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netflix

Stowaway 密航者/偷渡者/偷乘者

文章刊登於蘋果日報

四月底《Stowaway》靜悄悄地在Netflix和Amazon Prime Video上架,沒有舖天蓋地的宣傳,但在科幻影迷圈子中口碑載道,連不少平時很少刊登影評的科技和科學雜誌也爭相推介。這套小成本獨立製作的科幻電影,整套戲只有四個演員,大部份場景發生在幾個貨櫃大小的太空船內。沒有華麗的特效,沒有曲折的故事,沒有激刺的動作場面,戲中甚至連愛情線也沒有。只有非常真實的科學設定,太空船發生意外事故,藉此探討在生死關頭人性的意義。

這套戲香港好像沒有中文譯名,台灣譯作《偷渡者》,大陸譯作《偷乘者》,很明顯譯者沒有看過電影,只是用Google Translate亂譯一通,戲中根本沒有人偷渡偷乘好嗎。我反而比較喜歡日本相對中性的譯名《密航者》,太空船上無端端多了一個人,可是他也不想上太空啊。故事講述三個太空人在前往火星的任務中,發現太空船的維修技工意外被困在倉內跟了來。不幸二氧化碳氧氣循環裝置又失靈,太空船只夠提供三個人份量的氧氣,但船中卻多出一個人。不想爦炒大家一齊窒息死,良心上又不想當殺人兇手,面對這道德兩難題,該如何選擇是好。

這套電影由Joe Penna的執導,此君正職是來自巴西的音樂人,《Stowaway》才不過是他拍攝的第二部電影,可謂一嗚驚人。他的上一部作品《Arctic 極北》同樣是另類的災難求生片,全片只有兩個演員和無盡的冰地雪地。觀眾明知電影的故事是虛構,但感覺卻像異常寫實的紀錄片。本片中四位演員名不經傳,大多游走於電影和電視劇之間當綠葉,女主角Anna Kendrick算是比較出名,但充其量在其他電影只是當花瓶女主角。電影沒有大明星,各人在戲中死亡的機會均等,甚至最後全部人死晒也不出奇,這是看小成本電影特有,估唔到劇本會如何走的驚喜。

平常習慣主流荷里活娛樂電影的觀眾,或許會嫌這套戲淡而無味。戲中唯一一場有點動作的戲,就只有男女主角太空漫步前往主推進火箭,希望回收火箭燃料用剩的氧氣,與《引力邊緣》的場面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畢竟現實中太空遇險,那來跨張的情節,雖然鏡頭平實不華,但緊張感亳不遜色。主線故事與《阿波羅十三號》有點相似,兩片都是氧氣循環系統出問題,角色間沒有勾心鬥角,只想著自私活下去的壞人,所有人同心協力解決困難,展現太空人的專業操守。分別是《阿波羅十三號》改篇自真人直事,觀眾入場前己知他們最後平安回航,《Stowaway》則是原創故事,戲中各人生死平卜,觀眾不禁為他們擔心。

太空船多出一個人的道德兩難題,一直是科幻迷和航天發燒友茶餘飯後辯論的題目。這個題材最早出現於1954年發表的短篇科幻小說《The Cold Equations》,多年來被改篇成無數電視劇和電影。《Stowaway》中三位太空人,最初用盡辨法讓技工活下去。生物博士男主角不惜犧牲多年研究心血,把原本準備用來改造火星的海藻苗,拿來在太空船中裁培製造氧氣。在所有的辨法試過都失敗後,他是第一個把真相告訢技工的人,並給他一枝安眠藥針自殺用。技工得知自己的命運後,坐在太空船窗前打電話留言給妹妹,那份無奈和絕望,看得觀眾很揪心。醫生女主角及時阻止技工自殺,並走去與男主角對質,指責他是冷血殺人兇手。男主角反問她:「為救他十幾年的研究心血化為烏有,你天真一廂情願地認為絕對會有辨法,讓他多活一天除了消耗寶貴的氧氣外,還能夠有什麼作為?」若果易地而處,要做出相同的抉擇,我也不知道憑良心該如何揀。

講故莫駁故的非科幻迷觀眾,也許不懂欣賞本片對科學一絲不苟的執著。電影請來過百萬subscriber的著名科普Youtuber Scott Manley當義務科學顧問,前後花了五年時間核實改寫劇本的真確性。有沒有可能火箭發射時意外帶多個人上太空,美國太空總署不違直言這是他們一直擔心會發生的噩夢。當戲中太空人發現船上多了個人,指揮官單簡一句沒有足夠燃料返回地球,並不是編劇信口開河編出來的藉口,主火箭燃點進入慣性航行後,大空船不像汽車能夠U-turn。至於戲中其他科學細節,例如太空船旋轉模疑地心吸力(節省太空漂浮的特效成本),船中二氣化碳含量增升時,海藻能產生氧氣的數值,補給火箭燃糟剩餘的氧氣等等,全部在現實科學中有根有據,科幻迷看得大呼過癮,如此著重科學考究的電影實在罕見。

可惜奧斯卡一向冷待科幻電影,《Stowaway》大慨無緣問鼎金像獎,不過我認為它將會是雨果科幻電影獎和土星獎的大熱門。硬科幻電影一向是小眾口味,在未有Netflix未有串流平台的年代,大慨香港觀眾只有在電影節才有機會欣賞。

B The Beginning 彼之初

文章刊登於蘋果日報

在眾多串流平台中,Netflix率先落重本製作日本動畫,幾年下來片庫中已有為數不少的獨佔動畫。2018年Netflix正式進軍動畫市場時,《B:彼之初》就是第一套打頭陣的大製作。由《攻殼機動隊》的星級動畫製作室Production I.G.負責,有別於一般日本動畫的精緻科幻推理佈局,以充滿歐陸風情的虛構小國作為舞台,頂級流暢華麗的打鬥,在歐美動畫迷中掀起一陣哄動。可能沒有在日本電視上放送的關係,這套作品在亞洲地區沒有大太迴響。第一季後Netflix宣告會製作第二季,可惜之後一直音訊全無。時隔三年,第二季終於三月上架,讓一眾影迷等到頸到長。

《B:彼之初》的導演是中澤一登,成名作是《標殺令》中動畫的部份,他非常擅長拍攝動作場面,尤其是刀劍雙交的近身肉搏戰。這套動畫不只是追尋連環殺手的偵探片,更是基因改造人打到飛起的科幻動作片。由於改造人身體有回復能力不怕子彈,主角之一黑羽的主力武器是左手變成的鋼劍,而敵人亦同樣使用刀劍等冷兵器。戲中有連場精彩的刀劍過招打鬥,近鏡一招一式打得清清楚楚,拉開遠鏡時的刀光劍影,在空氣中劃出的光痕亦亳不含糊,可以看出雙方刀劍的攻守變化。黑羽背上還可以長出翅膀,除了在用來在天空上飛翔外,戰鬥時能配合全方位的立體打法,比起一般站在地上的對打,有更多招式的變化,更具觀賞性。

若果只看《B:彼之初》的劇情簡介,很自然誤會這套是警匪偵探片。兩個主角是皇家警察搜查科的拍檔,很例牌的一個老練前輩帶一個衝勁新丁,調查每次殺人後都留下B字記號,挑戰警方的連環殺手。頹癈大叔基斯是天材偵探,自從妹妹被變態殺手肢解殘殺後,從前線穩退自願調職去檔案室,「殺手B」事件讓他從出江湖,藉著「殺手B」找出殺害妹妹的幕後黑手。新紮師妹莉莉是個為食傻大姐,亦是身手不凡的警校高材生。她查案時經常會思想跳線,卻有著靈敏的偵探第六感。她家中開小提琴修理店,巧合地「殺手B」黑羽在她家當學徒。

第一季最初幾話很有偵探劇的感覺,基斯和莉莉推敲「殺手B」留下的記號,推理模仿犯插贓嫁禍的線索。警局有內鬼監視搜查科的一舉一動,把偶然發現秘密的探員配角殺人減口。觀眾一開場就知道黑羽殺人是替天行道,真正的壞人是被稱為「造市者」的神秘組織,看他們的造形滿臉紋身似足小丑與小丑女,就知道他們犯罪不只是為金錢利益,更多是出於心靈扭曲的變態愉快犯。正當觀眾滿心期望,看搜查科如何去抽絲剝繭地推理「殺手B」和「造市者」的關係時,基斯以跨張失實的推理方法,數學公式寫滿幾面牆,就這樣把謎底來龍去脈說出來。與其說他是IQ爆棚的天材偵探,他更像《死亡筆記》後期的夜神月,使用先讀大法偷睇劇本。

《彼之初》的前設世界觀很宏大,小國在境內發現外星人遺骸,用外星基因培養改造人小孩。基斯父親剛好是研究所所長,而基斯在加入警隊當偵探前,又剛好是破解外星基因的天材兒童。八年前研究所在一夜間被摧毀,改造人完成品黑羽是唯一逃走掉的小孩,其他有缺陷的小孩被回收組成「造市者」,隸屬國家情怖機關,專門做不見得光的勾當。第一季後半部從偵探片變科幻動作片,一邊黑羽單人匹馬挑戰「造市者」,另一邊廂基斯和莉莉設計緝捕警隊內「造市者」的主人。

第二季黑羽從「造市者」救出了青梅竹馬後,兩口子過著平凡幸福的生活,與基斯和莉莉亦成為好友。第一季片尾字幕播完後,預告了「造市者」只是被高層癈棄的不良品,真正的幕後黑手另有其人,是黑羽勢均力敵的昔日好友霧雨。第二季霧雨綁架了基斯,威脅黑羽要去暗殺國王,讓主角們卷入王子篡位的大陰謀。篡位當然不會只是貪圖王位那麼膚淺,更重要是爭奪外星基因的控制權,因為人類植入完成品黑羽的基因,獲得身體自我修復機能便能長生不老。第二季的黑羽的戰鬥場面更加華麗炫目,莉莉在大街小巷追車救國王的飛車場面,很有《Italian Job》的影子。至於天材偵探基斯因為被綁架,今次他的頭腦英雄無用武之地,乖乖地當公主在高塔內等人救。

據聞因為疫情關係影響製作進度,第二季只有短短六集。正當黑羽與霧雨打到最激烈之際,忽然彈出片尾字幕,未完待續,感覺第二季只是拍了一半,趕著交貨匆匆上架,希望不用再等三年才有得看第三季吧。

愛x死x機器人 Love, Death & Robots

有些作品除了Netflix外,真的想不到有其他公司會出資拍攝。這套《愛x死x機器人》非常有獨特,十八不同導演,十八種不同風格的短篇科幻故事,每集十至二十分鐘不等,每集都會觀眾帶來驚喜。在Netflix上播放尺度很自由,有好些集數很黃很暴力,不適合搭車時看,更加不適合小朋友看。暴力場面血花四濺倒沒有什麼,在成人向動畫中十分常見,但是用3D動畫拍的色情場面有點怪怪,到底有什麼人想看電腦模型性交?總覺得那些色情場面是賣弄CG多些,大部份刪掉也不影響故事。

有些集數純萃展示動畫技術,科幻迷會覺得故事熟口熟面,非科幻迷也許會感到新鮮,有外星農民用機械人打異型蟲子,考古學家大戰血吸鬼,美軍用僱人狼當士兵,生化人搶劫運輸車,蘇聯紅軍打怪物等等。雖然主線是有點公式化,只是欣賞看動作也很賞心悅目,有些故事結尾還有小驚喜。

另外有些故事以搞笑為主,超智能乳絡統治世界,垃圾場的食人怪物原來是小狗,希特拉不同死法如何改變歷史。其中一集是講雪櫃裏的小小文明,這個故事我記得叮噹有拍過,這集的賣點是停格動畫拍攝。另外一集講三個機械人在人類滅亡後世界旅行,一唱一和去試圖理解人類的文明,很諷刺很好笑,最抵死是人類滅亡的真正原因,竟然是因為貓!

有兩集故事以香港為背景,特別值得推介。The Witness的故事是很無厘頭的一樓一兇殺案,不過有很多現代香港景色。Good Hunting改篇自雨果獎得主劉宇昆的短篇小說,印象中是唯一見過的香港steampunk故事,講述狐仙和機椷師之間的故事,很淒美卻又很充滿希望。妖怪在科學世界中逐漸喪失魔力,卻以另外一種方式活下去。

接下來推介的三集都是上乘的科幻短篇,觀眾看完後會若有所思,故事亦有很有新意。Sonnie’s Edge講基因改造怪物的地下格鬥比賽,主角被庄家要脅要打假波。Helping Handy講太空人修理衛星發生意外漂走,她如何死裏逃的方法非常震憾。Lucky 13講菜鳥機師被分派背負死神之名的運輸機,在她手上卻逢兇化吉,人與機建立一套深厚的感情,最後結局很易估,飛機犧牲自己保護主人,但這集真係拍得好好。

所有集數中最好看最有深度最科幻的是Zima Blue,講述一個以畫藍色成名的藝術家的最後作品,他的作品非常巨大,甚至土星的光環噴成籃色。這集的畫風其實不太討好,不過個故事科幻元素最高,謎底開估時亦最絕,為何藝術家獨獨鐘情那一隻淺藍色呢?

科幻迷暨動畫迷的朋友,一定不能錯過《愛x死x機器人》。

悍戰太平洋:黑色禁區 Pacific Rim The Black

文章刊登於蘋果日報

在眾多串流平台中,Netflix的節目最多元化,除了主流荷里活製作外,大量引進世界各地不同的節目,更是唯一投資開拍原創日本動畫的串流平台,差不多每個月也有一套新動畫上架。有別於現今流行的日本本土動畫,充斥著大量異世界轉生、輕鬆日常小品、輕小說改篇等題材,Netflix的原創動畫比較迎合西方觀眾口味,偏向嚴肅科幻奇幻的路線,說白點就是上世紀未九十年代,日本動畫進佔西方觀眾那個時代的主流題材。除了動畫為名玩具廣告為實,定期推出新作的《高達》系列外,現今在機械人動畫已經買少見少。巨大機械人是大男孩的浪漫,三月頭在Netflix上架的《悍戰太平洋:黑色禁區》,我自然要先睹為快,一個下午把第一季七集一口氣全部看完。

2013年上映的《悍戰太平洋》是首部荷里活拍攝,但骨子裏非常日式的巨大機械人打怪獸的電影。故事簡單到不得了,太平洋海底出現次元通道,巨型外星怪物湧出來侵略地球,人類建造巨大機械人保衛地球。當年有荷里活最頂尖的電腦特效,讓人熱血沸騰的精彩戰鬥,那場香港大戰到今天還為人津津樂道。可惜2018年上映的續集《起義時空》,因為中美合資關係淪為宣傳強國的樣板戲,引來劣評如潮票房慘淡收場。今次《黑色禁區》回歸日本,由一直與Netflix合作愉快的Polygon負責,之前拍過三套Neflix原創《哥斯拉》動畫劇場版,CG製作水準在日本動畫業界首屈一指。《黑色禁區》亦不負觀眾所望,尤其是開場第一戰和結局最後一戰,在大廈林立的城市中決一死戰,配合日式特輯片常見的從地面人類視角拍攝的鏡頭運用,充份展現出巨大機械人打怪獸的迫力。
《黑色禁區》沒有明言故事發生的年份,不過相信是電影續集後數年,但亦有可能因續集劇本實在太爛,索性平衝世界重新出發。人類千辛萬苦把次元通道封印,不知為何澳洲大陸出現新的次元通道,大量怪獸湧現破壞城市,人類不敵怪獸整個澳洲大陸淪陷,人類要撤退到太平洋的另一岸。主角兄妹泰勒與海莉的父母是機械人駕駛員,護送平民撤退途中機械人被襲嚴重損壞,把兄妹留在相對安全的野外訓練基地後,便離開前往防衛軍悉尼總部尋找救援。幾年下來父母音訊全無,直到一天妹妹意外發現基地中訓練機械人,啟動機械人引來怪獸襲擊村莊殺光所有同伴,二人坐上沒有武裝的訓練機械人勉強逃過一劫,只好放棄村莊踏上追尋父母行蹤的旅程。

故事展開有點未日喪屍片的套路,只是從坐車變成坐機械人,喪屍變成巨大怪獸。兄妹在途中尋找能源補給時,在補給基地救出培養槽中的神秘男孩,熟知喪屍片公式的觀眾,直覺就知他和怪獸一定有某些關係。在已變成癈墟的城市中,兄妹遇到在怪獸下苟而殘存的人類,在無政府管治的狀態下,發展成憑力量稱王的不同暴力集團。兄妹所駕駛的訓練機械人,自然成為各集團的搶奪對像,又一次強調喪屍片中常見,怪獸可怕人心更可怕的主題。最後一集兄妹順著求救訊號,發現父母機械人的殘骸,利用殘骸中僅餘的飛彈,炸死緊咬主角不放追足七集的大怪獸,以一場充滿質量感的戰鬥,為第一季畫上一個完滿句號。

第一季動畫大大開拓《悍戰太平洋》的世界觀,劇中埋下很多伏線,拋出很多謎題給觀眾。除了從次元通道出來的大型怪獸,主角在旅途中遇上不同種類的怪獸,受人類控制的小型怪獸,被怪獸侵蝕寄生的生化機械人,可以變身怪獸的人類等等。從目前得知的種種跡象顯視,澳洲淪陷很有可能是人為因素,人類進行怪獸實驗失控而導成,正如恣虐全球的某冠狀病毒,很有可能是源於某國的病毒實驗室一樣。雖然父母的機械人大破,但基於不見屍體不算死亡的動畫定律,相信兄妹仍有與夫母重逢的希望。暫時Netflix還未公佈第二季的消息,不知何年何月兄妹才走到悉尼,而在那兒等著他們的會是父母,還是更加多的怪獸呢?

天空侵犯 High-Rise Invasion

自從串流大戰開始以來,Netflix十分重視自家原創節目,投放巨資開拍日本動畫,差不多每個月也有一套新作上架。《天空侵犯》改篇自《亞人》原作者三浦追儺的漫畫,一反Netflix一貫全CG動畫的作風,這套動畫是統傳的平面繪圖作畫。故事屬於《大逃殺》類型,主角本城遊理忽然被傳送,只有高樓大廈和連結吊橋的遊戲世界,被戴著笑面面具的神秘人追殺,基本上這作品的賣點就是女高中生x暴力血腥打鬥,最啱喜歡日式cult片的觀眾的口味。

通常這類戲的女主角會哭哭啼啼等人救,我們的女主角遊理卻很快進入狀態,見他人被殺只是哭了一哭,與同樣掉入遊戲世界的哥哥通電話後,便立即解鎖主角威能,檢了把槍當起神槍手,殺出一條血路去找哥哥。頭兩話是被面具人追殺的恐怖片,看著各款不同cosplay的面具人,花款新奇血花四濺地大屠殺。不過面具人得意不久,女主角找到同伴後,兩個女孩拍檔反過來屠殺面具人。

中段後故事進入大逃殺模式,原來乎合特定條件的人類可以操控面具人,遊戲中稱之為接近神的人。從情報中得知遊戲的目的是要產生新的神,雖然神是什麼意義不明,講了等於沒有講。很快遊戲中的人類便分成兩派,一邊是主張弱肉強食,可以操控多達三十個面具人的奸角,另一邊就以是主角兄妹為首,大家互相幫助做好朋友的人類。隨著故事發展繼續解鎖更多情報,面具人服從命令的規則,憤怒面具和無表情面具,從高塔發射電磁炮開地圖炮,解鎖強化肉體反應能力等等。一場緊接一場的戰鬥,鬥智鬥力鬥開外掛,精彩緊湊的不停打到完場。

看完第一季動畫意猶未盡,便繼續追看漫畫。漫畫去到三分二,打死第一季的奸角前,基本上延續動畫的打鬥模式,玩出更加多不同的花式殺人,非常富有娛樂性。可惜漫畫最後爛尾,之前舖排一大堆遊戲世界之謎,結局落雨收柴求其完場,無啦啦彈多幾個勁人出當新對手。final boss原來是遊戲的GM,不過他也是被捉回來的人類,遊戲的真正幕後黑手從未露面。最後女主角不知算不算成了神,一班玩家竟然在遊戲世界安居樂業,還以為他們會返回原來的世界。作者建立一個很有趣的世界觀,開了個頭後力有不逮無法埋尾,都不知他有沒有計劃好故事的大方向,還只是見步行步找個夢台賣肉賣萌賣打鬥。