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荷里活

神奇女俠

終於看了《神奇女俠》,雖然一早已經看過了五分鐘精華版,不過搭飛機百無聊賴,美國航空影片又選擇不多,心血來潮便看這套全片長版,至少睇靚女打交不會悶。網上影評對此片讚不絕口,被譽為DC宇宙最佳的英雄片。這點倒沒有說謊,因為其他幾套實在慘不忍睹。至於此片是否真的這麼好看呢?我覺得這套電影其實只是中矩中規,叫做有頭有尾有個完整故事,不過以近年超級英雄電影來看,這個最低要求也有點強人所難,所以《神奇女俠》只要達到這個最低標準,已經比大部份故事亂來的超級英雄電影好看。當然Gal Gadot又靚又好打,肯定為電影增添不少分數,再加上什麼女權主義的過份解讀,一起把這套電影捧上神枱。

荷里活很少由女性擔正主演的動作片,與其他出名的電影女英雄比較,神奇女俠成功之處是讓男女觀眾都看得很舒服。神奇女俠是宙斯之女,力量屬於神祇級,比一般人類超級英雄厲害,太強會令男性觀眾害怕從而產生反感。純力量上的設計很難去弱化她,若果設計愛情或腦子進了水來作為她的弱點,則讓女性觀眾無法代入產生共嗚。電影中神奇女俠的強弱設定得恰到好處,她雖強但不似《異形》的薜哥尼韋花般強到讓人完全忘記她是女性。她以可愛示人來展現柔弱的一面,不是弱智低能或賣弄性感,不似《飢餓遊戲》的珍尼花為愛情煩膠到討人厭。她無視戲中一次大戰時期由男性主導的社會文化,只因亞瑪遜女戰士從心底裏認為男性是次等的性別,這超脫常軌但合情合理的設定,亦電影帶來不少喜劇元素。角色設計上的成功剛柔並重,彌補動作場面舖排的不足。

《神奇女俠》是超級英雄動作片,不過劇中只有四場半動作場面,在天堂島學功夫不是真打只算半場。第一場真正的動作場面是德軍強攻天堂鳥灘頭,亞瑪遜女戰士殺光了搭小艇登陸的士兵,然後全世界都好像忘記了還有隻戰艦。那隻戰艦為什麼不炮轟掩護友軍,還是放下小艇就自己先逃走了。第二場是倫敦街頭的肉搏戰,神奇女俠一個表演擋子彈,這場打得很有美感。第三場是越過戰壕衝鋒入小鎮殺光敵人,這場是整套戲最好看的動作場面。不過主角一行人穿越戰壕後,便可直達德軍堡壘總部,英軍理論也上可以揮軍直攻堡壘。德軍竟然在最前線如此危險的地方舉行舞會,戰壕失守堡壘失去掩護後就應立即取消舞會嘛,德軍如此低能怪不得他們打輸仗。第四場理應是重頭戲,先打食藥變大的小頭目,然後再打忽然彈出來戰神大佬,不過打大佬那場實在拍得太爛,讓我忍不住吐嘈問我是否在看龍珠。打大佬這段破壞了成套電影的美感,不是不許你一邊打一邊講大理由,但編劇給多少少創意好不好,爆氣然後一炮射爆大佬咁老土行貨。

The LEGO Ninjago Movie

第三部樂高電影《旋風忍者》,未上映已經雷味甚濃,似玩具促銷廣告多過似是一部正正經經的電影。沒有了第一集《樂高大電影》的新鮮感,沒有了第二集《樂高蝙蝠俠》是惡搞笑料,這套電影只是一部平平無奇的小朋友戲,還要是家長陪看會悶死那種。幸好片長只有六十分鐘,還不算太難忍受。戲院上映時我刻意不告訢阿仔,以免他話要去看嘥我錢。雖然我沒有告訢他任何關於這套戲的事情,不過班上總會有同學仔有看,回到學校猛講《旋風忍者》什麼什麼,又炫燿買了那盒《旋風忍者》的玩具,於是阿仔又成日講紅色綠色忍者。為免他太過大鄉野,《旋風忍者》出了影碟,便找回來給他看看,好讓和同學仔有計傾。

一開套戲竟然見到成龍,還以為自己看錯電影。電影的故事不用提,反正只有劇情簡介說的那麼單薄。有影評拿綠忍者和大魔王的父子情大做文章,說如何感人云云,很有可能那篇是膳稿,因為除了這點子外,其他劇情乏善可陳。明明劇中有五個忍者,除了綠忍者和大魔王有點戲份外,另外四個忍者完全是路人,個性背景一概沒有交代,連唯一的女角水忍者,都沒女主角應有的戲份。英文原版成龍替胡師父配音,在鬼佬心目中的成龍,還有代表功夫的品牌價值,可是在香港成龍的名字早已是負資產,所以粵語版不找他配音是明智的決定。《旋風忍者》其中一個賣點,是戲中的武打場面,由成家班的龍虎武師真人演出,再用電腦合成去控制樂高人仔的動作。不過樂高人仔短手短腳,看戲時我看不出有什麼特別,要後來上Youtube看製作特輯才知有此事。

開場的機械人大戰很明顯是為賣玩具服務,忍者為什麼會有機械人?劇中唯一給成年人看的笑位,是一口氣玩舊功夫電影戲名的急口令偽片頭。忍者是日本貨,功夫是中國貨,明明是兩件不同的東西,不過鬼佬中日不分,總之東方武術就混為一談,才會有胡師父教忍者中國功夫。戲中玩真貓扮怪獸大鬧樂高城市,超級武器就玩貓的laser pointer,雖然真貓倒亂樂高積木是很好笑,但與整套電影很格格不入,不似第一集那段真人父子戲般,畫龍點睛帶出整套電影的意思。至於片頭片尾成龍演的講故佬,把這套戲的分數拉低了,原本僅僅合格變肥佬。

《旋風忍者》粗製濫造,票房失利是意料中事,原本預期首週美國本土有四千萬票房,結果票房勉強才過一半二千萬。電影不賣座,玩具便不好賣,拖累樂高母公司盈利,給果年中要大裁員止血。儘管電影不好看兼票房失敗,仍然無損阿仔的熱情,聖誕假翻看了三遍。不過我堅持不買《旋風忍者》的玩具,我才不會讓樂高的奸計得逞,想賣玩具,請先用心拍一套好作品,不要隨便推出三流貨色濫芋充數。

攻殼機動隊(2017)

日本動畫拍真人劇場版,十居其九都強差人意。這次更是荷里活重拍,根據以往由日轉英的戰績,相信應該都是凶多吉少。《攻殼機動隊》是殿堂級科幻動畫,早於1995年已經在探討人與網絡,機械肉身與人腦靈魂的關係,影響一整代電影人的思想,其中Matrix導演便直認是受到《攻殼》啟發。這次荷里活落足本錢A級大製作,預告片忠實地重現動畫的幾幕招牌場面,加上電影香港取景拍攝,在香港未上映先轟動。

身為一個看過所有動畫和漫畫的《攻殼》忠實擁躉,原本我打算上映第一個週未去看,奈何事忙未能成行。然後一如所料,一眾影評劣評如潮,戲名被謔稱為《空殼機動隊》,於是我沒有心情去看了。早幾日去看《星戰》時,看到《銃夢》(另一套日本經典科幻漫畫)荷里活版的預告,記起原來還未看《攻殼》真人版,結果套戲太悶要分開兩晚才看完。看完真人版那個叫人翻枱的結局,滿腔怒火無處發洩,找了舊動畫版出來重溫,才為稍為回愎理性。平心而論,若沒有看過舊動畫版神作,只是一個普通觀眾看一部特技科幻片,《攻殼》真人版其實不過不失,至少那幾幕動作場面很有原著神髓,打得十分精彩。真人版故事簡單易明,說穿了就是著披《攻殼》外衣的女版《鐵甲威龍》。

香港網上影評人不多(或者說Google可以輕易search到的不多),通常一套電影只有三四個評論,很少見如《攻殼》般多達十幾個評論。我想寫《攻殼》影評,實在想不到什麼新鮮的角度可以寫。講靈魂肉體二元論哲學命題,過去三十年分析舊版《攻殼》的文章無數,其中不乏正宗學術論文,我這半吊子哲學生獻醜不如藏拙。若果是批評真人版新不如舊,插多兩刀鬧編劇亂改劇情,過了半年才來鞭屍也太遲。在思考如該何寫影評途中,我看了很多《攻殼》的香港影評,發現一些有趣的現像,當十幾個評論並排陳列,寫電影評論原來也有分門派。

宅派影評講求考究,比較真人版和動物的異同。宅程度有分輕重,最宅的肯定的是我思空間 – 為何《攻殻機動隊》真人版電影被戲稱為《Shell without Ghost》(空殻機動隊)?,逐一把真人版向舊作致敬的鏡頭例出來。盛讚完真人版還原度高後,接著就大鬧故事如何膚淺,主旋律有林兆彬 -《攻殼機動隊》真人版電影:虛有其表的「神還原」?陳韋迪 -《攻殼機動隊》(Ghost in the Shell)—— 新不如舊,越鬧越差有宅人街臨時憂棄處 – 《攻殼機動隊(GHOST IN THE SHELL)》–衰到貼地 柳凝之 -【攻殼機動隊.影評】戲迷的佳作;動畫迷之零分重作陳廣隆 – 略談真人版《攻殼機動隊》的所謂「神還原」比較特別,從鏡頭美學的角度去分析,新版如何及不上舊版。評論一面倒地捧舊版踩新版,如果有人說新版好看過舊版,恐怕會被人當成異端送去行火刑。

哲學派影評志在借題發揮,當然一千幾百字的影評,不能很深入地討論。有講自我認知的許銳宇 – 從「攻殼機動隊」說起:Who am I?李駿碩 – 攻殼機動隊:靈魂與軀體的哲學思辨
朱珏瑾 -【攻殼機動隊.影評】虛幻迷蒙 只剩空殼 ,上升至社會學層面有01觀點 -《攻殼機動隊》來港取景,為何港人又自豪又自卑?黃柏恒 – 素子與香港:記憶與身分認同

最後還有路人派,即是沒有看過原作的人,把《攻殼》當一套普通電影去評論。資深影評人石琪(我細細個就睇佢)石琪 -《攻殼機動隊》有軀殼欠靈魂依舊交行貨,他文章中竟然說「主要角色與背景則大致上與日本原作差不多」。資料錯到喊救命!上面的宅派肯定不會放過他,不過他的影論成日都唔識扮識亂講。李卓倫 – 從《大都會》到《攻殼機動隊》──如何由混雜景觀看我是誰把《攻殼》對比《大都會》有新意,其他交行貨的影評只懂對比Blade Runner。明報和蘋果的影評人相信很後生,沒有看過舊版,所以連提人沒有提,看張晴 -《攻殼機動隊》滅罪生化人盧逸文 – 《攻殼機動隊》中素子的自白 ,才感覺到真人版不算太差。最後陸小菲 -《攻殼機動隊》的戀愛課:回憶不可信 失戀不可怕這篇別出心栽,把《攻殼》影評寫成舒情文,終於有人講全世界都不理他的「男主角」久世。

原本想寫《攻殼機動隊》的影評,結果成了meta影評,也算是一個新嘗試。

Alien: Covenant 異形:聖約

人類創造人造人,人造人創造異形。這套《異形》前傳的續集,終於解開異形起源之謎。上集《普羅米修斯》故弄玄虛,令我對這套《異形:聖約》沒有抱多大期望。不過身為多年的異形老影迷,既然Ridley Scott繼續拍,我自然要繼續捧場。其實單看片名,便知今集雷度高。還以為聖約會是什麼新東西?原來只是一艘太空殖民船的名字。太空船的名字隨得你改,編劇喜歡叫什麼也行,改這個令人充滿聯想的名字,分明想誤導觀眾。不過上集的戲名也是用太空船的名字,算是某種一默相承吧。

說起一默相承,這集太空船的船員與上集同樣低能白痴,所有船員的行動非常兒戲,沒有計劃亂衝亂撞,完全不像受過嚴格訓練的太空人。明明只要僅守探險安全守則,先在軌道上派無人機作偵測,確定安全探險隊員才下降,便不會落得全軍盡默的下場。又不是很趕時間,為什麼急著登陸去送死?上半場非常沉悶,太空船遇到電磁風暴,電腦把船員從冬眠倉喚醒,不知何解船長的冬眼倉會著火,殺了他讓白痴二副坐正當新船長。在太空中偶然接收到音樂廣播,巧合地訊號來自一顆走漏眼的可居住地球,於是大家便放棄原本的殖民任務,走去這個新發現一無所知的星球。就算沒有遇到異形一切順利,其他冬眠的殖民者醒來,發現目的地無端端改變了,不知他們可否要回水。

終於等到異形出場,異形擒臉生蛋爆肚出世,總算有點回到初代的感覺。最初出場的異形是未完成品,破壞力十分有限,機關槍也可以殺死牠。上集的人造人今集改行做奸佬,飛了去外星人的母星先用生化武器殺光他們,然後留下來研究新物種創造異形。有兩點我不明白,為什麼人造人的頭髮會生長,又為什麼外星人完全不似擁有高度文明。他們有能力建創太空船創造人類,居住的地方卻像古希臘。大慨美術指導只求外星人城市宏偉好看,完全沒有考慮與劇中科技程度是否配合。異形出場後的劇情十分《異形》公式,異形同隊員玩逐個捉,觀眾估不到攘下來誰會死,不過肯定最後全部領便當。結局女主角大顯神威連打兩次異形,第一次在登陸艇用機械臂打異形,然後異形不知怎樣偷渡上太空船,於是又打多一次掉牠出太空。女主角成套戲行行企企,還以為她只是個花瓶,最後打異形時身手尚可,不過始終與薜歌妮韋花終於差幾皮。

Ridley Scott明言《異形》系列長拍長有,今集結尾當然要留伏筆。伏筆非常容易估,兩個人造人相貌相同,當然是用來調包嘛。不過我不明白David為什麼不索性殺掉女主角和肥佬,又或控制門鎖者讓異形吃掉他們,何需要一直扮Walter騙他們回去冬眠呢。我對今集《異形:聖約》完全沒有任何期望,所以亦沒有失望。至於有些影評扮高深解構電影的創造論理,我只可以說編劇連最基本劇情不要犯駁都寫不好,就不要指望他有能力去表述更深層次的意思。作為一套送爆谷的娛樂驚嚇片,不計非常沉悶前半部的話,後半部不過不失,不妨一看。不知道是否我看得多異形變有點麻木了,我嫌這套電影不夠恐怖嘔心,希望下集可以拍得更驚嚇吧。

反斗車王3

不經不覺《反斗車王》已經有十年歷史,第二集白痴Mater做主角令故事超爛,以為Pixar把這系列玩死了。想不到第三集找回初心,再以賽車場比喻人生,為這系列劃上一個完滿句號。戲中時間與現實一樣,十年過去主角McQueen從第一集的新晉小子,漸漸成熟為車壇老將,勝出四次Piston Cup大賽,比師傳Doc Hudson還要多一次。可惜長江後浪推前浪,面對新世代跑車的挑戰,不論是引擎馬力,車身風阻,最高時速等,上一代的車款在比賽中顯得力不從心。與McQueen同期的車手,大部份都退休了,讓出位置給跑得更快的新人。昔日的車神面臨中年危機,在退與不退之間要作出選擇。可是他對跑道亦仍留戀,不甘心就此退下來,希望再闖高峰,保持王者地位。

下文包含劇透,不過電影玩具的車身拉花,早己經完全劇透了,所以在此我透不透也沒多大關係。

第三集與第一集的格局很相似,開場第一場比賽主角落敗(還要炒車大難不死),中段是很王道的練功加尋找自我的旅程,最後結尾的那一場比賽反敗為勝。第一集的「壞人」是出矛招的綠色鬍鬚車,這集的「壞人」則是目中無人的新晉車手Storm,戲中沒有說他們二人是師徒關係,不過二人同樣喜歡撞人,可能有點淵源。McQueen的贊助商Rusteze被賽車迷億萬富豪收購了,他出手闊卓興建高科賽車技訓練中心,決心建立一隊最頂尖的車隊。黃色跑車Cruz原來是McQueen的訓練員,亦是這齣電影的女主角。不過觀眾不用擔心Sally的正印地位,她和McQueen只限於師徒關係。仍舊與第一集一樣,中段笑聲不絕,McQueen老人家不適應高科技訓練模式,轉移陣地沙灘到特訓,然後McQueen和Cruz誤打誤撞參加了Demolition Derby(即賽車MMA混戰),特別是McQueen智勝怪獸校巴那段,阿仔笑到起身拍手。

第一集故事的轉折點是McQueen發現Doc Hudson的真正身份,而這集的轉折點是Cruz講出她想當車手的夢想,身為女生不被接納當不成車手,只好退而求其次當訓練員。電影初段一直有舖排Cruz的賽車天份,從她輕輕鬆鬆在模疑器上跑出佳績,沙灘特訓剛學慬跑沙地便能追貼McQueen,在Demolition Derby大混戰中存活下來並奪得冠軍,加上預告中的劇透,這轉變完全不意外。第一集McQueen從Sally身上學懂慢下來的道理,這一集則從老前輩身上,學懂薪火相傳的道理。當年Doc當他的師傳,找到跑道的第二個意義,現今McQueen把當年從Doc身上學到的,回饋給Cruz。結尾那場賽車的高潮,並不是McQueen反敗為勝,而是他退下來成全Cruz,給她一個當賽車手的機會。至於Cruz使出Doc的「絕招」反擊Storm,大慨已是觀眾意料之內的套路。第三集與第一集一樣,雖然McQueen沒有贏得比賽,但他贏得比獎盃更加重要的東西。

《反斗車王》一向被批評為在眾多Pixar作品中缺乏深度,今次大結局(車王都退休了,應該不會再拍續集吧)竟然有驚喜。McQueen的中年危機小朋友肯定看不明白,但陪太子睇戲的家長相信會有所共嗚。戲中的道理拍得淺白,年輕時總有無窮無盡的夢想,認為自已能有一番作為。可是隨年紀增長,不能夠永遠拼死硬闖向前衝,轉而憑經驗智取補救力量上的不足,勉強應付一眾新人的挑戰。然而花無百日紅,沙場上不許見白頭,總有一天要退下來。高峰過後退下來,如何適應轉換跑道,大慨就是所謂的中年危機。退可以退得很蕭灑,像McQueen一樣提攜後輩,退而不休贏得尊敬。亦可以不情不願留戀高位,繼續當個老海鮮指手橫腳,阻住個地球轉。但時間永遠站在新世代那邊,最後在鬥爭敗陣被迫退下來,恐怕連身為前輩的尊嚴也輸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