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蘋果日報

Disenchantment 崩壞夢王國

文章刊登於蘋果日報

曾幾何時,Netflix乜都有得睇,可惜隨著串流大戰爆發,各電視台肥水不流別人田,回收受歡迎節目版權至自家平台。《The Simpsons 阿森一族》是美國最長壽的王牌卡通節目,隨著霍士電視被迪士尼收購,早已從Netflix搬家到Disney+。雖然失去了《阿森一族》,反正Netflix有的就是錢,既然知道觀眾愛看什麼,便依樣葫蘆拍一套新卡通。於是找來《阿森一族》的製作人Matt Groening合作,開拍一套以玩轉中世紀《崩壞夢王國》,連同身處現代的《阿森一族》,放眼未來的《Futurama 乃出個未來》,合組成「昨天、今日、明日」三部曲。

喜愛《阿森一族》的觀眾,會對《崩壞夢王國》很有親切感,非常有Simpson風格的角色設計,一貫無聊得來偶爾發人深省的笑料,諷刺時下流行文化,兼惡搞其他電視電影。第一季放映時正值《權力遊戲》熱潮,夢王國也有張有無數把劍鑄成的鐵王座,不過在這兒的鐵王座不小心會拮死人。當時《崩壞夢王國》給人的第一個印象,就是《阿森一族》x《權力遊戲》。到了剛剛播放的第三季,《權力遊戲》早已明日花黃,《崩壞夢王國》亦越玩越多路數,會玩同類作品如《魔戒》或《龍與地下城》就預咗,勢估不到連Steampunk都玩埋,不得不佩服Matt Groening天馬行空的創意。

故事有中世紀有王國,主角當然有個公主。荳荳公主簡直是迪士尼公主的反面例子,她的標記是兩隻大哨牙,不修邊幅舉止粗魯也算了,最好笑她還是個病態酒徙,每天無所事事,去泡酒吧喝到不醉無歸。劇中男主角是小妖精阿福,厭倦了妖精村(藍精靈那種妖精)每天的快樂生活,跑到外面世界闖蕩江湖。加上原本派來引誘荳荳公主墮落,後來做了好朋友變節的賤嘴魔鬼路西。圍繞著這古靈精怪的三人組合,發生數之不盡的爆笑冒險故事。

可能因為Netflix一整季上架的關係,有別與《阿森一族》每集完單元喜劇的模式,《崩壞夢王國》有一個主線故事為主軸,方便吸引觀眾追看煲劇。雖說是有連續的故事劇情,荳荳公主身附神密魔力之謎,但觀眾也不要太過認真對待故事,因為編劇可以扭橋超展開玩得好盡。例好第二季一開始阿福死了,荳荳和路西行落去地獄救他出來,還叫阿福講野激嬲上帝,令祂把阿福從天堂踢落地獄,讓他們會合後,從火山口噴回地面。通常迪士尼公主的後母是邪惡巫婆,這兒當要反轉一般慣例,輪到荳荳公主的生母當巫婆,反而蜥蜴人後母才是好人。然後后母又有皇后不做,追求自由跑了去當海盜,你真係估佢唔到。

第三季笑料保持水準,有很多抵死幽默的橋段。初段生母捉了荳荳落地底,荳荳偷了阿媽件衫著,扮阿媽叫地妖帶路逃走,非常搞笑。中段三人組合去蒸汽王國冒險,加入新元素打破框框很好玩。蒸汽王國大企業總裁,上演一齣粵語殘片式,隱藏身份追求工廠妹荳荳,順便諷刺一下資本主義如何剝削工人。可惜荳荳另有意中人,同性戀開百合愛上美人魚,那邊廂阿福就愛上一個頭同一隻船(!),玩得很癲很放。故事後半部有點跌watt,國王被活埋後嚇到黐咗線那段,就有點婆媽長氣不夠好笑。去到結局巨大族攻打夢王國俘擄阿福,荳荳當了半天女王就被趕下台,好笑指數又再度爆燈。

Netflix早已一口氣簽約拍連兩季《崩壞夢王國》,若果疫情沒有影響製作進度,希望年底有得睇第四季。很期待荳荳公主的魔力醒覺後,故事不知又會有怎樣的驚喜。若果你喜歡看《阿森一族》,一定不可以錯過這套《崩壞夢王國》。

黃金神威

文章刊登於蘋果日報

提起北海道有什麼好玩,香港人首先會想起白色戀人、特濃牛乳、去雪祭看冰雕、去滑雪以及札幌拉麵。《黃金神威》為觀眾介紹很另類的北海道,行程包括淘金、獵熊、捕鯨、深山食野味、北海道原住民阿伊努族人的生活、走在結冰的海面上偷渡去俄國、從日本最嚴苛監獄的網走監獄中劫獄、剝人皮刺青上的藏寶地圖、尋找失落的巨額黃金寶藏,北海道脫離日本的獨立運動等等。《黃金神威》改篇自野田智的漫畫作品,自2014年起於《週刊Young Jump》中連載,漫畫榮獲手塚治虫文化賞,並被挑選為大英博物館「日本漫畫展」的代表作品之一,電視動畫剛剛播完第三季,正好為讀者介紹這套黑馬作品。

故事發生在日俄戰爭後,被稱為「不死身」的退役士兵杉元佐一,遇上阿伊努族少女阿席莉帕(アシㇼパ),二人一起踏上追尋二萬貫黃金之旅(現今市值約四十億美元)。故事初期走輕鬆冒險路線,阿席莉帕有點似《飢餓遊戲》的女主角,都是野外求生和用箭的高手,帶著杉元在雪山中逃被避捕,利用捕捉野獸的陷阱去對付追兵,甚至引導敵人誤入棕熊的地盤借熊殺人。動畫的另一特色是,利用大自然的材料煮出各種阿伊努族美食,兩人大呼「好吃,好吃」,讓我下次去北海道都想試食。

隨著故事發展二人在旅途中,遇上黃金爭奪戰的其他對手。這部作品人物描寫十分出色,因為每個人都是各自為自己的信念去尋找黃金,故事中沒有典型的壞人好人二分法。隨著劇情發展角色更因事態而臨時組隊,讓所有角色都能夠與主角們交流互動,在觀眾心中建立非常鮮明立體的性格。有不少角色更是取材自歷史人物,例如在劇中常當搞笑角色「逃獄王」白石由竹,打算用黃金在北海道立國復辟幕府的新選組武士土方歲三等等。

第二季結局在網走監獄混亂中,阿席莉帕與杉元失散了,阿席莉帕被父親的同伴帶去樺太(即現今俄國的庫頁島,日俄戰爭時期南部由日本管治),讓她記起解開刺青地圖的關鍵線索。為追尋阿席莉帕的下落,杉元不得不與第七師軍團合作,渡海前往樺太,一路深入俄國領土。第三季中又增加了想爭奪黃金的勢力,除了都想在北海道自立為王的土方和第七師團外,俄國的革命份子也盯上黃金。在樺太旅行遇上其他阿伊努族人後,阿席莉帕亦開始對黃金產生興趣,萌生要守護阿伊努族人的念頭,不想夾在日本和俄國之間被同化而滅亡,而黃金就是立國的資本。

《黃金神威》除了故事吸引外,更加是一部引人入勝的歷史教材。漫畫作者邀請千葉大學的歷史教授擔任顧問,務求把阿伊努族的文化,從語言,到住屋,服飾,原住民的宗教信仰,與大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活態度,儘量還原給讀者看。《鬼滅之刃》的故事發生在大正年代,只是比《黃金神威》的時間晚了十年,但《鬼滅之刃》完全感覺不到歷史的重量,那是一個可以發生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的故事。看《黃金神威》卻有截然不同的真實感,我體會到阿伊努族逐漸被大和文化侵蝕而消失的無奈,日俄戰爭為士兵的帶來的創傷和不公平的回報,幕府武士在明治維新後不甘心的垂死爭扎。1906年的北海道,在一般歷史書中大慨不會提起,《黃金神威》以此為舞台,讓讀者知道日本歷史和文化鮮為人知的另一面。

第四季動畫版已經決定開拍,有望於今年底播放,不知道能否集齊二十二張人皮地圖呢?

安雅與魔女 Earwig and the Witch

文章刊登於蘋果日報

曾幾何時宮崎駿堅持手繪動畫,甚至揚言電腦動畫沒有靈魂。可惜電腦動畫是大勢所趨,吉卜力終於要向現實低頭,宮崎老嗲只能仰天長嘆「時不與我也」。宮崎吾朗執導的《安雅與魔女》,是吉卜力第一套全電腦3DCG動畫電影,去年底在NHK電視台上播放,2月5日登陸HBO Max串流平台。很奇怪香港完全沒有計畫上映,無聲無色毫無宣傳,宮崎駿不是在香港擁躉眾多,有一定的票房保證嗎?

故事改篇自《哈爾的移動城堡》作者Diana Wynne Jones的同名兒童小說,講述自小在孤兒院長大的安雅,有天忽然被女巫與惡魔領養。女巫帶了安雅回家,把她非法禁錮當童工,每天不停勞役她做阿四,在魔法工作室執頭執尾。安雅很有魔法的天份,在女巫家中與一隻會說話的黑貓當朋友,偷偷地自學魔法整蠱女巫報仇,很攻心計地贏取惡魔先生的歡心,誓要從女傭升級做小公主。

作為吉卜力全CG打頭炮的作品,《安雅與魔女》的CG表現,不知是經驗不足,還是經費不足,只能用慘不忍睹來形容。角色模型動作生硬死板,電腦繪圖光線技術嚴重落後,粒子反光久奉,物理計算有明顯落差,背景單調乏味沒有AI輔助生成。鏡頭取景的角度很2D很平面,並未熟習3D立體攝影的表達方法,看起來有點不協調感。這年頭的觀眾早已被Pixar的畫面寵壞,吉卜力的電腦繪畫技術至少旳落後Pixar十年。

電影的故事大至上忠於原著,安雅與黑貓一起反轉女巫家很有趣,畢竟原著是獲獎無數的童書作者,小朋友自然覺得開心大笑。不過可悶親陪太子看戲的家長,不似Pixar電影般有表裏兩層意思。宮崎吾朗改篇電影寫劇本時,加插一段安雅媽媽的新劇情,安排她和女巫與惡魔三人年輕時一起夾band,還與惡魔先生有點暖昧關係。這一改動毀譽參半,戲中媽媽主唱的主題曲《Don’t Disturb Me》,由印尼女歌星Sherina Munaf主唱,非常悅耳好聽,是洗腦神曲。在我寫這篇影評時,就是不停loop這首歌。

可是安排三人是舊相識完全破壞故事的人物關係,女巫懼怕惡魔發怒的理由變得很牽強,他們不是老朋友嗎?開場時媽媽被十二個女巫追殺,不得而才把安雅寄養在孤兒院。結尾時媽媽再次出場,安雅開門媽媽講「聖誕快樂」,電影就忽然完場,好像看到一半就斷線了,我還在期待媽媽大戰十二女巫啊。

尾片曲同樣好聽,還有手繪插圖,日後談講述安雅、女巫和惡魔先生,一家三口樂也融融的日常生活。我甚至覺得片尾比電影本身更好看,如果電影用片尾的手繪風格重製,大慨電影的評價可會升價十倍。對了,媽媽在片尾不見蹤影,因為在原著故事中,媽媽從來都不存在。

宮崎駿的動畫總在有意無意間貶低女性,在夾band年代的女巫可是個靚女,女巫老了就變成又肥又陋。反而媽媽就吃了防腐劑保持靚樣不變, 實際上就只是重用3D模組。《天空之城》的海賊媽打也是同一命運,後生時明明很靚女,老了就完全變了另一個人。宮崎駿可否描寫女人變老時有點連貫性,在人物設計上花點心思,描寫出讓人信服的年紀改變。

我從小就十分喜歡吉卜力的電影,自從宮崎駿第一次講退休後,吉卜力就一直在漫長地衰退。《千與千尋》是吉卜力最後一套直正的經典,近十年吉卜力只是不停拍保險的改篇電影,淪落為缺乏創意的熟手動畫技工,靠著早年儲落的名氣食老本。吉卜力最有創意的作品,就只有最初三部電影《風之谷》、《天空之城》和《龍貓》。今時今日的吉卜力,就算宮崎駿重出江湖,再也拍不出那級數神作。終於走到手繪動畫日漸式微的盡頭,吉卜力最引以自豪的繪畫技術風光不再,淪落為二流動畫製作室,令人不勝唏噓。

Cynical Theories – Helen Pluckrose and James Lindsay

文章刊於蘋果日報

近年西方社會興起一股「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的風氣,只要說錯一句「政治不正確」的說話,不論說話本身的內容如何合理,輕則被「社會進步份子」公開批鬥被迫道歉,重則飯碗不保群眾向顧主施壓要炒其魷魚。在Black Lives Matter運動其間,有大學教授因為說了句「眾生平等」(All Lives Matter),被學生群起攻擊在校園示威而丟失工作。《哈利波特》的作者羅琳,以違立公平競爭為由,反對自稱為女性的男人參加女子運動項目,明星紛紛割蓆,避免與她有關的電影工作,網民更燒書抗議。哈彿大學校長指出男女基因有差別影響腦部發育,有可能是導致某些學科男女比例失衝的原因,而這說法某程度上是有科學根據,結果也是被公審後離黯然離職。

西方文化左翼的社會平權運動,從為社會上的弱勢社群爭取平等權益,逐漸變質成另類文化霸權,容不下任何反對他們的聲音。只要不同意他們的觀點,就算是公開的理性討論也當是仇恨言論,然後對反對者擸巫式的殺無赦。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從六七十年代爭取男女平權,種族平等,同性戀非刑事,高舉自由主義的左翼,如何成為審查言論的千禧左翼呢。去年出版的《Cynical Theories 犬儒理論》一書,正是近半個世紀西方「文化戰爭」的最佳導讀。此書在Amazon哲學類書藉排行榜高佔首位,《華爾街日報》和《金融時報》年度好書推介,《時代雜誌》政治和時事類年度推介。作者James Lindsays和Helen Pluckrose,更是前幾年Grievance Studies Affair的「幕後黑手」,揭穿一眾立場行先,未調查已有結論的平權研究(如性別研究、文化研究、Queer理論、後殖民理論、種族理論、傷殘研究和肥研究等等)背後的荒謬,並指摘那些學界中的學術論文,大多是鬼話連篇的回音谷。

作者並非右翼或保守主義者,他們是傳統廣義上的左派知識份子。從本書的副題「『社會公義運動』如何把所有事情都與種族、性別,身份政治扯上關係,而這又會為社會帶來什麼傷害」中可見,他們對千禧左翼走入歪道深感憂慮,希望從這股反智文化的風氣中,守護西方社會民主自由的基石 —— 言論自由、理性和科學。

說在前頭,雖然這本書是入門書藉,但並不容易讀。若果聽到「後現代主義對父權社會的迫壓和強烈控訢」只令你聯想起周星馳,開卷前要有心理準備,因為這本書的首要任務,就要令你明白那句子中每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作者並沒有嘩眾取寵,他們儘量中肯地解釋那堆「乜乜理論」、「物物批判」(統稱為「批判理論」),從六十年代到現今的轉變,引述每個時期「批批理論」的重要學術著作。

「批批理論」由反抗社會上既有的不公義開始,到世紀未時平權運動取得一定成果後,便要找下一個「不公平」的受害者去永續抗爭,找不到便自己製造新的受害者出來。「批判理論」原本只是大學中的象牙塔學術玩兒,經過對幾代學生的潛移默化,慢慢感染荷里活、主流傳媒和文化界中人,繼而把影響力擴散開去,終於成長為新興的文化宗教,信徒深入社會的每個階層。

要明白「批判理論」的問題,首先要從問題的根源開始說起。所有「批判理論」都是源於後現代主義,深受傳何(Foucault)和德理達(Derrida)等後現代理論的影響。

(1) 現代主義高舉客觀真相(如科學),後現代主義則認為客觀真相不存在,一切都是由社會權力結構產生出來的幻象。於是在「後殖民理論」的研究中,非洲國家為什麼貧窮不是用經濟學去解答的問題,因為經濟學是白人的學說,非洲貧窮必然是殖民主義者的陰謀。

(2) 既然真相不存在,所有定義的界線都不存在。於是誰是女性不再由基因(生物學)或意識(心理學)去介定,而是性別自主可以隨意決定自己的性別。極端的會認為,性別凌駕於性,人的性取向,不應受出生是男是女約束。

(3) 既然真相是由人去決定,那誰人主宰話語權,誰人便可以決定真相。以前3K黨那種殺人放火才叫種族歧視,現在文學教授上堂朗讀古典小說,書中有nigger(黑鬼)一字他照讀,也算是種族歧視要被抄家。

(4) 文化相對主義,沒有文化比另一個文化優勝,不論什麼稀奇古怪的文化也要受到尊重。「肥研究」主張肥人有其肥文化,正常人不應以健康理由去看低肥人,再者何謂健康沒有客觀標準,肥人可以有另外一套就算上兩級樓梯都喘氣,也算是很健康的「肥」。癡肥不是病,有病是你的有色眼鏡,肥伴症個「症」應該都是醫生斂財的陰謀。說不定他們還會覺得,厭食症患者鏡中見到瘦骨嶙峋的幻覺,並不是病,可以不理。

(5) 身份認同取代個人主義和普世價值。以前的平權運動認為,所有人都是平等,每一個人都獨一無異,只是他膚色恰巧是黑色,不應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現在的「社會進步運動」則認為,他是黑人身份就必然受到社會系統性的歧視。如果有人提出異議要求厘清何謂歧視的準則,他就是潛意識中有白人優越意識的種族主義者。大家都喜歡進步,但別忘了,歷史上好多這些運動,最終都變成殺人的運動。以前優生學如是,共產黨如是。大躍進、人民公社大鍋飯不是很進步嗎,但埋單餓死多少人了?

美國作為守護自由民主值價的最後堡壘,千禧左翼逐步侵蝕傳統的主流自由主義,搶奪話語權取代公開辯論,身份認同取代科學理性,一方面刺激右翼保守勢力的強烈反抗撕裂社會,另一方面抑壓學術自由妨礙知識發展。若果美國無法回歸自由主義的傳統,長此下去恐怕會步上羅馬的後塵。一個強大的帝國從來不是被外來勢力征服,而是從內部腐化而開始滅亡。這本書最有價值之處,是揭開「進步主義」的假面具,讓一般人對左翼的「平權」變「等權」有所警惕,站起來一起取消「取消文化」,重拾自由民主的普世價值。

文化戰爭在西方尤其美國正打得火熱,文化上相對保守的香港社會,對於那些「進步」觀念視為天方夜論,最多說句「世風日下,道德淪亡」。更多只是在媒體上,看見那些文化人右一句「論述」左一句「迫壓」,鸚鵡學舌地引用「批判理論」,都不知道他們在說什麼外星話。這本書也許離香港人很遙遠。

Star Trek Discovery S3 星空奇遇記:發現號 (第三季)

文章刊登於蘋果日報

曾幾何時《星空奇遇記》的粉絲與《星球大戰》的粉絲,各不相讓勢成水火,爭論那套作品比較好。說來慚愧,我原本屬於《星球大戰》派,當年去外國讀書住寄宿學校時,全宿舍每天都一起看《新星空奇遇記》(Star Trek : The Next Generation),加上正值《星戰》前傳三部曲的黑暗年代,讓我變節成為《星空奇遇記》派。估不到這兩大《星》科幻系列,從電視機和大銀幕鬥足幾十年,鬥到今天的串流平台,仍然難分高下。正當《星戰》繼續食老本販賣懷舊,《星空奇遇記》早已先走一步,勇踏前人未至之境 (to boldly go where no man has gone before)。

《星空奇遇記:發現號》(Star Trek : Discovery)在上一季結局時,發現號為保護艦上的億年外星記憶,免於落入Sector 31暴走的AI手中,導至全宇宙所有有機生命滅亡,緊急啟動單程九百年時空跳躍,從二十三世紀直去三十二世紀,由原本只是一部前傳作品,一下子變成整個系列時間線最遠的續集。有別於上兩季偏重追求觀感刺激的太空大戰,第三季終於回到《星空奇遇記》系列的傳統主題,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幻故事。畢竟劇中的太空船並不是宇宙戰艦,只是恰好有武裝用來自衛的科學研究船啊。

來到三十二世紀,若果凡事順風順水,故事便沒有戲唱了。《星空奇遇記》世界中最嚴重的危機,莫過於保護宇宙和平的星際聯邦瓦解了。一百年前發生神秘的wrap drive大爆炸事件,一夜之間大部份宇宙飛船沉沒了,各個星系倒退回各自為政的局面。擁有僅餘飛船的商業霸權Emerald Chain,壟斷宇宙航運謀取暴利,並奴役削剝落後星系的外星人。發現號來到這個弱肉強食的未來世界,他們能否堅持聯邦的理念,找出大爆炸的原因,打倒商業霸權,重建和平公義的聯邦呢。

儘管發現號在科技上是落後千年的老古董,但它擁有能時空跳躍的spore drive這項黑科技,立即跳回到地球看看發生什麼事。估不到連地球都脫離聯邦獨立,採取閉關鎖國的策略獨善其身,但得知部份的聯邦仍然殘存在宇宙的某角落。發現號在尋找聯邦的旅途上遇上不同星系,彰顯出聯邦和理非眾生平等的大愛理念,只要雙方坐下來好好溝通,不必動干戈亦可以達至雙贏的解決之道。不是再只是一味打打殺殺,重拾初代《星空奇遇》和《The Next Generation》中科幻單元劇的味道。很對老一輩《星空奇遇》迷的胃口,但恐怕新一代的觀眾會得不夠精彩刺激。

千辛萬苦終於找到殘存的新聯邦,在聯邦最煇煌的日子,曾擁有超過三百個星系,如今只剩下不到三十個星系,連維持境內安定繁榮的資源亦捉襟見肘。看劇時我還在估新聯邦背後藏有什麼陰謀,會否是一百年前大爆炸的元兇。故事比我預期的簡單直接,聯邦原來真是單純的好人。而百年來無人能解的大爆炸之謎,因發現號的AI吸收了億年外星記憶而進化出自我意識,很輕易地計算出大爆炸的原點,是一個蘊藏豐富wrap drive燃料dilithium的星雲。發現號前往大爆炸原點進行拯救任務,履行聯邦對人員不會棄之不顧承諾的故事很感人,儘管已經等待救援等了一百年。可惜大爆炸發生的理由過份牽強,那可是第三季一開始就舖排的大謎團,身為觀眾的我就認為編劇不合格。

幸好另一條主線有驚喜,在結局篇Emeral Chain攻入新聯邦總部,不是為了打倒聯邦取而代之,反而很文明地前來談判,商業霸權動議收購合併新聯邦,很有資本主義色彩的方案。雖然聯邦的實力已大不如以前,但聯邦的名字始終是代表公義的金漆招牌,在商言商Emeral Chain想發財立品,用金錢去購買政治權力。聯邦的尚高理念是非賣品,唯有靠發現號擊退敵人。

在《發現號》的眾多演員中,我最欣賞飾演平行宇宙地球帝國的女帝楊紫瓊,她的做人原則與聯邦理念剛好相反,往往在危急關頭卻依靠她的不擇手段制敵取勝,她的存在突顯劇中角色不同理念的張力。因為她的角色太受觀眾觀迎,將會開拍她擔當主角外傳《Sector 31》,所以女帝不能留在三十二世紀,劇中只好找個理由把她送回二十三世紀,《發現號》第四季沒有了女帝可會失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