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小說

Atlas Shrugged – Ayn Rand

人不欠我 我不欠人

Let me give you a tip on a clue to men’s characters: the man who damns money has obtained it dishonorably; the man who respects it has earned it.

若果說社會主義的代表作是馬克思的《資本論》,那資本主義的代表作,Ayn Rand的《Atlas Shrugged》便當之無愧。這本厚千多頁的小說,描述一個架空歷史的美國,社會主義和左翼思想成為政治主流,政府逐步扼殺私人企業和自由市場,國家如何從繁榮走向衰亡。性質有點像George Orwell的《1984》一樣,兩本都是寓言小說,分別是讀Orwell會感到絕望,而讀Ayn Rand則看到希望。她藉著筆下人物反抗政府的爭扎,陳述她的客觀主義哲學思想,高舉理性自私,個人權利和資本主義等價值,以古典自由主義精神,對抗歪曲人性,漠視現實的左派思維。

現今社會,資本主義一詞彷彿帶有貶義。Rand筆下理想的資本主義,接近亞當史密夫的原形。資本家不是金錢遊戲的莊家—不事生產只慬錢搵錢,而是帶領社會進步的工業家和發明家,憑知識去創造財富。資本主義的精神,在於私有產權,財富由誰生產出來,所有權便屬誰。交易必需出於雙方自願,以暴力威嚇手段去強行徵收等同搶劫。社會主義的「各盡所能,各取所需」,聽起來很美好,但實行起上來,卻是無生產力的人在勞役有生產力的人。書中有一段故事講述,車廠老闆受到大愛的感召,決定在車廠推行社會主義。薪金不是論功行賞,而是看誰有需要,要鬥慘才獲分配金錢。除最基本的食飯和生存之外,老闆說你沒有其他需要,你便休想拿取最低以外的工資。結果有能力的員工,不甘受到剝削,辭職另謀高就,車廠挨不了多久便倒閉了。

一間公司推行社會主義,員工可以辭職不幹,但當全國都推行時,工作崗位由政府分派,人民又可以逃往那裏呢。在「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國度,每個人只問分配不問生產,只講權利不講義務。當你看見別人比你窮,你會對所擁有的感到羞愧,有兩塊麵包不分他人一塊讓你內疚。當你看見別人比你有錢,你會痛恨他生活比你好,憤怒他不與你分享財富,從而想著如何把他的財產搶到手上。書中的主角John Galt,建立高科技的世外桃園,以$標誌為旗幟,帶領資本家反抗政府的苛政。他的武器不是暴力而是信念,他主張「人不欠我,我不欠人」,他以理念感召資本家和有生產力的人一起大罷工,從社會中完全抽離,撤退到世外桃園中,過著自給自足,公平交易的生活。當社會上有生產力的人都走了,剩下來沒有生產力的人,連養活自已也成問題,掠奪者再沒有可供掠奪的對象,社會主義政府最終難逃經濟崩潰。

Ayn Rand的理性自私常被人誤解為冷血無情,其實她的理念正確的解讀,乃為每個人都擁有自身的主權,延申至其生產的財富之上,亦同樣擁有絕對的主權。不論是勞力或金錢,沒有人能要求你無條件幫他。若以暴力手段強迫你去幫他,那就是強盜,若以罪惡感去讓你良心受責而幫他,那就是小偷;兩者之惡,只是程度之別。Ayn Rand並非說我們不應幫助別人,而是幫助別人應是等價的交易,換取的不一定是金錢,可以是親情,愛情,善心等無形財富。若果幫助別人非出於自願,兼且幫助完了並不快樂,那為什麼還要去幫忙呢?我沒有欠他甚麼!反過來若他因為我不幫而怪責我,那樣的人並非可以公平交易的對象,應該索性與他斷絕來往。在人與人之間很顯淺的道理,當提升至政治理念的層面,為何會180度反轉過來。左派財富再分配的政治理念,不正就是有生產力的人,奉旨要幫不事生產的人嗎?

這部書的評價十分兩極,左派固然恨之入骨,從作者的中心思想,到寫作技巧,無一不被批評得體無完膚。反過來對左派思想反感的人,不懂如何反擊左派「無私奉獻,大愛包容」的歪理,從這書能找到完整的道德論述,從此可以理直氣壯向左派說不。美國不乏商界菁英和大企業CEO,公開讚揚此書的思想,對他們人生產生深遠影響,而其中最出名為前聯儲局長格林斯潘。讀者要有心理準備,這本鉅著並不容易讀,我前後花了一年才看完。此書在說故事的外衣之下,迫使你重新檢視自已的值價觀,思考人生和社會的意義。若能閱畢全書,思想頓時啟蒙開竅,明白金錢並非萬惡之源,金錢乃生產之成果,人活著的見證。

何謂自私?在日常用語中,「自私」(selfish)是一項罪名,不顧別人,不是好人。Rand的「自私」並非如此解釋,自私的人一樣會顧及別人,只要前題是基於雙贏的交易。自私的相對是「專門利人,亳不利已」的利他主義(altruism)。利他主義的最大問題,是要不求回報自我牲犧,完全否定自已的權利。當一個人否定自已的人權,那他還算是一個人嗎?是故自私為人,利他非人也。

題外話,Ayn Rand到底是九流的哲學家,還是九流的小說家呢?總不成兩者都是九流吧,果真如此她早應被世人違忘。在哲學學術界的共識是,她的客觀主義基本上不入流,理論粗疏,主流哲學家連回應也費事。偏偏任何一本書哲學入門書藉,介紹二十世絕哲學家時,Ayn Rand必定佔一席位。

以小說評論來說,此書說故事的技巧,可謂完全不合格,描寫嚴重違反常理,故事欠缺主讓讀者追看的情節,不外是流水帳般事情圍繞著女主角發生。故事的主線,若把它極度簡化,就是一個中女的愛情狂想曲。女主角是個家底超級有錢,辨事能力超強的女強人,人到中年依然剩女,但不知何解桃花運極旺,裙下之臣每個都是了不起的人物。他們沒有理由地愛上她,圍著她團團轉,計有:青梅竹馬一號,表面是富二代花花公子,實際是反抗組織的核心幹部;青梅竹馬二號,好打得的下屬兼兵仔,最後為她死埋;情夫有夫之婦鋼鐵大王,大慨在書中等同李嘉誠級數的富豪;最後當然正印男主角John Galt,天材發明家兼反抗組織的領導。

不計書中的科幻「發明」,超級合金和永動發電機,故事中實在太多想理然爾的劇情道具。其他閒角和配角,必定自動配合主角們的需要起舞,他們出場的唯一作用,就是襯托主角們的正確性。例如其中一段情節是在雞尾酒會上,主角之一發表長達半小時的偉論,其他賓客竟然乖乖聽他演說,沒有人把他當瘋子扔他出去。又例如另一主角駭客騎劫總統的電視演講,向全國人民發表三個小時的聲明,竟然沒有人索性熄電視去睡覺。偏偏這兩篇演說,金錢演說和John Galt的話,正是全書最精彩之處。

其實故事本身根本不是重點,故事不過是用來搭建舞台,讓書中角色對話,去辯証客觀主義,並身體力行。不要當這書是小說來看,應把它當做拍拉圖式的對話錄般來讀,才能感受本書的精髓。一場又一場精彩的思辯,沉悶的過場故事算不上什麼。在中國文學傳統之中,以文載道是小說的最高界境,無異Ayn Rand做到了。

作者簡介:Ayn Rand俄裔美藉哲學家,小說家和劇作家,憑著其客觀主義(Objectivism)哲學理論,被譽為二十世紀美國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她的兩部小說Fountainhead和Atlas Shrugged,長據美國暢銷經典小說榜首,更是不少學校的指定課外閱讀。

原文刊於《閱刊》十一月號。

盛世 – 陳冠中

陳冠中,香港僅餘的文學作家,他的新小說「盛世」,儘管書店將其歸類為科幻小說,這本書實然為預言小說,帶有中國特色的「一九八四」和「麗新世界」。故事發生在2013年,中國正式進入盛世,情況一片大好,世界經濟陷入衰退,只有在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社會和諧人民生活安定,經濟發展欣欣向榮。可是盛世開始之前與冰火期交接之前,有一個月的時間憑空消失,沒有人記得發生了什麼事,任何文字和電腦記錄也不復存在,民眾懵然不知也不去深究,只是興幸自已身於中國的盛世。

主角是背景疑似作者定居北京的作家,主線帶有濃厚懸疑的味道,從主角的角度看出盛世表面平靜底下,滲出來一絲絲的隱不妥。主角偶然遇到幾個還記得那一個月的存在的怪人,一個當維權律師的舊女友,一個收養流浪貓狗外省人,一個海歸回來的忠實讀者,一個每個星期聚會看老電影的中常委,被動地卷入掀開那不存在一個月的真相的冒險旅途。

若果把盛世的真相,寫成一般時事評論文章,恐怕只會被當成博君一笑的謬論。作者聰明之處,在於將其融入小說內,借書中角色的遭遇,側面反諷中國各種光怪陸離的現狀。社會若真的如黨宣傳描述般美好,那又會是什麼的光景呢。小說虛構的情節,竟然比現實的報導更加真實,更加讓人想去相信,這是當今中國的可悲現實。

以下內容洩露戲情,雖然按照中共一向作風,也不是什麼新奇事,只是循例作個聲明。

治亂世,用重典。開創盛世,要落一貼猛藥。陳冠中的想像力豐富,要解決中國社會的不穩定,讓共產黨政權繼續專政的盛世方案,聽起來很天馬行空,讓中國先陷入無政府狀態的恐荒,待人民懷念起一個差政府總要比無政府好,才發動解放軍重新建立秩序。政府重新掌權後,像「一九八四」般竄改歷史埋沒真相。然後全國食水中下迷幻藥,讓人民處於一個開心滿足的狀態,不再深究政府和社會上不公義的事情,達至社會和諧穩定。中國目前的情況是個壓力煲,遲早一定會爆大鑊,只是不知道會在何時,和會有幾大鑊。小說中的盛世計劃固然不可能完全發生,但不禁激發讀者的想像,到底中共打算如何應付未來的動蕩,是否會書中有所雷同考合。

有一件事我想不明白,大陸怎麼禁了這本書,它不是在唱好中共,刻畫出一幅很美好的社會景象嗎?難道陳冠中無意間洩露國家機密,中共正在暗地裏進行盛世計劃。

一路向西 – 向西村上春樹

台灣紅了一個網絡作家九巴刀,香港發展比較慢,現在才跑出一個向西村上春樹。在高登論壇寫咸故,寫到有出版社替他出書,賣斷市再版又賣斷市,還把故事改篇搬上大銀幕,可謂香港網絡的一個小小奇蹟。

上次回香港時剛巧聽到向西兄的大名,在網上找來他的成名作「東莞的森林」一看,不看猶自可一看驚為神作。想不到一個上大陸叫雞的故事,竟然可以寫得這樣充滿文學色彩。老實說論香艷向西兄的咸故遠不及比生果報的風月版,他故事的好看在於他以豐富的知識,隨手拈來各種的明喻音喻,描寫意境心態等不同的文學手法,夾雜地著道香港真實的語言,把與叫雞互不相干的冷知識,化為絡驛不斷的幽默小點子。好笑之餘也帶有反思性,他說出了很多男人,想說又不懂說,懂說又不敢說的心底話。

雖然在網上已經看過,但路過書店看到實物,還是忍不住手要買本回來支持一下。這可是一本十年難得一遇的奇書,錯過了以後要找恐怕找不著。書中隨了「東莞的森林」外,還有另一篇小說「關於去浦,我說的其實是。。。」,名稱同樣也是玩正牌村上春樹的作品。這篇小說是講上深圳落D,誤搭沉船遇上假胸的故事,同樣都是抵死啜咳,不過依手法比「東莞的森林」幹浮,可以視為後者的前傳。

隨了兩篇小說外,本書還收錄了他的一些散文,有些在網上看過有些沒有。除了他大膽把性與色情入文,借花敬佛說些人生道理,有點流水賬的感覺。不過要文字為媒介寫得如此大膽,又有他那枝筆基本功夫的作家,恐怕全香港只有他一人。

閱讀向西兄,讓我不期然想起Susan Sontag的Camp(砍普),他的作品就是這樣的藝術品味,用最低俗來包裝高雅展現出來,用高雅來襯托低俗的價值,挑戰讀者竟有的品味邏輯,高雅和低俗,深度和膚淺再也不能分開了。

城邦暴力團 – 張大春

買下這本書純屬偶然,上次回香港上田園書店,打算買久慕大名的董啟章的「天工開物栩栩如真」,誰知翻看了第一章差點給悶死,放下書時眼睛卻被放在隔鄰的「城邦暴力團」吸引著。被譽為新世代武俠小說,以漕幫老大退居台灣離奇被殺為序幕,半真半假結合清末幫會的江湖恩怨,以及幫會與民國政府千絲萬縷關係的秘史。以前讀書時有一陣子很迷武俠小說,雖然已經很多年沒有看,但心底還很懷緬昔日追看武俠小說的樂趣。隱約記得不知那兒聽過張大春的名字,加上眼前這套小說是十周年紀念版,心想竟然出版紀念版,這部小說經得起時間考驗,想也不想便買回來。

這部書是一部武俠小說,書中有不少的武打情節,內功外功到奇門循甲術佈陣,很傳統很正宗的武俠小說打鬥場面,張大春的文筆把場面描寫得活靈活現。這部書是一部歷史小說,在虛構的武俠情節中,混入大量民國末年的野史秘聞,青幫與洪門和白蓮教數百年的恩怨,蔣介石原屬青幫弟子,國民黨崛起和青幫的淵源,一直到國民黨青島撒退,偷運二十萬両黃金到台灣的內幕,台北新生戲院大火和後來戲院重建鬥鬼的傳言,及至中共建國後代表團成員周鴻慶在日本出走事件,坐的士要去中華民國大使館去錯了蘇聯大使館等等,揉合成為歷史背後龐大陰謀的表像。這部書是一部推理懸疑小說,主角以第一身描述,從老作家高陽遺物得到七部舊書開始,一路抽絲繭拼湊交織出橫跨幾十年眾多事件的來龍去脈,一路以為自已是冷眼旁觀的局外人,豈料從父親那代開始便已經置身事件之中,生命中兩個最重要的女人,更不約而同地從不同方向與事件有關連。

若果把這部書當作一般武俠小說來看,讀者準會十分失望,因為故事並不依循一般小說直線發展,甚至去到最後到底有沒有一個故事也成疑問。這本書的結局也是故事的開始,把書中佈下的伏線一一收回,可是謎團解開了卻似有還無,拼圖砌完了但依然看不清真相,又或者根本從沒有一佪真相,只是大歷史中不同的小註腳。書中敘述很多虛構的參考資料,為讀者把補完民國初年的江湖背景。這些敘述看似與主線無甚關連,有點兒像是作者在賣弄學識,但卻豐富了這書本構建的歷史觀,令讀者不禁懷疑學校教的正史,在課本沒有寫的空白裏,到底曾經發生過什麼事情。整本書最讓我不滿意的地方,小說沒有交待主角紅蓮和孫小五的結局,小說就那樣突然完結,她們兩人就像是過客一樣,退場後再便沒有留下痕跡,只在主角心中下一份虧欠的感覺。孫小六是另一個亦沒有好好發揮的角色,在第一章便出場還害我以為他是主角,結果又是來無蹤去無影,劇情有需要便會巧合地不知從那裏鑽出來。

張大春畢竟是讀中國文學出身,書中角色說話古雅,出口成詩又常引經據典,讓我看得有點吃力,閱讀速度也慢下來。不過始終武俠小說要文縐縐,才覺得像武俠小說應有的模樣。很難去一慨而論說這本書好看不好看,閱讀時的確有一過追書的癃,精彩繄張之處讓人放不下書來。可是讀完後卻完全不滿足,有點給被騙了的感覺。書中用了太多花巧的文學手法,想去表達大時代下小人物的無奈,而不是札實地說一個有頭有尾故事。寫到這兒才忽然記起,這套書被田園書店歸類為文學作品,與董啟章放在同一格書櫃啊!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The Alchemist – Paulo Coelho

我一向對文學作品敬而遠之,上次回香港時,表妹極力推薦我看葡萄牙作家Paulo Coelho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恰巧逛書店時見到,順手便賣回來看看。閱讀時還有眼不識泰山,不知道此書被翻譯成七十多種文字,售出超過六千五百萬本。不計聖經,可蘭經和毛語錄,仍有史以來全球第十一暢銷的書藉。

這是一個關於追尋夢想,觸摸命運,人生哲理的簡單故事。書本的英文名字有點離題,內容其實和鍊金術沒有關係。反而中文書名恰如其名,故事關於一個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主角是個西班牙的牧羊少年,有天他作了個奇怪的夢,於是他便展開橫越沙漠,到埃及金字塔尋寶的旅程。他在旅途遇上不同的人,有吉普賽婦人,神秘國王,寶石商人,尋找鍊金術士的英國人,駱駝商隊,沙漠酋長,愛上的少女,鍊金術士,強盜等等。少年從他們身上,領悟出天人合一之道,回到最初的起點,因為有過經歷,一切都完全不同了。

這本書的文字十分美麗,在異國的風情和沙漠的浪漫之間,滲出一絲絲人生的體會,讀畢後心中仍留有一份平和寧靜。書中有不少發人深省的對話,不過節錄出來便有失原意,讀者要代入少年的環境,才能感受到那份共嗚。第一次讀時我沒有太大感覺,反而要寫這篇書評,拿出來重看時才看出味道。書中的智慧,看過未必即時有用,但已經打印在心中。或許某天某地,需要作出決定時,靈光一閃機緣下,會想起書中的牧羊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