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政治

防止野人慘劇重演﹐請給警察合適的裝備

這星期報紙有很多人評論野人慘劇﹐投訴香港警察不正當使用武力﹐開槍射殺尼泊爾藉流浪漢。慘劇的起因聽起來很謊謬﹐精神有問題的流浪漢在山頭小解﹐警員接到市民投訴前往調查。流浪漢持木櫈襲警﹐警員在警棍和胡椒噴霧不敵後﹐最終要開槍才能制服流浪漢。很不幸其中一顆子彈打中流浪漢頭部﹐最終送院不治死亡。不少輿論指摘警察濫用暴力﹐甚至上線上綱說警察種族歧視﹐故然射殺流浪漢。其實這次慘劇真正的兇手並不是開槍的警員﹐而是香港警察缺乏精良裝備﹐不足以應付這種場面。

警察雖然有責任保護市民生命﹐但我們不能要求警員冒不必要受傷的危險。警察拿槍指著精神正常人﹐疑犯因為害怕受到槍擊﹐便會乖乖放下武器束手就擒。可是野人神經不正常﹐用槍指著他沒有阻嚇作用﹐他還是依舊揮舞木櫈攻擊警員。根據警員手則在警員遇襲時﹐先要用最低級武力去制服疑犯﹐若不成功則轉用高一級的武力。在這次事件中很明顯警棍不敵木櫈﹐一個普通警員又不是葉問﹐怎可能憑手上的警棍制服揮舞木櫈的瘋漢﹐警員只好用高一級的武力胡椒噴霧。不過胡椒噴霧的有效射程很短﹐要埋身對著疑犯臉部噴才有作用。警員又不是李小龍﹐不可能空手入木櫈﹐對準瘋漢的臉部噴胡椒噴霧。結果最後只能開槍﹐在安全距離擊倒瘋漢﹐可惜子彈無眼兼殺傷力大﹐結果釀成今次慘劇。

若果警察的武器中﹐在胡椒噴霧和手槍之間﹐還有一個中間級別的武力﹐讓警察可以在遠離擊倒疑犯﹐又沒有子彈般大的殺傷力﹐這次慘劇就可以避免了。電擊槍正好提供這種有效程度的武力。電擊槍的操作原理很簡單﹐警察在遠距向疑犯射出兩枝飛標﹐飛標連接著高壓電線連。當飛標擊中觸到疑犯身體後﹐便作為一正一負的電極通電﹐以高壓電流令疑犯短暫失去行動能力。警察便可以趁疑犯癱倒地上時﹐上前為他帶上手扣制服疑犯。被電擊槍擊中沒有生命危險﹐亦不會留下永久性傷害﹐比手槍更適合用來制服瘋漢。電擊槍已美加多個城市警隊的標準裝備﹐香港身為現代化的國際大都會﹐警察的裝備又怎能不與時並進。我認為防止野人慘劇重演﹐香港警隊應盡快引入電擊槍。

浮桴記 – 鍊乙錚

Float 說來慚愧﹐信報老總練乙錚的名字﹐我這還是頭一次聽﹐他的文章當然也沒有看過。偶然在別人的網誌上﹐看見有關他文章的評論。說他讀數學出身﹐寫的文章邏輯性強﹐要很花精神才可以跟上他的論據推理。好奇心驅使下﹐便上網找他的文章看看有多難讀。散文評論找不到﹐卻找著了他的回憶錄《浮桴記》﹐憶述他在董建華年代當中央政策組顧問的事情。原文分十七篇於信報發表﹐後來附加多幾篇短文再錄輯成書。我看的網上版本應該是轉載報紙﹐不知與後來出書的版本有沒有出入。原本預期這本書會爆料式揪開很多政府內幕﹐細讀下來卻像一篇政治哲學論文﹐分析特區政府施政失敗的結構性原因。可能我自己平時習慣看學術論文的關係﹐練老總的文筆很容易讀﹐論點層次分明先後有序﹐比起其他不停打圈說話的作者﹐更能一矢中的說出問題精要所在。

這本書主要分三個部份﹐第一部份剖析港英殖民政府和特區政府在施政理念上的不同。他批評董建華不重視政治管理知識﹐甚至在可以沒有任何數據理論支持的情況下﹐毅然上馬推行一些急進的政策。到後來更借用民調當手段﹐讓官僚用推切統計數字﹐掩蓋如實反映社會現況的知識。以偽知識來為施政方針背書﹐得出來的成績自然焦頭爛額。他把香港政府施政大向方的問題﹐歸究於來自北京的干預﹐中央錯佔香港形勢﹐進行統戰鬥爭引起民意反彈。第二部份從政府的權力分配和角色平衡﹐指出推行問責制才是施政錯誤的另一個主因。他把原有公務員體系比喻為古代的宰相和文官﹐董建華削布政司權等同癈宰相﹐從上而下瓦解了政府推行政制的能力﹐特首再沒有辨法駕馭各自為政的部門。第三部份說些舊聞逸事﹐從側面的角度評價董建華﹐讚賞英國人留下太平紳士制度的可貴﹐最後為自己丟了顧問一職平反。他對董生的評價大慨與坊間公論差不多﹐有小材無大能的老好人﹐只是說得比較厚道點。

在董建華下台後的今天﹐練乙錚書中所說提出的結論﹐已經差不多成為香港人的常識。但在今天重看這書﹐依然可以欣賞練乙錚推論的文筆﹐以史為骨引經據典為肉﹐如何寫出叫讓人信服的政治評論。不過看完這本書後﹐我心裏倒有個問號。怎麼練乙錚在中策組那幾年的日子裏﹐好像沒有做過什麼事情。不是大材小用寫講稿﹐便是被投閒置散。偶然他寫些建議給董建華﹐總石沉大海是沒有下文。不知中策組到底有什麼用﹖看見鍊乙錚在權力中心的邊緣﹐把問題看得通透﹐也只是斷症不能醫﹐好像不能有什麼作為。莫非香港由盛轉衰是歷史中注定﹐還是要看香港人運氣﹐看中央誰來當領導人﹐看誰人會被欽點作特首﹐才能有胸襟和智慧採納練乙錚的諍言。

沒有光的所在 – 馬國明

no light 上次回香港逛書店﹐看看有什麼探討香港現況的書﹐視線這個醒目封面吸引﹐原來是文化評論人馬國明的最新著作﹐是他在報章發表文章的結集。隨手打開內文翻閱﹐題材包括近幾年香港人關心的時事﹐以本土文化的觀點行文﹐立場有別於主流傳媒聲音﹐與香港獨文媒體編輯部的論述意見一脈相乘。我在獨媒曾參與不少討論﹐與本土行動的支持者筆戰數十回﹐很清楚他們的立場和訴求﹐可是始終掌握不到支持他們背後理念的推論。香港本土主義在政治光普上﹐有別於傳統的左右分類。資本主義也好社會主義也好﹐不管認同還是反對﹐至少讀政治哲學時學過他們的理論。在討論政治和新聞事件時﹐立場取決於背後的政治理論﹐而不管是支持還是反對﹐也必須要明白理論的限制和假設﹐才能以理性去檢定審視敵我的雙方立場。網上的本土文化文章偏重感性而輕理論﹐討論時立場變得很主觀偏狹﹐對方想反對也找不到切入點。馬國明的這本「沒有光的所在」﹐正好為本土文化作一個慨述總結﹐將不同的事件串連起來﹐構成一幅本土文化的藍圖。

我是傳統右派新自由主義的人﹐馬國明則是研究班雅明起家的新左派﹐除了最後幾章關於民主自由這些普世價值﹐我極不認同他書中的大部份觀點。畢竟他是讀歷史系出身﹐無可避免沾了歷史人的霉氣﹐過份眷戀舊日的美好時光。他在書中多處哀悼被時代淘汰的舊式生活﹐很感性地多愁善感懷緬舊事物﹐不過我看來似在為賦新詞強說愁。有十五萬人送別天星小輪碼頭﹐不過正如大多數香港人一樣﹐他們只不過受羊群心理感染出來懷舊熱鬧一番。若果政府說把天星碼頭填海賣地起商場﹐賣地收益平均攤分給全港市民﹐每人可以分到千多元﹐相信那十五萬前來送別的人﹐也會很現實地收錢拆碼頭。只有一小部份感情用事的人﹐才會為一些沒有實際價值的舊東西﹐妨礙城市發展與全港市民的荷包作對。馬國明自譽是文化人﹐正如很多文化人一樣﹐他也是生活在象牙塔的世界﹐追求的理想與社會現實割裂。這些問題在書府捨皆是﹐他提出的說法看起來很動聽﹐但完全經不起理性的驗証﹐違返最基本的經濟學和政治哲學理論。

在《重建也拆了一線生天》一文中﹐ 馬國明婉惜舊區重建讓一些小商戶沒法生存﹐他用醬油店作為例子﹐說老字號小本經營價廉物美﹐是舊區窮人生活重要一環。很明顯他沒有讀過亞當史密斯﹐不明白分工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正因為老字號堅持小本經營服務窮人﹐才落得淪落被時代淘汰的命運。小商戶生產醬油沒有品質保障﹐師傅賭馬輸錢心情不好﹐很有可能會影響醬油質素。工廠大規模生產﹐有嚴格的品質控制﹐每一枝醬油也是品質的保證。小商沒有經濟效益﹐價格也不能與大量生產的工廠相比。唯一的出路就是主攻高檔市場﹐走高價的精品路線﹐與工廠貨鬥平只有死路一條。窮人應先照顧好自己的生活﹐努力進修學習工作脫貧﹐匠心獨運的手工藝產品﹐這些非生活必需品﹐要有閒錢時才可以享受。另一篇文章《冷氣房導致冷漠和悲情》也有同樣毛病﹐文中說小販日復一日製作小食﹐比工廠大量生產的好吃。可是無論一個人如何工多藝熟﹐難免會犯人類才會犯的錯誤。加上年復一年地做同樣沉悶的工序﹐對工作失去熱誠又如何會做得好呢﹖相反工廠用機械生產﹐只需要完善生產工序﹐每一件小食也能同樣美味﹐工廠更有閒錢去投資﹐研究如何改良小食的品質﹐製造出更新更好的小食。

馬國明在《自選車牌﹐拍賣的是悠閒》中﹐批評政府的添悠悶政策忽略窮人。可是他的邏輯完全本末倒置﹐政資只有人道責任照顧窮人的生活必需﹐悠悶是要靠自己努力去掙取。窮人不要眼紅中產有悠閒﹐那是高生產力獲得的成果。馬國明口中說的低收入人士﹐絕大部份人的窮貧是咎尤自取﹐他們可以撫心自問﹐有多少人年少時努力讀書﹐學習現代社會所需的知識﹖沒有錢還要學人講悠悶﹐怪不得一般人認為綜援養懶人了。馬國明不單政治觀念有問題﹐連基本衛生科學常識亦欠奉。《居高臨下的瞎蝙蝠》中﹐他認為橫街窄巷麵包店食物不斷釋出誘人香味﹐比大型商場麵包店的玻璃櫃更美好。天呀﹗他沒有讀過小學健教科嗎﹖食物必需要蓋好﹐妨止昆蟲細菌和街道上沙塵污染﹐每個麵包要獨立密封包裝才夠衛生。他不用擔心香味煙囪效應的問題﹐科學家已經在研發香味廣告。將來在不影響衛生下﹐市民逛冷氣商場的時候﹐也可以感受到食物香味無可抗拒的魅力﹐誰說一定要過時的橫街窄巷。

馬國明的文筆不錯讀起來也有感染力﹐可惜內容只要細心推敲就會發現當中錯誤百出。評論文化政治的知識份子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擁有現代社會求生技能的專業人仕﹐另一類是百無一用的傳統中國文人書生。文人多大話其實不是中國人的專利﹐西方的浪漫主義思潮也是同樣戇居。很不幸馬國明有中國文人的特性﹐他信奉的新左派是浪漫主義的延續﹐中西合壁徹底地不切實際﹐怪不得讀他的文章會如此勞氣。

評香港政制發展綠皮書

green paper

看香港政府推出的政制發展綠皮書﹐有點回到大學一年級時﹐讀政治科學入門(Political Science 101)的感覺。當年為應付考試只是囫圇吞棗地死讀﹐大部份課堂學到的內容早已還經教授﹐現在有點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感覺。有人會批評這本綠皮書選項瑣碎繁複﹐令市民卻步不去自行研究綠皮書的內容。這本薄薄六十頁的綠皮書絕不難讀﹐我用了一個小時左右就看完了。我認為這本綠皮書寫很十分好﹐對所有可能的政改方案均有詳細中肯的描述﹐沒有偏頗任何一方。政府希望市民達成共識後﹐才把方案呈上中央審批。其實只要市民心水清﹐主力爭取重點議題﹐放棄某些不重要支節的爭拗﹐達成共識不是難事。在各細選項的選擇﹐除了讚成或反對外﹐無所謂也可以是一種表態。

在執藥式地選擇政改方案之前﹐要對政治的架構(framework)有基礎的認識﹐不然只會在普選﹐平等﹐自由﹐安定繁榮﹐中央意向等含糊不清的字眼中迷失方向。政治說穿了只是權力的分配﹐政改方案對香港市民最有利的選擇﹐就是爭取中央盡量給與香港最大的權力。權力是一個零和遊戲﹐香港的權力增加﹐中央的權力則必然減少。換一句話倒轉頭來說﹐對香港市民最有利的方案﹐就是中央保留最少權力的方案。我們可以用遊戲理論(game theory)來分析綠皮書中﹐選出對中央最不利的方案作為共識﹐以作為對中央討價還價的是開價。

綠皮書分特首普選模式﹐立法會的普選模式和路線圖及時間表三大項。很多泛民主派甚至報章的評論﹐也把錯誤重點放在2012或2016上。行軍打仗可以用空間換取時間﹐在普選上則應以時間換取權力。何時有普選故然重要﹐但更加重要是我們得到一個怎麼樣的普選。那些政黨和議員很緊張立法會的普選模式﹐因為那是他們爭奪權力的兵家必爭之地。對於一般香港市民﹐取消功組別已是共識﹐問題只是空出來的三十席如何分配。越簡單的立法會選舉方法﹐對市民越有利﹐因為政黨可以操控的空間越少。我主張一人一票產生全部議席﹐不同政黨按得票取得相應的議席數目﹐讓香港全面實行正式的政黨政治。

特首提名後的普選方式其實不太緊要﹐ 用一輪普選也可以解決過半數認受性的問題。選民在選票上可以填投票的次序﹐若第一志願落選的話﹐票源歸入第二志願如此類推﹐直有一候選人取得過半數票源。這個方法聽起來有點複雜﹐其實香港人早己熟識多重選擇的投票方法﹐這投票方法比中一入學派位和大學聯招還簡單。提名方式上﹐候選人四個或八個﹐十個都沒有所謂﹐兩個就太少了。我主張不設最低門檻或最高上限﹐得到最高提名的那幾個就自動成為候選人。我把提名委員會留到最後才說﹐是因為提名委員會的組成和產生方法﹐才是整個政改方案中﹐重新分配香港與中央權力的關鍵所在。市民不要給綠皮書中的那三個建議定下的框框所限﹐不論多於八百人或少於八百人也好﹐只要提名委員會仍在中央影響下產生﹐香港市民說沒有真正的民主普選。基本法規定一定要有提名委員會﹐那麼就把提名委員會擴大為全香港合資格的選民好了。讓香港市民有提名特首的權力﹐才能實現真正的民主普選。

不過就算提名委員會原地踏步﹐用回第三屈特首選舉的產生方法﹐也不是致命的問題﹐至少袋巾也有足夠提名入場。有一件事在綠皮書中不停強調﹐但沒有給與市民選擇的自由﹐就是基本法規定中央要對當選特首任合的要求。政制方案必須要解答這條問題﹐若果中央不任命當選的特首﹐應該如何處置呢﹖要上一屈特首扺得諗做多任﹐把第二高票數的候選人推上去再試﹐還是中央委派名黨幹部來當特首接管香港呢﹖特首要中央任命不是問題﹐在加拿大澳洲等英聯邦國家﹐民選總理當選後也會由英女王實質任命﹐只是英女王有無論如何也不會不任命的不成文規定。中央任命特首的問題不解決﹐談論什麼的普選模式也是枉然。

香港市民不要給綠皮書定下所謂普選斬件方案牽著鼻子走﹐中央任命特首與提名委員會的產生﹐才是真正的政治權力角力的戰場。

生育配額制

人口政制是各國政府頭痛的問題﹐有些地方出生率太高資源不足應付人口增長﹐在另一些地方出生率不足 導至人口老化。就算在同一個國家的社會體系裏﹐窮人生太多兒女濫用社會資源﹐單身人仕同性戀者無孩夫婦﹐則沒有盡教養下一代的責任﹐他們把資源於投放在個 人享樂上﹐讓其他生小孩的人負擔教養下一代的開支。傳宗接代是每個人的權利和責任﹐每一個人有責任去培育另一個人﹐去接替他死去而後來社會上空出來的位置 ﹐不然人類因人口減少而絕種。在另一方面若不節制地濫生小孩﹐社會上沒有足資源去吸納新增加的人口﹐多出來的無辜小孩沒有足夠資源成長﹐對沒有權選擇出不 出世的他們並不公平。所以不論生得太多生而不養﹐或是不生或生得太少也是不負責任的行為。

現代各國政府只靠自願性質的鼓勵生育或節育的生育政策明顯無效。生得太的人照樣生太多﹐反又不用自己付錢養有政府各種津貼。不生孩子的人照舊不生孩 子﹐因為養大一個小孩的開支可是以百萬計。強迫性的生育政策故然不可行﹐不單有違人權亦在執行上有困難﹐政府的決策緩慢不能適應生育需求﹐很有可能導至人 口棚脹和老化週期﹐在最差的兩個極端擺動﹐中國的一孩政策就是最佳的反面教材﹐

為解決人口問題﹐我提出一個以市場機制為主的生育配額制。每一個人成年時就獲得一個生配額﹐要有生育配額才可以生小孩。每一個人生一個小孩﹐就獲得 一個育配額﹐在一個人年老離世的時候﹐必須要有一個育配額。這個兩個配額可以在市場上自由買賣。如果多人想生小孩﹐生配額的價值會上升﹐這方便不太難理解 ﹐簡單的供求關係。這個政制最特別之處﹐就是如果太少人生小孩﹐育配額的價值便會上升。若一個人在年老死去時候﹐沒有一個育配額﹐則要在市場上買一個回來 ﹐金額從其遺產中扣除。最後就是當一個人死去的時候﹐若還有未用或未買出的生育配額﹐就會放上市場發售。若少人想生仔市面有太多生配額﹐其價值則會跌至 零。反若太多生仔市面太多育配額﹐其價值也會跌至零。理論上同一時間﹐生配額或育配額只有其中一個會有值價﹐不會同時兩個也有價值。最重要一點是生育配額 的交易﹐必須用上市股票形式進行﹐這可以杜絕私相受授的問題﹐確保配額的市價是公平公開透明。

在一對夫妻生兩個小孩的最理想情況下﹐配額制度對他們是毫無影響。對於想生多個兩個小孩的夫妻來說﹐若果社會上大部份人也不想生小孩﹐那他們生育多 些小孩對社會有益﹐因此他們可以買出他們多出來的育配額﹐去幫補他們養育小孩的花費。反之若社會上大部份人也想多生小孩﹐再多生幾個會加重社會負擔﹐因此 他們就要賺入生配額去補貼其他人。對不想生育或只生一個小孩的人來說﹐同樣也視乎社會上的人想不想生仔﹐如果大部份人也不想生仔﹐他們就要購入育配額去負 擔養育下一代的責任。如果社會上人口增長太快﹐不生孩子是好事﹐他們可以買出生配額賺錢﹐變相是用錢去鼓勵人們不要生育。

還有一些技術細節上的問題。

已經用完生配額對的夫妻懷孕﹐又沒有錢去購買生配額﹐如何處理呢﹖
首先強逼墮胎是不人道的﹐所以我們容許他們把孩子生出來﹐只是買生配額的錢則成為 他們的欠債﹐若沒有錢還則要宣報破產。如果不想破產也有選擇﹐可以接受絕育手術去換取額外的生配額。絕育手術方便﹐我個人主張只在男方身上實施﹐不負責任 的多數係男人﹐女人要懷胎十月已經很辛苦了。如果已破產欠政府一個生配額又再懷孕的話﹐則男方要接受強迫絕育手術﹐妨止他們不負責任地不停生孩子。當然情況是在生配額有價值的情況才會發生。

未婚懷孕的少女怎算﹖
當單親媽媽已經很可憐﹐孩子的父親必需負責。她們若沒有生配額的話﹐用DNA測試找出孩子的生父﹐由那不負責的男人背起購買生配育條數。若那男人沒有錢的話﹐處理方法與上面的例子相同﹐先破產再絕育。

不育夫婦如何﹖
領養小孩也可以得到一個育配額。同樣道理﹐若果有已完成育配額的夫婦﹐很有愛心的去領養兒童﹐也可以多得一個育配額。

被姦懷孕又不想墮胎呢﹖
這不是那不幸女孩的錯﹐若捉到強姦犯則生配額從他那裏扣除﹐若捉不到則給與額外生配額。(題外話﹐我支持對強姦犯進行閹刑。)

虐待兒童的家長呢﹖
經社署調查後﹐若判決家長沒有盡照顧兒童的責任﹐兒童會交由社署照顧﹐而家長的育配額同時亦會收回。

生了小孩出來後送給別人領養的家長呢﹖
同樣他們的育配額亦會收回。

會不會有生育配額抄買的問題。
生育配額只可以用個人名義擁有﹐育配額只可以在多過一個的情況下賣出﹐亦只可以在少過一個的情況下買入。生配額在成年後自動擁有﹐不會存在有人想生仔但無 錢生的問題。同時亦可以設定可擁有數目上限﹐例如不可擁用超過三個﹐要生完用了才可以買新一個﹐妨止屯積炒買。不過生育配額的期貨市場則沒有問題﹐可以對 沖同人口分佈有關行業的風險﹐性質同天氣期貨交易相似。

這個生育配額制的人口政策只是我的初步構想﹐當中還有待改良修正的地方。不過基本的理論就是利用市場規率﹐在不知道人們想生仔還是不想生仔情況下﹐去穩定人口老化或控制人口增長。有人也許會批評這個制度有違人權﹐我只是想說生育小孩是每個人的權利和責任﹐不負責任的人沒有資格講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