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歷史

False Economy – Alan Beattie 國家的命運好好玩

讀經濟學能夠分析世態,讀歷史可以鑒古知今,這本書把兩者結合在一起,以國家的興衰來佐證經濟學的理論,以經濟學的理來分析兩個起跑點相近的國家,為什麼在數十年後兩國之間會貧富懸殊。作者Alan Beattie是金融時報的編輯,這本書文筆幽默資料豐富,經濟解釋深入淺出,輔以歷史的趣聞軼事,十分輕鬆易讀。

英文書名中的副題A Surprising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World,開宗明義說明這本書是關於世界的經濟歷史。書名False Economy(虛假經濟)其實是經濟學術名詞,指著眼前節省小錢但長遠要倒賠大錢的經濟行為,亦是貫通全書的中心思想。把國家推進一蹶不振的衰退境地,往往是源於一些因小失大的錯誤經濟選擇。至於中文書名「國家的命運好好玩」,我只能說這個中文譯名不知所謂,完全離題兼趕客。

這本書總共九個章節,分別從九個不同的角度,檢視影響國家命運的九個經濟題目。一般普及經濟學讀物,大半從微觀經濟去解釋事物,而從宏觀經濟的書則流於空泛理論。這本書用比較不同國家的手法,以歷史作為經濟實驗的原材料,綜合分析經濟理論和歷史事實,引證一些難以證明的經濟定律,又或者推翻一些習非成是的經濟謬誤。

第一章是關於經濟制度的選擇,自由開放對封閉鎖國。十九世紀中葉,阿根庭和美國有很多相似之處,同樣是從新世界的殖民地建國,同樣是以農業為主的國家,兩國也相對地富裕,阿根庭曾與美國並列世界十大有錢國家之一,約紐和布而諾斯艾利斯同是新世界的文化之都。最關鍵的分別在於美國的農地多由獨立農民擁有,而阿根庭土地則主要由少數地主階層壟斷。獨立農民便是美國日後的中產層階,選擇可以讓他們能夠力爭上游的自由開放的經濟制度,促成美國在二十世紀的工業發展。相反阿根庭的地主階層保護既得利益,反對由下以上的經濟改革,更進而推行閉關鎖國保護主義,結果令工業發展停滯不前,一個世紀內讓阿根庭從第一世界淪落為第三世界國家。

第二章是關於城市的發展,美國首都華盛頓坐落偏遠的地方,遠離金融或工業重鎮,而且首都的居民更是沒有投票權,這一切是美國立國之初,吸收歷史教訓而特意設計的制度。若果首都同時是行政中心與經濟中心,如古羅馬,英國倫敦,法國巴黎,因為政治和經濟影響力重疊,國家政策很容易向首都傾斜,造成城市和鄉村的對立和衝突,令政局不穩定間接令羅馬滅亡。當政策特別向首都中的權貴傾斜,首都中貧富懸殊更容易成為革命溫床,只要攻佔了行政中心便等同把國家政權推翻,英國君主立憲革命,法國大革命,俄國十月革命便是最好的例子。當國家政策用鄉村補佔發展城市,民眾便會從鄉村湧入城市找工作,形成第三世國大城市貧民區的問題。而當城市人口越來越多,沒有成熟的民主制度,民主的結果必然是政策更加向城市傾斜,造成更多人口湧入的惡性循環,專制政權倒沒有這個問題。

第三章是關於貿易,作者用一個嶄新的角度,去解釋經濟學比較優勢這個慨念。埃及在古羅馬時代,是整個羅馬帝國的糧倉,出口大量糧食,但今天埃及卻是依賴糧食入口。原因並不是埃及人口增加或土地流失,而是相對於羅馬地區,埃及水源充足適合耕作。但相對全球其他糧產地,埃及的水源便顯得貧乏,所以埃及便從其他國家進口糧食,把相對珍貴的水源投放其他用途。國際間的農作物貿易,其實國與國之間買賣其不是農作物本身,而是虛擬的土地和水源,等於借用他國的土地和水源法種植。近年有些國家主張糧食自給自足,甚至提升至戰略層面的確保糧食供應安全。誰不知自給自足並不等同安全,所有糧食集中在同一地方生產,如果因為天災人禍因素而失收,那年國內便會出現糧食不足的情況,反而全球糧食貿易有助分散糧食風險。全球其實有充足的水源,問題是水的價格並不能如實反映其成本,結果太多水源被浪費掉,在乾旱地區種植需要大量水源的農作物,而不是改種高價植少用水的農作物。水價格的問題觸及很多既得利益者,特別是當地的農民,所以改革有很大政治阻力。糧食問題說到底是水源的問題,而水將會是下個世紀最重要的資源。

第四章是關於天然資源,鑽石和石油被稱為惡魔的詛咒,擁有這兩樣珍貴礦產的國家,總是擺脫不了貧困,到頭來得不償失。天然資源的問題,正如有人忽然得到巨額天降橫財一樣,財富被揮霍掉最後一貧如洗,還不如辛勤工作知慳識儉過日子。開採天然資源是要投入鉅額資本和高科技機器,相反只需要小量低技術勞工操作機器。先進國家尚可以依靠生產機器來維持國民生產力,落後國家天然資源的多由權貴或外國企業壟斷,財富集中在小數人手,人民失業大多數要依賴政府福利過活,沒有工作動力令經濟衰退。再者天然資源並非自由市場,除非發現新礦場否則不可以出現新的競爭者,所以最有生產效率者成為贏家的經濟規律不適用於此。擁有礦場的政府或企業是尋租者,他們會用盡各種方法,如賄賂,暴力,軍隊鎮壓,獨裁統治,去保護他們的利益,而反對勢力同樣也會不惜一切把天然資源搶過來。只有少數國家能夠逃過惡魔的詛咒,最重要是不要讓天然資源的熱錢影響國家的其他經濟活動,以及天然資源帶來的財富的運用要公開透明,不能淪為政客討好選民的工具。挪威和智利便是好例子,天然資源的收益全部儲蓄在基金內,本金不能動用只能花利息,而錢必需要用在基建,教育或科研,這些能夠增加生產力的項目。

第五章是關於宗教,西方基督教國家發達富裕,中東回教國家落後貧窮,社會學之父韋伯的鉅著,更力證資本主義起源於基督教倫理的關係,讓人以為宗教信仰足以影響國家興衰。韋伯是一代大師級學者,但他的理論卻是馬後炮解釋,把因果關係倒轉了。事實是資本主義小商人傳統,不滿教庭權力集中才傕生基督教宗教革命,而二十世紀的經濟歷史更證明,天主教國家如愛爾蘭,信儒家佛教印度教的亞洲國家,經濟發展也能迅速起飛。韋伯的基督教倫理建立在加爾文神學之上,但經濟實力最強的卻是信奉路德神學的德國。如果韋伯生在中世紀歐洲處於黑暗時期,回教文明最興盛貿易最發達的時代,大慨他的結論會是信回教有助經濟發達,畢竟回教的創辨人模罕默德在當先知前,他的職業可是一名商人。那麼回教和中國為什麼會發展落後歐洲呢?主要是因為地理因素,一片大陸無險可守容易建立起大帝國,在缺乏外部競爭的壓力下,社會欠缺求變的精神,宗教成為統治者保護既得利益的工具。宗教信仰的內容並不會影響經濟發展,信奉回教的馬來西亞近年也成為新興工業國。反而依附著宗教而出現龐大殭化的教會組織,才是扼殺經濟發展的元兇。作者更分析歷史上另外兩個龐大殭化的系統,中國的科舉官僚體制,和印度的階級族姓體制,兩者與回教教士對經濟發展有相同的禍害。相反在主流以外的民族或宗教,因被逼要靈活求變才可以生存,這解釋歐洲的猶太人,東南亞的華人,非洲的回教徒,如何發展為成功的商人階級。

第六章是關於政治如何影響經濟,經濟課本常告訢我們,有效率的生產商在市場勝出,沒有效率的生產商被市場淘汰,但事實卻是一小群擁有既得利益的生意商,可以憑其政治影響力左右市場,阻止更有效率的生產商來分一杯羹。即使最後他們被打敗開放市場,但卻不是來自消費者的反抗,而是輸另一群更有政治影響力的生產商。秘魯是全球最大的露荀生產國,佔有歐美超過九成市增,源於當年美國打擊毒品,選擇了露荀這樣高價值的農作物,配合零關稅優惠和農業發展資助,利誘秘魯的可卡因農民改行種植露荀。盡管發達國提倡全球化自由貿易,但他們卻極保護其農產品市場,原因是農民人數雖然少但政治影響力巨大,任何影響他們生計的政策也不可能通過。人數少地區集中而每人涉及的利益重大,便容易動員團結和組織,產生很大的政治影響力。相反如果人數眾多而每人的利益輕微,儘管加起來比前者多出很多,但大多數人怕麻煩或想搭便車,不能集中動員便沒有政治影響力。第六章後半部講述歐洲各種不同農產品保護主義的興衰,以有趣的歷史案例解釋政治如何影響經濟,而經濟又反過來影響政治。早年英國羊毛業是主要衣服材資,可是從遠東入口的綿花和絲綢,因為輕薄舒服迅速攻佔消費者的心。羊毛農夫和地主不甘失去衣服市場,動員政治力量阻止綿花入口,甚至立法規定人民要穿毛衣。不過另一邊廂也不是弱者,從遠東入口棉花的東印度公司,便與之展開長達一個世紀的政治角力。直到後來英國開始工業化,勞工把大部份收入花在糧食上,令工業家與地主的利益對立,地主在政治影響力處於下風,才推翻英國的農業保護主義。同樣的歷史依然在今日上演,例如歐洲的香蕉市場,美國的鋼鐵和生物燃料市場。

第七章是關於物流與貿易,經濟學有一個慨念叫比較優勢,生產成本低的地方會出口到生產成本高的地方。不過現實是除了生產成本外,還要考慮運輸成本,貨物運出去後能不能收到錢等等。良好的交通基建,簡便清關的制度,比地理上的距離更加重要。從中國把貨物經過半個地球運去歐洲,成本遠遠低於只隔一個地中海的非洲,甚至把食物從中國運去的菲律賓大市城的超市,也遠比從當地的鄉村運去便宜。這章從中世紀的商會開拓貿易路線,進化為擁有軍隊保護其貿易路線的東印度公司講起,一路講到鐵道,蒸汽船,手提電話如何把市場擴大,減低各地間貨品格價的差異,再講到冰鮮牛肉和貨櫃的興起,減去了不必要層層中間人,如何改變了鐵路和海路運輸。非洲貧窮的最大原因,是落後和基建和缺乏最基本的安全保障,差到甚至儘管非洲的氣候地壤適合種植毒品,連毒販也不選擇在非洲種植毒品,因為種了不知道能不能收成,收成後也不知道運不運到出去。

第八章是關於貧污,貧污對經濟發展有害是公認的事實,當政府官員把自已的利益放在國家之上,自然會作出不利民眾的決定。中國和印度在貧污指數不相伯仲,但中國的經濟發展明顯高於印度,在不同制度下貧污帶來的害處也有輕重之別。中國政治是一黨專政,貪污對像只有一個共產黨,當商人花錢去賄賂官員後,至少能合理地獲得預期的回報,貪污是可以計算的營商成本。相反印度的政治一團糟,花了錢賄賂也不知道官員能不能搞定,隨時又有不同官員走出來要分一杯羹,叫商人如何能夠做生意。前印尼獨裁者蘇哈托貪污高達天文數字,但在他執政的三十年間,印尼的經濟也有不錯的發展,始終是自已的地盤,把國家經濟弄好才能貪多些。相反非洲一些小國的獨裁者同樣也是大貪特貪,但他們做不長被趕下台要逃亡海外,於是他們把貪污得來的錢存在端士銀行,在位其間殺雞取卵能貪多少便貪多少,完全置國家的發展不顧,這便是流動土匪與長駐土匪的分別。當官員不合理地收入過低,例如中國明清兩代,殖地時代的印度,貧污便成為補貼官員收入的方法,繼漸更制度化成為社會常態,變相成為是令一種稅收。人民通一般能夠容忍貪污,只要貪污有規可循花錢好辨事。當貪官收了錢卻交不出貨,人民便不會再容忍貪官污使推翻政權。

第九章是關於制度的選擇沒有回頭路,當一個國家選擇了某一經濟制度之後,要重改變新選擇另外一個制度十分困難,因為無可避免觸及依賴現存制度的龐大利益群。盡管當日的選擇有充分理由,隨時間環境改變,當日的選擇不再適合,但今天卻無法走出死胡同。鍵盤字母的排列是一個好例,今天我們看到的QWERTY鍵盤,最初的設計是防止打字太快,令打字機的字桿卡在一起。電腦面世後不再有打字太快的問題,可以改用能打字更快的字母排列,但當人人也用慣QWERTY鍵盤,沒有人會去學習新的打字方法,新鍵盤完全沒有市場。俄國中央集權統治的傳統,可以追溯至蒙古帝國,一直到沙皇時代,至蘇聯共產黨一脈相承,從生沒有產人更夠和中央抗衝的商紳和地主階級,所以今天也走不出強人政治的困局。東歐的前共產國家中,在推翻共產政權開放市場後,以前在奧匈帝國的國家,明顯地發展比舊俄國統治下的國家好,因為那些國家骨子裏依然保留奧匈帝國政府權力有限的傳統。作者亦分析中國的改革開放,對照蘇聯共黨倒台後的發展,中國的官僚集團傳統比俄國的中央集權傳統優勝,至少地方權力分散有利改變,再者有政治傳統相近的南韓,台灣,新加坡的成功經驗借鑑。印度擁有民主和自由,還有英國留下來的行政架構,發展理應比中國和俄國好,不過印度有自已獨特的問題,族姓階級嚴重分化社會,把國家切割為許多細小的利益團體,結果誰也讓不了誰沒去有效旎政。

最後作者總結全書,指出今天歐美經濟領先世界並非必然,而是歷史上歐美作出正碓的經濟選擇,或曰至少有能夠及時改正錯誤的學習能力。不過若果現在的選擇不當,發達國也可以一朝淪為第三世界國家。法國當年爆發大革命之前,也不是沒有改革的聲音,甚至皇帝和貴族也明白改革的必要性,只是他們總是下不定決心一拖再拖,結果錯失了改革的機會。

Collapse: How Societies Choose to Fail or Succeed – Jared Diamond

說起認識環保的重要性,很多人會想起早幾年美國副總統拍那套「不方便的真相」。可是論帶出環保危機的警示性的說服力,那套電影比這本「大崩潰」差很遠。看完這本書後,我腦海中的第一個反應,便是問自已人類會不會因為生態災難而絕種。作者Jared Diamond是普立茲獎得主,前作「槍,細菌和鋼鐵」探討歐洲文明發達與地理優勢的關係,今次「大崩潰」則探討歷史上滅亡的文明與環境的關係。現今人類社會正走上滅亡的十字路,作者以史為鑑,分析歷史上失敗滅族和成功逃過一劫的例子,提出一個可以預防環境大災難的十二點架構。

這本書六百頁厚,第一部份從美國蒙坦拿洲的荒癈的礦場開始說起,令蒙坦拿洲郊外地區淪為一片不能住人的死城,提出人類面對環境災難嚴重性的問題。第二部份是全書的戲肉,講述復活鳥,南太平洋的皮特肯島,格靈蘭的維京人,南美的瑪雅和亞述帝國,五個古文明的衰亡全皆因環境崩壞。作者以豐富的考古和地理資料,以科學的角度去分析不可持續的發展,最終會導致天然資源嚴重流失,不能負擔眾多人口的糧食生產,然後文明在短短的十多年間便灰飛煙滅。單是知識性的論述不足令人留下深刻印像,叫我最震撼是作者用生動文筆說故事,把復活島砍掉最後的一棵樹,格靈蘭在最後一個冬天殺掉所有牲口,瑪雅旱災飢荒人食人的恐怖,文明滅亡前最後一刻的慘況,重新活現在讀者的眼前。

第二部份寫得太灰暗,第三部份帶來點希望,講述幾個從崩潰邊沿回復過來的地方。提柯皮亞島因為火山吹來肥沃土壤,氣候溫暖植物生長快,加上島民生育限制,沒有像皮特肯島用光資源的問題。新畿內亞的農民世代相傳用古法耕種,維持很小型的原始部落,每個族人都平等都是農民,沒有復活鳥的猶長集權制度,當權者眼前因為短視的利益,互相比拼榮譽豎立更大的石像,好大喜功浪費島上的林木資源,結果讓全族人慢性集體自殺。日本的幕府君主制則剛好相反,英明的君主看見保護森林的重要,全國由上而下重新植樹,大幅減少資料的消耗,讓日本的土地得以喘哮息休生的機會。

第四部份講現代社會的問題,盧旺達種族屠殺因為人口過份膨脹,與南美亞述帝國的滅亡原因相同。海地大量砍代樹林令農業經年失收,成為迦勒比海最窮的國家,反觀處身在同一島上的多明尼加共和國,因為環境保護做得好,人民生活相對富足。中國的環境問題一籮籮,作書在書中所提及的只是皮毛。最叫人意外的是發達國家澳洲榜上有名,澳洲與格靈蘭背負同一命運,當地的氣候降雨量土壤,根本不適合源自歐洲的農業模式,令土地養份逐漸地流失,最後會變成寸草不生的荒蕪之地。

最後一部份有些悶,讀起來像環境經濟學的課本,作者提出他的十二點架構,改變全球化的商業模式,維持可持發展的經濟。他對未來的看法是樂觀正面的,他引用很多他做研究顧問的例子,指出大企業盡環保責任,長遠不單能降低成本,更可以帶來新的商機。雖然他提出架構也是有建設性,不知為何我總是覺得,這一部有份很重賣廣告的味道,作者把自已塑造成環保方面的權威,好讓他把名氣轉化為大企業肥美的顧問合約。

若果還有人說保護環境不是重要議題,又或者什麼發展是硬道理環保靠邊站,我強烈建議他讀一讀這本「大崩潰」。發展與環保並不是對立的選擇,若果完全無視天然資源的管理,恐怕難逃步上古人集體慢性自殺導致文明滅絕的後塵。

城邦暴力團 – 張大春

買下這本書純屬偶然,上次回香港上田園書店,打算買久慕大名的董啟章的「天工開物栩栩如真」,誰知翻看了第一章差點給悶死,放下書時眼睛卻被放在隔鄰的「城邦暴力團」吸引著。被譽為新世代武俠小說,以漕幫老大退居台灣離奇被殺為序幕,半真半假結合清末幫會的江湖恩怨,以及幫會與民國政府千絲萬縷關係的秘史。以前讀書時有一陣子很迷武俠小說,雖然已經很多年沒有看,但心底還很懷緬昔日追看武俠小說的樂趣。隱約記得不知那兒聽過張大春的名字,加上眼前這套小說是十周年紀念版,心想竟然出版紀念版,這部小說經得起時間考驗,想也不想便買回來。

這部書是一部武俠小說,書中有不少的武打情節,內功外功到奇門循甲術佈陣,很傳統很正宗的武俠小說打鬥場面,張大春的文筆把場面描寫得活靈活現。這部書是一部歷史小說,在虛構的武俠情節中,混入大量民國末年的野史秘聞,青幫與洪門和白蓮教數百年的恩怨,蔣介石原屬青幫弟子,國民黨崛起和青幫的淵源,一直到國民黨青島撒退,偷運二十萬両黃金到台灣的內幕,台北新生戲院大火和後來戲院重建鬥鬼的傳言,及至中共建國後代表團成員周鴻慶在日本出走事件,坐的士要去中華民國大使館去錯了蘇聯大使館等等,揉合成為歷史背後龐大陰謀的表像。這部書是一部推理懸疑小說,主角以第一身描述,從老作家高陽遺物得到七部舊書開始,一路抽絲繭拼湊交織出橫跨幾十年眾多事件的來龍去脈,一路以為自已是冷眼旁觀的局外人,豈料從父親那代開始便已經置身事件之中,生命中兩個最重要的女人,更不約而同地從不同方向與事件有關連。

若果把這部書當作一般武俠小說來看,讀者準會十分失望,因為故事並不依循一般小說直線發展,甚至去到最後到底有沒有一個故事也成疑問。這本書的結局也是故事的開始,把書中佈下的伏線一一收回,可是謎團解開了卻似有還無,拼圖砌完了但依然看不清真相,又或者根本從沒有一佪真相,只是大歷史中不同的小註腳。書中敘述很多虛構的參考資料,為讀者把補完民國初年的江湖背景。這些敘述看似與主線無甚關連,有點兒像是作者在賣弄學識,但卻豐富了這書本構建的歷史觀,令讀者不禁懷疑學校教的正史,在課本沒有寫的空白裏,到底曾經發生過什麼事情。整本書最讓我不滿意的地方,小說沒有交待主角紅蓮和孫小五的結局,小說就那樣突然完結,她們兩人就像是過客一樣,退場後再便沒有留下痕跡,只在主角心中下一份虧欠的感覺。孫小六是另一個亦沒有好好發揮的角色,在第一章便出場還害我以為他是主角,結果又是來無蹤去無影,劇情有需要便會巧合地不知從那裏鑽出來。

張大春畢竟是讀中國文學出身,書中角色說話古雅,出口成詩又常引經據典,讓我看得有點吃力,閱讀速度也慢下來。不過始終武俠小說要文縐縐,才覺得像武俠小說應有的模樣。很難去一慨而論說這本書好看不好看,閱讀時的確有一過追書的癃,精彩繄張之處讓人放不下書來。可是讀完後卻完全不滿足,有點給被騙了的感覺。書中用了太多花巧的文學手法,想去表達大時代下小人物的無奈,而不是札實地說一個有頭有尾故事。寫到這兒才忽然記起,這套書被田園書店歸類為文學作品,與董啟章放在同一格書櫃啊!

Philosophy of History – Mark Day

近幾年香港重建舊區舊建築物時﹐常常聽到有關保育的訴求。當年清拆舊天星碼頭時﹐我曾花很多時間參與網上討論﹐辯論天星頭碼的歷史價值﹐同時亦感到自己知識上的不足﹐對於什麼是歷史意義這個核心問題﹐也只有從閱讀網上和報章評論而來一知半解的認識。雖然清拆天星已時隔多年﹐我還是對於自己在這方面知識的貧乏很介懷。最近終於立下決心﹐花了三個月時間潛心學習﹐讀畢大學歷史哲學入門的課本。這本書與我預期的答案有點不同﹐與其說這科是講述歷史哲學﹐不若說是講述歷史學的哲學。這本書從淺入深﹐介紹所有重要的歷史理論。歷史並不止是過去發生的事情﹐而是從人怎樣去看待歷史﹐去認識歷史與人的關係。

書本的第一章介紹歷史學之父Ranke的歷史理論﹐他認為歷史是從檔案中重組昔日的精神。由於人類的記憶不可靠﹐歷史學者對於歷史文本抱有懷疑精神﹐不能盡信任何一手或二手的記錄﹐對比現存的所有資料去找出答案。歷史學者不可能知道發生的所有細節﹐所以閱讀歷史時要分辨清楚什麼是原本的記錄﹐什麼是歷史學家後來加上去的自己演譯。他認為解釋歷史現像比分析歷史系統重要﹐他把歷史論述和歷史證據放在第一位。歷史把現在與過去聯繫起來﹐透過歷史保存和歷史對話﹐讓歷史得以應用來明白現在。歷史的記錄不單只是文字﹐古董﹐遺跡﹐影像也是重要的歷史素材﹐也必需要通過歷史學的批判﹐研究它們為現在帶來的影響。

第二章介紹Collingwood的歷史學的方法論﹐他批評歷史不應只把歷史資料剪貼拼湊而成﹐因為歷史資料的表像記錄不能盡信﹐會被記錄者的自身利益扭曲。歷史學者的責任﹐便用歷史學的思考法則﹐像偵探一樣抽絲剝繭﹐從文字風格推斷資料的真確性﹐從記錄者的身份推斷其可信性﹐研究現存文本和失存文本的關係﹐從而看穿第一手資料的表像﹐重組事情發生的真相。嚴守歷史學思考法則的重要性﹐便是防止任人隨便解釋扭曲歷史﹐無視歷史證據的連貫性﹐破壞現在與過去之間的因果關係。

第三章介紹分辨歷史證據可信性的方法﹐最基本是採用貝氐統計邏輯(Bayesianism)﹐接下來便要為證據提出解釋﹐推論和檢定歷史假設中的因果關係。歷史證據可能出現不同的解釋﹐好解釋要對不同證據有前後連貫性﹐歷史假設中不能有太多發想當然耳的空白﹐與所有證據都吻合的解釋﹐便是最簡潔有力的解釋。

第四章指出歷史學與科學是分別﹐兩者同樣是講求證據﹐但科學的本質是實證學(Positivism)﹐可以把證據數字化和通遍化﹐歸納出科學法則﹐再從法則推論出結論。但歷史並非科學﹐歷史不能做科學重覆實驗﹐沒有足夠的數據去歸納通則。研究歷史只能分析每件事的因果關係﹐再從中推論中事件與事件之間的規律﹐再按情況判斷每個規律應用的優先次序和輕重。

第五章確立歷史學中的因果關係﹐這章先指出其他否定因果歷史學家的謬誤﹐如果歷史事件間沒有因果關係﹐那事件與事件只是獨立的偶然發生﹐那便談不上任何的歷史解釋。比較不同的歷史事件﹐可以讓我們明白因果關係﹐讓我們從歷史的不同條件去﹐去推論不同條件下原因和影響。歷史理論幫助我們認清歷史﹐其中有三個必需條件。第一歷史理論必需具功用解釋﹐輸入歷史事件輸出事件的結果和關係。第二歷史理論解釋社會層面﹐因為個人層面涉及太多不可知的變數﹐不可能以理論去解讀。第三歷史理論提供一個模型﹐去說明各種因果連結的關係。通過比較不同歷史事件相同與相異之處﹐來證明歷史理論的解釋是否站得住腳。歷史理論解釋事件為何發生﹐與及在缺乏類似條件的情況下﹐事件為何沒有發生。可是歷史理論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分辨什麼是合理解釋﹐什麼是順口開河胡扯的歷史故事。

第六章提出自然史觀歷史理論的問題﹐歷史理論建主在綜合法則的重覆性﹐但每一件歷史事件都是獨一無異﹐已經發生的歷史不會再重覆﹐如果兩者之間毫無關連﹐那前者如何可以解釋後者的發生呢。歷史事件肯定歷史理論的正確﹐同時歷史理論也被用來解釋歷史事件﹐可是當歷史事件與已知的理論不乎﹐便會出現需要修改歷史理論﹐還是把歷史視為特例的選擇。歷史學家可以揉合不同的歷史理論﹐去解釋歷史事件如何發生﹐但對於預測未發生的事件卻完全沒有頭緒。當然在歷史事件發生後﹐歷史學家還是可輕易地解釋事件如何發生。至於該引用那一個歷史理論﹐則每一個歷史事件也要作不同考慮﹐不能憑空只從歷史理論作出推論﹐否則可能會與現實相差千里。研究歷史除了從歷史理論出發外﹐也可以從歷史論述的角度﹐把歷史以比喻形式演譯﹐重組歷史人物的想法和行動。

第七章探討如何從演譯歷史去找出歷史的意義﹐可是歷史學家面對一個悖論﹐歷史本身對處身其中人﹐不需要歷史學定的演譯已有其意義。歷史學家的演譯是另外一層的歷史意義﹐是歷史對現代人或歷史學家的意義。通過演譯歷史﹐讓人感受到當時發生的感情﹐去想像體驗其他人的經驗﹐並且對自身的體驗有意識。體驗必需通過歷史證據﹐而歷史證據可以分為兩種﹐一是外在行為的描述﹐二是內心文字的記錄﹐不論採用那種證據﹐也會遇上心靈哲學中﹐既然兩個人不可完全一樣﹐那如何去感受別人思想的難題。Collingwood認為歷史學家在寫歷史時﹐必需要把歷史在腦內重新演出﹐從外在發生的事件記錄﹐去剖析當事人的想法。他更進一步認為所有的歷也都是思想的歷史﹐不過這個說法有一大漏洞﹐便是需然歷史人物會有想法﹐但事件並不一定按其所想地發生。

第八章提出歷史學要為過去人物的思想和行為﹐找出合理的歷史解釋。通過合理的解釋﹐把思想與思想﹐思想與行為連結起來。要理解去生的行為﹐可以把行為本身視為對另一個問題的答案﹐而追問這個行為到底為當事人決解了什麼問題。當然人類行為並非科學法則﹐也會有違反理性的情況出現。要明白行為的理由﹐先要代入過去的角色中﹐用他們的視野去思考﹐在理論上不合理的事情﹐在他們信念和動機的前題下﹐可能在實際上變為合理。一個人的想法和行為﹐受當到他當時身處的社會的影響﹐所以歷史學家亦要考慮當時的社會背景。

第九章提出歷史的客觀性和主觀性的問題﹐到底歷史知識是普世性並超越時間﹐還是必須在當時的默絡裏解讀。歷史相對論者(historicism)認為人類的想法不停在改變﹐歷史學家不應用現代人的眼光去看過去的歷史﹐要追溯至原本事件的記錄和起源﹐不要被多年來堆積起來的解讀誤導。由於歷史學家也受制他們的時代﹐不論如何去解讀過去的歷史﹐總會帶有其處身時代的偏差﹐那客觀的歷史根本不可能存在。Max Weber認為每個人皆有其價值觀﹐只要歷史學者記錄的歷史不受其價值觀影響﹐那就乎合客觀歷史的條件。歷史中可以如實記錄其他人的價值和意見﹐只要沒有作者自身的意見便可以。可是選擇記錄什麼或不記錄什麼﹐也是一種價值取向亦會影響歷史的客觀性。Gadamer認為解讀歷史是與過去的對話﹐歷史學者不能對過去任意詮譯﹐必需要回答過去其他歷史學者的解讀﹐並要在對話中保持開放的心態﹐自己的意見可以隨著對話而改變。

第十章深入討論第六章中提過的歷史論述﹐以說故事的方式來記錄歷史。在二十世紀中歷史論述被分類為文學多於歷史﹐但作者認為歷史論述在歷史學中﹐佔有重要的位置﹐能夠讓讀者抽離現在的時空﹐跳進歷史當中感受當時的經驗。歷史故事有角色人物﹐亦有故事主線結局﹐說故事的人介入的多少﹐決定了歷史論述深淺厚度。歷史論述像說故事一樣要有起承轉合﹐主線可以在意料之外﹐但必需要在情理之中﹐故事前後穩含因果關係﹐有主旨貫通整個故事。Hayden White把不同歷史學家的歷史論述綜合總結﹐發展出超歷史學(Metahistory)﹐從歷史學家說故事修辭手法的異同﹐去重組歷史的知識和解釋。歷史論述與歷史小說的分別﹐在乎論述中的真實性。可是歷史學家為讓論述看起來更加真實﹐在論述中加插一些後世歷史學家不可能得知的瑣事。歷史論述可分為微觀和宏觀兩種﹐前者是把不同歷史人物的自我論述結合﹐從不同角度去觀察同一件事情。微觀歷史論述是集體回憶﹐但集體回憶並不是共同回憶﹐因為每個人的記憶也有不同。宏觀論述整合集體回憶中的分歧﹐把故事中所有觀點整合為統一的﹐超越事件中每個個體或組織的超論述。

第十一章解答歷史與歷史真相的問題﹐到底歷史與過去發生的事情之間﹐有著什麼的關係呢。無可否認過去曾經發生﹐歷史真實論者認為﹐多少程度上歷史能夠反映真實的過去。反真實論者認為形而上並沒有真實﹐一切只是取決於人的思想和言語﹐那歷史亦沒有所謂真實與不真實之分。反代表論者不否認真實的存在﹐但他們認為語言不能代表真實。除了歷史陳述是否真實外﹐綜合所有歷史陳述後的歷史系統也要被檢定是否真實。就算每一句歷史陳述為真﹐但如果只是選擇性地節錄某些陳述﹐結論給人的印像可以與事實相反。歷史真相會隨著時間而變得模糊﹐第一手資料也因為記錄者的個人利益不可以盡信﹐歷史學家只能盡量對比不同的歷史證據﹐與現存和新發現的證據互相印證﹐從中推論中比較可信的版本。歷史真相的一個難題﹐是如何連接過去的真相與現在的真相﹐歷史學家不可能對過去作出直接觀察﹐過去能印證真相的證據也可能隨時間而消失﹐能夠把歷史知讓流傳下來只有歷史論述。

第十二章探討歷史證據與歷史理論的關係﹐到底歷史學家的背景信念﹐會否預先決定他所得出的歷史結論。當歷史證據與歷史理論不乎時﹐歷史學者可以選擇把證據視為特列﹐亦可以選擇修改理論去包含新的證據﹐兩個選擇也可以保持理論內部的一致性﹐但卻是互不相容又同等同質的理論。兩個不同的歷史說法﹐兩者皆與現存的證據相容﹐必定一個是對一個是錯﹐只是我們沒有辨法分出來。很多事候不同的說法對基本事實也一致認同﹐分歧在論述﹐解釋﹐詮釋歷史意義上。社會解構論者認為﹐歷史也是權力關係下的產物﹐歷史說法可以從歷史學者的社會背景去分析。探討歷史知識本質的問題﹐很自然會追朔知識的本筆認知論的問題﹐到底先驗性的知識存不存在﹐會否隨時間而轉變﹐語言對知識有什麼限制﹐何謂知識的合理解釋等等。歷史知識除了知道什麼的問題外﹐還要問知道了該如何用的問題﹐作者認為要通過開放歷史論述﹐才能把過去的歷史連結到未來。

雖然不用交功課不用考試﹐但看這本書和寫這篇讀書筆記的時間﹐不比正式修讀該課為少。這篇讀書筆記花了三個週末才寫成﹐把課本前前後後讀了至少三篇。我對歷史是什麼這個問題﹐仍然沒有一個答案﹐但在閱讀過程當中﹐倒學懂很多不同的答案。我自己讀理科出身﹐比較接受科學觀式的歷史理論﹐可是歷史學始終是人文學科﹐歷史學主流對歷史的意義的見解﹐並不是描述客觀的歷史真理﹐而是透過論述和詮釋﹐連接過去的人與現在的人的思想。

金錢的故事 The Ascent of Money – Niall Ferguson

上次去印度時買了這本《金錢的故事》﹐想不到閱讀進度甚慢﹐時隔半年又回到印度出差﹐才有時間讀全本書寫書評。雖有這本書的名稱說是關於金錢﹐正確點來說是關係金融體係發展的歷史。作者是哈佛大學教授﹐應PBS電視台邀請﹐拍攝講述金融歷史的記錄節目。電視節目叫好叫座﹐作者亦順勢把節目內容整理出書﹐六集節目變為書中的六章。由於從電視節目改篇成書的關係﹐這本書讀起來十分容易﹐不過內容則受原裝電視節目結構的限制﹐每一章也是個獨立單元﹐讀起來缺乏連貫性。內容為遷就電視觀眾的水平﹐加入很多有趣的歷史故事﹐但前因後果的歷史分析則相對較弱。

第一章開完名義﹐講述金錢的歷史和銀行的誕生﹐從古代銅錢貨幣開始說起﹐到中世紀以貴重金屬作為媒介﹐到來各國發行紙幣取代金屬﹐到近代索性取消貨幣黃金本位﹐到最後金錢連實體也失去﹐變成電腦內的一堆數字。作者引用大量歷史資料﹐指出金錢在歷史中的重要性﹐十字東征是其中一個原因﹐是歐洲大量流失貴重金屬﹐導致貨幣供應短缺。到殖民地時代的西班牙﹐因發現印卡王國的白銀寶庫﹐一船船把白銀運回國引致嚴重通貨棚漲﹐最後弄至經濟一廞不振﹐衰失海上霸主的地位。後半段介紹文藝復興時期的Mediccis家族﹐當年的銀行主要是做貨幣對換的生意﹐利用消息靈通時間上的優勢﹐以猶太人的身份和一個家族的緊密連繫﹐發展出橫跨歐洲各國﹐富可敵國的跨國銀行。最初銀行只做存錢和商業交數﹐到了十七世紀端士銀行發明借錢﹐在假定有存戶不會同時間提出所有存款的前題下﹐銀行可以把收到的存款借出賺取利息。以前銀行主要收入靠收取手續費﹐現代的銀行已轉型變為資產和風險管理。

第二章講述債卷的誕生﹐債卷是國家向人民或外國的借錢的工具﹐最初發行主要用來支付戰爭開支。戰勝國自然有能力償還債卷﹐戰敗國的債卷則變成癈紙﹐當年買債卷可以說是在賭那個國家會打勝仗。在歐洲各國還在打來打去的年代﹐出了一名債卷專家Rothschild﹐包攬各國債卷的發行和行銷。因為戰爭說到底也是在拼財力﹐Rothschild的債卷決定足以左右一個國家的命運﹐美國內戰中南方運戰敗的其中一個原因﹐便是因為經濟實力比北方差﹐而又借不所行軍打仗所需的資金。到了十九世紀殖民地時代﹐殖民地發行的債卷﹐竟然比宗主國還有更高的評級。債卷的評級取決於還款能大﹐宗主國軍力強大很難迫他還錢﹐但殖民地債卷在宗主國有很多債主﹐宗主國有實際統治權﹐不怕殖民地走數壞賬。

第三章講述股票﹐在股票出現以前﹐公司與擁有公司的那個人關係不可分割﹐有了股票能分散公司的擁有權﹐識公司可以在市場上集資。最初的股票發行的是荷蘭的遠洋商船隊﹐因為風險大但利潤高﹐才想到以發行股票的形式去集資﹐發放股息分享利潤﹐並設立股票交易市場﹐讓想套現的人買賣股票。因為荷蘭海軍實力強大﹐遠洋商船隊是很好的投資﹐直致荷蘭的海上霸權被英國取代﹐股票的升幅高達每年27%。有股票自然會有泡沬﹐史上第一個泡沬由英國人John Law發明﹐他游說到法國皇帝給他北美殖民地的貿易專營權。他的公司用優厚股票吸引投資者﹐但本身只是一個錢滾錢的龐底騙局。他的公司因為有皇帝撐腰﹐吸引很多貴族投資﹐讓他結交政治勢力﹐還讓他當了法國的財相。泡沬最後爆煲是經濟定律﹐他既然身為法國財相﹐有能力左右法國的貨幣政策﹐便想透過貶值來阻止泡沬爆破﹐結果把法國的經濟弄得一團糟﹐埋下法國大革命的導火線。這章最後一節﹐講述本世紀華爾街股票的興衰﹐不過這些陳年歷史因為近年金融海嘯﹐早已給傳媒翻炒了多次。

第四章講述保險的發明。現在保險推銷員人見人憎﹐想不到最初保險竟然教會發明﹐用意是照顧意外離世牧師﹐遺留下來的弧兒寡婦。後來蘇格蘭人把保險應用在航運上﹐為出航的船隻提供天災人禍的保障。在發明統計學以前﹐賣保險與賭錢沒有分別﹐蘇格蘭人精於計算﹐很快便把統計學應用在保險上﹐以人口壽命計算出風險與保費的關係。蘇格蘭的寡婦基金﹐更一度是英國最大的投資公司﹐後來演變成今天的保險公司。醫療保險和年老退休保險﹐今天是左派社會福利主義的招牌﹐估不到竟然是極右派納萃德國和軍國主義的日本發明。社會福利制度的邏輯很簡單﹐國民要身體健康軍隊才會強大﹐對未來生活有潼景﹐才會為國家效忠。賣命。本世紀統計數學上有重大突破﹐直接速成風險管理基金的興起。

第五章講樓市﹐香港地產只有個炒字。估不到在歷史上﹐地產與民主原來有直接關係。英美的民主發展﹐很大程度上是源於市民要保護個人資產的需求。而民主推行的初期﹐只有樓在手的市民﹐才擁有投票權。金融海嘯源於次按﹐作者也花了很長篇幅講述按揭市場的歷史﹐並追朔美國兩大房貸公司﹐最初以追求全民有樓政治任務才成立的歷史。市民擁有房屋不單是經濟問題﹐更可以影響社會文化﹐對自由和個人權利的取態。

最後一章有點雜亂﹐講下第一代全球化即舊殖民時代的全球經濟﹐第一代全球化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才結束。。接下來講下經濟殺手又講下索羅斯﹐不過我讀看經濟殺手的原著﹐這一節的內容沒有新意。當然不能不提諾貝爾經濟獎得主的LTCM基金﹐以為他發明的數學可以預測一切﹐卻計算漏了自身的行為會影響市場﹐結果鑲成八九年的金融風暴。最後一節講下現在全球經濟﹐中美兩大經濟巨頭的較量﹐這部文章內容水分大多﹐內容與平時報章看到的大同小異。

最後全書總結金融體系的發展歷史﹐並指出雖有經濟系統幾百年的經歷不斷進化﹐人類並不是全然經濟理性的動物﹐很多時不能作出最合適的決定。現代經濟體系複雜無比﹐但同時亦十分脆弱﹐只要爆發全球性戰爭﹐便足以破壞幾百年的經濟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