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漫畫

機動戰士高達:我們是聯邦愚連隊

高達迷就是喜歡元祖高達一年戰爭,本傳的故事寫成了官方歷史,但一年戰爭規模龐大,有很多空間寫外傳故事,在本傳看不到的某角落,聯邦和自護仍然在交戰。這套《我們是聯邦愚連隊》於Gundam Ace雜誌上連戴,講述一年戰爭後期,北美加洲基地反擊戰的陰謀。這套高達漫畫的最大賣點是吉姆當主角,而漫畫中登場的高達倒是反派角色。

在一年戰爭除了阿寶和娜娜,不可能有其他新人類,故事主角仍然要無敵,於是設定為拳擊手轉行當MS機師,善用打擂台的技術打近身戰,奈何吉姆戰力一般,每次雖打贏但機體大破而回,人稱打不死的彊屍吉姆。不要深究機體出場和時間線之的矛貭,雖然沒有高達開,主角好歹也開台試作型的突擊吉姆,那把專用雙刃激光長槍十分有型,印像中是阿寶在The Origin中賈布羅開的那一台。戰鬥場面非常迫真寫實,至少主角每戰都慘勝而回,不似其他的主角有主角威能加持,不過為遷就主角能力讓他打贏,戰鬥大部是一對一的近身格鬥戰。可惜在漫畫中的表達,始終沒有動畫般富有動感好看,不過它不是高達當主角,出動畫版看來不要指望了。

故事講述主角被徵召入教導團,卷入聯邦軍高層為戰後利益,不惜私通自護拖延戰爭的陰謀。這個陰謀有點兒嬉不太說得通,至少與看時元祖高達感到的氣氛很不同,聯邦不是很勉強才戰勝自護,那有餘力為戰後利益玩火,難道不怕一個不小心讓自護失敗為勝嗎?不過明白因為劇情需要,自護若真的是敗軍之將,便沒有強大的敵人與主角對打呢?無間道扮卡爾瑪算是回應老高達迷的怨念,卡爾瑪那台專用渣古只在MSV的幻之機體,終於今次有機會出場上陣。

本篇紿終是外傳作品,不與影響本傳元祖的歷史,劇情可供發揮的地方實在有限。不知是作者刻有意取捨,還是目標讀者主攻硬派軍事宅,故事中感情線完全欠奉。教導團雖然有美女教官,但她由頭到尾都是路人乙名,主角最愛原來是他那台吉姆。這部五卷完的中篇漫畫,算不上是佳作,但過作為一個UC高達迷,只是看吉姆大展神威,便己回票價。

靈能百分百 Mob Psycho 100

mob-psycho-100

同樣都是改篇自網絡漫畫家ONE的作品,上一季的《一拳超人》比今季的《靈能百分百》更有話題性,不少平時不看動畫的人也來湊熱鬧評論一番。不過兩套作品比較,《一拳》的惡搞玩票的成份居多,恐怕眾評論過份解讀,崎玉只是在玩轉英雄漫畫的公式。反而這套《靈能》才是ONE馬力全開之作,不單繼續玩轉超能力漫畫的公式,更有清楚的中心主旨,在眾多超能力作品中,別樹一格。

ONE的畫功實在讓人不敢恭維,不似《一拳》般完全砍掉重畫,在BONES社傾力改造下,《靈能》人設十分忠於原著,但沒有了原作糙粗馬虎之覺,反而在動畫臉相千篇一律按屬性剪貼的今天,給與觀眾耳目一新的獨特風格。畫面製作精美無需置疑,應該冠絕今季其他動畫。漫畫版ONE的畫功如此爛也可以火紅,肯定故事必有過人之處。動畫版改篇漫畫版的頭五十話,並把按時序收錄些外傳的短篇故事,在路人攻破「爪」的支部救出弟弟後完結。我看完《一拳》動畫版第一季,完全沒有意欲去看漫畫,等第二季播映才看也不遲。這套《靈能》便完全不同,我很心急想知故事如何發展,漫畫畫得爛也無所謂,一口氣直追看到最新一期連載。

在主角的設定上,《一拳》的崎玉和《靈能》的路人,都是在劇中能力絕對最強,都是用平常心去看自已的能力,不知算不算是ONE的套路。與其他超能力漫畫的最大分別,是路人對超能力的態度。雖然身為最強的超能力者,路人卻認為超能力沒有什麼了不起,自已只是一個普通人。正如有人頭腦聰明,有人音樂運動有天份,超能力只是眾多技能之一。其他漫畫在有意無意間,過份側重超能力者的能力比拼。超能力成為達成目標的唯一手段,不論是正義還是邪惡一方,都不斷地追求更強的力量。

路人對超能力的超然態度,才是對超能力的最大反諷,從現實去檢視超能力,道出超能力者也要吃飯這個簡單道理。不論超能力多麼強,就算有毀滅地球的力量,一個人也不可能獨立生存,必須依賴人類社會這台巨大機器,去製造一切生活必須品。超能力者可以當大魔王統治地球,但除非打算退回原始時代,單靠一個人的武力,根本不能有效統治現代社會。路人對於超能力的哲學,與《魔法禁書目錄》中的一方通行有點相似,明白一個人就算多麼好打,他的影響力始終有限。路人則向前多走人一步,沒有被超能力牽著走,走屬於自已的人生道路。

火星異種 Terra Formars

sa_1425616008terraformars_1600x900

《火星異種》別名《火星小強》,是個一班基因改造人,去火星打蟑螂人的熱血故事,改篇自貴家悠和橘賢一的漫畫。這套作品的賣點是暢快打鬥,畫面斷手斷頭非常血腥,還有登陸部隊在火星上被成千上萬隻巨型蟑螂圍困,每集都有主要角色被殺的情況下,要殺出一條血路返回地球的絕望感。我看完第一部的前傳動畫OVA後,因為設定和伏線實在太過吸引,急不及一口氣把漫畫追到最新連載的進度。

未來世界人類在火星進行綠化計劃,把青苔和蟑螂送去火星改造環境,讓火星產生大氣層和海洋,變得適合人類居住。不知什麼原因火星上的蟑螂發生基因突變,進化成為巨型肌肉蟑螂人,還誕生出有高度智慧的個體。第一代火星探測船BUG1登陸後,船員被蟑螂人秒殺,隊員臨死前把真相傳回地球,那是第零部的故事。第一部時間推前二十年後,BUG2探測船上的基因改造人,每個人變身後擁有昆蟲的能力,前往火星掃蕩蟑螂人。可惜隊員寡不敵眾,在連場激戰後差不多全員陣亡,只有兩名逃脫乘坐逃生船反回地球,兼帶了幾隻蟑螂人回來研究。

終於來到第二部主線正式開跑,二十年轉眼間又過去,人類基因改造技術更加進步,不單止昆蟲的基因,任何物種的特徵均可改造。不明火星病毒在地球擴散,於是人類再次遠征火星,去活捉蟑螂人製造疫苗。吸取上次的教訓,今次派出聯合國精英部隊,分別由美日中俄歐領軍,大幅提升戰鬥力,與蟑螂人再次一決高下。上次逃回地球的改造人,一個當了日本首相,另一個當艦長率領今次的火星部隊。今次的男女主角比較特別,其他角色不外乎擁有不同物種的戰鬥能力,男女主角遺傳了上一代改造人父母的先天改造基因,加上基因改造手術的新能力,可以開外掛作多段變身。

若果只是人類齊心協力打小強,故事那未免過於平淡了。蟑螂人只是人多勢眾,正面交戰以力取勝便何。人類才是最可怕的敵人,國與國之間的陰謀,各懷鬼胎另有目的。美日同盟前面要打蟑螂人,背後要應付隊友的偷襲,飛船才剛便出意外被內鬼破壞,登陸部隊坐逃生飛船兵分六路。到底誰是內奸,他們的目的是什麼,誰在背後暗通蟑螂人。始終故事以打鬥為主,不同物種基因能力之間的戰鬥,謎題和伏筆只是襯托,目前漫畫火星篇剛完結,登陸部隊死了大半,只剩下最好打的主角群。蟑螂人大舉入侵地球,戰鬥亦從火星一路打到回地球,至於蟑螂人進化之謎,中俄歐在美日背後的陰謀,看來一時三刻不會有結果,作者姑且也算解開了半個謎底,讀者不必深究是否合理。

這套漫畫有讓人放不下書不停追看的魔力,雖然說穿了有點似龍珠,總之就是不停打升級,殺了一個大佬,下個大佬更強。動畫版則毀譽參半,戰鬥場面故然精彩,故事亦非常跟足原著,不過問題就是出在這裏。漫畫中很喜歡加插領便當角色在地球時的故事,一來可以加深角色的描寫,讓角色被殺時更加有感染力。漫畫那些文戲可以快速跳讀,不會影響戰鬥的節奏,的碓做到了感人的效果。可是在動畫版中,文戲變成拖戲,打亂了戰鬥原本緊張的節奏。動畫第一季甚至悶得我中途砍番,第二季開播我才花極大耐心追回第一季。一來大既導演也有自知問題所在,二來要死的角色都死得七七八八,第二季文戲從簡令節奏有所改善。

漫畫和動畫人氣高企,製作社開拍真人劇場版。一如過往大部份真人版電影,改篇自漫畫動畫都十分爛。《火星異種》真人版是黑歷史,在擁躉們的心目中,它從來未曾出現過,不小心看了要洗腦。我想動畫很快便開拍第三季,可以一直拍到漫畫第二部完結,完成中國隊叛變篇的故事。

Understanding Comics – Scott McCloud

Today, comics is one of the very few forms of mass communication in which individual voices still have a chance to be heard.

返大學 讀漫畫

小時候看漫畫書,大人總會說「睇公仔書」無益,荒癈學業,浪費時間。看漫畫要偷偷摸摸,夾在課本中央,扮溫書來掩人耳目,又或是夜半在被窩中用電筒照著偷看。現今不少人仍然對漫畫存有偏見,認定看漫畫是不成熟的表現,只有宅男毒男才會看;更有老闆看到下班途中的員工看漫畫,認為影響公司形像而炒魷魚。

事實上,「漫畫難登大雅之堂」這觀念早已不合時宜,漫畫是每年收入數以十億計的大產業,支撐著半個荷里活和不少電子遊戲商,是主流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份。每一個新的媒體出現,成功搶占主流市場,藝術界和文化界初時總是嗤之以鼻,視之為新興的低俗流行文化,到最後不得已承認長江後浪推前浪,才堂而煌之將其迎進入藝術的殿堂。繼小說,電影和流行音樂之後,漫畫終於也踏上這條路。只不過漫畫實際上歷史悠久,甚至比文字還要源遠流長;早於公元前13世紀的古埃及石刻上,漫畫已用作記錄糧官Menna的事跡。

外國大學開設的漫畫理論課,不是隸屬藝術系,便是隸屬英文系。前者把漫畫歸類為視覺藝術不難理解,畢竟與畫畫有不少共通之處;後者對於香港人有點難以理解,試想像中文系不教詩詞歌賦,而是教《龍虎門》和《中華英雄》,那個教授肯定會被家長投訴。在英文系中,漫畫屬於現代文學的分支,有個聽起來很學術性的名字-圖書小說(graphic novels),一般泛指題材比較嚴肅的漫畫作品。

今次為讀者介紹的《Understanding Comics》是一本關於漫畫的漫畫,也是很多大學漫畫理論課的御用教科書。每一種媒體都有其獨特的說故事方式,把創作人希望表達的所思所想,傳遞給觀眾或讀者。若按寫實(reality)vs抽像(abstract)來對比分類,在線的一端是真人拍攝的電影,忠實地把故事完整的呈現眼前;而另一端是純文字,抽像的描寫讓讀者有無限的想像空間。漫畫則視乎作畫風格,自由遊走於現實與描像之間。愈抽像愈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因為容易產生代入感;不過代價是訊息詮譯或致失誤,因為想像空間大了或讓人誤解作者的原意。

小時候我們會叫漫畫作「連環圖」,顧名思義,漫畫就是用一張接一張,帶有連貫性的圖畫,去講述一個故事。漫畫與其他媒體的最大的分別,是如何呈現時間的觀念。其他媒體如電影和小說,讀者同一時間只能看到故事中的一個時間點;若果想看較早前發生的事,電影要回帶重播,小說要翻去前頁。在漫畫中,以數幅圖畫並排的手法,甚至在同一幅圖畫中,不同人物的對白泡沬代表著說話先後次序,把多個時間點同時呈現讀者眼前,讀者能夠宏觀地審視故事的時間線,一眼盡覽事情的前因後果,讓漫畫成為極具溝通力量的媒介。

《Understanding Comics》雖然以藝術理論的架構去分析漫畫,但讀來完全不覺沉悶(看漫畫又怎會沉悶呢!)。若果讀者對高深的藝術理論不感興趣,只是喜愛看漫畫,書中亦有大量篇幅分析各種不同漫畫風格、線條、字體、,色彩等等,如何影響說故事的效果。當然,也少不了討論漫畫兩大主流 — 歐美漫畫和日本漫畫的異同。自問從小閱讀的漫畫無數,一直以來只憑直覺判斷一本漫書好不好看。學懂了漫畫理論之後,開始明白為什麼那是好看,那是不好看,作者這樣畫有什麼用意,讓我看漫畫時有更深刻的領悟。

欣賞漫畫、藝術或任何媒體,其實同品嘗美食一樣,總不能永遠停留在「好食,牛有牛味,雞有雞味」的層次。要提升層次,此書是好幫手。

申延閱讀:Maus, Persepolis, Watchmen

作者簡介:Scott McCloud,漫畫家和漫畫理論家,曾擔任DC Comics超人漫畫的主筆,出版多部獨立漫畫。他的漫畫理論三部曲:Understanding Comics,Reinventing Comics,Making Comics,是漫畫業界的指定經典讀物。

原文刊於《閱刊》一月號。

審判 JUDGE

我對這部漫畫留下深劇印像,不是因為內容特別好看,而是因為看這套漫畫的地方,是在彌敦道馬路中心的沙發之上。去年回港有一天有空檔,特地去佔領旺角打卡,那天去到風平浪靜。除了在馬路中心行行企企外,我又不好意思打擾佔領人士。看見有熱心人仕捐出的社區圖書館,有書櫃有椅有沙發,好奇走上前看看,發現有不少漫畫和小說,就這樣不客氣地坐下來打書釘。我一坐看了好幾個小時,把這套「審判」一口氣讀完。原本圖書館空無一人,不知是否因為我坐下來,有個人打破隔漠,不怕不好意思,我離去時有十來人在看書。這部漫畫去年十月看,現在雨傘運動時一週年,才提筆寫評論,拖了這麼久,真懶。

這套漫畫的作者是外海良基,很擅長畫這類型驚栗漫畫,而這套作品亦改篇拍真人劇場版,水準有一定保證。開場時七個角色帶著動物頭套,每人代表七宗罪之一,被困在密室玩互相殘殺的遊戲。漫畫前段的心理描寫,殺人關卡的安排,埋伏線吸引讀者去估殺人動機,營造困獸斗的氣氛,人性的背叛,各方面都十分出色。可惜結局扭橋玩過火,完全犯駁之前所有劇情,令讀者心想咁都得,有冇搞錯。

下文有劇透,將會爆結局:

天啦!結局起不爽,主角竟然是兇手,點估啊。那個殺人復仇大計,故事發展中好似好精明,其實破綻甚多,太多不能控制的因素可以出錯,任何一個錯誤都讓計劃全盤失敗,簡直完全是搵戲來做。我特登掀回初段速讀多一篇,作者根本沒有放任何伏線,一直以來只靠主角威能死好命,兼且作者刻意誤導讀者,讓讀者去另一個方向猜想,令我有被作者搵笨的感覺。結局之後的扭上扭,倒是意料之中,復仇者人亦向其復仇,有點行貨。

電影版我沒有看,不過應該會比漫畫好看些,主角是兇手這個點子,在電影中會比較適合扭橋。始終電影劇情進度快,沒有時間給觀眾思考前因後果,只要看似解得通便過關,過兩個鏡頭觀眾便不再追問。不似漫畫的讀者,忽然晴天霹靂,可以停下來想一想,又可以翻查之前的故事,不似電影那麼容易過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