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科幻

Free Guy 爆機自由仁

通常以電腦遊戲為題材的電影,結果多數是慘不忍睹,《爆機自由仁》奇蹟地打破這個宿命,成為史上最好看的電腦遊戲電影。嚴格來說這套戲並不是遊戲改篇,但很明顯看得出劇中世界是從《GTA》演化出來。故事講述遊戲世界中的NPC有一天忽然醒覺,打破平面角色的刻板生活,加入真人玩家的行列,用NPC另類腦筋去過關升級,還捲入真實世界遊戲公司的大陰謀。

下文含有劇透,未看慎入

平時看主打電腦特技場面的電影,我成日評特技拍好似打機太難看了。這套電影反行其道,不完美看似打機的特技,讓電影更增添「真實感」。戲中戲女主角電腦中遊戲畫面,用很PS3年代的繪圖技術,重新演譯電影中的真人畫面很有趣。戲中還請來現實遊戲界的twitch名主播客串做自已,這已經不只是製作組很有誠意,簡直就是遊戲界的內行人,拍給重度遊戲玩家看的發燒電影,而能夠兼顧非遊戲玩家的主流商業市場,同時討好兩邊的觀眾。其他關於遊戲的電影,拍得好的最多也只是有玩家支持,拍得爛就連玩家也來踩多腳。

《爆機自由仁》未開拍前早已被譽最受關注的劇本,故事寫得非常有層次感,完全滿足各種觀眾的不同需要。追求動作場面感能刺激的觀眾,故事以打機為主線,當然有不少精彩的打戲看。但是始終打機般的戰鬥欠缺實感,所以最後高潮位並非如其他打戲般,只是一味大堆頭打打殺殺取勝,反而很巧妙地利用反差感給與觀眾驚喜。主角和理非非打大佬,叫其他NPC一起罷工,讓壞人無兵可用。最後之戰阿仁單挑阿佬,迪士尼大放威漫和星戰彩蛋,最後以不殺奇招取勝,簡直是神來之筆,貫徹主角好人性格的行事作風。

若果只是一味講打機,很快就會悶死非玩家的觀眾。這套電影的愛情線很隱晦,但卻很窩心感人。女主角在遊戲世界是美艷女殺手,在現實世界卻是個標準宅女,如此巨大的反差萌又是一大賣點。阿仁愛上女主角是程式預定,但阿仁這個英俊暖男AI,卻又能獲取女神的芳心。阿仁知道自已是AI大團圓破關後,對女主角的真情「告白」,《怪奇物語》的靚仔當宅男配角,借用AI當情信贏得美人,又是另一個神來之筆。

戲中也有提及何謂真實這個哲學老問題,阿仁知道他生活的世界是遊戲後,保安好友開解他說當下就是真實,就很有存在主義的味道,不過礙於娛樂性上的取拾,這個深澳問題只是輕輕帶過。女主角駭入遊戲,原先只是想找出程式被竊的證據,當她發現她寫的AI竟然擁有生命後,她與遊戲公司老闆作出交易,寧可放棄打官司追討賠償,也要保護Free City裏眾NPC的生命。不過就算從金錢利益去計算,也是保護世界第一個AI生命,比起不知要打多久才有錢賠的侵權官司更划算。戲中他們也講過AI生命是足以拿諾貝爾獎的大發明,單是諾貝爾的光環已經比網上遊戲的利益分紅更值錢,還未計完場時他們搞的新遊戲公司。

喜歡打機的朋友,千萬不要錯過這套電影,這是一套屬於機迷的電影。不是遊戲玩家的觀眾,這也是一套有打有笑有特技有愛情,娛樂至上的一級荷里活主流電影。

Vivy -Fluorite Eye’s Song-

今年四月春番中,這套原創科幻動畫《Vivy -Fluorite Eye’s Song-》,特別吸引我的注意,百歲人工智能歌姬拯救世界的故事。故事的背景有點似《未來戰士》,人工智能失控屠殺全人類,要取代人類成為世界的主宰。科學家臨死前,把一個人工智能送回過去,在一百年前第一個人工智能初誕生的時間點,去改變歷史阻止悲劇發生。

不過回到過去的不是大隻佬機械人,而是一個嘴賤的AI方塊君。頭幾集他依附在玩具熊身上,中段取得方塊身體後,可以多個方塊組合成不同形態和武器。方塊君拯救世界的搭檔是史上第一個人工智能是歌姬Diva,她造出來本來是在主題公園表演唱歌,而Vivy就是她接受救世任務後產生出來的另一個人格。方塊君挑選她的理由,是她在未來人工智能叛變時,唯一不受感染屠殺人類的機械人。他們二人共同經歷百年的考驗,要改寫導至悲劇的歷史事件。故事環繞著百年來與他們相遇的AI和人,編寫出一部充滿預言意味的科幻作品。

這部作品是另一個維度的公路電影,走過的不是距離而是時間。每隔十幾年當重要歷史事件發生時,方塊君才從休眠模式中啟動,與Vivy攜手去改寫歷史。第一個任務是阻止反AI組織暗殺支持AI人權的政客,不要以為Vivy手無縛雞之力只懂唱歌,她會像Matrix般下載戰鬥程式,搖身一變成為身人不凡的特工AI。在任務中她一念之仁,救了反AI組織的少年兵一命,成為貫穿整個故事的伏線,他播下日後人類抵抗軍反擊「天網」的種子。

從第一個任務探討AI是否擁有人權開始,之後的任務借不同事件,探討關於AI的種種聯想,例如AI捨已救人,人類和AI的戀愛,由AI自殺申延至AI的人生意義。始於這套是重點賣女賣歌的娛樂動畫,關於AI的哲學問題沒法太深入地探討,只好留給觀眾自己去思考。原本我期望這幾十年的經歷,會讓Vivy更加充滿人性,找到她用心去唱歌的理由,可惜她的描寫太過流於表面,加上中段玩失憶玩人格消失,令她在劇欠缺成長。每間歷史事件作為單元故事都很好看,但串連起來卻缺乏連貫性。

最後一個任務是AI叛變之日,Vivy和把方塊君送回過去的博士的相遇很感人,博士自小男孩開始己經喜歡上Vivy,但不是戀愛那種喜歡,他也會拍拖結婚生仔,還把老婆介紹Vivy認識,讓Vivy抱初生的嬰兒。結局把所有伏筆順利回收,Vivy百年的旅程其不是要改寫歷史,而讓她裝備好自己和尋找同伴,再進行最後一次時間旅行,由她親手阻止「天網」。

結局篇打鬥無疑是打得很精彩,Vivy也一如所料唱歌拯救世界。但「天網」要消滅人類由AI取而代之的理由很牽強,而「天網」因為Vivy懂得作曲擁有AI沒有的感情,把世界命運的決定權交託她手中有點兒戲,雖未至於爛尾但也有點虎頭蛇尾。最後人類戰勝「天網」,AI與人類和平共存,Vivy卻又再一次失憶,這個結局讓我非常不滿。把Vivy的機械軀殼留下來有什麼用,AI的軀殼可以重新製造隨便替換,記憶與人格才是最重要。牌面上看似是大團圓結局,但卻給觀眾主角死了悲劇結局的感覺。

這套動畫製作精美,戰鬥流暢緊湊,女主角又人靚聲甜,故事去到結局篇之前,很有成為神作的潛質,結果卻最後功虧一簣。反正Vivy可以回到過去把歷史推倒從,製作組好應該出套OVA改寫劇本修正結局篇,給Vivy一個升上神枱的機會。

愛x死x機器人(第二季) Love, Death & Robots S2

文章刊登於蘋果日報

Netflix動畫《愛x死x機器人》大膽挑戰動畫評審尺度,幸好是在網上串流平台擁有完全創作自由,完全無法想像這動畫能在電視上播放。「愛」代表「性愛」,「死」代表「暴力」,「機器人」代表「科幻」,這套動畫開宗明義是很黃很暴力的科幻片。第一季實在太過血腥色情,不適合心智未成熟人士收看,道德委員會的大媽更高呼禁播。不知是否第一套收到太多投訢,上月剛剛上架的第二季收斂不少,至少我在此推薦給各位讀者時,不怕被家長投訴教壞細路。

這套作品是短篇科幻故事結集,每集動畫由幾分鐘至十幾分鐘不等,最長也不過二十分鐘,由不同導演不同製作室各自發揮。第一季有十八集,題材廣泛,質素參差,由殿堂級科幻經典,到無厘頭搞笑喜劇,到唔知佢拍繄乜的實驗作品也有。更有些純萃在炫燿動畫拍攝技巧,並沒有什麼實質有意義的內容。第二季因為疫情影響製作進度的關係,只有短短八集,餘下的集數將於明年第三季上架。今次第二季的動畫水準很平均,全部都是優良以上,卻少了第一季某幾集叫人「嘩」一聲的震撼。第二季的動畫安排很有心思,以兩集為一組相似的主題。

《Automate Customer Service》和《Life Hutch》,兩集都是講述機械人失控追殺人類,不過它們的風格卻南轅北轍。前者有點像《太空奇兵》的未來風格,退休老人的家居生活依賴智能機械人。老婆婆家中的吸塵機忽然暴走,老婆婆和她的小狗被機械人誤判為垃圾,要大掃除完全「清潔」家居殺人減口。不過觀眾也不用為她擔心,畢境這集充滿歡樂氣氛,鄰居老伯伯笨鈍地英雄救美!後者用模擬真人風格繪畫,太空戰機被外星人擊落,機師躲到求生倉避難,遇上維修機械人失控,攻擊倉內任何移動的物件。這集請來《正義聯盟》中飾演Cyborg的Michael B Jordan演出,可惜有明星坐鎮亦無法爾補劇本的薄弱,但最後如何扭橋制服機械人,又不禁讓我薈心微笑。

《The Tall Grass》和《All Through the House》這兩集嚴格來說不是科幻小說,反而類似《The Twillight Zone 迷離境界》的恐怖懸疑片。前者講述蒸氣火車半夜大草原中死火,主角落車點枝煙透透氣,被長草叢中的亮光吸引,好奇走入去看過究竟,結果迷路遇上食人怪物,死命逃回重新點火準備出發的火車。後者是很另類的聖誕童話,兩姐弟聖誕前夕偷偷下床看聖誕老人,卻發現從煙囪下來不是著紅色衫長著白鬍子的大肥佬,而是很嚇人的異形怪物,不過那隻怪物卻按本子辨事,喝牛奶吃曲奇餅「派」禮物給乖小孩,但壞小孩會有什麼下場呢?

《Pop Squad》和《Snow in the Desert》同樣都是有關長生不老的科幻片。前者很有Philip K. Dick的影子,未來世界人類長生不老,代價就是不能生育,而生小孩更是嚴重罪行。主角是負責偵查和處決違法小孩的警察,而然他卻開始質疑自己的任務是否正確。故事本身可以很有深度,可惜篇幅不夠未能好好發揮,主角由追殺小孩變保護小孩的理由有點牽強。後者的故事有點平凡,但勝在動作場面精彩搭救。試想像一下《X-Men 變種特工》中的狼人,擁有不長再生的超能力,被扔去一個很西部牛仔的沙漠星球,然後被一大班賞金獵人追捕,再加多個機械人美女拍檔,就是這樣的一個故事。

第二季中最好看的兩集,都是那種很難去定義主題的科幻故事,藉著側寫生日中的一件小事,讓觀眾自行領悟感受故事中那個科幻世界與現實的不同。《Ice》是關於兩兄弟親情的故事,在長年被冰封的偏遠星球,低下階層的移民大多從事開礦,而為了適應惡劣環境,大數人都接受了生化改造。一家人剛移民埗步不久,哥哥是沒有改造過的自然人,弟弟誤交損友變成不良少年,喜歡半夜溜出城外玩「追鯨」的亡命遊戲,有一晚哥哥堅持要與弟弟同行。故事的對白不多,「追鯨」的畫面很華麗,最後哥哥救了弟弟一命,但沒有販賣廉價溫情,一切盡在觀眾心中。《The Drowned Giant》是一則寓言,海灘上發現一個巨人的浮屍,就如現實中發現超巨大鯨魚的屍體般。主角看著巨人屍體每天被鋸解開搬走,最後小鎮回覆平淡,要細心看才發現巨人曾經存在的痕跡。這個故事很奇幻很有詩意,有人會覺得淡而無味甚至有點悶,我自己就十分欣賞那份淡淡的哀愁。

雖說第一季兒童不宜,但有兩集故事以香港為背景,值得特別推介。《The Witness》是一則很無厘頭的一樓一兇殺案,油麻地取景很有香港特色,不過當中有大量裸露鏡頭,千萬不要搭地鐵時看。《Good Hunting》改篇自雨果獎得主劉宇昆的短篇小說,印象中是唯一見過的香港Steampunk故事,講述狐仙和機椷師之間的故事,很淒美卻又充滿希望。妖怪在科學世界中逐漸喪失魔力,卻找到以另外一種生存方式活下去。至於兩季所有集數中,我認為最好看最有深度最科幻的是《Zima Blue》,講述一個以畫藍色成名的藝術家的最後作品,他的作品非常巨大,甚至土星的光環都噴成籃色。這集的畫風其實不太討好,不過個故事科幻元素最高,謎底開估讓人拍案叫絕,到底為何藝術家獨獨鐘情那一隻淺藍色呢?

我喜愛動畫亦喜愛科幻,沒有理由不強力推介《愛x死x機器人》。

Stowaway 密航者/偷渡者/偷乘者

文章刊登於蘋果日報

四月底《Stowaway》靜悄悄地在Netflix和Amazon Prime Video上架,沒有舖天蓋地的宣傳,但在科幻影迷圈子中口碑載道,連不少平時很少刊登影評的科技和科學雜誌也爭相推介。這套小成本獨立製作的科幻電影,整套戲只有四個演員,大部份場景發生在幾個貨櫃大小的太空船內。沒有華麗的特效,沒有曲折的故事,沒有激刺的動作場面,戲中甚至連愛情線也沒有。只有非常真實的科學設定,太空船發生意外事故,藉此探討在生死關頭人性的意義。

這套戲香港好像沒有中文譯名,台灣譯作《偷渡者》,大陸譯作《偷乘者》,很明顯譯者沒有看過電影,只是用Google Translate亂譯一通,戲中根本沒有人偷渡偷乘好嗎。我反而比較喜歡日本相對中性的譯名《密航者》,太空船上無端端多了一個人,可是他也不想上太空啊。故事講述三個太空人在前往火星的任務中,發現太空船的維修技工意外被困在倉內跟了來。不幸二氧化碳氧氣循環裝置又失靈,太空船只夠提供三個人份量的氧氣,但船中卻多出一個人。不想爦炒大家一齊窒息死,良心上又不想當殺人兇手,面對這道德兩難題,該如何選擇是好。

這套電影由Joe Penna的執導,此君正職是來自巴西的音樂人,《Stowaway》才不過是他拍攝的第二部電影,可謂一嗚驚人。他的上一部作品《Arctic 極北》同樣是另類的災難求生片,全片只有兩個演員和無盡的冰地雪地。觀眾明知電影的故事是虛構,但感覺卻像異常寫實的紀錄片。本片中四位演員名不經傳,大多游走於電影和電視劇之間當綠葉,女主角Anna Kendrick算是比較出名,但充其量在其他電影只是當花瓶女主角。電影沒有大明星,各人在戲中死亡的機會均等,甚至最後全部人死晒也不出奇,這是看小成本電影特有,估唔到劇本會如何走的驚喜。

平常習慣主流荷里活娛樂電影的觀眾,或許會嫌這套戲淡而無味。戲中唯一一場有點動作的戲,就只有男女主角太空漫步前往主推進火箭,希望回收火箭燃料用剩的氧氣,與《引力邊緣》的場面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畢竟現實中太空遇險,那來跨張的情節,雖然鏡頭平實不華,但緊張感亳不遜色。主線故事與《阿波羅十三號》有點相似,兩片都是氧氣循環系統出問題,角色間沒有勾心鬥角,只想著自私活下去的壞人,所有人同心協力解決困難,展現太空人的專業操守。分別是《阿波羅十三號》改篇自真人直事,觀眾入場前己知他們最後平安回航,《Stowaway》則是原創故事,戲中各人生死平卜,觀眾不禁為他們擔心。

太空船多出一個人的道德兩難題,一直是科幻迷和航天發燒友茶餘飯後辯論的題目。這個題材最早出現於1954年發表的短篇科幻小說《The Cold Equations》,多年來被改篇成無數電視劇和電影。《Stowaway》中三位太空人,最初用盡辨法讓技工活下去。生物博士男主角不惜犧牲多年研究心血,把原本準備用來改造火星的海藻苗,拿來在太空船中裁培製造氧氣。在所有的辨法試過都失敗後,他是第一個把真相告訢技工的人,並給他一枝安眠藥針自殺用。技工得知自己的命運後,坐在太空船窗前打電話留言給妹妹,那份無奈和絕望,看得觀眾很揪心。醫生女主角及時阻止技工自殺,並走去與男主角對質,指責他是冷血殺人兇手。男主角反問她:「為救他十幾年的研究心血化為烏有,你天真一廂情願地認為絕對會有辨法,讓他多活一天除了消耗寶貴的氧氣外,還能夠有什麼作為?」若果易地而處,要做出相同的抉擇,我也不知道憑良心該如何揀。

講故莫駁故的非科幻迷觀眾,也許不懂欣賞本片對科學一絲不苟的執著。電影請來過百萬subscriber的著名科普Youtuber Scott Manley當義務科學顧問,前後花了五年時間核實改寫劇本的真確性。有沒有可能火箭發射時意外帶多個人上太空,美國太空總署不違直言這是他們一直擔心會發生的噩夢。當戲中太空人發現船上多了個人,指揮官單簡一句沒有足夠燃料返回地球,並不是編劇信口開河編出來的藉口,主火箭燃點進入慣性航行後,大空船不像汽車能夠U-turn。至於戲中其他科學細節,例如太空船旋轉模疑地心吸力(節省太空漂浮的特效成本),船中二氣化碳含量增升時,海藻能產生氧氣的數值,補給火箭燃糟剩餘的氧氣等等,全部在現實科學中有根有據,科幻迷看得大呼過癮,如此著重科學考究的電影實在罕見。

可惜奧斯卡一向冷待科幻電影,《Stowaway》大慨無緣問鼎金像獎,不過我認為它將會是雨果科幻電影獎和土星獎的大熱門。硬科幻電影一向是小眾口味,在未有Netflix未有串流平台的年代,大慨香港觀眾只有在電影節才有機會欣賞。

彼方的阿斯特拉 Astra Lost in Space

《彼方的阿斯特拉》是現今少見的正宗純科幻動畫,還榮獲日本科幻界最高榮譽的星雲獎。改篇自篠原健太郎的漫畫,動畫版一共十二集,難得一季完結兼且沒有趕戲,結構完整故事有頭有尾,實在難能可貴。故事講述未來世界高中生去太空field trip,忽然間不知名現像把學生們傳送去五千光年外的星球,幸好他們發現一艘老舊但仍然運作良好的太空船,展開一段漫長驚險回家之旅。

下文有劇透,故事謎底非常精彩,未看慎入,不要破壞驚喜。

九個性格各異的少年少女流落星際,互相扶持互相幫助,打開心扉走出陰影,是很王道的校園旅行故事。作者構思故事聰明之處,是安排太空船時空跳躍的限制。五千光年要分開十幾程跳,每次跳完要落去星球表面補充糧水。於是每站都有不同的冒險,加深團隊各人之間的感情,不同處事手段引起的衝突。每個角色的描寫我不在此覆述,總括而言各人的感情很生動逼真,你會為他們擔心緊張渴彩。單是旅行故事這一部份,就已經讓觀眾深深愛上此劇。

再警告多一次,下文會直接開估謎底,未看請回。

一套優異的科幻作品,當然不能缺少科幻謎題。一開場為什麼眾人會被送去外太空,剛好停在那兒的太空船又是什麼東西呢。回家路上發現船上有內奸,破壞遠程通訊器,傳送黑球亦跟著追來,誰是幕後黑手,背後又有什麼陰謀。故事去到一半觀眾還被蒙在鼓裏,每集有新伏筆新線索給觀眾提示,知道船上的九個人並不是偶然聚在一起,而是他們之間有某種聯系,儘管他們去野外集訓前都不認識大家。

第八集在某個星球上,他們發現另一艘太空船,在船中的冬眠倉救出一個女人後,謎底一個緊接一個爆出來,一路細心經營的輕科幻小品形像,大扭轉成世界觀宏大的硬科幻,而且謎底非常清晰有條理,不是亂來的超展開。作者佈局非常高明,開場以來一誤導觀眾,那幾個高中生來自地球。原來他們的母星是阿斯特拉,而第一集他們被傳送去那荒涼的星球才地球。

世界觀有一層謎題還不夠,第二層謎題要解開殺人動機。原來九個少年少女都是複製人,原本打算拿來做備用身體,但行星政府通過法案禁止複製人,於是要殺人滅口。至於行星政府的秘密,隱暪地球真正的歷史和傳送門科技,有情人終成父女等小謎底,亦為觀眾帶來小小驚喜。

最後一集所有謎底開估了,眾人終於回到地球,我以為還會有個大高潮,什麼驚險的要保護秘密被追殺之類,點知打電話報警拉晒班壞人就完場,有點反高潮。剩下有半集時間講七年後的日後談,九個人分別達成自己的夢想,沒有刺激但有很窩心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