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想去上山滑雪,怎料風大吊車停駛,明明說好了出來玩,不想草草回家讓阿仔失望,於是帶他去戲院看電影。這個聖誕前的檔期只有兩套卡通片上映,要在《Grinch》和《無敵破壞王2:打爆互聯網》中二揀一,我十分喜歡看《無敵破壞王》第一集,大人看有大人的感動,再者回想起多年前看Jim Carrey那套《Grinch》的惡夢,自然二話不說購票看《打爆互聯網》。
今次續集Ralph和Vanellope衝出舊機舖,走進互聯網的大觀園。Vanellope那台賽車遊戲被小朋友弄壞了軚盤,修理軚盤配件太貴機舖買不起,老闆打算把遊戲機賣給收買佬,遊戲角色頓時無家可歸。Ralph和Vanellope勇闖互聯網走去eBay,誓要把軚盤買回來拯救家園。迪士尼把互聯網映像化很有趣,各大網站的商標,若人討厭的彈出廣告,自拍瘋傳呃like,初看頭幾個時會心微笑,不過很快變得重覆。最大問題是那些笑料大人識笑,小朋友卻完全看不明白,不懂互聯網的運作就笑不出來。成套戲最好笑的笑話,反而是開場時Ralph和Vanellope無聊吹水,討論街霸蘇聯佬到底有沒有去做脫毛。
同上集豐富的故事比較,今次主線明顯薄弱很多。上半部湊錢買軚盤,笑位雖多但雜亂無章,令故事失去焦點。下半部講友情考驗,因追不同的夢想而分離,懶有大道理卻無法引起共嗚。Vanellope被五光十色的互聯網吸引想留下來,Ralph吃醋落dark web找病毒去破壞暴力賽車遊戲來留住她。應該驚險的情節卻非常脫力,巨大Ralph扮金剛了捉美女爬Google大樓,最後竟然只是Ralph求其講兩句,花解了心魔就全部自動消失。噢~ 不是從dark web跑了隻病毒出來,弄到整個互聯網hang機了,好像沒有人記得要捉牠回去。迪士尼財雄勢大,又多家傳戶曉的角色,全家總動員過來客串助陣,星戰Marvel彩蛋大放送,所有迪士尼公主大晒冷自嘲沒錯是很抵死,不過未免妹仔大過主人婆,十幾個公主實在太搶鏡,喧賓奪主在刷主角的存在感。不過我又真係好鐘意睇公主大晒冷,不如迪士尼另外開拍套公主總動員,可以順便請Vanellope回來客串。
今集描寫友情考驗是一大敗筆,小朋友看不明白,大人又覺得兒嬉。反正走惡搞玩轉路線,迪士尼應該把心一橫放手一摶,讓Ralph和Vanellope但願不只朋友。講Ralph其實暗戀了Vanellope多年,一直等到她要離開那刻,才明白自己心情,不顧一切向她告白。結局是留是走不重要,由講友情昇華到講愛情,故事立即升格去另一個層次。不過Ralph有可能被貼上蘿莉控的污名,從此永不超生。迪士尼想思太保守肯定接受不到,換了是Dream Works有另一種玩法。其實糖果賽車是款舊遊戲,Vanellope應該也有一把年紀了吧。隔離Fix it Felix和女戰士早就成了一對,沒Ralph和Vanellope沒有feel才沒人信。
很多人說戲中的互聯網世界很擬真,不過統計話互聯網中觀眾看串流佔總流量的四成,有咁多間網站logo的彩蛋,偏偏不見了網絡流量最高,迪士尼死對頭Netflix的logo出場,迪士尼真係好死鬼小氣。
大導演史提芬史匹堡寶刀未老,拍了這套大玩懷舊的《挑戰者1號 》,戲中明放暗藏超過三百個彩蛋,一網打盡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流行文化。電影是合家歡式的奪寶故事,未來虛擬世界的創辨人去世,在網絡中留下他生前愛好geek文化的線索,誰人找出彩蛋集齊三條鎖匙,就可以繼承他的財富和網絡王國。故事忠奸分明,好人是主角少年與他的冒險伙伴,壞人則想控制絡網的大企業。主線是很打機化的鬥智鬥力爭先過關,最後一關高潮位是行例牌的全人類集氣,受迫壓的網民受主角號召,一起站出來反抗無良奸商。
其實故事是什麼不太重要,反正在玩遊戲過關爆機,橋段不大可能走樣,加上史匹堡大導演多年拍動作片的功力,場面自然精彩緊湊讓目不暇給。最重要是每關遊戲的精心設計,完全滿足觀眾的懷舊情意結,看見回到末來跑車和阿基拉電單車同場賽車,侏羅紀恐龍亂入追著跑車,高達大戰機械哥斯拉,其他一大堆向上世紀致敬的臨記,已經足以值回票價。第二關重現《閃靈》中的恐怖旅館,變奏得來保持驚嚇,玩到盡然後讓觀眾開懷大笑,這一段簡直是致敬惡搞的最高境界。大慨全靠史匹堡的大名,才可以談這麼多作品的版權回來出鏡,若果沒有那些經典角色機器道具,這套電影恐怕變得空洞無味。除了迪士尼的版權沒有出鏡外,大慨其他作品會以被史匹堡選中為榮,畢竟要夠經典夠地位才能在戲中客串出場。
電影改篇自Ernest Cline的暢銷科幻小說,小說在西方宅男界一眾geek的心目中,有著cult經典的地位,因為書中的彩蛋謎題,全部都是圍繞著宅男們的愛好。基本上電影只是借用了小說的名字和舞台,所有讓原著迷讚不絕口的謎題大幅重設。這也不能怪史匹堡不忠於原著,原著的謎題一層緊扣一層,偏重文戲兼要有重度宅知識才懂欣賞,若果搬字過紙地照拍,大慨會悶死絕大部份觀眾。出於商業考慮以娛樂性優先出發,把謎題簡化加入動作元素,把潛入敵陣的戲份交女主角,讓她不至於書中般淪為花瓶。史匹堡某程度是畫龍點睛,把電影昇華到另外一個層次,不過原著迷不喜歡就難免了。
電影和小說最大的差異,並不是故事或謎題本身的改動,而是到底是誰在懷舊?小說中創建虛擬世界的天才,他是一個很典型的geek,喜愛一切西方宅男世界的次文化,由龍與地下城,到電腦遊戲,到科幻小說和電影,到日本動畫,到某特定類型的喜劇,讓西方宅男讀者有所共嗚。我沒有看過原著小說,不過在外國讀電腦長年做電腦工,身邊認識很多西方宅男,加上自己也是個東方宅男,或多或少明白那個世界的次文化。宅男電腦天材鉅富,在現實世界有不少例子,微軟創辨人Paul Allen是表表者,他喜愛科幻,於是在西雅圖開了間科幻博物館,他是個軍事宅,收藏舊戰機和坦克車,順手也開間博物館。一般宅男玩艦娘艦收藏,他就打造潛水艦,尋找沉沒了的戰艦。我想說不定Paul Allen正正是小說中那個電腦天材的原型。電影版的最大改動,是把謎題改為懷舊八十年代的流行文化,畢竟那才可以讓大部份觀眾產生共嗚,觀眾愛看電影才會賣座嘛。不過如此一來,電影中那個天材發明家,忽然之間變得很膚淺,喜愛流行文化,完全破壞了他應有的宅男形像。
VIDEO
每次有新星球大戰電影上映,我身為星戰迷都必定入戲院看首輪公映,不用怕遲了看被朋友劇透。以往幾年星戰都安排在聖誕黃金檔期,今次外傳《韓索羅》不知是否迪士尼沒有信心,提前放在五月淡季上映,避開年尾檔期的其他大片。雖然輕易地拿下本週美國票房冠軍,但淡季始於是淡季,票房同上幾套比少了差不多一半。票房不理想並不是因為拍得差,始終外傳的號召力不夠,加上這套是(相對)小成本製作,一般觀眾的入場意欲不大,主要靠一罪老影迷支持。
我認為《韓索羅》拍得不錯,故事簡潔明快,娛樂性豐富,關於韓先生身世的問題亦一一解答,不過就欠缺驚喜。今集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沒有可歌可泣的《俠盜一號》般精彩,但至少沒《最後的絕地武士》劇情犯駁,把整個星戰的世界觀推翻,讓星球迷邊看邊鬧,如果有超光速神風敢死隊這招,第四六兩集叛軍打死亡星十五分鐘就可以收工完場。
下文包含劇透,未看慎入。不過透了也沒有所謂,看過正傳已知道韓先生的結局。
《韓索羅》如果脫去星戰的外衣,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黑吃黑打劫片。小混混靠小聰明行走江湖,想起黑幫大佬尾注,失手後著草亡命天涯,途中遇上貴人兼師父,教他幹這行買賣的生存之道。第一個任務打劫官府出師不利,同門師兄師姊領便當,師父還欠了黑幫大佬一大條數,只好再而走險再幹一場,打劫隔離字頭的工場。這類電影很例牌有對亡命鴛鴦,這套也不例外,主角小混混的前女友,很自然巧合地當了黑幫大佬的情婦。結局扭橋成功翻盤黑吃黑完全不意外,反而黑幫阿公竟然Darth Maul就黑人問號,他不是在第一集被Obi-Wan斬開兩截嗎?散場後問一起看的星戰人肉百科友人,原來他早在卡通版Clone Wars復活了,下半截身變成機械人不做Sith改行做黑幫大佬。星戰傳統一向是不見屍體不算真死,角色受歡迎就可以復活。、
之前看預告片和劇照,總覺得Alden Ehrenreich不似韓先生,福伯演韓先生的形象實在太過深入民心。不過電影中看出Alden下過一番苦功,磨練演技學習福伯的神態表情,他除了沒有福伯年輕時般靚仔外,我認為他演韓先生可以收貨。至於飾演Lando Calrissian的Donald Glover,簡直超水準演出,入形入格之餘,還把角色性格發揮得淋漓盡致。Chewie可以說是這套戲的正印女主角,結局與小混混遠走高飛的不是大佬情婦,而是這隻可愛的大猩猩,他出場時我們全場歡呼。至於星戰另一個主角千歲鷹號,今集依然活躍,畢竟Kessel Run她才是正角,不過有點不慣是每集她都有新造型。船頭無端端多了隻逃生艇,船頂又少了一個炮台,明明我那本陳年珍藏千歲鷹號設定集不是這樣寫。新角色方面機械人L3最討好,高喊機械人權去解放機械人有些少新意思,與Lando的人機戀很搞笑。掛名女主角Qi’ra成套戲都行行企企,最後忽然好打得,仲變埋下集大壞蛋。看資料才知女演員Emilia Clarke演過《未來戰士》的Sarah Corner,怪不得她這樣好打。
電影中收埋了很多彩蛋給星戰迷,每次有熟悉的東西出現,觀眾中總聽到有笑聲,詳細的清單可以上網查,我也不在此抄寫了。明年上映是本傳第九集大結局,然後再下年就到Boba Fett外傳,我估韓先生會在那套電影出場,否則bounty hunter題材咁冷門,還要是本傳中的奸角,沒有外援票房恐怕比今集還差。至於《韓索羅》會不會開拍續集,要視乎今集收唔收得,關於他的小事情要講的都講晒,續集要同本傳連戲有點難道。
Pixar出品必屬佳品,每一套Pixar電影我都會看,最喜歡它的卡通不只拍給小朋友看,大人看往往有更深刻的體會。《玩轉極樂園》上畫時,原本想帶阿仔去戲院看,不過有點擔心他太細,戲中談及死亡怕嚇驚他,在戲院哭要走就大件事。結果我的憂慮全屬多餘,在家看影碟時他咔咔聲笑得很大聲,骷髏骨原來不一定都恐怖,可以很可愛很有趣很搞笑。
墨西哥的亡靈節有點像我們中國的孟蘭節,一年一度先人會從陰間來到陽間探望在世的親人,而親人亦準備好食物去拜祭先人。主角Miguel天生喜歡唱歌,可惜家族有不為人知的往事,太太婆立下禁令嚴禁後代玩音樂。亡靈節一夜,Miguel陰差陽錯,走過了花橋進入陰間,尋找歌神太太公。故事後段的扭橋有點大路公式,不外乎Pixar最拿手的催淚技倆。從一開始親情與理想不能共存,到發現隱藏多年的陰謀,原來太太公另有其人,然後太太婆與太太公重修舊好,一家人合力對付壞蛋歌神,最後讓太太公見上女兒太婆最後一面。故事沒錯是很感人,相信很多人會看到眼濕濕,但我認為有點太過商業計算,不似Up開場公公婆婆那段般順其自然,又沒有Inside Out最後帶出Sadness功用的神來之筆。
戲中墨西哥文化對死亡的觀念很特別,不是中國傳統的轉世投胎,亦非西方傳統的上天堂落地獄,而是人生基本上可以活兩次,一次是現世的人生,另一次是死後才開始。戲中的陰間世界毫不恐怖,除了所有人變了骷髏骨外,大體上現世的生活沒有分別,亡靈一樣要賺錢工作,有各式各樣的娛樂。真正的死亡是當世上所有人都忘記了你的存在,你便會從死後的世界永遠消失。根據戲中兩次死亡的觀念,生前的名氣就是死後世界的資產,不論你是流芳百世的偉人,還是遺臭萬年的大壞蛋,總之有人記得你,你便永遠不會消失。單憑家人後代去記念不太可靠,還是出名到寫入歷史課本最安全。有趣是劇中有相關的彩蛋,在歌神家中舉行派對上的賓客,有很多墨西哥歷史人物客串出場。不論東方的輪迴還是西方的天堂地獄,在死後世界都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相對在劇中的死亡觀念底下,二十世紀永不消失的歷史人物,最有可能就是大魔頭希特拉。在如此扭曲死亡文化下生活的人,會不會有著與我們不一樣的善惡觀呢?聽說墨西哥瑪雅和印卡文明都喜歡活人祭神,會否源於這個死亡文化呢?
只要還有人記得你,你便活在其他人的心中,單從表面的意義去解讀,不失為一件很浪漫的事。不過若果作為放諸普世的規律,其延申出來的必然結論,有名氣的惡人可以擁有有無限生命,善良的普通人最後難逃消失的命運,又是否我們樂於接受的死亡觀呢?很明顯Pixar這次失手了,沒深入地思考死亡的命題,只是粗疏地挪用墨西哥文化,於是得出了半吊子讓人不滿意的結論。小朋友故然只求開心看戲,大人觀眾亦最多只是聯想到去慎終追遠,大慨只有我等讀哲學的閒人,才會去挑剔《玩轉極樂園》的死亡觀吧。
我很喜歡第一集《皇家特工》,黑色幽默玩轉傳統特務電影,同時動作場面凌勵打得爽快,教堂一鏡到底大混戰同爆頭煙花叫人印像深刻,續集《皇家特工:金圈子》我當然會繼續捧場。這集故事開場不久,皇家特工變冚家特工,成個特務組織一鑊熟,死剩主角Eggsy同光頭佬Merlin,如此別開生面的開場倒很少見。
看這套電影的觀眾,大慨對故事不會有太多要求,大至通順就可以收貨。與上集一樣派便當亳不手軟,總之角色會唔會死,點樣死法,你完全估佢唔到。這一集新加入美國特工組織,英國紳士對美國牛仔,原以為有些英美文化不同的笑話,不過戲中卻激不起什麼火花,白白浪費了一個笑料好題材。這套續集的最大問題,是動作場面的設計比不上前作,除了重演酒吧閂門教仔變蝦碌版,其他的動作場面太過普通,沒有上集那麼爆。開場追車是好看但流於行貨,雪山偷解藥只是配角打雜魚,最後主角兩人攻入大佬基地,打機械狗只是純萃搞笑,Eggsy打Charlie是完全在打爛仔交。只有最後打威士忌那場勉強合格,但始終二打一缺乏緊張氣氛,人肉紋絆機的安排太刻意沒有驚喜。
上集的壞蛋網絡富豪要創造新世界有理想很有氣勢,今集當壞蛋的Poppy姨姨反而似是丑角只負責搞笑,令整套電影失去焦點,浪費了一個金像影后的演出。將毒品變成奪命噴血毒藥純萃惡搞,反正毒品最終都是殺人,分別只是遲死定早死,是全身彊硬爆血死,還是變道友病死。最後壞蛋是美國總統和特務威士忌,認為今次是難得解決毒品問題的大好機會,吸毒的人死光了,不就沒有毒品問題。其實那些道友就算死唔去,見過鬼仲唔怕黑咩,立即戒毒以後遠離毒品。看來Poppy姨姨用心良苦,改撈正行後發財立品,順便幫人戒毒。
今次續集打鬥不行,奸角又沒有魅力,上集出位成功是兩大皆從缺。我是在搭飛機時看這套戲,看到三個皇家特工正準備殺入壞人基地,理應最繄張時候剛好要落機。之後我完全沒有追看結局的意欲,拖了成個星期才的起心肝看埋結局,咁你話套戲好唔好睇喇。
Posts navigation
蘋果日報作者 – 陳馬:書評,影評,動漫,旅行,哲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