同性戀有害﹐和同性戀有違聖經教導﹐這三個主要的反同理由。他的論點頗有說服力﹐有效地回應那三個反同理由。不過他只能說同性戀勉強合乎道德﹐並不能反駁不應鼓勵同性戀的溫和派反同立場﹐因為有些事在道德上不應禁止但同時亦不應鼓勵。他亦沒有指出同性戀是否不自然﹐與應否反對同性戀是沒有必然關係這點。

第二篇閱讀 A Reply to Corvino by David Bradshaw。
內容主要是反駁上一篇文章。作者先論述身體的道德空間﹐並指出人的身體就是要活出人類的美善和光煇。有些行為是對人類尊嚴的侵犯﹐如吃人肉﹐人獸交等﹐因為破壞了身體的道德空間﹐而同性性行為一種身體上的扭曲﹐不能讓身體的道德空間完全發揮人的美善和光煇﹐所以同性戀是不道德。他的論點寫得十分深入﹐其實我也不是十分明白道德空間的重要性﹐所以沒有多大的說服力。不過他在第一段中指出反同的兩個不同層次﹐則令我有茅悟頓開的感覺。第一個反同層次是公共政策的討論﹐同性戀與異性戀應不應享有同樣法律地位。第二個反同層次是私人道德觀﹐就算同性戀合法﹐我們也不應該擇選同性戀的生活模式。正如吸煙是合法﹐但好人不應該吸煙一樣。上一篇文章是針對第一層次的反同理由﹐可是面對第二層次的反同理由則顯得無力。

第三篇閱讀 The Body’s Grace by Rowan Williams。
作者是區公會的大主教﹐這篇文章的主旨是體是一種恩典,一種禮物,是讓他人(及自己)在性關係中得到喜樂。他的論點有兩個問題﹐第一點與同性戀無關﹐若性關係中得喜樂就是道德﹐則亂倫和一夜情的關係也會變得合道理。第二點是他說不論異性同性性愛﹐只要帶來喜樂則帶來恩典﹐但他沒有解釋同性戀為何有喜樂。

第四篇閱讀 Law, Morality, and “Sexual Orientation” by John Finnis。
作者採用傳統的反同路線﹐集中攻擊同性戀對社會穩定的害處。不過他不單只反同﹐連性開放也反對﹐因為任何非婚姻性關係也同樣有害。在我看來他的理論太過保守太不切實際。

第五篇閱讀 Homosexual Conduct: A Reply to the New Natural Lawyers by Andrew Koppelman。
作者指出不能一刀切的把性與生育畫上等號。他的回應十分有力﹐差不多把上篇所有論點推翻。

第六篇閱讀 The Homosexual Movement by Ramsey Colloquium。
作者分析同志運動的發展﹐指出同性戀問題可以分開為容忍﹐同情﹐與支持三個不同的層次。他們認為基於人權理由可以對同性戀容忍與同情﹐但在對下一代的教育政策上只可以支持異性婚姻關係﹐因為這是對社會長遠發展最為有利。最後他們指出恐同中的恐懼不是源於不理性﹐而是出於人類與生俱來的生存本能。

第七篇閱讀 A Reply to the Ramsey Colloquium by Thomas Williams。
作者逐點反駁上篇文章中的論點﹐指出獨身(特別是宗教原因)與同性婚姻都不能生育後代﹐所以上文的論證缺乏說服力。所以我們沒理由因為要維護傳統異性戀婚姻,就事必要指責或打壓同性戀。

第八﹐九篇是有關同性戀與聖經﹐兩篇文章分別是 The Bible on Homosexuality: Ethically Neutral by Daniel A. Helminiak﹐Romans 1:26-27 and Biblical Sexuality by Thomas E. Schmidt 。
兩位作者持相反意見﹐引用聖經經文去支持或反對同性戀。雖然理論有趣﹐但在我看來都只是無意義的文字遊戲。因為兩者也是要基於聖經無誤的前設。所以論點對於非教徒不適用﹐再者聖經無誤本身的爭議性不亞於同性戀﹐可能比直接討論同性戀的對錯還難。

第十篇閱讀 Revolutions, Universals, and Sexual Categories by John Boswell。
作者引用柏拉圖的Symposium﹐指出在古代已有同性戀的觀念。作者亦提出realist與normalist兩個不同性取向的理論。 Realist認為同性戀是天生﹐normalist則認為同性戀是後天形成﹐可以是人的擇選或社會影響所致。我認為作者就算證明了就算古代有同性戀﹐不等證明同性戀是正確﹐正如古代也有人殺人一樣。同樣的說同性戀不合傳統也是一個很弱的反同理據。合不合傳統與應不應該沒有必然的關係。

第十一篇閱讀 Sex before Sexuality by David M. Halperin。
作者認為同性戀與異性戀這個二元分類是十九世紀西方的產品。在此以前,同性戀並沒有被視為與異性戀對立的一種性愛 ,乃是與其他偏離正軌的行為﹐如女性有政治野心,男人喜歡貓等歸類。作者亦批評上文對同性戀的理解﹐指出在古典希臘時期,性伴侶不是從對方是男還是女去理解。乃是是否自己或對方是處於主動或被動,又或者是支配還是從屬的關係。

第十二篇閱讀 The Origins of Sexual Orientation: Possible Biological Contributions by William Byne, Mitchell Lasco。
這篇是科學文章﹐講述同性戀先天成因的一些相關研究。作者在文中指出﹐基因﹐荷爾蒙﹐和神經系統的發展也有可能影響性取向﹐但是目前的研究還沒有肯定的結論。

第十三篇閱讀 The Exotic-Becomes-Erotic Theory of Sexual Orientation by Daryl J. Bem。
同樣也的科學文章﹐作者指出先天因素如基因等等並不是直接影響一個人的性傾向,乃是主要影響孩童的性情,因著不同 的性情而影響了的成長的過程,最終塑造一個人的性取向。

第十四篇閱讀 The Ethical Relevanc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on Sexual Orientation by Edward Stein。
作者認為同性戀是否天生與同志爭取權利並不相關﹐同性戀權利應該用道德或政治理論去支持。他指出以科學背書同性戀有三大危險。一是他們沒任何理由阻止反同者﹐研究去修正同性戀的基因科技﹐或替有同性戀傾向的胎兒進行人工流產。二是現今科學對同性戀成因還沒有定論﹐若他日研究指出同性戀其實是後天形成﹐則所有同志權益也會付諸流水。三是若果把科學與政治扯上關係﹐會影響科學研究的中立性﹐令研究結果失去說服力。

第十五篇閱讀 Diversity and Variability in Women’s Sexual Identities by Carla Golden。
作者研究女同志與男同志性取向原因的分別。文意中指出沒有女同性戀者﹐只有女雙性戀者剛巧喜歡女人﹐相對男同性戀者的性取向則是比較固定。

第十六篇閱讀 How Domestic Partnerships and “Gay Marriage” Threaten the Family – Robert H. Knight。
作者講同性戀對婚姻制度的害處。文章中說讓同志合法結婚或同性伴侶享有與異性已婚戀人相等的權利會對家庭、孩童,甚至人類文明會構成重大威脅。我認為這篇文章的論點太過跨張失實﹐可信性不高。

第十七篇閱讀 Who Needs Marriage? by Jonathan Rauch。
作者為同性婚姻辯護﹐指出婚姻與異性婚姻一般,讓人有情感的依靠,有穩定關係。我認為基本上作者的論點沒有大漏洞﹐同性戀者理應可以擁用異性戀者的婚姻保障。不過作者迴避了一個最重要的問題﹐為什麼一定要用結婚這個字眼﹐為什麼同性戀結合不可以用civil union﹖我認為接受同性戀婚姻為婚姻也可以﹐但必需要強調一男一女有仔有女的家庭﹐才是最好最完美最模範的家庭。現在反同陣營面對的最大問題﹐就係同志陣營竟然教我們的下一代﹐說同志家庭同正常家庭一樣正常 。

第十八篇閱讀 Against Marriage by Claudia Card。
這篇文章的作者立場很極端﹐她反對婚姻制度,無論是同性或異性婚姻。她的理由是婚姻是一個陷阱,甚至將婚姻與奴隸制度比較﹐所以同性戀者不應爭取結婚的權利﹐應該改為反對異性戀者有結婚的權利﹐這樣大家也不用結婚就很公平了。我認這篇文的論點太過荒謬﹐基本上聽過就算﹐可以不用理會。

第十九篇閱讀 A Gay and Straight Agenda by Richard D. Mohr。
作者提出同志運到背後的文化議程。他認為同志運到最根本的目的是要改變文化,而並不是限於法律改革而已。文章主要講同志運動的戰略﹐沒有任何支持同性戀的理據﹐反同與保同間其實是一場文化與意識形態之爭。我認為文中雖然持保同立場﹐但文化動員的戰略也很值得反同陣營參考學習。那才可以在同志爭取他們的權益時﹐反同陣營仍能保障他們防止下一代變同性戀的權利。

殺悶思維 – 李天命

殺悶思維 李天命是香港絕無僅有廣受歡迎的哲學家﹐他的著作長期高據暢銷書排行榜。可是他總是慢工出細貨﹐每隔幾年才推新書﹐讓觀者等待到望穿秋水。今年七月出版的殺悶思維﹐是他的巨著哲道十四闋思之旅的第一篇。作為他多年的忠實讀者﹐自然立即上網訂購。寄到後馬上開始閱讀﹐可是因為事務繁忙﹐也分了心去看其他新書﹐結果斷斷續續用幾個月才看完。看李天命的書切忌速讀﹐要找一個安靜的時間﹐坐下舒服地慢慢讀。讀到有啟發性或不明白的章節時﹐不妨重讀幾篇﹐再放下書本思考一下﹐細心咀嚼書中的話語。若只為求省時間囫圇吞棗地看畢全書﹐不會有什麼得著。

這本書分為三個主要部份﹐第一部是記錄李天命在科大的座談會﹐討論教育。第二部是關於李天命的人生哲學﹐分為金剛照與浪漫禪兩章。第三部是李天命的招牌菜﹐談謬誤批判與語理分析。第四部則寫李天命的一些作詩心得﹐並收錄他的一些新詩。最後附錄照舊有些其他人的推介﹐大至上也是稱讚上本著作的說話。

第一部份李天命談教育只是在抒發己見﹐基本上沒有涉及什麼教育理論。他認為一生人大部的教育也是浪費﹐在學校學的東西有九成將來沒有用﹐所以只需要學懂最基本的中英數﹐思考方法加一點通識知識就足夠了﹐省下來的時間可以玩耍嬉戲。我並不認同李天命的教育方針﹐雖有在學校學的東西只有一成有用﹐但我們學習的時候可不知道是那一成。書到用時方恨少﹐如果小時候不打好基礎﹐到長大後要用才學就遲了。就算學過的已忘記得七七八八﹐要用時臨急抱佛腳重溫也比由頭學起易容。很多人在中學時根本不知將來想做什麼﹐到了讀大學要選科才會揀定目標﹐不過入到大學後轉系的亦大有人在。若中學時是沒有讀附加數﹐大學根本不可能入讀工程系﹐若沒有讀生物科﹐也別旨望可以讀醫。在中小學什麼科目也要學﹐正是讓學生比較各科目﹐從中找到專修的興趣。李天命大慨以為小學作文寫寫我的志願﹐就當真可以找出人生的理想職業。很多課堂外求知的興趣也是從課文申延出來﹐難道看香港的腦殘電視節目﹐會啟發學生去尋求知識嗎﹖若果我當年不是小學初中讀過下歷史地理﹐對那些名字地名多少有點認識﹐現在也不會對這兩方便的書藉感興趣。學習最快樂的地方﹐是學習時不用很功利的計算現在學的將來有沒有用﹐讓那些記憶在腦中沉睡。到有一天忽然要起用﹐把新舊知識融匯貫通﹐那個滿足感是即抄即賣式學習不能比擬的。

第二部份寫得有點像古人的箴言﹐每句短短但流露著一份睿智。金剛照寫的是做人的道理﹐太多太散欠缺主題(可能只是我看不到)﹐
玩轉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聽到的說話也很有幽默感。浪漫禪則是寫做人的態度﹐不過我不太認同他的說法。浪漫是非理性的行為﹐通常只有女人才會需要浪漫。男人會浪漫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要去取悅女人。李天命前作中機器進度﹐我認為同浪漫禪的思想相違。追求浪漫本身就已經很不浪漫﹐浪漫只是一個沒有用的心理狀態。文中說買了保險去探險﹐既保險又浪漫﹐不過事實是沒有保險公司會肯受保。浪漫只不過是不切實際的浪費罷了。

第三部份是李天命的強項﹐承接他的成名作李天命的思考藝術﹐與及前作哲道行者組成思方三步曲。李天命的最大貢獻﹐是為一些頗為複雜的詭辯招數﹐安個易懂易記又傳神的中文名字。在網上與人討論時拿著﹐對照對手說話中的邏輯錯誤很省時方便。

最後一部份是教作新詩﹐有三種簡易的寫新詩方法。變型樂是隨手拿篇普通文章來﹐隔幾個字開新行當是新詩。變長樂有點技巧﹐拿首古詩來把每個字寫為一句開頭的第一個字。變短樂多點難度﹐將長詩文中的字插出﹐再組合成另一首新的短詩。不過老實說我對新詩沒有什麼好感﹐看過的大多數是垃圾居多﹐特別是以前課文內教的那些。我喜愛讀古詩﹐古詩文字精練優美﹐多讀多對語文有幫助﹐不似新詩寫得一團糟﹐看多了只會腦子打轉。要寫新詩不如順便填入曲譜﹐變為一首歌才有點欣賞的價值。

不知是自己人大了見識多了﹐還是李天命人老了江郎材盡﹐這本書好像沒有以前幾本書的內容充實。不過始終掛著李天命的金漆招牌﹐這本書比市面其他流行讀物有深度得多﹐仍然值得買來一看。李天命去年剛從中文大學退休﹐對哲學系的學生是一大損失。現在他退休後多了空閒時間﹐希望可以快點完成哲道十四闋﹐讀書不用等到頸長新書才施施然出版。

港式廣府話研究 – 吳昊

港式廣府話研究 吳昊是一位我十分敬重的作者﹐他的地道香港文化的知識十分淵博。特別是老香港的歷史典古﹐大慨在香港文化界中無人能及。我中學時代已經是他的讀者﹐最喜歡他寫的那本亂世童真﹐講二次大戰時香港的艱苦日子﹐可惜移民時不知掉了去那兒。
這本港式廣府話研究是他的最新著作﹐收集很多香港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掛在口邊﹐知道點解知道點用﹐但不懂寫亦不知來源的詞語。詳細解釋那些詞語的來龍去脈﹐是一本很有趣亦很有知識性的書藉。


粵語中的口語的來源主要有三大類。第一類是從其他的語言外借而來﹐新近流行的詞語大多從英文借過來﹐但一些舊式的詞語可以來自五湖四海。原來如巴閉是從印度語演化而來﹐夜冷則是南洋華橋帶來的二手葡語﹐沙甸魚的沙甸不是魚名﹐拉丁文中解作某種﹐沙甸魚就是不知名的某種魚。第二類是從古文流傳下來﹐字的寫法或讀音或有轉變﹐但可以考確出處。這類詞語佔書中的大多數﹐不過資料過於瑣碎﹐知道有那本古書用過﹐讀完也不會記得。知道正字怎樣寫有點用﹐問題是寫正字出來其他人懂嗎﹖很多疏僻的正字連電腦也打不出來。第三類則最有趣﹐詞語背後有個典故。例如二五仔的出處是當年康熙火燒少林寺﹐當二五仔做內鬼的馬宁兒﹐是在少林寺排行第七﹐把七字拆開就成為二五。不理三七二十一中的二十一﹐其實是指不怕入第二十一層地獄﹐古時地獄的說法比現代多三層。一元叫做一蚊雞﹐原來是因為以前塘西花月嫖妓的公價是一元。

還有很多有趣的典故﹐不能在此一一盡錄。對香港話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看看這本書﹐保證有意想不到的收獲。這書是俗文化語言系列的第一冊﹐我很期望下一冊的出版﹐可以讓我知道更加多的香港詞語。這本書不可以一口氣看﹐要分開慢慢每天看幾個詞語才不會覺得沉悶。否則一次過讀要吸收的資訊太多﹐腦袋負荷不了會自動關閉。寫這篇文章時我隨手拿起書來翻翻﹐比第一次水過鴨背地看更加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