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宗教

基督教思想史第一部 – 第二章﹕基督論問題

基督論的問題是三一爭議的延繼﹐雖然三位一體解決了東西教會分裂的問題﹐但沒有回答原先要解決的問題。若果聖子與聖父同質不同位格﹐那聖子耶穌到底是什麼呢﹖耶穌如何可以是神﹐亦同時間也是人呢﹖對於這個問題﹐當時的意見主要分為兩大陣營﹐一說法是聖父收養耶穌﹐而另一說法則是聖父化身成為耶穌。尼西信經中聖父聖子同聖同體﹐可以按不同詮譯得出這兩個不同的答案。於是早期教會再一次掀起新的爭議﹐代表雙方陣營分便是亞歷山大教會和得到羅馬教會支持的Antioch教會。

亞歷山大教會認為只有耶穌的神性完全吞食人性﹐人類的救贖才有可能實現﹐這稱為基督一性論(Monophysitism)﹐當時也很多知識較低的平信徒支持這個說法。Antioch教會則持相反意見﹐認為應該從歷史性去認識耶穌﹐保留耶穌人性的一面﹐並得到羅馬教會的支持。耶穌人神二性卻引申一些問題﹐人神二性必須有一個開始﹐而這個開始就在瑪利亞的子宮裏﹐ 於是推論出瑪利亞是神母親這個理所當然的結論。同樣耶穌為世人受難是史實﹐但神不可受到任何苦難﹐於是推論出只有耶穌的人性受苦的結論。由於耶穌的人神二性有把瑪利亞升格為女神的危險﹐而當時只有異教徒有對女神的崇拜﹐加上大部份信徒不能接受耶穌是人﹐於是亞歷山大教會與Antioch教會爭持不下。要到公元四五一年﹐教會召開Chalcedon會議才解決這個紛歧。

在Chalcedon會議中﹐教宗Leo I頒報一系列的內容帶有悖論性的教義﹐確定耶穌擁有完全的人性和完全的神性。決議的內容富有詩意文學色彩﹐對於澄清哲學上的爭議沒有多大幫助﹐反而產生不同版本詮譯的問題。東方教會對這個決議十分失望﹐在中東和埃及等地死硬支持基督一性論的教會與西方教會決裂﹐種下了日後當地人民變節改信奉回教的伏線。羅馬皇帝為阻止東西教會分裂﹐他採用了Leontius of Byzantium的拆衷解決辨法﹐在人性和神性上加上質(hypostatis)。耶穌擁有一質二性﹐分別有兩個自由意志﹐解決了人性神性同時存在的問題。

聖子的爭論暫時解決了﹐ 接下來論到應如何理解聖父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倒沒有太大的爭論﹐自Dionysius在公元五百年提出有關神的論述以來﹐東西教會一直源用至今。他把新柏拉圖主義與基督教結合﹐將希臘神話中的諸神符號化﹐不以歷史性的方法去解讀﹐讓真理透過古希臘的智慧表達出來。他認為有兩認識神的方法﹐先把正面的意義歸納為神的屬性﹐再從反面否定人類的言語足夠去完全理解神。他的神學觀充滿階級性﹐從最高處的神往下走﹐一級級到最低層的罪人﹐而人類的救贖就是由下而上的旅程。他的神學亦同時帶有神秘色彩﹐教會的所有事物也是指向神的象徵﹐對日後東正教和拜占庭文化有很大的影響。

同時期還有兩位重要的神學家。Tertullian除了發明三位一體的方程式外﹐他還有幾項重要的神學思想。其中一項是原罪的教義﹐並把原罪與性扯上關係﹐間接促成教會千多年來的保守性觀念。另一項是天主教的聖靈實體化的觀念﹐聖靈可以通過聖事注入聖體和聖水內﹐再由人的口中進入靈魂內。另一個神學家Cyprian同樣也幾項重要的神學思想﹐成為中世紀天主教神學的雛型。第一項是異端教會和分裂教會領洗是否有效的問題﹐領洗的效力並非決定於施洗的人﹐而是客觀地從聖靈而來。第二項是宣稱教會之內沒有教恩﹐將教會從聖人組成的團體﹐轉變為發放教恩的機構。第三項是正統教會的宗徒承傳性﹐與合一的普世教會﹐聖彼得的教宗地位。第四項神職人員的獻祭功用﹐後來發展成為天主教的彌撒。

田立克在書中指出﹐在公元五世紀時的早期教會的神學﹐比較接近現今天主教的神學。基督教常說他們回歸早期教會的信仰﹐很顯是與事實不乎的說法。在這個時期的東西教會﹐已經出現信仰重點上的分歧。東方教會著重生死真假對錯的問題﹐西方教會則著重罪和救贖的問題。東方教會著重耶穌的榮耀﹐西方教會則著重耶穌的謙卑。西方教會著重人與神之間的規律﹐而這個如何解釋這個規律成為羅馬教宗權威的來源。

基督教思想史第一部 – 第二章﹕三位一體的爭論

不論在基督教或是天主教中﹐三位一體也被視為核心教義。可是在早期教會裏﹐還未有三位一體這個神學觀念之前﹐東西教會因為神屬性的爭論﹐幾乎於陷分裂的邊沿。以Logos為基礎的教義深澀難明﹐早期教會裏有不少反對聲音﹐認為用Logos解釋天父﹐耶穌和聖靈會產生三神並立的問題﹐所以他們主張異端學說神格唯一論(monarchians)﹐當中又可以細為以兩種不同性質的神學理論。

動態神格唯一論
羅馬神學家Theodotus認為耶穌只是一個被聖靈上身的人﹐但他並不是神。Anitoch主教Paul of Samosata認為Logos與聖靈只是神的屬性而非位格﹐耶穌只是一個接收聖靈的凡人。隨著他接收的聖靈越多﹐他越來越接近神﹐最終耶穌與神結合並成為神。動態一神論強調聖經有關耶穌人性的經文﹐可是這理論忽略了耶穌是救世主的問題。

模態神格唯一論
神學家Sabellius 認為神有不同的形態﹐天父﹐耶穌和聖靈是神的三個不同形態。神通過聖母瑪利亞轉生﹐來到世上受難和死亡。天父﹐耶穌﹐聖靈三者並不是獨立的存在﹐只是在不同時間以不同的面目出現。雖然後世把這學說定為異端﹐對聖奧古斯丁與現代西方神學想思有深遠的影響。模態神格唯一論的希臘文是homoousios﹐而與之相反認為聖子與聖父不同的理論則是homoiousios﹐只有一個英文字母之差﹐不論是名字或是思想內容﹐一般人也很容易混淆。爭論的重點不是多一個還是少一個英文字母﹐而是東西方兩套哲然不同的神學觀的較量。

三位一體的爭論
在早期教父中﹐Oriegn以Logos為基礎的神學思想﹐對早期教會有很大影響。這套神學觀隱含階級性﹐從物質世界開始﹐向上通往終極唯一的神。可是這神學觀不乎合一般信徒的期望﹐他們要求神完全地來我們的世界當中。後來Oriegn的思想分為左右兩派。右派認為聖父聖子與聖靈是共生同質﹐而左派則認為聖子是受造物比聖父低級。政治亦介入純神學的學術爭論﹐試圖找出一個實際解決神學爭論的方法。當時的羅馬教宗一鎚定音﹐宣告聖三教義與一神教義必雖並存。當時神學還未發展出兩者如何並存的理論﹐我們今天所熟悉的三位一體教義是後來才得出的共識。

在超過八十多年的爭論中﹐除了神學理論的研究外﹐還有各地方主教的權力鬥爭。兩位主教代表兩大陣營﹐分別是右派的Athanasius與左派的Arius。那時的教會已經發展為羅馬國教﹐為防止國家因為宗教爭論而分裂﹐羅馬皇帝運行政手段﹐命令各地方教會達成統一教義。各地主教於是在公完325年召開尼西會議﹐經過漫長的討論後終於定下尼西信經初版。信經中最重要的一句﹐是聖子與聖父同聖同體﹐換一句話說是明言左派理論與信經不乎。尼西信經只是否定了耶穌不是神﹐但沒有解答聖靈的地位﹐聖三之間的關係等問題。尼西信經明顯傾向西方羅馬教會的觀點﹐引起東方希臘教會的強烈反彈﹐直至六十多年後修訂尼西信經﹐才解決了東西教會間的紛爭。

Athanasius是尼西信經的其中一個支持者﹐他的一生充滿傳奇﹐他多次給驅逐出教會﹐最後著憑他對三一神學的堅持﹐與給圓滑的政治手腕﹐終於讓尼西信經成為正統教義。他認為耶穌必需是完全的神﹐才能夠解釋到人類的救贖﹐才能夠戰勝罪惡和死亡。可是他的學說有墮入模態神格唯一論的危險﹐東方教會反過來指控Athanasius才違反尼西信經。雖然尼西信經中使用homoousios的字眼﹐東方教會運用homoiousios的方法去詮釋homoousios﹐迫使西方教會接納承認聖子由聖父所生。聖子是永有但不是自有﹐保留左派Logos神學的階級性觀念﹐同時亦不違反右派聖父聖子同質的說法。透過抽象複雜的神學方程式﹐重新清尼西信經使用的字眼﹐建立新的三位一體神學系統﹐讓homoousios與homoiousios可以互相轉換﹐東西教會在教義上達成共識﹐而三位一體的爭論終告一段落。

田立克認為三位一體的教義有四大缺點 。第一﹐三位一體中其實含包了四個慨念﹐神﹐聖父﹐聖子和聖靈﹐有變為四位一體的危險性﹐後世的神學家如St. Thomas Aquinas要花很大功夫去解決這個問題。第二﹐三體一位中說三個位格各有不同﹐可是人們無從知道到底有什麼不同﹐理論中的用來形容不同的詞語全都沒有明確的意義。神學家聖奧古斯定強調這些不同是不能用人類的言語去表達﹐因此我們必須要這奧秘保持緘默。若我們忘記了構建三位一體的動機﹐三位一體則會變成空癈言詞。第三﹐聖靈地位的問題還未解決﹐所以在傳統基督教中﹐聖靈往往被忽視。第四﹐三位一體是建基於柏拉圖的世界觀哲學上﹐若套用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去解釋世界﹐會有變成三神論的危險。三位一體原意是用Logos去釋耶穌如何成為基督﹐結果卻認成為不可以明言的教義奧秘。

這章寫得十分精彩詳細﹐讓讀者明白三位一體的來龍去脈﹐極力推薦給所有教徒看。現在絕大部份教徒只懂把三位一體當口號來喊﹐根本不明白三位一體背後的歷史和意義。諷刺的是三位一體在古代推動東西教會合一﹐到了現代卻成為教會分裂的原因。不少異端教會因為三位一體的教義太過抽象﹐牧師欠缺神學修養不明白其意義﹐走上了神格唯一論的回頭路。我以前過看一本書When Jesus Became God by Richmond E. Rubenstein﹐講三位一體的這段歷史。作者用歷史小說的手法描寫當年教會內部的權力鬥爭﹐寫得比二月河的小說還刺激好看。不過如三國義演一樣﹐打贏了的曹操給寫成奸角﹐Athanasius同樣也是當奸角﹐在尼西會議前夕暗殺Arius﹐影響主教的投票結果。(注﹕﹕Arius在該段時間離奇死亡是史實。)

基督教思想史第一部-第二章﹕新柏拉圖主義

要認識基督教神學的發展﹐就不能不認識新柏拉圖主義。新柏拉圖主義結合古希臘哲學的流派﹐發展出一個新的普世性的哲學宗教﹐在羅馬皇帝的支持下﹐作為帝國回應基督教帶來的挑戰。亞歷山大神學家Clement與Origen﹐借用新柏拉圖主義的慨念﹐重新演譯基督教的信仰﹐並以此為基礎建立基督教的傳統神學系統﹐特別是有關神屬性的教義﹐世界與人類靈魂的本質。

在Plotinus的新柏拉圖主義中﹐神是超越所有時間存在的The One。從這個神中散發出真善美永恆不變的nous﹐成為世界物質和精神力的根源。最後就是生命之源的靈魂﹐作為驅動宇宙星辰﹐動植物和人類的變化力量。世界是有規律整然有序﹐精神﹐靈魂和物質互有其相對位置。Logos則是nous的理性層面﹐為世界運行的法則。新柏拉圖主義在邪惡的這觀與基督教相同﹐都是認為邪惡不是實在﹐只是善的虧欠。靈魂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不繼提升自己模彷神﹐直到達成與神結合的目標。不過人不能夠憑自己的善行﹐從下而上變為神﹐必然依靠神的恩典﹐從上而下的開竅提拔。

Clement與Origen是同門師兄弟﹐Origen更與Plotinus是同學。他們兩人是哲學家也是基督徒﹐既然希臘哲學與基督教同是對完全的追求﹐他們亳不懷疑兩者可以融會貫通。Clement認為通過教會愛與信仰的實踐﹐就是跟隨Logos規律的道路﹐從而可以領悟gnostic的神秘智慧。Clement的神學借用新柏拉圖的言語和系統﹐讓基督教神學升格為可登大雅之堂的學術。

Origen從他從探索神學之本問題的角度﹐去構建他的神學理論﹐。他認為神學家必須要接受聖經的訊息﹐亦必需要屬於教會之內。他發展出解讀經文的三個層面。第一層是文本意義﹐既依說書直說字面照讀。第二層是道德意義﹐如何把經文應用在生活中。最深入一層是精神意義﹐只能通過意會領受﹐才能知文本背後隱藏的神秘意義。他認為有兩個階級的基督徒。想思簡單的低級基督徒不懂思考﹐只會盲目接受教會的權威。這些人喜歡聽耶穌行神蹟的故事多過山中聖訓的故事。高級基督徒擁有智慧的恩賜﹐信仰是接受教義的權威﹐但還經過要獨立理性思考﹐才認同聖經的教導。

Origen的教義亦嘗試解答聖父﹐聖子﹐聖靈﹐組成神的屬性的問題。他的理論與傳統基督教三位一體的教義有些出入﹐可以視為三一神學的初型。他認為聖子與聖父同樣是永恆﹐但其存在是依賴聖父。聖子的權柄比聖父少﹐聖靈的權柄又比聖子少。他認為罪惡是源於精神的自由墮落﹐ 靈魂是精神與肉體的連接媒介﹐人類來到世界是懲罰也是淨化的過程。

Origen有關耶穌來到世上的理論最艱深難明。他嘗試解釋耶穌道成肉身的慨念﹐申述耶穌肉體與Logos的關係。不過這裏我看不明白﹐只好略過不寫。耶穌受難釘在十字架上﹐為人類犧牲﹐但犧牲給誰呢﹖Origen認為耶穌是把自己當成贖金付給撒旦﹐以換取人類的自由。

Origen的末世理論被傳統基督教認為異端﹐他認為耶穌的第二次再來是精神的再來﹐ 不是跨張的肉體出現﹐而是不斷地進入每個人的心靈裏。他支持普救論﹐認為地獄有如天主教的煉獄﹐最終可以洗淨所有人的靈魂﹐回到神的懷裏不再需要肉體。不過由於在末世後自由沒有被否﹐精神是有可能再次墮落﹐成個救贖工程要重頭來過。田立克認為Origen末世理論不被教會接納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因為受猶太教肉體復活的 傳統影響﹐精神肉體二元論始終是希臘的思想﹐。二是因為教徒的復仇心理作崇﹐認為那些不信主的人﹐在地上生活過得比他們好﹐死後就應該下地獄受永火之刑。

讀完新柏拉圖主義這個章節﹐我頗為認同Origen的神學觀﹐特別是他批評低級教徒的迷信﹐以及持普救觀點的末世理論。從他對信仰的定義來看﹐現代基督教的信仰是變了質的信仰。信仰是接受教義思考神的話語﹐而不是接受救贖恩典拿著數上天堂。

基督教思想史第一部-第二章﹕早期教會與諾斯底主義

早期教會對外要扺抗希臘哲學和羅馬帝國的挑戰﹐對內則要應付諾斯底主義影響分化教會的威脅。諾斯底主義並不只是基督教分支﹐而是在古代一個橫跨宗教的思想運動。諾斯底主義強調宗教性的神秘主義﹐認為只有通過神秘知識才能得到救贖。諾斯底主義完全不接受舊約﹐只保留新約中與諾斯底思想吻合的部份。他們主張世俗二分﹐認為被造的世界充滿邪惡﹐只有捨棄世界心靈才得到釋放。耶穌在諾斯底主義亦充當救世者的角色﹐祂化身為善神來到世界﹐對抗舊約中的邪神耶和華。

早期教會透過反諾斯底運動﹐確立了天主教大公教會的雛形﹐其中Irenaeus﹐ Tertullian和Hippolytus是三位最有名的反諾斯底主義神學家。諾斯底主義對教會最大的挑戰﹐是宣稱他們擁有耶穌的秘密訓示﹐並以另一套方法去詮譯解讀神的話語。於是教會組織和建立正統的權力系統﹐肯定聖經正典的書目﹐藉著宗徒傳下來的傳統﹐讓主教團擁有解讀聖經的權柄。

由於諾斯底主義宣稱擁有聖靈的力量﹐並可以透過聖靈接收新的啟示﹐藉此挑戰教會的正統教導﹐所以制度化的教會織組容不下聖靈。結果教會宣稱新約時代不會再有新的啟示﹐也容不下藉聖靈之名挑戰教會傳統的先知﹐未世思想從世界終結演化為個人的死亡。歷史上不斷出現以聖靈之名反對教會的人﹐諷刺的是當那些人脫離原教會建立的新教會壯大後﹐他們也步上原教會制度化的後塵。教會是重視傳統的制度化組織﹐與直接受聖靈指引﹐要顛覆傳統的先知﹐在本質上永不可能相容。

早期教會沒有解決聖子和聖靈角色的問題﹐在諾斯底主義的影響下﹐基督教有演變成多神主義的危險。在諾斯底主義的世界觀中﹐存在著善神與邪神的正邪之爭。救贖世人的善神﹐帶領世人對抗創造世界的邪神。教會以三位一體的神作為回應﹐創造神就是救贖神。神創造世界本來是美好的﹐罪惡是源於人類的墮落。舊約的記載與新約的耶穌﹐正好貫穿起來成為教會的救恩史觀。兩大反諾斯底神學家對救贖觀所持的重點不同﹐Tertullian著重律法而Irenaeus則著重恩典﹐這兩者組成後來天主教的救贖觀﹐與基督教源於保羅神學因信稱義的救贖觀不同。

自早期教會一直到現代﹐領洗對基督徒十分重要。早期教會認為領洗的水有神秘力量﹐讓人洗去罪惡和接受聖靈。因為嬰兒還沒有決志信主的思考能力﹐這份神秘的救恩力量就成為嬰兒領洗的神學根據。嬰兒領洗在早期教會有過爭論﹐後來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命信奉異教的外族全國歸化領洗﹐不可能只洗成人不洗小孩﹐更加肯定領洗水的神秘力量。

田立克最後在文中指出﹐在公元三百年左右的早期教會﹐對後來羅馬天主教影響深遠。很多基督教在宗教改革時﹐宣稱他們不過是撥亂反正﹐回到早期教會原本的教導。可是從神學的角度去看﹐早期教會很多為因反諾斯底而建立的教義﹐與基督教的基本教義不相乎﹐反而天主教的核心教義更接近早期教會的教導。

基督教思想史第一部 – 第二章﹕早期教會的神學發展

在耶穌由選出來的十二門徒加聖保羅相繼去世後﹐早期教會接著進入奠定後來大部分基礎教義的教父時代。早期教父活躍的時間比新約成書還要早﹐他們的思想影響著二百年後教會欽定新約的決定。在宗徒時代的教會依賴聖靈顯現的直接指引﹐但在教父時代教會認為依靠不甚可靠的聖靈顯現是危險的事情﹐教會不再強調來自聖靈感動超自然現像﹐慢慢發展出以主教權威代表聖靈指引的教會。在權力的自然規律下﹐必定發展至由一位特定主教擁有教義的最終權威。

這個時期的教會還未有完整神學系統﹐雖然教會已採納使徒信經﹐洗體﹐神自有永有﹐從虛無創造萬物﹐全能神等等慨念﹐但這些教義只定留在信仰和禮儀的層面﹐主要作用區別基督徒與猶太教徒﹐或基督徒與異教徒。在Igantius of Antioch出於對失落的恐懼發展下﹐救贖的觀念也初步形成﹐不過對於耶穌道成肉身的問題仍未解決。跟據Igantius的救贖觀﹐耶穌的工作有雙意義﹐一就是真理﹐二就是生命。在救贖觀中說的這個真理﹐並不是我們現在所理解﹐源於希臘哲學關於客觀世界的真理﹐而是認知上對投入基督﹐大慨與彿家的頓悟類似。在生命的方便﹐早期並不認同靈魂不滅的說法。靈魂並不是永恆的存在﹐靈魂死在天堂享永福是出於神的恩典。

除著早期教會日益發展﹐教會受到當時來自不同方面的攻擊﹐護教運動挺身保障教會的生存空間﹐回答來自四方八面的指控﹐神學就是誕生於護教的需要之中。在眾多攻擊中最嚴重的分別是﹕1. 基督教危害羅馬帝國的安全﹐2.基督教只是無稽的迷信。哲學家Celsus是攻擊基督教的代表人物﹐他對基督教的質疑一直沿用至今天。他是第一個從歷史的角度去質疑新舊約的真確性﹐並指出聖經中互相矛盾的地方。他指出耶穌自導自演的釘十架戲多此一舉﹐神只派獨生子來一趟世界不合常理。面對這些嚴重的指控﹐護教運動主要有三個策略。第一點先要與反對者找出共同的語言﹐討論必須基於一些雙方也接受﹐可以視為基本真理的準則。第二點要指出對方宗教上的不足之處﹐進而第三點說明基督教正好提供那些問題的解決方法。不過現實中護教通常卻流於兩個極端﹐只是重覆申述對方所知道的自由派﹐和頻道不對台對方根本完全聽不明的基要派。

Justin Martyr是眾多的護教者當中最重要的一位﹐他把基督教從宗教提升至哲學的層面。他認為基督的道理是普世性的﹐理論上沒有任何人類已知的真理不在基督教當中。但這不是說基督教已手握直理﹐或只有基督教徒才何以發現真理﹐而是說基督教在本質上與真理相容。因此早期的神學家建設基督教時﹐可以很自由地吸納希臘或東方哲學的精萃。另一論調是基督的教導合乎道德和真理﹐對羅馬帝國不會有危險性﹐反而有利社會的穩定。面對有關神屬性的問題﹐護教者則發展出一套道(Logos)的神學去回應。道是一個十分難明的慨念﹐恕我天資愚魯﹐把那章來回看了幾次也看不明白﹐為免誤導讀者只好略過不寫。

若追溯基督教思想至神學的源頭﹐不難發覺很多我們今天在教會中﹐常常聽到那些習以為常的道理﹐與早期教父最初的版本有所差異。到底是教義經歷二千年的進化﹐教義變得更接近真理﹐還是經過二千年的歲月﹐教義因訛傳訛而被歪曲了呢﹖基督教面對天主教歷史悠久的傳統時﹐總是很喜歡祭出早期教會這塊檔箭牌﹐說天主教歪曲了早期教會的教導﹐他們才是失落宗徒了的傳人。可是基督教中有多少人會去深究﹐他們自己的教義是否乎合教父時代的教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