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netflix

明日戰記

早前「明日戰記」在戲院上映,由於大家都很喜愛古天樂,不想辜負他的一番心血,出錢出力拍香港第一套特技科幻片票房失利,所以網上評論大多避重就輕,大讚小彈幫手宣傳。近日電影登陸Netflix,我自然要幫古仔衝流量,返正之前還未有機會看。劇情合理性方面就不用我再去鞭屍了,故事的中二尷尬程度到盡頭就成為cult作,「我就是天幕,天幕就是我。」更成為本年度最meme的萬用金句。

單純從動作片的角度去評論,香港的電腦特技在視覺效果上,大慨到荷里活中型電視作品的水準 ,不要苛求有Marvel電影的級數。最大問題是導演和武術指導在鏡頭的運用上,很有舊式港產警匪片打拳頭交的慨視感,與機甲科幻的設定看起來格格不入。不是說不好看,華洋混合大雜薈是有一定的新鮮感,但忽然慢鏡那種港產片表達手法,整體上是拖慢了動作場面的節奏,立意耍帥結果表現卻很老土。

第一場動作是直升機追顯影彈,鏡頭角度剪得太過零碎,天外魔花的觸手打落直升機很雜魚feel,死症是任務本身太過無聊,一點緊張刺激感也沒有。第二場在醫院打外星異形逃亡,做到外國B級片的一般水準,不過略嫌噴得不夠多血。反正一早可以無視劇情的合理性,讓多幾個空戰隊員墮機生還去醫院,給怪獸咬死電影會好看多了。至於亂入電影的小女孩,算了吧,一早講了不要去嘗試質疑故事內容,只要看不要問。

第三場古仔和劉青雲有講有笑,開機動裝甲玩跑酷尋寶,屬於過場性質的動作戲,太長有點拖戲,刪減一半時時就差不多了。最後兩場動作是全片精華,沒時間的朋友以前可以開2x甚至3x快播,專心欣賞這兩場動作戲就可以了。在成為未來癈墟的東區走廊,開著一台疑似衝鋒車拍飛車追逐場面,完全是港產片的拿手絕項,只是把壞人換了做機械人,千萬不要問為什麼有高科技裝甲服,還要機械人打牶頭爛仔交。最後一場在疑似中環決戰大型四足機械坦克,其實我也看不清楚到底打了什麼,總之見到中環大爆炸就看得開心過癮。

Netflix的電影出名多爛片,反正播來看又不花錢,通俗無腦娛樂不需要太高要求。不論電影故事如何地爛,點都好睇過無線的垃圾劇集。請大家支持一下古天樂,讓他有機會拍續集「後日戰記」,讓他能夠活用今次吸取的教訓,花多點時間弄好劇本,拍出一部合格的港產科幻電影。

怪奇物語第四季 Stranger Things Season 4

自從疫情過後,大家生活開始回復正常,燒錢搶地盤的串流平台,亦從神台被踢下來,Netflix股價花式插水,從高峰跌了三分之二。Netflix不像對手迪士尼有強大的IP庫,可以不停地食老本炒冷飯,擠牛奶式地用慣性收視留著觀眾,《怪奇物語》是Netflix少數旗艦級IP,這次第四季上架更只許勝不許敗。其他串流平台源用電視每星期上新一集的方式,保持讓節目的人氣和熱度,比起Netflix一口氣全季上架,就算多好看在網絡也只有幾分鐘熱度,更能在白熱化的串流大戰中吸引觀眾。今次Netflix刻意把《怪奇物語》第四季分開兩個月上架,又可以騙觀眾多一個月的月費了。

下文有戲透,未看慎入。

第二、三季拍得不算特別好看,特別是正印男女主角Mike和El,第一季還是小朋友兩小無猜很趣緻,長大後卻一幅馬臉又不懂做戲。估不到導演會聆聽觀眾的設求,從善如流的索性今季把主角換調,Mike和El被保護證人隱姓埋名移居地方,主要戲份落在上集最搶鏡的崩牙仔和Steve上。一向被觀眾唾棄的於大人組,索性變成可有可無純萃搞笑的支線,警長被送去了蘇聯勞改亦然繼續要打怪獸,兩傻勇闖蘇聯救人在主線之間插科打揮,沒有浪費時間恰到好處,我反而又不介意看看。

一開場的回憶片段,刻意誤導觀眾El失控是殺人兇手,去到一半成套劇真正的大魔王才正式出場,超能力實驗室的一號實驗品。不知是否有夫妻相,El同Mike一樣長了塊馬臉,加上又要剃頭回實驗室,以及來來去去只有一招的伸手大叫出超能力,她今季的演出就只有人型兵器。幸好還有Max越大越靚女,被大魔王點中要當打開地獄之門的祭品,今季她坐正當女主角。之前三季都是路人Max前男友黑仔Lucas,今季表現讓人刮目相看。他升上高中後不想被人歧視,脫離毒男行列加入籃球隊,誓要當一個受歡迎的人,結果夾在中間兩邊不是人。還有Lucas那個非常毒舌的細妹,雖然戲份不多,但她可是今季的亮點。

今季新加兩個專門來送頭的大配角,Eddie同崩牙仔產生另一種化學作用,他的角色又搞笑又可憐,被人冤枉成變態連還殺手,最後在Under World開吉他演奏會,死也死得型過人。另一個女友被殺的靚仔籃球隊長,乍看以為他是第一季Steve的翻版,結果去到最後都是當路人,而且還要死得很窩囊,地下裂開時將他腰砍。今季重點主線放在留守小鎮的眾人,他們不能再依賴El的超能力,只能以平凡人的身份去調查抵抗大魔王,幾個大孩子帶著一班小孩子一起出生入死,雖然明知El最後會出場救他們,也能讓觀眾重拾第一季那份無力絕望的恐怖感覺。Steve/Nancy/Robin全幅武裝殺入魔王大本營,趁魔王靈魂出竅和El超能力大戰時,用汽油彈散彈槍幹掉魔王的肉身,實在叫人看得大快人心。真是不要惹火Nancy,平時她的人設是靚女高材生,但打起怪獸時她可是全員中最兇狠。Nancy第一季時明明很靚女,不知何解越看越覺得她醜樣,有點似整容失敗的個案。

之前幾季的結局,好歹也會把門關上,假裝生活回復平靜。第四季結局索性擺明車馬叫觀眾等下一季,小鎮正中央打開了巨大裂繨,大魔王條屍不見了即是還未死,Max則仍然在醫院中昏迷未醒。希望Netflix俾錢不要手軟,拍一套精彩的第五季,讓《怪奇物語》完滿落幕。

悍戰太平洋:黑色禁區 (第二季) Pacific Rim The Black S2

這套動畫會有第二季有點意外,第一季其實不算很出色,只是靠著《悍戰太平洋》的口啤吸引觀眾。不過電影本身第二集也拍爛了,整個《悍戰太平洋》世界變有點不輪不類,更加不要期望它會加入什麼怪獸宇宙,巨大機械人大戰金剛或哥斯拉。大慨今季是在Netflix還很有錢時簽下支票,今天Netflix大慨不會浪費資源去拍這種雞肋。

第二季兩兄妹繼續駕著長大機械人上演千里尋親記,哥哥那個好打得女朋友背叛組織,與他們一起走佬去雪梨。上集妹妹撿回來的怪獸男孩,今季忽然發現原來是怪獸救世主,被類似邪教的怪獸姐妹團捉走。其實這裏的設定有點求其,觀眾也不用深究她們的動機,她們是怪獸和人類的合成體,教主洗腦操控其他教徒,亦可以控制普通怪獸攻擊主角,總之就是今季的大奸角。

劇情同樣也是很馬馬虎虎,兩兄妹應不應該怪獸男孩交出去換自已平安,從怪獸姐妹團非常巧合救出被洗腦的媽媽,女朋友的黑社會大佬義父,忽然良心發現拾已救人,全部的劇情都很牽強。主角機械人談不上有很精彩的演出,打雜魚怪獸看似很強,打大佬級怪獸則完全無用,一是靠路過的怪獸合成機械人幫拖,二是不夠打要自爆同歸於盡。教主被怪獸男孩隨手插死有點反高潮,那個教主毫不防避是個智障嗎?

兩兄妹終於去到雪梨基地,我一開始還估整個澳洲大陸也淪陷了,雪梨基地空無一人怪獸橫行。豈料雪梨基地有很多台防衛機械人,既然有這麼多戰力,為什麼不去討代怪獸解放澳洲。怪獸男孩沒有被捉去實驗,爸爸竟然也成功逃出生天,沒有機械人自己一個人走去雪梨,好歹也交待包他如何逃出來吧。除了媽媽死了外,故事算是大團圓結局了,想拍第三季也沒有什麼可以拍吧,真正的主角機械人也死了。

星際牛仔 Cowboy Bebop (真人版)

《星際牛仔》是日本科幻動畫殿堂級的神作,早兩年傳出Netflix將會開拍真人版,心想恐怕大事不妙,荷里活改篇日本動畫拍真人版,從來沒有成功的例子,分別只是很爛,非常爛,還是超級爛。終於等了一年多在Netflix上架,結果是雷聲大雨點少,用一般美劇的標準其實不算很差,但有動畫版珠玉在前,不論是影像還是故事深度均差太遠。唯一能夠和原著比媲的只有配樂,因為同樣由管野洋子負責。

與其說這套是《星際牛仔》的真人版,不如是Netflix花鉅資買了IP,然後請幾個演員cosplay動畫中的角色,借用動畫中某幾個出名的場面,然後自由發揮拍了套故事很行貨的科幻劇。預告片中的劍魚號和Bebop號讓我充滿期待,竟然兩台飛船就只是純萃的交通工具,全劇一場空戰也沒有,精彩的空戰場可是動畫版的賣點之一,沒有空戰真人版先癈了一半武功。然後流暢槍戰和打拳腳交是動畫版另一大賣點,真人版John Cho的身手認真的麻麻,完全演不出Spike那份從容和瀟洒,於是真人版的動作戲完全乏善可陳。單是比較打小丑改造人那集,不論是氣氛或是節奏,動畫版完勝真人版。我看完真人版再把動畫版拿出來重溫比較,真人版輸到連車尾燈都見不到,怪不得只拍一季就被砍,觀眾的反應是很誠實。

John Cho演Spike完全不似,但演Jet的黑鬼倒與原著有幾分相像。不過Jet的背景被大幅改動,原本冷酷被人陷害的幹探,變成低能搞笑的離婚爸爸,這一個改動把科幻淪為肥皂劇,Jet的整個人設被破壞了。更不要說在最後一集女兒被綁架,明明Jet之前還有點頭腦,忽然間變腦殘被低級的虛擬影像欺騙失手就擒。幸好Faye在真人版中保持水準,有點大顛大肺滿口吐嘈。她追查失憶前身世的那集,是少數改篇得比動畫版好看的故事,她的騙徒假媽媽更是那集的一大亮點。

原著動畫版本來是每集完單元劇,Neflix整季一次過上架的模式,讓劇本必需有讓人追看的主線。真人版選了動畫版中最弱的故事當主線,講Spike我在黑社會的日子的舊事,並加插他與Vicious兩人爭風吃醋搶女人。動畫版的Vicious本身是個很有魅力的角色,真人版就變成弱智黑社會大少爺,奸到七情上面嚴重浮跨。最叫老觀眾接受不了的是,原本Spike的舊情人Julia明明柔弱楚楚可憐,結局還要被流彈射中死於非命。真人版搖身一變成為笑到最後的大贏家,借刀殺人叫奸夫手刃老公,然後自已當上幫會揸弗人,完全破壞角色的形象,夾硬把她舖排做第二季的final boss。

與其拍真人版,Netflix倒不如出錢,重拍舊動畫版好了。

Transformers: War for Cybertron Trilogy 變形金剛:賽博坦大戰三部曲

以前小時候很喜歡《變形金剛》,變型機械人玩具就是好玩,人大了依然對它情有獨鐘。早陣子和阿仔重看初代《變形金剛》,才發覺記憶總是最美好,其實初代的劇本很馬虎亂寫,說到底只不過是賣玩具的長篇廣告。去到米高悲的真人電影版,雖然狂插新造型醜樣如何破壞童年回憶,仍然是每集邊看邊鬧地盲目地支持。只是去到第五集故事實在暴爛,《變形金剛》X 阿瑟王如此爛橋,虧編劇想得出來。幸好重新開機的《大黃蜂》重拾正軌,真人電影版才可以長拍長有。其實《變形金剛》的世界觀有很寵大的設定,橫跨幾萬年的史詩式故事,但不知為何每次編劇都亂寫劇本,不過自初代以來就是這樣,早已見怪不怪了。

這次Netflix開拍的《變形金剛:賽博坦大戰三部曲》,採用觀眾最熟悉初代造型,用電腦動畫拍機械人完全沒有違和感。甚至索性借孩之寶玩具的CAD圖來用,劇中角色百份百忠於玩具。第一部《圍城》是前傳故事,講述博狂兩派未到地球前的故事。明明原本在斯比頓星時變型後的外型很不同,但為賣玩具只好提早變成地球汽車,只是不明白星星叫為何又用原本三角型外星飛機的造型。

初代和電影版故事簡單非常黑白分明,博派好人狂派壞人,柯柏文是救世英雄勇者,麥加登淪為平面大奸角。今次難得著墨描寫博派和狂派理念之爭,原本柯柏文和麥加登是好朋友好兄弟,兩人聯手一起推翻五面怪帝國勞役斯比頓的政暴,而然解放後兩人對應該如何統治斯比頓意見分歧,眾機械人分裂成兩派打了很長的內戰。

令次麥加登不只是純萃的紙板壞人,更像是毛澤東希特拉那種魅力型領袖,儘管現代人不太可能認同他的強者理念,但至少在劇中聽起來擲地有聲。反而平時柯柏文英明神武,今次卻淪為左膠迂腐的老好人,空有尚高理念卻不切實際,結果拉了追隨者和身邊的人來陪葬。柯麥二人代表著兩個極端理念的話,那劇中馬格斯和天火卻代表理想對現實主義的妥協。馬格斯為了結束戰爭向麥加登投降,寧可選擇沒有自由的河蟹和平。天火看見麥加登連狂派手足也屠殺來提取能源,看不過眼麥加登的兇殘而叛變加入博派。

《圍城》結局博派坐上方舟號離開斯比頓星,原本以為只三部曲是初代前傳,怎料第二部《地球崛起》筆鋒一轉,變成平衝宇宙的新故事,引入初代第二季的元素,五面怪的審判和死寂宇宙。雖然劇情一如以住般都十分牽強,但用懷舊的材料創作新故事,給觀眾一個全新驚喜,反正初代自身也有平衝宇宙時間旅行,老觀眾早有故事會亂來的心理準備。

第三部《王國》更加是讓觀眾喜出望外,第二季結局看見地球,以為故事將會同初代接軌,原來那個竟然是Beast Wars的地球,有猩猩柯柏文和恐龍麥加登出場,與原本的柯麥二人並肩作戰。先不論故事似通非通的老毛病,但看到Beast Wars和初代同場演出,方舟號破天荒變身巨大機械人就已心滿意足。後半段初代劇場版的終極boss獨角獸隆重登場,還附送甲威龍和黑色柯柏文與柯麥二人對打,老觀眾直情拍爛手掌叫好。至於尋找火種源復活斯比頓的主線,到底是在幹什麼草草收場也無所謂了。

《變型金剛》除了看機械人打鬥吸引外,其實博派和狂派分別是對現實世界政治的隱喻。博派宣揚平等友愛等祟高理想,說出來動聽但往往流於空想,今次劇中只是把主角威能稍微下調,就已看出柯柏文左膠帶來的禍害。狂派看似是歌頌弱肉強食獨裁極權統治,但麥加登為求目的不擇手段的大斯比頓主義,與侵侵的大美國主義有是否有點相似呢。而當面對外來強敵的時候,總要博狂兩派聯手才能取勝,沒有被狂派迫出來長年累月的戰鬥歷驗,博派只是一群在玩和平家家酒的理想主義者。

Resident Evil : Infinite Darkness 生化危機:無盡黑暗

遊戲改篇動畫,中伏的作品居多。Netflix出品動畫:中伏的作品亦不少。Netflix出品同時又是遊戲改篇的動畫,中伏機會高達百份九十九。而我根本不是《生化危機》遊戲的玩家,也只是看過《生化危機》真人電影版幾集,不明白為什麼鬼掩眼,Netflix一上架就開來看。第一集喪屍大襲白宮幾精彩,完場時疑似喪屍是中國陰謀,又加上影射武漢肺痰,吸引我繼續追看下去,反正只有短四集一口氣就煲完。

結果喪屍病毒完全不關中國事,全部都是美國軍方高層的壞人搞鬼。很例牌在非洲戰亂小國搞生化實驗的情節,士兵在戰區感染喪屍病毒,受藥物控制病情變成超級士兵,然後又亳不意外地失控暴走。今次的故事是外傳性質,並不影響遊戲本傳的發展,時間點發生在第四五集遊戲之間。故事的大陰謀本身毫不重要,反正早已知道與遊戲沒有關連。今次《生化危機》男女主角名義上都有出場,但實際上只有Leon有工開,出生入死再一次制止喪屍病毒爆發。Claire成套戲只是行行企企扮查案,最後又被壞人捉了要等男主角救。明明遊戲中Claire一樣好打得好好用,今次真係要批評一下套戲性別歧視。

原本我是開日語看字幕,但看見畫面中鬼佬鬼妹大講日文,感覺上十分不協調,結果要轉回英語發音才習慣,又可以不用看字幕。第二集潛艇困獸鬥喪屍老鼠,營造出遊戲的恐怖氣氛。可惜劇情之後急轉直下,特工小隊終於來到上海,竟然沒有大戰解放軍,只是籠裏雞自己鬼打鬼,打到成個小鎮爆晒,中國軍方連影都見不到,把解放軍寫成如此無能,肯定是在辱華了。最後一集打大佬變身喪屍,戰鬥行貨到不得了,看人玩遊戲也比看動畫緊張刺激。

Netflix雖然大灑銀彈進軍日本動畫市場,作品質素參差有太多濫芋充數之作,又或者借助品牌名氣收割現成擁躉。不過Netflix是付月費任看,就算不好看觀眾也覺得反正免費看看殺時間無妨。但如果Netflix的日本動畫獨立出來收費,恐怕沒有多少人會願意付錢看如此質素的作品。

機動戰士高達:閃光之凱薩衛 Mobile Suit Gundam Hathaway

原本這篇影評是投稿給蘋果日報,起草了大綱還未動筆,蘋果日報便被國安法殺死。一直沒有心情動筆寫,拖了兩個多月終於的起心肝寫出來。沒有被編輯催交稿的壓力,亦沒有面對讀者不能呃稿費的自我要求,這篇影評寫得有點馬虎,只是流水賬的把草稿寫下來,欠缺工整的起承轉合文章舖排,請見諒。

笨大會製作《閃光之敗家仔》動畫有點意外,這部被譽為《馬沙之反擊》正式續作,UC一年戰爭系列最後時間線的作品,故事本身並不討好觀眾。雖然小說版早已被捧上神台,但我對於原著的評價是狗尾續紹。敗家仔凱薩衛是布拉度艦長之子,承繼了馬沙要淨化地球的遺志,與新自護殘黨組成恐怖織組馬夫蒂,暗殺聯邦高官阻止聯邦把低端人口趕出地球送上太空。整個故事可以用一句為女死為女亡作總結,如果敗家仔不是哀色字頭上一把刀,不是衰吃飽飯沒事幹去坐飛機,馬夫蒂的計劃早已成功了。至於懶悲情的老頭砍仔結局,明顯只是刻意催淚煽情,計我話敗家仔自己死蠢找死不值得可憐。不過身為忠實的高達迷,批評還批評,戲一定要睇。

電影版去年於日本上映,我還苦候何時才會出的影碟,估不到Netflix重金買下版權,不用四處張羅,安坐家中便有得睇,實在喜出望外。電影版分三集,第一集故事非常忠於小說,所以故事不好看非戰之罪。男性角色的人設改動我沒有意見,但把美樹本晴彥人設的琪琪,改成電影中那個亳無個性的金髮鬼妹,實在是一大敗筆。我更加不明白為什麼一眾宅男,竟然會把電影版琪琪視為女神,我只覺得她非常煩膠討人壓。若只有看過《馬反》電影,《閃光》的故事會接不到戲,因為《閃光》是跟《馬反》小說版的劇情,觀眾在觀看前請自行補完。

電影畫工只是OVA水準,感覺上與《獨角獸》的風格很近似,把菲律賓小鎮的景色重現很特別,但動作場面尤其是機械人戰鬥不足,又是電影的另一個不足之處。不過原著故事如此,在限米煮限飯底下,已經是儘量拍出很精彩的戰鬥。中段兩台MS大鬧市區,幫助敗家仔逃跑的拍攝視角很有新意。因為主角是地上跑來跑去的敗家仔,呈現出高高在上的巨大機械人,有點特攝怪獸片的味道,不是只有駕駛倉的戰鬥觀點。最後一場習高達決戰大白鵝,兩台機體飛來飛去打得快,都看不清楚到底如何打法。以前只是看模型成品時,這兩台高達給我的感覺是肥和臃腫,完全沒有平時高達的型仔外貌,怪不得模型銷路不太理想。在電影中機體會動起來,看起來順眼多了,至少我對機體的模型玩具開始有興趣。

《閃光》還有兩集電影,我的心情有點矛盾,若電影版改寫結局,就變成不跟原著自把自為,但跟原著結局又寫不好。加上《獨角獸》在官方歷史中橫空出世,令《閃光》的背景設定更加牽強。索性一不做不二休,改寫故事成讓敗家仔和司令這對基情兄弟,把琪琪的戲份刪掉一腳申開她好了。

哥斯拉奇異點 Godzilla Singular Point

千萬不要當這套是《哥斯拉》去看,否則你將會看得很勞氣。明明套動畫的名字叫哥斯拉,但隻大怪獸從外貌到性格,完全冇一忽似我們熟悉的哥斯拉。隻怪獸又唔係幅射基因突變生出來,而係唔知乜鬼高維度空間爬出來,無頭無腦地破壞城市都算,至少有名場面哥斯拉大鬧東京睇下都好丫。亦千萬不要當這套是科幻片去看,儘管編劇圓城塔是正牌科幻小說作家,但這套戲的多維度奇異點理論,時間循環預短未來計算等等,當係看以高深的專有名詞聽完就算,千萬不要浪費時間去認真研究,因為全部都係作者亂嗡出來拋觀眾的。

不過作為一套純萃講求娛樂性的災難片,《哥斯拉奇異點》倒是交足功課,從一開始的小規模怪獸來襲,到滾滾紅塵蓆捲世界各地,怪獸傾巢而出毀滅世界,男女主角分秘必爭去解開謎底打倒怪獸拯救世界,劇情緊張刺激打怪獸精彩。不要企圖思考怪獸從何而來,亦不要追問何解會得出消滅怪獸的答案,就當是無敵的主角威能好了,總之把腦袋關掉看就對了。

這套動畫美其名有男女主角,不過兩人除了開場碰一碰臉,之後也沒有什麼交雜的戲份。女主角外貌很似小雲,萌點很另類的女角。她負責在世界各地飛來飛去,把編劇預先想好的鬼扯怪獸理論講解給觀眾,雖然勉強算是她找出奇異點的答案,但在戲中她的實際作用不大,似是上頭落單要找個可愛女生做主角而存在。男主角那邊責負動作冒險,外貌奇特的AI機械人Jet Jaguer,絕對是本作的最大亮點。第一戰在市中心打怪鳥拉頓,到誘捕作戰打曼達,到漁港揮舞長矛大戰成群的蜘蛛怪,每一場戰鬥都讓觀眾看得熱血沸騰。至於最後打大佬哥斯拉,AI無限輪迴完成進化,與哥斯拉自爆破解紅塵,劇力偏弱就有點反高潮。

片尾很畫蛇添足地為第二季預留伏線,一班壞人正在建造機械哥斯拉。世界剛剛機乎毀滅,壞人既然有終極武器機械哥斯拉,怎麼不出動去打真哥斯拉,莫非他們對AI機械人很有信心。Netflix自家製作的日本動畫,狂燒銀紙請來最頂尖的製作團隊,讓畫面品質上無可挑剔。但不知是否要迎合鬼佬口味,拍出來的動畫總是差了點什麼。上次三套《哥斯拉》劇場版請了虛玄編劇,結果拍了一個完全唔make sense的故事。今次換了出名的科幻小說作家當編劇,又把一個好端端的怪獸災難片的故事弄壞了。其實Netflix到底懂不懂日本動畫的精神?還是Netflix只需要拍些A貨日本動畫,班鬼佬動畫迷收貨就沒有所謂呢?

愛x死x機器人(第二季) Love, Death & Robots S2

文章刊登於蘋果日報

Netflix動畫《愛x死x機器人》大膽挑戰動畫評審尺度,幸好是在網上串流平台擁有完全創作自由,完全無法想像這動畫能在電視上播放。「愛」代表「性愛」,「死」代表「暴力」,「機器人」代表「科幻」,這套動畫開宗明義是很黃很暴力的科幻片。第一季實在太過血腥色情,不適合心智未成熟人士收看,道德委員會的大媽更高呼禁播。不知是否第一套收到太多投訢,上月剛剛上架的第二季收斂不少,至少我在此推薦給各位讀者時,不怕被家長投訴教壞細路。

這套作品是短篇科幻故事結集,每集動畫由幾分鐘至十幾分鐘不等,最長也不過二十分鐘,由不同導演不同製作室各自發揮。第一季有十八集,題材廣泛,質素參差,由殿堂級科幻經典,到無厘頭搞笑喜劇,到唔知佢拍繄乜的實驗作品也有。更有些純萃在炫燿動畫拍攝技巧,並沒有什麼實質有意義的內容。第二季因為疫情影響製作進度的關係,只有短短八集,餘下的集數將於明年第三季上架。今次第二季的動畫水準很平均,全部都是優良以上,卻少了第一季某幾集叫人「嘩」一聲的震撼。第二季的動畫安排很有心思,以兩集為一組相似的主題。

《Automate Customer Service》和《Life Hutch》,兩集都是講述機械人失控追殺人類,不過它們的風格卻南轅北轍。前者有點像《太空奇兵》的未來風格,退休老人的家居生活依賴智能機械人。老婆婆家中的吸塵機忽然暴走,老婆婆和她的小狗被機械人誤判為垃圾,要大掃除完全「清潔」家居殺人減口。不過觀眾也不用為她擔心,畢境這集充滿歡樂氣氛,鄰居老伯伯笨鈍地英雄救美!後者用模擬真人風格繪畫,太空戰機被外星人擊落,機師躲到求生倉避難,遇上維修機械人失控,攻擊倉內任何移動的物件。這集請來《正義聯盟》中飾演Cyborg的Michael B Jordan演出,可惜有明星坐鎮亦無法爾補劇本的薄弱,但最後如何扭橋制服機械人,又不禁讓我薈心微笑。

《The Tall Grass》和《All Through the House》這兩集嚴格來說不是科幻小說,反而類似《The Twillight Zone 迷離境界》的恐怖懸疑片。前者講述蒸氣火車半夜大草原中死火,主角落車點枝煙透透氣,被長草叢中的亮光吸引,好奇走入去看過究竟,結果迷路遇上食人怪物,死命逃回重新點火準備出發的火車。後者是很另類的聖誕童話,兩姐弟聖誕前夕偷偷下床看聖誕老人,卻發現從煙囪下來不是著紅色衫長著白鬍子的大肥佬,而是很嚇人的異形怪物,不過那隻怪物卻按本子辨事,喝牛奶吃曲奇餅「派」禮物給乖小孩,但壞小孩會有什麼下場呢?

《Pop Squad》和《Snow in the Desert》同樣都是有關長生不老的科幻片。前者很有Philip K. Dick的影子,未來世界人類長生不老,代價就是不能生育,而生小孩更是嚴重罪行。主角是負責偵查和處決違法小孩的警察,而然他卻開始質疑自己的任務是否正確。故事本身可以很有深度,可惜篇幅不夠未能好好發揮,主角由追殺小孩變保護小孩的理由有點牽強。後者的故事有點平凡,但勝在動作場面精彩搭救。試想像一下《X-Men 變種特工》中的狼人,擁有不長再生的超能力,被扔去一個很西部牛仔的沙漠星球,然後被一大班賞金獵人追捕,再加多個機械人美女拍檔,就是這樣的一個故事。

第二季中最好看的兩集,都是那種很難去定義主題的科幻故事,藉著側寫生日中的一件小事,讓觀眾自行領悟感受故事中那個科幻世界與現實的不同。《Ice》是關於兩兄弟親情的故事,在長年被冰封的偏遠星球,低下階層的移民大多從事開礦,而為了適應惡劣環境,大數人都接受了生化改造。一家人剛移民埗步不久,哥哥是沒有改造過的自然人,弟弟誤交損友變成不良少年,喜歡半夜溜出城外玩「追鯨」的亡命遊戲,有一晚哥哥堅持要與弟弟同行。故事的對白不多,「追鯨」的畫面很華麗,最後哥哥救了弟弟一命,但沒有販賣廉價溫情,一切盡在觀眾心中。《The Drowned Giant》是一則寓言,海灘上發現一個巨人的浮屍,就如現實中發現超巨大鯨魚的屍體般。主角看著巨人屍體每天被鋸解開搬走,最後小鎮回覆平淡,要細心看才發現巨人曾經存在的痕跡。這個故事很奇幻很有詩意,有人會覺得淡而無味甚至有點悶,我自己就十分欣賞那份淡淡的哀愁。

雖說第一季兒童不宜,但有兩集故事以香港為背景,值得特別推介。《The Witness》是一則很無厘頭的一樓一兇殺案,油麻地取景很有香港特色,不過當中有大量裸露鏡頭,千萬不要搭地鐵時看。《Good Hunting》改篇自雨果獎得主劉宇昆的短篇小說,印象中是唯一見過的香港Steampunk故事,講述狐仙和機椷師之間的故事,很淒美卻又充滿希望。妖怪在科學世界中逐漸喪失魔力,卻找到以另外一種生存方式活下去。至於兩季所有集數中,我認為最好看最有深度最科幻的是《Zima Blue》,講述一個以畫藍色成名的藝術家的最後作品,他的作品非常巨大,甚至土星的光環都噴成籃色。這集的畫風其實不太討好,不過個故事科幻元素最高,謎底開估讓人拍案叫絕,到底為何藝術家獨獨鐘情那一隻淺藍色呢?

我喜愛動畫亦喜愛科幻,沒有理由不強力推介《愛x死x機器人》。

Stowaway 密航者/偷渡者/偷乘者

文章刊登於蘋果日報

四月底《Stowaway》靜悄悄地在Netflix和Amazon Prime Video上架,沒有舖天蓋地的宣傳,但在科幻影迷圈子中口碑載道,連不少平時很少刊登影評的科技和科學雜誌也爭相推介。這套小成本獨立製作的科幻電影,整套戲只有四個演員,大部份場景發生在幾個貨櫃大小的太空船內。沒有華麗的特效,沒有曲折的故事,沒有激刺的動作場面,戲中甚至連愛情線也沒有。只有非常真實的科學設定,太空船發生意外事故,藉此探討在生死關頭人性的意義。

這套戲香港好像沒有中文譯名,台灣譯作《偷渡者》,大陸譯作《偷乘者》,很明顯譯者沒有看過電影,只是用Google Translate亂譯一通,戲中根本沒有人偷渡偷乘好嗎。我反而比較喜歡日本相對中性的譯名《密航者》,太空船上無端端多了一個人,可是他也不想上太空啊。故事講述三個太空人在前往火星的任務中,發現太空船的維修技工意外被困在倉內跟了來。不幸二氧化碳氧氣循環裝置又失靈,太空船只夠提供三個人份量的氧氣,但船中卻多出一個人。不想爦炒大家一齊窒息死,良心上又不想當殺人兇手,面對這道德兩難題,該如何選擇是好。

這套電影由Joe Penna的執導,此君正職是來自巴西的音樂人,《Stowaway》才不過是他拍攝的第二部電影,可謂一嗚驚人。他的上一部作品《Arctic 極北》同樣是另類的災難求生片,全片只有兩個演員和無盡的冰地雪地。觀眾明知電影的故事是虛構,但感覺卻像異常寫實的紀錄片。本片中四位演員名不經傳,大多游走於電影和電視劇之間當綠葉,女主角Anna Kendrick算是比較出名,但充其量在其他電影只是當花瓶女主角。電影沒有大明星,各人在戲中死亡的機會均等,甚至最後全部人死晒也不出奇,這是看小成本電影特有,估唔到劇本會如何走的驚喜。

平常習慣主流荷里活娛樂電影的觀眾,或許會嫌這套戲淡而無味。戲中唯一一場有點動作的戲,就只有男女主角太空漫步前往主推進火箭,希望回收火箭燃料用剩的氧氣,與《引力邊緣》的場面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畢竟現實中太空遇險,那來跨張的情節,雖然鏡頭平實不華,但緊張感亳不遜色。主線故事與《阿波羅十三號》有點相似,兩片都是氧氣循環系統出問題,角色間沒有勾心鬥角,只想著自私活下去的壞人,所有人同心協力解決困難,展現太空人的專業操守。分別是《阿波羅十三號》改篇自真人直事,觀眾入場前己知他們最後平安回航,《Stowaway》則是原創故事,戲中各人生死平卜,觀眾不禁為他們擔心。

太空船多出一個人的道德兩難題,一直是科幻迷和航天發燒友茶餘飯後辯論的題目。這個題材最早出現於1954年發表的短篇科幻小說《The Cold Equations》,多年來被改篇成無數電視劇和電影。《Stowaway》中三位太空人,最初用盡辨法讓技工活下去。生物博士男主角不惜犧牲多年研究心血,把原本準備用來改造火星的海藻苗,拿來在太空船中裁培製造氧氣。在所有的辨法試過都失敗後,他是第一個把真相告訢技工的人,並給他一枝安眠藥針自殺用。技工得知自己的命運後,坐在太空船窗前打電話留言給妹妹,那份無奈和絕望,看得觀眾很揪心。醫生女主角及時阻止技工自殺,並走去與男主角對質,指責他是冷血殺人兇手。男主角反問她:「為救他十幾年的研究心血化為烏有,你天真一廂情願地認為絕對會有辨法,讓他多活一天除了消耗寶貴的氧氣外,還能夠有什麼作為?」若果易地而處,要做出相同的抉擇,我也不知道憑良心該如何揀。

講故莫駁故的非科幻迷觀眾,也許不懂欣賞本片對科學一絲不苟的執著。電影請來過百萬subscriber的著名科普Youtuber Scott Manley當義務科學顧問,前後花了五年時間核實改寫劇本的真確性。有沒有可能火箭發射時意外帶多個人上太空,美國太空總署不違直言這是他們一直擔心會發生的噩夢。當戲中太空人發現船上多了個人,指揮官單簡一句沒有足夠燃料返回地球,並不是編劇信口開河編出來的藉口,主火箭燃點進入慣性航行後,大空船不像汽車能夠U-turn。至於戲中其他科學細節,例如太空船旋轉模疑地心吸力(節省太空漂浮的特效成本),船中二氣化碳含量增升時,海藻能產生氧氣的數值,補給火箭燃糟剩餘的氧氣等等,全部在現實科學中有根有據,科幻迷看得大呼過癮,如此著重科學考究的電影實在罕見。

可惜奧斯卡一向冷待科幻電影,《Stowaway》大慨無緣問鼎金像獎,不過我認為它將會是雨果科幻電影獎和土星獎的大熱門。硬科幻電影一向是小眾口味,在未有Netflix未有串流平台的年代,大慨香港觀眾只有在電影節才有機會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